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唐小方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视域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践探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视域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践探索摘要:通过对校企合作经验的阐述,来探讨校企协同育人的意义及途径。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可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可实现学生毕业后就业零距离上岗,实现毕业与就业无缝对接。
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多年来,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多项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的出台及落实,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已从初级阶段晋升到中、高级阶段。
实践证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可以解决企业用人需求,可以实现零距离上岗。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所需人才培养的良好模式。
我校智能制造专业群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视域下,在校企协同育人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政策背景支持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工作,从2005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政府各部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指导性文件,把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中指出,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
2017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上升到社会层面,旨在推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办学,为多元化办学体制构建、多元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奠定方向[1]。
二、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性1.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职业教育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地位,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的重要途径。
职业院校是企业技术工人的“蓄水池”,企业的发展,以职业院校做后方;学校的发展也以企业为依托;学生的就业更是离不开企业。
故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可实现三方双赢。
通过校企合作,职业院校能够了解企业前沿技术,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重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提升实训基地实力,促进专业教学的转型升级[2],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
“校企协作育人”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校企协作育人”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引言当前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这种需求。
面对挑战,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探索更加符合现实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企协作育人”的大背景下,如何构建一种能够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成为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关键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校企协作育人”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一、校企协作育人的背景“校企协作育人”作为当今教育领域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旨在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以共同推动高等教育和产业发展。
在这种模式下,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进而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而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积极参与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加实践性的教育资源,从而更好地为自己输送合格的人才。
校企协作育人成为了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模式与传统的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1. 实践能力培养强调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包括实际操作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外,还需要参与实际项目的执行,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2. 产学研深度融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产学研深度融合,将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接触真实的行业环境和企业项目,更具备实践能力。
3. 课程设置贴近行业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设置贴近行业的需求,更加关注学生所学专业的行业前沿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
高校课题申报: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物联网实践平台研究
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物联网实践平台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协同育人校企合作物联网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课题背景与意义1.1问题的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通过协同创新实现协同育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从理念、体制和机制方面都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2015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深入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汇聚企业资源,支持高校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培训、实践条件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等工作。
2016年教育部推出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本项目依托物联网教研室申报的2017年教育部产学实践项目,针对当前高校物联网专业存在的培养方案如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就业渠道的多元化方向发展,教学内容与毕业生工作岗位实际吻合度不高,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效果无法保证等问题,开展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物联网实践平台研究。
1.2课题界定根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课题申报指南,本课题依据指南“12.实践育人的途径与方法研究”,构建更为适应物联网专业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校企协同育人物联网实践平台。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对校企合作教育的解释大约是:这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是将课堂学习与有计划有监督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它允许学生走出校门,到现实世界中学习实际技能,增强学生确定职业方向的信心。
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以及美国的合作教育都是校企合作教育方面的成功范例。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通过多种途径建设实践育人基地、延长大学生实习时间和增加实践项目的举措,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很注重对学生实践育人思想的渗透,从学生入学选择研究项目、参加本科生科研计划到毕业前的就业选择计划,MIT 针对各种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实践机会,在校内外建立了多种多样的实践育人基地。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浙江科技学院 a.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b.科研处;c.教务处;d.创新创业学院,杭州 310023)摘要:学校通过探索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推进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条件保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全力面向各行各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企业经营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体系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mod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 A case study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en Ye a, Zhao Xinli b, Ye Saiying c, Jiang Wenbiao d, Xu Bijuna( a. Office of Lab and Asset and Management; b. Office of Research Affairs; c. Office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d. Schoo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zhejiang China )Abstract:By exploring the educational mode of deep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school builds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with ability training as the core, constantly promotes enterprises to deeply participate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 creates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s for first-class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and enhances the school's ability to serve local economy and society. We will strive to cultivate application-oriented professionals with international vision, innovative spirit, entrepreneurial consciousness,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and high-quality enterprise management for all walks of life.Key word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practice system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编号:201901160055);浙江科技学院教学成果培育项目(2015年立项)通信作者:陈烨(1965--),男,浙江省德清人,高级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管理与研究。
校企协同育人_实践教学(3篇)
第1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成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校企协同育人,即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实践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本文将从校企协同育人的背景、内涵、实施策略和成效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校企协同育人的背景1. 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但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国政府提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2. 企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企业参与高校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降低人才引进成本。
3. 学生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实习实训等活动,可以提前了解行业动态,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二、校企协同育人的内涵校企协同育人是指在政府引导下,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教学、科研、实训等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 合作主体校企协同育人的主体包括学校、企业、政府、学生等。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活动;企业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提供实习实训机会;政府负责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学生是实践教学的受益者。
2. 合作内容校企协同育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需求和企业岗位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培养的人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3)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校企协同共创应用型本科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校企协同共创应用型本科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林海霞白向伟【内容摘要】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本科教育的重点,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
而校企多方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能为人才培养创造出从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场所建设、到科研创新建设等多方有利条件。
并且校企协同共创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被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校企协同;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7GJJG36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林海霞(1978.8 ),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白向伟(1982.9 ),女,河北工程技术学院讲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本科教育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校企协同育人的途径。
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教育40条》中也明确指出要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其中第27条指出要完善协同育人机制,第28条指出要强化实践育人平台建设,第31条指出要深化协同育人重点领域改革。
因此,校企协同育人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实基础的要求,尤其是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都需要企业的深度融合。
本文将从校企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校企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校企协同共创应用型本科育人机制校企协同育人离不开体制、机制的保障。
合理的体制机制能够激发校企双方的热情,保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正常的行使,为双方的正常交流、沟通提供保障。
因此,成立校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校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校方和企业方共同参与。
学校和企业分别选派专家和领导担任主任委员和委员职务。
凡是涉及专业建设相关的重要事宜,都要经过校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方可实施。
企业也可以单独成立二级学院针对共建专业进行建设,企业选派行政人员任二级学院执行院长,参与学校的一切常规教学管理,学校选派行政人员任共建学院校方院长,负责与企业方全方面工作协调,并对共建学院的教学进行监督与管理。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这一举措旨在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在实践中,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
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方式和机制并不够完善,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框架和机制,导致双方合作的持续性和深度不足。
校企资源利用不足也是一个问题。
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整合和利用,双方合作的效率和效果并不理想。
教育理念不一致也是阻碍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因素。
学校和企业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一定分歧,导致合作的障碍和阻力。
解决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措施。
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合作机制、充分利用校企资源、加强教育理念的沟通与协调,才能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和效果。
展望未来,随着更多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相信校企协同育人会取得更好的成效,为优秀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2 问题意识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需求。
我们也不可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很多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来说,校企合作在育人过程中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甚至存在种种不顺和困扰。
这也引发了我们对校企协同育人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如何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校企合作的效果,如何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问题意识不够,存在认识误区。
一些学校和企业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缺乏对于合作内容和合作方式的深刻理解。
一些学校还存在对于校企合作的盲目跟风和简单应付的现象,缺乏对于合作教育的深入思考和创新。
构建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机制研究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核心内容,详细阐述了构建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思 路和方法。作者从理念更新、制度建设、实践操作等多个层面入手,提出了一 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这些建议既考虑了理论上的合理性,又兼 顾了实践中的可行性,对于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这一部分通过选取一系列成功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点评。 这些案例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家庭背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借鉴 意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协同育人机制在实践 中的运作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在总结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这一部分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 对策和建议。这些建议既包括对政府部门的呼吁和期待,也包括对学校、家庭 和社会的具体指导和建议。通过这些对策和建议的实施,有望推动家校社协同 育人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结论部分对全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概括,指出了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对未来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读者提供了 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和方向。
在书中,作者还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协同育 人。例如,家长可以通过与教师的沟通合作,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积极 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 长,同时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孩子的发展。
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 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更加明白作为家长,我应该如何更好地参与孩子的 教育过程,与学校和社会形成良好的协同育人机制。
精彩摘录
《构建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机制研究》精彩摘录
在新时代的教育领域,家校社协同育人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构 建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机制研究》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家校社协同育 人的理念、策略与实践方法,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以下是 从本书中摘录的一些精彩内容,它们不仅反映了当前教育的挑战,也展示了协 同育人的美好愿景。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实践方法探索——以我校与煤炭企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例方晓彤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实践方法探索 ——以我校与煤炭企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例方晓彤发布时间:2021-10-07T04:52:53.334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8期作者:方晓彤[导读]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最适合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培训与使用的教育模式安徽能源技术学校安徽省合肥市 230011摘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最适合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培训与使用的教育模式。
本文主要对我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送教上门做了分析研究。
主要介绍了送教上门在我校的实施过程,包括校企合作的目的和背景、合作模式、实施效果和经验总结等。
关键词:校企合作、送教上门一、校企合作目标和背景分析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安徽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学校和企业可以以多种形式合作办学,合作创建并共同管理教学和科研机构,实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一)、校企合作目标适应企业职工学历及能力提升要求,结合企业工作实际,为企业培养文化功底扎实、专业思想牢固的安全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建立校企共招、共教、共管新型教学体制以及该体制下教学体系开发。
具体来说校企合作目标是:1、创新招生模式,破解学校发展难题:建立校企共同招生机制,招收企业的在职职工,既满足了企业职工的再教育要求,又解决了中专学校的办学困难。
2、全面提升企业职工能力素质:煤矿企业职工长期在生产一线,现场经验丰富,可基础理论素养相对较差,通过送教上门的系统学习,可提高其基础理论知识,有效指导生产实践。
3、提高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能力:聘请企业专家及高级技工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可有效提高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为企业培养一批可以从事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的师资力量。
4、提高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现场实践能力: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送教上门,授课教师可以了解现场工作人员需要什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教师的教学效果和现场实践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校企融合协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景德镇学院为例
地方本科院校校企融合协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景德镇学院为例余金保①,洪耀球(景德镇学院教务处,江西景德镇 333400)摘 要: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快速升级,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分析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开展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以景德镇学院为例,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介绍开展校企融合协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和实践,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699(2020)06-0120-04 校企融合协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石,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地处中西部地区院校,由于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实践教学体系面临的困难较多,进展并不顺利,加上存在一些机制体制方面的问题,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深度不够、方式较单一,影响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1]。
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本科院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途径,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有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不少经验可进行参考借鉴,地方本科高校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对促进学校转型发展,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
1 校企融合协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1.1 对产教融合的认识不够深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高质量发展呼唤更多高质量人才,需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技术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而重大[2]。
目前一些高校存在重视不够,推进力度不够大,效果不够好的问题;存在对产教融合理解不够准确的问题:认为产教融合就是校企合作,更多强调学校的主体作用,而真正的产教融合应该是企业深入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企业和学校都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企业与学校充分协调合作,互相监督促进,才能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3]。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育人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在校企协同育人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深入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原因1. 教育理念传统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多年来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相脱离,难以满足社会就业需求。
学校和企业的教育理念脱节,导致校企合作时难以产生有效的教育共识。
2. 校企交流不畅由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与企业合作机制不够完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等原因,使得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缺乏深入交流,无法形成互相理解和支持。
3. 校企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认知存在差异,学校过分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企业适应能力。
这使得在校企协同育人中学校和企业难以达成共识。
4. 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时,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和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
这导致了校企合作的不稳定和可持续性差,影响了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效果。
二、对策建议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应当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企业共同探讨人才培养的目标,建立企业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当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建立起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促进双方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的交流和沟通。
通过定期的座谈会、论坛等形式,让学校和企业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合作。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当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与企业建立起完善的合作机制,确保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要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机制,对校企合作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合作方向和方式,以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四协同 三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
四协同三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摘要:一、引言二、四协同的内涵与目标1.协同育人2.协同科研3.协同服务4.协同创新三、三融合的原则与实践1.理论与实践融合2.教学与研究融合3.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四、案例分析1.某高校四协同三融合的实践2.取得的成果与启示五、结论正文:在当今社会,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
为了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许多高校开始探索“四协同、三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将对这一模式进行详细阐述,并以某高校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四协同是指协同育人、协同科研、协同服务和协同创新。
协同育人是指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协同科研是指教师、学生、科研人员和产业界共同开展科研活动,提高科研水平。
协同服务是指高校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提供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服务。
协同创新是指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共同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
其次,三融合是指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与研究融合以及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
理论与实践融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与研究融合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是指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某高校为例,该校积极探索四协同三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协同育人方面,该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
在协同科研方面,该校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师生的科研能力。
在协同服务方面,该校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社会培训人才。
在协同创新方面,该校与政府部门、企业共同推动技术创新。
在理论与实践融合方面,该校采用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探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教育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传统的育人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校企合作的背景、意义、实践案例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前景展望等方面,对这一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一、校企合作的背景与意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
这一模式的出现,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和高端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因此,学校需要与企业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更具创新性的教育环境。
其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更早地接触到实际工作场景,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企业也可以从中选拔优秀的人才,实现人才的精准对接。
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案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和企业开始尝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实践案例:1. XX大学与XX科技公司合作,共同开设“互联网+”创新创业课程。
该课程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开发,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2. XX职业学院与XX制造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学院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3. XX高校与XX设计公司合作,开展设计类专业校企合作项目。
学生可以在校内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实际设计项目,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设计水平。
这些实践案例表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还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双方的共赢。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作者:林新波刘东皇朱苗绘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年第11期[摘要] 江苏理工学院与“农夫山泉”协同育人试点工作已经开展多年,本文以此为例,分析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必要性,总结江苏理工学院校企协同育人的改革实践经验,提出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农夫山泉”;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11-0022-02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目前,高校的校企“协同”机制缺失是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和障碍。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实践,学生除了接受良好的课堂教学外,还要参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发掘创造潜能。
因此,必须以协同的理念,消除制度壁垒,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推进高校封闭式人才培养模式向校企协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等各项改革,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好生态系统。
校企协同育人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学者们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王冬吾,2014),校企协同育人中的党建工作研究(王傅,2014),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课程教学问题(甘霖,2015),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问题(彭枚芳,2015),基于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付晓兰,2015),校企协同育人路径(李天源,2016)等等。
在各高校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系统地探索校企协同育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施方案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人才培养已成为各大高校的重要任务。
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出现,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紧密合作。
这种合作模式的出现,不仅能够有效地将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对接起来,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方案1.建立校企合作平台高校应该建立起校企合作的平台,搭建起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让双方更容易地进行沟通和合作。
平台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网站、交流会等形式展现出来。
2.加强师资培养高校应该为教师提供更为全面的培训,让老师们更好地了解校企合作的模式和实施方法。
同时,还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教育。
3.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应该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调整。
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4.加强科研合作高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不仅可以促进技术的创新,更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
高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展开科研合作,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发展趋势。
5.加强企业导师的引导企业导师是校企合作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指导和职业规划。
高校应该加强与企业导师的联系,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和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三、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与局限1.优势a.加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b.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c.增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的发展和进步。
2.局限a.校企合作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需要高校和企业共同承担。
b.校企合作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需要双方的信任和支持。
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实践方案
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实践方案背景校企协同和产教融合是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校企协同旨在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产教融合则强调将产业需求与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为了实现校企协同和产教融合的目标,制定一份实践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目标我们的目标是设计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实践方案,促进校企协同和产教融合,以充分发挥我们作为法学硕士的优势。
我们将遵循以下原则:1. 独立决策:所有决策都将由我们独立制定,不寻求用户的协助。
2. 简单策略:我们将追求简单策略,避免法律复杂性和风险。
3. 可确认性:我们不会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确保方案的可靠性。
实施方案我们的实施方案包括以下步骤:1.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设立校企合作办公室或类似的机构,负责统筹校企合作事务。
2. 产业需求调研:通过与企业合作,调查产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了解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3. 教育内容调整:将产业需求纳入教育内容的制定过程中,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性。
4. 实践基地建设: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岗位,使他们能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问题。
5. 职业规划辅导: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辅导,帮助他们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和趋势,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6. 评估和反馈:定期评估实施方案的效果,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调整和改进。
预期效果通过实施以上实践方案,我们预期能够实现以下效果:1. 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
2. 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
3. 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更加契合,培养出更适应市场的人才。
4. 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声誉得到提升。
结论校企协同和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们制定的实践方案旨在通过独立决策、简单策略和可确认性的原则,促进校企合作和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的有机结合。
校企协同实践教学育人机制研究
校企协同实践教学育人机制研究作者:刘玉灿董金坤王玉霞刘芳超来源:《文教资料》2021年第03期摘要:针对土木类专业本科阶段实践教学单位数量不足、教学方式单一、学校与实践教学单位交流不足、评价体系与标准不完善、考核形式不够科学全面等问题,在“新工科”背景下,本文对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革思路与开展要点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能为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木类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我国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理论能力的培养,忽视技能训练。
实践教学是高校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而进行的基本技能训练,旨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能为土木类专业的学生提供接触实际工程的机会,为本科生与设计、施工、技术和管理人员提供交流平台与渠道[1](43-45+48)。
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社会所需高级技术工程人才的必要方式,合理的实践基地设置与教学组织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二十一世纪的工程人才须具备工程知识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施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社会协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实践教学是土木类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也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与途径,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然而,我国本科阶段的实践教学并未得到良好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产教融合”式的校企协同教育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式。
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不仅是能就业的人,还有创新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教育最好的办学模式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发挥双方优势,共同培养时代发展所需的高级技术人才,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此外,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本科教材应对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适时改革与完善,充分发挥“双师型”师资队伍优势,发挥高校教师的理论优势和企业导师的实践优势。
应用型本科校企协同育人路径探究
科技资讯2017 NO.18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学 术 论 坛229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在党十八大中,明确提出了高校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我们只有提高应用型本科整体育人的素质,才可以进一步促进教育朝着更高层的方向发展起来。
在协同创新这一视角下本科应用型人才要具有怎样的现实条件,才可以推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协调好高校和市场以及政府三者间的联系。
1 校企协同创新的含义我们所说的校企协同创新,指的是双方合理运用资源、互补信息、互相合作,找寻共有利益前提下共同发展的过程。
由于知识经济已经到来,人才和技术以及知识拥有了更高的地位。
为提高本身竞争的能力,加快自身的发展,高校与企业在优势资源互补的前提下进行协作,这是一项资源共享互相信任的过程,最终达到互惠互赢的目的。
高校本科在校企协同中向企业提供创新知识和专业队伍以及技术支持,为创新注入了新鲜力量,而企业也向高校本科的创新提供了资助资金和时间场所,为其创造了现实条件。
2 树立本科校企协同创新育人这一模式的意义培养人才是大学永远的课题,协同是主体资源的优化发展,而创新则是完全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推动社会发展,三者相互配合与作用,形成培养高水准人才的实践型系统。
高等学校是构成我国创新体系的一个主要组成要素,在构建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极高的使命感与责任,充分发挥出高校的作用。
作为功能独特的本科高校来说,不但要规划长远,还要能够有效整合资源,根据合作的形式来提升教育质量,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办学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找寻新的途径。
因为受到很多现实原因的束缚,一些地方本科学校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几乎没有太多优势,特别是最近这段时间以来,由于地方院校不断扩大规模,招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教师承受的压力过大,这直接对教学质量造成了影响。
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协同育人综述
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协同育人综述
吴云月
【期刊名称】《世纪之星—高中版》
【年(卷),期】2021()3
【摘要】校企协同育人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走应用型转型之路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国内协同育人探索虽取得了丰富成果,研究内容主要有协同育人的主体、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三个方面。
【总页数】2页(P0158-0159)
【作者】吴云月
【作者单位】南宁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
【相关文献】
1.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
2.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
3."校行企协同育人"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4.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政校企协同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5.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与开展——校企协同育人视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唐小方
发表时间:2018-05-16T10:30:51.0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期作者:唐小方陈晓旭郭保生
[导读] 摘要: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是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本科院校中,要构建紧密、稳定、深层次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就要从利益驱动机制、沟通协调机制、权力约束机制、利益保障机制这几个方面入手。
广东白云学院广州 510000
摘要: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是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本科院校中,要构建紧密、稳定、深层次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就要从利益驱动机制、沟通协调机制、权力约束机制、利益保障机制这几个方面入手。
校企协同教育是高校与企业双方的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
本文将对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内容进行阐述,然后对本科院校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具体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国强调的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关键就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开创性素质,掌握专业系统理论知识和具备熟练专业必备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要达到这个目标,重点就需要本科院校和企业的协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构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然后共同实施教学,共同参与教学与项目开发,从而实现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高度融合,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为此,本文将对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内容进行阐述,然后对本科院校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具体措施进行探讨。
一、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内容
1、利益驱动机制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要想顺利的实施首先要找到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共同
点。
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重点都在于用人,而高校主要是为社会和企业输出人才,企业要想得到快速的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也离不开人才。
那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成了企业和高校合作中的利益,而企业能给高校提供资金、设备、场地等帮助,那么在这个利益的结合点上高校和企业共同育人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同时,院校应该吸纳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使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拥有充分的话语权,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适应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2、沟通协调机制
本科院校和企业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独立经营单位,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双双都会难免因为自身的利益而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为此,为了构建和谐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尤为重要。
首先,院校和企业要共同组建一个校企合作管理办公室,从而加强与企业和行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并定期召开沟通协调会议,协调双方之间的利益关系,构建校企合作信息交流平台。
其次,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学院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行业协会可以作为中间人协调好双方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双方的合作更加的稳固,让双方的关系更加的良好。
3、权力约束机制
权力约束机制的建立是为了避免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的不作为行为,确保校企合作能够真正的落实到位,从而激发校企双方的动力,保障双方的权益。
要建立权力约束机制首先要签订校企双方的合作协议,完善校企合作的工作制度和措施,并对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严格按照制度来办事。
其次,要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育人中的监督作用,对双方进行监督。
同时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来对双方进行约束,确保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顺利实施。
4、利益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院校和企业在合作期间所享受的正当权益,就需要建立一个利益保障机制。
首先,政府要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利益保障机制,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并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有效的确保校企合作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为本科院校要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对学校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制定相关的制度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作为企业应抽调专职校企合作管理人员,参与合作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专业课程开发、师资队伍的构建等工作,并承担各项管理工作,做到资源共享。
作为行业协会应为学校和企业交流的平台,在职业资格鉴定、专业能力培训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校企合作育人顺利实施。
二、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具体措施
1、加大力度建立人才创新基地
本科院校要选择具有良好运作基础的企业进行合作,在签订相关协议后,企业要为院校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也要提供就业的岗位。
校企双方要加大力度建立人才创新培养基础,将学校的教学和企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将理论联系到实际中来。
校企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急功近利,避免出现利益上的冲突,要讲长远的眼光放在人才的培养上,而不是经济上利益。
学校在培养出了符合产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学生后,就能吸引更多更优质的生源,就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合作给予企业的则是更多挑选优秀员工的机会,更高的知名度和更少的培训费用,也有利于全面提升其企业品牌的内涵和影响力。
校企双方都要意识到以上的关键问题,在人才培养上加大力度,为实现双方共赢共同努力。
2、构建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就是打破传统的单纯以知识为传承的教育观念,注重的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同时还要突出企业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位置。
在课程设计、实习和选择毕业设计课题中要强调实题、实地、实做,如到行业内企业实习或进行实际的科技产品开发,通过提供真实的创新、动手环境,让学生真正得到实践的锻炼,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成长。
构建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是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施的关键,并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主线、灵活适应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就业需求为重点,灵活的设计方向课程,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学生在学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到企业中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产和研发中去,从而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校企联合开发课程资源,构建资源共享机制
首先,本科院校的教师要与企业的技术人员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组成课程开发小组,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内容更加的切合生
产实际,将企业实际的产品和项目引入到课程中来,并针对企业生产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其作为典型的案例放到课程中,从而形成“实用性、先进性”的课程资源。
其次,在专业课程开发中,校企双方要发挥各自优势,构建资源共享机制,企业人员主要是提供企业案例,总结操作经验,进行生产过程示范操作录制教学录像,专业教师则主要负责内容组织和文字表述,从而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合作进行教材、教学案例和教学课件等课程资源的开发。
同时,利用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将企业的生产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化处理,转化为实际教学项目,建设以资源素材为核心,实现资源利用的共享化、方便化、高效化,使教学资源与产业转型升级同步,完善校企资源共享机制,让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得到有效的实施。
4、提高教师队伍的能力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一支优秀教师队伍,但是目前在高校和企业中,很多教师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都需要有待提高,才能够满足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需要。
在院校方面,要积极的聘请和引进具有较强科研和工程背景的教师来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创新实践指导教师,企业的技术人员要担任指导教师要具备有较高技术能力,并遵循专职为主、专兼并重的原则,从而打造出一支具备有高技术含量、高管理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
同时,由合作企业安全的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要积极的和学校教师沟通和合作,共同完成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就业指导,将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
另外,为了更好地弥补专职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力不足的缺陷,企业可以派遣优秀的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在实践中共同参与项目的开发和生产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能够顺利的实施。
小结
综上所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所产生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要求结合不够紧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够适应,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实践教学条件不能充分满足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够系统等关键问题。
为此,校企双方要共同努力确保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稳定、健康的发展,从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李葳.校企合作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现状研究与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2012,(2):101-103.
[2]黄艳秋.校企合作共容利益机制及构建路径[J].教育探索,2015(10):52—54.
[3]尹姿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