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几与章学诚史学思想比较

合集下载

春秋笔法与“史蕴诗心”——以刘知几、章学诚为例

春秋笔法与“史蕴诗心”——以刘知几、章学诚为例
迹 。然 则 文 约 而 事 丰 , 述 作 之 尤 美 者 也 。 此
… …
风结习, 于诗则概信为征献之实录, 于史则不识有梢 空之 巧词 , 只知 诗具 史 笔 , 解史 蕴 诗 心 ¨ 。 由此 , 不
我们暂 以《 春秋 》 法 为基 点 , 结 合 刘 知 几 、 学 笔 并 章 诚 的相 关 论 述 , 以窥 钱 先 生 所 谓 “ 蕴 诗 心 ” 大 史 之
“ 字” 省 的典 范 , 并寄 望于史 书 “ 之 又省 ” “ 之又 省 、玄
为这 五例 “ 古 人 作 史 时 心 向神 往 之 楷 模 , 精 竭 乃 殚 力, 以求 或 合 者 也 ”3叭, 指 出 “ 史 书 之 撰 作 而 _ 并 儿 就
言 , 五例 ’ 一 、 、 、 ‘ 之 二 三 四示 载 笔 之体 , 而其 五示 载
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 事为工。而叙 事之 工
收稿 日期 :0 9 1 — 8 2 0 — 2 1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 目“ 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 ” 0 X WO O , (8 Z I ) 湖北省 教育厅 20 0 8年度人文社会 科学 研究重点项 目 “ 春秋笔法与中国阐释学” 2 0 d 8 ) (0 80 2 。 作者简介 : 张金梅 (9 4 , , 17 一) 女 湖北 黄梅人 , 文学博士 , 士生导师 , 硕 副教授 , 主要研究方 向为中 国文化与文论 。
晦 , 而成 章 , 而不 污 , 恶 而 劝 善 ” 婉 尽 惩 。钱 钟 书认
刘 知几所 论 “ ” “ ” 即是 “ 春秋 》 简 、省 , 《 五例 ” 之 “ ” 微 。在刘 知 几 看 来 , 春秋 》 贵 于 省 文 ” “ 约 《 “ ,文 而事 丰 ” 是 “ , 述作之 尤美 者也 ” 同时 ,春 秋》 。 《 也是

刘知几与章学诚的史家修养理论比较研究

刘知几与章学诚的史家修养理论比较研究

刘知几与章学诚的史家修养理论比较研究董传岭【摘要】Liu Zhiji and Zhang Xuecheng are famous for their historical theory in ancient China. They all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historian historians' cultivation which has important sense to improve historianself-cultivation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Liu Zhiji argued that historians should have "ability, learning, knowledge", Zhang Xuecheng further put forward historian moral on the basis of the Liu Zhiji~s theory,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theory of the historians~ cultiva- tion. They all emphasize "ability,learning, knowledge", Liu Zhiji emphasize "knowledge" mostly, but Zhang Xuecheng relied heavily on "moral".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n Liu Zhiji and Zhang Xuecheng's 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not only enable us to find their theories difference, under- standing the theory deeply, but also has certain enlightenment function on the contemporary historiography development.%我国古代史学理论大家刘知几、章学诚均提出了有关史家修养的理论,刘知几认为史家应具备"才、学、识",章学诚在继承刘知几史家修养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史德",丰富和发展了史家修养理论。

刘、章史学比较之三题

刘、章史学比较之三题

知 几 对 通 史 的 批 评 ,是 受 其 重 ‘ 法 ’ ‘ 录史 观 ’ 决 定 的 。 [( 许 冠 三 认 为 :《 通 ・六 家 》 以《 记 》梁 武《 史 》 “ 史 的 记 所 ”2 ] “史 尝 史 、 通 与 元 魏 《 录 》 书 为 例 , 出通 史 ‘ 月 遐 长 ’所 载 不 能 不 ‘ 据 旧记 ’ 以致 ‘ 罕 异 闻 , 饶 重 出 ’ ‘ 史 以 降 , 类 尤 深 , 使 科 三 指 年 , 多 , 事 语 。 通 芜 遂 学 者 宁 习 书 本 而 怠 窥 新 录 ’ 因而 认 为 撰 修 通 史 , ‘ 而 无 功 ’ 业 , ‘ 者 所 宜 戒 ’ ” ] 可 见 , 知 几 提 倡 断代 史 的 修 。 乃 劳 之 为 述 。口( 刘 撰 , 于通 史 撰 述 则 持 消极 态 度 。 对
几 力 主 断代 为 史 , 通 史 修 撰 持 消 极 态 度 , 受 名 教 思 想 的 影 响 , 示 出 一 定 的 保 守 性 。 由 于 时 代 变 迁 , 术 的进 步 , 学 诚 对 是 显 学 章 的 通 史 论 述 彰 显其 求 新 之 意 , 为 “ 面 总 结 中 国 史学 理 论 的 最 后 一 个 杰 出 的古 代 史 家 ” [ 做 全 , 7 章学 诚对通史 修撰存 在的 问
第 2 3卷
第 3期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会科学 版) 社
J u n lo a g hu i e st f Te h o o y( o ilS in e ii n o r a fCh n e n Un v r iy o c n l g S c a c e c s Ed to )
彰 显 史 学 的 价值 。虽 然 重 视 通 史 , 氏 并 未 轻 易 否 定 断 代 史 撰 述 , 反 章 学 诚 持 中立 态 度 , 少 是 不 排 斥 断 代 史 的修 撰 , 本 章 相 至 他 人 也 曾 有重 修《 史 》 宋 的计 划 , 后来 由 于 种种 原 因 未 曾 实 现 。此 外 章 学 诚 还 提 出 了综 合 体 史 书 的设 想 ,斟 酌 古 今 之 史 , 定 文 “ 而 质 之 中 , 师 《 书 》 意 , 以迁 《 》 例 , 则 尚 之 而 史 义 通左 氏 之 裁 制 焉 , 以救 纪 传 之 极 弊 , 好 为 更 张 也 ” l( 章 学 诚 设 想 用 一 种 新 所 非 。6 ] 的 综合 体 , 通 《 汇 尚书 》《 、史记 》《 传 》 种 体 裁 的优 点 , 弥 补 纪 传 体 史 书 的缺 陷 , 种 设 想 尽 管 在 乾 嘉 时 期 未 被 学 界 所 关 、左 三 来 这 注 , 为 以后 的通 史 撰 述 体 裁 的 进 步 提 供 了 一 个 新 的 理 论 凭 籍 , 但 为后 来 的综 合 体史 书体 裁 的 确立 奠定 了理 论 基 础 。 刘 知 几 和章 学 诚 关 于历 史 编 纂 的 主 张是 多 方 面 的 , 是 “ 通 ” “ 代 ” 是 二 者 的历 史 编 纂 的 旨趣 所 在 。相 对 而 言 , 知 但 会 与 断 , 刘

刘知几与章学诚的史家修养理论比较研究

刘知几与章学诚的史家修养理论比较研究

第 3 卷 O
第 1 期
Vo . O No 1 【3 .
刘知几 与章学诚的史家修养理论 比较研究
董传 岭
( 菏泽 学 院 社 会科 学 系 , 山东 菏 泽 24 1 ) 7 0 5
摘 要 : 国 古 代 史 学 理 论 大 家 刘 知 几 、 学 诚 均 提 出 了 有 关 史 家 修 养 的 理 论 , 知 几 认 为 史 家 我 章 刘 应 具 备 “ 、 、 ” 章 学 诚 在 继 承 刘 知 几 史 家 修 养 理 论 的 基 础 上 , 一 步 提 出 “史 德 ”, 富 和 发 展 才 学 识 , 进 丰 了 史 家 修 养 理 论 。 刘 知 几 、 学 诚 均 重 视 “ 、 、 ” 但 刘 知 几 最 重 “ 识 ” 章 学 诚 尤 重 “ 德 ” 章 才 学 识 , 史 , 史 。
学 、 ” 还 应 当强调 “ 德 ” 识 , 史 。学 界 对 章学 诚 “ 史德 ”
研究 取得 了 一些 成 果 , 就 他 们 史 家 修养 理论 的 但
比较 研究 尚付 阙如 。对刘知 几 和章学诚 的史 家修 养 理论 进行 比较研 究 , 仅使 我 们 认 识他 们 史 学 理论 不 的异 同 , 能深 刻理 解史家 修养 理论 , 还 对我 国当代 史 学 发展也具 有 重要借 鉴意 义 。
发展。
学 的贡献 》 一文 中就 曾说 : 清 代学 者 章 学 诚 曾谈 到 “
的‘ 德 ’ 实 已 寓 于 刘 氏 的 ‘ 识 ’ 中 ”3 。其 史 , 史 之 l
实, 仓修 良先 生在 1 7 9 9年 撰 文《 史 德 ” “ “ 、 史识 ” 》 辨 也 曾指 出 :德 ” 识 ” 于不 同概念 , “ 与“ 属 章学 诚 的史德

中国历史文选13013

中国历史文选13013

一、名词解释1、刘知几:字子玄,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在经学上偏向“古文”。

《史通》是他一生精力所萃的名著,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实的“三长”论点,并坚持直书,反对曲笔。

2、《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唐刘知几撰,共二十卷,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3、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更好表现人物性格,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王侯封国,“表”排比大事,“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列传”记人物。

4、编年体:史书体裁之一,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的特点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但即使前后分隔,首尾难以连贯。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编年体史书。

5、《大唐西域记》: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著,十二卷,唐玄奘述,辩机编。

本书是游记体,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西域边疆历史、南亚古代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6、《文献统考》:是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专著,可与《通志》《通典》相媲美,宋末元初马端林撰,共三百四十八卷,分为二十四门,后世学者对此颇多贬词,但其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所创新,保存了大量史料,而且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

7、典制体:政书的体例之一,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中国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体政书是唐代杜佑的《通典》。

8、“三通”:包括唐代杜佑的《通典》,元初马端林的《文献统考》,南宋郑樵的《通志》,《通典》和《文献通考》都是典制体政书,《通志》是纪传体政书。

9、“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

刘知几与章学诚历史编纂学思想的比较

刘知几与章学诚历史编纂学思想的比较

维普资讯

第2 l 期 2卷第 0年0 4 月 0 5
Jn师eiarC o自 范ge学 学e ulM 等 科soe 蒙 高 c校 报 ro n专h’H a z e g f T
V4N ot。 O 5 1 . . c

2 0 0 2

古 代 史籍分为记 言体 ( 尚书》 )记 事 体 ( 春 秋》 ) 《 家 、 ≤ 家 、 编年 体 ( 左 传》 ) 国别 体 ( 国 语》 ) 通 代 纪 体 《 家 、 《 家 、 ( 史记》 )断 代纪 传 体 ( 汉 书》 ) 《 家 、 《 家 六家 , 一 一 考 镜 并
把握从 史籍 分类 入手 , 以探 讨 史书 体 裁体 例 为重点 , 并 由“ 家” 二 体 “ 由“ 体” “ 传体 ” 在 《 六 而“ . 二 而 纪 , 史通》 中 以十 当大 的篇幅详细探讨 丁史 书体裁 和 史书编 纂 , 1 j 尤其
学诚 关 于 古代 史 籍 的划 分
史 书 的 体 裁 和 体 例 是 历 史 编 纂 学 中 两 个 最 基 本 的 概 念 , 知儿 和 章 学 诚 对它 们 的认 识 是 建 立 在 刘 古 代 史 刘 籍 的 划 分 之 上 的 “ 家 二 体 , 刘 知 几 对 古 代 史籍 的 六 是
种 , 一 阐明其 源 流和 史学 价值。“ 家二 体” 含《 ①一 六 ( 杂
述》 基本括 尽了古 代 史籍 , 起 龙说 “ 六 家》 史体 之 ) 浦 《 举

“ 六家 二 体 ” “ 注 撰 述 ” 刘 知 几 、 与 记 : 章
大全, -体》 史家之正用” 。 , 世学者如张孟 <- 定 < - : 。 后
六 : 日《 一 尚书》 , H《 家 二 春秋》 , F 《 传 》 , l 家 三 '左 I 家 四 j

从刘知几到章学诚的档案文献编纂成果概念演进分析

从刘知几到章学诚的档案文献编纂成果概念演进分析

从刘知几到章学诚的档案文献编纂成果概念演进分析作者:蒋卫荣徐玉婷来源:《档案与建设》2021年第07期摘要:文章从一个学科概念的命名及演进角度,梳理了从唐代刘知几“制册章表书”到清代章学诚“比次之书”——对档案文献编纂成果概念或名称的认知从无到有、从具象到抽象的不断深化过程。

档案学界公认章学诚是中国古代档案文献编纂思想的集大成者。

刘知几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是章学诚系统、成熟、完整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必不可少的基础。

随着社会转型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馆服务受众由小众向大众转型,当代的档案文献编纂、编研成果必将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刘知几;章学诚;制册章表书;比次之书;长编;文献编纂分类号:270.9From Liu Zhiji to Zhang Xuecheng: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a Disciplinary ConceptJiang Weirong1, Xu Yuting2(1.School of Society of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23; 2.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3)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aming and evolution of a disciplinary concept, this article combs from Liu Zhiji’s "Zhi Ce Zhang Biao Shu" to Zhang Xuecheng’s "Bi Ci Zhi Shu":the recog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historical compilations from scratch The deepening process,from figuration to abstraction. The archives scholars acknowledged Zhang Xuecheng as the master of the compi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ves. However,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Liu Zhiji is an indispensable intermediary link for Zhang Xuecheng’s systematic, mature,stereotyped, and relatively complete archival compilation ideas.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audience of archives has changed from a niche to the general public.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chival documentation compilations will certainly present a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trend.Keywords:Liu Zhiji; Zhang Xuecheng; Zhi Ce Zhang Biao Shu; Bi Ci Zhi Shu;Compilations; document compiling; Diversification of compilations唐代劉知几和清代章学诚是我国古代两位著名的史学家。

章学诚“史意”说考辨

章学诚“史意”说考辨

章学诚“史意”说考辨2016-05-03 14:50:45 《文史哲》廖晓晴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浙江省上虞县道墟镇)人,清代杰出的史学理论学家和方志学家。

关于章学诚在整个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地位,近人金毓黻曾作过这样的评价:“刘、章两家为评史家之圭臬。

”①金毓黻所说之刘氏,即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幾。

章学诚虽与刘知幾齐名,但两人在史学理论研究领域里却各有侧重,章氏曾说:“刘言史法,吾言史意。

……截然两途,不相入也。

”②可知章学诚阐述史学理论主要侧重在史意(也称“史义”)。

问题是,章学诚平生论学力主史意,然在生前并未对其“史意”内涵作过明确的诠释,以致引起后世对其史意内涵的歧义。

近十年来,学术界就如何理解章氏“史意”的问题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然而大都见仁见智,迄今未能达成共识。

鄙意以为,以上问题之探讨,意义不仅限于其本身,还关系到当今学术界对史学的本质、史学的功能和史学的任务之认识,故陈一孔之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章氏有关史意之论述章学诚平生论学力主史意,甚至将自己的整个史学体系的特点概括为“吾言史意”,章氏之所以如此标榜史意,是因为他认为史意在史学研究中最为重要,他说:“载笔之士,有志《春秋》之业,固将惟义之求,其事与文,所以藉为存义之资也。

……作史贵知其意,非同于掌故,仅求事、文之末也。

……此则史氏之宗旨也。

苟足取其义而明其志,而事次文篇,未尝分居立言之功也。

”③又说:“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

”④即认为:孔子作《春秋》,实开史学之滥觞。

史学由史意、史事和史文三个部分所组成,其中史意最为重要,它决定撰史之宗旨,乃史家立言根本,至于史事和史文不过是藉以体现史意的载体,因而史意在史学的三部分中地位最为尊贵。

为了更加形象具体地说明史意、史事和史文三者之间的关系,章氏又说:“国史方志,皆《春秋》之流别也。

譬之人身,事者其骨,文者其肤,义者其精神也。

”⑤也就是说,如果将史学比喻成人体,则史事如骨骼,史文如肌肤,史意如精神。

章学诚对刘知几史学思想的发展

章学诚对刘知几史学思想的发展

章学诚对刘知几史学思想的发展内容提要章学诚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集大成者。

他对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主要贡献, 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传统史学的继承和发展, 尤其是对唐代史学理论大家刘知几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在经史关系、通史家风、文人修史、史家史德的理论认识以及撰述与记注、史义与史法的区别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刘知儿的史学思想。

关健词章学诚刘知几史学思想继承发展唐代的刘知儿与清朝的章学诚均为中国古代的史学理论大家, 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史学思想, 代表了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史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 促进了史学理论研究的繁荣与发展。

有关刘知几、章学诚的史学思想及其成就, 不少学者进行过深人的研究, 也给予了崇高的评价。

本文主要研究这两位相隔多年的史学家在史学思想上的继承与发展。

关于中国古代的历史研究与史学研究, 著名史学大师梁启超曾经这样说“自有左氏、司马迁、班固、荀悦、杜佑、司马光、袁枢诸人, 然后中国始有史。

自有刘知几、郑樵、章学诚, 然后中国始有史学矣。

”这即是说, 自从有了司马迁等史家, 中国便开始有了比较规范的历史著作, 这里的所谓史是指对历史的研究自从有了刘知几等史学家,中国便开始有了史学, 这里所谓的史学即是指对历史学自身发展的研究, 亦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史学理论。

梁启超还进一步说“自有史学以来二千年间, 得三人焉在唐则刘知几, 其学说在《史通》在宋则郑樵, 其学说在喊通志·总序》及《艺文略》、《校雕略》、《图谱略》在清则章学诚, 其学说在《文史通义》。

梁启超认为中国史学走向全面成熟, 是从唐代刘知几批判、总结以往史学发展成果, 撰述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通》开始的。

他充分肯定了《史通》对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贡献以及它在史学理论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认为, 在古代众多史家中, 具有系统史学思想理论体系的除了刘知几, 就是宋代的郑樵和清代的章学诚。

即是说, 郑樵是对刘知几的继承和发展, 而章学诚又是对前两者的总结发展, 是集大成者。

论章学诚的史学变革思想及创新主张

论章学诚的史学变革思想及创新主张
# !$ % ” 蒙, 曷可不思所以变通之道欤?
论述是很有说服力的。 章学诚认为 《 史通 》 主要是 “ ” 确实如此, 扬榷古今利病而立法度之准焉。
# !( %
刘知几在 《 史通 》 中注意从前人的史学中总结出 史法, 企图为史学立一法典, 又以这种史法去衡 量前人史书的得失, 反映了他史学思想中保守的 《 一面。 但不可否认, 史通 》 自始至终贯穿着刘知 几的史学变革思想。 比如, 针对史家习惯于严守 成例而不知变通, 他认为旧史的体例并不是一成 不变的, 应当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 改造。 例如 《 尚书 》 这种以记言为主的古老史体, 自身存在着种种无法克服的缺点。 然而到了晋 代, 孔衍却撷取汉、 魏诸史中的 “ 美词典言 ” , 纂成 《 《 《 汉尚书》 、 后汉尚书》 、 汉魏尚书》 等。 及至隋 朝, 王劭又录开皇、 仁寿时事, 仿《 尚书》 记言史 体, 撰成《 隋书》 刘知几批评这种“ 翦截今 &( 卷 。
l训确实如此如司马迁创立的纪传体行之千有余年学者相刘知几在史通中注意从前人的史学中总结出史法企图为史学立一法典又以这种史法去衡心裁可以传世行远之具而守科举之程式不敢量前人史书的得失反映了他史学思想中保守的成例而不知变通
江 苏 社 会 科 学
’()*+,- ,./()0 ,/(1*/1,
$%%& 年第 # 期
465 传统编年体史书 “ 一事而隔越数卷, 首尾难稽 ”
“ 风, 章学诚是持反对态度的。 他批评说: 近日学 者风气, 征实太多, 发挥太少, 有如桑蚕食叶, 而
4$5 ” “ 不能抽丝。 又说: 今之博雅君子, 疲精劳神于
经、 传、 子、 史, 而终身无得于学者, 正坐宗仰王氏 ( 应麟 ) , 而误执求知之功力, 以为学即在是尔。 学 ” 他认为: “ 与功力, 实相似而不同。 君子之学, 贵

读《文史通义》“史德”篇有感

读《文史通义》“史德”篇有感

读《文史通义》“史德”篇有感岳麓书院S0******* 许静在中国史学界有深刻影响的《文史通义》为清代章学诚所著。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清朝末期的一位杰出的史学理论家。

所著《文史通义》是评论文史的著作,尤以评论史学为主。

在书中,章学诚提出的“史德”概念,深化了前人关于史家修养的理论,对中国古代史学思想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一、张学诚“史德”的提出及其内涵章学诚在刘知几提出的史家三长“史才”、“史学”、“史识”之外又明确提出了“史德”的概念,并作了理论上的阐述。

章学诚认为,古人所论的史家才、学、识三长,“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难”。

“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就是因为才、学、识得之不易。

然而,他认为既便是具备了才、学、识,仍不足以配称良史,刘知几“记诵之间,知所决择,以成文理”的“识”,是“文士之识,非史识也”。

文士之识是文章家镕裁篇章的鉴识,文士之识用于史学是不够的。

他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

何为“史德”?“谓著书者之心术也”,也就是史家的学术品德。

章学诚认为“才”、“学”、“识”这三者,固然是一个优秀的史家所必不可少的,但最根本的还是要辨其“心术以议史德”。

他认为史家的心术有两类:一为史家心术之邪正,二为史家心术之修养程度。

前者正邪分明,人们易于分辨,而后者则因史家有君子之心,只是修养不纯,故更应引起人们的警惕。

因此章氏主张史家著史“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

这里的“天”,指的是客观的历史事实和道理,“人”指的是史家的主观感情,所谓“尽其天而不益以人”,就是要求著述者要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反映历史面貌,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成分。

这种忠于客观史实,秉笔直书的学术品德,正是章学诚所强调的“史德”。

二、章学诚“史德”论的基础章学诚的“史德”论建立在“气”、“情”的基础之上。

他认为是“气”“情”引起了“心”的变动。

首先,章学诚从文、事关系上来揭示“气”、“情”在文中的作用:“夫史所载者事也,事必藉文而传;故良史莫不工文,而不知文又患于为事役也。

历史编纂的理论自觉

历史编纂的理论自觉

历史编纂的理论自觉作者:陈其泰来源:《人文杂志》2010年第03期内容提要:《史通》和《文史通义》是中国古代史学评论的双璧,共同反映出历史编纂的理论自觉。

刘知幾、章学诚二人都重视总结史学演进的经验和教训,以理论的创新推进著史实践的发展;二人都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都有独到的哲学思想作指导,重“独断”之学,重“别识心裁”。

刘知幾处在断代史正史纂修的高峰期,他承担的主要使命是总结以往、提出著述的范式,他提出的范畴、命题内涵丰富,且颇具体系性。

章学诚则处于正史末流在编纂上陷于困境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开出新路,他洞察当时史识、史学、史才都成为史例的奴隶之严重积弊,又发现晚出的纪事本末体因事命篇的优点正是救治之良方,主张大力改造纪传体,创立新的体裁,其论述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明显的超前性。

关键词:《史通》《文史通义》历史编纂理论论史法论史义“独断”之学“别识心裁”[中图分类号]K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0)03-0120-15《史通》和《文史通义》是前后媲美的古代史学评论名著,是高度发达的中国古代史学在理论思维上的结晶,对于推进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中华民族具有发达的历史意识,中国有世代相续、绵延数千年的历史记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重视历史记载,是人类智慧达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是人类意识的一种飞跃,因为他已认识到总结自身活动、为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经验之必要。

黑格尔曾特别称赞“中国人具有最准确的国史”,他说:“因为‘历史’这样东西需要理智——就是在一种独立的客观的眼光下去观察一个对象,并且了解它和其他对象之间合理的联系的这一种能力。

所以只有那些民族,它们已经达到相当的发展程度,并且能够从这一点出发,个人已经了解他们自己是为本身而存在的,就是有自我意识的时候,那种民族才有‘历史’和一般散文。

”这段话讲的很深刻,一个民族,只有它的智能达到对民族本身的发展能够作一番探讨时,才有“历史”,这时,不但个人获得了是为本身而存在(而不是为“神灵”、“教义”存在)的自我意识,而且,就这个民族全体来说,也才具有认识自己的存在和发展的由来这样一种“自我意识”。

12文史通义

12文史通义

明末清初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其名源自 《易经· 系辞上》: “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 意思是:用蓍草占卜变化无常,是神灵的象 征;用卦列爻各有定体是智慧的体现。 方以智的父亲方孔炤为他取名时说:“蓍圆 而神,卦方以智,藏密同患,变易不易。” “方以智”这个名字的文化意义确实很深邃, 从字面义上分析:“道德方正不阿,为人聪 颖多智,二者相辅相成。”

【重点】 章学诚史学思想的特点。 【难点】 章学诚史学思想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地位。 【解题】 《文史通义》九卷,清章学诚撰。它是我国封 建社会后期,继刘知几《史通》以后又一部史 学理论专著。它与《史通》一直被视作中国古 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章学诚生活在考据学和理学(宋学)仍被统治者尊 为学术正宗的乾嘉时代。这两种学风都是非常脱离 现实的。为了矫正这两种学风,他从乾隆三十七年 (1772)开始撰写《文史通义》;历时24年,到嘉 庆元年(1796)方才部分刊行。 《文史通义》分内、外篇两部分。《内篇》六卷, 五十篇,有若干篇(如《易教》、《书教》等)又 分上、中、下三篇或上、下二篇,少数篇又附录一、 二篇。多数是论史学,兼及经学、文学的理论探讨。 《外篇》三卷,七十篇,其中《史学例议》篇分上、 下,《杂说》分上、中、下三篇。主要是书序、跋 文及与师友子弟论文史书等杂著。议论广泛,作者 关于史学的许多重要理论,都包括在内。因为全书 内容包罗广泛,不专论的核心,是 它开宗明义所提出的“六经皆史”说(《内 篇》一《易教》上)。 关于经、史关系问题,唐宋明清不少学者都 曾讨论过,但将这类见解体系化,并试图进 行全面论证的,则是章学诚。 同时,他所说的“史”专指“史学”,而 “史学”的特点在于具有“史意”,即《春 秋》笔削之“义”,而“史意”的特点在于 “切人事”,因此必有“经世”之用,“史 学所已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内篇》 五《浙东学术》)。

(完整版)中国史学史题库

(完整版)中国史学史题库

中国史学史一、名词解释:《通鉴纪事本末》南宋袁枢根据《资治通鉴》的内容,总括239件史事,分别列目,各自成篇,并于各篇之间略按时间先后编次创立了以记事为主的纪事本末体史书。

《三国志》西晋陈寿,65卷,上起东汉灵帝光和末年黄巾起义,迄于西晋灭吴。

以魏主为帝纪,总揽三国全局史事,以吴蜀二主传名而记实,既与全书协调,又显示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

这种编撰手法在正史的撰述中为新创造。

《资治通鉴纲目》南宋朱熹根据《资治通鉴》的材料,撰成《资治通鉴纲目》59卷,采用编年纪事,前面立纲,是史事的提纲;后面设目,是史事的详细叙述。

《十七史商榷》王鸣盛,《十七史商榷》100卷,“商榷”是本书的主要内容,这里包含史书文字方面的考订和史书所记典制事迹方面的铨解与审核。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为清朝乾嘉三大考据家之一的赵翼所著。

共36卷。

此书的特点是于考史中重视历史评论,书中所提出的论题,对后人多有启发,是古代史的入门指导。

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为清朝乾嘉三大考据家钱大晰所著。

共100卷。

“考异”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本书以考订、校勘、训诂见长。

他对所涉及的史籍及其注释进行了去全面详细的文字校勘,使许多矛盾地方进行了疏通辨析,为后世史学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正式本书价值所在崔述《考信录》考信录的作者是崔述,它是先秦故事做系统考证的第一人。

对于先秦古史的解释,其程序是辨“伪书”进而辨“伪史”史才三长才:写史的表达能力,体裁体例的运用能力;学: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材料;识:对史事是非曲直的鉴别,认识和判断能力史德是指治史者的品德修养。

治史者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对史学研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史学除受才、学、识的影响外,还受史德的影响。

章学诚认为,刘知几所谓“史才”、“史学”和“史识”,还没有穷尽治史的道理,具有史识,还要求了解“史德”。

“史德”的内容是个难以确定的问题。

因为各个时代的道德标准不同,对道德的要求也不同一样。

试析刘知几、章学诚历史编纂理论的异同

试析刘知几、章学诚历史编纂理论的异同

试析刘知几、章学诚历史编纂理论的异同
路言莉
【期刊名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7(000)001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路言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62
【相关文献】
1.刘知几与章学诚的史家修养理论比较研究 [J], 董传岭
2.刘知几与章学诚历史编纂学思想的比较 [J], 白云
3.论刘知几、章学诚关于历史文学的理论 [J], 汪杰
4.从刘知几到章学诚的档案文献编纂成果概念演进分析 [J], 蒋卫荣;徐玉婷
5.刘知几、郑樵、章学诚的史学成就及其异同(上) [J], 苏渊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史通》与《文史通义》史学编纂思想之比较word资料3页

《史通》与《文史通义》史学编纂思想之比较word资料3页

《史通》与《文史通义》史学编纂思想之比较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与汗牛充栋的各类“国史”?p“正史”、“别史”、“野史、”“杂史”相比,史学理论著述之稀少可谓凤毛麟角。

严格说起来,传统史学中真正意义上的史学理论与批评专著只有两部书,那就是刘知几的《史通》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

在中国史学的灿烂星河中,《史通》和《文史通义》这两颗“孤星”虽然不免有“殊我同类”之寂寞,但它们却绝不黯然失色。

相反,恰恰因为它们稀少而弥足珍贵,更因为它们思想体系的博大精深而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辉。

《史通》与《文史通义》对各种史书裁体、体例的流变和得失都有详尽的论述,集中反映了刘知几和章学诚的历史编纂学思想。

下面我从两方面进行论述。

一、关于史料范围的扩大在史料的搜求上,刘知几主张博采,即广泛的收集资料,他说:“盖珍裘以集腋成温,广厦以群材合构。

自古探穴藏山之士,怀铅握椠之家,何尝不征求异说,采摭群言,然后能成一家,传诸不朽”1。

这说明广泛搜集史料是编撰史学巨制的基础工作。

先秦典藉《尚书》与《春秋》,用今天的标准来定性,前者为档案史料汇编,后者属编年体史书,都是研究古代史的珍贵史料,但在封建时代,这两部书却被奉为儒家经典,享有独尊的地位。

而刘知几却以忠于史学的态度和足够的勇气,把《尚书》与《春秋》从经的神圣地位拉了下来,与《史》、《汉》等平列,统统视之为史学源流,打破了甲经与乙史,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封建社会中,是一般人士所难以做到的,甚至还要毁其为离经叛道。

章学诚继承了前人对经史观的认识成果,在《文史通义》中第一句话便开宗明义的说“六经皆史”,在其它许多篇章中章学诚又反复论述强调“六经皆史”、“六经皆器”、“六经皆先王之政典”等等,认为经原本是史,所以“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

“史之原起,实先于经。

《周官》外史掌三皇书帝之书,仓颉尝为黄帝之史,则经名未立,而先于史矣。

”“六艺皆古史之遗,后人不尽得其渊源,故觉经异于史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知幾与章学诚史学思想之比——《史通》与《文史通义》读书札记刘知幾与章学诚同为中国古代的史学大家,他们的史学思想代表了当时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其代表作《史通》及《文史通义》则是两人思想精髓的体现,他们的史学思想促进了中国史学的发展与繁荣。

章学诚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史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刘知幾的思想,因此两人的思想在史学批判理论、史家修养理论等方面存在诸多共通,但同时两人又在史识与史德、史法与史意及史书编纂等地方各有其独到的见解。

一、史学批判理论的共通之处在中国古代史学批判发展历程中,刘知幾奠定了古代史学批判的理论基础,而章学诚则完善了史学批判理论,使其更加理论化、系统化。

因此,他们的史学批判思想存在着共通之处,表现在:一、注重秉笔直书,讲求实事求是。

刘知幾在《直书》和《曲笔》篇中总结了历代史家两种截然相反的“直书”与“曲笔”操守,他本人倾向于撰述能够“秉笔直书”,反对“文过饰非”。

他强调史家写史要有“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的“实录”精神(《史通·直书》)。

在史书文风上,他强调贵在“质朴”,切不可“喻过其体,词没其义,繁华而失实”(《史通·载言》),否则就会在写作时失实,导致以文害事。

章学诚继承和发扬了刘知幾这种“秉笔直书”的修史之法,并强调史学“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章学诚强调史家应“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文史通义·史德》),即在史书的书写中应尽量尊重客观史实而不要过分地掺杂个人的主观臆测成分。

二、强调史学的现实功能,即“经世致用”。

刘知幾在修史过程中一直坚持着“以史为鉴,以史辅政,以史教化”的立言宗旨。

他说:“盖史之为用也,记功司过,彰善瘅恶,得失一朝,荣辱千载”(《史通·曲笔》),同时又说“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

言之若是,吁可畏乎!”(《史通·直笔》),他坚信史书的记事载言,能起到劝善惩恶的作用。

章学诚提出对学问的研究必须做到“经世致用”。

在《文史通义》一书开始他就说:“六经皆史”。

章学诚认为:六经都是先王的政典,是保存先王制度的史书,“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

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文史通义·浙东学术》)。

由此可以看出,章学诚主张通过史书来借鉴治世之道。

三、反对文人修史。

刘知幾认为文与史“较然异辙”,世人看重文采,崇尚浮丽,写史者追求词藻之华丽,文句之对偶,结果“喻过其体,词没其义,繁华而失实,流宕而忘返”,这样的史书“行之于世,则上下相蒙;传之于后,则示人不信”(《史通·载文》)。

当然,也不是说他不主张史家修史讲究文采。

他在《史通·叙事》篇中说道:“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

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三复忘疲,百遍无”。

所以,他认为编撰史书一定要讲究叙事,好的史家也一定要善于叙事。

何谓善于叙事?他提出了三条标准:简、晦、朴。

简是“文约而事丰”,晦是言简而意赅,朴是清晰明白,不滥加修饰,浓墨重彩。

章学诚认为文人写作注重手法技巧、修辞炼句,但史家写史则注重史料,注重言之有据。

反对文人修史,实际上是反对文人在写史时掺杂过多个人情感。

他认为,文人不能修史是由两种学科的分工不同造成的,并不涉及个人能力大小。

二、史家修养理论的异同刘知幾提出“史才三长论”,明确指出一个史家应同时具备史才、史学、史识。

“史才”指具备历史的编纂方法和表达能力。

“史学”指具备广博的知识、积累充足的史料。

“史识”则指对历史事件、人物是非曲直的鉴别、判断能力,即史家应具有独立的历史见解、彰善贬恶的立场和善恶必书的态度。

所谓“史才三长论”,是刘知幾当时对礼部尚书郑惟忠“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的回答。

他的回答是这样的:“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

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夫有学而无才,亦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籯,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

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柟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

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此则为虎傅翼,善无可加,所向无敌者矣”(《旧唐书·刘子玄传》)。

章学诚对刘知幾的“史才三长”论十分推崇,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刘知幾的“史才三长”,提出了“史德”说。

因此,刘知幾与章学诚的史家修养理论既有相同处,又有不同点。

一、刘知幾与章学诚均重视“才、学、识”刘知幾认为:“苟非其才,则不可叨居史任”(《史通·核才》),从事历史写作,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非常重要,没有好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就无法准确流畅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自然也难以广泛流传。

关于“史学”,他主张博学多闻,广采众说,认为积累充足史料、扩大眼界是治史的基础。

他指出:“盖珍裘以众腋成温,广厦以群材合构。

自古探穴藏山之士,怀铅握椠之客,何尝不征求异说,采摭群言,然后能成一家,传诸不朽”(《史通·采撰》)。

刘知幾明确史家只有做到博学多闻才能成为一家,流传于后世。

至于“史识”,刘知幾则强调:“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史家要有忠于史职、坚持直书的精神。

他在《史通·鉴识》中指出,历史传承主要靠文章,史学家在写文章时应当“辨其利害、明其善恶”。

他指出史家还应具备认识历史的理论水平,“假有学穷千载,书总五车,见良直而不觉其善,逢牴牾而不知其失,葛洪所谓藏书之箱箧,《五经》之主人。

而夫子有云:虽多亦安用为?”(《史通·杂说下》),如果史家对史料缺乏鉴别能力,即使拥有再多的材料和知识也是枉然。

同样,章学诚也主张一个良史应具备“史才”,他在《文史通义·史德》中说:“非才无以善其文”,如果一个史家没有组织史料和文字表达的能力,就不能写好文章,而文章写不好,就不能达到以史传意的效果。

章学诚也认为历史需通过具体史事来体现,没有丰富的史料,历史的研究进程就无法推进,即“非学无以练其事”(《文史通义·史德》)。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说林》中对“史识”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文辞,犹财货也;志识,其良贾也”,他认为文辞就像财富货币,而史识像一个精明的商人,会经营比拥有财富更重要。

由上可见,两人都认为“才、学、识”是史家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

二、刘知幾重“史识”,章学诚重“史德”刘知幾认为“史识”最重要。

他认为史识是史学的灵魂所在,“夫郡国之记,谱牒之书,务欲矜其州里,夸其氏族。

读之者安可不练其得失,明其真伪者乎?”(《史通·采撰》)。

在收集材料时,应具有史识,要能辨别材料真伪,要具备对历史事件、人物是非曲直的鉴别及判断能力。

在写作历史时,一个重要原则便是秉笔直书。

为此,刘知幾在《史通》中专门作《直书》、《曲笔》两篇,强调秉笔直书,反对曲笔阿时。

他极力赞扬历史上敢于秉笔直书的史家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大无畏气概,对那些曲笔之徒则进行了猛烈批判,把他们当做“记言之奸贼,载笔之凶人”。

因此,在刘知幾看来,“史识”最为重要。

章学诚则最重“史德”。

虽然章学诚对刘知幾的“史才三长”说极为赞赏,特别对“史才三长”中的史识更是推崇,但他认为如果仅用“史才三长”来概括优秀史家应具备的全部修养是明显不够的,正如他在《文史通义·史德》中所说:“虽刘氏之所谓才学识,犹未足以尽其理也”。

因此,章学诚在总结刘知幾理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史德”说,深化和发展了刘知幾的史家修养理论。

“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文史通义·史德》)。

所谓“史德”就是史家的心术,这种心术指史家在从事历史写作时,是否对历史存有敬畏之心,能否忠于客观史实。

章学诚在《史德》中指出:“夫文非气不立,而气贵于平。

人之气,燕居莫不平也,因事生惑,而气失则宕,气失则激,气失则骄,毗于阳矣。

文非情不深,而情贵于正。

……故曰心术不可不慎也”(66~67)。

写文章时要有史德,要心平气和,心术端正。

如果一个人没有史德约束,不能做到心平气和,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容易加入个人感情,容易丧失客观真实性。

因此,章学诚认为“史德”是更为重要的。

虽然刘知幾的史识中也包含按照客观事实、秉笔直书的观点,但章学诚把它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在刘知幾“史才三长论”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史德”说。

三、“史法”与“史意”刘知幾撰写的《史通》主要探讨和总结史书体裁、体例,尤其详细讨论了纪传体史书体例的源流和得失,认真分析和总结了纪传体史书的编纂经验,提出了一些改造前朝史的主张和设想。

与刘知幾所不同的是,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侧重对史家撰述思想的研究,他自己也说:“吾于史学,盖有天授,自信发凡起例,多为后世开山,而人乃拟吾与刘知幾。

不知刘言史法,吾言史意,刘议馆局纂修,吾议一家著述,截然两途,不相入也。

”(《文史通义·家书二》)“史法”,按章学诚的说法大体是指“馆局纂修”,即史书编纂的方法。

《史通》全书的主要思想是史学批判,刘知幾自称此书“商榷史篇,下笔不休”,(《史通·原序》)。

从此书内容看,刘知幾着重阐述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撰、文字表述、撰述原则等。

从以上来看,《史通》可看作是一部探讨“史法”的著作。

当然,刘知幾不仅重视“史法”,而且也并未忽视对“史意”的探讨,如“伤当时载笔之士,其义不纯。

思欲辨其指归,殚其体统”(《史通·自叙》)。

刘知几的“史意”在于维护名教,实现史学的彰善瘅恶的社会功能。

“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

其记事载言也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如此。

由斯言之,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

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史通·史官建置》)。

章学诚通过对前代史学家特别是刘知幾的比较分析,认为只有具备“史意”的史学才是正真的史学,“史意”是史学的核心问题。

章学诚所说“史意”就是治史的“意旨”,即宗旨和意图。

他说“史之义出于天,而史之文不能不籍人之力以成之”(《文史通义·史德》),“史意”必须要阐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历史发展中得出客观认识,才能达到“纲纪天人,推明大道,所以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的最终目的。

可以说,刘知幾确实重“史法”,但同时也重“史意”。

刘知幾的“史意”倾向于维护名教,惩恶劝善,强调史学彰善瘅恶的社会功能;章学诚的“史意”则着重指出史家要有自己的史学思想体系,形成所谓的“独断之学”。

四、史书编纂主张的比较刘知幾与章学诚同为我国史学大家,他们对于以往史书的编纂方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批判,并同时有着自己的观点。

刘知幾对历史编纂学的论述,在《史通》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无论是对各类史书的批评,还是对历代史书修纂情况的论述,都贯穿着自己对于修史方法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