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合集下载

从《史通》看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从《史通》看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必 要
《 通 》 思 想 体 系 , “ 录 直 书 ” “ 扬 名 教 ” 矛 盾 史 的 是 实 与 激 的
统 一 。实 录直 书 ” 为其 史 学 体 系 中的 一 项 基 本原 则 . 为众 “ 作 已 多 学 者所 认 定 。 知 几 从 史 学 角度 一 再 强 调 “ 录 ” 则 . 刘 实 原 同时 又 注 意 “ ” “ ” 关 系 。 他 看 到 “ 之 为 用 。 矣 大矣 ”并 文 与 史 的 文 远 . 指 出先 秦 散 文 “ 成 天 下 ” “ 化 、以察 兴 亡 ”是 “ , 文之 将 史 . 流 一 其 焉 ” 。 针对 秦 汉 以 降 , 体 大 变 , 文 繁华 失 实 ,非 复史 书 , “ 更 成 文集 ”I 刘 知 几 认 为 “ 之 为 史 而 载 文 也 , 能 拔 浮 华 . , 聊 今 苟
第 2 4卷 第 4期
Vo .4. . 12 No4
延 安 职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m'a fYa " c t n l& T c nc lI si t o n l n a Vo ai a o n o e h ia n t u e t
21 0 0年 8月
Au .2 0 g 01
佚 , 书 今 存 四十 九 篇 。 内篇 为 全 书主 体 , 重 讲史 书 的体 裁 全 着
体 例、 料采集 、 述要点和作史原则 , 史 表 以评 论 史 书 体 裁 为 主 :
官 之 责也 , 能 申 藻镜 , 流 品 , 小 人 君 子 臭 味得 朋 , 夫 别 使 上智 中
庸 等 差 有 叙 . 惩 恶 劝 善 , 肃 将 来 . 浊 扬 清 , 为 不 朽 者 则 用 激 郁 矣” 。目【 脚 于 史 书 , 知 几认 为 “ 名 ” “ 子 所 急 ” l 对 J 刘 正 乃 君 。孔

中国历史文选精编

中国历史文选精编

中国历史文选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一、名词解释1、刘知几:字子玄,唐代着名的史学家,在经学上偏向“古文”。

《史通》是他一生精力所萃的名着,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实的“三长”论点,并坚持直书,反对曲笔。

2、《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着,唐刘知几撰,共二十卷,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3、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更好表现人物性格,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王侯封国,“表”排比大事,“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列传”记人物。

4、编年体:史书体裁之一,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的特点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但即使前后分隔,首尾难以连贯。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编年体史书。

5、《大唐西域记》: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着,十二卷,唐玄奘述,辩机编。

本书是游记体,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西域边疆历史、南亚古代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6、《文献统考》:是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专着,可与《通志》《通典》相媲美,宋末元初马端林撰,共三百四十八卷,分为二十四门,后世学者对此颇多贬词,但其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所创新,保存了大量史料,而且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

7、典制体:政书的体例之一,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中国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体政书是唐代杜佑的《通典》。

8、“三通”:包括唐代杜佑的《通典》,元初马端林的《文献统考》,南宋郑樵的《通志》,《通典》和《文献通考》都是典制体政书,《通志》是纪传体政书。

刘知几史学三长

刘知几史学三长

1|、刘知几是盛唐时期杰出的史学批评家,刘知几认为史家必须兼有“史才”、“史学”、“史识”三长,尤以史识最为重要。

所谓才,是指史家应有的才具,即在考核史料、叙述史事编纂技巧方的能力。

所谓学,是指史家志有的学问,即要掌握广博的史学知识及其它有关知识,掌握充分的史料。

所谓识,是指史学应有的见识,即辨明是非,有正确的见识、观点,还包括疾恶扬善、秉笔直书的品德和胆识。

在分析研究以往史书的基础上,提出了编写史书的一些原则。

认为一部良好的史书“以实录直书为贵”,记载史实应该“善恶必书”,“不掩恶,不虚美”,不能“饰非文过”,“曲笔诬书”。

内容只应记“事关军国,理涉兴亡”的大事,不应记“州闾细事,委巷琐言”。

人物要有选择,不能“愚智毕载,妍媸靡择”;要“区别流品”,给予正确的评价。

体例要“详求厥义”,谨严合理,做得名实相符,不能“名实无准”。

搜集史料,不仅要“徵求异说,采摭群言”,还要细心鉴别,“明其真伪”。

叙述史实,应以“简要为主”,要“文约而事丰”,反对“虚加练饰,轻事雕彩”。

记述人物的语言,要用“当世口语”,“从实而书”,不要“怯书今语,勇效昔言”。

对于符合这些原则的《左传》和不为一般人所重视的两部史书(宋孝王《关东风俗传》和王劭《齐志》)屡予表彰,备加赞誉,体现了他不同于流俗的“史识”。

在《惑经》篇中批评《春秋》“巨细不均,繁省失中”,“真伪莫分,是非相乱”,指出《春秋》不过是一部“菁华久谢”的陈籍。

《疑古》批评《尚书》和《论语》;指出《虞书》赞美尧“克明俊德”,能识别大才大德,是编造出来的“奇说”;尧、舜禅让的美谈,是捏造出来的“虚语”,总之,他认为。

“远古之书,其妄甚矣”,不能轻信。

对古书中所载的鬼神、祥瑞、迷信等等的批判,更是不遗余力。

2、才、学、识“史才三长论”“史才三长论”是刘知几在史学理论上的最大贡献之一。

他认为:“史才须有三长”,“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

”(《旧唐书》卷一0二《刘子玄传》)不具备这“三长”,就不能算是优秀的史学家,不应担负史官的重任。

略论刘知几的史学理论的影响

略论刘知几的史学理论的影响

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姓名崔赛云学号2012221060043 专业中国古代史研究方向先秦史院、系(所)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任课教师陈廷湘考试课程史学理论考试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任课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制略论刘知几的史学理论的影响摘要:《史通》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对之后中国史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讨论了刘知几史学理论中的五个方面:刘知几的“引经入史”;刘知几的“直书论”和章学诚的“史德说”;刘知几的史之分类及对郑、章二氏的影响;刘知几“文人不宜修史”说;刘知几“人物品汇”观和郑樵的类例理论。

关键词:史通史学理论影响随着史学的不断发展,史学批评也随之开展起来,出现一种以论述史籍得失、评论史学体例、研究撰史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史论形式。

这种新的史论发端于秦汉而完成于唐代。

到了唐代,刘知几继承前人的批判精神,将这种史学形式发展成"总括万殊,包吞千有"的史论著作,写出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论专著《史通》。

它兼有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方面内容,是集唐以前史论之大成的宏伟巨著。

《史通》对我国古代史学作出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史学理论,对后世史学理论影响颇深。

大凡举我国古代史学理论大家,共有三人,即刘知几、郑樵、章学诚。

梁启超称:“千年以来研究史家义法能心知其意者,唐刘子玄、宋郑渔仲与清章实斋三人而已”①。

又称“自有刘知几、郑樵、章学诚,然后中国始有史学”②。

三人之中.刘知几首开史学理论研究之先河,郑、章二氏继而续之,故自《史通》问世以来,在史学理论研究上受其影响最深者,莫过于郑、章二氏。

其次当数明人胡应麟。

正如傅振伦先生所指出的:郑、章二氏“皆熟读刘氏之书,故其学说多出于《史通》也”,又称:“胡应麟之撰《史书占毕》也,全法《史通)”,“其内篇论史之语,几尽取刘说”③。

一、刘知几的“引经入史”自从汉武帝“罢默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后,儒家经典便被捧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刘知几的史学变革思想及其局限性

刘知几的史学变革思想及其局限性

了这种需要。在《 史通》 他在总结前人 已 中,
经取得的成绩 的基 础上 , 把更 多的注意力集 中在对传统史学 的反思 和对 当代史学的批评 上, 以期从 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 以指导今后史
学的变革和发展。在《 史通・ 自叙篇》 他明 中,
确说明 自己撰写《 史通》 的主 旨是“ 伤 当时 盖 载笔之士 , 义不纯 , 其 思欲 辨其 指 归 , 弹其 体 统 。……夫其 为义 也 , 与夺 焉 , 有 有褒 贬焉 , 有鉴诫焉 , 有讽 刺焉。 又说 : 自兹厥后 , ” “ 史籍 逾多 , 苟非命世大才 , 孰能刊正其失?磋予小
修《 隋书》 本应矫枉, 表彰其气节, 然而《 隋书》
1 21
万方数据
学习古人的态度分为两种情况 : 一是形式上 的模拟 , 貌同而心异” ; 即“ 者 一是学习古人的 精神实质 , 貌异而心同” 即“ 者。他批评前者
的条件。正如刘知几所指出的:夫人既不知 “
’ 锐志于奇, 喜编次古文, 撰叙今事, 而巍然 自 谓《 五经》 再生,三史》 《 重出, 多见其无识者 矣” 。称赞后者为“ 明识之士”认为他们的做 , 法“ 非如图画之写真, 熔铸之象物, 以此而似 彼。其所以为似者 , 取其道术相会, 义理互 同, 若斯而已” 。他评论说:貌异而心同者, “ 模拟之上也 ; 貌同而心异者 , 模拟之下也。然 人皆好貌同而心异, 尚貌异而心同者 , 不 何 哉?盖鉴识不明, 嗜爱多僻, 悦夫似史而憎夫 真史, 此子张所以致讥于鲁侯 , 有叶公好龙之
善之为善, 则亦不知恶之为恶, 故凡所引进, 皆非其才, 以势利见升, 或 或以干祈取摧” (辨职》 。致使一些史官“ ( ) 当官卒岁, 竟无刊 述”“ ,或辄不 自换, 轻弄笔端” 史馆竟成 了 , “ 养拙” “ 、藏愚” 之地。刘知几气愤地称之为 “ 素餐之窟宅, 尸禄之渊数”《 (辨职》。由于 ) 一些史官素质太差 , 一切秉承监修的旨意 , 因 此在撰史的过程中往往出现“ 每欲记一事, 载 一言, 皆阁笔相视, 含毫不断”《 (怜时》 的现 ) 象。一些史官甚至“ 争学苟且, 务相推避, 坐 变炎凉, 徒延岁月”《 (件时》。由于史馆中人 ) 众嘴杂, 因此经常出现泄密情况,倘有五始 “

试析刘知几的史学编纂理论及思想

试析刘知几的史学编纂理论及思想

试析刘知几的史学编纂理论及思想【摘要】:《史通》是刘知几的史学理论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史学理论成就。

书中对各种史书体裁、体例等都有详尽的论述,反映了他的历史编纂学理论及思想。

文章总体分三部分:关于选材的理论;关于史书体裁体例的评论;关于编纂的理论几部分。

主要通过对《史通》编纂理论与方法的理解,试着探讨他的历史编纂学的理论及其史学思想。

【关键词】:刘知几;《史通》;编纂学;史学思想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唐代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是唐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

《史通》是他私下整理历年所写的札记而撰成的著作。

刘知几一生著述颇丰,但大都失传,只有《史通》流传至今。

刘知几从理论上对文献编纂进行颇为系统的论述、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编纂原则。

他对文献编纂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有开创之功,其史学思想影响深远。

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其史学编纂理论及思想进行分析。

一、关于选材的理论刘知几很注意在史书编纂过程中对于史料的精选。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

’是知史文有阙,其来尚矣。

自非博雅君子,何以补其遗逸者哉?盖珍裘以众腋成温,广厦以群材合构。

自古探穴藏山之士,怀铅握椠之客,何尝不征求异说,采摭群言,然后能成一家,传诸不朽……”①他认为精选史料,不只在于能区别史料的精华和糟粕,还在于史家之肯割爱。

他在《断限》篇中引了陆士衡的话“虽有爱而必捐”,来说明这一意思。

关于“用晦”他指出,晦与显的区别在于:“显也者,繁词缛说,理尽于篇中。

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

”②在《史通·补注》中提到,史料在精而不在多。

要想“取信一时”,“传诸不朽”就应该像司马迁撰写《史记》时所做过的那样,“征求异说,采摭群言”③。

将笔记、小说中的神怪故事或道听途说、街谈巷议之言,不加考证地视为信史史料,写入史书之中,刘知几是坚决反对的;对于谱牒一类的史料,他主张研究核实后也可使用。

刘知几这种审慎的科学态度,无疑是正确的,也表现了他对“子不语怪、力、乱、神”④以及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原则的维护。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

一、刘知几在《史通》中表达了怎样的史学思想?他提出才、学、识为史才三长的著名理论,而三者中,犹注意史实,他强调史学家要有史德、要正直不阿。

二、杜佑《通典》在撰述体例上的特点。

《通典》是我国留存的第一部专记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计二百卷,唐杜佑撰。

1、《通典》以《食货》为首,而食货又以《田制》为先。

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历代土地关系的变革,放在历代典章制度的首要地位加以叙述,这是杜佑的首创。

2、《通典》对有史以来的赋役制度、官僚制度、封建礼乐、兵制、刑法、政治地理、对外关系等,都能每事以类相从、分门析目,原始叙终;对于历代制度的沿革废置,和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各种代表人物的议论得失,也无不备载。

三、仿照《通典》所编撰的典制体专书有哪些,列举3部。

宋代宋白的《续通典》、魏了翁的《国朝(宋)通典》、宋末元初的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宋郑樵《通志》中的“十二略”等。

四、《文献通考》在撰述体例上的特点。

1、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意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

2、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定,以致名流之燕谈,俾官之记录。

3、凡一话一言,可以定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

4、其载诸史传之记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辩而为当者,研精勤思,悠然有得,则著己意,附其后焉。

五、比较《通典》与《通考》间的异同优劣。

1、异同:《通考》中的《田赋》等十九门,仿照《通典》成规,详加增补;但是《通考》分二十四门且作者又自创《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门,可《通典》只分八门。

2、二者优劣:《通考》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所创新,保存了大量史料;即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而且从史料价值而言,则应该说《通考》超过了《通志》,而且超过了《通典》;《通典》记礼(特别是魏、晋、六朝议礼文字),多存古训,有益于治经;文章又简明扼要,首尾一贯。

史学论文:简析刘知几“直笔论”

史学论文:简析刘知几“直笔论”

简析刘知幾“直笔论”一、对曲笔的批判刘知幾说:“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美。

”所谓实录者,“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

他认为史家治史的目的不仅在于记功司过,彰善惩恶,而且在于史学乃是经国之要道。

他把史学当成治理国家的工具,因为只有实录直书,才能使逆臣贼子、淫君乱主“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从而“申以劝诫,树之风声”,达到“史之为用”的目的。

刘知幾提倡直笔,反对曲笔,恰恰说明曲笔阿谀奉承媚主,在当时和以前都是一种风气。

他担任史官期间就主张照实撰写国史、实录,不为他人歌功颂德,结果遭人诽谤。

刘知幾的直笔论,是以直笔为史家的忠实责任,不允许为任何权势所变更。

刘知幾在古今正史篇指斥许敬宗“或曲希时旨,或猥饰私憾,凡有毁誊,多非实录”,指斥牛凤及“凡所撰录,皆素贵私家行状”,在史官建置篇也指斥“许敬宗之矫妄,牛凤及之狂惑,此其善恶尤著者也”,这都是对于并代史臣之毫无保留的批判。

刘知幾所谓“直笔”,讲究“不掩恶,不虚美”,甚至反对为了拘于礼法,限以师训,而使真相不明,因此,他婉转指出即使是孔子的话也不可拘泥。

他说:“……夫圣人立教,其言若是,在于史籍,其义亦然。

是以美者因其美丽美之;虽有其恶,不加毁也。

恶者因其恶而恶之;虽有其美,不加誉也……斯并曩贤精鉴,已有先觉,向拘于礼法,限以师训,虽口不能言,而心知其不可者,盖亦多矣。

”这些话大大地剥去了儒家经典的圣光。

刘知幾在理论上反对掩恶虚美,并且也是实践“不掩恶,不虚美”的。

他在《史通》里写有《疑古》、《惑经》两篇,并不因为《尚书》、《春秋》是经书而隐瞒它们的缺点,这两篇的内容要在本章第二节去说。

同时,他也不是笼统地疑古惑经,而是就事论事。

可见刘知幾既不因为《惑经》而惑疑孔子在历史上的成就,又注意到了孔子和普通人一样,具有某些缺点,而不能盲目崇拜。

二、对古人与经典的评议刘知幾“直笔论”还表现在“多讥往哲”的批判精神。

他继承孔子之志,发扬了王充“疾妄求实”的疑辨思想和学说,充分肯定了《论衡》对《论语》的诸多批评,又对王充没有批评到《春秋》表示不满,立志要揭示《春秋》杂义,攻击欺惑牴牾。

刘知几史学三长

刘知几史学三长

1|、刘知几是盛唐时期杰出的史学批评家,刘知几认为史家必须兼有“史才”、“史学”、“史识”三长,尤以史识最为重要。

所谓才,是指史家应有的才具,即在考核史料、叙述史事编纂技巧方的能力。

所谓学,是指史家志有的学问,即要掌握广博的史学知识及其它有关知识,掌握充分的史料。

所谓识,是指史学应有的见识,即辨明是非,有正确的见识、观点,还包括疾恶扬善、秉笔直书的品德和胆识。

在分析研究以往史书的基础上,提出了编写史书的一些原则。

认为一部良好的史书“以实录直书为贵”,记载史实应该“善恶必书”,“不掩恶,不虚美”,不能“饰非文过”,“曲笔诬书”。

内容只应记“事关军国,理涉兴亡”的大事,不应记“州闾细事,委巷琐言”。

人物要有选择,不能“愚智毕载,妍媸靡择”;要“区别流品”,给予正确的评价。

体例要“详求厥义”,谨严合理,做得名实相符,不能“名实无准”。

搜集史料,不仅要“徵求异说,采摭群言”,还要细心鉴别,“明其真伪”。

叙述史实,应以“简要为主”,要“文约而事丰”,反对“虚加练饰,轻事雕彩”。

记述人物的语言,要用“当世口语”,“从实而书”,不要“怯书今语,勇效昔言”。

对于符合这些原则的《左传》和不为一般人所重视的两部史书(宋孝王《关东风俗传》和王劭《齐志》)屡予表彰,备加赞誉,体现了他不同于流俗的“史识”。

在《惑经》篇中批评《春秋》“巨细不均,繁省失中”,“真伪莫分,是非相乱”,指出《春秋》不过是一部“菁华久谢”的陈籍。

《疑古》批评《尚书》和《论语》;指出《虞书》赞美尧“克明俊德”,能识别大才大德,是编造出来的“奇说”;尧、舜禅让的美谈,是捏造出来的“虚语”,总之,他认为。

“远古之书,其妄甚矣”,不能轻信。

对古书中所载的鬼神、祥瑞、迷信等等的批判,更是不遗余力。

2、才、学、识“史才三长论”“史才三长论”是刘知几在史学理论上的最大贡献之一。

他认为:“史才须有三长”,“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

”(《旧唐书》卷一0二《刘子玄传》)不具备这“三长”,就不能算是优秀的史学家,不应担负史官的重任。

以道自任—--论刘知几《史通》的史学与编辑学思想

以道自任—--论刘知几《史通》的史学与编辑学思想

硕士学位论文M.D.Thesis以道自任——论刘知几《史通》的史学及编辑学思想Treating mission as responsibility——discuss the historical and compilation thoughts in “Shi Tong ”byLiu Zhiji王安萍Wang Anping西北师范大学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目 录目 录 (I)独创性声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 要 (I)Abstract (III)第一章 序论 (1)一、学界研究情况 (1)二、研究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第二章 《史通》产生的背景 (3)一、刘知几其人 (3)二、《史通》产生的政治社会背景 (4)(一)社会背景——大唐盛世 (4)(二)政治背景——统治者注重修史以古鉴今 (5)(三)特殊的时代背景 (6)第三章 《史通》的史学思想 (8)一、史通的基本情况 (8)二、刘知几的学术思想 (9)(一)刘知几的哲学思想和历史观 (9)(二)刘知几的史学批评思想 (12)(三)刘知几的史料学思想 (14)(四)刘知几哲学、史学思想与编辑学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 (15)第四章 刘知几的编辑学思想 (17)一、中国古代编辑活动 (17)(一)中国古代编辑活动的定义 (17)(二)中国古代编辑活动的起源 (18)二、刘知几的编辑学思想——以道自任 (19)(一)编辑主体性思想的萌生与继承 (19)(二)秉笔直书、兼善忘私的编辑原则 (22)(三)刘知几的编辑素质学论纲——“三才论” (25)(四)刘知几的编辑识别观——“辩其利害,明其善恶” (28)(五)刘知几的编辑加工观——“质朴无华,文约而事丰” (30)(六)刘知几的编辑审读观——“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 (32)(七)刘知几的编辑体例观——“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 (34)三、《史通》在编辑学上取得的成就 (37)结 论 (38)参考文献 (IV)致 谢 (VIII)摘 要唐代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在其传世名作《史通》中,首次系统而全面地梳理了唐代以前的史学发展脉络,并阐述了他的史学理论思想。

刘知几史学批评的特点

刘知几史学批评的特点

刘知几史学批评的特点在史学发展的长河中,刘知几的史学批评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围绕刘知几史学批评的特点展开,探究其在史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分析1、历史意识刘知几的史学批评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

他强调史家应具备客观、公正、实录的历史意识,认为史学家必须以真实为基础,摒弃主观偏见,全面反映历史事件和人物。

这种历史意识使他的史学批评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历史真实感。

2、史学思想刘知几的史学思想注重史学的求真、批判和创新。

他主张史学应效法孔子,提倡“直笔”,即秉笔直书,不畏权贵,真实反映历史事实。

同时,他还强调史学的批判性思维,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分析、评价和反思。

这种史学思想为后世的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3、史学方法刘知几在史学批评中善于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研究方法。

他通过对不同史书的比较,发现史书在编纂、记述、考证等方面的优劣,从而提出中肯的批评。

此外,他还运用逻辑推理、因果分析等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探究,总结历史规律,提高史学的解释力。

内容分析1、综合性刘知几的史学批评具有综合性特点。

他不仅史实的真实性,还强调史学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在史学研究中,他将史书的形式、内容、史料价值等各方面起来,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价。

这种综合性的批评特点使他的史学批评更具全面性和深入性。

2、批判性刘知几的史学批评以批判见长。

他敢于质疑权威,对传统史书中的错误观念、偏见和疏漏进行大胆批判。

例如,他对《史记》中的某些记载提出质疑,认为这些记载存在主观臆断和失实之处。

这种批判性的特点体现了刘知几对历史的独立思考和求真精神。

3、创新性刘知几的史学批评并非一味地批判,他还注重创新和发展。

在史学研究中,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史学观念和方法,如“以古为镜”、“官修史书与私人修史相结合”等。

这些创新性的思想为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史学的发展。

总结刘知几的史学批评以其历史意识、史学思想、史学方法等方面的特点为史学界树立了榜样。

刘知几史学批评的特点

刘知几史学批评的特点

刘知几史学批评的特点
刘知几是中国现代史学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批评具有以下特点:
1. 注重历史文本的分析:刘知几认为历史文本中的细节和语言可以反映出时代背景、作者立场等因素,因此在批评中注重分析历史文本中的细节。

2. 非常注重历史情境的重建:刘知几的批评不仅注重历史事件的描述,而且关注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文化氛围等方面,试图还原历史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3. 重视历史学方法的运用:刘知几重视历史学方法的运用,认为只有运用正确的方法才能得出准确的历史结论。

他在批评中使用了许多历史学方法,如比较研究、历史人物研究等。

4. 强调历史学批评的理论性:刘知几认为历史学批评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否则就会变成没有根据的主观判断。

因此他在批评中也注重理论的探讨和建立。

5. 关注历史学批评的社会意义:刘知几认为历史学批评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和评价,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

他关注历史学批评的社会意义,试图通过批评来改善社会现实。

- 1 -。

刘知几《史通》反神学思想述论

刘知几《史通》反神学思想述论

034《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史通》是中国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系统地探讨了唐以前史学的很多问题。

在《史通》众多的史学理论中,反神学思想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中国史学史、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思想有其进步之处,亦有其局限性。

该思想形成的原因主要有:高宗、武后二朝的伪瑞频呈;刘氏对秉笔直书这一原则的坚守;刘氏性格刚烈倨傲,才华横溢却志不得遂。

[关 键 词] 刘知几;《史通》;反神学思想刘知几《史通》反神学思想述论倪泽楷一、刘知几与《史通》梁启超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唯史学最为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唯中国最为发达。

”①史官之设,可谓尚矣;史书之备,可谓足矣。

二十五史,记载着中华民族筚路蓝缕、继往开来的艰辛历程,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印记。

中国史学的高度发达,主要体现在史书撰述的绵延不绝、可贵的直笔原则等方面;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国史学在理论层面的建树寥寥无几。

直至唐朝,我国首部史学理论著作——刘知几的《史通》才横空出世。

令人唏嘘的是,下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研究专著的出现,就要到清朝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了。

正因如此,《史通》更是具备了重要的研究价值。

刘氏于中国史学理论建设有不可磨灭之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谓之子玄,岂不甚切欤?“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

”②笔者当时不知其字曰子玄且以字行,故初读两《唐书》,寻《刘知几传》而不得。

后偶于目录见一人曰刘子玄,其有一子曰刘秩,又有一子曰刘餗。

幸而笔者对此二人稍有印象,秩作《政典》,杜佑因之而继作,撰成《通典》;餗有文才,撰有《隋唐嘉话》。

秩、餗正是刘知几的儿子,那么刘子玄应为刘知几。

刘知几的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史通》和两《唐书》本传中,主要有史家三才、六家二体、五志三科、求实录、扬名教等。

除此以外,笔者认为刘知几还有一种重要的史学思想,即反神学思想。

准确而言,是成熟但尚不彻底的反神学思想。

二、刘氏的反神学思想(一)进步之处刘知几反神学的史学思想主要体现于《史通》的《书志》《采撰》《〈汉书·五行志〉错误》《〈汉书·五行志〉杂驳》等诸篇中。

论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论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论刘知几的史学思想一、刘知幾史学思想中的进步性(一)历史观方面的进步性1、敢于对过去的圣贤经传提出怀疑批判,具有一定的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

主要表现在《史通》的《疑古》和《惑经》中。

《疑古》指出《尚书》有十条疑事。

如认为《尚书》的尧舜禅让说不符合实际及他为商纣王翻案等等。

在《惑经》中,刘知幾敢于对孔子的《春秋》提出十二条“所未谕”的问题,指出对孔子存在着五种“虚美”现象。

这些都表现出了他敢于批判的史学思想。

2、反对天命论。

司马迁在《史记.魏世家》中说:“说着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于亡。

余以为不然。

天方令秦平海内,其业未成,魏虽得阿亨之佐,曷亦乎,”对此,刘知幾批判道:“夫论成败者,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

”刘知幾的“当以人事为主”论兴灭的思想无疑是正确的。

(二)历史编纂理论方面的进步性1、关于历史编纂的目的和作用,刘知幾说“盖史之为用,记功司过彰善惩恶,得失一朝,荣辱千载”;“史之为务,申以为戒,树之风声”。

总的来说,是要“劝善惩恶”,“激扬名教”。

刘知幾在这方面的理论比理论的创始者孔子要完善彻底。

2、关于编纂内容,刘知幾主张在以往史书“五志”的基础上“广以三科”,增加“三志”。

“五志”即荀悦提出的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

这里只有“劝善”而无“惩恶”的内容,为此,刘知幾主张“广以三科”,即“一曰叙沿革,二曰明罪恶,三曰旌怪异”。

所谓“三志”,“一曰都邑志,二曰氏族志,三曰方物志”,这可以是说写地方志的建议。

3、关于编纂体例方面,刘知幾有“六家”、“二体”之说。

主张断代的编年与纪传二体并不相悖。

即所谓“班、荀二体,角力争先,欲废其一,固亦难矣。

后来作者,不出二途”。

在断代的编年体史书方面,刘知幾则推崇《左传》,认为“其言简而要。

其事详而博”。

根据上述观点,宋人郑樵说刘知幾“尊班而抑马”。

而两汉、魏晋以来,史家盛誉左丘明而深抑司马迁几乎成为风尚,刘知幾“尊班抑马”论只是理论性的总结。

史学大家刘知几

史学大家刘知几

史学大家刘知几刘知几是唐代著名史学家、诗人,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生于公元661年,亡于公元721年。

其撰写的杰出史学论著《史通》,影响巨大,留芳百世。

本文略述他的事迹和著作。

1、喜文而好史刘知几少小时酷爱读书,特别喜欢看文学和历史著作。

十二岁时就开始读《左传》。

十七岁上,通读了《左传》、《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当时能够见到的史籍。

他也喜欢诗文,《诗经》,楚辞、汉赋等前人诗文大体读遍。

十几岁时便能做诗文,并享誉一时,人称“少年才俊”。

可惜他的诗流传下来的不多,只寥寥几首。

他认为“读史可使人明智”,把诗歌和历史结合起来,是为咏史诗。

下面介绍一下他的咏史诗:“汉王有天下,欻起布衣中。

奋飞出草泽,啸咤驭群雄。

淮阴既附凤,鲸彭亦攀龙。

一朝逢运会,南面皆王公。

鱼得自忘筌,鸟尽必藏弓。

咄嗟罹鼎俎,赤族无遗踪。

智哉张子房,处世独为工。

功成薄受赏,高举追赤松。

知止信无辱,身安道亦隆。

悠悠千载后,击柝仰遗风。

”此诗有感于西汉开国君臣的历史故事,慨叹封建专制社会里英雄人物功成身退的处世之道。

汉高祖刘邦一介布衣,起于草莽之间,竟然亡秦灭楚,夺得天下,凭的是什么?凭的是他能够驾驭群雄,包括淮阴侯韩信,以及鲸布、彭越等。

时来运转,这些人也都封王封侯。

然而,诚如古语所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飞鸟尽,良弓藏。

”夺得了天下,功臣们难免要被猜忌被翦除。

惟张良深谙处世之术,大功告成后,远走高飞,隐逸山林,免于横祸。

千年之后,人们仍仰慕他的风范。

刘知几此诗是读《汉书》后的感慨。

是以诗论古,以古鉴今。

再介绍一首:泛泛水中蓱,离离岸傍草,逐浪高复下,从风起还倒。

人生不若兹,处世安可保?遽瑗仕卫国,屈伸随世道;方朔隐汉朝,易农以为宝。

饮啄得其性,从容成寿考。

南国有狂生,形容独枯槁,作赋刺椒兰,投江溺流潦。

达人无不可,委运推苍昊;何为明自销,取讥于楚老?此诗集中体现了刘知几怀才不遇,愤世嫉俗,聊以自慰的悲伤无奈之情。

博闻多识为工实录直书为贵—刘知几的治学之道

博闻多识为工实录直书为贵—刘知几的治学之道

博闻多识为工实录直书为贵—刘知几的治学之道刘知几(661—721年),字子玄,唐朝著名史学家。

他担任唐朝史官近20年,曾参与撰修了《唐书》《高宗实录》《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另著有《刘氏家乘》《刘氏谱考》《刘子玄集》《史通》等。

《史通》是刘知几毕生史学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这部书对中国初唐以前的史学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评述,被誉为中国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

唐朝史学家徐坚赞叹该书“居史职者,宜置此书于座右”。

刘知几去世后,唐玄宗特命人抄写《史通》进呈,阅后也大加赞赏。

透过《史通》这部著作,我们能够感受到刘知几的治学之道。

酷爱史学以书为友刘知几出身官宦之家、书香门第。

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对史学书籍和史学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史通·自叙》记载,刘知几自幼学习《古文尚书》,因感觉内容艰涩而难有进步,但是他对父亲给兄长们讲解的《春秋左氏传》很感兴趣,感叹“若使书皆如此,吾不复怠矣”。

父亲知道后就转而给他讲授《春秋左氏传》,刘知几由此进步很快,一年时间就学完了。

刘知几酷爱史学,大量阅读史书,17岁时就把东汉以来的史书大致通读了一遍。

“自汉中兴已降,迄乎皇家实录,年十有七,而窥览略周。

”后来为了准备科举考试,刘知几曾一度无暇分心钻研史学。

等到20岁考中进士,他又立刻投入了史学研究中去。

“洎年登弱冠,射策登朝,于是思有余闲,获遂本愿。

”刘知几非常享受读书的乐趣,他用“公私借书,恣情披阅”来表达能够尽情阅读自己喜爱的图书的激动心情。

刘知几这种对史学的痴迷和读史的热爱,为他之后的史学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触类而观博采众长善于触类而观、博采众长是刘知几读书治学的一个突出特点。

一方面,他通过按类索书的方法不断拓展研读范围。

《史通·自叙》中提到,他在学习完《春秋左氏传》之后,“次又读《史》《汉》《三国志》”。

通过对纵向历史的学习,刘知几深入探求古今沿革变化的趋势和历代帝王承袭更替的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刘知几《史通》中的史学思想刘知几(661-721),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一生著作颇丰,但除《史通》外,其余皆亡佚。

刘知几生活在武后、玄宗时代,供职史馆多年,虽然自身才气勃发,却因为官职卑微,修史时处处仰承监修旨意,郁郁不得志,因而后来退出使馆,私自编撰了一部史书《史通》。

这部史书与唐代以前的作品有所不同,即他并非描写某一时代的人物史实,而是对之前的各种史学作品作出评论,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这可以说是时代的需要,因为此时正处唐朝全盛时期,此前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中国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史学作品,时代的发展需要对此做出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因此《史通》应运而生。

《史通》集中体现了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由于刘知几除《史通》以外的各种作品都已流失了,因此,要想研究刘知几的史学思想,只能从《史通》和新旧《唐书》去寻找材料。

但是新旧《唐书》成书于后代,因此《史通》更能直接客观的反映出他的史学思想。

《史通》文字简约,全书不过数万字,这跟中国古代史书动辄数十万数百万比起来,算是不折不扣额的小部头了。

不过它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

这部书提出了许多关于史学的观点,其中最为后人称道的则是关于史学家素养的“史才三长”理论,即一个优秀的史学家应该具备三种才
能,史才、史学、史识。

这是刘知几对中国以往史学优点的深刻总结,对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史才,是指一个史学家必备的能力,包括掌握和运用文献史料的能力,运用体裁体例的能力,进行文字表述的能力。

简略言之,既是一个史学家必须学会博采史料,集腋成裘,这是史书编著的基础;同时他还必须学会恰当的运用题材体例,善于剪裁纷繁复杂的史料,以使史书条理分明,便于读者去了解当时的史实;最后,一个史学家还必须善于进行文字表述,原则是真实(秉笔直书)和简洁。

史学,是指一个史学家必须具备丰富的学问,因为史书编撰的基础是史料,因此史学家最重要的学问就是鉴别史料的真伪。

这种鉴别要求将一些夸大不实或者根本就是虚构的史料剔除,否则就会影响作品整体的真实性。

史识,是指一个史学家的历史见识,对历史的分析评价能力,这是刘知几认为的史学家最重要的素养。

史学家作为人,总是会将自己的主观观点或多或少的加入作品中去,而史实本身却是客观的。

因此刘知几要求一个史学家应该“兼善”、“忘私”,“兼善”是指博采各家之所长,不要厚此薄彼;“忘私”是指排除自己的主观看法,抛弃个人好恶,完全根据客观事实描述。

“史学三长”论是刘知几《史通》提出的关于史学的重要观点,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后世的史家们,都
力求达到他所说的这三点。

另外关于《史通》还有一点不得不说,就是历来人们都认为《史通》“尊班抑马”,就是极度推崇司马迁,竭力贬低班固,这种说法有值得商榷之处。

《史通》说:“班固《汉书》,全同太史”固然有失偏颇,但他对班固并非全是批评,对司马迁也并非一味肯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