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登嵩《学校体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1.1 复习笔记
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概况
1.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
奴隶社会时期,学校的出现为学校体育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性条件。在公元前八世纪,斯巴达与雅典的教育是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代表。
(1)斯巴达的体育教育
①特点
斯巴达教育注重军事体育。
②目的
斯巴达教育训练的惟一目的是要通过严酷的军事体育操练,把氏族贵族的子弟训练成为体格健壮的武士。
③教育内容
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训练的基本项目为“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此外,还包括骑马、游泳、作战游戏与击剑等。
④教育对象
男孩7~18岁,要学习10年的时间。妇女也要接受军事体育的训练。
(2)雅典的体育教育
①学校分类
学校一般分为四级: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体操学校、国家体育馆、青年军事训练团。
②学校的分级构成
从学校的分级构成来看,体育在雅典的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雅典的体育教育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a.孩子在7岁时进入第一级的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进行初步的体育活动,如跳、跑、游戏以及站、走、坐的姿势的训练。
b.到了12岁,学生便进入体操学校学习。体操学校以体育操练为主,学习内容包括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五项竞技)以及游泳、舞蹈等。
(3)二者的联系
①相同点
a.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这五项竞技及游泳等运动项目是雅典和斯巴达的体育训练中共同具有的项目。
b.在课的目的要求上相同,都着眼于发展学生的体力,使之成为身体强壮的人。
②不同点
雅典人对精神意志方面的锻炼比对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更为重视,体操学校要跟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配合,重视代表奴隶主意志的道德教育。
2.国外学校体育的发展
(1)从希腊化时期到中世纪神学统治时期的学校体育
①希腊化时期
该时期提出的体育“以发展学生身体使之健康为主要任务”,是对原本军事体育思想的重大超越。
②中世纪神学统治时期
罗马时期,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受到排挤。此后一直到中世纪,体育几乎完全退出了学校教育的舞台,其身影只能在“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即骑士教育”中闪现。
(2)从文艺复兴时期到资本主义初期的学校体育
①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教育要求体魄健美,反对蔑视体格的锻炼,恢复了古代的体育制度,体育重新获得了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a.新教派提出了文化知识与身体并重的教育主张,开班新学校进行实践。
b.夸美纽斯提出了“适应自然”的教育原则,被誉为“近代学校体育之父”。
②资本主义初期
从1640年到18世纪初,进步资产阶级教育家充分肯定了体育在教育中的价值,为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和繁荣做了重要的舆论准备。
a.英国资产阶级教育家洛克首次把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德育、体育、智育做了明确的区分,并着眼于实际的锻炼。从医学角度提出了一套科学性的保健主张。
b.法国激进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和体育思想,直接影响了19世纪以后的教育和体育的实施,推动了人们研究体育和教育的热情。
c.英国资产阶级学者斯宾塞在《论教育》一书中指出:健康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他的思想促进了体育的进一步科学化,对后来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来的学校体育
①1774年,德国博爱派教育实践家巴泽多在德绍创建了第一所博爱学校。他把体育列为正式课程,并创造了著名的“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
②博爱派教育家古茨穆茨被誉为“德国近代体育之父”。他主张全民体育,并创造了自己的体操体系——八项运动,使学校体育彻底改变了贵族的性质。
③19世纪初,在博爱派致力于学校体育实践的同时,欧洲各国开始发展自己的学校教育。多个国家先后将体操规定为中小学必须课程。
④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美、德、法、英等国颁布了许多关于学校体育的法案,标志着学校体育体制的确立。
⑤20世纪初期,出现了美国的“新体育”学说。
a.产生的背景
“新体育”学说也称为自然体育学说,是在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由美国学者托马斯·伍德和赫塞林顿提出的体育理论。
b.内容
该理论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体育应包括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活动教育、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四个方面。
c.评价
第一,它带来了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场革命,促进了体育的科学化和社会化,促进了对儿童身心发育规律和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它的许多观点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它过分强调儿童兴趣和自由,导致了体育教学组织的松散,也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
⑤奥地利教育家高尔霍菲尔和其助手施特莱歇尔在战前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较为符合学生需要的体育实践形式,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体育改革。
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在1923年规定各中学开设体育必修课。1927年又制定了第一个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
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学校体育逐渐转而注重对运动技术和体力增长的研究与教育。学校体育出现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竞技性、表演性的运动和游戏内容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b.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男女分班教学和分组教学等已成为各国的普遍趋势。
c.各国在学校推行了体育测试达标制度。
d.在社会主义国家,课间操等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在欧美国家,非常重视运动俱乐部。
二、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
1.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1)奴隶社会时期
从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教育内容“六艺”中的射、御是军事技能的训练,具有体育的性质,且“乐”中的舞蹈,也含有体育的意义。
(2)封建社会时期
从西汉到清朝末年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一般学校的教育内容,以儒家的“五经”“四书”为主,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重文而轻武。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朝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截然分途。但该时期的武举制度主要是为了选拔和训练军事人才,与学校体育无太大关系。直到清朝末年,学习日本和欧美各国,在开办的新式学校中才开始有了体操(相当于体育)的教育内容,社会上开始有了西方式的体育活动。
2.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
(1)洋务运动时期
创办西方式的新式学堂,引进西方体育,规定体操为学堂学习课程,在学校中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使中国近代学校教育中首次出现了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
(2)维新运动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