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全册)
五年级下数学说课稿-质数和合数-北师大版秋
五年级下数学说课稿-质数和合数-北师大版秋一、教学内容本次数学课的教学内容为“质数和合数”,是按照北师大版秋学期五年级下册中“数与代数-数的概念-质数和合数”部分编写的。
二、教学目标1.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能准确地说出至少5个质数和合数。
2.知道如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和质数和合数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难点:判断一个数是否为质数、找出一个数所有的因数、将一个数表示为若干个质数的积。
四、教学过程1.导入:请孩子们用花草、水果等物品进行分类,分类结果呈现在黑板上。
导入的过程中要适当引导,引导学生说出每组物品的共同之处,比如花草是植物,水果是可以食用的,这样便可以引出质数和合数这两个概念。
2.获取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以及这两个概念的意义。
3.判断一个数是否为质数。
引导学生找出 1、2、3、4、5、6、7、8 、9、10 这十个数字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让学生自己找规律或者老师给予提示,说明判断一个数是否为质数的方法。
4.找出一个数所有的因数。
引导学生以 4、8、10、12、15 这五个数字为例子,找出每个数字所有的因数,并划分出这些因数的类型,即质数和合数。
5.将一个数表示为若干个质数的积。
引导学生以 100 为例子,将其分解成若干个质数的积,同时带领孩子们找出所有的质因数,并说明什么是因数、什么是质因数、什么是完全平方数。
6.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与学生互动,与学生们一起讨论以往解决问题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2.学生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字是质数还是合数;3.学生能熟练地找到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并判断它的因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4.学生能将一个数表示为若干个质数的积。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采取的是以学生为主导的方式,采用了举例、讨论等方法,让学生能在自主探究中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认识。
2023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共四篇)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展开与折叠》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的课时内容。
本课是从正方体纸盒的展开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正方体的十一种平面展开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找出正方体十一种展开图的特征。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正方体展开图的基本特征。
同时让学生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而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旨在进一步认识棱柱的展开图;了解一些特殊几何体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
二、说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立体图形及其侧面展开图。
本节主要研究正方体的展开图,研究过程中充满着大量的操作实践活动,同时,六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较强的特点,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积极性高,因此,参与有关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探究活动的热情应该是比较高的。
三、说教学目标:1、通过充分的实践和白板的辅助展示,使学生明白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得到的11种平面展开图;并能总结归纳它们的特点及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归纳、合作探究能力;2、通过用多种方法对正方体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操作,在经历和体验图形的转换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3、让学生在充分经历实践、探索、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得到的的11种平面展开图;能判断什么样的平面展开图能折叠成正方体;并归纳总结规律。
难点: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动手操作,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不同的平面图形。
五、说教法与学法:教法分析:本节课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导学案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探究,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精品同步说课稿)
5.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2.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方程卡片、问题情境卡片等,用于直观展示方程的概念和实际问题。
2.多媒体资源:PPT、教学视频等,展示方程的解法步骤和实际问题的解答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技术工具:交互式电子白板,方便学生实时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互动性。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2.教学难点:
(1)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模型,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解方程的过程中,熟练运用等式的性质,简化计算过程。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五年级学生,年龄大约在10-11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图形认知和测量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此外,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喜欢探索和解决问题,但学习习惯尚在形成中,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除法(三)》说课稿(附反思、板书)
二、说教学目标
1.能用方程解决有关简单分数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 问题的重要模型。 2.在解方程中,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解答含有分数的 简易方程。 3.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乐趣 。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 际问题。
教学难点
会用方程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 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四、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操作、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学 生对分数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分数乘法、除法的意义和计算 法则,认识了倒数,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学生已初 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板块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情景图。 (一)观察信息、提出问题 图上有(20)人参加活动;跳绳的有(6)人; 踢毽子的有(3)人;打篮球的有(4)人; 跑步的有(3)人;踢足球的有(4)人。 问题:跑步的人数是踢球的几分之几? 踢毽子的是跳绳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场景引入,获取基本的数学信息,提 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
(二)比较发现、得出结论: 1、引导发现问题: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操场上是有20人在活动吗?学生一定 会发现这幅图只呈现了操场的一部分,13显然答案20人是错误的。 请同学猜一猜操场上一共有多少人。学生沉思片刻后会汇报许多数据 。 教师进一步引导:究竟谁的答案是正确的呢?想不想验证一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 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
第四单元《有趣的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测量》- 一粒黄豆的体积说课稿一、实验教学内容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学段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测量》一课中的课后习题第4题:怎样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本课属于综合实践领域内容,在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教学活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真实问题为载体。
本实验以《有趣的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为素材,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测一测等活动发展学生量感、数据意识、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科融合。
二、实验教学目标1.经历测量一粒黄豆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引导学生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感受数学实验的魅力。
三、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通过升水法和等量代换的方法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物体的体积。
四、实验器材(水和黄豆为固定器材)1.长方体水槽2.大号量筒3.小号量筒4.小正方体块五、实验教学创新点1.在以往的教学中通常测量的是较大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如土豆、石头,而本节课的测量对象是微小的不规则物体黄豆。
2.以往的测量方法大多是使用量杯、长方体水槽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上升水或溢出水的体积。
而本课回归体积度量的本质,利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块将不规则物体(黄豆)的体积转化为1立方厘米体积单位的数量。
3.实验课程在小组分享汇报环节时,容易受到场地及器材的制约,无法达到良好的展示效果,本节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小组实验操作同步直播在大屏幕上,使展示效果大大增强。
六、实验教学过程:清晰完整(一)触发:回顾旧知唤醒经验学生此前经过《有趣的测量》这一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测量较大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本节课基于学生已有基础,探究微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确定位置》说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确定位置》说课稿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确定位置(一)》说课稿一、说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确定位置(一),65--66页内容。
二、说教材地位:本节课是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是在学生已初步学习了东西南北等方向的知识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而设置的教学内容。
教材设置了情境矛盾,让学生理解用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两者缺一不可。
三、说学情:学生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位置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他们对空间位置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四、说教法:通过设计有认知冲突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只有将方向和距离两者结合起,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通过谈话,让学生用更准确地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认识平面图上东、西、南、北及起点(观测点)的位置关系并且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确定物体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2、通过具体的情境,认识方向与距离在确定物体位置中所起的作用。
3、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4、能运用确定位置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在讨论合作中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突破方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矛盾中,多角度地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理解。
难点:能对任意角度具体位置的准确描述。
突破的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由一个观测点到多个观测点不断地进行描述,培养学生对准确位置描述的能力。
2023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除法(一)》说课稿及反思(共二篇)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除法(一)》说课稿(一)一、说教学内容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材第55页)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计算方法与应用,是分数除法单元的基础。
教材呈现了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是借助面积模型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第三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说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操作、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有了以前学习分数乘法、倒数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涂一涂、算一算、想一想、填一填的活动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五、说教学策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加减法、分数乘法和倒数的认识基础上进行的,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以及会求一个数的倒数,为本节课的新知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学生对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有了一定经验,并具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候进行分数除法的教学,学生有能力将原有的计算方法和经验进行迁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板块一、情景引入复习旧知识,出示下面的两道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1)把6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2)把1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法、倒数,这节课,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新的内容——分数除法。
板块二、学习新课1.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把一张纸的 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出示教材第55页问题1)(1)理解题意。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列式为47÷2。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除法的运算》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除法的运算》说课稿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除法的运算。
接下来我将以主动迁移探究、融通运算一致性为主题和大家进行交流。
那其实在执教分数除法单元的时候,我们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就分数除法的算法一点儿都不复杂,但是在学生实际应用时却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我们就开始思考这背后的原因何在?那为此我们对小学阶段除法的学习进行一个纵向的梳理,试图从学生的学习历程中去寻找答案。
小学阶段除法的学习其实可以分为这三个板块,其中整数除法和小数除法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
那在纵向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就发现,虽然整数和小数的形式不同。
但其实他们都是在进行十进位值制,由位值控制着计数单位,并明确记录着计数单位的个数。
那么他们的运算过程其实也都是着按照数位进行拆分,然后进行计数单位的转化,最终实现计数单位个数的运算。
而我们分数的运算和它们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其实分数也是在进行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个数的组成。
所以我们就开始想,那能不能不能就从运算一致性出发,借助孩子们已有的整数除法和小数除法的学习经验,从数的意义和运算的意义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在后续查阅文献的过程中,专家的一些想法也给我们一些启示。
在书中提到,小学教学中整数的四则运算其实体现一致性。
所有的运算都是基于计数单位展开的,而分数教学的研究更应该关注与整数小数教学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那专家的发现也让我们更加坚定我们研究的录像。
但我们还是想,那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否能够符合学生的思维?那就此我们展开学生的调研,这是我们设计的调研题目和其对应的调研目标。
在解决五分之四除以二这个问题时,在我们调研的学生中,有百分之六十点九的学生都选择评分计数单位的方法来进行解答。
值得关注的是,这里头包含所有之前一点儿没有接触过的学生,其实这部分学生的思维我们认为可能更接近于孩子更本源的思维特点。
那除这些学生以外,我们也追访其他选择这种方法的孩子,那他们也。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通过创设比较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情境,在渗透文化知识 的同时,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接着通过第一个环节,让学生认识 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统计图的特点,培养学生借助复式折线统计 图读取信息的能力。第二环节,是让学生借助问题,来进一步分析 、描述图中相关信息。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再次经历分析、描述 数据的过程,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也让学生认识到复式 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 年级下册的《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单元的课时内容《复 式折线统计图》。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 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 请大家批评指正。
板块三、练习巩固 出示绿三:2012年“国庆”长假期间北京市最高和最低气温的记录 说一说,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要点: (1)选横轴的日期,比较两个数据的相差 (2)分析变化趋势。 (3)你能预测两地未来一两天的气温吗? (例如气温在什么范围之间)
板块四、课堂总结 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折线表示,与普通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相 比,它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情况,而且能方便两组相 关的数据进行比较。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4。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试一试”。 师:我们已经会读复式折线统计图,想不想自己完成一个? 观察统计表,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以在一幅统计图上同时反映两个城市的月平均气温,便于比较。 师:怎样区分甲市和乙市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线段、实线或虚线进行区分。 (师结合回答板书“——甲市”“┈┈乙市”)并指出这叫作图例,起到解 释说明的作用。 一般标在统计图的右上角。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乘法(三)》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一个数(0 除外)乘一个小于 1 的分数(0 除外),所得的积小于这个数。 一个数(0 除外)乘一个大于 1 的分数,所得的积大于这个数。 一个数乘等于 1 的分数,所得的积等于这个数。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五、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探究法”、“操作法”、“比较法”、“观察 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最大 限度地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 生自由开放地探索学习,鼓励启发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首先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求知欲望。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并为 下面探究分数乘分数的过程奠定了基础。
板块二、探究新知 我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 多种活动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首先,接着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再次感知分数乘分数 的意义。“如果第三次再折出剩下的1/2,此时剩余部分占这张纸的 几分之几?”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根据第一次的经验得出此时剩 余部分占这张纸的1/8,并得出算式1/4×1/2=1/8。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尽量多 给机会让学生总结发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分数乘分数的计 算方法:分数乘分数,分子相乘,分母也相乘。
在学生充分的操作和交流中,教学重点得到了落实,突破了本节 课的教学难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说课稿(附反思、板书)
4. 下列图形都是用1cm3的正方体搭成的,分别求出 它们的体积。(在计算体积的过程中在此强调体积的守恒性。)
板块四、课堂小结 我们大家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后,你对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有了什么 了解? 归纳:体积是用来计量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单位,容积是用来计量容器 所能容纳的液体的体积的单位,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容器内盛放液体的体积用升和毫升作单位,记作 L 和 mL。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认识了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并正确了 解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之间的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1米3、1分米3、1厘米3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 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活动,愿意与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 观点,增强学习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体积的意义及体积单位,感受1米3、1分米3、1厘米 3的实际意义。
2.关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 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应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的培养。 3.应该注意的是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 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一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北师大版五年数学下册《折纸》优秀说课稿
一、1 《折纸》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折纸》.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方面。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I、《折纸》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在此之前,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及应用,在五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倍数与因数,分数的再认识、约分,通分。
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将为本单元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及五年级下册的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分数应用题打下基础.二、教学目标: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要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木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并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方法与过程:通过直观的折纸操作活动,感受计算异分母加减法的必要性,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思想,培养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車点: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三、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顺利达到本节课预定的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法:(1)讨论法。
通过学生的同桌讨论,小组讨论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2)借助展台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运用抢答、口答、投影等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使教学得到反馈。
(4)循循善诱,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指导学生动脑、动手,逐步掌握新知。
四、说学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自己能说出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五、说教学流程:1,复习导入。
“数学课没有新课,新课就是复习课。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单元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单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是整个小学阶段数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活情境引入分数加减法,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运算,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还不能很好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灵活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习卡片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惑。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
5.练习巩固: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6.拓展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7.总结反思: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成以下形式:同分母分数相加: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异分母分数相加: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相加计算同分母分数相减:分子相减,分母不变异分母分数相减: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相减计算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等。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7.2《相遇问题》说课稿
说课稿《相遇问题》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师,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相遇问题》。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解题方法和实际应用。
希望通过我的讲解,大家能对这部分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教材分析相遇问题是一种典型的数学应用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行程问题的理解。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如相遇、相遇时间、相遇路程等,以及如何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行程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在解决相遇问题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如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不深入,解题方法不明确等。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本质,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理解相遇时间、相遇路程与速度、时间的关系,学会用图示法、公式法解决相遇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1. 重点: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相遇时间、相遇路程与速度、时间的关系。
2. 难点:如何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来解决相遇问题。
五、教学策略1.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引入相遇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相遇问题。
2. 运用图示法、公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3.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相遇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相遇问题的背景和意义。
2. 新课导入: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如相遇、相遇时间、相遇路程等。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1.3《“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1.3《“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1.3《“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和小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分数和小数的比较,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分数和小数。
教材中首先介绍了分数和小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然后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分数和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接着又通过比较分数和小数的优缺点,让学生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最后,教材还介绍了分数和小数的互换方法,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进行分数和小数的转换。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和小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分数和小数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的层次,没有深入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践等方式,深入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的概念和运用。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让学生了解分数和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进行分数和小数的转换。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以及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进行分数和小数的转换。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采用讲授法、引导发现法、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来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分数和小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分数和小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分数和小数的含义。
3.比较: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北师大版五年下册倒数说课稿(9篇)
北师大版五年下册倒数说课稿(9篇)北师大版五年下册倒数说课稿精选篇1五年级数学教案4.3.1倒数的认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归纳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教学难点:10的倒数的求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1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的第1课时:倒数的认识2理解字的意思老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帮我解决个问题:“倒”这个字怎么读的?学生:倒dǎo,dào师:这两种读音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学生用茶杯演示。
3老师:你觉得在这里这个“倒”字怎么读?你见过这样的数吗?学生举例说说。
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问题?(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对字的理解,初步感知什么是倒数)二探索新知,突破重点(一)倒数的意义1初步探究师:请看这两组算式,我们分组完成,比比哪组同学速度快。
学生计算,交流老师:做第1组算式的同学完成的快这时学生可能会说:不公平,第1组的题目简单,得数都是1老师:为什么第1组的算式简单,有什么特点?生:每组数中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的位置颠倒过来了。
生:都是乘法。
生:得数都是1老师:这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你们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倒数吗?学生试着概括师概括并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找一找关键词,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1:乘积是1是乘法,而且积是1生2:两个数,只能是两个数,三个,四个数的乘积是1也不能说它们互为倒数。
生3:互为倒数。
老师:“互为倒数”是什么意思呢,谁愿意说说老师:这学期我们班来了几位新同学,经过几周的相处,你们之间互相成为朋友了吗?谁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理解“互相成为朋友”这句话的?生:我是他的朋友,他也是我的朋友。
2023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共三篇)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1、说教材《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教材的编写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并能根据特点解决一些加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到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的等几何图形得基本特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过的基本图形的性质,另一方面,由平面图形拓展到立体图形,既是是对所学知识的延伸,又是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说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3、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是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二、说学情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在教学之始,掌握学生的情况尤为重要,我接着说一下学情。
一方面: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开始增强,兴趣爱好也有所分化,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
但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自控能力较差。
另一方面:学生已经在五年级上册中学习关于长方形的一些基本知识,而本节课正是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继续探究长方体的认识,所以有很多的学生对于以上所学知识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对掌握本节课的内容仍有难度。
学生在此基础上对新知识的学习,应该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到方法的多样化。
但是对于方法的交流、借鉴、反思及优化上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要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
三、说教法学法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之上,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和经验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丰富学生对知识的感知,主要运用一下几种教学方法: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8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8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8篇在说课中,教师需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让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工具来展示教学内容,例如PPT、动画等,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希望你喜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一)说课内容“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中的第一节课。
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是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
它与“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关系十分密切。
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年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因为这是今后系统地学习“圆”的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根据教学内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这节课采用演示、操作等直观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教师的教具演示和学生的画、折、量等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充足的、丰富的感性材料。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叙述操作过程,把感知经过思维转化为表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问题,掌握知识。
认识圆的特征,探索求证圆的特征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会学习。
五年级数学下册《2.1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2.1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五年级数学下册《2.1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节,主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包括长、宽、高的概念,以及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对图形的性质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长方体是三维图形,与平面图形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过渡到三维图形,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了解长、宽、高的概念,学会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长、宽、高的概念,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空间观念的建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操作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如箱子、书本、桌子等,引导学生关注长方体的特征。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分组讨论长方体的特征,如长、宽、高的概念,以及长方体的六个面等。
3.总结长方体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特征,板书关键词,如长、宽、高、六个面等。
4.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让学生通过操作卡片,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
5.实践应用: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和反馈。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乘法(二)》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板块三、基础训练,形成认知 1、涂一涂,算一算 (1)2个的3/7和是多少?
(2)3个的5/16和是多少? 师生一起分享交流过程。 师:你列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呢?对这个算法,你是怎么理解的 ,别的同学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把加法的板书和乘法的板书有机的结合起 来。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
通过两组计算题:
9+9+9+9=
12+12+12+12+12=
1/7+2/7+3/7= 1/5+1/5+1/5=
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母相同的分数加法的计算。
以旧知揭示课题,为新知的教学做好铺垫。
板块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 首都北京严重缺水,节水意识不足是其中原因之一。 做过这样一个测试:一个漏水的水龙头每时滴水()桶,3时滴水多 少桶?十时呢?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各自有效的办法。
3.以小组合作为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合作讨 论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本课以问题作为引领和调控课堂的主线,以策略作为方法与应 用的统一,以活动作为体会知识与生活的有机联系,以评价作为学 生探究的动力。以德育的渗透得到情感的升华。让学生自主参与学 习的全过程,经历感知—操作—推理—验证—应用。符合新课标 的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使学生学有所获, 获有所悟,悟有所成。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分数乘法(二)》说课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 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分数乘法》的课时内容《分数乘 法(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 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 批评指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分数乘法一说课稿【说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容是在已学的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的计算基础上进行的。
在这个容是让学生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说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2.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说重难点】本课的重难点为: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说教法、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 观察法”、“引导发现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而在学法中,我用了“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练习法“,让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说教学过程】《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经历学习的过程。
”为此,我特地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课件出示:喜羊羊和灰太狼进行剪纸比赛的画面,展示剪出来的小兔子图片。
提出问题:一只小兔子占整纸的1/5,那么三只小兔子占整纸的几分之几?这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创设情景,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第一环节:理解分数乘整数意义。
1、提问:要解决“三只小兔子占整纸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呢?很多学生肯定能很快的回答:用数的方法得到3/5 。
老师再提问“除了数一数的方法,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2、加法计算:1/5+ 1/5 + 1/5 =1+1+1/5 = 3/5 (要求学生说说计算法则)3、乘法计算:1/5 ×3 联系:1/5 + 1/5 + 1/5 = 3/5(要求学生说说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
通过找这两个算式的联系,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
同时,明确1/5 ×3 所表示的意思也就是 3 个1/5 相加的和。
)第二环节:探索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学生完成书上的涂一涂、算一算。
先让学生说说3/7 、5/16所表示的意思。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涂列算式,并看着图写出得数。
学生列出算式计算结果后,让学生观察(3/7 ×2= 6/7,5/16 ×3= 15/ 16 )算式中的数字和得数中的数字有什么联系。
2、学生观察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并归纳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用分子与整数相成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在探索活动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交流,使学生享受探索的的乐趣。
第三环节:“先约分再计算”。
让学生计算6×5/9:大部分学生都会将得数写为 30/9,对此,教师可以打个问号,引起学生的再次思考,指出分数计算的结果一般要约成最简分数。
为了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我将播放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让学生观看,看到精彩处停下来,我会激发学生参加以下的知识闯关活动,获胜后就可以接着再看。
三、拓展运用,解决问题。
第一关:让学生完成书上练一练的第2题。
巩固计算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二关:试一试1第三关:试一试2接着播放动画片。
四、课堂总结,深化理解。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让学生谈收获,从而帮助学生回顾整节课所学的知识,深化理解。
最后,我让学生翻开书本,看看今天所学的容并让学生提出质疑。
【说板书设计】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重点突出,简单明了。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我说课的容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
我的说课流程是: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程序。
四、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它们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等知识打下基础。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说教法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所以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我决定在教学中采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
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三、说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所以,在这部分我这样设计:1.出示课件:让学生找一找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2.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让学生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数学课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所以在这个重要环节中,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整体观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实物仔细观察,用手摸摸,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用课件演示,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概念,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是长方体的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长方体的顶点。
再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正方体,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观察、触摸,使学生建立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为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铺平道路。
第二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三个问题:( 1 ) 长方体有多少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 2 )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 ) 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接着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实物,结合这三个问题分组研究讨论长方体的特征。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利用课件验证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有可能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长方体有12条棱,互相平行的4条棱长度相等,长方体有8个。
第三步: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拿出正方体实物,用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方法,小组研究正方体的特征,由教师归纳小结正方体的特征,再让学生讨论交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和学生一起整理、比较,共同完成课本中的表格。
这样设计这部分知识,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逐步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即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四步: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利用课件使学生明白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且注意:长方体的摆放不同,长方体的长、宽、高也不同,一般把底面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底面的棱叫做高。
这样设计即防止学生对概念的死记硬背,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五步: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讲解课件并配合演示,当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时,这个长方体就变成了正方体,也就是说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来表示。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以图文的形式形象直观,使学生融会贯通。
(三)、实践应用,发展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练一练(1)长方体有()个面,都是()形,也可能有2个相对的面是(),相对的面的面积(),相对的棱的长度()。
(2)正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形,面积都()。
正方体是()。
(3)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80厘米,其中长是10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厘米。
这些练习题虽然题量不多,但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既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容,又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我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归纳、整理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板书是微缩的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手段,好的板书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能体现教学容的重点、难点,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
本节课的板书是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逐步完成的,一目了然,而且体现了教学容的重点、难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长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一、说教材1、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P25—27的《长方体的表面积》2、地位及意义: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基本特征以及展开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应非常广泛,学习这部分容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理解,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
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为日后深入的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其他只是提供必备的条件3、学生:目前五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直观形象到逻辑思维的过度阶段,学习的动机主要是直接动机为主,认知水平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逻辑滚动的,并且在学这部分容之前,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并已经学会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计算。
只有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才能有效的进行合理的教学。
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数学思考: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