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海区大黄花鱼渔业资源衰退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海海区大黄花鱼渔业资源衰退原因分析
摘要:大黄鱼曾经是东海最重要的渔业资源,但是由于过度捕捞,盲目捕捞以及种群结构退化,性早熟等问题,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导致东海地区大黄鱼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

关键词:大黄鱼过度捕捞产软种群结构性成熟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隶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 是我国近海最重要的传统经济鱼类之一。

大黄鱼主要分布于东海、黄海南部以及南海的雷州半岛东侧, 水深80 m以下的沿岸近海水域。

20世纪80年代以前, 东海区大黄鱼产量一直占全国大黄鱼总产量的90%以上, 但随着捕捞强度和捕捞力量的日益加大以及海洋污染的日益加重, 致使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 大黄鱼资源严重衰败, 近乎“消声匿迹”。


1 过度捕捞
敲罾作业起源于广东, 距今约有200 年的历史. 1954 年传到福建, 1956 年秋传入温州, 在其后的20年时间里, 给浙江海洋渔业资源带来的是一场浩劫.这种破坏性的捕捞方式, 使得野生大黄鱼资源遭受严重破坏, 自1957 年开始, 浙江渔场早春汛大黄鱼产量即以每年50% 的速度锐减, 1985 年大黄鱼年产量降至万吨以下, 形不成鱼汛, 资源处于很低的水平。

②而1957年以后机帆船开始取代木帆船成为捕捞大黄鱼的主要工具。

机帆船配合细密的渔网进行的拖网捕鱼大大加大了捕鱼的效率。

1992 年前后单船网板拖网捕捞在浙江中南部
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 到1998 年生产规模基本稳定由于单拖作业渔场位于东海大陆架外侧, 作业水深可达!120 米,⑤覆盖了大黄鱼的所有身寸空间。

但由于捕捞强度过大, 大黄鱼补充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大黄鱼的年产量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不断下滑。

1974年大黄鱼的产量达到19.61万吨,而到了2002年产量仅为0.55万吨。

从1977 年起,东海大黄鱼主要渔场和重要产软场官井洋、猫头洋、大目洋均不能形成渔汛, 20 世纪80年代中期岱衢洋、大戢洋和吕泗渔场也形不成渔汛, 至今大黄鱼资源仍未恢复。

由此折射出由于过度捕捞的原因导致东海大黄鱼渔业资源日趋衰落,大黄鱼种群日趋减小的现状。

2 捕捞越冬大黄鱼导致大黄鱼产卵受阻
根据东海区大陆架渔业资源调查(1978~1985年) 并结合历史资料, 分布于东海区的大黄鱼有3个越冬场: 一是江外、舟外渔场越冬场, 水深50~80 m; 二是浙南、闽东、闽中外侧海区越冬场,水深30~60 m; 三是大沙、沙外渔场越冬场, 水深50~70 m。

③越冬期一般为1~3月, 4~6月随着沿岸近海水温的升高和暖流势力的增强, 夏季产卵鱼群从越冬场结群游向沿岸产卵场产卵,形成夏季大黄鱼鱼汛。

而许多渔民只顾眼前利益,进入越冬场进行捕鱼,如1974年浙江有近两千艘渔船进入江外、舟外渔场越冬场进行捕鱼,那一年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大黄鱼产量最高的一年。

而这时这样的作业导致大黄鱼渔业资源进一步衰退。

3 种群结构的变化
大黄鱼属于寿命较长、个体较大和年龄组成较为复杂的暖水性重要经济鱼类。

20 世纪60 年代初, 大黄鱼捕捞群体的年龄组成为1 ~25 龄, 随着捕捞强度的
增大, 捕捞群体年龄组成范围逐渐变小。

20世纪80年代初, 岱衢洋产卵群体的年龄组成为1~15龄, 吕泗渔场产卵群体年龄缩短为1~9龄。

20世纪50年代中期, 岱衢族大黄鱼体长组成较为稳定, 优势组体长为25 ~38 mm; 60年代后期至70 年代初期, 群体组成开始小型化,优势组体长为22~35 mm;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 由于利用了大黄鱼外海越冬场, 优势组体长有所上升, 为29~45 mm; 至90年代东海大黄鱼群体组成优势体长只有14~16 mm。

由此可以看出东海大黄鱼的群体组成开始小型化与年轻化。

我们在研究大黄鱼性成熟与生长的关系的时候发现,大黄鱼开始性成熟的最小体长不断缩短。

根据1961-1963年的资料显示种群开始性成熟的最小体长,雌鱼在1961年为22-24cm,在1962 和1963年则均为20 一22 厘米, 后两年虽较1961年者偏小约2厘米, 但在偏小的20一22 厘米组内的性成熟个体数仅为2%。

④由此可推知大部分大黄鱼的性成熟长度随时间的变化不是很明显,因此虽然六十年代距九十年代有三十年代的跨度但估计大黄鱼总体的性成熟体长不会下降很多。

据此可推知九十年代大黄鱼群体中大部分的大黄鱼可能仍处于未成熟状态。

而种群中大部分个体出去未性成熟状态必然导致种群的衰退。

总结: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以及不科学捕捞导致东海大黄鱼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而由此也使得大黄鱼的种群结构发生改变,群体呈现年轻化,性成熟时间提前,这进一步加剧了大黄鱼种群的衰退。

由此可见,人类的不科学的捕捞是导致大黄鱼渔业资源日趋衰退的根本原因。

1 胡银茂东海海区大黄鱼种质资源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分析绍兴文理学报 2006年底二十六卷第七期 49
2 练兴常. 大目洋渔场大黄鱼放流现状!J∀. 中国水产, 2000, 1: 22- 23
3 徐开达, 刘子藩东海区大黄鱼渔业资源及资源衰退原因分析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7年第二十二卷第五期 393
4 吴鹤洲浙江近海大黄焦性成熟与生长的关系海洋与沼泽1965年第七卷
221
5樊伟!,周死芳‘崔雪森‘程炎宏拖网捕捞对东海渔业资源种群结构的影响关应用生态学报 2003年10月底十四卷 16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