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渔业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渤海渔业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摘要:在面临全球性的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严峻局面的今天,保持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以渤海地区的渔业资源为例,分析了造成渤海地区渔业资源衰退、水域环境恶化的原因,并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提出了解决渤海渔业资源现状问题的对策。
关键字:渤海;渔业资源;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
一、渤海渔业资源的现状
渤海是黄渤海渔业的摇篮。长期以来,它为北方三省一市人民提供了大量水产品,为沿岸数十万渔民的生产和生活,为出口换汇,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但是,现在渤海渔业资源状况与50一60年代不同。渤海地处暖湿带,水质肥沃,浮游生物繁华,十分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繁衍、生息。因而渤海历来是多种经济鱼虾类的产卵场和肥育常,素有“百鱼之乡”的美誉,渤海区年捕捞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10,养殖产量约占全国的17%,其中对虾养殖产量约占全国的1/2,是我国重要的渔业基地,再加上渤海是内海,封闭性强,便于控制,更决定了渤海在我国海洋渔业中的特殊地位,然而,如今的渤海却告别了往日的辉煌,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极大地制约着渤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及实现渤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应采取的对策,对渤海有着重要意义。
二、导致渤海渔业资源现状的原因
(一)超强度及掠夺性捕捞,造成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渔业经济价值下降
1.资源掠夺性开发加剧
在五、六十年代,我国渔业管理追求的是产量,强调“增船增网、多捞多捕”,基本上不考虑资源保护问题。在之后的近30年里,全国各地盲目扩大捕捞能力,机帆船拖网作业和定置作业在各地发展,而传统的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的流、钓作业多被淘汰,渔场作业由季节性生产转向常年追捕,产卵和越冬鱼群被大量捕捞,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后,渔业率先引入市场机制,捕捞生产单位进一步分散化。在渔民生计与渔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下,资源掠夺性开发进一步加剧。
2.资源保护措施不到位
80年代初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资源保护措施,如实行渔业捕捞许可证制度,限制渔船的数量、主机功率、作业时间、作业区域、最小网目尺寸等;实行休渔期和休渔区制度,还有幼鱼比例检查和最小可捕标准等,渔业自然资源衰退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在渔民生计与资源衰退这一对矛盾上,政府更多地还是考虑解决渔民生计问题,保护资源仍处于其次。
3.超强度捕捞
长期来,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无限制的一味滥捕,捕捞强度的膨胀速度大大超出了海洋生物的再生能力,更严重的是,海洋中的食物链也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如北部湾渔汛等六大渔汛已基本消失,大亚湾等近海鱼类的“幼儿园”近年来亦消失得无影无踪。渔船单产量大幅度下降,渔获中优质鱼比重急剧下降,主要经济鱼类如大黄鱼甚至濒临灭绝。夏季的渤海湾再也难见星罗棋布的捕鱼捕虾小船,过度捕捞与陆源污染已使渤海渔业自然资源大幅减少。渤海久负盛名的对虾自1997年以来年产量不足500吨,较20年前下降了90%。目前,渤海渔获物质量与50年代,80年代相比已大大下降,优质渔获物尚不足总渔获量的20%,渔业经济价值大大下降。
(二)环境污染加剧,渔业资源损害严重
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最基本条件,水域环境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渔业资源的兴衰和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由于随意排污,盲目建设等导致渤海海域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这也是制约渤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废水、废物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泊、海洋等,成为污染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最主要原因。据有关资料报道渤海每年至少要承受来自陆地700000t污染物,几乎占整个中国海域所接纳的污染物总量的一半。由于渤海是个几乎封闭的浅海,水体交换能力差,据测算,渤海水体全部交换一次至少需要40a,甚至更长时间。如此巨大的纳污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其自净能力。渤海水体中污染物超标的海域逐年扩大,占渤海海域面积的56%。其中以河口、近岸海湾污染最为严重,渤海三大海湾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无一能够幸免。而这三大海湾恰恰是鱼虾蟹等各种经济品种的主要产卵地和索饵地,因此,其污染对水产资源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严重的污染使得渤海生物数量锐减,赤潮频繁发生。1993年因赤潮、虾病给环渤海三省一市造成的损失高达三亿之巨。1998年10月在渤海靠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内侧西北方向又发生赤潮。
(三)渔业管理薄弱,滥捕现象严重
1.渔船功率数量递增
我国在1983年规定,除旧船更新以外,黄、渤、海一律不得新增和引进捕捞渔船,但由于执行和监督不严,加上1985年水产品价格放开后价格飞涨,利益驱动下,渤海渔船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从功率到数量都增加了3~5倍,有的地方甚至增加了10多倍。很多小功率的渔船大多在渤海近海作业,对渤海近海渔业资源造成很大压力。
2.生产者自觉性不高
由于船多鱼少,生产者为了增产增收,往往无视国家的渔业繁殖保护规定,不论大鱼小鱼一起抓,如渤海秋汛捕虾时往往兼捕同等重量的优质鱼类的幼鱼。优质经济鱼类衰退后,对少数现存的几种有经济价值的种群继续进行掠夺性捕捞,造成其产量的大幅波动。
3.渔业管理不到位
首先,中央统一管理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不严,导致渔业主管部门与环
保部门、海洋部门、水利部门以及省、地、市、县相关部门配合不协调。其次,渔政队伍先天不足,经费、编制得不到保障,难以行使公共行政职能。再次,是目前的渔政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执法水平普遍偏低,难以适应依法行政的需要,达不到预期的管制效果。
三、实现渤海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全名可持续发展意识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的需要,在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其他物种满足其组要能力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资源和环境。渤海渔业资源在我国渔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使得保护渤海、拯救渤海渔业资源以及刻不容缓。为此应当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和知识普及工作,可以通过报刊、广播、影视等宣传媒体和有关会议进行呼吁和宣传,让人民群众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从大局出发,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养海护海,使得渤海渔业资源长盛不衰。
(二)强化渔政管理,合理开发渤海渔业资源
1.控制捕捞强度,保护渔业资源。
虽然我国建立了实施渔业捕捞许可证制度,限制渔船的数量、主机功率、作业时间、作业区域、最小网目尺寸等;实行休渔期、休渔区、保护区制度;还有幼鱼比例检查和最小可捕标准等法律、法规,但是必须有法必依,严格执行保护国家近海资源的有关规定。强化资源管理目标,弱化产量、收入目标。在渔具、渔法上进行技术改造,逐渐走定向捕捞的路子,努力发展远洋渔业,搞好水产养殖业。
2.建立和完善有关渔业法规。
要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加强捕捞许可证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渔船控制指标,以法律、经济、科学和行政等各种手段有计划地逐步调整重要经济鱼类的捕捞量,把捕捞量压缩到小于其种群增长量的水平,严格限制沿岸水域的定制网和拖网作业,改革渔具渔法,杜绝损害鱼虾幼体的各种作业方式,进一步加强对禁渔区、禁渔期的有效管理。增建不同类型的近海渔业资源保护区,禁渔区,与工商部门联合执法,杜绝违规偷捕渔获物在市场上销售。
(三)防止污染,改善渤海水域环境
1.加强对污水治理技术的研究。
对渤海水域的污染状况,水体的自净能力,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浓度,最大允许浓度及生活和工业废水的排放标准等进行全面的研究,综合评价,加强污水治理技术的研究,从源头上开始治理,实施污染总量排放控制,保证废水的达标排放。
2. 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
由于污水长期乱排乱放,渤海渔业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渔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实施渤海水域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恢复渤海水域生态环境的正常功能,将是渤海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