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时期
第一节过渡时期
工业生产 农业生产 粮食 棉花 钢 煤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面临怎样的形势?
一.建国初期的政治和经济 (一)建国初期的政治 1.新政协的召开和《共同纲领》 2.新中国的成立,中国进入新时代 3.全国大陆的基本解放 (二)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
①建国初期经济全面崩溃
1949年国民经济情况简表
项目 全国总产量 比历史最高 年产量下降 50% 25% 1.1亿吨 27% 44.亿吨 49% 15.8亿吨 83% 0.32亿吨 48%
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要在相当长的时期 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 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 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但 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 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
工业生产 农业生产 粮食 棉花 钢 煤
造成建国初期国民经济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产品 1952年产量 粮 棉 钢 煤 发电 原油 1639亿吨 130.4万吨 135万吨 6649万吨 72.6亿千瓦时 44万吨 比1949年 比历史最高 增加 水平增加 49% 193% 754% 105% 68.1% 272% 9.3% 53% 46.2% 7.4% 21.9%
各民主 党派 无党派 人士
各民族
中国 共产党
海外 华侨 各地区
人民 解放军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A、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性质) B、通过——《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
C、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 选为主席
D、决定——首都、国旗、代国歌
过渡时期总路线-概述
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途径和步骤,它的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这条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一、“过渡时期”,就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大陆基本建立的这个阶段。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指中共于1953年制定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当时估计为十五至二十年)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渐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个纲领性的目标。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实现中国社会生产关系的大改造,即使旧的各种私人所有制形式变为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也即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大跨越。
1953年,中共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国共产党提出这条总路线的主要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二是过渡时期的中国国情。
第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理论依据。
“过渡时期”或“革命转变时期”这个特定的历史概念,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
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
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
列宁根据俄国革命的实践,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1919年,他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一文中,比较集中地论述了过渡时期的必要性、特点和性质。
过渡时期(1949-1956年)
【阶段特征】 ⑴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 制度确立,实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⑵三大民主制度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新 中国建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⑶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随之开始一五年计划和三大改 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工作完成,公有制占据绝对主体地位,高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答案】D
主体一致原则
【解析】据材料“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
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结合所学我国正在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
五计划,意在改变我国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表明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故选 D项;材料只是反映借鉴俄国,谈不上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A项;
科教兴国始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俄文书刊借阅总
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
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
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时间、空间?人物?事件? 阶段特征(历史大背景)? 转折、重复词语? 历史概念?
考点
1.政治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两个会议,两部法律,
三大民主制度) 2.经济上: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 (1)1950-1952年,国名经济恢复发展。 (2)1953-1956年,一五计划期间的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 。 3.思想文化: (1)毛泽东思想:关于新中国政政权建设的理论探索(1949年,《论人民民主
1949--1956新中国 过渡时期总路线高考解读
第一个阶段:1949年10月1日~1956年,过渡时期
第二个阶段:1956年~196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第三个阶段:1966年5月~1976年10月, “文化大革命” 第四个阶段:1978年12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新时期。
Hale Waihona Puke 949.10—1956.12会议特别提醒全党,只有将城市的生产建设工作恢复和发展起来了,将消费 城市变成生产城市了,并使工人和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我们的政权才 能够巩固。否则,党和人民就不能维持政权,就会站不住脚,就会失败。
3、基本政策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另一项重要工作是确定党在全国胜利后的一 系列基本政策。全会指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后,我们要迅 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 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为此,全会规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
经济外交
在经济方面,会议科学地分析了革命胜利后我国的社会经济成
分,认为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
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将是构成新中国经济的几种主要形式。
对于这几种经济成分,党的政策应确定为:第一,必须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共和国 所有,使这部分经济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 。第二,对于占现代工业经济第二位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必须采取既利用又限制 的政策。这就是说,利用它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必须限制 它的消极方面,将其纳入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的轨道。第三,对于占国民经济 90%左右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通过合作 社的形式,向着集体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现代史1过渡时期
——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评述》
务,外交政策日渐成熟。 ⑷科技与文化教育: 现代中国科技经历了从基础薄弱到逐渐发展的历程;党 和政府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建国初期建立起较为完整 的国民教育体系。
一.建国初期的政治和经济 (一)建国初期的政治 1.新政协的召开和《共同纲领》 ⑴背景:解放战争胜利发展,中共团结民主人士筹建 新中国。 ⑵召开:1949、9 北平 ⑶内容: A、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性质) B、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C、决定——首都、国旗、代国歌
1954、9 北京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
①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特点: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意义: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⑴新政协召开初建制度 1949——1954 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1954——今 统一战线组织
——王宪明《中国近现代史述要》
3.三大改造完成(53-56)
实质:运用国家政权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公有 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⑴农业
*必要性:小农经济分散落后,难以满足 国家工业化需要
*步骤: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
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1953年,全国普遍试办以土地 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 质)——土地、耕畜、农具等折价归集体所有,按劳分配的 高级农业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
向社会主义过渡
性质: 立法机构:
全国政协:
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1、通过哪几个方面的努力,使中 国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提高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奠定 厚实的物质基础。 二、“三大改造” ——变革生产关系,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健全政治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类型的 宪法
农
途 径 变 化 实 质 结 果பைடு நூலகம்意 义
业
手工业
走 合作化 ____ 道路 作坊 、手工工具私有
集体所有
资本主义 工商业
以加工订货为主向 公私合营 __________过渡 工厂、商店私有 国家所有
合作化 走____ 道路
土地、农具私有 集体所有
对生产资料 私有制 实行变革,使社会主义 ________在国民经济占绝对的优势地位。 公有制
1957年主要工业产值及较1952年产值增长率表
类别 工农业 钢 总产值 1957 1606 年 亿元 535 万 吨 增长 70.9% 近3 率 倍
生 铁 594 万 吨 2倍 多
原 煤 1.3 亿 吨 96 %
原 油 146 万 吨 2.3 倍
发电 粮食 棉 量 花 193 1.95 164 亿度 亿吨 万 吨 166 21.9 26. % % 2%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成就示意图
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飞机制造厂
无缝钢管厂 新藏公路
宝成铁路
武汉长江大桥 康藏公路
青藏公路
鹰厦铁路
1952年动工兴建鹰(潭)厦(门)铁路
武汉长江大桥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解 放 卡 车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理论,依照中国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路线、方法和步骤的。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
早在全国解放前夕,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就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基本完成,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党中央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为过渡时期各项工作的指南。
1953年1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宣部制定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
1954年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中央政治局确认的这条总路线。
同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被载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使之成为整个国家的统一意志。
中国现代史通史复习过渡时期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2)
3.含义: 含义: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过渡 4.实质和方向:社会主义社会 实质和方向: 5.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6.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领导阶级:
[知识整合] 知识整合] 一、 政治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课、第2课; 第八单元第3 第八单元第3课; 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 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课 选修四第五单元第4 选修四第五单元第4课、第5课) 4.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情况: (1)情况: 对农业、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农业:互助组→初级社→ 农业: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低级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低级国家资本主义→ 意义: (2)意义: 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 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20 20世纪中 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20世纪中 国历史上深刻社会变革
政治: [知识整合] 知识整合] 一、 政治: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课、第2课; 第八单元第3 第八单元第3课; 选修四第五单元第4 选修四第五单元第4课、第5课)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政协会议和《共同纲领》 (1)新政协会议和《共同纲领》 (2)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全国大陆的解放 刘伯承、邓小平率军解放西南, 刘伯承、邓小平率军解放西南,为和平解放西藏 做了大量工作
[重点分析] 重点分析] 分析
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
“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
“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
“化”与“改”之间,这一“改”与那一“改”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
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比较顺利地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史复习课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规 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总结了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③体现了人民民 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④规定了人民的权 利和义务 (B)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关于1956年中国社会的变化,表述不正 确的是 ( D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A、西藏宗教组织 B、西藏宗教领袖
C、西藏地方政府
设集中在 ( C ) A、华北地区 C、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D、东南地区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 ( B )
A、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B、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 同时进行 C、消灭资产阶级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统一战线: 重新落实统一战线政策;1982年提
出爱国统一战线;中共进一步提出与民主党派 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 与共”的方针;
民族关系: 国家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在民
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
外交战线: 我国的外交政策作了重要的调整;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
1951年,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 法的协议》的双方是中央人民政府和 (C)
B、中国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时 期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 会主义道路的直接国际因素是 ( B ) A、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继续封锁
B、苏共二十大全面否定斯大林 C、世界性反社会主义浪潮的出现 D、国际局势趋向缓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党在 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 最初是由于 (B ) A、 “反右倾”斗争的影响 B、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影响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D、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影响
名词解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名词解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指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之间的一段时期内,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提出的指导方针和政策。
这一总路线的提出和实施,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国家在各个方面的发展。
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经济建设是核心。
这一时期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改造社会经济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框架。
党提出的主要经济任务是发展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以有计划地调整和改造国民经济,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要坚持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在工业和交通运输方面,要加强国有企业的建设和管理,发展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在政治方面,“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原则。
党要坚持用无产阶级专政来对付资产阶级,限制和排除资本主义复辟的可能性。
这就要求党在政治上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严密防范和打击资产阶级思想和势力的侵蚀。
在党内,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使党始终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在国家机关和军队中,要建立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人民在国家事务中的直接参与和监督权。
文化建设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时期,党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要批判和清除封建剥削阶级的思想传统,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要扶持文化事业,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和文化基础。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
在这一时期,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同时,逐步总结经验,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指导方针和政策。
这些方针和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使国家逐步迈向了现代化。
2014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过渡时期(1949-1956)
2014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过渡时期(1949-1956)过渡时期(1949-1956)一、阶段特征:本单元讲述了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分为两个阶段,即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阶段,1953年至1956年一化三改阶段。
(1)经济上——从多种经济并存到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①恢复经济阶段:采取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和民主改革生产改革等手段,到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空前好转;②三大改造: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③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任务超额完成,以东北重工业为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政治上——从多个阶级并存到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①新中国成立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新政协起到了临时权力机关作用。
《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作用;②巩固政权:通过解放全国领土,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巩固了新生政权;③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3)外交上——从半殖民到大国姿态步入国际舞台:①新中国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宣告半殖民的结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②抗美援朝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③和苏联等多国建交,以大国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参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初步展现了大国外交的风范。
(4)近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起步阶段:①经济上:一五计划的成就为初步社会主义工业奠定基础,初步形成国民经济的体系;②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建立,人大和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大成就。
二、建国初对不同经济形式采取的不同措施,原因和效果.(1)对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没收;因为这是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是帝国主义反动派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将其转化为国营经济,国家控制了经济命脉,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渡时期
1共和国史第一阶段(()年10月~()年12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由()到()过渡,建立()制度
2随着()的不断的胜利,()被提上了工作日程,于是()于()年()月在()召开,,大会通过了《》,《》具有()性质,在()制定前,起到了()作用,大会确立了中国()的架构,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性质的政权,由于(),()条件不成熟,所以()代行()的职能,()的召开()制度的()建立,1954年()召开后,()()代行()的任务,政协作为()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和()。
()年,()完成后,为了团结(),调动(),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依据这一方针,中国共产党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随着()年()的和平解放,祖国大陆基本(),()结束。
1950年()战争爆发,美国侵略中国()地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赴朝作战,()运动爆发,()年,()结束,祖国大陆的基本(),()战争的胜利,()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4随着()的恢复和()的展开,祖国大陆的基本(),()的时机成熟,()年()在()召开,会议颁布了《》,这是()宪法,以()确立了(),体现了()和()两大原则,标志()的完成。
5《》提出中国实行()制度,《》确认()制度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年建立的()自治区,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区域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于()建立。
6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的原因,国民经济面临(),所以在经济工作上,()成为首要任务(),人民政府用了()年时间,即()年()年完成了()的恢复,主要措施是没收(),建立(),这项措施既有()任务的性质,又有()的性质。
平抑物价,合理调整(),统一财经,对民族工商业采取()措施。
在农村实行()改革,彻底废除()制,把地分给()实行()土地所有制,是()制度,目的是提高()性,发展(),恢复()。
到()年,工农业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的任务基本完成,为()创造了条件。
6 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的总路线,提出一化即实现()化,三改(),即完成()的()改造。
依据(),中共中央()的总路线制订了()计划,这标志着()的开始。
()计划由()和()两部分组成,所谓()体()翼,新中国的()基础薄弱,同时为了巩固(),必须(),这也是建国初期()所决定的,同时()的()发展模式。
在()的同时,对()进行()的改造,目的是建立()制度。
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建立()的手段,采取()的形式,走()化道路。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国家采取统购包销代购代销等手段,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纳入()经济体制,即()资本主义,最后通过()的方式,实现()合营,合营后的企业性质变为(),国家和企业按照()分配利润。
到()年()月,的任务()完成,()建立,我国进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