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成因的辩证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成因的辩证分析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成因错综复杂,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

当前,我国的个人收入形式概括起来有两种:一是劳动收入,它是劳动力要素的所有者向市场提供劳动力要素所得到的收入。劳动收入的量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所决定的市场价格。二是非劳动收入,包括资本收入、租金收入、经营收入和社会保障收入等。在市场经济中,资本、土地及其他特殊资源,经营及其他特殊劳动等也同其他商品一样要接受市场调节,其价格进而这些要素的所有者的收入由市场供求决定。这两种收入形式在完全由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必然会导致个人收入的差别。这是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但就个人收入问题所涉及到的具体情况,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认为,个人差距之所以有拉大的趋势,除了农产品价格低外,关键在于中国农民占有占用的生产资料少,就业不充分,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落后。目前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尖锐,相当于农村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剩余劳动力及其赡养的人口需要转移到城市去,却长期滞留在农村,这是目前中国农村人口收入和消费水平低于城市人口三分之一左右的根本原因。

也有专家指出,中国正进入市场转型期,其核心是群体进入市场,出现了腐败问题、国有资产流失等情况,这也是造成贫富差距的重要原因。同时还应看到,在中国产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原始产业与高科技产业同时并存。由此可见,收入差距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不足为怪。今后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多次分配机制的形成,这个问题自然会逐步淡化。

收入差距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收入差距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1.从分配原则看个人收入差距的合理性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我国的分配原则。

首先,从按劳分配来说,就一般意义讲,按劳分配就包含了个人收入分配上的差距。马克思主义曾揭示出,按劳分配的实质在于: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的质和量是取得个人收入分配量的唯一尺度。这一“平等”的分配尺度是以默认个人之间体力、脑力及工作能力上的差距为前提的。这个差距必然导致个人收入分配上的差距。

其次,就按生产要素分配而言,从生产力标准来看,人们从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中的所得应与他对生产力发展的贡献大小成正比,这应是天经地义的;以经济学的投入产出比的理论模型来看,人们在资金、信息、经营、技术上对生产的投入量和他所得到的产出量应成正比。因此,就社会成员的个体而言,个人拥有的资产量、技术能力、经营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别,必然造成劳动收入,特别是非劳动收入的差距,这是合理的,也是合法的。

最后,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必然导致个人收入差距在一定范围内逐步拉大的结论,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般经济规律。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消除贫穷,解决温饱,实现“小康”,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也使效率原则获得空前的优先认同。特别是在政府推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的情况下,效率优先成为制定各项政策的重要原则。“在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无论是量上还是在质上都存在差别的情况下,个人收入分配要承认这一事实,使人们劳动的差别在收入分配上得到充分体现,使复杂劳动、熟练劳动和稀缺劳动都能够得到比简单劳动、非熟练劳动和普通劳动更加丰富的报酬。由此形成的收入差

别真正体现了公平,可以对劳动者起到激励的作用”

2.从客观差异来看个人收入差距的合理性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差异:

一是社会成员的劳动质量及其贡献的差异。社会成员间的个人收入差距应该受个体的劳动质量及价值的制约。“在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下,劳动者个人收益水平主要取决于他的劳动报酬。然而,决定劳动者的报酬水平从而生活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是劳动者本人的劳动熟练程度。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劳动熟练程度就成了劳动者个人利益的最主要的决定力量。但是,我们知道,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个劳动者具有怎样的劳动熟练程度,不完全取决于劳动者本人的主观努力。因为,劳动熟练程度的基本内容无非是劳动者受到的科学、技术和一般文化的训练,而劳动者能够受到什么样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提供给他的条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能力和其他社会因素不允许每一个劳动者或其子女受到同等水平的训练。正是因为劳动力的教育、训练以及先天素质上的差异,使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存在着差异,高素质劳动力具有稀缺性,收入水平自然就很高,普通劳动力数量极大,其收入不可能很高。

二是社会成员的职业差异。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可参考西方经济学家的分析,他们认为“由于职业在质量上的差别,就出现了某些日常生活中可观察到的极大的工资差异。各种职业的吸引力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提高有关职业的工资以诱使人们进入到吸引力较少的工作领域”。““有关重体力劳动的、单调而枯燥为人们轻视的、非正式的雇用、季节性的和对身体有危险的等所有工作,对人们的吸引力都较小”,所以他们就可能获得较高工资三是社会成员的特殊技能差异。西方经济学认为,有些“天资极高的人,在当今经济生活中具有很高价值的特殊技能”,他们因自己的专长而获得极高的工资收入,在我国,足球明星年收入100万元,成功的企业家年薪可达100万元,名歌星一个晚上出场费可达数万元,知名教授一次讲课收入可达数千元,有些科技工作者年收入几百万元,等等。所有这些高额的“净经济租金”的获得,主要得益于他们的特殊技能、独得的机遇以及因知名度而带来的无形资产。

四是竞争初始差异。虽然社会提供给每个社会群体或社会成员是同一个竞争平台,但是因为现有的竞争格局是以历史和传统体制形成的不平衡的经济基础条件和经济结构状况为基点,所以他们之间竞争的初始条件存在着差异,这也是某些不合理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在城乡之间,长期以来的城乡户籍管制形成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导致农村相比城市而言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所能利用的资源很少,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形成城乡个人收入差距。在不同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如资源丰度差别、土地肥力的差别、地理位置的差别(如沿海与内地)等,必然引起处于不同自然条件下的企业乃至个人之间产生级差收入在社会成员个体之间,存在着个人资产因继承和自我积累不同,导致竞争起点不同,在新的经济利益格局中地位不同,造成收入差距。

3.从政策导向看个人收入差距的合理性

这是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安排以及有关政策制定的初衷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地区经济不均衡发展战略必然产生地区差距。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上实行不均衡发展战略,即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和东部地区,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特点和条件,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这样,客观上必然产生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二是优先发展战略重点产业必然产生行业间的收入差距。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我国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优先发展这些产业,将会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当然,也会导致这些产业从业的人员收入增长更快,相对其他产业形成收入差距。但是由于各种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