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监管框架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7期下旬刊(总第487期)

时 代 金 融

Times Finance

NO.7,2012

(CumulativetyNO.487)

(下转第260页)

我国银行监管框架的现状、发展趋势

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杨 飞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一般人认为,商业银行应该受到监管是为了保护存款人或投资者的利益。但是,商业银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保持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商业银行监管问题就显得更加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商业风险管理机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制度和监管机制的进一步创新。促进商业银行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本文就我国银行监管的现状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一些分析。

【关键词】银行监管框架 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 影响

一、我国现行的银行监管框架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体系主要由外部监管、社会监管、行业自律、内部监管四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监管当局的监管,这是最高层次;第二层次是社会监管,即由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对银行做出评估;第三层次是行业自律,一般由银行业协会监管;第四层次是银行的内部监管,即为银行通过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来规避风险,保障安全。

(一)政府部门监管

1.银监会的监管

银监会于2003年4月28日成立,其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保护广大存款人和消费者的利益,增进市场信心;通过宣传教育工作和相关信息披露,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的了解;努力减少金融犯罪。

2.国家审计署的监管

国家审计署对商业银行实行外部监管的基本目的也是维护和促进商业银行的安全与稳定。

3.财政部的监管

财政部对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主要表现在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监管上:制定和修改金融会计、财务制度;财政部通过制定和修改商业银行的会计、财务制度,规范商业银行的财务收支活动,维护和促进商业银行安全和稳定运行;对财务制度执行予以监督。

(二)社会监管

社会监管主要是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按照公认的审计准则,对银行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正性进行审计,并提出审计报告。

(三)行业自律

行业自律主要是由中国银行业协会来操作。银行业协会实行行业内的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保护行业共同利益并促进行业共同发展。主要是通过建立行业规范、行业标准,指导行业走规范诚信发展道路;通过建立举报监督系统,强化会员单位和行业的自律和互律,并对违规会员单位做出自律性处罚,维护和提高行业的整体利益和社会形象。

(四)内部监管

内部监管是通过一系列组织机构、岗位责任和操作规程,建立一个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借以控制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其着眼点在于促进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保证银行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防范经营风险。商业银行内部监控石油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监事会、独立董事等实施的自我监管。

二、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以及现存的监管体系及问题,借鉴各国成功的经验,个人认为我国银行监管的发展有如下趋势。

(一)更加重视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

目前,我国银行监管中社会监管还比较少,英国银行监管当局在监管实际中把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交给社会中介机构去完成,而自己集中精力于风险的辨别。美国的银行监管虽然不要求各个银行必须接受社会监管,但各大银行都委托社会执业机构进行年度审计,以获得公众的认可。

(二)加强网络金融风险的监管

随着服务手段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网络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银证转账等在我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没有一部与之配套的法律对这些业务进行相应的法律规范,这一方面不利于银行类机构业务电子化的发展,也加大了相应的经营风险。

(三)从分业监管转向混业监管

当前,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基本趋势,这在客观上推动了金融监管从分业监管转向混业监管。如果说分业监管强调的是对不同金融领域分别监管的话, 那么,随着1999年美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废除和同时覆盖所有金融领域的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的建立为标志,混业监管已经成为全球金融监管发展的主流。我国为了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中,银行的混业经营也应该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混业监管也是我国银行监管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三、现行监管模式及未来发展趋势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鉴于我国银行业的监管现状及其可能的趋势,在金融危机之后不可否认的是对银行业的监管是会越来越严格,一旦商业银行出现违规现象,对其的处罚肯定是非常严厉的。因此商业银行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一方面做到符合现行监管制度,同时也要追求自身的发展。所以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促使银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资本管理体制

次贷危机的重要启示,就是单一资本监管是不够的,所以巴塞尔Ⅲ在提高资本要求的数量和质量的同时,还针对银行的流动性、杠杆率等设置了明确的监管要求。同时,严峻的同业竞争形

Times Finance 167

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影响经营者会计行为的目标取向,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构成一种互动影响关系,是盈余管理形成机理中的重要制度因素。

公司治理结构的失衡是代表着单方面的主体利益,必定会对其他利益方进行机会主义行为。只有在相对平衡的公司治理结构情况之下,才可以适当调和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形成较为有效的监督机制。大力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注重规范公司的治理结构,而且还要以动态的方式对企业的运营发展状况进行适当的看待。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是不断进行变化的环境,企业管理当局的决策也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因而在进行盈余管理的时机及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方法等方面也是大不同的。所以,要求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盈余管理的治理必须要实行灵活多变的方式,随时根据不同的发展变化情况来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一)利用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之所以可以成为现代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是由于上市公司与改组之前的母公司及母公司所控制的其他子公司之间存在着较为错综复杂的关联方关系及关联交易。上市公司利用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利用关联交易来操纵利润。关联方之间存在着控制的关系,通常进行的交易不是公平的价格。以较低息或是较高息发生来调节公司的财务费用;采用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很多的方式来进行购销活动;人为地抬高上市公司的业务能力及效益等都是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

(二)利用会计变更

由于人们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判断出同一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中真实、公正地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的会计政策最合适,部分公司就会利用会计变更的特征对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进行随意更改。从实际情况看,折旧政策变更、坏账准备核算方法改变、合并政策的改变、存货计价方法变更、投资计价方法变更等是运用会计政策变更来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

(三)利用资产进行重组

企业所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等行为是为了优化企业的资产结构、完成产业的适当调整、实现企业的战略转移等目的,就是企业进行的资产重组。上市公司进行的资产重组可以分为股份转让、资产置换及对外收购兼并等三种。因为我国进行对资产价值的评估缺乏较为相对应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操作规范以及其他原因,造成上市公司经常以集团公司及其下属公司为依托而进行一系列的资产重组、资产置换,使得上市公司在较短时间之内的经营业绩得到很大的提高。

五、结语

公司治理结构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间,我国应不断借鉴外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最新改革进展及成效,尽快提出全面完善我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相适应的对策及建议,不断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合理的规范。

参考文献

[1]汤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D].江苏大学,2009,12(15).

[2]胡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

[D].山东大学,2007,03(18).

[3]任黄燕.我国民营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11(01).

[4]杨金科.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010,06(02).

[5]钟静.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009,06(03).

[6]刘雪梅.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01(04).

作者简介:宾成(1980-),男,广西玉林人,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岑)

(上接第167页)

势对资本实力的要求,决定了建立在先进管理技术之上的专业化资本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因此加强资本管理不仅是应对监管的要求,更是关系到银行自身经营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促使银行更加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必须处理好中央银行监管审计、财政部门审计、税务部门审计等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积极配合中央银行等外部机构的审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落实外冲审计的要求,并根据外部审计结果,适时调整内部审计的对象、范围和重点,以共同发挥审计的整体功能。

(三)加强商业银行合规建设

商业银行高风险的经营特性,决定了合规经营的任务始终相生相伴于商业银行发展的全过程。随着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面临金融监管当局更加严格的监管。所有这些,都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强化合规经营,加强合规文化建设,以保证整个运行机体能够始终保持正确的运行方向和运行轨道,始终保持最佳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的风险最小和效益最优化。

(四)做好迎接混业经营趋势的准备

上述已经提及了现在我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使得各金融机构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叉性的金融产品,也论证了我国金融机构可能的混业监管。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逐渐开放;以及国内居民和企业基于金融资产需求的有效多元化和综合性,要求金融机构能提供“一站式”的全程金融服务;与此同时,国内证券业的融资困境,银行业的利润空间缩减,以及保险业的投资渠道狭窄与承保能力下降,使得金融各业纷纷呼吁对分业“松绑”,为混业放行。市场需求推动了银、证、保三业的合作和渗透,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做好迎接混业经营这一趋势。

参考文献

[1]姜建清.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J].中国金融家,2009(04).

[2]张丽娟.我国商业银行实现综合经营模式选择及监管研究[J].理论界,2007(10).

[3]张赵.商业银行监管模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简介:杨飞(1985-),男,苗族,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金融。

(责任编辑:唐荣波)

260 Times Finan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