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2018年考博真题试卷

合集下载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2018年考博真题试卷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2018年考博真题试卷
7.乙葵同源
三、论述题(48分)
1.外风与内风的区别及联系
2.阳偏盛的概念、成因、病机
3.血液运行与脏腑功能的关系
4.肝经循行经过的重要脏器及临床指导意义
5.五华与脏腑的关系及意义
6.中医中大脑与脏腑的关系
医学考博真题试卷

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8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医基础理论
注意: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其他地方一律不给分。
一、多选题(20分)
二、名词解释(32分)
1.魂魄
2.用寒远寒
3.十二经筋
4.湿郁化燥
5.天葵(无草字头)
6.反治

2018年湖南中医药大学698中综真题回忆版

2018年湖南中医药大学698中综真题回忆版
五加皮、藿香、苍术、厚朴、砂仁、茯苓、车前子、附子、肉桂、小茴香、丁香、枳壳、木
香、香附、荔枝核、乌药、檀香、沉香、川楝子、山楂、蒲黄、川芎、延胡索、川贝、浙贝、
水蛭、半夏、前胡、桔梗、朱砂、酸枣仁、黄芪、鹿茸、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龟甲等
出现过的方剂:
如仙方活命饮、十枣汤、二陈汤、四逆散、逍遥散、达原饮、小建中汤、阳和汤、归脾汤、
.15属于反治的是: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寒因寒用D热因热用(多)
16战汉(单)
17与盗汗相同(多)
18阴阳互根互用,对立制约(单)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19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神农本草经D黄帝八十一难经(多)
20中医诊断基本原则:A整体审察B四诊合参C以常衡变D辨病与辨证结合(多)
八珍汤、牡蛎散、地黄饮子、四神丸、金锁固精丸、越鞠丸、半夏厚朴汤、厚朴三物汤、桃
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生化汤、黄土汤、五苓散、桑杏汤、杏苏散、半夏白术天麻汤、温
胆汤、犀角地黄丸等
31芍药汤中的××药有什么功用(单)
32六淫和六气的区别—是否致病(单)
33益火补土是哪2个脏(单)
34泻南补北是哪2个脏(单)
35喜润恶燥的脏腑有A肝B脾C肺(多)
36生痰之源是脾(单)
37脾固摄(单)
38小肠泌清别浊—“利小便实大便”(单)
39(只记得选项)脏多虚,实而不能满,藏精气而不泻(单)
2018湖南中医药大698中综真题回忆版
回忆的部分真题如下:
1.气和血:气能生血(单)补气药和补血药(单)
2.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阳虚阴盛(单)
3.汗孔的几种中医说法:玄府,气门(多)
4.州都之官——膀胱(单)

中医博士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与复习题

中医博士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与复习题

中医博士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与复习题《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和复习题(七版教材)绪论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的基础和方法3.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观点4.整体观念的概念5.为什么说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从结构、生理、病理、诊治等方面说明)6.试从生理、病理两方面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7.证、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2.精气生万物的机理3.气的两种存在形式4.气机与气化的概念及其联系5.气的中介作用的意义6.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7.阴阳的基本概念8.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与绝对性9.阴阳对立制约与消长、平衡的关系10.阴阳互根互用的概念及其意义11.阴阳交感的机理和意义12.阴阳消长的涵义和形式13.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条件和形式14.阴阳自和的涵义和意义15.人体脏腑经络的阴阳划分(二分法与三分法)16.阴阳偏胜、偏衰和互损的病理变化及其理论基础17.怎样调整阴阳的偏胜偏衰和互损18.五行的基本概念19.五行的特性20.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理论依据和方法21.五行相生的概念、次序和母子关系22.五行相克的概念、次序和所胜、所不胜关系23.五行制化的概念和规律24.五行相乘的概念、次序和产生机理25.五行相侮的概念、次序和产生机理26.母子相及的涵义27.以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28.根据五行生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29.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30.中和思维和类比思维方法第二章藏象1.藏象的基本概念2.藏象学说的形成3.藏象学说的特点4.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5.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6.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正常循行的基本条件7.心藏神的概念,心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由8.心的生理特性9.心在液为汗的机理10.肺主呼吸与主一身之气的涵义和关系11.肺主行水或为水之上源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12.肺朝百脉、主治节的涵义13.肺为华盖和娇脏的生理病理意义14.肺气宣发与肃降的概念和体现15.肺合皮毛的机理和意义16.脾主运化的涵义和内容17.脾为后天之本的原理和意义18.脾主统血的概念和机理19.脾主四时与脾主长夏的意义20.脾气主升的主要体现21.脾喜燥恶湿的临床意义22.肝主疏泄的概念及其体现23.肝主藏血的涵义及其生理意义24.肝为刚脏的生理病理意义25.肾藏精的涵义26.肾精与肾气的关系及其生理作用,肾为先天之本27.肾阴、肾阳的来源和功能28.肾为五脏阴阳之本的涵义29.肾主水的概念和机理30.肾主纳气的概念和机理31.肾主蛰守位的生理意义32.肾主骨生髓通脑33.七冲门的部位及作用34.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基础35.胆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之一的道理36.胆的主要生理功能37.胃的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38.小肠的部位和生理功能,“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机理39.大肠的主要功能及其与此相关的其他脏腑功能40.三焦的六腑和部位概念41.六腑三焦及部位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42.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功能特点43.脑的主要生理功能44.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与此有关的诸因素45.心与脾之间的关系46.心肾相交的概念47.肺与脾之间的关系48.肺与肾之间的关系49.肝与脾之间的关系50.肝与肾之间的关系51.脾与肾之间的关系52.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53.脾与胃之间的关系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1.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2.人体之精的生成、贮藏和施泄3.人体之精的功能4.先天之精、后天之精、脏腑之精、生殖之精的概念5.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6.人体之气的生成7.气的运动、运动形式及其对生命活动的意义8.脏腑之气的升降运动规律9.人体之气化的概念、形式及其与气机的关系10.人体之气的主要生理功能11.元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12.宗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13.营气和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14.营气和卫气的区别和联系15.血的基本概念16.血的生成及其有关的脏腑功能17.血液的循行及其相关的脏腑功能18.血的功能19.津液的基本概念,津与液的区别20.与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各自相关的脏腑功能21.津液的功能22.气血之间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23.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24.精血同源、津血同源与汗血同源的涵义25.“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意义26.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经络1.经络的基本概念2.经络系统的大致构成3.经别、别络、孙络、浮络、经筋、皮部的概念4.十二经脉的名称及命名原则5.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属络关系和流注次序6.十二经脉循行中联络的脏腑和主要交接点7.奇经八脉的概念和作用8.督任冲带四脉的循行、功能及其异同9.经络的生理功能10.经络理论在阐释病理变化方面的应用第五章体质1.体质的基本概念2.体质的构成3.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4.体质学说在阐释发病及病理方面的应用第六章病因1.病因与病因学说的基本概念2.中医学病因学说的主要特点(辨症求因)3.六气与六淫的概念,六气变六淫的条件4.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5.风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风为百病之长6.寒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伤寒与中寒的区别7.湿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8.燥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温燥与凉燥的不同9.火热之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火与热的区别10.暑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暑邪的季节性11.疠气的概念、致病特点;传染途径12.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13.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14.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5.过劳与过逸的概念和主要内容16.饮食失宜的主要内容17.痰饮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机理18.痰饮的致病特点19.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机理20.瘀血的致病特点21.瘀血病证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第七章发病1.正气与邪气的基本概念2.发病的基本原理3.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4.卒发、伏而后发、徐发、继发、合病与并病、复发的机理第八章病机1.病机的概念、分类2.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的关系3.虚实、虚实错杂、虚实真假的病机特点4.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的关系5.阴阳失调的基本概念6.阴阳偏胜的病机特点及其发展趋势7.阴阳偏衰的病机特点及其发展趋势8.阴阳互损的病机及其表现的证候9.阴阳格拒的病机及其表现的证候10.亡阴与亡阳的机理及其关系11.邪正盛衰与阴阳失调的关系12.精虚与精瘀的病机及主要表现13.气虚的概念和形成原因14.气机失调的概念及主要表现15.气滞的原因和主要表现16.气逆与气陷的原因和多发脏腑17.气闭与气脱的原因与表现18.血虚的概念和形成原因19.血瘀的概念及病机,与瘀血的区别20.出血的概念及病机21.伤津与脱液的区别22.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及有关的脏腑功能2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的几种主要表现24.精虚、血虚、津液不足、气虚、阴虚、阳虚之间的区别25.内生五邪的概念26.内风的病机主要有哪几种?27.火热内生的病机主要有几种?第九章防治原则1.预防的基本原则2.养生的意义及其与预防的关系3.治则与治法的概念及区别4.治病求本的概念5.标本的涵义,标本治法的应用6.正治与反治的概念、内容和异同7.扶正祛邪的基本概念和临床应用8.调整阴阳的概念及其基本方法9.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概念。

中山大学中医基础理论2018年考博真题试卷

中山大学中医基础理论2018年考博真题试卷
中山大学
医学考博真题试卷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中山大学
2018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医基础理论
注意: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纸上或其他地方一律不给分。
一、名词解释
1.子病及母
2.伤寒两感
3.阴盛格阳
二、简答题
1.痰饮病的内在病理基础是什么?其治则是什么?
2.如何理解“五脏疾,当取十二原”。
2.桂枝甘草是平冲降逆的药对,试述以其为基本方加减治疗不同的悸证。
三、论述题
1.“保胃气”作为重要治则在临床上的意义。
2.何谓七情?七情对脏腑气机影响如何?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2017年考博真题试卷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2017年考博真题试卷
湖南中医药大学
医学考博真题试卷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7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医基础理论
注意: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其他地方一律不给分。
一、名词解释
1、藏象
2、痰饮
3、从化
4、相侮
二、论述题
1、津液生成、输布与排泄的过程。
2、用五行理论治疗情志病,请举例说明。
3、肺与脾的关系。
4、气化对气机的调控作用。
5、临床上如何调节气血。
6、瘀血形成及致病特点。
7、肾的生理功能,现在研究在肾藏精方面的进展。
8、内火形成的病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2011--2019年考博真题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2011--2019年考博真题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1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医基础理论
注意: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其他地方一律不给分。

一、名解 4分 8个总32分
罢极之本、阴病治阳、脾主升清、五行制化、
乙葵(没有草头,原字打不出)同源、用热远热、上焦如雾、十二皮部、
二、单选题2分 10个 20分
1、行于腹部的经脉
2、入耳的经脉
3、肝经,经胁部
4、气化:汗血的生成
5、心主血脉,表现于舌,面---与睡眠关系?
6、阴阳互根
7、木火刑金,属于五行相侮?
8、9、10没能能记下
三、论述8分 6个共48分
1、以虚实论阴阳失调
2、肝火上炎,肝阳上亢之别与联系
3、阴阳偏衰的区别,联系
4、阴阳互根解释
5、十二经脉在四肢,头面,躯干的分布
6、脏腑之别解释及临床意义。

第1页共1页。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卷及答案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卷及答案

湖南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学习平台16级高本期末考试批次专业:201601-中西临床医学(高起本) 课程:中医基础理论(高起本) 总时长:90分钟1. (单选题)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本题3.5分)A、医古文B、中医基础理论C、中医临床医学D、中医预防医学E、中国医学史学生答案:B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3.52. (单选题)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本题3.5分)A、中国B、日本C、印度D、埃及E、古希腊学生答案:A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3.53. (单选题)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本题3.5分)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难经》D、《神农本草经》E、《温疫论》学生答案:B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3.54. (单选题)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本题3.5分)A、《伤寒论》B、《金匮要略》C、《黄帝内经》D、《神农本草经》E、《难经》学生答案:C标准答案:C解析:得分:3.55. (单选题)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本题3.0分)A、《黄帝内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伤寒杂病论》E、《小儿药证直诀》学生答案:D标准答案:D解析:得分:36. (单选题) 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本题3.0分)A、《本草纲目》B、《新修本草》C、《黄帝内经》D、《千金要方》E、《神农本草经》学生答案:E标准答案:E解析:得分:37. (单选题)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本题3.0分)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新修本草》D、《难经》E、《医学纲目》学生答案:A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38. (单选题)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本题3.0分)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新修本草》D、《难经》E、《千金要方》学生答案:A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39. (单选题)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本题3.0分)A、《黄帝内经》B、《难经》C、《诸病源候论》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E、《温病条辨》学生答案:C标准答案:C解析:得分:310. (单选题)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本题3.0分)A、巢元方B、华佗C、张仲景D、陈无择E、扁鹊学生答案:D标准答案:D解析:得分:311. (单选题)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 (本题3.0分)A、叶天士B、张从正C、刘完素D、朱丹溪E、李杲学生答案:C标准答案:C解析:得分:312. (单选题)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 (本题3.0分)A、叶天士B、李东垣C、李中梓D、张介宾E、朱丹溪学生答案:B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313. (单选题)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 (本题3.0分)A、朱震亨B、李东垣C、张从正D、刘完素E、吴鞠通学生答案:A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314. (单选题)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本题3.0分)A、刘完素B、张子和C、李东垣D、朱丹溪E、张介宾学生答案:D标准答案:D解析:得分:315. (单选题)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本题3.0分)A、李中梓B、赵献可C、张介宾D、李东垣E、朱震亨学生答案:A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316. (单选题)《温疫论》的作者是( )(本题3.0分)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D、王孟英E、吴又可学生答案:E标准答案:E解析:得分:317. (单选题)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本题3.0分)A、吴鞠通B、吴有性C、王孟英D、叶天士E、薛生白学生答案:D标准答案:D解析:得分:318. (单选题)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本题3.0分)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D、王孟英E、余师愚学生答案:B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319. (单选题)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本题3.0分)A、李中梓B、朱丹溪C、李东垣D、张介宾E、赵献可学生答案:B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320. (单选题)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本题3.0分)A、病B、症C、体征D、证E、病因学生答案:D标准答案:D解析:得分:321. (单选题)《温疫论》的作者是()(本题3.0分)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D、王孟英E、吴又可学生答案:E标准答案:E解析:得分:322. (单选题)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 )(本题3.0分)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新修本草》D、《难经》E、《千金要方》学生答案:A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323. (单选题)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本题3.0分)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D、王孟英E、余师愚学生答案:B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324. (单选题)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 )(本题3.0分)A、《黄帝内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伤寒杂病论》E、《小儿药证直诀》学生答案:D标准答案:D解析:得分:325. (单选题)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本题3.0分)A、心B、肺C、脾D、肝E、肾学生答案:A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326. (单选题)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本题3.0分)A、朱震亨B、李东垣C、张从正D、刘完素E、吴鞠通学生答案:A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327. (多选题)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 ) (本题5.0分)A、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B、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C、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D、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E、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的影响学生答案:BCD标准答案:BCD解析:得分:528. (多选题)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 ) (本题5.0分)A、形神一体观B、五脏一体观C、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D、“病在上者下取之”E、“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学生答案:ABCDE标准答案:ABCDE解析:得分:529. (多选题)中医的“证”包括( )(本题5.0分)A、病变的过程B、病变的原因C、病变的部位D、病变的性质E、邪正的关系学生答案:BCDE标准答案:BCDE解析:得分:530. (多选题)哪些著作的成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 (本题5.0分)A、《诸病源候论》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难经》E、《神农本草经》学生答案:BCDE标准答案:BCDE解析:得分:5。

中医药大学博士历年真题整理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药大学博士历年真题整理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2005年1请结合阴阳学说得观点,谈一下您对唐王冰注解《素问。

至真要大论》时所提出得“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得认识。

2请简述气得主要来源。

3《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请谈谈您得认识、4请用简单得表格,说明十二经脉得名称、分类、简要循行部位。

5请简述疠气形成与疫病流行得原因。

6何谓五行得相生与相克?五行得生克制化对事物有何作用?7试述肝脾在生理病理上得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指导意义?8何谓“辨证求因”?辨证求因在临床上有何重要指导意义?9试述整体观念在医学模式转变中得作用?10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辨证治疗方面有哪些应用?2006年1《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基础理论得形成有何贡献?2何谓七情?简述七情致病得特点就是什么?3试述十二经脉得走向交接规律与在四肢得分布规律、4试分析脑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得地位及其意义、5试述内生“五邪”学说得主要内容。

6《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请据此简述您对三因制宜基本治则得认识。

7《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请阐释其含义,并说明其临床指导意义、8《难经七十七难》曰“见肝之病,则知肝传脾,故先实其脾气、”请结合五行学说,谈谈您得认识、9请简述气得生成与脏腑得关系。

10请谈谈您对肾藏精得认识。

2007年1试述阴阳自与得含义及其意义。

2“肺与秋气相通应”有何临床意义。

3请阐述痰饮致病得特点。

4试从整体观念得角度论述中医学得形神统一观。

5如何应用中医体质学说指导临床辨证治疗。

6在中医脏腑学说中,“脑”得地位及其意义就是什么?7试述标本得内涵及治标与治本得缓急取舍?举例说明。

8张介宾说:“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

”能用精气分阴阳来解释实寒、实热、虚寒、虚热等寒热性病证不?解释这些寒热性病证得“阴阳”所指各就是什么?简述之。

9试述肾精、肾气、肾阴、肾阳得概念及其之间得逻辑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