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怀旧主题研究

合集下载

艺术欣赏:当代艺术作品解读

艺术欣赏:当代艺术作品解读

艺术欣赏:当代艺术作品解读1. 引言1.1 概述当代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表现方式和丰富多样的题材内涵。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当代艺术作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引起了人们对社会、文化和政治等方面问题的思考与关注。

本文将探讨当代艺术作品的背景与意义,并呈现了解读这些作品的方法与途径。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描述。

首先是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主题以及全文所呈现的内容安排。

然后将深入探讨当代艺术作品的背景与意义,包括艺术现代性的发展背景、当代艺术作品的多样性与反思性以及它们对社会、文化和政治等领域所带来的影响。

其次,我们将分享解读当代艺术作品时常用的方法与途径,如主题与符号解析、叙事与表达方式分析以及观众角度与个人情感解读等。

接下来通过例析典型题材进行内涵解读,包括现实主义描绘与关注社会问题的作品分析、抽象表现主义与情感体验的作品分析以及后现代艺术批判与跨界表达的作品分析。

最后,我们将在结论部分总结文章的核心观点,并强调了对当代艺术欣赏和解读要持有开放心态、重视其多样性与社会价值,同时激发个体创造力,推动艺术进步。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当代艺术作品的背景、意义以及解读方法,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内涵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当代艺术作品。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教育人们对当代艺术保持开放心态,重视其多样性并认识到其对社会发展所扮演的积极推动作用。

2. 当代艺术作品的背景与意义2.1 艺术现代性的发展背景当代艺术作品是在现代艺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艺术现代性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传统观念和表达方式开始提出质疑,并希望以新的方式来呈现艺术创作。

这一时期诞生了各种新兴艺术运动和风格,如印象派、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这些运动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和观念,对艺术的自由度和创造性进行了重新探索。

2.2 当代艺术作品的多样性与反思性当代艺术作品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涵盖了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等多种形式。

怀旧活动调研报告

怀旧活动调研报告

怀旧活动调研报告【怀旧活动调研报告】一、引言怀旧活动是一种以回顾过去、重温怀旧经历为主题的活动形式,近年来在社交媒体和线下社团等渠道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参与。

为了了解更多关于怀旧活动的相关情况,我们开展了一项调研活动,并根据调研结果撰写此报告,旨在为进一步推动和丰富怀旧活动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共计256份。

三、调研结果分析1. 怀旧活动的参与群体根据调查显示,怀旧活动的参与群体主要集中在年龄段为30岁到50岁之间的人群,占比为58%。

同时,也有不少年轻人对怀旧活动表达了兴趣,占比为42%。

2. 最受欢迎的怀旧活动调查结果显示,最受欢迎的怀旧活动是模拟游戏机的体验活动,占比达到了32%。

其次是怀旧电影的放映活动,占比为28%。

此外,怀旧演唱会、怀旧舞会和怀旧展览等形式的活动也得到了不少关注和喜爱。

3. 参与怀旧活动的原因参与怀旧活动的主要原因有三点:回忆童年时光(36%)、缓解工作压力(28%)和寻找归属感(22%)。

这些原因显示出,怀旧活动既满足了个人情感需求,也具有社交和娱乐的功能。

4. 怀旧活动的改进意见参与者对怀旧活动的改进提出了一些建议。

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加活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38%),同时也有人提出要提升怀旧活动的宣传力度(28%),以及改善活动组织和策划的质量(24%)。

四、结论和建议怀旧活动作为一种社交和文化消费形式,具有广泛的参与群体和多样性的活动形式,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活动的单一性和宣传力度不足等。

为了进一步推进怀旧活动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怀旧活动的多样性,提供更多元化的活动形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2. 加大对怀旧活动的宣传力度,通过社交媒体、线下传单等渠道,提高活动的知名度和参与度。

3. 加强活动组织和策划的质量,注重细节和用户体验,提高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价值和表达方式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价值和表达方式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价值和表达方式研究
李冉;王艺璇
【期刊名称】《纺织报告》
【年(卷),期】2024(43)2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需要在动态发展中不断融合和应用,加强自身的生命力。

文章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价值和表达方式,阐述了传统元素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创新运用、传统美学观念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体现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价值体现,得出结论:采取依托地区特征发掘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古今融合拓展传统文化应用空间以及科技赋能激发传统文化应用活力等创新策略,可以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独特性,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总页数】3页(P75-77)
【作者】李冉;王艺璇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3.5
【相关文献】
1.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价值研究
2.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误区
3.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4.
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5.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四十年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四十年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四十年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新起点。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蜕变和成长,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艺术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正如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是一个融汇了传承和创新、融合了中西文化的过程。

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四十年。

1978-1988 年代:探索与启蒙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探索与启蒙时期。

艺术家们开始提出艺术自由、表现自我的口号,他们试图摒弃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进行探索。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艺术思想和理论,对外国艺术作品进行介绍和借鉴。

这一时期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多呈现出批判现实的姿态,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文情感,作品多为油画和木刻等传统媒介。

中国当代艺术在这十年间开始呈现出异质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中国视觉艺术语言开始受到国际艺术潮流的影响,中国艺术家开始接触和了解到更多的海外艺术作品,对于传统艺术语言的拓展和转变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在这一时期,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呈现出多种形式和媒介的混合和多元化,在形式和风格上呈现出更加复杂和丰富的图景。

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艺术思潮也开始在中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

1998-2008 年代:市场化与全球化这十年是中国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当代艺术被全球市场接纳和认可的时期。

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吸引了国际艺术界的目光,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开始在国际间展示和交流。

中国的艺术市场也开始兴起,拍卖会、画廊等艺术交易平台开始崭露头角,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受到认可和追捧。

这一时期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出国际化的姿态,他们开始将全球性的话题和问题引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一种跨文化的叙事方式。

这十年是中国当代艺术崛起的时期,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开始尝试新领域和新媒介的时期。

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艺术教育的普及和改革,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艺术史研究的三重维度——风格、时间和空间

艺术史研究的三重维度——风格、时间和空间

艺术史研究的三重维度——风格、时间和空间摘要:艺术史研究的方法之一即是通过阐释艺术风格的变化理清艺术发展的脉络,而艺术风格的变化会受到时间和空间因素的影响,因此风格、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能够让阐释更加全面。

同时,风格、时间和空间因素的有机结合也有助于艺术史的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找到艺术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艺术史研究;风格;时间;空间艺术史的研究是通过阐释艺术发展的脉络来揭示艺术发展的规律,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阐释艺术发展的脉络。

从瓦萨利的《大艺术家传记》开始,艺术史的研究者们采用了各种阐释方式,有学者对其进行了总结:线性演化论,如李格尔的艺术演化论;螺旋式进化论,如黑格尔的艺术史三段论;形式变化论,如沃尔夫林的风格进化论,等等[1]。

然而,这些理论仍然存在着局限和不足:问题的存在并不影响先贤大师们的理论对艺术史研究的贡献,无论风格、时间还是空间,都是艺术史研究的重要维度。

对艺术发展的阐释似需要综合考虑风格、时间和空间,将三者有机结合。

一、中国文人画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风格流派,作者多为文人、士大夫。

从时间上的纵向发展来看,文人画的时间跨度较长,以“文人画”称谓的提出者董其昌来看,“文人画”起自唐代的王维。

这种风格在历代的发展中存在变化,如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发展过程中有过两次转折:“一次是赵孟頫以唐代的‘笔迹工致,意韵幽微”的绘画风格来阻止南宋已开始趋于粗率放纵的水墨写意画的势头。

第二次为董其昌反对重笔法而忽视墨法的思想转变,反对画家在用笔上太硬太强的习气,从而更注重讲究墨的用法[3]。

不同时期政治、文化等因素也对文人画的风格产生了影响。

以元代为例,元代汉人社会地位低下,统治者曾一度中断科举考试,文人无用武之地,疏于人事,因此他们的画更加寄情于山水,同时也多了些无可奈何的萧条淡泊之意。

随着元统治者吸收亡宋遗民参加政权和文化建设,南北艺术交流逐渐增多,也出现了赵孟頫提倡的绘画风格的变革。

传承与创新——经典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展现

传承与创新——经典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展现

传承与创新——经典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展现艺术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状况的反映,同时也承载了文化的传承和更新。

当代艺术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启示。

在当代艺术中,经典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生命力,成为艺术家们最有力的灵感来源之一。

无论是从美学的角度还是文化的角度出发,经典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展现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传承是艺术的基础,同时也是文化的延续。

当代艺术家们在创作中不断地探索民族文化的根源,寻找从传统到现代的承接之处。

宋代画家郑思肖在《竹径图》中描述的自然景色和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都是当代艺术中的重要题材。

例如,著名画家张大千曾创作了大量以谷树为主题的作品,其中就有不少受到郑思肖的影响。

艺术家们在传承中不仅保持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创造了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的艺术语言,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当代艺术家们也在创作中不断推陈出新,将经典文化进行创新性的诠释和转换。

他们不仅突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和禁锢,还深入分析和解读了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

例如,中国现代艺术家徐冰曾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创新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骆驼队形象,以此呈现当代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在中国戏剧史上,曹禺、孙犁等戏剧家的作品也充分展示了当代戏剧艺术的创新思维和表现手法。

在当代艺术中,经典文化的展现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当代艺术家不断地寻求民族文化与国际化语境下的新产物,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中得到了全新的展示形式和情感体验。

例如,在当代音乐中,可以听到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的演奏,这些乐器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还创造了新的音乐艺术形式。

在影视方面,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也将传统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当代故事情节中,更好地展现了经典文化在当代的价值。

总之,经典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展现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经典文化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和表达。

当代艺术的阐释——中国当代艺术的“城市化”前路

当代艺术的阐释——中国当代艺术的“城市化”前路
( 三) 艺术在 公共空间的介入
在今 天 ,日益膨胀 的城市 ,是 当代人类 群居生活方式 的集 中 体 现。 与此 同时 , 也有 一个 随之而来 的不容 忽视的问题显现 出来。 人越 多 ,陌生人 也就越多 ,每一个个体都有 潜在的孤独感 , 都 在 以不同的方式 寻求精神和 肉体 上的归属 。城市 艺术 的创作 者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也 因此而有着更 加强烈 的介入公 共空 间的欲 望。美术馆和 画廊 等 传 统的展览场所 ,不再是 唯一 的艺术活动空 间 ,艺术家们 在城市 中最大限度地 与人群发生着互 动的关 系。
( 二) 艺术在形 式的转变
在 刚刚过去 的 2 0 世纪 ,中 国经 历了显 著、迅速 、大规模 的 现代化进 程。这一切 ,构成 了 中国当代艺术 的基 本命题 。通过艺 术创作 而寻求思想和表 达 自由的艺术家们 ,往往以种种不 同的方 式对 此社 会现象做 出个 人的反应和 回答 。于是 ,以 “ 城市”为 主 题 的展览 层出不穷 。在北 京、上海和广州等雏形 乍现的 国际大都 会型城 市 ,正在酝酿着从 思想意识 、社会规 范、伦理道德 、生 活 方式 以及 审美意识的剧烈变革 , 从 而造就了一个全新 的视觉世界 、 社会公共 及私人空间 和精 神景观 。一种融合 着国际潮流和 中国当 代社会背景 的城市当代艺术正在此 背景下蓬勃兴起 。
当代 艺术 的 阐释
中 国当代 艺术 的 “ 城 市化 ” 前路
■ 文/ 邬丹
>摘要 :
8 0 年代以来 ,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经历了复杂曲折的道路 ,迈入 2 0 世纪 9 0 年代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
球 经济一体 化浪潮 的推助 ,中国社会最重 要的变化体 现为 “ 城 市化 ”进程 的加剧 ,中国 当代艺 术也呈现 出同样 的态势 。

传统艺术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当代山水画传统艺术精神的表现研究、传统艺术符号在现当代艺术中的运用…

传统艺术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当代山水画传统艺术精神的表现研究、传统艺术符号在现当代艺术中的运用…

传统艺术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当代山水画传统艺术精神的表现研究2、传统艺术符号在现当代艺术中的运用3、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的结合探讨4、数字时代传统艺术原创性神话5、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家居设计的融合全文总字数:13518 字篇一:当代山水画传统艺术精神的表现研究当代山水画传统艺术精神的表现研究中国画的发展特别是山水画的发展与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由此折射出来的艺术精神也有着千年的文化积淀,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完备的价值系统。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山水画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往往与画家的个人志趣密不可分,以此寄托胸怀与情感。

山水画那或灵秀或澎湃的艺术气质是在不同宗教、文化的淬炼下形成的,对于当代山水画传统艺术精神的表现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意象基于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佛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不同的思想流派,这些思想互相交融、影响,发展至今,形成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理念。

山水绘画追求画面呈现出的意象,意象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和美学范畴,有着朦胧的、感性的界定。

但我们不难理解,山水画中的意象往往是画家想要传达给观众的画外之意。

画家表现意象的方式有许多种。

我国现代的山水画分为两种:一种是水墨山水画,一种是彩墨山水画。

水墨山水画注重对山水风景的勾勒,讲究传神、留白和构图,画家将人物或动物的剪影在画面恰当处巧妙勾勒,还能表现出动静相宜的趣味。

彩墨山水画可以说是近代之后迅速崛起的绘画方式,常见的彩墨山水画中,画家往往会用细致的线条勾勒、精准的色彩填补绘制一幅堪比油画的逼真景色,也有画家用水墨山水画的技法绘制、构图,体现出来的画面意象则有着时空穿梭之感。

当代山水画在吸收了众多绘画技法的优点和长处之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意象,无论这种意象用哪种方式表现出来,艺术精神都是其最终的落脚点。

二、空灵空灵这一艺术精神主要来自佛家的思想,佛家追求“万物皆空”“灵慧”等境界。

李玉民的作品以山水题材为主,以独特的构图和留白方式赋予画面空灵之感,其作品《偶听琴弦声声脆》中精细雕琢树木和凉亭,简略勾勒山石,用留白勾勒川流和土地,全图没有画出古琴,也未见弹琴之人,但观者完全可以通过画面想象出一定有人在凉亭中演奏妙音,而这声声脆的琴弦之声也从画面留白处飘然而至。

浅析当代怀旧电影的形式美学

浅析当代怀旧电影的形式美学

浅析当代怀旧电影的形式美学作者:李心悦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6期摘要:近年来日益火热的怀旧电影以一种深邃渺远的时代追念和富有冲击力的立体美学成为了电影消费市场一道别致的风景。

同时这种行之有效的、充满了浓厚商业气息的“怀旧旋律”也成为了众多营销宣传手段当中的一个热点噱头,引发了一大批电影爱好者和怀旧粉的追随。

这些影片中有很多经典镜头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推敲、去细细斟酌和品茗,它传递的是一种具有温情的人文关怀,是一种穿越时代的反思与感悟。

关键词:怀旧形式美学人文情怀一、当代怀旧电影影像美之视觉冲击现如今,精神层面日益匮乏的都市青年群体们在百无聊赖的闲暇时光都渴望通过网络这样的虚拟环境来充斥自己日益空虚的灵魂世界。

这种“麻醉剂式”的精神路径依赖在现实生活中直接转化为对于艺术上、视觉上的时尚审美的感官诉求,“用审美因素来装扮现实,用审美眼光来给现实裹上一层糖衣……这就是相应我们的形式感觉和形式情愫,对一个更美好现实的需求。

”所以说,电影中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是可以迅速让观众产生一种短暂的快感,而影片当中展示或者推崇的那些男女主人公的生活方式和情调也点燃了受众炙热追慕的火焰。

精致考究奢华富丽的《花样年华》、天真烂漫狂放无邪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明丽轻快浓墨重彩的《我的父亲母亲》、纯洁干净无私无暇的《山楂树之恋》以及激情缠绵忧郁沉醉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影片都是以风情万种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无论是影像风格、人物服饰还是道具包装的视觉审美都引领观众陷入无边的沉醉和遐想中,使观众不知不觉、情不自禁的揭开已经尘封的点滴回忆录。

其中,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执导爱情片《我的父亲母亲》就像是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静静地绽放在当代怀旧电影这片幽静的花圃里。

影片讲述的是三十多年前,城市青年骆常余就是“我”的父亲,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就自愿来到三合屯当小学教师,章子怡饰演的招娣也就是“我”的母亲是方圆十几里出了名的美人胚子,可自从见了父亲以后,内心便不再安宁,暗自喜欢上了他,由于当时学校还未盖好,村长就让村里人给建学校的人送“公饭”,有心思的母亲便换着花样给父亲做好吃的,满心希望他能吃上她亲手做的,还特地用了一个青花瓷碗盛好,不久之后,二人便擦出了爱的火花。

制造“梦境”:技术怀旧视角下的中式梦核实践

制造“梦境”:技术怀旧视角下的中式梦核实践

制造“梦境”:技术怀旧视角下的中式梦核实践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1 技术发展与梦境构造的关系 (3)1.2 技术怀旧视角下的中式梦核研究价值 (5)2. 研究内容与方法 (6)2.1 研究内容概述 (7)2.2 研究方法 (8)二、技术怀旧与中式梦核概述 (9)1. 技术怀旧理论 (10)1.1 技术怀旧的概念及起源 (11)1.2 技术怀旧在当代的流行原因及表现 (13)2. 中式梦核概念界定 (15)2.1 中式梦核的内涵与特点 (16)2.2 中式梦核的发展脉络 (17)三、技术怀旧视角下的梦境制造 (18)1. 梦境制造的技术基础 (19)1.1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20)1.2 人工智能技术在梦境制造中的应用 (21)2. 技术怀旧在梦境制造中的体现 (23)2.1 怀旧技术的运用与选择标准 (24)2.2 技术怀旧对梦境制造的影响分析 (25)四、中式梦核实践案例分析 (27)1. 案例选取原则与来源 (28)2. 案例分析与解读 (29)五、中式梦核实践中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31)一、内容综述本文从技术怀旧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中式梦核实践的现状与可能性。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梳理和技术发展的分析,揭示了中式梦核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国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指出中式梦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内涵。

文章转向对现代科技与中式梦核实践之间关系的探讨,分析了技术进步如何为中式梦核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具体实践层面,文章以中式梦核电影为例,详细剖析了当前市场上流行的中式梦核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创意,成功吸引了年轻观众的关注,实现了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文章也指出了中式梦核实践在创作理念、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文章提出了针对中式梦核实践的建议与展望,认为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中式梦核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推动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和更深的层次。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引言1.鲁迅是我国新文学的开山鼻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他半个世纪的经历,他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道路,对我国广大作家、艺术家有着普遍的、典型的意义,鲁迅也是我国老一辈知识分子所走的必由之路。

2.在鲁迅一生的活动中,爱国主义像一根红线贯穿始终。

他为了祖国民族的前途,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追求光明,百折不挠,一往无前。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终于使他由一个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义者,逐步转变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世界观:(以1927年为界限)1927年以前,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者,在社会历史观上基本是唯心主义者。

1927年以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即翟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所言“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了)。

文艺观:前期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认为文学有改良人生、改良社会的作用,后来由“为人生”的文学发展为无产阶级文学,认为文学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一翼,文学应为解放全人类的理想而斗争。

艺术方法:早期接受了拜伦等“摩罗”派诗人的浪漫主义,后又接受了果戈里、显克微支的现实主义,乃至安特莱夫的“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调和”的思想。

因此,表现在鲁迅的创作中,艺术方法是丰富多彩的。

既有以现实主义为主调的《呐喊》《彷徨》,又有以浪漫主义为主调的《故事新编》,还有充溢着象征主义的《野草》。

3.鲁迅一生写作最多的是杂文。

4.鲁迅的《野草》是我国现代散文诗的第一块纪念碑。

它构思新颖独创、想象奇特瑰丽,是浓郁的诗意与深邃的哲理的巧妙结合。

它的发表,标志着我国现代散文诗的成熟。

5.鲁迅的《故事新编》可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文学体裁的创新。

它熔今于古,古中有今,在“神话、传说及史实演绎中”,穿插不少现代生活细节,使作品妙趣横生,风格独具。

6.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也是我国有史以来关于小说的第一部学术著作。

他把我国古代小说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作了系统而精当的阐述,为我国古代小说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大事件

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大事件

1990理想主义的前卫艺术走向衰弱。

1月,《中国美术报》这份在前卫艺术中占据重要角色的周报被迫关闭。

前卫艺术在学院内仍然有所保留,出现了谨慎地讲激进主义和保守形式融于一体的折中主义。

5月,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教师刘小东举办了个人油画展,他被视为“新生代”的重要代表。

另一个学术展览“女画家的世界”展出了喻红等八位女艺术家的作品。

徐冰完成了他的装置艺术作品《鬼打墙》,材料是来自北京金山岭一段长城和一座烽火台的拓本。

完成这一工程后随着徐冰移居美国越来越多的中国前卫艺术家离开中国寻找更宽松的环境,并将目光转向国际艺术舞台与市场。

(实际上,尽管在国内他们的作品无法找到出路,却能够在国际上被接纳) 7月,由中国艺术批评家费大为策划的“中国明天”(ChineseDemainPourhier)在法国波利耶尔展出,此展被称为在西方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中国现代艺术展。

19911月,在中国,艺术家和艺术批评家试图突破保守主义的压力。

“新时期艺术创作研讨会”在北京郊区的西山召开,参加者基本上为当代著名评论家。

这次座谈会受到《美术》杂志的批评。

7月,“新生代艺术展”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这是新一代学院派画家的集体展览,包括“玩世现实主义”,代表人物王劲松、宋永红和刘炜。

12月,由冯梦波、王蓬参与的装置艺术作品展在北京当代艺术画廊被官方关闭,这是自1989年以来第一次公开的装置艺术作品展。

19921月,1989年之后的第一次全国艺术大展——“首届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在广州举办,其目的旨在提高中国前卫艺术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价值。

展览中,一些艺术家(包括王广义)的作品充分展示了“政治波普”的风格。

这是1989年之后的一个主要艺术倾向,但并不为官方所支持。

“政治波普”艺术家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或文化大革命形象与毫不相干的美国波普艺术结合起来。

在整个30世纪90年代早期,“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在国际艺术展上都颇受欢迎。

活动策划方案怀旧主题

活动策划方案怀旧主题

一、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许多传统和怀旧元素逐渐被现代生活所淹没。

为了唤起人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弘扬传统文化,我们特举办本次怀旧主题活动。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参与者重温旧时光,感受岁月的魅力。

二、活动目标1. 通过怀旧主题活动,让参与者重温旧时光,唤起对美好回忆的共鸣。

2.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3. 培养参与者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4. 促进社区和谐,加强邻里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三、活动主题“岁月如歌,怀旧时光——重温经典,传承记忆”四、活动时间2022年10月1日至10月7日(共7天)五、活动地点1. 主会场:某大型广场2. 分会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公园、学校等六、活动内容1. 开幕式(10月1日)(1)领导致辞,宣布活动正式开始;(2)文艺表演:以怀旧为主题的歌舞、小品、相声等;(3)举行签名墙活动,邀请参与者留下自己的怀旧故事。

2. 怀旧展览(10月2日至10月4日)(1)主题展览:展出老照片、老物件、老手工艺品等;(2)互动体验区:设置老式游戏机、老式家电、老式交通工具等,供参与者体验;(3)讲座分享:邀请专家学者讲述怀旧故事,分享怀旧心得。

3. 怀旧电影周(10月5日至10月7日)(1)播放经典怀旧电影,如《魂断蓝桥》、《茶馆》等;(2)举办电影研讨会,邀请影评人、观众分享观影感受;(3)举办怀旧主题摄影展,展示老照片、老照片摄影作品。

4. 怀旧美食节(10月1日至10月7日)(1)设立怀旧美食摊位,提供各类怀旧美食,如糖葫芦、炸鸡柳、酸辣粉等;(2)举办美食制作比赛,邀请参与者展示自己的拿手好菜;(3)举办美食讲座,传授传统美食制作技艺。

5. 怀旧运动会(10月6日)(1)设置怀旧项目,如跳绳、踢毽子、丢沙包等;(2)组织家庭亲子运动会,增进亲子关系;(3)举办怀旧运动会颁奖仪式。

6. 闭幕式(10月7日)(1)领导讲话,总结活动成果;(2)文艺表演:以怀旧为主题的歌舞、小品、相声等;(3)举行颁奖典礼,表彰优秀参与者。

20世纪20-4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研究

20世纪20-4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研究

SONG OF YELLOW RIVER / 01202039到国立音专(今上海音乐学院)上课,当他看到校园里满园凋谢的玫瑰花,尽是一片凄凉,就是在此背景下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词,之后黄自先生将其谱曲。

这首曲子要表达的就是处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人渴望美好生活,对美好生活充满憧憬。

再如萧友梅的《问》,这首作品创作于1922年,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统治下,遭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作品的词看似简单纯朴,却蕴含着深层次的寓意。

从歌词浅层次分析,作品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忧时、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而作品还蕴含着深一层次的意思,作曲家的最终所要表达的意思应是唤醒人们的爱国情怀。

这样的作品在此时期还有很多,例如,青主的《大江东去》、聂耳的《铁蹄下的歌曲》等作品,都反映了词曲作家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民族性特征显著20世纪20-40年代的艺术歌曲创作保留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融入了西方的创作技法,曲子遵循我国民族语言的四声调特点和古诗词抑扬顿挫的特点,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民族性特征显著,更富于韵味。

比如,黄自的代表作品《玫瑰三愿》,“玫瑰花,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玫瑰花,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

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好教我留住芳华。

”从它的歌词可以看出,歌词中每一句的尾字,创作技法遵循的是押“发花辄”。

在曲式结构方面,比如曲子中的离调色彩,则是借鉴了西方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

再如黄自的另一首代表性作品《花非花》,这是一首单乐段四句体结构的作品,遵循了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在调式上突出民族调式。

还有陈田鹤的《采桑曲》青主的《赤日炎炎似火烧》、《越遥歌》、《回乡偶书》等作品,都是采用了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这也充分体现出这一时期作品的民族性特征。

此外,还有些作品吸取了民间戏曲、说唱等素材而创作,如赵元任的《老天爷》借鉴了说唱音乐素材,冼星海的《竹枝词》借鉴了京剧曲调。

存在之维——艺术史中的时间主题

存在之维——艺术史中的时间主题

齐鲁艺苑 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总第189期QILU REALM OF ARTS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22.06.011存在之维———艺术史中的时间主题赵成清(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7)摘 要:在中外艺术史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它反映了艺术家对生命存在和艺术本体的理解,通过叙述性、象征性和现代性的多重表现,“时间”在不同种类、媒材与形式的艺术品中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关键词:时间;叙述性;象征性;现代性;艺术主题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36(2022)06-0054-08收稿日期:2022-02-08作者简介:赵成清,男,博士,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项目来源: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0世纪上半叶欧洲的中国工艺美术史研究思路与方法”(22GB132)阶段成果;四川大学研究生培养教育创新改革项目(GSGJHKC21006)和四川大学“从0到1”创新研究项目(2022CX32)的阶段性成果。

时间是中外文化史中最常见和重要的主题。

孔子曾提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P188)庄子则主张:“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2](P364)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写道:“只有本真的时间性———它同时又是有终结的,才使得命运这样的东西成为可能,即使得本真的历史性成为可能。

”[3](P435)于贝尔曼在《在时间面前———艺术史与图像的时间错乱》中以“时间的晶体”喻指图像。

由于每个人都处于固定的时空中,艺术史家对很多艺术风格的划定也以时代为判定依据,如19世纪法国哲学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就强调了艺术风格产生的三要素:时代、环境和种族,但现实中的人们往往对自身存在的时间维度浑然不觉,如福斯特所说的“延迟效应”,因为自我对审美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时间也因此而消逝。

当代红色文艺审美价值研究:回顾与透视

当代红色文艺审美价值研究:回顾与透视

第43卷 第3期2023年08月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Vol.43 No.3Aug.2023当代红色文艺既与中国革命战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密切相关,体现着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奋斗牺牲的精神力量,也见证了时代变迁和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历程。

红色文艺是艺术与政治的结合,意识形态化的审美诉求是其内核。

红色文艺也是艺术与人民群众结合的结果,体现着时代精神、民族文化、日常人生追求和大众的审美趣味。

[1]所谓价值,一般是指主客体相互作用时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而审美价值则是在审美实践中显现出来的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所具有的精神愉悦的意义。

斯托洛维奇在《审美价值的本质》一书中指出审美价值具有客观性,审美教育是塑造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这—最高审美价值的重要方式。

[2]因此,下文将聚焦红色审美价值,将从审美表达、审美特征、审美范畴、审美教育等方面入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对红色文艺的审美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对红色文艺多有研究。

而对红色文艺的审美问题的研究则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

进入新世纪后,应中国社会文化转型和价值观引领的需要,红色文艺的审美价值、审美教育功能日益得到重视,红色审美研究成果也日趋丰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红色文艺审美研究日趋繁荣,这不仅表现在研究对象的种类、数目迅猛增长,不再局限于传统门类,多种类型、表现形式的红色文艺缤纷灿烂,既促进了红色精神的多样化表达,使红色审美多姿多彩,也显示了本土艺术审美创新弘扬的自觉。

而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红色审美研究的视野日益开阔,研究对象日趋丰富多元,从对各种类型红色艺术作品的审美分析,到对红色审美精神的多样化表达方式的论述,不一而足。

在创新了红色文艺审美表现技艺和手法的透视,红色文艺审美在题材领域也与时俱进,不断拓展。

论怀旧诗歌的审美特征

论怀旧诗歌的审美特征

论怀旧诗歌的审美特征怀旧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经典文艺形式,它以怀念过往为主题,表现出诗人深深的感慨和思念之情。

怀旧诗歌不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审美体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本文将从怀旧诗歌的语言、情感、艺术手段等方面探讨它的审美特征。

一、怀旧诗歌的情绪感染力怀旧诗歌以表达思乡之情、缅怀逝去、悼念故人为主题,情感深切、感染力强。

清代宫崇实的《浣溪沙》中有“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这两句诗即描绘出了秋夜泊船的情景,并通过描写细腻的景象表达出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直抵人心。

蒋捷的《青玉案·元夕》更是以元宵佳节为背景,发出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令人感到无比的怅然之情。

二、怀旧诗歌的精神内涵怀旧诗歌在审美上也有自己的独特内涵,它传递着一种深刻的文化精神。

苏轼的《赤壁怀古》便是如此,它通过对三国历史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历代辉煌文化瑰宝的无尽怀念。

怀旧诗歌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呼唤,它承载着文化传承的责任,也传递着深邃的历史文化意义。

三、怀旧诗歌的凝练语言怀旧诗歌常用凝练的语言,将情感和思考措辞得非常到位,同时也非常具有诗意。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便是典型的例子,通过简约而明快的笔锋,表现出了作者对亲友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人生的无穷哀愁。

这种用词精炼、婉转的语言正是怀旧诗歌的审美特征之一。

四、怀旧诗歌的意境营造怀旧诗歌往往通过意境的营造表达作者肆意的想象,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它的意境是非常重要的。

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即通过描写细腻的世界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缅怀和情感,创造出一种诗意极度浓郁的意境,将读者带入情感和意念中去。

这样的意境通过绝佳切入,进一步扩散作品的表现力。

综上所述,怀旧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审美体验。

怀旧诗歌具有深刻的情感、表达文化精神、精练语言和凝练意境等独特的审美特征,正因为如此,它可以让读者在感叹时光无情的同时,展现出优雅的情感之美。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人类学知识谱系研究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人类学知识谱系研究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人类学知识谱系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人类学知识谱系研究人类学是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科学研究领域,而艺术人类学是指将人类学方法应用于艺术领域的研究。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这一时期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知识谱系研究。

中国艺术自古以来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

然而,在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

在这个时期,中国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试图通过人类学的视角来理解中国艺术的演变和变化。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探索和解读上。

这一时期的研究学者广泛运用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比如田野调查、实地观察和口述历史等。

他们通过这些方法来收集和记录中国各地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绘画、雕塑、戏曲、音乐等。

这些研究不仅帮助人们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还揭示了当时社会和文化变迁对艺术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的研究中,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知识谱系逐渐形成。

首先,学者们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类型和特征进行了系统分类和描述。

他们通过比较不同类型艺术的表现形式、符号和象征意义,揭示了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其次,研究者们对中国艺术的历史和演变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追溯了艺术的源流和发展轨迹。

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之处,还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中,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学者和作品。

例如,梅洛尔(Malraux)的《未来的博物馆》提出了“想象博物馆”的概念,强调艺术作品的展示和解读应该超越传统的审美标准,更注重其文化和历史意义。

另外,刘半农的《中国艺术人类学史论》对中国艺术的历史和人类学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开拓了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研究领域。

尽管中国艺术人类学在20世纪上半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乡愁、怀旧、象征与视角--《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的主题与技巧探析

乡愁、怀旧、象征与视角--《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的主题与技巧探析

2021年5月May &2021第31卷第3期Vol. 31 No. 3四川文理学院学报Sichuan Universi t y of Art s and Science Journal乡愁、怀旧、象征与视角——《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的主题与技巧探析叶奕翔(广东警官学院 基础课部,广东广州510230)摘要:乡愁与怀旧是《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的两重主旨%大陆籍老兵王雄在小女孩丽儿的身上, 寄托了他对故乡的怀念与对过去的向往。

象征和视角处理是该篇小说重要的写作技巧。

象征的运用,使作品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美学特征。

视角的处理使得这篇小说既带有神秘费解的色彩,而又并不像一些现代主义小说那样晦涩。

关键词:乡愁;怀旧;象征;视角中图分类号:I207. 42 文献标志码:A 白先勇的《台北人》的是一部风格独具的小说 集。

在主题上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强烈的悲剧意 识,透露出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浓重的虚无情绪。

这与作家独特的家世、经历有关,在该书的扉 页上,作者引录刘禹锡的《乌衣巷》来表达他的人生体验:“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其二,是强烈的怀旧感,对于童年记忆中的大陆,白先勇有种复杂 而难以割舍的情愫。

《台北人》题辞中写到:“纪念先父母以及他们那个忧患重重的时代。

”这部名曰 “台北人”的作品,其主角其实都是大陆人,其所写的是那个已经过去的“忧患重重的时代”。

在写作技巧上,也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象征手法的广 泛运用,一是叙事艺术的精雕细琢,在叙事视角、 时间、节奏等方面做了精心的处理在这些方 面,《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都可以视为《台北人》最具代表性的一篇,以下即从主题和技巧两方 面对这一篇进行细读分析#文章编号 1674—5248(2021)03—0068—04-、乡愁与怀旧:《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的两重主旨像《台北人》中其它作品一样,《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故事很简单:作为仆人的王雄(一个大 陆籍的退伍老兵),畸形依恋主人家的小女孩丽儿,以致最终发狂而死#然而它的意蕴则并不简 单,白先勇在台大外文系的同学欧阳子甚至认为 “在《台北人》全集中,《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很可能是最难了解的一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这些文献文章中所提及及阐述的一些观点,童年的经历必定对一个人日后的成长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从而产生怀念过去逃避现在并纠结在自己的情绪中不愿逃离。对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为切入点,从而使观者更为清晰的了解艺术家在创作之初的创作动机,已达到深度解读艺术家的作品的目的。也为今后的青年艺术家在进行个人艺术创作的选题上提供一些总结经验,从而规避趋同大胆创新,并更之间的关系,从创作方法创作选题上进行与自身与社会相互动的当代艺术创作。
出现这样的现象,并非偶然。近些年,学术界也在各个领域观察着这一独特的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社会现象,艺术界也同样吹过这股怀旧之风。例如国内相关文献:如赵静蓉的《作为一个美学问题的现代怀旧》、梁舒涵《真诚的迷茫:解读当代艺术中的怀旧情结》、王建玉《“青春绘画”批判》、朱其《“70后”艺术:市场改变中国后的一代》、杨颖《中国当代艺术的“80后”卡通画油画现象研究》、周平《解读怀旧文化》、朱朱《灰色的狂欢节: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冯亚琳《文化记忆理论读本》,这些文献文章都在各个角度阐述了对这一现象的解读。
中国当代艺术怀旧主题研究
纵观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作品不难发现,艺术家的创作主题多围绕个人情绪展开常伴有怀旧色彩。伴随着社会加速商业化进程,艺术领域的危机感空前爆发早已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有所体现,而这种无法释怀的焦虑与绝望不觉中已弥漫至今,认真赏析当代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同样不难发现。青年艺术家在一段时期内常常出现回忆素材、小清新风格、颓废性表述的普遍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