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的飞速发展研究分析论文
中国的飞速发展研究分析论文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都在不断的发展,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中国的发展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中国的发展论文篇1:《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在中国,不仅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由于前期,政治上的原因,使得艺术的发展和表现形式上都非常单一化。
艺术家们对于创作的表达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就像冬天埋藏在泥土里的一颗种子,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中国肖像画的发展也是同样经历了这么一段时间。
自1979年以来,全国举行了很多重要的美术展览,许多优秀的肖像画作品开始涌现出来,艺术家们对于主题意识的觉醒及艺术表现方式的深化,让艺术本身的自律性的价值重新体现出来,近而为以后中国艺术家的自由创作创造了一个优良的环境。
关键词中国艺术发展肖像画1 80年代,逼真背后的自我寻找中国艺术进入80年代后,艺术家们开始寻找自我解放。
在这样一个精神解放的时代,对于之前的发展几乎全面否定,中国艺术家们开始小心翼翼地探索与创新。
1.1罗中立的照相写实罗中立从大巴山走出来后应该没有想到他日后的作品会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
他在创作《父亲》时,刚开始并不是这个名字,而是《收粪的老人》,之后改名《我的父亲》,这个改名的过程,可以看出艺术家的创作不再是服务于某个虚幻的特定阶级,而是回到了艺术家自身,将时代中一代人的命运与艺术家自我感悟联系起来。
最后更名为《父亲》,艺术家去掉了自我部分,从自我出发回头思考时代体验,将自我经验进行了很完美的时代总结,不再是描述艺术家的自我感受,而是准确描绘出时代感受。
罗中立采用照相写实的画法以及绝对主观的自我体验,属于典型的现代主义时期的艺术特点。
1.2张晓刚在黑白照片中寻找时代印记张晓刚在美院学习期间就开始研究苏联现实主义,但很快就开始学习和研究现代主义。
1984年他与朋友在上海与南京举行展览,随后又在昆明创办了“西南艺术群体”,积极投身加入到了“85美术新潮运动”中。
211247242_对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创作之路的回顾与思考
引 言中国的民族化单簧管作品的创作之路,至今已有80余年发展历程。
在这8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几代中国单簧管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单簧管艺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特别是近两年,我国单簧管演奏家在国际大赛上屡屡获奖,中国人也坐上了欧美一流交响乐团的首席单簧管位置,一跃成为世界上不可忽视的单簧管大国。
与此同时,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的创作,经过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创作摸索期,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创作沉寂期,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的创作复兴期,以及21世纪初至今的创作多元期,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在创作之路上,走过了一段坎坷不平却又充满希望的光明之路。
然而,要建立起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单簧管学派,创作更多更好的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使其在数量、质量上有更大发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继续发扬成绩,总结不足,这便是笔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一、对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创作之路的回顾如果以著名作曲家冼星海早年留学巴黎时创作的《风》(为单簧管、女高音、钢琴而作)的室内乐作品算起,我国音乐家从20世纪30年代便开始了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创作的摸索之路。
①正是由于冼星海的勇于探索,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单簧管民族化作品的创作。
因此, 1949年以后中国单簧管①何培禄、乐轩:《黄河赤子——冼星海(四)“风”满巴黎海音乐学院》,https:///a/429055150_670094,访问日期:2022年7月26日。
1382023·2民族化作品的创作之路, 实际上应当是1949年以前中国单簧管民族化作品创作之路的一个延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中国单簧管民族化作品创作之路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创作摸索期(1952—1965)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创作之路,应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根据彼时学科发展的需要,国内音乐院校正式开办单簧管专业,开始培养单簧管专业人才。
中国当代艺术热点评析(2011—2013年)
中国当代艺术热点评析(2011—2013年)作者:甄巍李岩来源:《艺术教育》2014年第01期编者按:2013年渐行渐远,而发生在艺术文化方面的诸多现象更值得我们深思,本期特别聚焦择选这一组文章:甄巍、李岩的《中国当代艺术热点评析》,周星的《2013电影“小时代”兴旺现象的冷静思考》,张璐的《2013年度音乐焦点解读》和邓宝剑的《当代书法界关于“民间书法”的争论及相关问题》,对当下艺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予以回顾、梳理,以飨读者。
中国当代艺术自1979年9月“星星画会”开始,短期内几乎将西方艺术史上百年的流派打破脉络、共同传承、重新演绎。
中国当代艺术同时存在着“现代性”与“当代性”,“具有…后发达的现代性‟特征”(潘公凯语)。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当代艺术逐渐形成了既与西方当代艺术接轨,又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体制。
从艺术创作传播和市场角度看,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媒体、拍卖行、美术馆、收藏者、赞助人、运营商等组成的当代艺术业态,在矛盾和动荡中保持着繁荣和发展。
有关的行政、管理、市场、学术等机制渐趋成熟。
但整体而言,中国当代艺术仍处于“迷茫与焦虑”期。
对此领域近期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现象进行分析思考,有助于加深对当下艺术生存状况的理解,把握未来变化的趋势。
一、艺术主体多元化艺术主体是指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与审美对象相对应的具一定创造力的艺术实践者。
在中国,艺术主体的古典意义主要指专业和民间的艺术家。
上世纪90年代以后,艺术主体增加了策展人、批评家。
近两年来,艺术主体更趋丰富与多元。
除艺术家之外,策展人、批评家、艺术机构、媒体、资本、画廊、博物馆、收藏者甚至大众在当代艺术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加强。
主导作品审美呈现和阐释的可以是多元化主体中的任何人。
创作边界、话语权、参与机制、策划机制、传播效果,诸多因素在当下的变化,使得作品的艺术效果和艺术理念在不同角度与阐释策略下,呈现出不同的内涵与特征。
艺术作品的批评与描述变得越来越重要。
艺术的发展历史
艺术的发展历史艺术,这个充满魅力和创造力的领域,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历程。
从远古时代的简单涂鸦到现代的多元艺术形式,它的发展见证了人类思想、情感和社会的变迁。
在远古时期,当人类刚刚学会用工具和语言表达自己时,艺术的萌芽就已经出现。
那些刻在洞穴墙壁上的粗糙线条和动物图案,或许是为了记录狩猎的场景,或许是出于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和祈求。
这些原始的艺术形式虽然简单,但它们是人类最初的表达方式,蕴含着对生活的观察和对未知的探索。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艺术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在古埃及,宏伟的金字塔和神秘的木乃伊是艺术与宗教、权力紧密结合的产物。
那些精美的壁画和雕塑,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技艺,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宗教信仰。
而在古希腊,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古希腊的雕塑以其完美的比例和优雅的姿态闻名于世,如《米洛斯的维纳斯》和《掷铁饼者》,它们体现了古希腊人对人体美的崇尚和对理想的追求。
同时,古希腊的建筑艺术也令人赞叹,帕特农神庙的庄严和和谐展示了古希腊人在数学和美学方面的卓越成就。
进入中世纪,基督教成为欧洲社会的主导力量,艺术也主要服务于宗教。
教堂中的彩色玻璃窗、穹顶壁画和雕塑,都以宗教故事为主题,旨在向信徒传递宗教的教义和力量。
哥特式建筑的高耸尖顶和华丽装饰,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引领人们向往神圣的天堂。
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古典文化,强调人文主义精神,追求真实、美好和理性。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艺术大师的作品,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所展现的力量与美,拉斐尔的圣母像所传递的温柔与慈爱,都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17 世纪至 19 世纪,艺术风格不断演变。
巴洛克艺术追求动感和豪华,洛可可艺术则以细腻、优美和轻佻为特点。
到了 19 世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派等流派相继兴起。
总结近代以来的文学艺术成就-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总结近代以来的文学艺术成就-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近代以来,文学艺术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从文学作品到视觉艺术,都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风貌。
这些成就不仅在艺术领域引起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近代以来的文学艺术成就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能够全面地展现这一时期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接下来文章各部分的内容和意义作出简要的介绍,以便让读者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
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引言部分对文章主题进行了概述,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分别探讨近代文学和艺术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最后的结论部分将对这些成就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作者的个人看法和态度。
这样能够让读者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能更好地理解接下来的文章内容。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近代以来的文学艺术成就进行总结,对文学艺术领域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分析,探讨近代文学艺术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展现其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通过总结文学艺术的成就,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创新,为文学艺术的持续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2.正文2.1 文学成就:近代以来,文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一方面,在小说方面,我们看到了新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这种小说以真实生活为背景,通过丰富的细节和多维的人物刻画,展现了人类的生活状态。
而同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也在近代迅速发展,它将现实与想象巧妙融合,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另一方面,在诗歌领域,近代诗歌成就斐然。
许多诗人以个人感悟和社会反思为题材,创作了许多动人心弦的作品。
他们的诗歌在语言和形式上都有了革新和突破,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此外,近代散文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从早期的启蒙运动到现代,散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貌。
它们或清新脱俗,或激昂激越,或沉稳凝重,为读者呈现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发现与重建——李广明的当代文化理想
虽然使 用 了综合 性的材 料 ,但 他并非 只关 注形 式 ,而是 突 出了其
一
目
中的 历史感 。长城 的包 围与开 放 ,不仅具 有军 事的 意义 ,也具 有 文化 空间 的界 定与建 构 的意义 。在 某种意 义上 ,长 城 已经成 为 中
华 民族的 精神 文化 象征符 号 ,可贵 的是 ,我们 至今 还可 以攀 登和 出入 其间 ,直接 感触 先 民的手 温与 大 自然的 阳光 。 与此 相 似 ,“ 史题 材 ” 系列体 现 了 李广 明对 传 统艺 术 的解 历 构与 重组 。与 长城 系列画 作相 比 ,这些 古今 名画 ,更 加斑 驳难 以
发现与重建
— —
李广明的 当代文化理想
文 / 双 喜 殷
与 当代许 多青 年画家 关注 个人 生 活经验 的品 位和琐 细 表达不 同 ,李 广明 没 有沉 溺于 流 行的 架 上绘 画 “ 微观 叙 事 ” 。作 为 一位 对 中国传 统文 化有 深入 了解和 深厚 感情 的艺术 家 ,李 广明所 思考
建 。所 以 ,他 的每 个 系列作 品之 间 ,其 中有着 强烈的 内在 逻辑 的
一
致性 ,即 “ 重新 建构 中 国当代 文化 艺术 精神 ” 。 以 “ 城 ” 为 例 ,李 广 明选 取 长城 作 为 创 作 主题 ,这 是 2 殇 O
世 纪 8 年 代 以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国 当代艺 术 家普 遍 重视 的~ 个 题材 ,有许 多 O
《 念 中韩 建 交 5周 年 》书 画交 流 展 .中 韩 艺 术 交 流 展 》 《 、 、 纪 《 ,中 德 意
≯职展
.
、 、 一 t … … 、 一 … — 《 墨 王 义 ‘当 代 王 义, 上 上 国 一 艺 木 牛 辰 《甲 … 妥 水 … 际 国
中国当代艺术与时代的必然联系
中国当代艺术与时代的必然联系关于《中国当代艺术与时代的必然联系》,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当代艺术这个词语中,我们能够明确的是“艺术”,而它的界定词“当代”,则是被学者们一直讨论的一个具有争议的词。
当代艺术从字面来理解,即为当下的艺术。
当下的艺术就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所发生和发展出来的艺术。
那么这一艺术的创造者一定是生活在当下的艺术家。
正如单向思维总是会出现纰漏,并且有失辩证。
我们将上面的结论反过来,就会发现一个问题,生活在当下的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一定是当代艺术吗?当然不是。
当代艺术,不仅仅是一个时间上的界定,它具有“当代”独特的意义。
在这样的意义下,我们才能够更加清晰的界定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的当代性。
下载论文网对“当代”的界定当代艺术的前瞻性。
当代艺术家应该有其独特的当代视角。
这一视角要求当代艺术家应该对当下社会的状态及发展有一个准确而客观的判断,应该具有冷静清醒的头脑。
艺术创作虽然与情感和激情难以割舍,但是这种情感和激情,将不可回避的源于客观现实。
艺术自其产生之日起,它的发生发展就与社会的演进有着不解的缘分。
然而并不是与当下时代发生着关系的艺术都可以称之为当代艺术。
在中国的艺术史上,与时代发生着密切关系的艺术不胜枚举。
比如说在中国特殊政治时期的版画艺术、大字报,甚至其一直延伸到今天被称为北大荒版画。
当代艺术应该是具有前瞻性的。
所谓前瞻性,在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中意味着矛盾,意味着碰撞,当然也就意味着取代和进步。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对时代完全迎合和谄媚的不能称之为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的思辨性。
我们的时代总有其双面性,有其喜悦就有其痛楚;有明就有暗。
这就要求当代艺术应该具有思辨性。
当代艺术应该是关注时代灰暗面的。
艺术家往往是疯狂而冷静的。
当代艺术的锻造者,应该是那些虽站在时代的当下,却冷静的看着这个时代的明暗的人。
他们即生活在当下,却也一直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符号,来完成自身与当下时代的剥离。
20世纪上半叶现代艺术观念的变化
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艺术观念,是一个极为丰富和多元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艺术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19世纪末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开始,艺术家们开始尝试突破传统的表现形式,追求更加深刻和个性化的艺术表达。
在这个背景下,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艺术观念蓬勃发展,呈现出多元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
一、印象派的影响在20世纪初,印象派对于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印象派的画家们通过对光线、色彩和形式的独特表现,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规则,追求捕捉瞬息的光影和情感的表达。
这种对于感觉和情感的表达方式,深刻影响了当时许多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推动了艺术观念的转变。
二、立体主义与表现主义在20世纪初至中期,立体主义和表现主义成为了现代艺术观念的重要代表。
立体主义强调几何形态和构成的重要性,试图通过抽象和简化的形式来表达物体的本质和结构。
表现主义则更加强调对情感、内心世界和个人体验的表达,更加关注人性的深刻理解。
这两种艺术流派的出现,丰富了现代艺术观念的内涵,为后来的抽象艺术和表现主义艺术奠定了基础。
三、达达主义的挑战20世纪上半叶,达达主义的兴起对现代艺术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达达主义者试图挑战传统的艺术观念和价值观,以反叛和反抗的态度来拒绝传统的美学标准。
他们以嘲讽和荒诞的方式来表达对当下社会和政治现实的不满和批判,从而引起了人们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深刻思考。
四、超现实主义的探索在20世纪上半叶,超现实主义的兴起开拓了艺术观念的新领域。
超现实主义者试图通过超越现实的想象和表现方式,来探索潜意识和超验现象。
他们运用梦境、幻觉和自由联想的方式来创作,试图揭示人类内心深处的秘密和潜能。
这种对梦境和超验现象的探索,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心理学和艺术创作理念。
总结回顾: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艺术观念变化丰富多彩,从印象派到超现实主义,每一个艺术流派都在其时代背景下,试图寻求一种更加深刻和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综述
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音乐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领域。
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深入探索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本文旨在综述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的现状、成就与挑战,以期为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音乐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梳理了音乐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理论。
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近年来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研究热点,包括音乐课程与教学改革、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与文化传承、音乐教育技术与创新等方面。
同时,本文也关注了音乐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探讨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在音乐教育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在综述过程中,本文不仅梳理了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也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思考,以期为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希望通过系统的综述和分析,为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涵盖了多个重要领域,这些领域的研究不仅推动了音乐教育的理论发展,也为实践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音乐教育学与心理学交叉形成的领域,主要研究音乐学习与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这包括音乐感知、音乐记忆、音乐动机、音乐情感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音乐教育心理学也开始关注音乐学习的神经机制,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机制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音乐教学方法论研究如何更有效地教授音乐知识和技能。
这包括对传统音乐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对新兴教学方法的探索。
例如,近年来兴起的“即兴教学法”和“多元文化教育法”等,都在尝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中国当代话剧的生存与发展刍议
中国当代话剧的生存与发展刍议【摘要】中国当代戏剧行业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试图从我国话剧的形成出发,浅析中国话剧行业萎缩、当代话剧创作和演出质量日趋下降以及观众不愿进入剧院等方面原因,以此探讨中国话剧的生存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打散了具备共识的社会议题,这对于强调普遍性的话剧来说,具有致命的影响。
而市场经济这把双刃剑,在激活了民间演剧的同时,也限制了演剧的主题和内容走向。
从孟京辉实验话剧的成功来看中国当代话剧的发展,可以看到先锋剧最具创造力和探险精神,且最能发挥青年演员的独创能力和想象力以及各种美学能力、组织能力、社会渗透力,实验性的当代戏剧美学传递着这些功能的发挥。
面对竞争激烈的文化市场 , 从孟京辉的实验戏剧中,吸取有利于话剧发展的资源从而打破中国当代话剧在市场中的窘迫处境。
【关键字】先锋剧;当代话剧;孟京辉20世纪90年代左右,我国话剧院团的体制改革就被提上了日程。
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大多数话剧院团仍然存在严重的生存危机。
在经济建设被摆在重点位置而文化事业发展滞后的时代背景下,国有话剧院团被动地进入市场,经济效益欠佳、演出质量不好、观众不愿看戏都是其面临的问题。
一些国有话剧院团,长期在这种境况下苦苦支撑。
这些院团时常在探讨如何进行改革,却又无法彻底改革。
与此同时,观众对话剧、戏曲、现代戏及新编历史剧在内的多种戏剧作品和演出不满、批评和疏离的问题也日趋严重。
中国话剧行业的萎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那么,为什么当代话剧的创作和演出呈现持续下滑趋势?而观众为什么不愿意进入剧院?从某个角度说,这是一个历史问题,一个关系到话剧文化形态和传统的问题。
一、中国话剧发展历程任何时代、地域的成熟话剧,都是在稳定中变化的文化。
各种物质、非物质的文化元素,通过各种方式与戏剧发生错综复杂的关系,并对它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话剧的形成与当代文化形态的变化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具体地说,从20世纪第一个10年到第6个10年的历史进程中,现代话剧的人文主义传统和批判斗争主题的萌发,可以说是与当下文学作品同步成长的。
谈谈你对当代书法展览的看法
谈谈对当代书法展览的看法:墨香中的多元与思考我有个朋友叫阿强,他可是个书法迷,对当代书法展览那是相当关注。
有一次,我被他拉着去看了一场规模不小的当代书法展览,这一趟下来,真是让我对当代书法展览有了不少新的认识。
刚到展览会场,就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在一幅幅书法作品前驻足观赏。
阿强兴奋地拉着我,像个导游似的给我介绍:“你看,这一幅字,笔法刚劲有力,作者肯定下了不少功夫。
”我看着那满纸的墨痕,虽然不太懂书法的门道,但也能感觉到一种独特的韵味。
这时候,旁边有两位老者在轻声交谈。
一位戴着老花镜的老者指着一幅草书作品说:“这字啊,看似随意,实则草书的神韵都在其中,笔画的连绵和气势的贯通,很见功底。
”另一位点头称是:“不过现在有些年轻书法家,过于追求创新,有时候把字写得太怪了,让人都认不出是什么字。
”我听了,不禁笑了起来,对阿强说:“这书法创新也得有个度吧?”阿强笑着说:“这也是当代书法展览的一个特点,大家都在探索新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我们继续往前走,看到一幅用彩色墨水写的书法作品。
我好奇地问阿强:“这书法还能用彩色的墨水?”阿强说:“现在很多书法家都在尝试突破传统,不仅在字体上创新,在材料上也会有新的尝试。
不过这也引起了不少争议。
”正说着,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走过来,看着那幅彩色书法作品,撇撇嘴说:“我觉得这就有点违背书法的传统了,书法就应该是黑白的墨色,用彩色的像什么样子。
”他旁边的一个女孩则反驳道:“你这思想太保守了,艺术就是要创新,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书法。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
在展览的角落里,有一个书法互动区,一些小朋友在那里拿着毛笔蘸着水在地上练字。
一位书法老师在旁边耐心地指导着:“小朋友们,书法讲究的是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要用心去感受毛笔的弹性。
”我走过去,对老师说:“您觉得这些小朋友从小接触书法,对当代书法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老师笑着说:“这可是好事啊,从小培养他们对书法的兴趣,说不定以后他们就能成为书法界的新星,也能给当代书法带来新的活力。
巫鸿-当代艺术中的
巫鸿:纪念碑性——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历史逻辑在西方对中国艺术的研究者当中,有着一些华人的身影,巫鸿是其中有着很大影响的一位。
喜欢看他们的文章在于可以给我不同思维的角度,这样的角度和方法正是我等极为欠缺的。
值本书中译本即将出版之际,译者嘱我写一篇序言。
想了一想,感到回顾一下这本书的成书背景和动因,或许有利于国内读者了解它的内容和切入点。
因为大家知道,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次无声对话的一部分。
不管著者自觉与否,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学术环境和预先设想的读者。
对话的对象不同,立论的角度、叙述的简繁,甚至行文的风格也会有所不同。
当一本书被翻译,它获得了一批新的‚实际读者‛(actual readers)。
但是一个忠实的译本并不致力于改变原书所隐含的‚假想读者‛(assumed reader或implied reader)——他仍然体现在书的结构、概念和语言之中。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一书是在1990至1993年间写成的。
当时,我对中国美术史写作的思考有过一次较大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于1989年出版了,该书基本上是我的博士论文,因此可以说是我以往学习过程的一份最后答卷。
目前该书的中文版已由三联书店翻译出版,读过这本书的人不难获知,其主旨是把这个著名的汉代祠堂放入‚两个历史‛中加以讨论。
这两个历史一是汉代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历史,一是宋代以来对汉代美术的研究史。
《武梁祠》所体现的因此是一种结合了考据学、图像学和原境分析(contextual analysis)等方法的‚内向‛型研究,希望通过对一个特定个案的分析来探索汉代美术的深度。
答卷交出去了,思想上无甚牵挂。
虽然个案研究还不断在做,但内心却希望能在下一本书中换一个角度,以展现古代中国美术史中的另一种视野。
第二个原因是知识环境的变化。
到1989年秋,我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已经教了两年书,和系里其他教授的学术交流也逐渐展开。
当代中国画感想
创造 出了丰富 多彩 的艺术形式 ,并且形成 了自己的民族风格与 民族气派 ,在世界 艺术之林 中独树一 帜。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
国画的艺术品格却持 续下降,所 包 含 的文化 思想逐 渐淡薄。本文对 3代 " - 中国画面临的挑 战进行概述 ,并对 3前 - 中国画呈现的 困境进 "
行初 步探讨 以及其发展 与创新进行研 究,从而达到促进 中国画持续健康发展 的 目的。 关键词 :中国画; 3代 - ;挑 战;发展 ;创新 '
2 0 1 4 年@ 期
美 7 I t
当代 中国 画感 想
曹静 日月 丁 波 仪
( 河 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 乡 4 5 3 0 0 0 ) 摘要 :中国画作 为中国传统 艺术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 分,传承 了悠久的历 史与光辉的传统 ,在千百年 来 ,历代 画家积 累了无数的 经验
中图分类号 :J 2 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2 0 9 5 — 4 1 1 5( 2 0 1 4) 0 2 — 1 3 — 1
中 国画现状 ,概 括起来 是 “ 三空前 ” :一是 队伍 空前壮 大。包括专业 的和更为可观 的业余 队伍 ,中 国画 的创作有广泛 的群 众基础。二是探索空气空前 活跃 。与过去闭关 自守状态大 不 一样 ,画 家们 已意识 到艺 术形式 的重 要 。三是 市场 空前混 乱 。出现 了 “ 大师满街走” 的现象 ,有人美其名 日 “ 张力”。 当代 中国画面 临的挑战 第一个挑 战是 世界化的挑战。世界化的挑战 ,当经济全球 化 了 ,各 民族的艺术怎么走 ?是沿着 自己民族艺术的路子往前 走还是大幅度地参融西方艺术往前走 ,还是各种不同成分的一种 自然而然 的融合 ,所 以现在来讲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世界化的挑 战,就是世界性的后现代 主义 。它变成了一种世界化的东西 ,能 不能成 为中国的艺术样式 。中国古代传统 的文人的这种笔墨材 料 ,这种意境追求能不能适应2 l 世纪的追求 ,这就是一个挑战。 第 二个挑 战是 我们 自身 的挑 战。我们 的 国家 、我们 的大 众 、我们 的民族对 中国画的需求 。这个需求来 自两个方面 ,一 是大众喜欢 中国画 ,中堂 、对联 、四条屏 还有 扇面 ,都是 中国 人喜 闻乐见 的中国画的表现形式 。这个 审美需 求仍 然大量地存 在 。另外一种需求 是国家 、社会对艺术 的需求 。中国画的语言 适合不适合表 现近百年的历史故实 、人物故 实?也就是历史题 材像南 昌起义 、五卅运动 、中华人 民共 和国成立……在大量地 吸收了西洋画的成分后 ,还能不能有很鲜明的民族特 色。 二、影响中国画发展 的深层原 因
当代艺术的意义何在
当代艺术的意义何在2009-10-10 阅读287次 本站网友 客观中国当代艺术在今天几乎已是人人皆知的名词。
尤其在艺术界,好消息和坏消息几乎都和它有关。
正像评论家朱其所说:“这个词越来越像一个箩筐,好像什么东西只要扔进去,都是当代艺术。
它在中国正在变成一个没有标准的时髦标签。
”尤其当资本介入后,当代艺术成了制造“天价”神话的基地。
在商业化的推动下,当代艺术开始朝时尚产业发展,在认识上也很混乱,各种说法和做法扰乱了视听。
因此,常常有学生问我“什么叫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既然这个问题有急需定义和讨论的必要,我今天就在这里先做个发言。
当代艺术的时间指向直接从字义上看,“当代”可理解为当下的、正在发生的,与“过去的”、“传统的”相对。
一般来说,国外美术机构都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艺术统称为“当代艺术”。
但就像一些西方理论界更喜欢将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艺术称为“西方当代艺术”一样,各种时间概念的说法背后都有美学和文化学意义上的判断理由。
譬如,在西方艺术史的情景状态中,“反现代主义艺术”的美学特征是当代艺术出现的先决条件。
现代主义是什么?简单地讲,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美术史上出现的以艺术本体语言研究为前提的各种形式主义流派和思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熟悉的野兽派、立体派、表现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流行主义、照相现实主义等等。
虽然它们的主张和实践各不相同,但都否定内容对形式的约束,以精英的姿态宣布与传统表现法则的彻底决裂,探索和追求新的艺术形式,创造纯形式语义的“现代”艺术。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为艺术而艺术”。
而当代艺术首先就是反对这种就事论事的精英主义观念和形式主义的终极真理,追求不断创造和反叛,崇尚个体意义的价值实现。
其次,则是意欲颠覆建立在形式叙事上的现代主义传统,力图消解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鸿沟,主张艺术返回到社会现实中去。
这里变化的主要契机,是“二战”引起的人对生存价值的思考。
当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发展方向探寻
当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发展方向探寻一、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简要回顾纵观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可以鲜明地划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五四运动后的萌芽时期。
五四运动之后,以赵元任、萧友梅、青主等为代表的留学归来者,开启了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大幕。
如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也是微云》、青主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等,都堪称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典范之作,直到今天还广为流传,为艺术歌曲创作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成熟期。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值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黄自、贺绿汀、陈田鹤、刘雪庵、江定仙等创作者,或以古典诗词为题材,或以现代新诗歌为题材,创作出了一大批佳作。
如黄自的《玫瑰三愿》、贺绿汀的《嘉陵江上》、陈田鹤的《春归何处》、刘雪庵的《长城谣》、江定仙的《静境》等,都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此外还有冼星海、谭晓嶙、应尚能等作曲家,也都创作出了多部佳作,使中国艺术歌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建国后到文革的回落期。
新中国成立后,以反映国家新面貌和人民群众建设国家热情的通俗歌曲,成为了当时音乐创作的主流,所以艺术歌曲的创作进入了回落时期,但是仍然涌现出了尚德义的《千年铁树开了花》、朱践耳的《远航》等佳作。
第四个时期是改革开放至今的复苏期。
改革开放之后,艺术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艺术家们积郁于心中的热情得到了彻底的释放,一时间佳作频出。
如施光南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谷建芬的《那就是我》、陆在易的《祖国慈祥的母亲》、罗忠镕的《涉江采芙蓉》、黎英海的《枫桥夜泊》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进入九十年代后,又有尚德义的《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陆在易的《我爱这土地》、赵季平的《断桥遗梦》等。
中国艺术歌曲在历经了三十年的回落之后,再次扬帆起航。
二、当代艺术歌曲创作的发展方向探寻(一)民族化艺术歌曲是一门地地道道的外来艺术,要想在一个新的国家和民族中生根发芽,势必要经历民族化的历程,才能枝繁叶茂,直至硕果累累。
艺术史论对当代艺术与科技的结合的反思
艺术史论对当代艺术与科技的结合的反思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当代艺术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和技术手段。
本文将通过对艺术史的回顾和反思,探讨当代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所带来的影响和反思。
1. 艺术史的回顾艺术史上的许多伟大作品都是艺术家在当时科技条件下的创作成果。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通过对人体结构的研究,创作了《蒙娜丽莎》,展示了他对科学与艺术的理解与融合。
这种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启示,使他们意识到科技可以成为艺术表达的一种新方式。
2. 当代艺术与科技的结合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代艺术探索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
在数字艺术领域,艺术家可以通过计算机生成图像、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创作出具有独特视觉效果的作品。
在音乐领域,科技的发展使得音乐家可以运用合成器、电脑编曲等技术,创作出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
这些新的艺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艺术的传统表现方式,使艺术更加多样化和前卫化。
3. 影响与反思当代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首先是艺术表达的丰富与多样化。
科技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手段和可能性,使他们能够创作出更具想象力和创新性的作品。
其次,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也促进了艺术的传播与交流。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平台,艺术作品可以迅速传播开来,与更多的观众进行互动和交流。
然而,艺术与科技结合也引发了一些反思。
首先是对技术应用的过度依赖。
一些艺术家过分追求技术的先进性,而忽视了对艺术作品内涵和情感的表达。
艺术创作还是需要艺术家的灵感与思考,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和辅助。
其次,艺术与科技结合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隐患。
比如,虚拟现实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制造不真实的体验,使观众与现实世界产生脱节。
因此,艺术家在运用科技手段创作作品时需要审慎考虑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4. 反思与未来展望艺术史论对当代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进行反思,提醒艺术家们在探索与实验的同时要保持对艺术本质的思考和把握。
理性看待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急速发展
理性看待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急速发展【摘要】对待新事物要敞开心扉,当时代更新时,艺术也随之更新。
社会是在发展变化的,艺术对这种变化的形式不作出反应和调整的话,也必将被淘汰。
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是艺术家感性与理性和谐的过程,理性的看待中国现当代的发展,既不冒进也不保守。
【关键词】理性;中国现当代艺术;美术史脉络;发展演变当时代更新时,艺术也随之更新,当艺术更新时,我们也必须随之而更新。
我们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一种休戚相关之感。
正是艺术告诉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正是艺术使我们认识了自己。
艺术的前进,并不是人们在当时就能发觉的,因为,它不仅揭示当今世界的真理还揭示未来世界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会超越人们的常识。
这也是为什么,大众不能在当下立马理解艺术。
有时,甚至会把它的“前进”当做倒退。
人们面对新的事物,而又对它不甚了解时便会觉得气恼,甚至排斥。
人是活在秩序下的动物,一旦有什么打破常规,便会让人们觉得不安。
但是,我们也需要新一代的大师。
诗人夏尔.波德莱尔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认识到这个问题。
他预见到生活环境将变化得越来越快,一切领域都将会有剧烈调整。
艺术将必须与它们保持一致来表达“我们新情感的内在美”。
三百年前,托马斯.布朗爵士写下“世界的巨大转变已经形成”而贡布里希则直接声称“假如艺术不能发展,每个人都埋头于自己的事情的话,那种彻底的孤独感将会盛行”。
在19世纪之前,法国的官方沙龙将“神话题材”列为“最高尚的题材”。
回望中国五四以后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其中最繁荣的“题材”便是描绘事物,即讲究把一件事物“画的像”。
“画得像”是容易建立起规则的最简单的规则,任何人都可以用肉眼来做出评价。
无论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还是新中国建立时期,中国最优秀的画家是那些被官方承认的人,他们的绘画记录时代变迁,例如,红军过草地这样的历史题材被列为“最高尚的题材”。
西方到了19世纪,对社会和统治者那种旧的信念在经受19世纪多次革命冲击后,也分崩离析。
浅谈对艺术及艺术史的理解
浅谈对艺术及艺术史的理解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形式与内容的表达,传递了无尽的思想和感情。
艺术史则是对艺术发展演变的记录和研究,通过对历史与当代艺术的思考,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艺术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艺术是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表达。
无论是绘画、雕塑、音乐还是舞蹈,艺术都是人们以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载体。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将对生活、对世界的感悟转化成形式美感,观众则通过艺术作品感知并共鸣这种情感。
通过艺术,人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类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弥补了语言无法表达的缺憾。
艺术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追求,而这些文化与精神追求往往会在当时的艺术中得到最完美的诠释。
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音乐、雕塑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承载了文化的内涵,同时也成为了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艺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使得人类文明得以不断地继承和发展。
艺术是对时代和社会的审视。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当代社会与时代精神的影响,在其创作中渗透着对当时社会和历史的观察与思考。
艺术作品也常常成为了时代风貌的见证者,记录了社会发展变迁的痕迹。
从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时期社会的情感与价值取向,深刻理解历史进程中的起伏和变化。
艺术史为我们提供了对艺术发展演变的历史记录和研究。
艺术史是对艺术发展的系统梳理和总结,为我们提供了对古今中外各种艺术形式的全面了解。
通过对艺术史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艺术的内涵和精髓。
通过对艺术史的研究,我们也能更好地发掘和珍视那些先贤所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促进其传承与弘扬。
对于艺术及艺术史的理解,是对人类思想情感与文化传承的深层反思。
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精神追求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
通过对艺术的理解与鉴赏,我们能够更全面地感知文化的内涵与发展脉络,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与世界。
在建党百年的伟大征程中臻美百岁舞蹈人生——梁伦先生对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建树
在建党百年的伟大征程中臻美百岁舞蹈人生——梁伦先生对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建树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节点,回顾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我们不能忽视文化艺术对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巨大贡献。
在这一百年的征程中,中国舞蹈艺术经历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其中,梁伦先生作为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奠基人之一,为这一艺术形态的塑造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伦先生,1921年出生,是中国当代舞蹈艺术的奠基人之一。
自幼就展现出对舞蹈的天赋和热爱,他曾经学习过传统舞蹈和芭蕾舞,但认为这些舞蹈形式无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正是出于这种情感的驱使,他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尝试创作中国新舞蹈。
中国新舞蹈是梁伦先生遵循自己艺术理念和生活体验的产物。
他在作品中注重情感表达和人性关怀,通过对舞蹈动作的创新和肢体表达的独特方式,他成功地将个人经历和社会观察融入了舞蹈创作之中。
梁伦先生的作品集中展现了对家庭、爱情、生活等主题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类情感和社会关系的独到解读。
梁伦先生的舞蹈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他注重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并将其巧妙地融入舞蹈创作之中。
例如,在《梦回大地》中,他运用了传统绘画元素,将舞台营造成了一幅具有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画卷。
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使他的作品在国际舞台上备受瞩目,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梁伦先生不仅在艺术创作上有着杰出的成就,而且致力于舞蹈教育的推广和学科建设。
他在20世纪70年代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舞蹈学院之一——广州舞蹈学院。
作为该学院的创始院长,梁伦先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人才,为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除了对艺术创作和教育的贡献,梁伦先生还积极参与舞蹈团体的组织和国际舞台的交流合作。
他曾多次带领中国舞蹈团队赴国外参展演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舞蹈的独特魅力。
同时,他也与众多国际知名舞蹈家合作,推动了中外舞蹈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梁伦先生对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建树,不仅为中国舞蹈艺术的多样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也为整个文化艺术界树立了榜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有人说它是中国社会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有人说它是当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鲜明标志,有人说中国当代艺术已步入世界艺术强国之林。
也有人说,中国当代艺术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精神文明严重滞后的具体表现,也有人说它是中国痞子文化的最典型代表,也有人说那些都是垃圾。
面对这些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如何做出自己的判断,如何给它一个全面公正的评价,如何思考其价值和弊端,这一切都需要在历史中进行寻找、分析、梳理、定位。
一、发展初期的中国当代美术状况
上世纪70年代末,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宣告结束,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
正值此时,国家在思想领域中的解禁以及更为广泛的对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为中国学术思想的开放提供了绝好的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文化介入获得了成熟的条件,于是启蒙主义就漂洋过海进入了敞开的国门。
正是在这样一个发生学意义上的被动发生或刺激应变的过程中,启蒙主义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
这股思潮从诗歌界开始,很快波及了整个文学艺术界。
与此同时,美术界开始了一系列重要发展:星星画会,85美术新潮,黄山会议,89现代艺术大展等。
现代主义的欢呼,打破了传统的保守与陈旧。
各种标榜西方绘画先验的群体,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这种波澜壮阔的景象汇成一股洪流,冲击着我们的思维与观念。
一场以青年人为主的美术新潮运动,以其独特的活力与锐气,开始向中国传统官方艺术
挑战。
热情一直持续到1989年的北京中国现代艺术大展。
这次大展是80年代中国当代美术运动的大阅兵,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大集结。
而颇具意味的是,展出场地是中国美术界最高殿堂的中国美术馆。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在地位与认同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二、随之而来的中期发展阶段
80年代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的当代艺术虽然天生带来了某些缺陷和弊端,但它也展现了一片崭新的艺术天地,它的“当代性”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带着迷茫、激情和喧闹,中国当代艺术步入了90年代。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过程中,随着真正的商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到来,现代化和城市化带来的中国社会的剧烈转型,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诸多变化,个人主义思想愈演愈烈,集体意识逐渐淡薄。
在艺术上表现为从集体主义经验到个人经验的转换,大众文化和微观政治时代的来临。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一种被称之为“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艳俗绘画”等的架上绘画开始活跃起来。
1990年的刘晓东、俞红画展,王劲松、宋永红画展,1991年的方力钧、刘炜画展,新生代画展,曾凡志画展等让我们意识到一种新的表达内容开始出现,并迅速形成一种风气。
加之刘震云的新现实主义文学,崔健吼出的“在雪地上撒点野”等摇滾之声,这种种文艺界的响应,使当代艺术进入一个泼皮艺术的时期。
无聊成为他们对当下生存状态唯一的体验,意义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消遣,用荒唐、无意义、平庸、幽默
来回应这个他们认为是以严肃自居的社会。
这种现象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对理想的追问转向对于自己生存真实空间的关注。
后现代的颠覆权威,反对传统,反对严肃,反对精英成为他们的信条。
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实验艺术的开始实施和迅速发展,从装置到行为到影像。
中国当代艺术家将这些媒介方式逐一实验,完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完整的形式体系。
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化、实验艺术、个人价值经验的探索等问题中结束,成为一个文化引进与吸收的过程,它是对80年代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反思和再解读,并指向一条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发展道路。
三、21世纪下的当代中国艺术
时间进入21世纪,经过近20年的借鉴和消化,特别是对西方当代艺术的叙事方式,发生途径,社会历史记忆及存在状态的磨合。
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一个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并存的混血时代,它逐渐形成一种多样式的体系化状态,并在不同层面上被国内外所接受和认可。
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空前开放,伴随而来的是道德伦理的不确定性,社会竞争愈发激烈,也使社会处处充满着诱惑。
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信仰的缺失使其无法具有必须的自控力和选择力,这种巨大的无奈使其在心理上产生压抑和迷茫,形成了带有悲观主义或自我感伤色彩的精神思潮。
以“青春残酷绘画”和“卡通一代”为代表的中国年轻当代画家在21世纪的艺术舞台上的活跃,标志着中国当代
艺术在青年一代中的重要认同度,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具有向前发展所必需的后备力量。
当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已趋于平稳,并且已经市场化。
画廊及拍卖公司的出现,使中国当代艺术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经济体制空间。
展览形式的多样,独立策展人的崛起,使中国当代艺术有了更多展示平台。
私营美术馆等收藏机构,为中国当代艺术积累了大量图像及文案资料,并在另一方面用经济推动了它的发展进程。
在这种多方位的建构之下,中国当代艺术从起初的星星之火到现今的炙手可热,由一个被动接受变为体质完整的主动发生,从80年代的文化理想主义到90年代的前卫实验,在21世纪开始,完成了由青涩走向成熟的过程。
西方现当代艺术走了百余年的历史,中国现代艺术在上世纪20、30年代也有相当的发展,但由于战争等原因中断了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5美术新潮之后,才获得重新发展的机遇。
在短短的20余年的时间内,以青年人为主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把西方当代艺术重新演绎了一遍。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些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确实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但更有大量的作品是不成熟的,只是一些肤浅的对于西方当代艺术语言的模仿。
他们并不完全了解西方当代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艺术本质的意义,缺乏对西方当代艺术的本体语言、艺术形式和技巧等方面的体悟与把握,显露出的是一种思维定势的情绪化模式,并不是正常的真实情感的表露。
大量的形式重复和符号化的作品,缺少内涵和技术上的支撑。
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艺术都必须有民族的根基,任何艺术都是文化精神的积累,并逐渐成
熟走向高峰的。
急功近利是不可能达到艺术的学术高度。
总体来说,中国当代艺术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结合体。
它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明显的弊端。
我们既要肯定中国当代艺术在思想解放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也要提高对于西方文化渗透、西方文化中心论蔓延的警惕;我们既要加强同西方对话,占据国际艺术舞台,也要反对后殖民主义的犬儒主义;我们既要肯定中国当代艺术在艺术观念及艺术形式上取得的巨大突破,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在艺术本体语言及技法手段上的薄弱;我们既要承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艺术品的市场化,也要小心地同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