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 中国民俗学网-中国民俗学会 · 主办 ·
中国民俗学
民俗学概论讲义要点第一讲民俗概述(之一)一、民俗的定义及分类(一)、从“民俗”到民俗学甲、“民俗”一词在我国出现很早。
1、《管子•正世》“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
”2、《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3、《史记•周本纪》:“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
於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
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
”从以上几个例子来看,古代典籍中的“民俗”指的是下层民众的生活、生产、风尚习俗等各种情况。
-----结发夫妻的来源、含义及相关民俗年轻时结成的夫妻,指原配夫妻,出自苏武《诗四首》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1、中国古时候结婚时,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举行结婚仪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最后饮交杯酒。
后来又发展成合鬓的仪式,即夫妻并坐,将两人一缕头发束在一起,“结发夫妻”一词由此而来。
2、古时候,“结”通“髻”,意思是总发。
髻,挽发而结之于顶。
唐代女诗人晁采写有一首《子夜歌》:“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
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在古时候,新婚洞房里妻子头上盘着的发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仪礼•土昏礼》中记载着:“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
”意思是只有丈夫才能来解开盘着的发髻,然后相拥相抱、恩爱缠绵、如胶似漆。
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的男女为“结发夫妻”。
3、古时有个皇帝登基的头一夜,为担心胡子太短,无法入睡(古代男人是以胡须长短衡量人的学识的)。
身边的娘娘聪明过人,她剪下自己的头发,仔细地接在皇帝的胡须上,一夜工夫,使皇帝的短胡子成了长胡子。
次日皇帝登基时,手捋胡须,接受臣子朝拜。
臣子惊叹皇帝一夜之间,胡须过脐,真乃“真龙天子”!娘娘剪发结皇帝的胡须成为结发夫妻的由来。
4、在浙南有“束发托身”的民俗。
元配夫妻择日完婚时,男方要送庚帖,女方要回庚贴。
庚贴上写明姓名、出生日子时辰和完婚时间。
(完整版)民俗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的定义与分类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
二、民俗学定义的分歧♦西方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大致可分为七类:♦1.民俗是旧时的残余遗风,完整的阐述是民俗学标准辞典的两则定义:“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Entirebody),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
”“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及文明民族的传统创造,或专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造作人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那些东西。
♦3.民俗指含意广泛的传统现象。
它们比其它的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更可表现出传统的任务,内容“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的谚语”。
还包括一个民族传统的风俗、信仰、以及文学。
♦4.民俗是退化的宗教。
认为民俗是还模模糊糊地残存在文盲和乡下人生活中的古代宗教仪式。
一种民间宗教的残余物。
♦5.民俗仅指民间故事。
一种范围界说不明确,而且和神话分别不明显的故事。
同时,这些故事的内容和用意在原先传诵人心目中也不够严格和清晰.♦6.民俗是一种主要由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
即口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及其它文学方式的东西。
♦ 7.民俗是俗民文化。
换言之,民俗是文明文化中庶民的文化表现,或者说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三、民俗学定义分歧的原因♦一、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与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二、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
♦三、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内涵与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四、分歧中所达成的共识♦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二、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民俗学(四川师范大学选修课完整笔记).
民俗学著作:《民俗学》作者:陶立清《中国民俗学》作者:乌丙安(辽宁大学出版社)《民俗学概论》主编:钟敬文(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外民俗概论》作者:右西平俗语: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诞生礼:洗三(送锁:锁住新生儿魂魄)、满月、百日、抓周、其中百日: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百家锁富意,在逆境中也能健康成长。
葬礼形式:水、火、天、土、塔名词解释:民俗事像:①物质民俗7个,农业、狩猎、游牧和渔业、工匠、商业与交通、物质民俗、饮食、居住建设民俗②敖包:蒙古语是堆子、石堆、的意思,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演变成蒙古民族崇拜天地或宗神的象征。
在丘陵或山地的高处用石头堆圆形的高塔,里面有神像或佛经,石塔上有经幡和彩条(为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③那达慕:是蒙古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集“祭祀、竞技、娱乐、祝福”的民族体育娱乐活动,一般在农历七月间择日举行,蒙古语是“娱乐、游戏”的意思,节日期间以摔跤、赛马、射箭为重要内容。
④哈达:是裕固族、蒙古族、傣族、土族的习俗,象征着吉祥、敬意、友谊、祝福、庆贺、问候等,有多种颜色,如黄色,主要是蒙古族用来纯净,白色多见。
款式:长条,质地:丝绸、麻,图像:佛像、佛经⑤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称穆斯林):10个: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伊斯兰教主教:大阿訇我教长阿訇是伊斯兰教中主持宗教各仪式的主持人八宝吉祥图,藏语称“扎西达杰”宝伞:古印度帝王、贵族,皇室专用,后化为器具,富意为至上权威金鱼:象征复苏、永生、再生,净化灵魂等宝瓶:象征吉祥,清净和财运,又象征净化灵魂甘露等莲花:象征最终的目标,即修成正果白海螺:在西藏以右旋的海螺最受尊崇,被视为名声远扬三千世界象征,稀世之宝.吉祥结:原意象征爱情和献身,还象征着跟随佛陀,有能力从生存的海洋中打捞智慧珍宝. 胜利幢:古印度的一种军旗,有自省、自清清净之意金轮:古印度时一种杀伤力强的武器,象征佛法这八个图像堆成整个图案,在藏语称“达杰明苏”,意为吉祥八宝瓶状三多节:纳西族崇拜玉龙雪山,体现了对自然的崇拜、对山的崇拜二月二:又叫龙抬头,龙抬头后就要春耕了本鼓节:云南佤族,本鼓是山寨的保护神,要跳,佤族女孩会留乌黑的长发,表示自己铭记大地母亲的恩情,也展现自己粗犷而原始的美,会跳象征吉祥的甩发舞。
《中国民俗学》课程
一、课程简介《中国民俗学》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方向课,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人生仪礼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信仰民俗、民间游艺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二、课程设置目的与教学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
了解、熟悉中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旅游活动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国各民族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各种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
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中国民俗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它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导游基础知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相互衔接配合。
四、使用教材:苑利、顾军编著的《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一书。
五、课时安排:本课程计划安排40个学时,实际讲授39学时,作业交流1学时。
六、学习方法指导1、正确处理教材和参考书籍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的配套读物较多。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广度、深度和难易程度,按照认识规律所作的全面规范。
参考书籍是补充、完善知识结构的辅助资料,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深化理解、加深印象。
在阅读教材时,应先翻阅教材中有关这一章的思考题,这是各章的基本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材料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民俗学课件刘怀堂 ppt课件
《中国民俗》 Copyright by Jiaping
一、(三)“民俗”与“民间文化”二词 辨析
• 民间文化:所谓“民间文化”是相对于“精英和典籍 文化”而言的,是人民大众用心灵和双手创造的文化, 是人民大众自发创造、满足自己的一种文化。(中国民
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文艺报·文化副刊》,2005年1月15 日。)
《中国民俗》 Copyright by Jiaping
一、(二)“俗”的定义
2.精神文化说 这是以班尼(或译作博尔尼)为代表的部分英 国民俗学者们的观点。1914年出版的《民俗学 手册》中有一段话,形象地表明了这种观点: “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犁的形状,而 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 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守的禁忌; 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祀 以及建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民俗学
第一节 民俗
《中国民俗》 Copyright by Jiaping
《中国民俗》 Copyright by Jiaping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18世纪)年代) 年代) 70年代)
界 边缘人、农民 使用各 任何拥 被民俗定
定 迷信人
种器具 有独特 型的社会
和机械 的口头 成员,所
的人 传统的 有民间群
群
人
体
《中国民俗》 Copyright by Jiaping
教材上罗列的“民”的概念
民俗学概述(全套课件191P)
1
第一章 民俗概述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与分类
第二节
第三节
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第四节
第五节
民俗的调查与研究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2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与分类
一、民俗的定义 二、民俗的分类
3
一、民俗的定义
——Folklore
Folkloristics(民俗学)
1、文化遗留说 2、精神文化说
25
第二节 自然生态民俗与农业生产民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6
一、自然生态民俗的定义
与人类的食物链有关的民俗文 化,叫做自然生态民俗。自然生态 民俗又分为动物生态民俗和植物生 态民俗,其中自然也包括生态环境 的有关气象、季候的民俗。生态民 俗反映的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和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措施。
27
二、自然生态民俗举例
61
(三)西南民族服饰
1、藏族: 藏袍、帮典
2、傣族: 筒裙、筒帕 3、白族: 风花雪月帽 短围裙 4、纳西族: 七星披肩
62
(四)东北民族服饰
1、赫哲族: 鱼皮衣 2、鄂伦春族:狍皮服饰 3、满族: 旗袍、花盆鞋、旗头 4、朝鲜族: 七彩衣、船型胶鞋
63
第五节 外国服饰民俗举例
一、亚洲国家服饰民俗
3、民间文学说
4、传统文化说
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 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 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 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 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 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4
[王霄冰禤颖]身体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中国民俗学网
[王霄冰禤颖]身体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中国民俗学网四、身体民俗学的理论视角与研究范式承前所述,虽然中国古典文献中包含有大量的身体民俗资料,而且中国民俗学在创立阶段便已有学者开始关注身体民俗,但身体民俗学的理论建构却直到本世纪初才真正开始,并且明显受到了美国民俗学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身体民俗的概念虽然已为学界所接受,但相关的理论探讨和应用研究仍然十分薄弱。
究其原因,应与身体民俗学的理论在美国本土也不甚成熟有关。
凯瑟琳·扬虽然铸造了“身体民俗”一词,但并没有给予其以明确的定义,更未能就此形成一套理论和方法。
她在《身体民俗》一书的导言中,仅仅强调了“身体是被发明的”,是文化“刻写”的结果,及“文化同时也是由身体创造出的”观点,并列举了一些身体民俗现象。
也许正是为了弥补该论文集在理论体系建构方面的缺陷,编者在最后列了一个参考书目,即她认为对身体民俗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的著作,一共24种,涉及哲学、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其中包括米哈伊尔·巴赫金、格利葛利·贝特森、皮埃尔·布迪厄、玛丽·道格拉斯、诺贝特·埃利亚斯、米歇尔·福柯、埃尔文·戈夫曼等的论著。
虽然编者对每本书的观点都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但却未能从这些著作中抽取出与身体民俗有关的内容,进而结合民俗学的学科特点,建构起身体民俗学自身的理论框架。
彭牧在总结过去30年美国的身体民俗研究时指出:纵观美国民俗学近年来的身体研究,根据学术渊源与侧重的不同,大致显示出两种研究取向。
一条主要沿福柯话语分析的路径,又结合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对身体象征和社会结构与关系的考察,着重探究社会、历史与文化如何形塑和刻写身体,身体如何成为权力、话语争夺和角逐的场域并体现之。
另一条则根植于现象学的传统,强调身体活生生的肉体性。
沿着人类学中从毛斯(Marcel Mauss)的“身体技术(body technique)”到布迪厄的惯习(habitus)的理论脉络,它关注身体的能力、经验、感觉和能动性,探讨“体现(embodiment)”、“体知”(bodily knowing)与人类社会文化实践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讲义
的惯制展开,同时在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民俗形式。 民俗传播和扩布的过程也就是民俗传播结构, 其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传者、受传者、传播情景和传播渠道。其中传者和受传者是普通民众, 也是民俗环境的主体。 因为:从文化形态上看,民俗传播广义上是横跨传播学和民俗文化 两大范畴,民俗传播作为千百年相沿成习的风习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 化意识的综合表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虽不是成文法,但却具有 软控制力量和性质,无论何种民俗形态,一旦形成,就渗透到我们生活 中时代相传,成为一种具有强大约束力的精神力量,因而对民俗学的学 习研究是不能脱离主题对象“人”的研究的。 民俗形态:基于民俗是传播和流动的认知,不论何种民俗事象,就其 具体形态而言,都存在“原生态”“此生态”和“再生态” 、 。 3、民俗文化学 就是研究探索民俗文化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一般科学,对于各种 具体的民俗事象的研究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 4、民俗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民俗文化 民俗学的兴起: 二.民俗学的兴起: 民俗学的兴起 1、民俗学是近代社会和思想的产物。民俗学的英文名称 FOLKLORE 发端于 19 世纪 50 年代的英国,该词的原意就是“民众的知识和学问” 。 英国一批从事古老知识与古物研究的学者曾在 1572 年创立协会,并 出版一些著作,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勃朗德的名著《民间古老风习的观 察》 1846 年英国稽古学者威廉汤姆斯向《雅典娜神庙》杂志写了一封信, 信中建议用一个“挺不错的撒克逊语合成词——民俗”来取代象“民间 古语” “通俗文学”这样的一些术语,并倡议研究这门学问。汤姆斯第一 次对民俗的概念、性质、内容做了界定,如礼仪、风俗习惯、仪式典礼、 迷信、歌谣、寓言等,为世人做瞩目。 后来由于各国学者交流协商,特别是“国际民俗学会”的成立, FOLKLORE 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有关这门学问的术语。 2、民俗学的兴起与形成同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思维方 式,价值趋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对民俗学的需要程度和研究状况,也表现出不平 衡的情况。一门学问的兴盛总是和那个国家的需求紧密联系的。 德国:德国民俗学的创立者里尔与 1858 年在《科学的民俗学》中, 提倡民俗学是研究、沟通德意志民族的学问。原因:德国历史上处于分 裂状态,要实现资本主义,就必须国家统一,而要统一,就必须首先寻 找出本民族同意的民族精神。 于是研究就赋予了德国特定内容的民俗学。 中国民俗自觉意识的产生和学科兴起与民俗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民俗自觉意识的产生和学科兴起与民俗文化的发展 中国民俗自觉意识的产生与兴起 一.中国民俗自觉意识的产生与兴起 中国民俗自觉意识的产生 1.民俗自觉意识 就是从学科角度对民俗的真切认识和整体把握。 发生的时间: 世纪 20 初新文化运动前夜北京大学的歌谣研究,就是这民俗自觉意识的典范。 1917 年北京大学建校 20 周年纪念前后,校长蔡元培号召进行歌谣采 集活动,发表了歌谣采集规约、拟刊行歌谣(即民谣总集和选集) 。这是
(完整word版)民俗与民俗学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第二章辅导第二章民俗与民俗学第一节民俗一、什么是民俗(了解掌握)1、“民”的概念:“民”是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独立的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所指的社会人群不同。
现代民俗学的观点认为,“民”是全民的,而不应是部分人群。
因为非正规的文化的传递者是全体民众。
2、“俗”的概念:“俗”简单地说,就是“知识和学问”。
“俗”应该是以口头的、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正规”和“非官方”的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
“民俗”就是普通百姓的知识和学问,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
3、民俗的概念内涵(掌握)民俗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主要包括以口头、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正规、非官方形式保存和传播的,传统文化现象。
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或无意地遵循和维护的一种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二、民俗的产生和传播1、民俗的产生(了解)(1)民俗事项随人类和文化的产生而文化。
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人类在共同生活中,创造文化的同时,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民俗事项也随之产生了。
(2)民俗是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晶,没有具体作者。
从宏观的角度看,民俗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积淀,是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晶。
与书面传播和保存的文化传统不同,以非书面、非正规、非官方的形式保存和传递的传统文化的民俗,没有具体的创造者。
几乎所有的民俗事项都没有具体作者。
(3)学术界的重要理论关于民俗事项的产生,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①共同创造论;②残余论;③文化沉淀论;④个人创造和集体再创造论。
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是个人创造和集体再创造论。
2、民俗的传播(了解)关于民俗的传播问题,学术界有很多假设,比较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有:(1)一源论。
这种理论的假设是,民俗应该有一个源头,即在某一特定的时间,被某个(些)人创造于某一个特定的地区。
某种类型民俗的所有异文都具有“亲族”关系,即它们都来源于同一个源头。
(2)多源论。
认为每一个民族或文化都有创造出与其他文化相类似的文化现象的可能性。
《中国民俗学》简稿.pdf
第一讲民俗概论一、什么是民俗?民俗学发展到今天,有关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民俗学这样一些最为基本的问题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念。
分析其中原因,正如民俗学家陶立璠所说:“为什么一个看来似乎简单明了的问题,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却非常困难?关键在于‘民俗’发生在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大家又熟视无睹。
”要了解“民俗”这个概念,我们必须要知道作为词汇的“民俗”与作为学科的“民俗”之间是有差异的:作为词汇的“民俗”作为词汇的“民俗”在中国早就出现:《礼记·淄衣》曰:“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管子·正世》曰:“料事务,察民俗。
”《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
”作为学科的“民俗”:民俗一词是有“民”(folk)和“俗”(lore)这两个部分组成,但是从民俗学这个学科诞生的那天起,有关“民”和“俗”的定义的争论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什么是“民”和什么是“俗”的观点非常多,而且不断发展,正因为如此,“民俗”一词的概念的界定也是难以把握,以致于众说纷纭,观点庞杂。
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版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一书,就载有民俗一词的简明定义达21条之多。
比如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等。
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民俗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它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民俗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二、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的;三、民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文化模式,这种模式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二、民俗如何分类?民俗的最早分类标准出现在英国。
英国民俗学会于1890年出版的由高莫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的分类是:(1)观念和信仰民俗,包括迷信的信念和举动、关于自然物的迷信、关于树木百草的迷信、动物迷信、精怪、禁厌术、土医术、法术和占卜、关于冥界生活的信条和一般迷信等;(2)旧传的风俗,包括节俗、礼俗、嬉戏和地方风俗等;(3)旧传的叙事谭,包括童话、民间故事、趣谈、寓言、深化、叙事曲、民歌、地方传说和旧传等;(4)民间成语,包括韵言、母歌、谜语、谚语、诨名和方言等。
民俗学课件(新)
理解定义时需注意:
1、关于民俗中的“民” 2、民俗的本质——传统文化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说,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和表 达方式的总和,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传统应具有的特征: 必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带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 的东西 ;传播方式:“口头”或者“行为”或 者“风俗”或者“物质”;传播途径:非正式性; 具有持续性和连贯性 。
二、什么是民俗学
(一)民俗学名称的由来 1、国外的情况 一般认为始自英国人威廉·汤姆斯 (William Thoms)于1846年提出的 “folk-lore”一词。他在1846年写给 《雅典娜神庙》杂志的一封信中提及该词。 汤姆斯的贡献在于确定了民俗学作为一门 学科的地位。
2、中国的情况
《北京大学日刊》刊登的《征集全国歌谣简 章》:
一、有关一地方一社会或一时代之人性风 俗政教沿革者; 二、寓意深远有类格言者; 三、征夫野老游女怨妇之辞不涉淫亵而自 然成趣者; 四、童谣谶语似解非解而有天然之神韵者。
(四)中国民俗学研究历史简介
4、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的两次壮举 (1)妙峰山风俗调查 关键词:1925年;荣肇祖、顾颉刚 、孙伏圆等; 入境随俗、实地调查 ;成果最初发表在《京报》 副刊上 ,1928年作为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丛书正 式出版 ;被称为“中国学术界的一个霹雳 ”、 是“中国学术界起了革命” (2)西南民族调查 关键词:中山大学;始于1928年,结束于1930 年 ;地点—云南、广西、四川等的少数民族地 区;完成大量的考察报告和研究著述
(四)中国民俗学研究历史简介
结语: 1、北大为中心的民俗学是中国现代民俗学史的 发生、发展期 ;中山大学为中心的民俗学则是 其发展繁荣期 。 2、北大民俗学时期为中山大学民俗学时期奠定 了基础,开拓了道路,培养锻炼了学者,提供了 理论上和资料上的参考,造成了影响;因而中山 大学民俗学时期能够较早地站在了一个学科意识 更为强化、学术气魄更为宏大的层面上。
民俗学
民俗学民俗是一种生存方式民俗是一种生活相“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为佛也。
”生活相也就是生活的样子,一种生活的方式,不是我们所想像的古老的,古老的只是一个方面,关键是它是活的,活态的生活相。
它在生活层面表现为生活的习惯和生活的技艺。
一、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从文化的层面看,民俗是什么?民俗是一种文化的模式。
所谓模式,是一种样式,它概括了某种日常生活的规范或范式。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模式,作为一个国家种族的管理手段在历史上是很多的许多民俗在文化层面都体现着本民族的文化模式。
这些民俗的样式,一般没有文字规定,往往象风一样流动。
鱿鱼炒鸡片---游龙戏凤鸡蛇同烧---龙凤呈祥虾仁炒鸡蛋---花好月圆黄瓜炒鸡肝鸭肉---苦凤怜鸾菠菜炒番茄---翠柳啼红鸡汤炖雀肉---鸠集凤池黄花菜焖全菇---美女簪花公鸡与母鸡同盘---鸾凤和鸣鹅掌炖白蘑菇---雪泥鸿爪二、民俗是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哲学的层面,民俗就是一个族群独特的、特有的、思想文化的起点和思考的原型。
民俗追根溯源是什么?就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
这个原点都在我们身边,我们只是往往没有意识到,没有解密。
民俗归根到底是什么?民俗归根到底是“人俗”,是社会民众中的传承性的生活文化。
如果说我们一个人有生物的生命,那么我们也有文化的生命。
人是生物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双重复合体。
如果生命的基因是DNA,那么文化的基因就是——从哲学理念上的民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包括:㈠口头传统和表述㈡表演艺术;㈢社会风俗、礼仪、节庆;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昆曲(2001)柯尔克孜族玛纳斯史诗古琴(2003)妈祖信仰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5)蒙古族呼麦蒙古族长调民歌福建南音篆刻(2009)热贡艺术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书法藏戏剪纸浙江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法南京云锦织造技艺西安鼓乐端午节越剧朝鲜族农乐舞中医针灸(2010)格萨尔史诗京剧侗族大歌皮影戏(2011)花儿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年(2009)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维吾尔族麦西来普(2010)帆船水密舱壁制作木版活字印刷术赫哲族伊玛堪(2011)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的定义广义的概念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
第二章民间文学搜集
2、文献学方法
• 《尚书》、《国语》、《左转》、 尚书》 国语》 左转》 韩非子》 吕氏春秋》 《韩非子》、《吕氏春秋》、 山海经》 楚辞》 《山海经》、《楚辞》、 穆天子传》 庄子》 《穆天子传》、《庄子》、 韩非子》 列子》 《韩非子》、《列子》、 吕氏春秋》 孟子》 《吕氏春秋》、《孟子》、 墨子》 《墨子》、 燕子春秋》 《燕子春秋》、 战国策》 《战国策》等等
二、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历史与搜集、记 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历史与搜集、 录民间文学的概况 • 1918年2月,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征集处。 年 月 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征集处。 • 1918年5月20日期,北大日刊开设了“歌谣 日期, 年 月 日期 北大日刊开设了“ 选”专栏 • 1920年12月,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研究会 年 月 • 1922年12月17日,《歌谣》周刊创刊。 歌谣》周刊创刊。 年 月 日 • 个人搜集的作品集,如顾颉刚的《吴歌集 个人搜集的作品集,如顾颉刚的《 甲集》 孟姜女故事的歌曲甲集》 甲集》、《孟姜女故事的歌曲甲集》,董 作宾的《看见她》 作宾的《看见她》等。
• 唐民间故事与传说:段成式的《酉阳杂俎》 唐民间故事与传说 段成式的《酉阳杂俎》 故事与传说: • 唐民间说唱文学:《孟姜女变文》、《董永变文》 董永变文》 唐民间说唱文学: 孟姜女变文》 说唱文学 等。 • 《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和“三言“中 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 》《清平山堂话本 三言“ 的小部分。 的小部分。 • 宋代:“鼓子词”“诸宫调”等。 宋代: 鼓子词”“诸宫调” ”“诸宫调 北宋赵令畴《崔莺莺商调蝶兰花词》 北宋赵令畴《崔莺莺商调蝶兰花词》, 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 唐宋民间戏剧: 唐宋民间戏剧 民间戏剧: • 唐代民间小戏—参军戏。 唐代民间小戏—参军戏。 • 宋代兴民间杂剧和南戏。 宋代兴民间杂剧和南戏。 • 南戏的早起代表作品是《赵贞女》和《王魁》等剧 南戏的早起代表作品是《赵贞女》 王魁》 目。
语言、文学类网络资源
语言、文学类典型网络资源1)中国语言文字网()该网站设有法规、标准、语文工作、科研工作、学术交流、培训测试、中文信息处理、语文博物馆、网上服务、百家论坛、图片·视频等栏目。
2)中国语言资源开发网()该网站由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和商务印书馆主办。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该网站设有学科概览、学科之窗、研究生教育、新作推介等栏目。
4)北京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2000年9月该网站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在语言学学术研究、数据库建设、交流互访、人才培养等各方面较有特色。
5)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设有新闻中心、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教学资源、汉语考试、奖学金、汉语桥、交流合作、业务中心等栏目。
6)中国外语网()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
该网站提供新闻、课程、教材、备课、《中国外语》、科研、考试、在线考试等信息。
7)中国英语学习网()该网站主要提供9大板块:基础板块:词汇、短语、答疑、翻译、口语、听力;指南板块:211工程、高校、背景、趣味、专业、百科;品牌板块:疯狂英语、赖世雄、新概念、许国璋;出国板块:资讯、移民、预警、奖学金、专业、排名;行业板块:办公室、房地产、法律、公交、酒店;考试板块:四级、六级、公共、考研、雅思、托福;生活板块:餐厅、电话、旅游、购物、情景、实用;少儿板块:词汇、对话、歌曲、故事、动画、考试;动态板块:高考、考研、四六级、雅思、托福。
8)法语学习网()该网站提供法语学习板块:入门、字母、词汇、会话、语法、听阅、听写、写作;法国留学板块:快讯、文书、院校、事件、TEF+ 、TCF+ 、签证、中介等信息。
|9)德语德国网()该网站成立于2003年。
网站为国内德语学习者,对德语、德国、德语文化感兴趣者,出国学习交流者提供德语学习资料、德语考试资料、德语国家国情信息,以德语俱乐部论坛为网络交流平台,建立德语人才库,为德语人才提供者和需求者互相选择提供方便。
03:中国民俗学会中国生肖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筹备方案
中国民俗学会中国生肖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筹备方案由中国民俗学会与山西省稷山县人民政府共建的“中国民俗学会中国生肖文化研究中心”,将是国内最高层次的生肖文化研究机构,该中心的成立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生肖文化研究的水平,为生肖文化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和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做好学术和技术层面的准备。
经双方协商,现就“中国生肖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筹备工作的相关事宜策划如下:一、成立大会时间2015年1月9日(周五)至13日(周二)。
1月9日,报到;1月10日,稷山县历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1月11日,成立大会与专家学术报告;1月12日,晋南历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1月13日,离会。
(大部分代表12日晚离开运城)二、成立大会地点山西省稷山县(具体地点待定)三、拟邀请与会人员1、中国民俗学会领导(7名)朝戈金: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文与哲学理事会主席乌丙安: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辽宁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叶涛: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刘德龙: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政协文史委主任巴莫曲布嫫: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中: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施爱东: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2、文化部与山西省非遗部门领导(3名)马盛德: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周小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原巡视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赵中悦: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3、中国民俗学会专家(10名)陈连山: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杨利慧: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裕成: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天津《今晚报》编审张从军: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勃: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中心教授杨秀: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刚: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研网技术公司技术总监段友文: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唐仲山: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研究院教授陆建芳: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南京博物院民族民俗研究所所长4、海外学者(5-6名)台湾、香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越南各1名。
民俗学——精选推荐
民俗学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第六章人生仪礼第七章民俗信仰第八章民间语言第九章民间艺术第十章民间游戏娱乐第十一章民俗田野作业绪论第一节:民俗学名称的由来及其研究“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William Thoms)于1846年创立的。
他以萨克逊语的Folk(民间、民众)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一个新词,后来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学科名词。
在中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
《礼记·缁衣》中就有“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之说。
但是“民俗学”作为学科专业名词,在中国第一次出现却是在1922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歌谣》中的《发刊词》中。
民俗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对民俗事项的理论探索与阐释、对民俗史与民俗学史的研究和叙述、民俗学方法论以及对民俗资料的收集保存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的探讨,具体分为:民俗学原理,民俗史,民俗志,民俗学史,民俗学方法论和资料学。
民俗学有着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认识作用,对它的研究也逐渐朝着由雅到俗的方向发展开来。
现在,民俗学课已经成为一门年轻而有活力的学科,并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
第二节:民俗学的概念和范围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和社会组织等民俗。
总体来说,大略可以分为以下四部分: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处于春分和谷雨之间,时间大约在公历的4月5日前后。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
因为上坟扫墓、祭祀鬼魂是其主要节俗活动之一,所以又称为“扫墓节”、“鬼节”、“鬼门关节”。
也有的地方称其为“踏青节”、“三月节”。
清明最早只是一个节气,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又《岁时百问》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明净,故谓之清明。
”这都是指的节气。
清明成为一个富有民俗活动的节日,大约是在唐代。
此后,它逐渐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民俗节日1,一直到今天仍然在民俗生活中占据着突出地位。
另外,中华民国时期,还一度将其定为植树节。
在我国传统节日体系中,清明节是个非常有特色的节日,肃穆、悲伤和欢快、享乐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几乎同时在其中得到尽情表达。
当然,这种表达是以形形色色的习俗活动为媒介的。
一、扫墓在我国许多地方,扫墓是清明节前后都可以进行的一项习俗活动,如在江苏吴县,清明前后数日,士庶并祭祖墓,叫“上坟”。
在辽宁海城,以清明前后十日为上冢期。
在山西浮山,“‘清明’前数日及此日,家家祭祖茔,宰牲羞肴,焚宝器、彩幡、彩缎、纸钱,添土于冢上,谓之‘拜扫’。
祭毕,乃享馂余焉。
”在上海,有所谓“前七后八,阴司放假”的说法,清明前七天到后八天之间,都可以扫墓。
在广东长乐,扫墓要在四月八日前停止,因为俗信这天闭墓。
在广西上林,则从清明到谷雨都可以扫墓。
但从总体上来看,在二十世纪,扫墓更主要地集中在清明这天进行。
所谓“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机关人员、学生等到烈士陵园为烈士扫墓的做法也已蔚然成风。
届时,人们向烈士敬献花圈或鲜花表达自己的哀思和怀念之情。
从传统的扫墓活动来看,清明扫墓多采取合族共祭的方式进行,有些地方,格外强调新媳妇这个家族新成员参与扫墓活动。
如在河南新安,如果家有新妇,一定要到祖父母坟上添土。
在江苏吴县以及上海张堰一带,扫墓时也一定要让新娶的媳妇同行,俗称“上花坟”。
清明扫墓主要由坟前祭墓、添坟、用纸钱、食祭余等一系列的活动构成,但是在如何祭祖,用什么祭祖,如何用纸钱、如何对待旧墓和新墓等诸多方面,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方性差异。
(一)坟前祭拜清明坟前祭拜祖先,是扫墓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祭拜之前,通常都要先除去墓上的杂草。
祭祖时通常要有纸箔、酒醴、香楮以及其他富有地方特色的物品。
在山西万泉,祭墓时要有一种叫“子推”的物品,用面蒸成,状如兜鍪。
荣河的“子推”上插鸡子,里面有胡桃九枚,外面有胡桃八枚。
在浙江于潜,人们会用角黍祭祖,在嵊县,用粘米采菁苗做成糍;在泰顺,人们鼠曲叶(俗曰绵曲)或蓬蒿和米粉馅糖做成“燕糍”,都拿来祭祖。
另外,浙江的一些地方祭扫祖茔时,还会将海蛳散撒在墓上,以为这样能使家族兴旺发达,子孙繁盛。
在福建永泰祭祀的供品还有用鼠曲或艾叶和秫米做成的粿。
在台湾彰化、南投、嘉义、台南、澎湖等地,都有以轮饼祭祖的做法。
轮饼,也叫润饼、春饼,用面皮包肉、虾、蛋、菜、土豆、白糖等而成。
在广东长乐,清明时节用枫叶染糯米,蒸饭作团,叫做乌饭,用以祭祖。
在广西宜北,1黄涛:《清明节的源流、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功能》,载《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
另参见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每逢清明,“家家户户备办猪肉数斤,大鸡一只,稍裕之家宰用猪仔,造黄花糯饭,香烛纱纸,男女大小上坟拜扫。
”在四川新繁,人家多采嫩艾,捣米粉为糍,以祭其先人。
在贵州兴仁,清明日取清明草叶捣茸和糯米为饼,叫做清明粑,又用黄栀子染糯米为饭,祭祀祖先。
值得一提的是,清明祭祖通常在墓地,但也不尽然,亦有选择在家中或祠堂中进行祭祀的。
如在江苏太仓,要在家中祭祀祖先,祭品中必有脍残鱼。
在云南建水,这天不仅要扫墓,还要在祠堂祭祖。
在安徽南陵,“大姓团祭于祠,召族中士人课以诗文,甄别有差,并由族长谕以孝悌忠信之道,如讲约然。
”在浙江绍兴,清明祭祖,多在祠堂中进行。
届时,大开祠堂门,族人依次进入,行祭祀之礼。
午间,由轮值人置办祭祖酒,邀族人聚饮。
酒后,各家还可分得一份实物,如猪肉、艾糕等。
在宁波,也做祠祭,这天要按菜谱设“清明羹饭”。
又有祖墓相隔甚远不能前去扫墓的,有“野祭”之说,如在四川渠县,“上冢期内,凡侨居异地,离祖墓较远者,特备楮帛,就近邻丛葬处望风祭酹,名为‘野祭’”。
(二)送纸钱清明扫墓,往往要给祖先送去纸钱。
送纸钱的方法各地不同,大致说来,方法有四。
一为焚化。
焚化是常见的使用方法。
之所以要焚化,是因为化作烟气可以进入冥界,易为祖先接收。
二为悬挂。
在浙江平湖,折竹插地挂纸球,叫“标墓”。
在福建永泰,把纸钱挂于坟墓,叫做“压纸”。
在河南新安,用白纸剪条挽于树枝或草上;在湖北咸宁、恩施等地,用竹悬纸钱插之墓上,叫做“标墓”;在四川长寿,用白纸剪作幡形(俗名青)插坟头,叫做挂青。
在贵州兴仁,用白纸作长幡挂于墓上,谓之标坟,又谓之挂青。
三为压在坟头。
在台湾彰化,“男女老幼相率上坟祭祖先,在坟墓周围献置墓纸,压以土石,称为‘挂纸’,或称‘压(音帝)纸’,以示子孙健在之意。
”四为抛撒。
在陕西宜川,男女踏青扫墓,撒彩纸钱,叫做“百纸”。
亦有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者,如在甘肃灵台,在标纸幡的同时,还要焚化纸钱。
另外,清明节送纸钱,又有不在坟墓的,如在河北张北、万全,清明日晚间,各家妇女到门前焚香烧纸,坐地哭泣,叫做“送纸”。
(三)添坟所谓添坟,是指给坟墓增添新土。
这一做法也是扫墓习俗活动的重要内容,流行全国。
在山东,俗信这是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
在广西宜北,“坟墓崩塌,或墓顶凹低,则加工修砌补坭,并插纱纸一簇,以表闻雷泣墓之孝思。
”(四)食祭余食祭余通常指祭祖之后,合族在墓地附近会餐,共同享用祭祀后的饮品和食品。
恰如北京《宛平县志》所载:“清明日,男女簪柳出扫墓,担樽榼,挂纸钱,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以纸钱置坟岭。
既而,趋芳树,择园圃,列坐馂余而后归。
”在河北望都,这种活动叫做“吃会”;在浙江嵊县,叫做“吃清明酒”;缙云叫做“散清”,宣平叫做“吃清”。
在福建崇安,叫做“做清明”。
在台湾南投,叫做“培公”。
在陕西绥德一带,称为“上坟会”。
甘肃灵台,称为“清明坟头会”。
在广西上林,祭过祖,人们在坟地附近藉地饮酒,食菜包,叫“扫清”。
在灵山,“产多者,届期至墓挂纸钱毕,则有猪羊、鸡鹅、生菜、大虾等仪以祭。
值事者为墓首,族大者多至数百人或千人,各携杯盘通行证。
有绅职者主祭,不论宗子,祭后则荐以熟。
……将会食,则依山团坐,以生菜裹肉饭等味大嚼,谓之包生,皆墓首料理焉。
”在四川、贵州等省亦有同样的活动,如四川合江,类似活动称作“玩山”;渠县一带,则叫做“清明会”或“人伦会”。
食祭余往往被人们视为敦亲睦族的一种有效方法。
(五)扫邻坟在我国一些地方,扫墓时不仅要为自己的祖先扫墓,同时还要祭祀邻近的墓主,如民国十九年(1930)辽宁《朝阳县志》载,“清明,或用车工,或用担挑,以封其先人之墓,随后及于平等及他人之墓,皆化帛奠酒,谓之“填坟”。
另在上海一些地方,扫墓时要将角黍分给坟邻,叫做“记墓”。
(六)新坟旧坟有区别在不少地方,扫墓往往对旧坟、新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首先在扫墓日期上有较明确的区别,通常“新坟不过社”,即为三年之内新逝的人扫墓必须在春社日之前2。
又如在台湾南投,有“培新墓”的做法,即人死后三年内丧家仍须备办牲醴、果品、五物碗等至墓地哭祭死者。
……按俗,死后第一年墓祭时间必须选在清明日之前,祭新墓的第一年由择日而定,大致选在春社日之前,并行哭祭;第二年选在清明日当天,第三年则在清明日之后。
墓祭三年后,即不再视为新墓。
其次,扫墓的内容方面也有所不同。
譬如在广西平乐,对于新葬者老幼聚哭于坟前,久葬者则不必。
在台湾桃园一带,“祀祖扫墓,焚帛献纸,新丧之坟且备牲醴以祭,谓之‘陪墓’。
”又如在陕西葭县,新葬的,三年内戚属馈祭品奠墓,叫做新坟;旧葬者,封纸钱相赠,不到墓上,叫做“送封包”。
在江苏苏州,新丧终七而未满周年的,要招僧道诵经礼忏,至亲都来拜灵座,叫“过新清明节”。
(七)迁葬、修理坟茔由于民间多相信清明时节不忌坟墓的方位吉凶,所以此时迁葬、修理坟茔的很多。
又在广西桂平有“拾金”的做法,实际上也是一种迁葬习俗。
由于境内土质疏松,葬地常有水泉之患,但人们多信奉风水之说,讲究地形,而不肯细验土色。
因此葬后不过几年,往往被水、泥所淹。
当地人常趁着清明墓祭时偷看坟墓情况,如果情况不好,就捡拾其骨,放入“金斗瓮”中,叫做“拾金”。
二、祭祀在清明节,除了祭祖外,还有针对其他对象的一些祭祀活动,其中极普遍也重要的一个便是迎城隍祭厉坛。
(一)迎城隍祭厉坛城隍,古代神话传说中守护城池的神灵,后为道教所信奉。
至少从唐代起,祭城隍的做法就已相当流行。
道教以城隍为管领亡魂之神,道士建醮“超度亡灵”时,须发《城隍牒》“知照”城隍,才能押解亡魂到坛。
迎城隍祭厉坛的做法盛行于明清两朝。
明、清时期国内各府州、县皆立厉坛,礼部还颁发有定礼及钦定祭文。
厉为无所归的恶鬼,好祸害百姓,为此才官府才设坛加以祭祀,以防民患。
厉坛一般建在城北附近,每年清明日、七月望日、十月朔日都要致祭3。
通常清明日祭祀前三日内,先由地方官员移牒城隍。
到祭祀日,将城2参见前第二章第二节社日之“祭扫新坟”。
3四川名山一带,有三月初二迎玉烛的做法,实际上也是迎城隍。
据民国十九年(1930)《名山县新志》载:“县城是日有‘玉烛会’。
玉烛重约三、四百斤(六十年前重率千斤),以燃彻周年为度,因迎玉烛并迎城隍神。
先夕,宿卫发先驱作清尘状。
比日午间,备鸾舆迎神出殿,公曹按辔,卤簿执戟。
于是,步骑之会,高竿之戏,笙箫鼓乐之音,鱼龙爵马之玩,六街巡幸,香火供迎,玉烛导前,神驾列后,士女聚观,嗔咽街巷,极一时盛会。
毕,城隍暂居行宫,演戏以乐之,而玉烛则供之城隍祠。
”(见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363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又大邑一带以初十日为城隍会。
先在初七日奉神到城南郊观音阁驻节,初十日回驾,两处演剧迎送,热闹异常。
在河南郑县,俗传十八日为“城隍灵佑侯圣诞”,庙会最盛。
“自十五日起,士女答赛拈香,或奠献花果,或恭悬匾额,或割股披红,或枷锁伏罪,并有卖买赶趣香茶细果,酒中所需。
凡儿童玩物,例如彩妆傀儡、莲船战马、饧笙鼗鼓、枪刀剑戟、零碎戏具,在在成市。
至一切耕具农器,尤属色色俱备。
什方道人络绎不绝,迷信之家任意施舍。
隍神奉请于厉坛内,让其南向,无祀鬼神名位奉陪于左右两侧。
官方祭厉坛的活动持续到清末才告结束。
迎城隍时热闹异常,在上海,迎城隍神至厉坛赈济,仪卫整肃,吏民执香花拥导,设行馆于东、南、北三门内,到晚上才以华灯引导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