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派”与先锋小说解析
亢奋时代的低烧从“寻根文学现代派”到“先锋小说”的“现代”攻略
“先锋小说”则是在“寻根文学”和“现代派”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创新尝 试。这一流派注重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验,同时又坚守中国 文化的根基。作家们以颠覆传统叙事手法为手段,探索小说的新形态。如余华、 莫言等作家的作品,将现实与虚构、真实与梦境融为一体,揭示了人性的荒诞与 复杂。
在“现代”时代下,这三种文学流派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让它们 在新的语境下焕发新的生命力?我的“现代”攻略是:首先,我们需要保持对传 统文化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敬畏之心。只有深入了解它们的精髓,才能更好地 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其次,我们需要坚持实验和创新。在借鉴他人经验的 同时,要敢于打破常规,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
综上所述,寻根文学的文化指向是多元而深刻的。它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价 值的回归和创新,也是对民族文化创新和跨文化交流的一次积极尝试。在当今全 球化的背景下,寻根文学为中国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为中国文 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感谢观看
从寻根文学到后寻根文学的转变,明显反映出了文化意识在文学中的重要作 用。寻根文学以回归传统文化为己任,倡导对民族精神的挖掘和重塑。而后寻根 文学则更加现代社会中文化碰撞与融合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在传统与现 代、东方与西方的交汇中找到自我定位。两种文学现象都体现了对文化的,但侧 重点和视角却大相径庭。
“寻根文学”是一次旨在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运动。上世纪八十年代, 中国文坛上涌现出一大批以韩少功、阿城为代表的作家。他们以独特的视角重新 审视传统文化,通过挖掘地域特色、民俗风情等元素,寻找文化的根源。这一运 动为当时的中国文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我对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 识。
“现代派”则是对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和模仿。这一流派以卡夫卡、 萨缪尔·贝克特等作家为代表,提倡在创作中打破传统叙事和结构,注重表现人 物内心的孤独、迷茫和疏离感。通过运用抽象、夸张、象征等手法,现代派作家 成功地拓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也让我领略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魅力。
以朦胧诗、先锋小说为例,分析新时期中国现代派文学的主要美学特征
以朦胧诗、先锋小说为例,分析新时期中国现代派文学的主要美学特征2010级汉语言文学(2)班董娟201014280222现代派文学,又称现代主义文学或现代文学,是1890年-1950年间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个国际文学思潮。
在纵向上,前承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后接后现代主义文学。
在横向上,包括象征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未来主义文学、意识流文学、意象主义文学和超现实主义文学六个分支流派。
各流派都强调要表现“现代意识”,其中心就是危机感和荒谬感。
因此,现代派文学的共同主题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机。
其次,现代派文学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尖锐对立作了深刻的反映,表现了异化这一主题。
再是,现代派文学是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它深受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具有虚无主义、神秘主义和悲观主义、个人主义的色彩。
代表作有波德莱尔及其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卡夫卡及其表现主义小说《变形记》,马塞尔·普鲁斯特的意识流小说《追忆逝水年华》等等。
我国新时期文学受西方现代派思潮的影响而产生的作品,主要有朦胧诗、先锋派小说和探索剧。
朦胧诗是80年代,诗坛上一批有现代意识的年轻诗人的诗,大多采用意象与哲学联姻的思维方式,象征和暗示等现代派手法,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等,对我国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朦胧诗的创作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
首先,强调人的权利、价值、尊严和人性的崇高,将文学的主体性提高到至为重要的地位。
其次,表现出一种共同的济世态度、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这与传统的中国诗人的思想素质和文化心态是一脉相承的,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北岛的《回答》。
第三,朦胧诗人在广泛探求个体和人类文化的同时,把现代意识与东方古老文化结合起来,直接在远古的神话传说和人类进化的历史遗迹中,构建一种永恒的人类文化的模式,以探索生命和宇宙的奥秘,如江河的《太阳和他的反光》,杨炼的《半坡》、《诺日朗》等。
现当代文学第六节 先锋小说
马原的“叙事圈套”P195
马原,被认为是“中国当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形式主义 者”,第一个把小说的叙事因素手段置于创作第一位。
广泛采用元叙事的手法,作者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揭露 小说的虚构性,破除经典现实主义的“似真幻觉”。虚构 成为他的小说叙述的首要原则。他的经典句式是“我就是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强调虚构的技法,形成一种间离效
格非《迷舟》《褐色鸟群》
孙甘露《信使之函》《访问梦境》
余华《现实一种》《世事如烟》
苏童《妻妾成群》《红粉》
二、创作特点
现代主义小说更专注于小说的 精神气质;先锋小说则更具有
鲜明的文体试验的指向。
1、先锋小说的文学观念
(1)对文学真实观的重构 把作家的主观真实(心灵的真实)
作为文学真实的首要原则。强调 “虚构”是小说叙述首要原则。
格非构建叙事迷宫 善于在小说叙事的关键部分设置中断和 空白,制造“叙事空缺”,使故事变得 扑朔迷离,并与小说表达的主题构成隐 喻关系,预示着历史与生活的不确定性。 《迷舟》中萧去榆关到底是送情报还是 去与情人杏相会?这个关键情节成为一 个“空缺”,故事是一个谜。
孙甘露的“反小说”的语言智力游 戏
在语言试验上走得最极端,彻底割 断小说与现实的关系,专注于幻象 与梦境的虚构。着力对小说语言诗 化的探索,小说语词摒弃表意功能,
成为自由的语像。
孙甘露《信使之函》 “信是锚地不明的孤独旅行” “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针” “信是耳语城低垂的眼帘”
四、先锋小说的价值
先锋小说使文学摆脱意识形 态的控制,走向独立和自律, 凸现个人化风格。 但其艺 术形式的试验和创新有极端
化、贵族化的倾向。
80年代之先锋文学解析ppt课件
❖ 传统小说:第一层是语言和叙述,第二层是人物、故 事和情节,第三层是意义。
❖ 先锋小说:只关心小说形式而不关心内容,注重的是 怎么写,而不是写什么。把叙事本身看作审美对象, 消解小说的意义,削平小说的“深度模式”。
《冈底斯的诱惑》
❖ 主人公:“我”、穷布、姚亮、陆高、顿珠顿月 ❖ 情 节:四个故事 ❖ 叙事手法:元叙事 元小说 ❖ 特 点:无时间地点中心人物;各故事无联系;每
个故事有头无尾;不停变换人称 ❖ 意 义:原始荒凉瑰丽神秘的“初民的世界”。
个人经验具有主观性、片面性、不可确定 性,所谓的现实也是如此。
❖ 3、表达方式,暴力与 死亡。
先锋的意义
❖ 1、话语的欲望表达; ❖ 2、叙事策略的运用; ❖ 3、幻觉与暴力; ❖ 4、人物与历史的死亡。 ❖ 结语:形式主义只是策
略,自我救赎才是目的
❖ “如果有人说我的作品是晦涩的,我觉得晦涩 是必要的,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如此,我有很多 东西自己都没有想通,能教会读者什么呢?我 并不比读者高明多少,我无法把问题和价值判 断告诉给读者,所以我只能选择晦涩。”
——格非
格非的意义
❖ 1、运用繁复的叙事手法, 以人物内在意识的无序性, 建构叙事迷宫;
马原的意义
❖ 1、运用元叙事手法, 形成了著名的“马原叙 事圈套”;
❖ 2、瓦解了经典现实主 义的“似真幻觉”;
❖ 3、意味着超越了宏大 叙事的个人叙事时代的 到来。
孙甘露(1959~ )
❖ 上海人,1977年在邮 政局工作,1986年发 表成名作《访问梦境》, 代表作《我是少年酒坛 子》、《信使之函》、 《请女人猜谜》等。
先锋小说的名词解释
先锋小说的名词解释先锋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其特点是突破传统文学形式与结构,以独特的视角呈现人类生活的局限与问题。
它不仅是文学形式的变革,也是一种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创新。
本文将对先锋小说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分析。
一、先锋小说的起源先锋小说起源于欧洲,特别是20世纪初期的法国。
在当时,社会风气剧变,战争的阴影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人们思想和审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先锋小说的出现就是对传统文学形式的一种挑战,它试图通过独特的写作手法和形式,表达出新的现实与人类情感。
二、先锋小说的特点1. 自由创新先锋小说与传统小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创新性的写作手法。
它不受传统叙述结构的束缚,可以采用非线性、碎片化的叙述方式,将时间、空间和人物关系进行颠覆与重构。
先锋小说的创作人不再拘泥于现实世界的规则,而是可以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探索人性与真实先锋小说对人性和真实的探索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通过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追求深层次的真实,先锋小说试图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与困境。
它将现实中的细节通过艺术的手法进行加工和创造,使人们对人类社会和个体命运产生更深入的思考。
3. 语言的突破先锋小说在语言使用上也存在显著的突破。
它打破了传统语言的规范,大胆使用各种形式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无论是象征、意象、诗意的描写还是对话的碎片化,先锋小说都可以灵活运用。
这种语言上的突破让作品更具有张力和个性化,也增强了读者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
4. 反传统、反形式先锋小说在表达上对传统和形式进行了反叛。
它拒绝传统故事的线性叙述,摒弃了传统的故事结构和角色塑造。
先锋小说试图打破传统小说固有的形式束缚,探索一种更自由、更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这种反传统和反形式的精神,使得先锋小说具有了强烈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三、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1. 弗朗茨·卡夫卡卡夫卡是先锋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变身》等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而闻名于世。
先锋小说
中国现代派小说兴起于中国大陆80年代,明显受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而产生。
合法性(存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1西方现代派的内核思想上:科技发展与道德沦陷中的寻求“价值重估”即精神“荒原” 中思考现代文明带来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异化。
内容上:内倾性心理现实主义强调非理性内心与心理真实,形式上: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
2“解锁”与重拾现代派在50-70年代的中国大陆文坛的尴尬(掩盖与封锁)使得其在八十年代出现本身就具有“解锁”的象征意义;现代派在新文化运动后曾两次影响中国文坛(发展不成熟),对当时的思想解放具有重要意义。
3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现代派的主张契合中国作家在80年代的美学追求和反叛意识:现实主义僵化为政治的工具,需要进行革命;当时的文坛写作趋于模式化,浅、直、假现象严重;在新历史境遇中对真实的再思考。
4文学应回归自身对文学本体论的颠覆性思考:文学是语言的、审美的。
语言:文学首先是语言的艺术,其次才可能是其它文学自觉:不要求社会责任形式本身成为追求,形式是内容的母体:语言本体论审美:文学审美属性代替历史属性成为焦点新时期作家们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借鉴和尝试。
(一)新时期初王蒙、茹志娟等人对“意识流”、和宗璞、谌容等人对荒诞、变形等现代小说手法的应用;(二)80年代中期刘索拉、徐星、残雪等人的现代派小说代表作品:《你别无选择》、《无主题变奏》,《山上的小屋》等。
(三)80年代中后期马原、余华、格非、孙甘露、苏童、莫言等为代表现代派与先锋小说二者区分的依据是:从时间上看:现代派出现在80年代前期;先锋派则指80年代后出现的,具体说是莫言、马原之后的一批年轻作家。
前者更多地表现出对于小说精神气质的关注,后者则有着鲜明的文体实验色彩。
但事实上,这二者在很多的时候也是相通的。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刘索拉,女,祖籍陕西志丹,1955年生于北京,作曲家、小说家、人声表演艺术家。
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并留校任教。
【现代文学】什么是“先锋小说”?
【现代⽂学】什么是“先锋⼩说”?先锋⼩说是指中国⽂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也被称为新潮⼩说或实验⼩说。
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余华、苏童、格⾮等,先锋⽂学⽆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现代主义⽂学,表现出与传统⽂学迥然不同的特征:1.在⽂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
如在马原的《拉萨河⼥神》和《冈底斯的诱惑》等作品中,“怎么写”的问题远远超过“写什么”,⼩说的主题模糊暧昧或者根本没有主题,作者在为叙事⽽叙事。
2.在⽂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求,另⼀⽅⾯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本只具有⾃我指涉的功能。
先锋作家们追求新历史主义的创作,如在苏童的“枫杨树乡村”系列作品中,以前作品中的那种宏⼤真实的历史观被消解,⼩说得到了可以直接进⼊⼈物⼼灵的途径,原⽣态地展现历史地表之下的真实的⼈物⽣活状态。
⽽马原⼩说中的那句“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打破了传统的阅读真实现。
3.在⽂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本特征更加平⾯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本深度的消失,⼈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像余华的很多⼩说中,⼈物根本没有⾃⼰的名字,⽤“1、2、3”这样的符号来代替;残雪的《⼭上的⼩屋》中凌乱的梦境、嘈杂的现实,⽂本结构像她所描写的⽣活本⾝⼀样混乱不堪。
总之,先锋⼩说对⼩说叙述⽅式和语⾔形式的⼤胆探索为中国当代⼩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它对后来的⼩说创作有着⼀定的影响,但是它将“叙述”和“语⾔”视为⼩说写作活动的全部意义显然过于偏颇,内容上的凌空⾼蹈也是其逐渐衰落的原因。
现代派先锋小说 新写实小说
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的探索潮流之成因P2911、文学是政治的工具的观念不再获得普遍认同2、商品经济发展,文学“边缘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3、文学内部:文革后出现的文学创新压力。
诗歌:第三代诗歌小说:寻根派、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这些文学变革以西方20世纪现代文学作为主要参照系、并将之转化为艺术经验的主要来源。
对于特定时空的社会政治的超越,摆脱经典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追求“本体意味”的形式和“永恒”的生存命题,成为当时富诱惑力的探索趋向。
现代派小说(命名与西方现代小说“互文本”)刘索拉(1955~):《你别无选择》1985徐星(1956~):《无主题变奏》1985王朔(1958~):《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都市青年的生活,描写他们内心的焦灼、不安乃至幻灭感、荒诞感。
现代性主题。
自愿游离于“主流”社会的“愤怒的青年”的叛逆的情绪、生活。
他们对主流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持蔑视、嘲讽的姿态;以或愤世嫉俗、或戏谑的叙述,来质疑当代基于某种价值标准之上的观念和行为规范。
他们表达的,与其说是反“现代性”的“非理性”精神,不如说是走出“文革”阴影的一代,在“现代化”实践过程中追求人性、自由精神和主体创造性的情绪历史。
先锋小说马原:一位“叫马原的汉人”讲故事《冈底斯的诱惑》《虚构》马原小说的真正意义在于其对于现代汉语的叙事方式的探索。
“我讲的只是那里的人,讲那里的环境,讲那个环境里可能有的故事。
”虚构。
“先锋小说”对叙事方式的关注和不断变换,一方面,是在努力寻找一种摆脱意识形态化“中心话语”奴役的途径,为汉语文学言说谋求更自由、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丰富汉语言的艺术表达力。
另一方面,通过对叙述行为的强调,表明叙述主体的“到场”,使小说叙事真正成为一种“主体的叙述”。
“先锋小说”叙事学革命,为汉语言文学言说的个人化和汉语言说主体的“自我意识”生长,开辟了可能性的空间。
莫言:感官王国莫言的写作努力使感受冲破日常的、公众的、理性的囚笼,把经验恢复到感官的水平。
“现代派文学”与“先锋小说”实验讲稿
“现代派文学”与“先锋小说”实验现代主义在西方是一项声势浩大的艺术运动,自十九世纪后半期开始,前后持续了大约一个半世纪。
它兴起于资本主义剧烈变革的时期,反映了经济高度发展,传统社会解体后西方社会重估一切价值体系而面对的精神危机。
现代主义被认为是一次剧烈的艺术史革命。
它崇尚个人表现,追求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强调艺术的形式技巧,这种技巧以反传统的抽象、象征和变形等实验形式加以表现。
因而现代主义往往具有先锋的性质,它的动力来自对未来的人类意识进行不懈的革命性探索。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倾向可以追溯到“文革”末期一批青年诗歌和小说作者的地下写作,而朦胧诗的出现则可以看作是现代主义文学从地下浮出水面的一个标志。
现代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的大规模出现,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这不仅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格局,而且对21世纪文学创作的面貌和走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说现代主义的出现改变了80年代中国文学的格局,是因为它不仅出现在诗歌创作中,而且更为广泛的出现在小说、戏剧,以及美术、音乐、电影等各个艺术门类的创作之中。
其中,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最为广泛也最具冲击力的不是诗歌创作而是小说创作。
八十年代中国大陆的现代主义实验不是一个有纲领的文学运动,它是创作界自发的对西方现代派进行有限借鉴的艺术探索。
(一)现代派小说的发端几乎在朦胧诗出现的同时,小说创作中就出现了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夜的眼》、宗璞的《我是谁》等现代主义的尝试之作。
1.意识流小说。
包括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一系列小说,李陀的《七奶奶》、《自由落体》,李国文的《月食》、《冬天里的春天》,茹志鹃的《草原上的小路》、《剪辑错了的故事》等。
这些小说借鉴了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技巧:打破物理时空,采用象征、时空切割、视角跳跃和自由联想的方式,表现流动的不确定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心灵深处的潜意识。
这些作品注重向人的内心世界开掘,但排除了阴暗病态的非理性成分。
14、第七章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第四节 中国式的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
森(追求力度)、孟业(闹失踪)、三个女生(“猫”,娇气;“懵懂 大王”,瞌睡;莉莉,爱情女神)、贾教授
4、王朔与“痞子文学”
王朔(1958——),辽宁岫岩人,生于北京。1976年毕 业于北京第四十四中学,同年到北海舰队服役。1980年 退伍回京,进入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任业务员, 1983年辞职从事个体职业。开过饭店,倒过服装,但都 不景气。以后只好靠写作维持生计,自称“码字者”。 曾自谓:“身体发育时适逢三年自然灾害,受教育时赶 上‘文化大革命’,所谓全面营养不良。身无一技之长, 只粗粗认得三五千字,正是那种志大才疏之辈,理当庸 碌一生,做他人脚下之石;也是命不该绝,社会变革, 偏安也难,为谋今后立世于一锥之地,故沉潭泛起,舞 文弄墨。” 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1984年发表成名作中篇小说 《空中小姐》,引起文坛关注。新时期有数十部中短篇 小说、三部长篇小说和多部电视剧作品,影响很大。曾 出版《王朔文集》。现从事自由写作。
3、——)祖籍陕西志丹, 生于 北京。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并留校任教,曾为电影作过插曲,出过盒带, 在北京举行过独唱音乐会。1988年后旅居英 国,目前定居纽约。刘索拉是一位曾经被视 为中国真正的“现代派”的作家。1985年发 表处女作《你别无选择》,随后发表中篇小 说《蓝天绿海》、《寻找歌王》等。她的小 说多以音乐界的生活为素材,采用“黑色幽 默”的笔法,表现当代中国1980年代的社会 现实,笔下的人物多是“精神贵族”或“迷 惘的一代”式的青年形象。
第七章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第四节 “中国式的现代派小说”、先锋小 说及其作家作品
分析新时期“先锋小说”之得与失
分析新时期“先锋小说”之得与失新时期的“先锋小说”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派别。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这一文学流派在中国的文坛上崭露头角,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文学思潮的多样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与此同时,“先锋小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境。
在对“先锋小说”的得与失进行分析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
首先,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先锋小说”在风格上追求独创性和个性化,此时代的作家试图突破传统文学的种种限制,追求超越,以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呈现新的文学思潮。
这种追求独创性和个性化的努力带来了鲜明的作家个体和立意性,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许多“先锋小说”大胆创新,发现了一些传统小说形式和技巧的缺陷,试图以更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方式来表达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现实社会,使文学呈现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多样的面貌。
其次,从文化思潮的角度来看,“先锋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变革中的一部分。
它代表了中国文学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一种有力的批判和表达。
在“先锋小说”中,可以看到许多关于社会问题、人类处境以及人的内心矛盾和困惑的描绘,这些作品通过艺术化的手法,使得读者对于人性和现实有了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文化思潮的变革为中国文学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然而,与此同时,“先锋小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境。
首先,由于“先锋小说”的艺术创新和追求独立性,其作品往往很难被大众接受。
这导致了“先锋小说”在当时的推广和传播方面遇到了挑战。
其次,“先锋小说”的艺术表达往往过于个人化和抽象化,缺乏普遍性和可读性。
尽管这些作品在艺术上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但由于缺乏普通读者的参与和理解,使得“先锋小说”难以在文化传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最后,一些“先锋小说”作家由于追求创新和挑战,往往忽视了传统文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范,以至于其作品过于抽象和超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读者的共鸣和对话。
分析新时期“先锋小说”之得与失
分析新时期“先锋小说”之得与失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
(1)“先锋小说”之得①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十年动乱”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叶文学中激进的实验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
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②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是先锋小说历史上的大事,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把它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
这一开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
先锋小说是在寻根小说由高潮走向低谷时出现的一种文学形态,这是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影而产生的新文学思潮,主要活动期于1986~1989年间。
而真正从根本上探索小说的先锋性,是要去谎言的,这点似乎还没人能够达到,也是先锋探索的任重道远之处。
③现代主义认为文学不是再现生活,摹仿生活,而是自我表现,用艺术想象创造客观,再现客观从而表现主体,即作者不再通过在文本中注入自己的价值评判与精神情感来建立其它体性。
尤其是后现代主义的“怎样都行”的信条,带着不确定性构方式,加之怀疑与否定的内在性的流动,由此颠覆了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原则,先锋小说形成了一种从自我存在出发寻求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哲学文学思潮。
(2)“先锋小说”之失①“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
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②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③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④在“先锋小说”中,个人主体的寻求,和历史意识的确立已趋淡薄,它们重视的是“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叙述”在小说方法上的意义。
现代派与先锋派
●七、现代派小说(一)演变19 70年代末,《我是谁》《春之声》等作品出现现代主义的因素,着重于技巧的吸收,而缺乏现代派的真正内核“现代意识”。
1980年代中期,《你别无选择》被评论界称为真正的现代派小说。
徐星《无主题变奏》、残雪《苍老的浮云》的出现,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因素。
●(二)特点1、现代主义不注重外在的客观现实,而强调非理性的现实、心理化的现实、梦幻的现实。
(1)现代青年的内心骚动和对外界权威的反抗,年轻人玩世不恭的举止和出言不逊的语言传达出对传统观念和既有秩序的轻蔑。
(2)对外部世界的恐惧和对个人处境的绝望。
2、用变形、荒诞、象征。
《你别无选择》中的功能圈《山上的小屋》(三)现代派与先锋派现代派表现了对于小说气质更多的关注;先锋派有着更鲜明的文体(或小说范式)实验的指向。
因此,虽然残雪和马原几乎同时出现和同时引人注意,但只有马原被看成是先锋派作家。
●●●●八、先锋小说潮流(一)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
读者很难得到通常小说有关因果,本质的暗示和有关政治、道德、人性之类意义。
洪子诚:它们对于内容,意义的解构,对于性、死亡、暴力等主流的关注,归根结蒂,不能与中国现实语境、与对于文革的暴力和精神创作的记忆无涉。
(二)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与传统小说竭力创造与现实世界对应的真实幻象相反,马原明白指出他的小说就是一种编造,“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是经常在小说中出现的句子。
(三)在文体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他们关注的是故事的形式,把叙事本身看作审美对象。
在讲故事时,只是平面化地触及感官印象,而强制性地拆除事件,细节与现实事世界的联系。
贡献:拓展了小说的表现力,强化了作家对于个性化的感觉和体验的挖掘。
5. 现代派小说R
第十六讲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先锋小说”是指在80年代中国小说格局中,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刘索拉创作了《你别无选择》、徐星创作了《无主题变奏》等带有“黑色幽默”特点的现代主义小说,马原、莫言、残雪等在叙述革命、语言实验和生存探索三方面以前卫状态进行小说实验运动。
(艺术门类:诗歌,小说,戏剧,美术,音乐、电影等)与君分享一个规律一般说来,艺术家成长分为三个阶段:◎最初阶段勤奋作画写书,不太讲究外部形象。
◎第二阶段,艺术上有点成绩了,便重视自己的衣着打扮,比如留什么样的发型,穿什么样的鞋子等。
◎第三阶段,那就是什么都明白了、经历了,因而无论衣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显得平静、随和,这时候,艺术家就成大器了。
(年龄老,资历深,无欲则刚,敢说话。
)“先锋小说”是继承了西方小说在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的现代派运动,就是小说从“写什么”转向“怎么写”,是小说在形式和观念上的一场革命。
于是在1985年与“寻根文学”并行,又出现了这样一股强有力的“先锋”思潮,并一直延伸到80年代末。
(马原语)一个东北人,他写的多是西藏的事情,喜欢说“我就是那个写小说的汉人马原”。
先锋小说主要作品:王蒙《海的梦》残雪《山上的小屋》马原《冈底斯的诱惑》孙甘露《我是少年酒坛子》余华《现实一种》、《十八岁出门远行》美国的变革时代已经到来!——奥巴马一“现代派小说”(一)王蒙1.艺术创造的开路先锋(《春之声》2.主要作品:“集束手榴弹”:《布礼》、《蝴蝶》(中篇)《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风筝飘带》(短篇) 3.作品简介:(1)《春之声》:◎运用“意识流”艺术表现手法写作的小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春之声》:(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坐在从x城开往n地的“闷罐子车”上两个多小时的所见所闻极其心理联想。
主题:辞旧迎新(“文革”后),讴歌拨乱反正后的转机。
反思。
(岳之峰:出身地主家庭,解放前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56年回家住4天,检讨22年。
十五、必要的形式:先锋派小说及其后现代性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
右上:马原;右下:叶兆言 左 上 : 苏 童 ; 左 下 : 孙 甘 露
二、两个前提:美学前提和艺术经验前提
先锋派的历史短暂而且尴尬,但这并不 能否认一批作家在一个短暂的历史时期,在 文学形式方面作出的探索所具有的意义。汉 语言文学,特别是汉语言叙事文学,在这一 阶段所达到的一个奇怪的高度和复杂度。
补充知识点:
元小说——也称"超小说"。这是从 西方现代 小说理论中借用的一个术语,指那些"有关小 说的小说",即"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机器创 作过程的小说"。这类小说通常采用叙述者与 想象的读者对话的方式,将小说的创作过程 贯穿于叙事之间,甚至不惜向读者披露小说 的故事编造、情节构置、结构安排等等"机关 ",目的在于通过拉开读者与生活的距离,打 破文本现实主义真实性的幻觉,以加速读者 对于文本叙事过程本身的反应。
马原
莫言
残雪
马原
(一)、马原是叙事革命的代表人物,并 因之被某些批评家称为“形式主义者”。 在他创作的顶峰期,他写了如《冈底斯的 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 《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等作品。这些小 说中,元叙事手法的使用在打破小说的 “似真幻觉” 之后又进一步混淆现实与 虚构的界限;作者及其朋友直接以自己的 本名出现在小说中,并让多部小说互相指 涉,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效果;
莫言
一、莫言的小说形成了 个人化的神话世界与语 象世界,并由于其感觉 方式的独特性而对现代 汉语进行了引人注目的 扭曲与违反,形成一种 独特的个人文体。这种 文体富于主观性与感觉 性,是把诗语引入小说 的一种尝试。
这在 他的中篇小说如《筑路》、《白狗秋千 架》、《爆炸》、《球状闪电》 等小说中表 现尤为明显。
先锋小说
二、名词解释1、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
(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2、新写实小说:指(1)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2)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3)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
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
3、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6、大墙文学:指反映文化大革命中因遭受迫害而被关押在监狱的“大墙”之内的人们的遭遇的文学作品,在伤痕文学或伤痕小说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域,是其中一个独特的类型。
代表性作品是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类似的作品还有王亚平的短篇小说《神圣的使命》。
7、《平凡的世界》是中国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被誉“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三、简答2、马原小说的元小说叙事或“叙事圈套”答:1、元小说叙事:元小说就是有意暴露小说虚构性的小说。
第十二、三、四课 先锋小说、现代派小说和新写实小说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 现代派小说 以王蒙的《夜的眼》《春之声》《蝴蝶》、 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洁的《他有什么病》 谌容的《减去十岁》等为代表。 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81年)是这个 时代最重要的理论文章。 他们的主要兴趣在小说技巧上,主张对思想观 念和表现手法进行剥离,将技艺拿来为我所用,所 以他们不过穿了件现代派的外衣,小说的内容是十 分传统的。
二、情节
1、老作家的故事 2、猎人穷布的故事 3、陆高、姚亮的故事 4、顿珠、顿月的故事
马原的叙事创新
传统的小说关注“写什么”,将题材的选取和 思想深度的发掘看成作品成败的关键。马原将“怎 样写”作为小说的头等大事来处理,打破了以故事 为中心的传统。他认为文学就是语言的虚构。 马原常把作者与他虚构的人物混在一起,故意 混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宣称自己的作品是假的, 虚构的;他还常在作品里谈自己的写作动机、叙事 中的困难及处理办法,目的是强调叙事就是叙事, 不要从小说中去理解生活。
习题
1、王蒙的《蝴蝶》是怎样借鉴“意识流”手 法的? 2、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在小说叙事上的 “革命”。 3、为什么说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是“中 国第一部真正的现代派小说”? 4、《红高粱》在思想和艺术上有那些创新?
第七章 先锋小说
1985年开始,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先锋小说,这些小
说具有现代派小说的一些特点,有的还具有后现代 主义的特征,也有人把其称为“实验小说”或“先 锋小说”。 先锋小说又称实验小说、新潮小说、后新潮小说等, 是对八十年代以来的具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 小说创作的总称。 中国先锋文学迄今都是西方文学现代主义和后 现代主义影响的结果。
代表行作品
王蒙《蝴蝶》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徐星 《无主题变奏》 莫言《红高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 • 故事到这里已经讲得差不多了,但是显然会有读者提出 一些技术以及技巧方面的问题。我们来设想一下。 • a.关于结构。这似乎是三个单独成立的故事,其中很少 内在联系。这是个纯粹技术性问题,我们下面设法解决一下。 • b.关于线索。顿月截止第一部分,后来就莫名其妙地断 线,没戏了,他到底为什么没给尼姆写信?为什么没有出现在 后面的情节当中?又一个技术问题,一并解决吧。 • C.遗留问题。设想一下:顿月回来了,兄弟之间,顿月与 嫂子尼姆之间将可能发生什么?三个人物的动机如何解释? • 第三个问题涉及技术和技巧两个方面。 • 好了。先看c。 • 首先顿月不会回来(也不可能回来,排除了顿月回来的可能 性,问题就简单了),因为他入伍不久就因公牺牲了。他的班 长为了安抚死者母亲,自愿顶替了这个儿子角色;近十年来他 这个冒名儿子给母亲寄了近两千元钱。然后— • 还用然后么,我亲爱的读者? • • ——《冈底斯的诱惑》
《北京文学》1987年第1期 《北京文学》1987年第5期 《收获》1987年第5期 《收获》1987年第6期 《北京文学》1988年第1期 《钟山》1988年第1期 《收获》1988年第5期 《上海文学》1988年第11期 《收获》1988年第6期 《北京文学》1988年第12期 《北京文学》1989年第2期 《人民文学》1989年第3期 《作家》1989年第7期 《钟山》1989年第4期 《河北文学》1989年第10期 《长城》1990年第1期 《钟山》1991年第4期
•
经过5年的努力,1983年(23岁)终于得以进 入海盐县文化馆; • 1984年在《北京文学》当年第1期上发表处女 作《星星》,后就读于由北京鲁迅文学院和北京 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研究生班。在此期间,因在 《北京文学》1987年第1期上发表《十八岁出门 远行》而引起人们注意,并很快发表出一系列先 锋实验性小说而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小说家。 1989年调入浙江嘉兴市文联工作。
《虚构》:西藏玛曲麻风病村的故事
• • • 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 比如这一次我为了杜撰这个故事,把脑袋掖在腰里钻 了七天玛曲村。做一点补充说明,这是个关于麻风病人的 故事,玛曲村是国家指定的病区,麻风村。 毫无疑问,我只是要借助这个住满病人的小村庄做背 景。我需要使用这七天时间里得到的观察结果,然后我再 去编排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我敢断言,许多苦于找不到 突破性题材的作家(包括那些想当作家的人)肯定会因此 羡慕我的好运气。这篇小说的读者中间有这样的人吗?请 来信告诉我。我就叫马原,真名。我用过笔名,这篇东西 不用。
第九讲 “现代派”与先锋小说
• 一、关于先锋小说 • “先锋”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 解释是:“作战或行军时的先头部队,旧 时也指率领先头部队的将官,现在多用于 比喻:~队 / 开路~ / 打~。”这个解释也完 全适用于我们现在在文学中所说的“先 锋”,其核心要素是“创新”和“超前”。 “先锋”的性质和特点,主要有四点,即 • 反叛性、先导性、流动性、悲剧性
我们在此所说的“先锋小说”,特指 狭义的“先锋小说”,且不包括“晚生代” 作家。
关于“先锋小说”的创作。 “先锋小说”重视“文体的自觉”(即小 说的虚构性)和小说叙述方法的意义和变化, 带有很强的实验性,因此,又称“实验小说”。
2、
• “先锋小说”的创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以马原、莫言、残雪的创作为代表, 并同时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三个层 面上进行: • 马原是叙事革命的代表,著名的“元叙事”手法 和“马原的叙事圈套”是其标志; • 莫言是语言实验的先锋,以个人化的感觉方式有 意地对现代汉语进行了“扭曲”,“我爷爷”、 “我奶奶”成了打有莫言印记的专利产品; • 残雪则是率先在生存探索方面有所突破的前驱, “人间地狱”般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是她个性 化的独特创造。
•
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现先锋派的形式主义 表意策略,其直接的现实前提是意识形态 的整合功能弱化;其直接的美学前提是八 十年代以来一直存在的创新压力;其直接 的艺术经验前提是现代小说和寻根小说。
• 二、马原与先锋小说 • 在马原出现之前,中国当代文坛上的 现代主义文学已蔚然成风。但是,王蒙等 中年作家创作的意识流小说由于只是“方 法上的借鉴”而被看作是“伪现代派”, 宗璞、刘索拉等作家创作的“荒诞小说” 也被称作“观念上的现代主义”。只有马 原的创作由于从小说的观念到小说的形式 都进行了全面的实验,才带动了先锋小说 的出现。
•
《呼喊与细雨》是他从狂暴状态松弛下来的第一部长 篇,主要依靠回忆的“细雨”来滋润“呼喊”的紧张, “回忆”在这里扮演着一个全能的角色,它不但要担负着 化解作者紧张情绪的重任,同时还承担着自己的温情温暖 作品中那些像“看客”一样的冷漠的心。 •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都带有一些“寓言”的 色彩,可以看作是作者用“世俗”的方法表达的“哲学” 思想。“活着”正是余华的“存在哲学”的核心。余华与 当代其他许多作家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他是有思想而且是 大体上成体系的哲学思想的。但这两部小说的风格和特点 也不相同。相比之下,《活着》虽然比《呼喊与细雨》更 加放松,即使是一次次地面对死亡,也不再采取“以暴还 暴”的方式,但也还只是“逆来顺受”而已。最后,作者 采用让主人公福贵以自己的名字给陪伴自己一生的牛“命 名”的方式,宣告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而《许三观卖血 记》则在《活着》“温和”的基调上,增加了更多的亮色, 把一出人生的悲剧变成了喜剧,甚至走向了 “幽默”, 这与早期余华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达到了“笑看人生” 的崇高境界。
•
•
第二阶段以格非、孙甘露、余华的创作 为代表,他们也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 生存探索三个层面上同时展开,并都有新 的突破,甚至把这种艺术探索的力度推到 了极致: • 格非在马原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 “叙事迷宫”; • 孙甘露则在莫言的基础上把小说语言变成 了“梦与诗”的结晶体; • 余华则在残雪的基础上大开杀戒,充分展 示了人性中原有的暴力和血腥。
• • • • • • • • • • • • • • • • •
《十八岁出门远行》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四月三日事件》(中篇) 《一九八六年》(中篇) 《现实一种》(中篇) 《河边的错误》(中篇) 《世事如烟》(中篇) 《死亡叙述》 《难逃劫数》(中篇) 《古典爱情》(中篇) 《往事与刑罚》 《鲜血梅花》 《爱情故事》 《此文献给少女杨柳》(中篇) 《两个人的历史》 《偶然事件》(中篇) 《夏季台风》(中篇)
• 元小说(metafiction): • “元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 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 • ——[英]戴维· 洛奇:《小说的艺术》, 第230页,作家出版社,1998年)
• • • • •
《冈底斯的诱惑》 边地故事(西藏) : 1、陆高、姚亮看天葬; 2、猎人穷布和熊; 3、顿珠和顿月。
狭义的“先锋小说”则专指在80年代中期 出现的以形式探索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创作潮流。 其主要作家有最初的马原、莫言、残雪、苏童、 洪峰,和稍后出现的格非、孙甘露、余华、叶 兆言、扎西达娃、北村、吕新,也可以包括再 晚一些出现的更年轻的邱华栋、朱文、韩东、 东西、刁斗、何顿等被称作“晚生代”的作家。 但“晚生代”与“先锋小说”的关系,有些类 似于“新生代”与“朦胧诗”的关系,其反叛 的先锋精神又促使他们的许多创作特征偏离于 “先锋小说”,是否应归于“先锋小说”还有 待于对具体创作发展情况的观察。
主要作品有: 《呼喊与细雨》(长篇) 《一个地主的死》(中篇) 《活着》(长篇) 《祖先》 《命中注定》 《战栗》(中篇) 《许三观卖血记》(长篇) 《兄弟》(上) (长篇) 《兄弟》(下) (长篇)
《收获》1991年第6期 《钟山》1992年第6期 《收获》1992年第6期 《江南》1993年第1期 《人民文学》1993年第7期 《花城》1994年第5期 《收获》1995年第6期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 《收获》2006年第2期
1、关于“先锋小说”的概念。 “先锋小说”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先锋小说”是指具有先锋精神的 小说创作,即“先锋文学”中的小说创作。所 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 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以 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旧有状态形成强烈的 冲击。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 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 与小说领域里的探索,即“白洋淀诗派” 的诗歌和赵振开(北岛)的小说《波动》 等。在这之后,具有先锋精神的创作还有 以北岛、舒婷为代表的朦胧诗,以王蒙为 代表的意识流小说和以宗璞、刘索拉为代 表的荒诞小说,以及以高行健为代表的现 代主义戏剧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 现了一个借鉴、模仿、学习西方现代主义 的文学思潮。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远远 超出了文学、艺术的范畴,可以说是一次 席卷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思潮。”因此, 广义的“先锋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
•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马原第一个把小 说的叙事因素置于比情节更重要的地位。 他广泛采用“元叙事”的手法,这使他不 仅致力于瓦解经典现实主义的“似真幻 觉”,更创造了一种对现实的新的理解。 • 马原发表于1984年的《拉萨河的女 神》,是大陆当代第一部将叙述置于重要 地位的小说。他的小说所显示的“叙述圈 套”成为文学创新者的热门话题。后来的 先锋小说家的创作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一路 线发展的。
•
在这个时期,也可以以1988年为界,再分为 两个阶段。 • 他自己说:“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现 实一种》时期的作品,其结构大体上是对事实框 架的模仿,情节段落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递进、 连接的关系,……那时期作品体现我有关世界结 构的一上重要标志,便是对常理的破坏。”“当 我写作《世事如烟》时,其结构已经放弃了对事 实框架的模仿。表面上看为了表现更多的事实, 使其世界能够尽可能呈现纷繁的状态,我采用了 并置、错位的结构方式。但实质上,我有关世界 结构的思考已经确立。”
• 2、创作简况 • 余华是同时代作家中影响较大的作家之一, 也是被研究得最为充分的作家之一,同时还是 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真正变化的少数几个作家 之一。 • 他的小说创作以1991年底第一部长篇小说 《呼喊与细雨》发表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前后 两个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