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派”与先锋小说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构》:西藏玛曲麻风病村的故事
• • • 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 比如这一次我为了杜撰这个故事,把脑袋掖在腰里钻 了七天玛曲村。做一点补充说明,这是个关于麻风病人的 故事,玛曲村是国家指定的病区,麻风村。 毫无疑问,我只是要借助这个住满病人的小村庄做背 景。我需要使用这七天时间里得到的观察结果,然后我再 去编排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我敢断言,许多苦于找不到 突破性题材的作家(包括那些想当作家的人)肯定会因此 羡慕我的好运气。这篇小说的读者中间有这样的人吗?请 来信告诉我。我就叫马原,真名。我用过笔名,这篇东西 不用。
• •

——《虚构》
重视“叙述”,关心故事的“形 式”,是先锋小说的重要特征。马原的 “元叙事”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让作 家本人直接在作品中出现并以此来揭露 小说虚构性的手法,“我就是那个叫马 原的汉人”是他这一手法的具体体现。 这一手法的出现,对小说界产生了很大 的冲击力,但是,马原的中途转向和先 锋小说创作中出现的越来越严重的形式 主义倾向,已经暗含着先锋小说的发展 危机。因此可以说:“成也马原,败也 马原”。
• 元小说(metafiction): • “元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 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 • ——[英]戴维· 洛奇:《小说的艺术》, 第230页,作家出版社,1998年)
• • • • •
《冈底斯的诱惑》 边地故事(西藏) : 1、陆高、姚亮看天葬; 2、猎人穷布和熊; 3、顿珠和顿月。
三、余华与先锋小说 1、余华的生平简历 生于 1960 年 4 月 3 日,祖籍山东高唐, 但余华本人与山东一点关系都没有,是一 个典型的浙江人。生于浙江杭州,是家中 次子,在浙江海盐的医院环境中长大,父 亲是海盐县的一名外科医生。 1973 年小学毕业。 1977 年高中毕业后 在一家镇上的卫生院当牙科医生,后下决 心以写作改变自己的职业。
十五 • 故事到这里已经讲得差不多了,但是显然会有读者提出 一些技术以及技巧方面的问题。我们来设想一下。 • a.关于结构。这似乎是三个单独成立的故事,其中很少 内在联系。这是个纯粹技术性问题,我们下面设法解决一下。 • b.关于线索。顿月截止第一部分,后来就莫名其妙地断 线,没戏了,他到底为什么没给尼姆写信?为什么没有出现在 后面的情节当中?又一个技术问题,一并解决吧。 • C.遗留问题。设想一下:顿月回来了,兄弟之间,顿月与 嫂子尼姆之间将可能发生什么?三个人物的动机如何解释? • 第三个问题涉及技术和技巧两个方面。 • 好了。先看c。 • 首先顿月不会回来(也不可能回来,排除了顿月回来的可能 性,问题就简单了),因为他入伍不久就因公牺牲了。他的班 长为了安抚死者母亲,自愿顶替了这个儿子角色;近十年来他 这个冒名儿子给母亲寄了近两千元钱。然后— • 还用然后么,我亲爱的读者? • • ——《冈底斯的诱惑》

经过5年的努力,1983年(23岁)终于得以进 入海盐县文化馆; • 1984年在《北京文学》当年第1期上发表处女 作《星星》,后就读于由北京鲁迅文学院和北京 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研究生班。在此期间,因在 《北京文学》1987年第1期上发表《十八岁出门 远行》而引起人们注意,并很快发表出一系列先 锋实验性小说而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小说家。 1989年调入浙江嘉兴市文联工作。

后期主要以中长篇以主,虽然“死亡” 仍然是一大主题,人的生存状态仍然是主 要的表现内容,极端化的处理方式仍然不 时出现,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变 化。叙述风格从暴躁变为平静,描写的内 容从虚拟的现实逼近生活的真实,以随和 的民间姿态呈现出一种淡泊而坚毅的内在 力量。
• • • • • • • • • •
• 2、创作简况 • 余华是同时代作家中影响较大的作家之一, 也是被研究得最为充分的作家之一,同时还是 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真正变化的少数几个作家 之一。 • 他的小说创作以1991年底第一部长篇小说 《呼喊与细雨》发表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前后 两个时期。 •

前期以中短篇小说为主,在小说的结构、 语言和叙述方式等方面都带有很强的实验 性,以人的罪恶、暴力和死亡作为主要描 写对象,用极其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 阴暗的角落,处处透着怪异奇特的气息, 又有非凡的想象力,客观的叙述语言和跌 宕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人的生 存的异化状况有着特殊的敏感,给人以强 烈的震撼,被看作是“先锋小说”的代表 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
主要作品有: 《呼喊与细雨》(长篇) 《一个地主的死》(中篇) 《活着》(长篇) 《祖先》 《命中注定》 《战栗》(中篇) 《许三观卖血记》(长篇) 《兄弟》(上) (长篇) 《兄弟》(下) (长篇)
《收获》1991年第6期 《钟山》1992年第6期 《收获》1992年第6期 《江南》1993年第1期 《人民文学》1993年第7期 《花城》1994年第5期 《收获》1995年第6期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 《收获》2006年第2期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马原第一个把小 说的叙事因素置于比情节更重要的地位。 他广泛采用“元叙事”的手法,这使他不 仅致力于瓦解经典现实主义的“似真幻 觉”,更创造了一种对现实的新的理解。 • 马原发表于1984年的《拉萨河的女 神》,是大陆当代第一部将叙述置于重要 地位的小说。他的小说所显示的“叙述圈 套”成为文学创新者的热门话题。后来的 先锋小说家的创作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一路 线发展的。
狭义的“先锋小说”则专指在80年代中期 出现的以形式探索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创作潮流。 其主要作家有最初的马原、莫言、残雪、苏童、 洪峰,和稍后出现的格非、孙甘露、余华、叶 兆言、扎西达娃、北村、吕新,也可以包括再 晚一些出现的更年轻的邱华栋、朱文、韩东、 东西、刁斗、何顿等被称作“晚生代”的作家。 但“晚生代”与“先锋小说”的关系,有些类 似于“新生代”与“朦胧诗”的关系,其反叛 的先锋精神又促使他们的许多创作特征偏离于 “先锋小说”,是否应归于“先锋小说”还有 待于对具体创作发展情况的观察。

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现先锋派的形式主义 表意策略,其直接的现实前提是意识形态 的整合功能弱化;其直接的美学前提是八 十年代以来一直存在的创新压力;其直接 的艺术经验前提是现代小说和寻根小说。
• 二、马原与先锋小说 • 在马原出现之前,中国当代文坛上的 现代主义文学已蔚然成风。但是,王蒙等 中年作家创作的意识流小说由于只是“方 法上的借鉴”而被看作是“伪现代派”, 宗璞、刘索拉等作家创作的“荒诞小说” 也被称作“观念上的现代主义”。只有马 原的创作由于从小说的观念到小说的形式 都进行了全面的实验,才带动了先锋小说 的出现。
1、关于“先锋小说”的概念。 “先锋小说”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先锋小说”是指具有先锋精神的 小说创作,即“先锋文学”中的小说创作。所 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 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以 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旧有状态形成强烈的 冲击。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 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 与小说领域里的探索,即“白洋淀诗派” 的诗歌和赵振开(北岛)的小说《波动》 等。在这之后,具有先锋精神的创作还有 以北岛、舒婷为代表的朦胧诗,以王蒙为 代表的意识流小说和以宗璞、刘索拉为代 表的荒诞小说,以及以高行健为代表的现 代主义戏剧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 现了一个借鉴、模仿、学习西方现代主义 的文学思潮。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远远 超出了文学、艺术的范畴,可以说是一次 席卷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思潮。”因此, 广义的“先锋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

《呼喊与细雨》是他从狂暴状态松弛下来的第一部长 篇,主要依靠回忆的“细雨”来滋润“呼喊”的紧张, “回忆”在这里扮演着一个全能的角色,它不但要担负着 化解作者紧张情绪的重任,同时还承担着自己的温情温暖 作品中那些像“看客”一样的冷漠的心。 •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都带有一些“寓言”的 色彩,可以看作是作者用“世俗”的方法表达的“哲学” 思想。“活着”正是余华的“存在哲学”的核心。余华与 当代其他许多作家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他是有思想而且是 大体上成体系的哲学思想的。但这两部小说的风格和特点 也不相同。相比之下,《活着》虽然比《呼喊与细雨》更 加放松,即使是一次次地面对死亡,也不再采取“以暴还 暴”的方式,但也还只是“逆来顺受”而已。最后,作者 采用让主人公福贵以自己的名字给陪伴自己一生的牛“命 名”的方式,宣告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而《许三观卖血 记》则在《活着》“温和”的基调上,增加了更多的亮色, 把一出人生的悲剧变成了喜剧,甚至走向了 “幽默”, 这与早期余华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达到了“笑看人生” 的崇高境界。
第九讲 “现代派”与先锋小说
• 一、关于先锋小说 • “先锋”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 解释是:“作战或行军时的先头部队,旧 时也指率领先头部队的将官,现在多用于 比喻:~队 / 开路~ / 打~。”这个解释也完 全适用于我们现在在文学中所说的“先 锋”,其核心要素是“创新”和“超前”。 “先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性质和特点,主要有四点,即 • 反叛性、先导性、流动性、悲剧性


第二阶段以格非、孙甘露、余华的创作 为代表,他们也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 生存探索三个层面上同时展开,并都有新 的突破,甚至把这种艺术探索的力度推到 了极致: • 格非在马原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 “叙事迷宫”; • 孙甘露则在莫言的基础上把小说语言变成 了“梦与诗”的结晶体; • 余华则在残雪的基础上大开杀戒,充分展 示了人性中原有的暴力和血腥。

在这个时期,也可以以1988年为界,再分为 两个阶段。 • 他自己说:“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现 实一种》时期的作品,其结构大体上是对事实框 架的模仿,情节段落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递进、 连接的关系,……那时期作品体现我有关世界结 构的一上重要标志,便是对常理的破坏。”“当 我写作《世事如烟》时,其结构已经放弃了对事 实框架的模仿。表面上看为了表现更多的事实, 使其世界能够尽可能呈现纷繁的状态,我采用了 并置、错位的结构方式。但实质上,我有关世界 结构的思考已经确立。”
• • • • • • • • • • • • • • • • •
《十八岁出门远行》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四月三日事件》(中篇) 《一九八六年》(中篇) 《现实一种》(中篇) 《河边的错误》(中篇) 《世事如烟》(中篇) 《死亡叙述》 《难逃劫数》(中篇) 《古典爱情》(中篇) 《往事与刑罚》 《鲜血梅花》 《爱情故事》 《此文献给少女杨柳》(中篇) 《两个人的历史》 《偶然事件》(中篇) 《夏季台风》(中篇)
我们在此所说的“先锋小说”,特指 狭义的“先锋小说”,且不包括“晚生代” 作家。
关于“先锋小说”的创作。 “先锋小说”重视“文体的自觉”(即小 说的虚构性)和小说叙述方法的意义和变化, 带有很强的实验性,因此,又称“实验小说”。
2、
• “先锋小说”的创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以马原、莫言、残雪的创作为代表, 并同时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三个层 面上进行: • 马原是叙事革命的代表,著名的“元叙事”手法 和“马原的叙事圈套”是其标志; • 莫言是语言实验的先锋,以个人化的感觉方式有 意地对现代汉语进行了“扭曲”,“我爷爷”、 “我奶奶”成了打有莫言印记的专利产品; • 残雪则是率先在生存探索方面有所突破的前驱, “人间地狱”般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是她个性 化的独特创造。
《北京文学》1987年第1期 《北京文学》1987年第5期 《收获》1987年第5期 《收获》1987年第6期 《北京文学》1988年第1期 《钟山》1988年第1期 《收获》1988年第5期 《上海文学》1988年第11期 《收获》1988年第6期 《北京文学》1988年第12期 《北京文学》1989年第2期 《人民文学》1989年第3期 《作家》1989年第7期 《钟山》1989年第4期 《河北文学》1989年第10期 《长城》1990年第1期 《钟山》1991年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