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

合集下载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

玄学趣味
“玄”出自《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 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 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本义是黑色,作为《老子》思想体系中的 重要观念,有微妙深远、看不透的神秘意思。魏 晋思想家奉《老子》、《庄子》和《周易》为 “三玄”,崇尚以老、庄学说为依据而辨析名理 的“玄谈”,因此其思想学说被称作玄学。
阮籍的脱俗,不仅被时人所认识也被世人所接 受。脱俗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追求与道相契、与自 然一体的“大人”境界:
夫大人者,乃与造物通体,天地并 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 不常其形。(《大人先生传》)
(四)尚美——活得要有品味
王仲祖有好仪形,每览镜自照曰:“王文开那得生 如馨儿?”时人谓之达也。又酷贫,帽败,自以形 美,乃及帽肆,就帽妪戏,而得新帽。 —— 《裴启语林》一二七卷
(五)口吐莲花,才华横溢——活得要有用 清谈分为口谈和笔谈 自问自答
嵇康《声无哀乐论》 欧阳建《言尽意论》 嵇康作《养生论》 向秀作《难养生论》 嵇康又作《答难养生论》
张辽叔作《自然好学论》,嵇康持不同意见,便作《难自然好 学论》;时人有《宅无吉凶摄生论》,嵇康便作《难宅无吉凶摄生 论》,对方又作《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嵇康复作《答释难宅无 吉凶摄生论》。学术气氛非常浓厚。
(五)口吐莲花,才华横溢——活得要有用
(一)注重养生,珍视生命——首先要活着
王东亭与谢公交恶。王在东闻谢丧,便出 都,……王于是往哭。督帅刁约不听前,曰: “官平生在时,不见此客。”王亦不与语,直 前哭,甚恸,不执末婢手而退。——《世说新 语· 伤逝篇十五》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 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 —— 《晋书阮籍传》

魏晋风度是什么

魏晋风度是什么

魏晋风度是什么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

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

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

士人们多特立独行,又颇喜雅集。

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大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魏晋风度的文学表现与意义

魏晋风度的文学表现与意义

魏晋风度的文学表现与意义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学表现以魏晋风度为主要特点,这种风度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的风格上,更体现在文人士人的品质和精神追求上。

本文将从魏晋风度的文学表现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魏晋风度的文学表现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以诗歌最为突出。

这个时期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古风的继承,也有新风的创造。

魏晋时期的诗人注重个性表达,追求真实感受和情感宣泄,他们的诗歌不再拘泥于形式和规范,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情感的真实性。

例如,曹操的《短歌行》以其真实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而著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则以其豪放的笔墨和自由的意境而闻名。

除了诗歌外,魏晋时期的散文也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这个时期的散文作品注重情感表达和人文关怀,常常以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为载体,通过描绘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关注。

例如,嵇康的《琴赋》以琴为主题,通过对琴音的描绘和对琴师的赞美,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思考和对艺术的热爱。

二、魏晋风度的意义魏晋风度的文学表现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

这种风度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人的品质和精神追求。

首先,魏晋风度体现了文人士人的胸怀和气度。

魏晋时期的文人多为士族出身,他们有着崇高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观念。

他们以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为自豪,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升华。

他们的文学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对真理和美的追求,以及对人性和人情的关怀。

其次,魏晋风度体现了文人士人的自由和独立精神。

魏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使得文人士人常常处于边缘地位。

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相反,他们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独立。

他们的作品常常充满了对命运的抗争和对人生的坚守,体现了文人士人的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

最后,魏晋风度体现了文人士人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创造。

魏晋风度、唐诗文化、宋韵

魏晋风度、唐诗文化、宋韵

魏晋风度、唐诗文化、宋韵
一、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真脱俗、怡然洒脱的生活态度和放纵桀骜、傲视礼法的言行风范。

它从根本上体现了时代精神与文化意蕴,代表了当时士族概念形态的一种人格的体现,亦为魏晋时期的审美倾向。

魏晋名士们追求个性解放,不拘泥于礼节,喜欢结交朋友,崇尚清谈,这种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度,被后人所膜拜。

二、唐诗文化
唐诗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唐诗以其丰富多彩、意境深远、语言优美、韵律和谐等特点而著称于世。

唐诗的主题广泛,内容丰富,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又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理想。

唐诗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开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多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宋韵
宋韵是宋代文化的独特风貌,体现在宋代的诗词、书画、陶瓷等各个
方面。

宋代诗词以清新雅致、深婉含蓄为特点,追求言简意赅、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宋代书画则注重意境的表现,追求笔墨的韵味和气韵的生动。

宋代的陶瓷则以简约素雅、造型优美为特点,体现了宋代审美趣味的独特追求。

宋韵的形成与宋代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等因素密切相关。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
中古时代的士林名流多为潇洒不羁的 性情中人,其感情的丰富性不仅表现在言语 应对和诗赋歌咏上,也表现在对于情绪的把 握与控制上。有情而不露情,这是雅量的一 个突出的特点。而表现这种风度的惯用语, 通常是“喜怒不形于色”,“沉着冷静”。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 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 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 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三五》
《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刘伶放达,裸形坐屋 中,客有问之者,答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 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三)追求本真,保持自我——活得要有个性
毕茂世: 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 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桓公少与殷候齐名,常有竞心。桓 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 宁作我。——《世说新语·品藻》
麈zhǔ尾:用驼鹿尾毛做成的类似拂尘和羽扇 之类的东西。
(五)口吐莲花,才华横溢——活得要有用
王文康、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 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 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后。王因谓曰:“簸 之扬之,糠秕在前。”范曰:“洮之汰之, 沙砾在后。”
——《世说新语·排调四六》

桓画有南龟郡蛇的与旗殷、魂荆幡州语次,因共作了语。顾
美,乃及帽肆,就帽妪戏,而得新帽。
——
《裴启语林》一二七卷
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
唾之,委顿而返。
——《世说新语·容
止七》
神仙容止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 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 朱衣自拭,色转皎然。(《世说新语·容止》)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 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 “肃 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 “嵇叔 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 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容止》)

魏晋风度的主要载体是什么

魏晋风度的主要载体是什么

魏晋风度的主要载体是什么
“魏晋风度”的主要载体有服药、饮酒、长啸、清谈和服饰。

一、服五石散:
从而达到身体精神上的畅快和狂欢。

这种行为其实是在损害身体的同时,达到精神肉体上的高度愉悦。

吃药是从魏晋名士何宴开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正始名士”,何宴、王弼、夏侯玄。

二、纵酒:
典型如刘伶,喝完酒赤身“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挥衣”;还有阮咸与猪共饮的故事,也是很有名的。

其代表人物是“竹林名士”,以嵇康、阮籍为代表。

三、长啸:
代表人物是阮籍,最有名的就是他苏门长啸的故事。

阮籍去苏门山上拜访当时的著名隐士孙登,他请教了很多问题孙登都没有回答,于是阮籍下山时就对着山上长啸一声“清韵响亮”。

孙登在山上也对着山下长啸一声,“若鸾凤之音焉”,啸声十分的动听。

四、清谈: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名士们常常一起谈论老庄思想,坐而论道。

也就是清谈,这在当时深受名士们的推崇。

五、服饰:
魏晋服饰分为三个境界。

1、严装,魏晋风度的初始境界。

严装,也就是涂脂抹粉、华衣美服的意思。

2、粗服乱头,魏晋风度的浪漫境界。

粗服乱头,就是指不注重外表仪容,追求自由的极致。

3、淡装,魏晋风度的玄远境界。

淡装处于严装和粗服乱头之间,没有前者的雕琢感,也没有后者的刺激感,更加平淡自然,其代表人物有陶渊明。

魏晋名流魏晋风度PPT课件

魏晋名流魏晋风度PPT课件
山涛
魏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以其清廉自守和文学才华著称,对 当时的政治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竹林七贤
向秀
魏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文 学家,以其对儒家经典的独 特诠释和文学创作而闻名。
刘伶
阮咸
王戎
魏晋时期著名的酒徒和文学 家,以其豪放不羁的性格和 独特的文学风格而著称。
魏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和文 书法、绘画、音乐等 艺术形式表达个性和情感。
生活方式
魏晋名流以放浪形骸、不 拘小节的生活方式著称, 表现出对传统礼教的反叛。
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个性解放
魏晋风度体现了个性解放 的精神,反对束缚和压制, 追求自由和独立。
人文精神
魏晋风度强调人文精神, 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表达,推崇个体价值和精 神意义。
个人修养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个人修养
魏晋名流和风度所体现的个人修养,包括品德、才华、气质等方面,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文化传承
魏晋名流和风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传承和发展这一 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解和诗歌创作而闻名。
魏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 文学家,以其敏锐的政治 眼光和文学才华而著称。
谢安
• 谢安: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 和军事指挥能力闻名,对东晋王朝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羲之
• 王羲之: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以其独特的“王体”书法风格而著称,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会史地位
魏晋风度在中国社会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它反映了当时 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体现了人们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对 后世社会变革和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魏晋风度故事

魏晋风度故事

魏晋风度故事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风气被称为“魏晋风度”。

这种风度体现在人们的思想、文化、艺术、生活等各个方面。

下面是一些魏晋风度的故事。

1.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隐士,他以诗文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过着隐居的生活。

他在家乡田园中建造了一座小屋,种植了蔬菜和果树,养了鸡鸭猪狗等家禽家畜,过着简单而自由的生活。

他的隐居生活成为后人追求自电自在、回归自然的榜样。

2.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王羲之是魏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

他擅长运用笔黑的技巧和意境的表达,将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文化和历史价值,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3.曹操的才华和胆略
曹操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才华和胆略为后人所称道。

他在政治上善于制定策略和运用手段,成功地掌握了魏
国的政权。

在军事上,他率领军队征战四方,战功卓著。

他的才华和胆略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4.陆机的文学成就
陆机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文学成就为后人所称道。

他的文学作品涉及诗、赋、文、史等多个领域,其中以《文赋》和《史记》最为著名。

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以上是一些魏晋风度的故事,这些故事体现了魏晋时期人们的思想、文化、艺术、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特点,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指知识分子所最求的一种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具体表现为:处变不惊、镇定自若,矿大傲世、任率自然、一往情深。

建安风骨;魏晋之际以曹操为首的诗人,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的个性,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诗歌反映意境宏阔,笔调明朗。

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壮的风格。

建安七子:孔融、陈林、王粲、徐干、阮禹、应玚、刘桢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山水诗:就是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

田园诗:就是以田园生活为审美对象的诗歌。

一、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1、平淡自认、亲切淳真他的诗歌体裁内容贴近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日常生活为内容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看到了新苗茁壮成长,感受春风吹拂,有着星月的陪伴,诗人的内心该是怎样的惬意。

而田园那欣欣向荣的景象,诗人那披星戴月的形象,又让我们感到多么的亲切。

2、浑融完整、意境高远如《归园田居》中的“方宅十余亩”以下八句是写景,前四句是写近景,后四句是写远景。

近景是一种素淡的环境,使得整个景色生机盎然。

远景是一幅静态画面使得整个画面生机勃勃。

3、语言自然而精工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平白如画,但由于诗人有生活实感,再加上能从使得整体风格上运用语言,把握每一句诗,因而显得自然而生动4、风格多样《史记》的创作原因:“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二、《史记》的艺术成就1、作为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传记,史记最突出的成就,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1)选择重大的历史事件,展示人物的生命遭际,突出人物的主要形象特征(2)在矛盾斗争的尖端考验人物,展示人物性格的优劣长短。

(3)通过典型化细节,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

(4)运用个性化语言,活化人物形象。

(5)运用“闲笔写人”手法,交代人物的性格特征,暗示人物的未来命运。

(6)运用“互现”法补足人物全貌。

2、《史记》的悲剧艺术3、《史记》的语言艺术(1)语言简练、质朴、生动、传神。

(2)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

魏晋风度、唐诗文化、宋韵

魏晋风度、唐诗文化、宋韵

魏晋风度、唐诗文化、宋韵
(原创版)
目录
1.魏晋风度:放达、不拘礼节的士人风格
2.唐诗文化:繁荣昌盛、丰富多样的诗歌创作
3.宋韵:清雅、简约的审美特点
正文
一、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士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度,被称为“魏晋风度”。

在这个时期,士人追求个性解放,不拘泥于礼节,喜欢结交朋友,崇尚清谈。

他们放达、任情、超然物外,这种风度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唐诗文化
唐代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歌成为表现社会风貌、传达人们情感的重要载体。

唐代诗人才辈出,作品丰富多样,有豪放、婉约、田园、边塞等不同风格。

唐诗在当时就享有盛名,许多诗人的作品被传颂不衰,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宋韵
宋代是一个充满韵味的时代,无论在文学、艺术还是生活上,都呈现出一种清雅、简约的审美特点,被称为“宋韵”。

在文学上,宋词以其优美的语言和韵味成为代表,如苏轼、辛弃疾等人的作品,传颂千古。

在艺术上,宋代的绘画、瓷器等也体现出简约、自然的审美风格。

在生活上,宋人讲究品味,注重生活中的雅趣,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生活典范。

总结:
魏晋风度、唐诗文化和宋韵分别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文化象征。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

何为魏晋风度魏晋风度,(又称“魏晋风流”“魏晋风骨”)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从时间上来说,指的是三国时的魏(公元220-265年)至两晋年代(公元265-420年),再到刘宋时代以士族名士为主体的生命体验,它以七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和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为代表人物。

魏晋风度的形成背景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

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

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

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

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

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

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

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饮酒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

曹操诗中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

最典型的便是“竹林七贤”的好酒狂饮。

所谓“竹林七贤”,是对三国魏末七位人士的称谓,他们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魏晋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而酒有助于这种境界的创造与形成,艺术境界往往通过酒的刺激来创成,比如王羲之创作《兰亭序》,李白的“斗酒诗百篇”。

当然,有些名士是想通过饮酒来醉生梦死,这是一种颓废,我们当然不能赞同。

魏晋风度、唐诗文化、宋韵

魏晋风度、唐诗文化、宋韵

魏晋风度、唐诗文化、宋韵
摘要:
1.魏晋风度
2.唐诗文化
3.宋韵
正文:
一、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指的是我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社会风尚。

在这个时期,文化繁荣,名士辈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魏晋风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崇尚自然:魏晋名士追求天人合一,崇尚自然,追求自由,不拘泥于世俗礼仪。

2.重视人文:魏晋风度强调人的主体地位,重视个性,崇尚才子佳人。

3.谈玄论道:魏晋名士热衷于谈论玄学,以清谈为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

二、唐诗文化
唐诗文化,是指唐朝时期诗歌创作与传播的一种文化现象。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唐诗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繁荣的诗歌创作:唐朝诗人辈出,诗歌作品丰富多样,有山水田园、咏史抒怀、边塞戍楼等各类题材。

2.独特的审美情趣:唐诗以婉约、豪放为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3.广泛的传播与影响:唐诗文化影响深远,不仅在国内广泛传播,还对日本、朝鲜等邻国产生重要影响。

三、宋韵
宋韵,指的是宋代文化的一种韵味。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宋韵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崇尚文治:宋代重视文化教育,崇尚文治,提倡“厚文薄武”。

2.独特的艺术风格:宋代文化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如宋词、宋画等,都以其高雅、清新的韵味闻名于世。

3.世俗化的社会风尚:宋代社会风尚世俗化,市民阶层壮大,世俗文化繁荣,如宋杂剧、宋话本等。

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是

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是

一:“魏晋风度”的内涵及特点“魏晋风度”从根本上体现了时代精神与文化意蕴,并非仅代表魏晋时期名士的风度,而且同时还潜藏了魏晋风流之意。

“风度”在魏晋时期是用来评论人物的一种词汇,即当时士族概念形态的一种人格的体现,亦为魏晋时期的审美倾向。

从魏晋时期的一些典型的名士可以看出,处于此阶段的名士们具有“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潇洒桀骜,为后人所膜拜。

“魏晋风度”体现了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状态,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内涵无法通过一两句话概括。

宏观的“魏晋风度”涵盖了整个魏晋阶段文人的精神风貌、文化底蕴与对待人生的态度。

此阶段文人所特有的率真脱俗、怡然洒脱的生活态度与放纵桀骜、傲视礼法的言行风范,体现了处于此历史背景下的名士们的一种奔放无束的生活状态。

具象的“魏晋风度”,即为魏晋文学所彰显的个性。

以语词的叙事性作为基点,以“风度”阐释魏晋阶段文学特性缺乏严谨性。

由于差异化的主体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审美各不相同,相应的政治背景也为文学奠定了不同的主题。

缘何一直沿用这一说法来充当这一阶段文学的代名词,并非只是因为此历史阶段正处于魏晋时期。

而是由于此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环境之中,身为有识之士,其内在的忧患观念在各朝代交替中均有体现,内在的危机也一直存在着。

只是由于各历史时期主流哲学存在差异,主体的生命观念存在变化,因此造成此类危机感。

魏晋阶段正是此类意识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时期。

因此文人的危机意识在政治的作用下持续深入,进而生成自觉的生命意识。

以文学作为基点,此类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个体化的创作风格、多元化的审美特性以及层次化的文学结构等。

换言之,“魏晋风度”即为“对个人价值的全面审视及对挣脱传统道德束缚的人性的认可”在各意识形态中的内在体现。

“魏晋风度”第一次“刻意”地把人性升华到超名教的高度,进而作为挣脱传统道德的一个风向标、打破封建礼教的枷锁。

“魏晋风度”表象的特点为豁达、率真、洒脱。

通过言行与诗文,赋予自己的人生以艺术的色彩。

何为魏晋风度

何为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一.何为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世说新语》记:‚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剡县戴安道,即时登舟造访,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答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些名士言词高妙,精神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

何谓清谈?清谈,亦称‚玄言‛、‚玄谈‛、‚谈玄‛,是魏晋时期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一种风气。

始于魏,上承东汉末清议,从品评人物转向以谈玄为主,以《周易》、《老子》、《庄子》‚三玄‛为基本内容,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义,摈弃世务,专谈本末、体用、有无、性命等抽象玄理,到晋王衍辈,清谈之风大盛。

‚魏晋风度‛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它与东汉末以《古诗十九首》为标志发展而来的价值观念一脉相承,而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上,又和‚文学的自觉‛的美学潮流相辅相成。

在丹、酒、姿容、玄谈的外在表象后面,蕴含着对自身价值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悲叹。

姿容的飘逸与内在的智慧、忧伤结合,成为魏晋风度的美学典型。

在哲学上,玄学的兴起,标志着儒家哲学的危机。

由于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使得儒生们从对汉家煌煌大业的盲目崇拜中清醒过来,正统的儒家思想受到怀疑。

从党锢之祸开始,到黄巾起义,到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再到曹魏司马氏争权,大开杀戒,在整整100多年的腥风血雨中,人们进行了否定外界社会的过程,探求人生变幻无常的命运,执着爱恋短促的生命,寻求人生的欢乐。

二、魏晋风度的分期1.正始时期。

以王弼(226-249)、何晏(190-249)为代表。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

‚贵无‛思想,认为老不及圣,圣人未必无情,体用如一,本末不二。

谈谈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谈谈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谈谈对魏晋风度的理解谈谈对魏晋风度的理解一、魏晋时代的特点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文化上,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即魏晋文化。

而这种文化现象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就是我们今天所称之为魏晋风度。

二、魏晋风度的内涵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人们特有的性格品质和审美情趣。

首先,魏晋风度注重个人言行的优雅和自由,强调自我表达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这个时期,文人士大夫们经常会举行文学和琴棋书画的雅事,他们喜爱并推崇的是纯粹的艺术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其次,魏晋风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自然之道和人性的协调。

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读书研究和修身养性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合一境界。

最后,魏晋风度崇尚豁达大度的胸怀和智慧处事的能力。

在这个时期,社会动荡,政治斗争激烈,但魏晋文人们常常以睿智的态度对待矛盾和挫折,有着超越世俗的宽容心态。

三、魏晋风度的影响魏晋风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魏晋时代,而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文学艺术方面,魏晋文人们提出的“远离俗态,归于泰然”,对后世文人的写作方式和审美观念有着直接的启发作用。

其次,在诗词歌赋方面,魏晋时期的文人们提倡雅静淡泊的写作风格,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在思想观念方面,魏晋文人们推崇的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的态度,也为后世的思想文化开拓了新的思路。

四、对魏晋风度的评价魏晋风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和意义不可低估。

魏晋文人们以他们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智慧品质,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新篇章,使中国文化融汇了多元的思想和艺术形式。

魏晋风度所倡导的精神境界和人文情怀,犹如一汪清泉,滋养着后世的文化发展。

总之,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自由独立、纯粹雅致、和谐自然、豁达智慧的精神特质,影响了后世文化的发展。

它的价值在于,不仅寄托着古代文人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追求,更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激励着我们追求自我实现和文化创造的勇气和智慧。

魏晋风度理解

魏晋风度理解

魏晋风度理解魏晋风度理解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水平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这一时期的风格和了解被称为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富有独特性、审美和情感特征。

一、义和尚雅的魏晋风度魏晋时期对于优美生活的追求尤为突出。

人们注重精神内心的丰富和情感世界的抒发。

文人、士人的安逸生活成为了这个时期文化生活的主题。

从文人、士人在诗歌中的表现中,不难看出魏晋时期重视精神内在的生活态度。

二、悲壮豁达的魏晋风度由于魏晋时期历经大量的战争和社会变迁,人们的精神状态多少还受到了影响。

因此,在其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独特的悲壮和对生命的豁达理解。

在这个时期的文艺作品和音乐中,常常能看到对生命的最高礼赞和对内心灵魂的最深思考。

三、优美清新的魏晋风度魏晋时期的人们喜欢追求优美的生活。

在这个时期,人们注重自然美的表现,这也使得魏晋文化独具风格。

这时期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等荟萃了大量优美的自然景观,也使得中国文化得以更加生动鲜活地表达出来。

四、豁达与浪漫的魏晋风度魏晋时期的创作中也充满了浪漫和豁达情怀。

不论是拉着琴弹唱,还是将这段豁达的情感直接表现在作品中,都表达了其浪漫和豁达的性格。

结语在中国历史上,魏晋时期被誉为文化的"黄金时代",其艺术风格和成就不可磨灭。

魏晋风度以其特有的审美品位和情感体验,凸现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风韵和内涵。

在当今社会中,通过学习魏晋风度,人们可以为自己的内心提供一个潜移默化的美感熏陶,同时也可以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温和、雅致的风度。

魏晋风度的看法

魏晋风度的看法

魏晋风度的看法一、魏晋时期的背景与特点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跨越了公元220年至420年,历时近200年。

这个时期的背景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衰退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而在这个时期,魏、蜀、吴三国分立,北方民族大举南下,局势十分复杂。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文化多元化、思想开放自由、学术繁荣昌盛。

二、魏晋风度的内涵1. 长于诗文:魏晋风度以诗文为主要表现形式,又称“文人之风”。

当时的士人们非常注重诗歌和散文创作,并且对古代文学传统有着深厚的认同感。

2. 以清雅为美:魏晋风度强调清雅之美,追求内心真挚感情和高尚情操。

这一点在《世说新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 崇尚自然:魏晋风度崇尚自然和自由奔放的生命力。

他们反对僵化的礼教和规矩,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4. 注重个性:魏晋风度注重个性,鼓励人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一点在《世说新语》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5. 重视人际关系:魏晋风度重视人际关系,注重交际和社交礼仪。

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命运。

三、魏晋风度对后世的影响1. 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魏晋风度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开创了以诗文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个性、崇尚自然、以清雅为美等特点的文学风格。

2. 对社会道德的影响:魏晋风度对中国社会道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们倡导高尚情操和清雅之美,反对奢侈浪费和纵欲放荡等不良风气。

3. 对思想文化的影响: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

魏晋风度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和自由开放。

四、结语总之,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征。

魏晋风度以其清雅之美、个性张扬、崇尚自然等特点影响了后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而丰富的篇章。

名词解释魏晋风度

名词解释魏晋风度

名词解释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指的是魏朝(220年-265年)和晋朝(265年-420年)的社会风尚和文化特征。

这一时期的风度以其独特的氛围和艺术风格而闻名,对中国后世的文化、艺术乃至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风度中,随着战乱的不断发生,文化人才纷纷离开政治舞台而投身于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

这促使文化繁荣和风尚的发展。

魏晋时期出现了许多文人雅士,他们以趋避世间纷扰为目标,追求清静自在,提倡志向远大、吟咏自然的生活态度。

这种追求单纯美的文化氛围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延续下来,使得魏晋风度成为一个区别于其他朝代的时期。

魏晋风度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文学创作、艺术审美和士人风范三个方面。

在文学创作方面,魏晋风度的文人雅士们以作诗为主要方式进行创作,并倾向于写景抒怀,叙述个人感受和哲理思考。

他们倡导清新淡雅、含蓄婉约的文风,追求自由自在、洒脱舒适的创作状态。

知名的魏晋文人有曹操、陶渊明、陶潜等。

在艺术审美方面,魏晋风度推崇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追求平淡自然、静谧雅致的审美情调。

这种审美观念在绘画、书法、音乐和园林设计等艺术形式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尤其是山水画在魏晋时期达到了巅峰,以写意的笔墨表现自然山水景色,强调境界和意境,透露出一种淡然超逸的艺术追求。

在士人风范方面,魏晋风度强调士人的道德修养和儒家思想的传承。

他们追求礼仪、慎独、宽厚和谦虚谨慎等品质,抱持着忍辱负重、宁死不屈的精神。

这种士人风范在魏晋时期得到了普遍推崇,成为了士人阶层的理想追求。

总而言之,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特殊而独特的时期,其文化特征和社会风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清新淡雅的文学创作、自然山水画的发展以及士人风范的推崇,构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风度,也对后世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一、清谈之风清谈即谈玄,魏晋士人重才性,亦不乏才华横溢之辈。

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之一,便是驰骋思辩的清谈之风。

(一)互相辩难。

魏晋玄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便是玄谈。

名士们相聚而谈,剖玄析理,开辟了一个思辨的时代。

(二)追求优雅的风致。

清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了高贵的身份和高雅的情趣,所以,仅有敏捷的才思是不够的;谈家的言谈举止还常常带有艺术化的装饰,呈现一种优雅的美感。

二、品题之风品题,这里所指的是对人物品性、才能、容止、风度等的评论。

(一)“清”的审美精神。

魏晋风度的美学特征,从总体倾向来看,可用一个“清”字去概括。

刘熙在《释名》中说:“清,青也。

去浊远秽,色如青也。

”(二)关注仪容之美。

审美的标准取代功利实用的标准,必然又导致人物品藻活动中对仪容之美的特别关注。

先秦两汉时期,儒家对仪容的讲究,只局限在正统伦理道德和政治礼法所允许的范围内,并作为附属物来予以承认。

汉末魏初则注重“英雄”与“才能”的人物品藻标准,但这时对容貌的讲究仍主要是为了实用。

人物品藻自正始玄学兴起以后,则异于前代,如: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三)注重人物的内在神韵。

受魏晋玄学“得意忘象”和佛学“略形取神”审美标准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人物品评活动开始重视人的内在神韵。

这一点于东晋士人中表现得尤为自觉:何晏七岁,明慧若神。

、(四)形象化的特点。

自然之美与人物之美的诗意契合,深刻体现了魏晋风度。

无论是品鉴人物内在的品格才情之美,还是外在的仪容风度之美,多是通过比喻,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的,使人物的人格之美与自然的物象之美互相契合,达到了人格美与自然美的统一三、任诞之风魏晋士人崇尚老庄,“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们把任诞放达的生活作风推向了极致。

(一)率真任性。

魏晋名士追求一种自然适意,无拘无束的生活意趣,一切唯求其真,任其性,适其情,尽其兴而已。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

口哨传情
阮籍嗜烈酒、善弹琴,喝酒弹琴往往复长啸,即吹口哨。 据《世说新语. 栖逸》记载:阮籍吹的口哨可以传几百步远。 一次,阮籍去拜访苏门山中的一位真人,他对着真人谈天说地,激 扬文字,可真人却似听而不闻,一声不响,连眼珠子都不动一下。 阮籍无奈,就干脆对着真人吹起了口哨,这下真人开了尊口: “请再来一次。”阮籍再次长啸,然后就下山了。 到了半山腰,山谷中忽然回荡起优美的啸声,阮籍抬头望去, 原来是真人在长啸不矣,幽妙和谐。受到真人啸声的感染,阮籍写 出了著名的《大人先生传》。 继阮籍后,吹口哨便在士族青年中流行起来。
成书时间之所以 较短,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 《晋书》 由于有政府作后盾,人力、物力、财 力 和图书档案资料都有保证,这些条 件,是私人修 史无法比拟的。二是有 多种晋史著述可供参考。 由于有蓝本 作为依据,成书自然较为容易。 《晋书》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 意史料的甄 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 记里的奇闻轶事,《搜 神录》、《幽明 录》中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也加以 收 录,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另外,书 中有记事 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 方。《晋书》的执笔人, 大多数擅长 诗词文赋,撰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 词藻华丽的倾向。因此,后人批评它 “竞为绮艳, 不求笃实”。这也是《晋 书》的缺点之一。
《晋书》 晋书》
阮籍不拘礼法
肫 怿 赍 垆 至:极,非常 (母亲)即将葬 直: 径直地走过去 及:到了 由是:由于这个原因 或:有人 察: 知道,理解 尽哀而还:发泄尽自己心中的悲 性:生性 围棋:下围棋 临:将要播 能: 善于,喜欢 怿:高兴 归宁:出嫁的妇女回娘家 自嫌:即嫌自,避嫌 径: 直 哀才回来
作者刘义庆(公元403--444 403--444年 作者刘义庆(公元403--444年), 南北朝刘宋王朝宗室, 南北朝刘宋王朝宗室,彭城 今江苏苏州) 袭封临川王, (今江苏苏州)人,袭封临川王, 曾任南兖川刺史、 曾任南兖川刺史、加开府仪同三 他秉性简素,爱好文史, 司。他秉性简素,爱好文史,喜 欢招聚文学之士,除《世说新语》 欢招聚文学之士, 世说新语》 还编有《函明录》 外,还编有《函明录》等,但已 散佚。 散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注重养生,珍视生命——首先要活着
王东亭与谢公交恶。王在东闻谢丧,便出 都,……王于是往哭。督帅刁约不听前,曰: “官平生在时,不见此客。”王亦不与语,直 前哭,甚恸,不执末婢手而退。——《世说新 语· 伤逝篇十五》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 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 —— 《晋书阮籍传》
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王弼未弱冠,往见之。 晏闻弼名,因条向者胜理语弼曰:“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活难不? 弼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弼自为客主数番, 皆一坐所不及。(《世说新语文学》)
第四,曹魏代汉后,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士族: 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服药饮酒
寒食散:即五石散,五石即紫石英、白石英、 赤石脂、钟乳石、石琉黄等。
散药和酒能使人废“形”获“神”,体 “道”悟“本”。
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 神明开朗。”(《世说新语· 言语》)
(二)崇尚自由,任性而为——活得要舒服
王子猷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 皎然。因起彷徨,咏 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 前 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 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刘伶放达 , 裸形坐屋 中,客有问之者,答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 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 唾之,委顿而返。 ——《世说新语· 容 止七》
神仙容止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 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 朱衣自拭,色转皎然。(《世说新语· 容止》)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 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 “肃 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 “嵇叔 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 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 容止》)
————完————
时代的变迁→→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变 →→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发生变化→→行 为方式、处世态度的改变
二、魏晋风度的外在表现及思想内涵
(一)注重养生,珍视生命——首先要活着 (二)崇尚自由,任性而为——活得要舒服 (三)追求本真,保持自我——活得要有个性 (四)尚美——活得要有品味
(五)口吐莲花,才华横溢——活得要有用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 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 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 不异于常。——《世说新语· 雅量三五》 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子 猷遽 jù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恬然, 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世以 此定二王神宇。 —— 《世说新语 · 雅量 篇三十六》
“玄”本义是黑色,作为《老子》思想体系中的 重要观念,有微妙深远、看不透的神秘意思。魏 晋思想家奉《老子》、《庄子》和《周易》为 “三玄”,崇尚以老、庄学说为依据而辨析名理 的“玄谈”,因此其思想学说被称作玄学。
第三,因为社会黑暗、动荡不安,人们开始渴 望贤才,渴望有雄才大略的人来收拾天下, 还老百姓一个太平世界,于是品评、清议之 风兴起。
“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 劭shào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 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也有的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操大悦而去。 ——《后汉书· 本传》
清议渐渐演化 为清谈,渐渐 远离政治,走 向学术。
品核公卿, 裁量执政
清谈:
魏晋时期,辩析名理的风气在学者中流行起来,”名” 就是名词概念,“理”是名词中包含的道理、涵义, 这种以“析理”为主要内容的辩论,称作“清谈”、 “清言”或“玄谈”。清谈的“艺术”是在于用最为 精妙的语言、最简洁的词汇,来表达最精粹的思想。
修饰容貌,以“形”传“神”
虽体变无穷,犹依乎五质。故其刚柔明畅,贞 固之征,著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其 象。……故诚仁必有温柔之色,诚勇必有矜备之色, 诚智必有明达之色。(刘劭《人物志》) 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 如点漆,此神仙中人。”(《世说新语· 容止》)
(四)尚美——活得要有品味 中古时代的士林名流多为潇洒不羁的 性情中人,其感情的丰富性不仅表现在言语 应对和诗赋歌咏上,也表现在对于情绪的把 握与控制上。有情而不露情,这是雅量的一 个突出的特点。而表现这种风度的惯用语, 通常是“喜怒不形于色”,“沉着冷静”。
(五)口吐莲花,才华横溢——活得要有用 清谈分为口谈和笔谈 自问自答
嵇康《声无哀乐论》 欧阳建《言尽意论》 嵇康作《养生论》 向秀作《难养生论》 嵇康又作《答难养生论》
张辽叔作《自然好学论》,嵇康持不同意见,便作《难自然好 学论》;时人有《宅无吉凶摄生论》,嵇康便作《难宅无吉凶摄生 论》,对方又作《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嵇康复作《答释难宅无 吉凶摄生论》。学晋风度的种种外在表现,他们服药养生, 首先要活着;他们崇尚自由,任性而为,要活得舒服; 他们追求直率,标榜自我,要活出个性;他们爱美, 追求神韵,要活得有品味;他们喜欢清谈,爱惜才情, 他们想活得对社会有用。总之,他们的种种作法无不 是想向世人表明,他们想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从整体来看,魏晋士人这个群体在逆境中锲而不舍、 执著追求乱世中一种更积极更有意义的人生确实值得 我们学习、效法,他们在追求过程中表现出的那种认 真劲、所做出种种标新立异的行为应该得到后人的肯 定,而不是指责,魏晋士人的“魏晋风度”留给我们 的是一笔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思考。
麈 zhǔ尾:用驼鹿尾毛做成的类似拂尘和羽扇 之类的东西。
(五)口吐莲花,才华横溢——活得要有用
王文康、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 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 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后。王因谓曰:“簸 之扬之,糠秕在前。”范曰:“洮之汰之, 沙砾在后。” ——《世说新语· 排调四六》
画有龟蛇的旗、魂幡 桓南郡与殷荆州语次,因共作了语。顾 恺之曰:“火烧平原无遗燎。”桓曰:“白布缠 棺竖旒liú旐zhào 。”殷曰:“投鱼深渊放飞 鸟。”次复作危语。桓曰:“矛头淅米剑头炊。” 殷曰:“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曰:“井上辘轳 卧婴儿。”殷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 夜半临深池。”殷曰:“咄咄逼人!”仲堪眇目 故也。 ——《世说新语· 排调六一》
(四)尚美——活得要有品味
嵇中散(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 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 “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 《广陵散》于今绝矣!”…… —《世说新语· 雅量二》:
在灾难重重,战火不绝的中古时代,众多 的名士面对死亡,没有戚戚然的哀情,也没有惶 惶然的惊惧,他们带着对宇宙生命的大彻大悟毅 然走向那不可知的幽明世界,神态安详,仪态从 容,既潇洒又美丽。把死亡当作生命旅程的最后 一章美丽的诗歌来创造和鉴赏的。
思想开始了第二次大解放。
玄学的内容由三部书组成:《道德经》、 《庄子》、《周易》。
玄学既不同于儒家思想,也不同于道家思想, 而是对二者的综合,是一种新的思想,在这 种思想的统领之下,当时士人思考人生,张 扬个性有了理论的支持。
玄学趣味
“玄”出自《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 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 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五)口吐莲花,才华横溢——活得要有用
晋人重视清谈本身的美,注重思辨过程 的美,而对思辨的结果是否正确倒并 不在意,对“理之所在”并不十分关 心。
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论,往反精苦, 客主无间。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 彼我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宾主遂 至暮忘食。殷乃语孙曰:“卿莫作强口马, 我当穿卿鼻!”孙曰:“卿不见决鼻牛, 人当穿卿颊!” ——《世说新语· 文学三一》

三、“魏晋风度”给我们 的几点启示
(一)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
(二)保持鲜明的个性,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保持求知的热情,获取对事物的真知灼见 (四)随缘任化,过一个潇洒、充实、有意义的人生
参考书目:
1.世说新语笺疏 (修订本) (南朝· 宋)刘义庆 著 刘孝 标 注 余嘉锡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鲁迅:《而已集·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3.宁稼雨:《魏晋风度》、《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 4.何满子:《中古文人风采》 5.陈四益:《权势圈中——〈世说〉初谭》,福建人 民出版社出版。 6.范子烨:《中古文人生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
阮籍的脱俗,不仅被时人所认识也被世人所接 受。脱俗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追求与道相契、与自 然一体的“大人”境界:
夫大人者,乃与造物通体,天地并 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 不常其形。(《大人先生传》)
(四)尚美——活得要有品味
王仲祖有好仪形,每览镜自照曰:“王文开那得生 如馨儿?”时人谓之达也。又酷贫,帽败,自以形 美,乃及帽肆,就帽妪戏,而得新帽。 —— 《裴启语林》一二七卷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
一、魏晋风度产生的时代背景
魏晋:人的独 立意识彻底觉 醒的时期。
第一,因为社会黑暗,动荡不安, 从而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晋书· 阮籍传》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 士少全者。”
第二,因为社会黑暗,动荡不安,人们的
(三)追求本真,保持自我——活得要有个性
毕茂世: 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 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桓公少与殷候齐名,常有竞心。桓 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 宁作我。——《世说新语· 品藻》
任诞放达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常 言“礼岂为我设耶?”时有丧母,嵇喜来吊,阮作白 眼,喜不怿而去;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阮大 悦,遂见青眼。” (《晋书· 阮籍传》) 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 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 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世说新语· 任 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