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人格中的儒家思想

合集下载

苏轼思想中的儒释道精神

苏轼思想中的儒释道精神

苏轼思想中的儒释道精神作者:杨晓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2期摘要:作为北宋文坛领袖的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在灿若繁星的古代伟人群中,他一直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华。

儒道佛的思想智慧被诗人融会贯通,在诗歌的创作吟唱和人生的审美了悟中臻于化境,千百年来浸润着我们的精神和灵魂,而这正是诗人文学审美和人生关照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苏轼儒释道思想苏轼思想与儒释道的关系,自宋以来就是议论多且争执大的话题。

对此,学界大略有三种见解:其一谓其前期以儒为主,后期以释老为主;其二认为是儒释道相混合的思想;其三是认为以儒家思想积极面为主,佛老思想是对付政治迫害和困苦遭遇的精神武器。

三种说法各有见地而持论不尽相同。

苏轼对儒释道思想的基本态度是既有吸收,又有扬弃,融会贯通、兼容并包,因而他的思想呈现出一种复杂而丰富的面貌。

从政治上看,表现为一种积极入世、忠君济民的精神,以儒家思想为主;但在生活上,在处世和人生态度上,特别是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处于逆境时,就更多地表现为佛老思想,常常以“静”和“达”来对待并排解人生的种种不幸和苦闷。

儒释道三教之间的矛盾,经他消融调和之后,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即是所谓的苏轼思想。

一、兼收并蓄从时间上看,苏轼的思想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表现特点和侧重面,但三家思想纵贯他的一生,无论在哪个时期,他都不曾彻底抛弃或皈依其中任何一种思想。

苏轼年轻时喜欢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他觉得《庄子》所讲的这些道理,正是自己心中向来所思所想,只是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

不仅对老庄,就是对道教的道术苏轼也深有爱好,八岁时就在天庆观北极院跟随道士张易简读小学。

正是从小将道家思想融会到自己的人格修养中,才使得他在之后的人生艰苦和尴尬艰难中,得以自我保全、自我调适,超然旷达而不怨天尤人。

苏轼自幼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父亲苏洵喜与名僧交往,母亲程夫人更是笃信佛教,虔诚佛理。

苏轼的儒家哲学思想

苏轼的儒家哲学思想

高教研究 HigherEducationResearch72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上接71页)将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完善,为高校思政建设构建宽松的教学环境。

打破传统单一思政理论教学,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将思政教育内容贯彻到教育的方方面面。

同时,为了营造出具有活力的思政教育氛围,应该整合社会力量,提升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力度,为思政教育良好氛围的创造提供各种有利条件。

其次,上文提及到,高校缺乏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

因此应该利用互联网,去开辟多样化网络教育途径和渠道。

根据高校学生实际需求,合理运用网络传播媒介。

高校老师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去给学生传播一些社会热点话题,打破理论知识教学的局限性,师生共同探究社会焦点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建设与发展。

另外,对于网络平台中传播的不正确的观点,高校老师应该及时引导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三观,确保学生在思政教育影响下健康成长与发展。

网络教育平台的完善不仅是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也需要在社会力量的支持下,通过大众的共同努力,去保证思政教育质量达到理想的效果。

5 结语综上所述,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对学生成长与发展而言,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现如今,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促使学生产生了不良思想观念,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同时,由于思政教育观念、内容以及手段的落后,直接阻碍了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因此,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应该与时俱进,把握住时代发展趋势,进一步创新思政教育方法和内容等,建立并完善网络教育平台,健全思政教育体系,为高校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1] 乌恩其.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融入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探究[J].时代报告,2020(09).[2] 崔振魁.关于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探索的几点思考[J].国际公关,2019(08).[3] 尹春艳.关于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考[J ].国际公关,2019(06).[4] 陈宝鹏.关于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考[J ].高教学刊,2019(12).[5] 訾海涛.浅谈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路径[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8(09).[6] 赵志峰.关于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着力点的思考[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5(06).[7] 郭延涛.对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内容的思考——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微》[J].当代教育科学,2015(08).[8] 徐金花.新时期创新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08).[9] 王雄伟.基于创新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2009(02).作者简介:庞洁丽(1984—),女,山东菏泽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儒释道对苏轼性格的影响

儒释道对苏轼性格的影响

儒释道对苏轼的性格影响苏轼的性格很复杂,有儒家内核,又有道家精神,兼有佛家的境界。

因而在政治上有其保守的一面,也有其开放的一面。

表现在变法上的犹豫就可以看出。

2.1 苏轼的儒家内核儒家入世思想对苏轼影响最大的是其政治人格。

他时刻把儒家积极入世思想作为自己立世的标准,“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成为他一生行为的信条;借助佛老超越佛老,而未消极出世、陷入个人的痛苦,因而苏轼超然卓绝的人格魅力历来为人们称道。

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苏轼对儒家思想的自觉继承与坚守。

苏轼最早接触的更多的是儒家典籍,因此儒家思想在其人生中占据着深层次的地位。

正如他小的时候问母亲,如果自己是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愿意一样。

还有他关心社会矛盾,体察百姓疾苦。

如“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坐;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岁晚三首•馈岁》)[7]还有在黄州之时,“救治时疫,养育孤女”[10]等等善举,无一不体现他的天下为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文情怀,也就是儒家的真正精髓。

他的政治生涯,本可以顺风顺水的,但是由于心中的执拗,却饱受排挤,处处受制,险些丧命,及时行将就木的人生最后几年,也是在酷热难耐的海南岛度过的,一生虽然总能得到上司的赏识,虽说名满天下,粉丝无数,上至太皇太后,下至普通百姓。

无不吟唱着他的诗词。

可是政治生涯确实艰辛。

苏轼自幼就聪颖过人,七岁知诗书,十岁即有当世志。

其弟苏辙回忆“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

考“制科”时,他曾对北宋王朝的腐败现状,写了《策略》、《策别》、《策断》等篇文章,提出“立法禁”、“抑侥幸”、“决壅蔽”、“教战守”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改革弊政的主张。

而在他考礼部进士的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更是提出了“天下归仁”的理想:“以君子长者之道得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这种德治仁政的政治思想成了苏轼后来一生从政贯彻始终的基本指导思想。

儒释道对苏轼的影响

儒释道对苏轼的影响

儒释道对苏轼的影响苏轼啊,那可是中国历史上超有趣的一个大才子。

儒释道这三家思想呢,就像三个特别的朋友,在他的人生里搅和出了好多精彩的事儿。

咱先说儒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儒家讲究积极入世,苏轼那骨子里就有着儒家的这种精神。

他从小读书,满脑子想的就是能在朝堂上大展身手,为国家做点实事儿。

就像他年轻的时候,那是意气风发啊,写的文章充满了对政治的抱负。

他觉得自己就像古代那些贤臣一样,能够辅佐君主,让国家变得繁荣昌盛。

你看他到地方做官的时候,又是修水利,又是为百姓着想,忙得不亦乐乎。

这就是儒家思想在他身体里起的作用,让他对社会有责任感,想要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说说佛教。

苏轼的一生起起落落,有风光的时候,也有倒霉的时候。

这佛教就像是他在困境中的心灵慰藉。

当他被贬到那些偏远的地方,日子过得苦哈哈的时候,佛教的思想就冒出来了。

佛教让他学会了看开,懂得了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

他会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和和尚们聊天,在寺庙里静思。

就像他在黄州的时候,虽然生活条件差,但是他的心境却慢慢变得豁达。

他可能会想,哎呀,这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佛教就像是一阵清风,吹散了他心头的那些烦恼的乌云。

道家思想呢,也在苏轼身上体现得很明显。

道家追求自然,崇尚自由。

苏轼被贬之后,有了更多时间亲近大自然。

他写的那些诗词,好多都是关于山水美景的。

他在山水之间就像是一个洒脱的仙人。

他会去江上泛舟,感受那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惬意。

他也会登山望远,觉得自己和这大自然融为了一体。

道家的思想让他在官场的压力之外,找到了另一个可以让自己灵魂栖息的地方。

他可以不拘泥于官场的那些规矩,在自然里放纵自己的情感,活得那叫一个潇洒。

这儒释道三家思想在苏轼的身上就这么融合着。

他没有完全偏向哪一家,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境遇,让这三家思想在自己的灵魂里对话。

有时候是儒家的积极,有时候是佛教的超脱,有时候是道家的自在。

这才成就了我们看到的那个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苏轼。

从儒家的角度评论苏轼的八声甘州的诗句

从儒家的角度评论苏轼的八声甘州的诗句

从儒家的角度评论苏轼的《八声甘州》的诗句一、引言苏轼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作被后人誉为“苏诗”,其《八声甘州》更是其中的佳作。

而从儒家的角度,来看苏轼的这部诗作,不仅可以品读其中的文学之美,更能从中感受到儒家思想的渗透和影响。

二、儒家思想在《八声甘州》中的体现1. 孝道思想苏轼在《八声甘州》中多次提及悲悯乡土,怀念故乡之情。

其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表现了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儒家强调孝道,认为孝顺父母和忠于国家是一个人应有的品质。

苏轼通过诗作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也在间接体现了儒家的孝道思想。

2. 仁爱之心在《八声甘州》中,“悲风留咽,恶云断肠”“江北黄梅传袁郎,胜事风流谁家听”的描述,表现出苏轼对天下百姓的关怀和悲悯之心。

儒家注重仁爱之心,强调推崇仁爱、怜悯他人。

苏轼在诗中展现的对人民的关怀,便是儒家仁爱之心的体现。

3. 王道思想苏轼在《八声甘州》中多次探讨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提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慨。

此处的《八声甘州》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儒家思想主张君臣之道,主张统治者应当以仁爱和孝道来统治国家,苏轼的《八声甘州》中透露出对社会政治的思考,也是儒家王道思想的体现。

三、苏轼的《八声甘州》在今天的启示苏轼的《八声甘州》诗作,在表现个人情感的也融入了儒家思想,展现出对家国、天下的关注和思考。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孝顺父母、关怀他人、关注社会,都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而这些正是苏轼在《八声甘州》中所表达的。

四、结语苏轼的《八声甘州》是一部经典的诗作,它不仅体现了苏轼高超的文学艺术水平,更融入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从儒家的角度来评论苏轼的《八声甘州》,既能够欣赏其文学之美,更能够感受到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营养,将儒家思想的精神融入当代社会,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力量。

五、苏轼的《八声甘州》对儒家经典的借鉴除了体现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外,《八声甘州》在表达情感与思想时,还融入了对儒家经典文化的借鉴。

苏轼性格特征的文化阐释

苏轼性格特征的文化阐释

苏轼性格特征的文化阐释内容提要:苏轼作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性格特征的形成过程,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从儒学到理学的发展过程。

他乐观进取、旷达超脱的性格,体现了儒释道精神的高度统一。

正因为如此,他在经历两次“在朝——外任——贬居”的过程中,才能进退自如、超然处世。

其诗词文的辉煌成就,便是他以儒家作治世之具、以道家作修身之术、以佛家作安身之法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文学;苏轼;性格特征;文化中国封建文人,大多是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而踏入社会生活的。

然而,当我们具体去审视一个个思想、文化大家时,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就连怀瑾握玉、独善其身的退身之策也在强大的社会异己力量的冲击下变得荆棘丛生。

从虽死犹生的屈原,到放荡不羁的阮藉,从超然脱俗的陶渊明,到行藏在我的白居易,从忧国忧民的杜甫,到醉饮狂歌的李白,在他们身上显示了各异的人格特征;耿介而又世故,狂放而又拘谨,进取而又淡泊,重生而又轻死,既兼济天下又独善其身,既为君报国又为己全性……而苏轼可以说是这些文人的一个曲型,在他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文人的深刻影响,可以说,苏轼性格的形成,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作用的结果。

一、苏轼性格特征的文化基础——儒学和理学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坐标位置,我们出生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就要受到这种时代精神的感染和浸润,研究苏轼也离不开他生活的文化氛围。

(一)儒家文化造就了苏轼匡扶天下的济世之志。

谈到任何一位古代文人,我们都应当首先注意到作为文人人生航标的儒家文化对他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得以维系的坚强柱石,是所有的文人儒士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

儒家思想自春秋创立以来,经两汉、北宋两次改造,已日趋完备周密。

古代文人多以实现政治抱负为其生平第一追求。

以治人为基本内容的实用主义学说思想和以文人为基本形式的文人化官僚制度,决定了古代文人热衷于从政。

论儒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作文

论儒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作文

论儒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作文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苏轼作品
东坡先生,号苏轼,是宋代文学大家,也是一位受儒家思想深深影响的大文豪。

从他的诗词歌赋、散文随笔,无不洋溢着儒家的睿智和人文情怀。

苏轼的诗歌气韵生动,情怀挚诚动人。

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将个人的离愁别绪与国家的兴衰荣辱融为一体,诗中"红尘何太苦?一杯尚温馨"的豁达人生观与儒家思想不谋而合。

他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则呼应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理念,为世人树立了高尚的人格典范。

苏轼散文遗著也折射出浓郁的儒家气质。

在《赤壁赋》中,他将道家的"逍遥自在"与儒家的"爱国精神"融会贯通,抒发了渴望"躬耕陇亩"的世外高士情怀。

而在《贝钦斋记》里,他则从一间小小的斋舍中探讨出"读书之乐"的儒家本真。

可以说,苏轼一生都在践行着儒家的核心理念:勤勉好学、诚实守信、谦逊有礼、敬天爱民。

他的作品之所以脍炙人口、流芳百世,正是因为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深刻智慧和人文关怀。

东坡先生用文字铺陈了一条通往人生理想境界的大道,启迪了无数后人追求高尚品德和精神价值。

苏轼思想与儒道释思想关系

苏轼思想与儒道释思想关系
苏轼的思想特点
苏轼的思想具有多元性,他既受 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也受到道家 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儒道释思想背景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强调道德、仁义、礼智等价值 观念,对苏轼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道家思想
佛家思想
佛家思想强调慈悲、平等、超脱等观 念,对苏轼的宗教信仰和人生追求产 生了影响。
苏轼思想与儒道释思想关系
汇报人: 2023-12-15
目录
• 引言 • 苏轼与儒家思想 • 苏轼与道家思想 • 苏轼与佛家思想 • 苏轼思想与儒道释思想的互动
关系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苏轼思想概述
苏轼的文学成就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 家、画家,他的文学作品包括诗 、词、散文等,具有独特的艺术 风格和思想内涵。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清静等观 念,对苏轼的文学创作和人生哲学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Βιβλιοθήκη 02苏轼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01
儒家思想作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对苏轼的文学创作、政治观念、 道德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
02
苏轼在儒家思想熏陶下,注重社 会责任感和道德伦理,强调个人 修养和人格完善。
苏轼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苏轼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对其 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独特 的见解和主张。
苏轼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思考,反对 盲从和教条主义,这种思想在当时具 有很强的进步意义。

苏轼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的象征

苏轼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的象征

苏轼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的象征。

他的超然与执著铸就的达观不仅使他智慧而艺术地把握了坎坷、苦难的人生,也使他成了封建时代最高贵、最伟大、最具人格和艺术魅力的文人。

苏轼不仅是一个超脱的文人,更是一个潇洒的人间过客,一个最具人格魅力的人生大师。

他的一生坎坷,一直处于新旧党争之中,并深受两党的排挤,饱尝宦海沉浮,但是,他几次大起大落却始终永打不倒。

他的性格正直而又乐观、旷达、超然。

这与他独特的人格精神分不开的。

苏轼的人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并对三家兼容并蓄,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体现苏轼个性的人格精神体系。

儒家讲求入世,苏轼做官锐意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干一番大事业,是典型的儒家入世思想。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他敬佩英雄,更渴望成为像周瑜那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风流人物”,甚至在已经“鬓微霜”的年龄,仍发出“又何妨”的呐喊,强烈的入世精神表露无遗。

他会为政治上的失意而悲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壮志未酬,功业无成,失望至极,更从反面表现了苏轼的强烈的进取精神。

儒家的思想在他的性格中体现为忠诚、刚正、忘我、爱民。

他忧国忧民,为民做事,同时直而不随,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在政治上坚持自己的见解,坚持正道,不因哪方是得势新贵而趋附于任一边。

这也是他在仕途上屡受挫折的重要原因。

这些都是儒家所推崇的典型的“君子”形象和理论。

苏轼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讲求辩证处世,物我合一。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人生就像一场梦,辉煌像周瑜一生,失意像我苏轼一生,都是一场梦而已。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是多么的渺小,一切的失意潦倒,愁苦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只是一个瞬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人无尽也”,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苏轼的君子小人论

苏轼的君子小人论

苏轼的论说文里,几乎每篇都有“君子”字眼,一篇简短的论文中,甚至有多个“君子”词汇出现。

例如,他的《学士院试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论》,总字数为846字,“君子”出现4次;《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仅仅697字,就出现“君子”一词7次;《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981字,“君子”一词出现了8次;《大臣论》有1442个字,出现“君子”的地方有13处。

学术界对苏轼的文学思想研究比较多,但是对其作品中的君子思想,进行文学、伦理、哲学和政治的关联综合研究,值得进一步加以挖掘和扩展。

“君子”一词的用法苏轼眼中的“君子”,继承儒家的传统见解,基本上是道德高尚的含义。

君子的称呼,是对道德高尚的赞誉。

例如,他的《顺济王庙新获石记》指出:“轼不敢私有,而留之庙中,与好古博雅君子共之,以昭示王之神圣英烈不可不敬者如此。

”但是,实际的运用也有多种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君”是对人的尊称。

苏轼的《墨君堂记》里指出称呼中“公、君、尔、汝”,都有分别:“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

”“先君子”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

苏轼的《灵壁张氏园亭记》说:“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后有君子”是对未来贤达的称呼。

苏轼的《陈公弼传》:“轼平生不为行状墓碑,而独为此文,后有君子得以考览焉。

”“隐君子”的说法,苏轼特指那些隐居的贤良之士,他们离群索居,行踪不定,是值得寻觅的资源。

他在《超然台记》指出:“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苏轼在《盖公堂记》里说:“胶西东并海,南放于九仙,北属之牢山,其中多隐君子,可闻而不可见,可见而不可致。

”“古之君子”“后之君子”和“后世君子”,苏轼指出“古之君子”是恪守儒家伦理的典范,“后之君子”“后世君子”则偏离了儒家正统的君子之道,实质上是小人、伪君子。

苏轼的《伊尹论》指出:“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

苏轼的家风

苏轼的家风

苏轼的家风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家风与其人格魅力相得益彰。

苏轼的家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敬老尊贤:苏轼非常尊重家中长辈和有才德的人。

他的父亲苏洵曾经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对他的影响深远。

同时,苏轼也非常欣赏其他文学家和政治家的才华,如他的朋友王安石和欧阳修等。

2. 厚德载物:苏轼注重品德修养,他的儒家思想强调“厚德载物”,即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广博的才学,才能担当起重任。

苏轼在官场上屡屡受挫,但他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的品行,深受人们敬重和信任。

3. 文化家风:苏轼自幼喜爱文学艺术,对于诗歌、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追求。

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作品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深受后人喜爱。

4. 艰苦朴素:苏轼反对奢侈和浪费,他注重朴素的生活方式,不追求名利和财富,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文化艺术和社会公益事业中。

他的儿子苏辙也是这样一位朴素的人,他曾经拒绝接受贿赂,并把家里买给他的衣服都捐给穷人。

苏轼的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人,他对于文化艺术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追求和贡献,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苏轼的文学思想基本上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体

苏轼的文学思想基本上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体

文章蘇軾的文學思想基本上是以儒家的思想為主體,而把佛家思想及道家思想作靈活的運用,然後再進一步把這三種思想溶合在一起,成為獨特的東坡風格。

他主張文章要順其自然,在他一篇「答謝民師書」中的評論文章說:“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態橫生”所謂" 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正是順其自然的意思。

所以東坡的文章通常沒有固定的形態,如「前赤壁賦」與「後赤壁賦」在短短的幾個月中,對赤壁的感觀已不同,所描寫的內容風格就有了差異。

以下依據蘇軾的生平,將他的文章作一概略介紹。

文章「刑賞忠厚之至論」「喜雨亭記」「超然臺記」「放鶴亭記」「潮州韓公文廟碑」「石鐘山記」「前赤壁賦」「後赤壁賦」(一)仁宗嘉祐二年,參加科舉以「刑賞忠厚之至論」而出名。

可以賞,可以無賞,賞之過乎仁;可以罰,可以無罰。

罰之過乎義。

過乎仁,不失為君子;過乎羲,則流而入於忍人。

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古者賞不以爵祿,刑不以刀鋸。

賞以爵祿,是賞之道行於爵祿之所加,而不行於爵祿之所不加。

刑以刀鋸,是法之威施於刀鋸之所及,而不施於刀鋸之所不及。

先王知王下之善賞不勝賞,而爵祿不足以勸也;知天下之惡不勝刑,而刀鋸不足以裁也。

是故疑則舉而歸之於仁,以君子長者之遣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於君子長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以上節錄原文之第四段《賞析》此段說明刑賞的意義,而歸於居心的忠厚。

此篇為蘇軾在宋仁宗嘉祐二年考進士時的試卷,當時他才二十二歲。

古代科舉命題,多出自四書五經,是題出於尚書大禹謨:「罪疑惟輕,功疑惟重。

」孔安國注:「刑疑附輕,賞疑從重,忠厚之至。

」故題為「刑賞忠厚之至論」。

全文大意:在闡明在位者如何行使刑賞,使人民歸向於善,才能合乎用心忠厚的最高表現。

其後在殿試上進策二十五篇,其中「教戰守策」最為有名。

(仁宗時代,正是所謂宋朝“百年無事的太平盛世”,但實際上已經危機四伏。

蘇軾見微知著,居安思危,提出了改革弊政的革新主張,以革新派的面目走上了政治舞臺。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马秀娟内容提要苏轼是中国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词既有婉约的,也有豪放的,而他的词风的多样性,与苏轼的人品有着密切的关系,与苏轼的儒、佛、道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苏轼人品词风儒家思想佛道思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公,眉州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旷世奇才。

他一生经历坎坷,思想复杂。

前期尚儒,后期又尚佛尚道,融儒、释、道于一体,既具有入世之态,同时又表现出超脱之行。

他的词作有三百余篇,在他一生的文学创作中所占的比重虽然不大,但风格却是多样化的。

而造就苏轼词风多样性的,正是苏轼的坎坷的命运和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本文将从苏轼的思想和词风来论述苏轼的人品和词风之间的关系,从而学习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

(一)苏轼起伏的一生苏轼出生于眉州眉山,这里的学风、文风皆以“西汉文辞”为宗师,正是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造就了苏轼的文学素养。

嘉佑元年,苏轼随父苏洵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获得进士及第,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可是,苏轼的命运并没有这么一直平坦下去,而是灾祸横生,坎坷起伏。

当时,北宋王朝积弱,苏轼主张“洗涤振刷而卓然有所立”(宋史《苏轼传》),主张变革。

熙宁初,因与主张变法的王安石产生分歧,后又因写诗讥讽朝政、“乌台诗案”,被贬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汝州、常州。

元丰八年,哲宗继位,苏轼被调回京城任翰林学士知制诰。

元祐八年,哲宗亲政,新党投机分子乘机而起,苏轼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报复,一月之内,三度被贬。

绍圣初年被贬惠州,后在变儋州。

徽宗即位,苏轼遇赦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死于常州。

(二)苏轼的人格魅力与思想转变(1)苏轼的思想前期以儒家为主,表现出入世之态儒家思想是苏轼思想的基础,虽然在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起伏偏斜,但却贯穿始终,在苏轼早期思想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苏轼的思想中,充满了“奋历有当世志”的淑世思想。

王水照提到“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古训,使他把自我道德人格的完善、社会责任的完成和文化创造的建树融合一体,是他早年最初所确定的人生目标。

苏轼思想中的儒佛道三家思想的体现

苏轼思想中的儒佛道三家思想的体现

苏轼思想中的儒佛道三家思想的体现长春街小学徐惠一苏轼对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基本态度,是广泛吸取,兼容并包。

因而他的思想呈现出一种复杂而丰富的面貌,既充满矛盾,但经他消融调和之后,又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这是苏轼思想的独特之处。

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是因为他对三家都有吸收,又都有扬弃,他是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三家思想中,从人生处世态度看,儒家是积极用世的,而释、道则归于虚无,是消极出世的。

这两方面是矛盾对立的,在一般人的思想中很难兼容,但苏轼却能加以消融和调和,找到他们之间的共通点,从而融为一体。

但三家思想在苏轼生活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中,表现并不完全相同。

从总体上看,苏轼在政治上表现出一种积极用世、经世济民的精神,以儒家思想为主;但在生活上,在处世和人生态度上,特别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处于逆境时,就更多地表现出佛、老思想的影响,常常以“静”和“达”来对待并排解人生的种种不幸和苦闷。

从时间发展上看,则贬官黄州以前,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占主导地位。

他关心现实政治,推崇和学习贾谊、陆贽那样的政治热情,反对空言,积极从政,重视对现实政治的考察和分析,对现实政治提出许多改革的建议和实际的措施。

而贬官黄州以后,释、道思想的影响则愈来愈明显,愈来愈重要。

不过,虽然苏轼的思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特点和侧重面,但三家思想又都是纵贯他的一生的。

他年轻时就喜欢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可见他对老庄思想是一拍即合,很自然地在内心引起共鸣。

不仅对老庄,就是对道教的道术,他从年轻时起也深有爱好,至晚年也没有改变。

谪居惠州时,在《与刘宜翁使君书》中,求刘尽发道术之秘,并希望对方惠赠给他炼成的外丹。

在信中说,他“龆龀好道,本不欲婚宦,为父兄所强,一落世网,不能自逭。

然未尝一念忘此心也。

”对佛家他也很早就有接触,年轻时即与蜀中的文雅大师惟度、宝月大师惟简交往。

通判杭州时,喜听海月大师惠辨说法,颇有感悟。

苏轼人格中的儒家思想

苏轼人格中的儒家思想

苏轼人格中的儒家思想苏轼一生才行高世,却宦海沉浮,历经磨难,九死一生:从自求外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再到被贬黄州、常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竟至岭南惠州、海南儋州等荒蛮之地,他始终以浩然正气积极入世,坦然面对挫折与压力,乐观豁达,关怀民生疾苦、国家命运,求真务实,政绩斐然;在此前提下,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文,且诗词文画书皆自成一家,可谓难得的旷世奇才。

南宋孝宗皇帝曾高度评判苏轼其文其人:“..成一代之文章,必能立天下之大节。

”“立天下之大节,非其气足以高天下者,未之能焉。

盖存之于身谓之气,见之于事谓之节,节也,气也,..”那个“气”指的确实是苏轼的主体人格。

苏轼一生的经历向我们展现的正是他高于天下的庞大的人格魅力卓然超群、历尽磨难而衷心不改。

历来研究苏轼的学者在谈到他的文化人格时往往过多,强调了佛道思想对他的阻碍,而只将苏轼贬黄州前的生活归结为儒家思想的阻碍,后期生活归结为佛道思想的阻碍。

但本人认为:在苏轼的个人经历和人格中,儒家思想真正起着主导作用,是其“本”,佛道思想只是是苏轼缓释个人抑郁和个人心理压力的手段。

儒家入世思想对苏轼的阻碍最大的是其政治人格。

他时刻把儒家积极入世思想作为自己立世的标准,“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成为他一生行为的信条;借助佛老超越佛老,而未消极出世、陷入个人的痛楚,因而苏轼超然卓绝的人格魅力历来为人们称道。

1,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苏轼对儒家思想的自觉继承与坚守苏轼自幼就聪颖过人,七岁知诗书,十岁即有当世志。

其弟苏辙回忆“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

考“制科”时,他曾对北宋王朝的腐败现状,写了《策略》、《策别》、《策断》等篇文章,提出“立法禁”、“抑侥幸”、“决壅蔽”、“教战守”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改革弊政的主张。

而在他考礼部进士的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更是提出了“天下归仁”的理想:“以君子长者之道得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这种德治仁政的政治思想成了苏轼后来一生从政贯彻始终的差不多指导思想。

试析苏轼人生分期的儒释道思想及其成因

试析苏轼人生分期的儒释道思想及其成因

出 于 一 种 人 生 幻 灭 的 虚 无 感 ,而 是 体 现 为 一 种 人 生 追 求 。 可 以 说 , 是 一 种 高 层 次 的 精 神 追 求 , 超 世 俗 、 功 利 这 是 超 的 他 是 吸 收 佛 道 思 想 中 他 认 为 有 用 的 部 分 , 加 以 改 造 并
仕 途 之 时抱 着 “ 身 、 家 、 国 平 天 下 ” 宏伟 抱 负 . 修 齐 治 的 然 而 在 其 政 治 受 挫 、 遇 “ 台诗 案 ” , 心 疲 惫 的 苏 轼 又 遭 鸟 后 身 试 图 在 佛 道 中 寻 求 心 灵 的 宽慰 。 胸 宽 广 、 性 乐 观 的 苏 心 生 轼 在 与 佛 道 的 结 合 中 自 身 的 文 人 心 态 发 生 了积 极 转 变 . 他 没有 完全 沉溺 于佛 道 以寻 求解 脱 和避 世 .而是 将 佛 道 思 想 为 我 所 用 , 而 转 化 成 为 自 己人 生 哲 学 的 精 华 部 分 进 儒 释 道 的积 极 融合 标 志 着 苏轼 人 生 哲 学 观 的 正 式 形 成 .


试 析 苏 轼 人 生 分 期 的 儒 释 道 思 想 及 其 成 因
张 瑜
800 ) 1 0 8
( 海 师 范 大学 人文 学 院 , 海 西宁 青 青
摘 要 :苏 轼 一 生 深 受 儒 家 传 统 文 化 的 影 响 。 入 步
“ 忧 冰 解 , 神 俱 泰 。” 《 月 辩 公 真 赞 》 从 此 苏 轼 就 乐 百 形 (海 ) 于 同禅 僧 广为 交 往 。苏 轼 学禅 主要 是为 了借 鉴 禅 宗顿 悟
的 洪 流 中 , 能 完 成 自 己 “ 身 、 家 、 国 平 天 下 ” 宏 才 修 齐 治 的 伟 抱 负 。【苏 轼 这 种 早 期 的 儒 家 思 想 主 要 是 由 家 庭 因 素 、 1 ]

谈谈苏轼作品中的儒释道思想

谈谈苏轼作品中的儒释道思想

教材解析JIAO JIE XI 黄州,是苏轼的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站,也是他精神突围的主战场。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到黄州。

名义上是担任团练副使,一个并无实权的小官,实际上属于朝廷的监管人员,并不能随意离开。

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他人生中的低谷,但是,在黄州的这些日子里,他对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进行了融会和批判,创作也进入了巅峰期。

如果没有黄州的那片山水,苏轼又怎么可能脱胎换骨,找到真正的自我呢?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不妨放开歌喉吟唱,从容前行。

竹杖和草鞋的轻便胜过骑马,这些小事有什么可怕的呢?披着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微感到一些寒冷,山头的斜阳似乎在欢迎“我”,回首来时风雨潇潇的情景,回去吧,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在“乌台诗案”的第三个年头,他写下了这首词。

那时,他刚好要去沙湖买田,却突然遇雨。

看上去是平常无奇的一场雨,却让他进入了“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

在苏轼的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过一百多次。

“归”不仅是作者的一种人生选择,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那么,苏轼究竟要归向何处呢?是入世、避世,还是出世呢?这就要从他的思想观念说起。

苏轼能自由地出入于儒释道之间,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没有丝毫的冲突,济世安民不影响他参禅悟道,畅游山水也不影响他治国理政,儒释道三种思想和谐共生。

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

一、儒家思想:入世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这一点从他的父亲为他们兄弟二人取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

苏轼,“轼”是指车上的横木。

苏辙,“辙”是指车子留下的印迹。

兄弟二人的名字体现了儒家经世致用和中庸的思想。

从《前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释-道思想

从《前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释-道思想

从《前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释\道思想摘要:苏轼一篇《前赤壁赋》包含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

这些思想的交融与苏轼人生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们就苏轼的人生经历来分析苏轼作品中所包含的三家思想。

关键词:前赤壁赋;苏轼;儒释道;思想;经历众所周知,苏轼的《前赤壁赋》是在被贬黄州后所作。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即是他的早年读书进入仕途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他出离中央,历任四州,乌台受审,贬谪黄州;第三时期就是回到中央后,因不合旧党,自请离朝;第四个时期就是一贬再贬。

苏轼人生中经受过的第一个巨大打击就是“乌台诗案”。

我们知道,苏轼和王安石的思想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原因在于,王安石主张变法要实行“剧变”,而苏轼则主张“渐变”,虽然两者都从根本上支持变法,但从变法的方式上来看,苏轼的主张就和王安石的主张产生了冲突。

苏轼不满变法上的某些因素,苏轼在自己的作品中就表现了自己的观点。

由于苏轼是当时文坛的领袖,他的作品有极大的影响力,对新政的实施不利,所以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四个月。

因为当时宋朝有个不许杀士大夫的规定,所以苏轼才免于一死。

出狱后的苏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原来的儒家思想转变成为佛道思想。

这样的转变,常见于士子求取功名不成,或者怀才不遇后,精神遭受巨大打击就用佛道思想来麻痹自己。

首先,我们可以从全文的第一段找出思想转变的相关线索。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们知道“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就是指诗经中《陈风·月出》的第一章,原句是:“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因为古时,“窈窕”和“窈纠”的发音相似,所以称之为“窈窕之章”。

而《诗经》又是儒家经典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人格中的儒家思想
导读:苏轼一生才行高世,却宦海沉浮,历经磨难,九死一生:从自求外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再到被贬黄州、常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竟至岭南惠州、海南儋州等荒蛮之地,他始终以浩然正气积极入世,坦然面对挫折与压力,乐观豁达,关心民生疾苦、国家命运,求真务实,政绩斐然;在此前提下,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文,且诗词文画书皆自成一家,可谓难得的旷世奇才。

南宋孝宗皇帝曾高度评价苏轼其文其人:“..成一代之文章,必能立天下之大节。

”“立天下之大节,非其气足以高天下者,未之能焉。

盖存之于身谓之气,见之于事谓之节,节也,气也,..”这个“气”指的就是苏轼的主体人格。

苏轼一生的经历向我们展示的正是他高于天下的巨大的人格魅力卓然超群、历尽磨难而衷心不改。

历来研究苏轼的学者在谈到他的文化人格时往往过多,强调了佛道思想对他的影响,而只将苏轼贬黄州前的生活归结为儒家思想的影响,后期生活归结为佛道思想的影响。

但本人认为:在苏轼的个人经历和人格中,儒家思想真正起着主导作用,是其“本”,佛道思想不过是苏轼缓释个人抑郁和个人心理压力的手段。

儒家入世思想对苏轼的影响最大的是其政治人格。

他时刻把儒家积极入世思想作为自己立世的标准,“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成为他一生行为的信条;借助佛老超越佛老,而未消极出世、陷入个人的痛苦,因而苏轼超然卓绝的人格魅力历来为人们称道。

1,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苏轼对儒家思想的自觉继承
与坚守
苏轼自幼就聪颖过人,七岁知诗书,十岁即有当世志。

其弟苏辙回忆“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

考“制科”时,他曾对北宋王朝的腐败现状,写了《策略》、《策别》、《策断》等篇文章,提出“立法禁”、“抑侥幸”、“决壅蔽”、“教战守”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改革弊政的主张。

而在他考礼部进士的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更是提出了“天下归仁”的理想:“以君子长者之道得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这种德治仁政的政治思想成了苏轼后来一生从政贯彻始终的基本指导思想。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

”苏轼自幼开始接受爱物仁人、经世济民的儒家思想,从而成就了他“奋厉而有当世志”、“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的浩然之气。

这种济世救民的思想进朝为官后就更加明显了。

他殚精竭虑,积极上书,希望能够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在《思治论》奏章中,他指出北宋国力衰弱的三大因素是:“无财”、“无兵”、“无吏”,进而提出“丰财”、“强兵”、“择吏”三方面的改革目标和措施,指出这是宋王朝政权能否巩固的关键问题:“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此三者,存亡之所从出,而天下之大事也。


这种德治仁政理想体现在处事行为上就是忠君爱民。

苏轼的忠君不是愚忠,而是直言敢谏,公心为国。

他与王安石激进变革、司马光的保守不同,提出渐变。

以致既不取悦于变法新党,也不见容于力废
新法的旧党,最后,自求改派外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辗转周折。

然而即使被贬他也恋恋不忘君主朝事,认为“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和子由苦寒见寄》)。

《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那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渴望报效国家的雄心,让多少士大夫追慕不已;其中“亲射虎,看孙郎”的年轻英武的孙郎就是苏轼想要效法的对象,把自我形象融入“太守”、“孙郎”、“魏尚”的形象中,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使自己一展宏图,实现富国强民的梦想。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虽然形同囚犯,但他依然作诗,“愿为穿云鹘,莫作将雏鸭。


(《给友人陈慥》)。

在到黄州的谢表中他写道:“贪恋圣世,不敢杀身,庶几余生未为异物,若获尽力鞭棰之下,必将捐躯矢石之间,指天誓心,有死无易!”(《与滕达道书》)其肝胆忠烈,不惧不悔,死而后已的壮烈情怀,足以感天动地!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