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东坡诗词透视苏轼的人格风骨

合集下载

苏轼人格魅力

苏轼人格魅力

在饮食文化日益昌盛的当今谈及苏轼,也许更令人感兴趣的是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羹……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苏轼以其诗词所表现的独特人格魅力滋润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影响深远、意义非凡。

九百余年后的今天,苏轼这个名字仍然被人们牢牢记着,在于他无限的魅力:文品“诗赋传千古”,人品“峨眉共比高”。

那么,让我们一同走近苏轼。

在宋璀璨的词坛上,苏轼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一扫前朝词中弥漫的温婉柔情,大气纵横地开创了豪放一派,为词体的长足发展拓宽了道路。

人格美是苏词的灵魂,苏轼词所表现的人格美是通过苏轼人格在其词作中的艺术转化得到了体现。

高洁的情操东坡热爱大自然,小时候就亲自种松树(《戏作种松》),还一生喜爱竹子。

苏轼爱竹之情最为有名的诗句是:“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於潜僧绿筠竹》)。

东坡还借梅抒怀,如“人去残英满酒樽,不堪细雨湿黄昏”(《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

梅兰竹菊素有“四君子”之称,本身就代表了高洁、顽强的品质。

苏轼亲梅、近兰、爱竹、比菊提升了他的灵魂――宁折不弯、刚正不阿。

潇洒豪放苏轼能进入“也无风雨也无情”的潇洒境界。

和他的履历与人生信奉休息相关。

一方面,苏轼在政治上命运多舛几番风雨,坚强的意志力在痛苦中潇洒出炉;另一方面,他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少年得志,文学和仕途上的成就无形中有给了他百倍的自信。

使他能以豪迈的态度对待政治上受到的挫折,随缘自适的旷达享受人生的美好。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他能经常拥有一副潇洒旷达的襟怀。

《洞仙歌》(“冰饥玉骨”)就真实的反映了苏轼独特的人格美。

词人以“冰饥玉骨”来形容她的美丽和脱俗,来暗示她的品格高洁和凛然不可侵犯。

那位冰饥玉骨的女子,其实就是词人所颂扬的坚守“独立不倚”“危言危行”名节的理想品格的象征。

“豪放独立”的人格还表现苏轼在政治斗争中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人格而不随波逐流。

这种坚持自己的思想,宁可孤独自守,也不随波逐流的严正态度在《卜算子》中得到了形象的表现: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论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

论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

论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一.序论1.本文中心论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

二.本论1.苏轼生平事迹。

2.苏轼人格魅力分析,根据其人生经历。

3.苏轼文学成就分析,从文,诗,词入手。

三.结论1.我心中的苏轼及我对苏轼的评价。

摘要:苏轼是我国宋代最为杰出的文学大家,他一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从思想上加以组合,形成了一个三教合一的文化体,其文学成就更是人类的一宝贵财富,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是个多才多艺,性格多面,刚直、真诚、忘我、爱民的文人。

他以其丰富、独特的文化人格,不仅在宋代民众中具有巨大的影响与号召力,对后世文化人格模式的形成也具有示范作用。

关键词:人格魅力文学成就率真诗词巅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中国词学史上,有一位泰斗人物、风流人物是永远不会被大浪淘尽的,是不得不提的,不仅现在要提,将来永远也要提。

他就是中国词坛第一人: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苏轼不仅文学功底非凡,其画意也很高超,擅长画竹子,学习文同,也喜画枯木怪石。

他较早的倡导文人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作品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他是"苏、黄、米、蔡" 四大书法家之一。

他擅长行书、楷书,他的书法吸取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进行创造,不是简单机械的去学习古人。

他在拿笔上运用不同于常人的特殊方法,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黃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黃、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家事:祖父苏序,字仲先。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一、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多样化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二、苏轼的人生态度1. 酷爱自由奔放在苏轼的写作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自由和奔放的追求。

他不拘一格,善于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并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境遇的批评与反思。

2. 忧国忧民之心苏轼具有强烈的国家责任感与忧患意识。

他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并通过文字表达对社会不公和国家弊端的忧虑。

他关注时事政治,努力为国家和民众谋福利。

3. 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尽管苏轼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境,但他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在他的诗歌中,经常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向上的力量,鼓舞人心。

三、苏轼诗歌创作风格1. 借古讽今苏轼善于借用古代诗词的表达方式,将儒家的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他通过对历史悲剧和英雄人物的描写,暗示出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共通性。

2. 深入民间与许多其他文人不同,苏轼喜欢深入民间,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

他用朴实而真实的语言表达农民、渔夫等底层人民的苦难和辛酸,并通过此展现了自己深厚的人文关怀。

3. 自然与感情苏轼以天地万物为题材,在诗歌中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美好景色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抱有感激之情。

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家园乡土情怀以及更广阔世界之向往。

四、结语苏轼是宋代文坛璀璨星辰之一,他的人生态度和诗歌创作风格深受后世影响。

他倡导自由奔放、忧国忧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通过诗歌表达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释放,成为宋代文化瑰宝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上是关于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的内容编写,希望能够满足您的要求。

东坡古诗赏析

东坡古诗赏析

东坡古诗赏析宋代文学巨匠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他以才华横溢的文学创作和卓越的政治才能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著称。

本文将围绕着东坡古诗进行赏析,进一步深入探讨苏轼的诗歌创作特点和艺术成就。

东坡诗歌的特点之一是豪放洒脱。

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豪爽大气、不拘一格的个性。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写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豪情万丈的情感和无畏风雨的精神。

他大胆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不受世俗束缚,使得他的诗作充满了激情和张力。

其次,东坡的古诗情感真挚。

他的诗作中常常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例如《赤壁赋》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于生命的真挚态度和对于永垂不朽的渴望。

他的诗歌常常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深处,引起共鸣。

此外,东坡的古诗意境深远。

他的诗作常常以细腻、深邃的意象和意境给人以启迪。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幅画面使人们联想到秋天的壮丽景色,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渺小。

东坡的诗作往往具有画面感,读者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够对生活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东坡古诗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个人的才情,更在于他对于诗歌创作的独到理解和创新实践。

他以自由的笔触和敏锐的洞察力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作,使得他成为宋代文坛的瑰宝。

他的诗作在形式上追求自由,强调音韵和意境的和谐统一。

他善于运用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使得他的诗作音韵优美、意蕴深远。

他的词作中也常常运用典故和寓意,给人以启迪和思索。

这些独特的创作方法和风格让苏轼的诗歌作品独树一帜,流传于后世。

苏轼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豪放洒脱和真挚情感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普世价值和时代特色。

他的诗歌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同时又融入了个人的风格和情感。

苏轼《前赤壁赋》,神仙风骨

苏轼《前赤壁赋》,神仙风骨

苏轼《前赤壁赋》,神仙风骨推荐语苏东坡本就上仙风道骨的人物,他的文字与内在气质已经达到了和谐交融。

——柯英苏轼的千古绝唱《前赤壁赋》文笔优美,意境幽深,读来令人神清气爽,荡气回肠。

这篇的散文给我最深的感觉就是其中蕴含着一种神仙风骨。

所谓仙风道骨,不同凡响,这种特别的风骨是一般的文章中所没有的。

读懂这篇文章不难,但要理解并融合在这种奇异的风骨当中,却是一件相当不易的事情。

从文章的一开始,随着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一种异样的神仙之气便油然而出现。

文章中写道:“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在这样神奇的背景之下,作者与客人乘坐的小舟如同一片小小的苇叶,漂泊在无边无际的江面之上。

其感觉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就在我们初步陶醉在这种羽化登仙的感觉中的时候,作者又为我们唱起了一首古味盎然的歌谣:“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首歌古朴,然其意境幽深,令人读来若有所追,若有所忆,却又不知道所追忆者为何。

这首歌以及其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洞箫声,又将我们带入了一种更加神秘的境界之中。

如果说前面这些还只算是环境与心情的铺垫,那紧接下来苏子与客的对话就将这种神仙之境界推向了高潮。

在接下来的篇章中,作者通过客人之口,说出了下面的话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在这一番话语中,苏子的客人接触到了一个看似虚无缥缈但实际上人人都会暗自感到忧伤的话题,那就是,人生短暂,宇宙无穷。

与天地相比,人类是何等的渺小,所谓人的生命又是何等短暂!而人的生命一旦消失,便再也无法在茫茫的宇宙中找寻,这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啊!苏子的客人感觉到了这种遗憾,却也无法解决这个心理问题,所以才“托遗响于悲风”,在呜呜然的洞箫声中抒发自己的无望和无助。

唐宋诗词的风骨气韵个人总结

唐宋诗词的风骨气韵个人总结

唐宋诗词的风骨气韵个人总结
唐宋诗词的风骨气韵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话题,它涉及到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技巧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我对唐宋诗词风骨气韵的个人总结:
首先,唐宋诗词的风骨主要体现在诗人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精神内涵上。

唐代诗人如杜甫、李白等,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时代变迁,更展现了他们个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他们的风骨,体现在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自我价值的追求等方面。

同样,宋代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也在诗词中表现出了坚韧不屈、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弊病的深刻反思。

其次,唐宋诗词的气韵则更侧重于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体验。

无论是唐诗的平仄韵律,还是宋词的婉约豪放,都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感官享受和情感共鸣。

唐诗的雄浑壮阔,宋词的细腻柔美,都在字里行间流淌出独特的气韵,让读者在品味中感受到美的力量。

总的来说,唐宋诗词的风骨气韵是相辅相成的。

风骨是诗词的精神内涵,是诗人的人格魅力的体现;气韵则是诗词的艺术魅力,是作品的审美体验的体现。

两者共同构成了唐宋诗词独特的魅力,让人们在欣赏中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能领略到艺术的优美。

用苏轼的诗词写作文

用苏轼的诗词写作文

用苏轼的诗词写作文历代对苏东坡的精辟评价: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

余则以为不然。

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真神仙中人。

苏辙:其于人,见善表示之,例如恐不及;见到疏于斥之,例如恐不尽;见到忠义于敢于为,而罔顾其害。

用此数关在世,然终不以为怨。

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

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赵昚:忠言谠学说,公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黄锦祥:“东坡乃文星旷世,曜耀寰中。

”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风骨,例如诗,如文,例如天地奇景。

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

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Seyches,耆卿似乐天,方回去、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苏东坡你那命运坎坷的一生在庸俗的人眼中是多么的可笑,历经官场的多磨,被迫流放,又在危难中完成了一篇又一篇的诗词,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的传奇。

我不禁对这位了不起的诗人产生无穷的谢意。

大江东去,浪伴著,千古风流人物“大江东去,浪伴著,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的壮美展现在眼前,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

滔滔的江水在日以继夜地奔流着,豪迈的胸怀面对着这样的情景时,使人产生对以往英雄的崇敬。

你在这美景中触景生情,面对着滚滚汹涌的长河,深感历史的消逝,就像是那东去的大河,于是你写诗写出了这句话,并在缅怀故人时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壮美诗词。

就像是你一样,豪放的胸怀并使你在不经意间总能抓取那小小的刹那。

如今,现代人足不出户,何来的豪迈壮阔?何来的汹涌澎湃?即使有,那也只是昙花一现,开不了多久。

人的性情如同澎湃的大海,瞬息万变,一会儿晴朗无比,一会儿愁云不散,现实总是和理想那么遥远。

人存有悲欢离合,月存有阴晴圆失。

豪放的诗人也存有“人存有悲欢离合,月存有阴晴圆失”的人生,当你贬谪黄州时,夜中月色入户,你难以入眠。

但这样的月色是多么的难得啊,在贬黄州期间,你这个闲官无所事事,不能签约公事,又在尘世中生活,见到如此的月光不免让人觉得欣喜,可眼下有没有同你一起赏月的人,于是你只好去找同你一起被贬黄州的张怀民。

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

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

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如此具有豪迈气魄的诗句,拥有的这样一种博大宽广的胸怀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

一代诗豪苏轼的一生饱尝宦海浮沉,朝廷任官时同时受到新、旧两党的排挤,一生处新旧党争之中,他的一生,毫无夸大其说,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一幕悲剧。

然而,尝尽生活与其的各种打击,长期处于逆境之中的苏轼渐趋表现出了一种豪迈、旷达的胸襟,以一个无比广阔的心境品读人世万物,拥有令人钦佩的处世哲学智慧。

这一点,反映在苏轼的创作中,则让我们看见了一批超凡脱俗的哲理上品诗。

本文通过对苏轼部分哲理诗的解读,提炼其哲理诗具有的三方面思想意蕴,即禅的思想、旷达的人生态度、思辨的认识论等,以期对苏轼哲理诗进行合理解读,浅论其哲理诗具有的思想意蕴。

一、禅的思想苏轼出入儒道,濡染佛禅,思想兼容并包,宏博复杂。

在其贬谪黄州时期,他“归诚佛僧”,隔一两日便到安国寺焚香默坐,参加佛事;又倾心道家的养生术,曾到天庆观道院去养炼,其佛、道思想有了发展。

在惠州、儋州时期为解脱人生苦恼,超然物外,随缘自适,已成为他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宦海沉浮,漂泊无定,深品世态炎凉,苏轼对禅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禅的精神陶冶着苏轼,也滋润着他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他写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哲理诗。

如《独觉》:倏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的“独觉”,暗指禅语,一语双关,即一个人只要悟透世界,了然于心,那么对于人生的凄风苦雨也就能安然处之,恬然对待了。

再如《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

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

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

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中国古代性情文人入仕的风骨——以苏轼为例

中国古代性情文人入仕的风骨——以苏轼为例

中国古代性情文人入仕的风骨——以苏轼为例发布时间:2021-12-08T06:45:03.895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1年第10期作者:张奎[导读] 风骨是指气节,是一种自中国古代世代相传而又源源不息的高尚品格。

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中的仁义之道。

是明知前路凶险,“纵千万人阻,吾恒往之”的气度与魄力。

是北海涯边苏武节,金陵玉阶孝孺血。

是屈原洒脱吟出的那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鲁迅笔下泼墨而就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张奎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内江 641000摘要:风骨是指气节,是一种自中国古代世代相传而又源源不息的高尚品格。

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中的仁义之道。

是明知前路凶险,“纵千万人阻,吾恒往之”的气度与魄力。

是北海涯边苏武节,金陵玉阶孝孺血。

是屈原洒脱吟出的那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鲁迅笔下泼墨而就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是文人身上那丝独特的倔强,古怪的秉性。

它实则不分文武,无论贵贱,亦无关生死。

这层特殊而执拗的气节,就是中国文人的风骨。

纵观历史唯苏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行藏自如而不纠结,不管什么情况皆能安然处之。

关键词:苏轼、政治家、才子、风骨引言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政治家,历史治水名人。

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苏轼最有风骨的诗

苏轼最有风骨的诗

苏轼最有风骨的诗摘要:一、苏轼简介二、苏轼的风骨诗及其特点三、代表作品分析1.《江城子·密州出猎》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念奴娇·赤壁怀古》四、苏轼风骨诗的艺术价值与影响正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深沉婉约、风骨峭拔著称,被称为“诗坛泰斗”。

本文将重点分析苏轼的风骨诗及其代表作品。

苏轼的风骨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敢于直言,抒发己见。

苏轼的诗歌敢于直面社会现实,抨击时弊,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人生观。

2.风趣幽默,富于调侃。

苏轼的诗歌语言风趣,往往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绘,展现出一种调侃的幽默感。

3.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苏轼的诗歌善于捕捉宏大的场景,展现出一种开阔的意境和磅礴的气势。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三首苏轼的代表作品,进一步了解他的风骨诗:1.《江城子·密州出猎》:此诗描绘了密州狩猎的壮观场面,展现出苏轼豪放的性格和宏大的视野。

诗中“老夫聊发少年狂”一句,更是透露出作者敢于抒发己见的勇气。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诗通过对月亮的描绘,抒发了苏轼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诗中“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着追求。

3.《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以赤壁为背景,描绘了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壮观场面。

通过对周瑜、曹操等历史人物的刻画,表达了苏轼对英勇、智慧和忠诚的赞美。

苏轼的风骨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五首苏轼的诗词,充满了哲理和人生感悟

中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五首苏轼的诗词,充满了哲理和人生感悟

中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五首苏轼的诗词,充满了哲理和人生感悟展开全文最高时,他做过中央部长、皇帝秘书,最低时,他做过县处级民兵副团长。

历经起起伏伏,有得意又蒙难,心已死灰时人生又似乎有了起色,高兴还来不及时又痛失幼子。

这就是苏轼。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

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

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

后来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初到黄州的苏轼生活环境十分糟糕,虽然太守徐君猷惜才,为他另辟了一处无市井喧嚣的居所:临皋亭。

然,清风明月到底填不饱肚子。

又是太守徐君猷解他燃眉,将一座废弃的军营拨给他,约有五十亩的坡地。

于是,苏轼在此垦荒种地,营建“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素材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的第三年。

苏轼与朋友春日出游,哪知走到半路,突然天降大雨。

朋友们东奔西窜,狼狈地找地躲雨。

苏东坡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回家后,他就写下了著名的《定风波》:苏轼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这首词中传达出苏轼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这首词也告诉我们:“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应该有苏轼一样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只要你带着轻松的心态,就算遇见再大的风雨,又有何惧?素材二、《望江南·春未老》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作者:张伟周梅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1期内容摘要:苏轼是宋代著名著名文学家。

苏轼在人格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宠辱不惊,随遇而安,无论遭遇多大的人生磨难,都能够乐观面对。

所以尽管其一生宦海浮沉,但始终表现出旷达、豪放的性格。

而这一性格特点在他的散文、诗、词中都有相应的表现。

本文通过赏析其著名的词作《定风波》来了解苏轼的人格特点。

关键词:苏轼定风波人格特点有差别境无差别定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与父苏洵,弟苏辙,被世人称为“三苏”。

苏轼于嘉佑二午(1057)中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

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后量移诸州。

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知制诰。

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一我们知道,人生之路从来就不是平坦的,总是坎坎坷坷,风风雨雨。

不经几番风雨,便难彻悟。

东坡一生多遭困顿踬踣,仕途几经沉浮,贬谪生涯居然占去生命的三分之一。

而对苏轼打击最大的大概就是“乌台诗案”了。

1079年,正直的苏轼因为写诗批评新法的弊端而被逮捕,并被下狱,被关押数月之久,这就是“乌台诗案”。

政敌们欲置苏轼于死地,赖多方营救,苏轼才得以免罪。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虽然出狱,但被贬黄州。

在被贬谪黄州期间,苏轼的思想是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

刚被贬谪时,词人尚在叹息“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非常希望能“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临江仙》)。

苏轼古诗鉴赏与人生哲理分析

苏轼古诗鉴赏与人生哲理分析

苏轼古诗鉴赏与人生哲理分析概述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被视为中国文化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名人之一。

苏轼的诗作广泛流传于后世,并以其深刻的哲理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闻名。

本文将通过鉴赏苏轼的古诗,深入分析其所表达的人生哲理,探讨其对读者和后世思考生活、人性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诗歌风格与特点苏轼的诗歌风格多样,涵盖了山水田园、宴会咏怀、反对战争等不同主题。

他运用豪放而自由的笔调,充满情感和浪漫主义色彩。

在形式上,他多运用绝句、律诗和七绝等形式创作。

人生哲理分析对自然与人生的观察苏轼在他的古诗中展现了对自然万物和人生命运的敏锐观察。

他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通过描绘四时变化、风云变幻等景象,他意识到万物皆有生命和流转的规律,并借此反思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对情感与人性的洞察苏轼深刻理解人类情感丰富多样,并将其融入他的诗歌中。

在一些咏史抒怀作品中,他通过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和悲壮场景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潮流和个人命运的痛惜和思考。

同时,他也通过婉约细腻的方式展现了个体之间的纠葛、友谊、爱情等复杂情感。

道德观念与社会关系苏轼对道德价值观持有高度关注,在他的古诗中经常表达对贪官污吏、亲疏不公等社会问题的批评。

他提倡真诚笃实、廉洁自持和正义平等等价值观念,呼吁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之重要性。

影响与启示苏轼的古诗作品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留下宝贵资源。

他的思想观念和人生哲理在当代依然有着广泛的适用性。

通过阅读和鉴赏苏轼的古诗,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与启示。

他让我们明白生活之美、人性之善以及对社会问题持有批判精神的重要性。

苏轼所传达的人生哲理激励着读者思考存在意义、珍惜时光和追求内心平静。

结语苏轼作为中国文化史上杰出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创造的古诗作品以其卓越艺术成就和深邃哲理而闻名于世。

通过鉴赏其古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他对自然、人性与社会等方面做出的观察与思考,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诗词鉴赏苏轼的豪放与婉约

诗词鉴赏苏轼的豪放与婉约

诗词鉴赏苏轼的豪放与婉约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宋代文坛的领袖之一。

他的诗词作品以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而闻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充分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苏轼的豪放与婉约之美。

一、苏轼的豪放苏轼的豪放风格表现在他的豪放情怀和自由奔放的写作风格中。

在《赤壁赋》中,苏轼以雄辩慷慨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激荡人心的历史场景,展现出他的豪情壮志。

他经常运用雄浑激越的辞藻和瑰丽而奔放的叙述手法,使人感受到他内心深处所蕴含的壮志豪情。

苏轼的豪放还表现在他对人生的坦荡看法和不拘一格的个性上。

他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自嘲地形容自己的性格。

他不受世俗规则束缚,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这种坦率直接的性格特点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二、苏轼的婉约苏轼的婉约之美主要体现在他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委婉细致的写作风格中。

在他的诗词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他深情地表达了对亲人、朋友和故土的眷恋,同时也在悲欢离合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无常和深情。

苏轼的婉约还体现在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精心描绘上。

他能以朴实的言辞揭示出自然界中微妙的变化和神秘的力量,如《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以简洁的文字表达出对月亮和人生的深思。

三、豪放与婉约的结合苏轼的诗词作品中也有一些既有豪放的气势,又有婉约的柔情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豪放与婉约的特点完美结合。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他在这首词中既豪放地描绘了战争的场面,又婉约地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使整首词既有慷慨激昂的气势,又有温柔细腻的情感。

在苏轼的豪放与婉约之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真理的追求。

他的作品既展现了豪情激荡的壮丽景象,又体现了内敛婉约的情感体验,这种综合的艺术风格使他的作品独具一格,赋予了读者丰富的审美享受。

苏轼能体现他的风骨的诗句

苏轼能体现他的风骨的诗句

苏轼能体现他的风骨的诗句
摘要:
1.苏轼简介及其诗歌特点
2.苏轼诗句中体现风骨的例子
3.结语:苏轼诗句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一】苏轼简介及其诗歌特点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的诗歌具有豪放奔放、深沉婉约、高古超然等独特的风格特点。

在苏轼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也能感受到他那坚韧不拔、豪放不羁的风骨。

【二】苏轼诗句中体现风骨的例子
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豁达和洒脱,他把人生比喻为梦境,认为一切荣华富贵都是过眼云烟,唯有江上的明月才是永恒的。

这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正是他风骨的体现。

2.“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句诗描绘了春天的庭院里,月亮照着落花,寓意着离人的忧伤和无奈。

在这里,苏轼以春庭月和落花为背景,展示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即使在逆境中也要保持坦然和从容。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句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将内心的愁苦与江水东流相提并论,展示了苏轼在面对人生困苦时的坚韧和毅力。

他以自己的愁苦,激发了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三】结语:苏轼诗句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诗句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文人墨客,都以苏轼的诗句为楷模,学习他的豪放洒脱、深沉婉约和高古超然。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意人生观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意人生观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意人生观概述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苏轼热爱诗词创作,同时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诗意人生观。

人生态度苏轼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展现了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他曾多次被贬谪流放,但从未失去对人生和艺术的热情。

他以宽容、豁达的心态接受命运的安排,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另外,苏轼注重自我反省和修身养性,倡导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个体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强调了个体改革、自我完善和道德修行。

诗意人生观苏轼提倡追求诗意人生,在他的诗作中表达了对自然、艺术和人生的热爱。

他喜欢借助诗词表达并感受人生中的美好瞬间,将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融入诗歌之中。

此外,苏轼也强调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他认为只有在内心平静、舒适的状态下,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乐趣和美好。

影响力苏轼以其卓越才华和独特见解,在文学、艺术以及思想领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不仅通过自己的创作体现出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还通过文学评论等方式传播着这种诗意人生观。

苏轼所提倡的积极向上、追求美好和人文精神等理念,也深深地影响了后来许多文化名流、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并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对于宇宙观和人生哲学的理解。

结论苏轼以其独特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推崇诗意人生观而为后世人所敬重。

通过他的诗作和思想传承,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和追求美好的动力,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诗意人生带来的心灵愉悦和启示。

苏轼的人格魅力

苏轼的人格魅力

苏轼的人格魅力1、艺术上才华横溢的苏――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从苏词中看苏轼的人格魅力,领略到的是他艺术上的才华横溢。

苏轼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

诗词散文皆有杰出成就,亦善书法绘画。

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对当时和后世均产生深远的影响;诗歌清新豪健,自成一家,开有宋一代诗歌新风貌;词创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代有很大影响。

在书法、绘画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魅力首先来自他在文学上纵横驰骋的杰出表现。

他把人生的感悟、心灵的火花、深刻的见解都付诸笔端,思想敏锐、文笔优美,作品散发着生动活泼的人格气息,充溢着思想和审美的魅力。

从艺术特色上来看,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发展了婉约词,风格多样;苏词开拓词的题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谈禅说理等各个方面。

苏词不协音律,内容丰富、境界阔大。

文学是支撑苏东坡生命的顶梁柱之一,他的智慧和魅力也更多地体现在这里。

2、政治上正直果敢的苏――体恤民情,政缋卓越从苏词中看苏轼的人格魅力,观赏到的是他那“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奔放洒脱,有为而作,正直果敢。

他的一生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在官场沉浮中,他执著于“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虽然政治上一再遭受挫折,但他在历任地方官吏时,非常关心人民疾苦,体恤民情。

典型著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绵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作者写的第一首豪放词。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

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苏轼最能体现他风骨的一首诗

苏轼最能体现他风骨的一首诗

苏轼最能体现他风骨的一首诗
摘要:
一、苏轼简介
二、苏轼风骨的体现
三、《题西林壁》诗歌背景及内容概述
四、《题西林壁》诗歌鉴赏
五、诗歌对后世的影响及意义
正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被尊称为“文圣”。

他的诗词、散文、书画等艺术作品,都有极高的成就,且个性鲜明,被称为“苏门风骨”。

苏轼风骨的体现,既体现在他的诗词才情,也体现在他的人格魅力。

他关心民生,敢于直言,不畏强权,忠诚于国家,这种品质在《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他在庐山的游历中所见的壮丽景色。

诗中,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将庐山的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同时也借景抒怀,表达了他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诗的原文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境、富有哲理的内涵,深受后人的喜爱。

诗中的“横
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苏轼独特的审美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抒发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慨,寓意着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常常无法认清事物的真相,需要有超脱的眼光和高度。

《题西林壁》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它不仅成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

苏轼能体现他的风骨的诗句

苏轼能体现他的风骨的诗句

苏轼能体现他的风骨的诗句
(原创版)
目录
1.引言:介绍苏轼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苏轼的诗歌创作风格:豪放、奔放、直率
3.体现苏轼风骨的诗句: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例
4.结语:总结苏轼的诗歌成就及其历史影响
正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四大家”。

苏轼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以豪放、奔放、直率为主要特点。

他的诗歌作品既有激扬之志,又有浪漫的情感,体现了他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独特的个性。

在苏轼的众多诗作中,有许多诗句都体现了他的风骨,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诗出自苏轼的《赤壁怀古》,全文以怀古抒怀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前朝英勇事迹的怀念。

这句诗直接揭示了生死这一严肃话题,彰显了苏轼面对生死的豪迈与从容。

同时,他鼓励人们要永葆赤子之心,用忠诚和信念照亮历史的长河。

这种豪放、坚定的气概正是苏轼风骨的体现。

苏轼的诗歌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诗歌作品成为了后人传颂不衰的艺术瑰宝。

他的风骨不仅体现在他的诗作中,更体现在他为官做人的方方面面。

正是因为他坚定的政治信仰、直言不讳的性格,使得他在当时及后世的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总的来说,苏轼的诗歌作品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他的风骨不仅
体现在他的诗句中,更体现在他为官做人的方方面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东坡诗词透视苏轼的人格风骨
贾蕊
(山东胜利职业学院)
摘要:苏轼作为豪放派诗词的开创者,始终在创作中贯彻他“文如其人”的宗旨。

本文立足苏轼的诗词作品,试图触摸文字背后潜蕴的作者超拔的生命品格。

关键词:苏轼;诗词;人格;风骨
古代文坛上一位大师级文学家的人格堪称典范,他就是苏东坡。

在他苦难多舛的人生历程中,他始终不懈地整和、完善着自我人格,在我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地标扬着他旷世无双、豪纵奔放的创作风格。

在苏东坡的文章中,有一颗从炼狱里升华了的最坚强的灵魂。

这灵魂真正站立了起来,不屈服于外在的种种压力,不屈服于强加在他心灵上的各种枷锁,而是以一种高度的人格水平,直面严酷的人生境遇。

当他因文字获罪而一贬再贬,甚而还有一月内三次降职的折磨时,他没有消极颓废,悲观绝望,也没有愤世激俗,牢骚满腹,而是在苦难中炼造人格,依旧保持那种积极向上、健康达观的人生心态。

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凛凛的精神风骨,一种立场鲜明的原则性坚持。

如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就表白出一种绝不服输的性格,“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着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诗人这种对口福的专注之情,正是他对朝廷奸佞小人们迫害之举的一种精神抵抗;当他被贬到岭南瘴疠蛮荒之地惠州时,又高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二首》);晚年被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儋州时,又乐观坚定地说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东坡这种乐天安命的旷达情感非常人所能想象。

在黄州,他与友人夜游赤壁,在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余,领悟到大自然的无限,“是造物者之无尽藏”,并进一步了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通透之理。

(《赤壁赋》)此时,他对人生的追求已悄然幻化于他恬淡自然的生活情趣中了,更有“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

”“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写给李常的一封信)的诗句坦露出他真诚的勇敢和洒脱不羁的情怀,可见,他内心大无畏的一面,或者说是灾难、挫折使他更无畏了。

“高风绝尘”是苏轼诗风的主流,“高风绝尘”是指高风亮节和超越世俗尘土羁绊的审美精神、审美品格,是苏轼人生理想的一种外化形式。

很自然地,他将这一理论沟通到内在生命品格方面,这是一种在执着现实的基础上追求任真自然、通达洒脱的人生观。

苏轼所谓“吾非避世之事,而逃世之机”(《雪堂记》)的清醒认识,体现了他与天地万物游而不傲视现实,穷通贵贱,随缘生灭而不撄于心,喜怒哀乐发乎情而止乎意“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我选择。

这种思辨方式使苏轼对社会人生进行了形而上的超越,在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同时,关照现实人生,做到屡遭谪贬而乐观旷达,“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与元老孙》)。

正是基于自身这种坚韧超拔的生命品格,才使他的创作达到了预期“高风绝尘”的境地。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词作视野开阔、倾荡磊落、横放杰出,后人无以望其项背。

仅看一件生活小事,就可反观他超脱的人生态度,“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在自然风雨中悠然信步隐含着他对生活厄运的勇敢挑战。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反映了作者不随物悲喜、宠辱皆忘的思想,也表达了一种超越人生、不受羁绊的豪迈本色。

只有在这样大气、从容、厚实的人格底蕴上才可能产生如此激越的文字形式。

苏轼认为:“豪放”、“雄放”本是作者一种内在气质的外现。

遵循这一创作原则,他的词作都表达出他鲜明的个性特征。

可以说,观察一个人身处困厄之境时的态度最能代表他的生命品格、人格底蕴。

苏轼因“乌台诗案”,身陷囹圄后,被贬黄州,共五年,期间坦然处之。

筑室于黄州城外一东坡,自号“东坡居士”,曾写下大量优秀词作,融进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生活的热切拥抱以及对写作的真诚投入,在字里行间随处迸射着智性的光辉,同时也流贯着深沉的情感潜流。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这首词在写景怀古间寄寓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的感慨,然而读来却一派豪迈雄健之风,毫无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抑郁之愁,又有目空王侯的伟岸气魄与不平则鸣的畅达胸臆。

苏轼就这样坦荡地把自己一生所思所感毫无保留的留给了后人。

在这种坦荡的展示中,我们看到了伟大人物的胸襟,看到了他在其极不平凡的一生中傲视坎坷的精神风骨。

如以成败论英雄,苏轼算不得豪杰,因为终其一生,他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没有登上出人头地的权力巅峰,但他又的确雄居史册显眼的位置,他的文辞千古流芳,其原因就在于那裴然飞扬的文采里留下的是不屈不挠的人格魅力。

1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