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宋史·苏轼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宋史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嘉祐二年,殿试中乙科。
五年,调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
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复对制策,入三等。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至常,神宗崩,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
轼旧善司马光、章惇。
时光为门下侍郎,惇知枢密院,二人不相合,惇每以谑侮困光,光苦之。
轼谓惇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
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搗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
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
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惇以为然,光赖以少安。
(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
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
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
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
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
轼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
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陈州)亦多水。
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
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
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B.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C.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D.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嘉祐二年”与“是月丁未”不同,后者是干支纪年。
《宋史·苏轼传》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南平市质检题)
《宋史·苏轼传》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南平市质检题)(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6 分)(苏轼)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日:“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③。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④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 泥沼雨水。
②侪(chái) :辈,类;吾侪:我们这些人。
③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
④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4 分)(1) [诣] A.轼诣武卫营( )B.诣太守,说如此( ) (《桃花源记》(2) [属] A.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B.属予作文以记之( ) (《岳阳楼记》)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分)(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3分)(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 分)9.从文中可以看出苏轼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3 分)答案:(二) (16 分)6. (4分) (1) A.到B.拜访(2) A.相连,连接B.同“嘱”,嘱咐,嘱托7. (3分) B8. (6分) (1) (3分) (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都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 ( “皆”和“吾谁与”的句式译对各1分,句意1分) (2) (3分)河水将要危害(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
《记承天寺夜游》《宋史·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1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①涂潦:泥沼雨水。
②畚锸:箕畚铁锹。
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8分①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③轼诣武卫营________④卒全其城________(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4)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5分答案:11.(1)①相与步于中庭:散步,漫步。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③轼诣武卫营:到……去。
④卒全其城:最终,终于。
每空2分共8分(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2分(3)句意为:(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明澄澈,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4分②句重点词语有:“于”,在;“过”,路过;“家”,家门。
文言文《宋史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
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
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
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B.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C.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D.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宋史苏轼传》含答案
适足以累之也C.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D.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
他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B.礼部,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国子监属于礼部管理的范畴。
C.《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后来对其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
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
后来凭借推荐信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经砥柱之险,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想办法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才能出众,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到直史馆的职位。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丁母忧。
五年,调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5.宰相韩琦对英宗想要召苏轼入翰林给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答案】1.C2.C3.A4.(1)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苏轼因关注百姓的诗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5:文言文翻译(8分)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正在创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面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
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4:A “然百姓不可户晓”译为“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错,应为“老百姓却不可能全都明白您的用心”,事件错误。
5:
(1)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2)案件审问了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
【参考译文】
3:下列句子
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的一组是( )
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②每因法以便民
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 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宋史苏轼传熙宁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
轼上议曰: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
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那么胥史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虽因今之法,臣以为有余。
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责实,那么公卿侍从常患无人,而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缺乏。
夫时有可否,物有废兴,方其所安,虽暴君不能废,及其既厌,虽圣人不能复。
故风俗之变,法制随之,譬如江河之徙移,强而复之,那么难为力。
庆历固尝立学矣,至于今日,惟有空名仅存。
今将变今之礼,易今之俗,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敛民财以食游士。
百里之内,置官立师,狱讼听于是,军旅谋于是,又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那么无乃徒为纷乱,以患苦天下邪?假设乃无大更革,而望有益于时,那么与庆历之际何异?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照旧制,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
至于贡举之法,行之百年,治乱盛衰,初不由此。
陛下视祖宗之世,贡举之法,与今为孰精?言语文章,与今为孰优?所得人才,与今为孰多?天下之事,与今为孰办?较此四者之长短,其议决矣。
今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词,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兼采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经生不帖墨而考大义,此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
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
臣又切有私忧过计者。
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而今之学者,耻不言性命,读其文,浩然无当而不行穷;观其貌,超然无着而不行挹,此岂真能然哉!盖中人之性,安于放而乐于诞耳。
陛下亦安用之?(节选自《宋史苏轼传》)宋史苏轼传阅读习题:1.对以下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治:修建B.又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率:遵循C.区区之法何预焉预:预备D.安于放而乐于诞耳诞:怪诞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反对改革学校和科举的看法的一组是(3分)①得人之道,在于知人②百里之内,置官立师③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照旧制④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⑤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⑥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⑥D.③④⑤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在这封奏议中,苏轼认为,获得人才的途径,在于注意实际地了解人,假如朝廷能够了解人,有注意实际的政策,即使沿用此时此刻的方法,也能获得人才。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每次考试的时候,阅读理解题目都是占有很大的分数比例的,要是平时不好好练习的话,很有能丢掉这些宝贵的分数,下面小编为了大家能够考到好成绩,特地整理了《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希望同学们好好练习!《宋史苏轼传》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
汇于城下,涨不时泄。
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侪③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④以出。
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板。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改动)【注】①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
其母深明大义。
②涂潦(lao):泥水。
③吾侪(chai):我们。
④锸(chā):锹。
译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
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
程氏读到《后汉书。
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苏轼调任徐州。
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
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
《苏轼传》阅读练习四篇
《苏轼传》阅读练习四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哲宗立,(苏轼)复朝奉郎、七登州,召为礼部郎中。
迁起居舍人。
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夸者。
轼曰:“昔林希同在馆中,年且长。
”确曰:“希固当先公耶?”卒不许。
二年,兼侍读。
每进读至治乱兴衰、邪正得失之际,未尝不反复开导,觊有所启悟。
哲宗虽恭默不言,辄首肯之。
尝读祖宗《宝训》,因及时事,轼历言:“今赏罚不明,善恶无所劝沮;又黄河势方北流,而强之使东;复人入镇戎,杀掠数万人,帅臣不以闻。
每事如此,恐浸成衰乱之渐。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
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
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
未行,谏官言前相蔡确知安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太皇太后。
大臣议迁之岭南。
轼密疏:“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
谓宜皇帝敕置狱逮治,太皇太后出手诏赦之,则于仁孝两得矣。
”宣仁后心善轼言而不能用。
轼出郊,用前执政恩例,遣内侍赐龙茶、银合,慰劳甚厚。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夸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辦,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七年,徙扬州。
旧发运司主东南漕法,听操舟者私载物货,故操舟者辄富厚,以官舟为家,补其敝漏,且周船夫之乏,故所载率皆速达无虞。
近岁一切禁而不许,故舟弊人困,多盗所载以济饥寒,公私皆病。
轼请复旧,从之。
未阅岁,以兵部尚书召兼侍读。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B.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C.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D.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有主持,执掌意;知州,地方行政机构州之长官。
文言文《宋史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祐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关中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汇于城下。
轼诣武卫营,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李定等遮其表语以为讪谤,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
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
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
既至杭,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请外,出知颍州。
绍圣初,御史论轼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
遂以本官知英州,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
昌化,故修耳地。
初俄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修人运甓畚土以助之。
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苏轼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B.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C.明年春/又减价集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D.明年春/又减价/集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人幼时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篇1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
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
”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市:购买B.轼诣武卫营诣:到……去C.尾属于城属:隶属D.徙知密州徙:调任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轼庐于其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亦足以畅叙幽情C.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其孰能讥之乎?D.朝廷从之不知东方之既白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的一组是()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②每因法以便民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④⑥D.②③⑤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宋史·苏轼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2020全国一卷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佑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
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
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新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
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章指后者。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篇1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
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
”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市:购买B.轼诣武卫营诣:到……去C.尾属于城属:隶属D.徙知密州徙:调任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轼庐于其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亦足以畅叙幽情C.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其孰能讥之乎?D.朝廷从之不知东方之既白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的一组是()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②每因法以便民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④⑥D.②③⑤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9分)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
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
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市:购买B.违制之坐坐:判罚C.尾属于城属:隶属D.以虞水之再至虞:防备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品质的一组是()(3分)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②每因法以便民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9分)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
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
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市:购买B.违制之坐坐:判罚C.尾属于城属:隶属D.以虞水之再至虞:防备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品质的`一组是()(3分)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②每因法以便民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文言文阅读《宋史苏轼传》练习及答案译文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
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
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文言文《宋史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嘉祐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神宗崩,哲宗立,召为礼部郎中。
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
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卒不许。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
未行,谏官言前相蔡确知安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太皇太后。
大臣议迁之岭南。
轼密疏:“朝廷若薄之罪,则于皇帝治孝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
谓宜皇帝敕置狱逮治,太皇太后出手诏赦之,则于仁孝两得矣。
”宣仁后心善轼言而不能用。
轼出郊,用前执政恩例,遣内侍赐龙茶、银合,慰劳甚厚。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
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
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
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辄能语其要语:说出B.不欲骤履要地履:担任职务C.轼恐不见容见:显现D.又减价粜常平米粜:卖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后以书见修忽魂悸以魄动B.为当轴者所恨为君翻作《琵琶行》C.大臣议迁之岭南纵一苇之所如D.轼请于朝而耻学于师11.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父亲外出游学,所以苏轼的学习和成长受到了母亲的很多影响。
文言文《宋史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四年知杭州。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以余力复完六井。
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杭人名为苏公堤。
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待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
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B.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大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C.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大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D.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大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古代男子十八岁加冠的礼仪。
古诗文阅读《宋史·苏轼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宋史·苏轼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宋史·苏轼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宋史·苏轼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 -12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日:“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
嘉祜二年,试礼部。
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
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
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日:“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
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
”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
”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
”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
”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比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B.知徐州知:担任知州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诣:下令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庐:建房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B.虽禁军且为我尽力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阅读]《宋史·苏轼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宋史·苏轼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 -12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日:“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
嘉祜二年,试礼部。
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
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
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
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日:“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
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
”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
”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
”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
”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
B.知徐州知:担任知州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诣:下令
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庐:建房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B.虽禁军且为我尽力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其孰能讥之乎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学高”的一组是(3分)①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②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③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④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
⑤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⑥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4分)
(2)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4分)
(3)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4分)
答案:
(诣:到,去。
)
11.B(A代词;主谓之间,取独B替,介词C修饰或承接或表目的;因为,介词D代词;表反问,难道)
12.A(③⑥均是从侧面表现苏轼的才学,②是直接表现,①是说苏轼的品行的,⑤是王安石的话,④是苏轼守城的决心。
)
13.(1)母亲程氏亲自拿书本上的学问教他(或“亲自教他读书”)。
(苏轼)听到有关古今成败的事,就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
(“授以书”1分,“辄”1分,“其”1分,句意1分)
(2)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刑狱事件,
您难道就不说一句话来解决这种局面吗?(“用兵”1分,“数”1分,“独……乎”1分,句意1分)
(3)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用寻常礼数吗?(“上”“所以”“非常”各1分,句意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