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垂教》胃气不降
大千老师讲呼吸平举开胃法
大千老师讲呼吸平举开胃法师:胃为后天之本。
如果你有胃炎,胃口闷,不爱吃,大便腻,胃脘疼。
你有福了。
今天就告诉你为什么,怎么办,讲千式吃法----大块快吃之绝密行动!女的,胃怕冷,不能吃一点凉的。
后心还凉。
今天你有救了。
师:安静——准备上课。
都立正!高真:起立,老师好!师:好好,要有尊敬之心。
我要给你们上课了!都站起来了吗?坐着的,起来。
今天阳光明媚,教室里窗明几净,老师和蔼可亲,学生,神情饥渴。
师:学会站着听,是保持胃部良好的必要前提条件。
中医有句话,叫脾胃为后天之本。
又,脾胃为水谷之海。
一个人脾胃好坏,直接关系到他的一生健康。
你们说对不对呀?乘风:脾胃为后天之本。
师:现在多少人胃不好呀!太多了吧!脾虚胃弱,啥也不敢吃,啥也吃不多,啥也不爱吃。
拉屎不是窜稀,就是拉不下来。
一个个面黄肌瘦,要不就是虚胖,都像要死的样,还口臭。
你说,谁还愿意跟你交朋友。
师:来,做个小实验——不行,这个得躺下做。
不实验了,直接讲。
静柔:上脘中脘一个大硬包。
师:吐个舌头,白苔厚的,能吓死人。
谁还跟你谈朋友!猪猪:现在小孩就有口臭,吃太多了。
师:一拥抱,腋臭又上来了。
这日子没法过了。
我发现,现在的人越来越臭了。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四个字,臭不可闻。
无论你一天洗几个澡,还是臭,无论你吃多少口香糖,还是臭。
其实你们自己也感觉到,胃那里堵,不通顺。
不通则臭。
你又反胃,又嗳气,又吐酸水。
别人看了,怎么想?这要吐我一脸酸水,我该怎么见人?事无事:俺健身后胃口大增,二便畅快。
师:打嗝,还算好呢,要是打,还打不上来。
最后憋成一个小屁。
还放不顺利,这都是肠胃堵得太厉害了,要尽快通肠胃。
而这个通,不是吃泻药,不要吃肠润茶,不要吃番泻叶。
师:其实,这都是因为,你胃和肠在肚子里盘曲过甚了,拉开,展开就好了。
也千万别信是湿气大,没那回事。
古人说,腹有千千结。
愁肠百转。
就是这个意思。
湿疹其实都是郁疹,拉开了,湿自化。
懂了吗,宝贝们!屋里有潮气,你怎么办?猪猪:开窗。
国医大师方和谦:中医看病,立法用药不离这“六字诀”
导读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在中医学看来,保胃气、存津液,应当予以重视。
首届国医大师方和谦认为,中医治病的原理,是以脾胃为本。
百病皆可因脾胃虚而生。
若脾胃受损,则使百药难以施用,五脏六腑难以荣养,而诸病丛生。
方老在立法用药方面,尤其重视“保胃气,存津液”!我们一起看方老的详解——方师临证治病重视保胃气,存津液,并常告诫我们人以胃气为本。
方师说:胃这个脏器像个袋子,主腐熟消化,司新陈代谢。
所消化之物由胃入肠,故胃气以下行为顺,脾气以上升为顺。
脾升则水谷之精得以输布,胃降则水谷之糟粕得以下行。
脾胃的升降,维持着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故脾胃合称“后天之本”。
《内经》有“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及“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记载。
《伤寒论》中“凡病,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的论述也体现了人以正气为本。
邪正交争,只要正气不败,就可以扭转病情。
“人病脉不病曰生”,从脉学体系来说,也是很重视胃气的,其表现在“缓脉”上。
“缓”为脉象和缓均匀,是正气不败之象(脉弦缓、脉浮缓)。
“人有根本,脉有元气,故云不死”(《难经·十四难》);“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人之有尺,犹树之有根”,“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诊脉要重视缓脉,重视尺脉。
通过三部九候可判断预后,识别真元时,脉学理论也值得借鉴。
实际上是证有定型,脉无定体,随人而异。
1、脉无定体脉浮者病在表,可用麻黄、桂枝解表。
如张仲景所说发汗用麻黄汤;脉浮弱者,外证未解,可发汗,宜用桂枝汤;发汗后脉沉迟,桂枝新加汤;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
人的素质不同,又脉无定体,故感冒病证不都是浮脉,但均需解表药,并因人而宜。
辨证立法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灵活又机智。
2、辨证有是证用是方,有是法用是药。
辨证需准确,稍有差错,就药不对证,使病人受损。
《伤寒论》全书共397条。
著名伤寒大家陈慎吾曾指出:《伤寒论》397条,也可作397个病人看待,也可作为一个病人看待。
冯全生辨治反流性食管炎经验采撷
…★席婷*…吴曦…柴少竹…杨林…冯全生**(摘要:反流性食管炎是以反酸、烧心、冯全生教授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临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
治疗以斡旋中焦气机为关键,重视制酸,临证酌情配合活血化瘀、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斡旋中焦气机;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指食管抗反流的防御机制减弱,引起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胃酸、胃蛋白酶等攻击因子对食管黏膜损害的疾病[1-2],可发展为食管溃疡、狭窄,且有癌变的可能性[3]。
其西医治疗的核心在于抑酸及提高食管括约肌功能,增强胃的正向蠕动[4],但不能有效根除反流,易反复发作。
冯全生教授为四川省名中医,师承全国名中医张之文教授,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擅治消化内科疾病,对反流性食管炎诊治经验丰富。
现总结其经验如下,以飨同道。
1…病因病机反流性食管炎,症见为泛酸、烧心、嗳气、咽喉异物感、吞咽痛、胸骨后痛等,隶属于中医学“反酸”“嘈杂”“反胃”“噎膈”“胸痛”等疾病范畴。
本病多因六淫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等因素导致脾胃的气机升降和肝胆的疏泄功能失常而致病。
冯师认为本病病位在脾胃,与肝密切相关。
食管,《难经集注》称之为“胃之系”,脾胃共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故RE病理改变在食管,然其病位在脾胃。
叶天士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脾升胃降,则气机调和;升降失调,气机逆肝亦密切相关。
2…治疗三要点2.1…以斡旋中焦气机为首要…基于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为反流性食管炎的病机关键,冯师提出本病治疗应以斡旋中焦气机为基本治则,辨证时必须抓住胃气上逆这一发病基础,重视胃、脾、肝三者的相互关系,强调脾气升清、胃气降浊、肝气条达,从而达到恢复中焦气机升降调和的目的,使气逆得消,诸症得缓。
冯师喜用吴茱萸、枳实、杏仁、厚朴、法半夏、旋覆花、代赭石等降逆和胃之药,即可使气逆得消,又可使胃肠蠕动增强,正如“腑病以通为补”。
7节——精选推荐
7节易读 > 历史 > 中医普及学堂——轻松学中医系列134****5598|我的追书收藏 | 下载 | 去广告第7节作者: 中医普及学堂 老王笑笑说,没有就这五味药啊! 李飞仔细琢磨,普通的四君子汤加一味枳壳,而且重用。
枳壳号称宽中下气第一品。
《药性赋》上讲,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
则枳壳、枳实,又有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叫破胸锤。
是名副其实的下气药,凡是胸腹一切反流的酸水胆汁食物,枳壳、枳实都能够宽中降下,重用就像重拳出击,往下按压。
老王说,我那儿子吃完后,老师放屁,没多久就好了。
老姜先生交代说,这种胆汁反流性胃炎叫肝胃不和。
肝苦急,只要吃饭不着急,干活不着急,开车不着急,说话不着急,四不着急做到了,这种胃炎自动都会好。
我那儿子把这四不着急听到肚子里头去,自己胆胃病好了,还把这些经验告诉广州的亲朋好友,帮他那些朋友也治好了。
在他那朋友圈里头,居然小有名气,哈哈! 李飞也笑了,因病成医,久病成良医,说得一点也没错,你如果从这种病苦中走出来,真正摆脱这种疾苦,你肯定就有对治这种疾苦的方法跟信心,因此你也能帮人。
7、小儿久病脱肛 老王说,如果只治好我的老年便秘,我还不是最佩服老姜先生。
他把我一家的问题都治好了,这是我打从心底佩服他的道理。
李飞已经收获满满,既然老王说,不单他的病,他整家的问题都解决了,那还有其他什么问题呢? 老王叹了口气说,最大的问题还不是我们的,是我那小孙子,七八岁了,拉大便,丨肛丨门还老是脱出来。
排完便后,还要大人帮他洗,再送回去,一年多都没有在大城市治好,真是急坏父母。
直到去年,他们一家回来,我带那小孙子到这里来。
老姜先生说这个小孩病简单,我们当时都不相信,如果简单,干嘛要治那么久? 老姜先生讲到小孩子生病多是饮食之患。
如果吃软吃暖吃缓吃少吃淡则不病。
如果吃硬吃冷吃快吃多吃肥则多病。
我那孩子在外面吃的饭是干硬的,零食又多,孩子常是吃零食不吃主食,大便硬得像羊屎,回来后我那小孙子养得病怏怏,比同龄的孩子矮了一个头,软耷耷,像没阳光的花。
古医精辟思路:治中土脾胃的精彩案例!(含译文)
古医精辟思路:治中土脾胃的精彩案例!(含译文)杏林康青2022-09-27 05:59发表于广东原文1 万密斋治教谕熊文村子,二岁病呕吐,更数医不效,食故入口即吐出。
万视之曰∶病可治也。
问用何方?曰∶理中汤。
曰∶服多剂矣,不效奈何?曰∶如在《内经》乃阴盛格阳之病,寒因热用,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则效矣。
乃作一剂,取豮猪胆汁、童便各半,和药炒干,煎而服之,(即仲景白通汤入人尿、猪胆汁之法。
)吐立止。
后称渴,以汤饮之,复作吐。
万曰∶凡呕家多渴者,胃脘之津液干也,当得一二时吐止,胃气回,津液生,渴自止矣。
令将前药渣再煎服之,仍禁其饮食,半日而安。
熊问同是理中汤,前用之不效,今用之而效,何也?曰∶公子胃寒而吐,当以热药治之。
乃寒盛于中,投之热剂,两情不得,故不效也。
今以理中为治寒之主,用猪胆汁之苦寒,小便之咸寒为佐,以从其格拒之寒,药下于咽,而寒相得入于胃,阴体渐弱,阳性乃发。
其始则同,其终则异,故曰∶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也。
此轩岐之秘旨,启元子之奥义,张长沙之良法也。
后王民肃子,半载呕吐不纳乳,昏睡仰卧而努其身,有作慢风之候,亦以理中末三分,用水一杯,煎至半杯,入胆汁、童便各一匙搅匀,徐徐灌之而瘥。
万密斋给教育部官员熊文村的儿子治病。
小熊年纪两岁大,得了呕吐的毛病,前后换了很多位医生,治疗都没有效果,吃的东西入口就会吐出来。
万密斋看过他之后说:小熊的病能治的啦。
熊先生就向万密斋讨方子。
结果万医生回答说:服用理中汤。
熊先生说:哎呀您这方子,俺儿子都吃过很多了,怎么没用呢?万密斋说:您儿子这病,就是《内经》中记载的阴盛格阳的症状,这个病要用热药,但是需要有寒性的药物引导热药到达病处,针对阴盛的症状,这样才能够起效。
于是就给小熊开了一剂,其中加猪胆汁、童便各一半,和药物一同炒干,之后煎药服用。
这就是取伤寒论里白通汤加入人尿、猪胆汁的方法。
结果小熊立刻就不吐了。
后来又说口渴,喝了水之后又开始呕吐。
万密斋说:呕吐的病人口渴的,是胃脘的津液被蒸干的原因,所以服药呕吐停止之后,要等一下,胃气慢慢就会恢复,这个的时候津液就会生出,口渴自然就会停止。
【郭生白:《中药方论》6-下垂病和急腹症方论】
【郭生白:《中药方论》6-下垂病和急腹症方论】郭老治病治系统,本能医学三足鼎。
代谢免疫内分泌,大系统套小系统。
离病说药不值钱,系统思维系统观。
方系统对病系统,对准系统说药性。
方论论及方系统,须臾不离病系统。
两个系统成一统,一统之中说药性。
药不须多妙在用,妙用关键在系统。
为何言必称系统,病势存于系统中。
系统思维系统论,系统方法不对症。
郭生白中药方论之六目录一、下垂病的病机①调节自稳功能障碍导致下垂病②运动障碍导致肠道套叠粘连扭结二、下垂病的治疗思路①下垂病的疼痛叫急腹症②促使器官运动治下垂病三、两张方治急腹症和下垂病急腹症方(郭老自拟)器官下垂方(郭老自拟)一、下垂病的病机我在讲座上说过,三焦是什么玩意儿?为命门相火之用,为天地之始,游行天地之间,主升降出入,总领五脏、六腑、经络、营卫、上下、内外、左右诸气,号中清之腑,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这是个什么东西?号中清之腑,是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一个体,就是说能力功能。
升降出入,这些韧带组织它主宰着,它在调节这个,它要调节的能力要是不正常,就会出现下垂病。
下垂病包括肠扭结、肠粘连、肠套叠。
①调节自稳功能障碍导致下垂病在生理学中,副交感神经活动可使唾液腺、胃、小肠、大肠、胰腺、胆囊等组织运动增强,分泌增加。
胃肠运动增强,分泌增加,胃中食物向小肠传导加快。
小肠的运动增强对胃的传导亦产生积极的影响。
神经分泌功能的调节是启动胃肠等器官运动与分泌的唯一动力。
胃的功用是在蠕动与分泌中体现的,胃的慢性疾病都会在恢复功用中获得痊愈。
胃下垂及其他内脏下垂病,中医统称为“中气下陷”。
在解剖中可以看到:胃、肝、肠、肾等器官都是由一个韧带结蒂组织维系定位在胸腹腔内。
它们既可以因身体运动而发生上下左右活动,但在躯体停止活动后又不失其原位。
如胃在进餐后增加2 公斤而不下垂,在三餐未进饮食空虚时胃亦不向上。
体操运动员作前后空翻飞腾跳跃中,各器官无论如何动作,静止后皆不失其原位。
这是免疫系统中,自稳体系的调节功能的作用。
顽固性呃逆伴嗳气证治分析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 2年
第 3期
名 师垂教
顽 固 性呃逆 伴嗳 气证 治 分析
董浞良 施正贤
案例 . 患者 . .0岁 . 务 2十 月 前 固 与 人 争 执 生气 后 女 6 家 出现 反复 暖气 沣呃 逆 . 自用 土 法 ( 开 水 、 耳 朵 、 喷 嚏 等 ) 喝 捏 打 毫 无 效验 . 直 能 自止 , 去 绍 兴市 人 民 医 院 内 科 求 诊 . 一 即 医 生 经 B超 检查 . 肝 、 、 、 的 病 变 . 为 胃 炎 , 予 金 奥 无 胆 脾 胃 诊 经
气逆 上 冲 . 间 呃 9 连 声 , 短 而 频 . 能 自止 . 国 胃 气 不 喉 J 匣 声 不 多
康、 胃复 安 等 药治 疗 . 无 寸 敢 . 天整 夜嗳 气 伴 呃 逆 , 食 难 毫 整 饮 进 . 常痛 苦 又 经 市 第 二 医 院 . 为 膈 肌 痉 挛 , 予 阿 托 品 异 谚 给
降 , 术 犯 胃所致 ; 气 胃 中浊 气 经 食 道 由 口排 出 之 正 . 肝 嗳 常 伴胸 腹 痞满 , 出 始 舒 , 中 焦 气 滞 . 嗳 为 胃气 不 释 所 致 丽 者 皆 与 胃 气不 降 有 关 。《 经 》 呃 逆 称 为 哕 . 气 韩 为噫 临 床 内 将 暖 上两 者 井 见 的 不 多 . 是 分 别 见 证 。 谈 病 ^ 固 有 情 志 郁 滞 之 常 变 . 致肝 气 不 舒 , 木 犯 胃 , 病虽 以 呃 逆 为 主证 . 而 病 诱 而 肝 故 然 发之源为 匕 肝郁( 情 生气 ) 所 原 病 为 嗳 气 . 医 诊 其 为 . 西 胃 炎 . 其 主证 ( 因 即平 索 有 食 后 胃脘 作 胀 . 气 不 舒 1 似 胃 炎 嗳 有 的临 床 表 现 由 于 胃病 与脾 胃 虚 弱 . 焦 气 滞 . 固 与 凡争 执 中 复 生气 . 而致 胃气 逆 乱 . 冲 嘱 问 肝 气 横 逆 . 伐 脾 土 . 虚 气 上 克 脾 弱 而 致 呃逆 不 止 因此 出 现 标 病 呃 逆 由 于原 病 暖 气 . 病 标 呃 逆 , 以该 案 例 称 其 为 顽 固 性 耳 逆 伴 暖 气 两 者 呃 逆 为 所 叵 重 , 急 则 洽 其 标 , 列 浩 则 、 方 多 选 用 浩 呃 逆 的 专 方 如 丁 即 所 处 香 柿 蒂 洒 之属 . 加 用 治暖 气 专 方 的旋 覆 代赭 汤 亦 学生 师 云嗳 气 、 逆 为 小病 轻 证 . 否 病 程 长 的 就 是 亢 呃 是
脾虚胃口差,岳美中先生教你做资生丸
脾虚胃口差,岳美中先生教你做资生丸
之前写过脾虚不长肉,有留言问小孩不吃饭不长肉怎么办?
最近在《岳美中医案》里看到一则病案,讲一位12岁的小女孩,身体矮、肌肉瘦,稍微活动下就感到劳累气短,懒懒的不喜欢玩耍,读书写字十分钟就觉得眼睛抽痛。
她母亲本就体弱多病,生她又比较晚。
她生来就先天不足,发育得不够好,她的脸白白的,眼白也很白,吃得很少。
大便有时候不成形,脉象摸着也是虚软的。
她没有别的病,只是脾胃不足,于是给她开了资生丸。
用了20天后,小女孩食量变大了,脸色、精神、活力也慢慢恢复。
资生丸是明代医家缪希雍的方子。
取意“大载坤元,万物资生”而命名。
这个方子重在补脾胃,辅以调脾胃,用来治疗吃得少、吃得不香的脾虚证,尤其适合老年人。
(小编提示:原方是丸药,丸药多以蜂蜜制,岳美中先生在书中说,恐丸药滋腻碍胃,改粗末,水煎服。
)。
龙启瑞《病说》+《瓶庵小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龙启瑞《病说》+《瓶庵小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
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瓶庵小传》的阅读附答案及翻译吴门枫江之市,有君子焉,人皆称曰瓶庵。
或曰守口如瓶,取谨言之义。
或曰瓶窄口而广腹,善容物者也。
瓶庵幼失怙废学,长自力于学,好文墨士,于贤人隐君子尤尊敬之。
朋友之穷老,无所归者,曰:“于我乎养生送死。
”于是士君子皆贤瓶庵。
人有急难之日,好行其德。
尝僦小舟,问舟子曰:“几何钱?”曰数若干,瓶庵曰:“米贵甚,如是,汝安得自活?”乃增其值。
故负贩人亦曰瓶庵盛德长者。
吴门高士徐枋,难衣食,瓶庵尝馈遗之,枋不辞。
瓶庵年六十,家人将觞客,瓶庵曰:“吾将归故乡,以是费为祖宗祠墓费。
吾六十,善病,不于此时一拜先陇①,更何待耶?”于是去倡建始祖祠修五世以上墓拜故旧之陇而酹之不令其子孙知。
事竣,力疾游黄山而后返。
里有事,尝就瓶庵平曲直,白徒②悍卒皆服之。
或曰:“瓶庵之父,往侨维扬,会逆阉魏忠贤用事,有假其威虐人者,君以布衣叩阍③。
抗疏,既危而免。
”瓶庵殊多父风也,父尝刲股以疗亲痛,瓶庵父病亦刲股。
瓶庵之妹死,有遗子女,并婚嫁之如己出。
其孝友如此。
于是远近士至吴门者,皆欲争识瓶庵矣。
【注】①先陇:祖先陇地,祖墓。
②白徒:本指无军籍临时征集的壮丁。
此处指散漫无管束的人。
③叩阍(hūn):向朝廷进言。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瓶庵幼失怙废学怙:依靠B.于是士君子皆贤瓶庵贤:有才德C.尝僦小舟,问舟子曰僦:租赁D.吾六十,善病善:很容易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 朋友之穷老②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B.① 有假其威虐人者②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C.① 以是费为祖宗祠墓费②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D.① 拜故旧之陇而酹之②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文中看,人们称他“瓶庵”的主要原因是瓶子的口很窄而腹较大,很能装东西,比喻做人有度量。
《名师垂教》_关节疼痛,行动困难_中医世家
【老师】关于这一问题,我考虑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从理论上来看,《内经》在论述痹证的成因和辨证时讲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素问繁月邸?《医宗金鉴纺诳菩姆ㄒ???
如前面所讲过的,其他治疗痹证之方剂及市售之古今各种中成药,大都不适宜于湿热痹证。特别是一些药酒,更当忌用。盖药借酒力,以通经络宣气血,对于寒痹之类,确有一定效力,而对于湿热痹证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因酒质阴而用阳,本于水而性热,既能助热又能增湿,故不宜于湿热痹。
>45
诀》是东北农村中医必读之临床书籍。其在痹证的论述上基本原于《内经》而编写为歌诀的。“三痹之因风寒湿,五痹筋骨脉肌皮。风胜行痹寒痹痛,湿胜着痹重难支”,是很多中医都已烂熟于胸中的。且其所列方剂,皆以除湿祛风散寒为主。作为一名初入中医门径的农村医生,其在辨证用药上的思路,大抵难于超出于此范围。二是,从痹证之偏于寒者(或风寒、或寒湿)随处可见。对于医生来讲,早已习以为常。对于湿热痹证,偶或有之,或遇而未识,或疏而忽之,或从所未见。三是,从现在中药市场来看,治疗痹证的中成药很多,但不论是古代保留下来的有效品种,还是最近几十年各地新研制出来的新药,其剂型尽管丸、散、片、膏、酒、胶囊、注射液等应有尽有,但其所应用的药物大抵不外祛风除湿散寒之药,如羌活、独活、桂枝、防风、防己、川乌、草乌、附子、乌梢蛇、白花蛇、贯筋、穿山龙、地枫、年健、寄生、川断、天麻、秦艽、五加皮、虎骨、豹骨等;活血通络止痛之品,如当归、川芎、赤芍、红花、没药、乳香、土虫、牛膝、马钱予、地龙、姜黄、元胡等;也有的加一些补气养血、滋阴益阳、强筋壮骨之品。其所主治之证,大致皆以风寒湿痹为对象,而治疗湿热痹证的中成药,基本没有。基于以上原因,就难免在痹证的辨证治疗中,其思路囿于风寒湿痹,而少想到湿热。所以此患者当服完2剂中药之后来复诊时,对于奏效之迅速感到惊奇。当我给他讲了关于湿热痹的辨证特点和治疗原则、用药规律之后,非常高兴,因为既给他治好了病,又学到了新的知识。
叶桂胃阴学说治疗消中学术思想探析-林芳菲
68第18卷 第6期 2016 年 6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8 No. 6 Jun .,2016叶桂(1667-1746),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
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胃阴说、阳化内风说和久病治络法等,而且在内伤杂病如消渴等病上造诣颇深,继承了李东垣脾胃论的学术思想,在临床治疗中倡导保护胃阴。
其主要著作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等。
叶天士对温热病的贡献极大,是温病学派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
1胃阴学说的创立最早在《内经》中便有记载“燥者濡之”的治则,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具体的病位在胃,却为叶桂胃阴学说的提出奠定了最基本的理论依据[1]。
仲景的《伤寒论》中使用了多种滋阴养胃的方剂,为胃阴学说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
刘完素的火热论让他认识到“土为万物之母,水为万物之元”“地干而无水湿之性,则万物根本不润而枝叶衰矣”[1]。
然对于叶桂的胃阴学说影响最深的莫过于李东垣的脾胃论。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万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准绳阴阳。
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也。
”其治脾胃病以温补合治的原则。
故有“内伤必取法乎东垣”“脾胃为病,最详东垣”之说。
脾胃虽同位于中焦属土,但两者的生理特点有显著不同,“胃为阳土,非阴柔不肯协和”“脾喜刚燥,胃喜柔润”“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叶天士有感于李氏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详于升脾,略于降胃;详于温补,略于清润之偏颇[2],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提出脾胃分论,重视滋养胃阴,弥补了东垣学说的不足之处,从理论到临证,使胃阴学说得到不断的充实,最终形成了胃阴学说的理论体系。
其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论脾胃证治载有“胃阴虚”“胃阳虚”“脾阳虚”三证,其中以“胃阴虚”最能体现叶桂的学术思想精髓[3]。
11.噎膈反胃(附:关格)
11.噎膈反胃(附:关格)11 . 噎膈反胃 ( 附 : 关格 )二气散《女科百问》卷上方。
治阴阳痞结, 咽膈噎塞, 状如梅核 , 妨碍饮食 , 久而不愈 , 即成翻胃。
山栀 ( 炒 )、干姜 ( 炮 ) 各一两。
为末。
每服二钱 , 水煎 , 食远温服。
二龙膏治噎膈。
方见“积聚·二龙膏”。
丁附散《重订严氏济生方·呕吐翻胃噎膈门》方。
治翻胃吐逆 ,粥药不下。
大附子一枚。
将附子放于砖上 , 四面著火 , 渐渐逼热 , 淬入生姜汁中浸一霎时 , 再逼再淬 ,约尽姜汁半碗为度。
去皮焙干为末 , 入木香二钱和匀。
每用二钱 ,加粟米少许水煎 , 滤去粟米, 不拘时温服。
丁香散治翻胃呕哕不止。
方见“诸虫·丁香散”。
丁香煮散治呕逆反胃。
方见“呕吐呃逆·丁香煮散”。
噎膈反胃二画~四画 143 ] 人仓丸《寿世保元》卷三方。
治脾胃虚弱翻胃 , 不进饮食。
丁香一两 ,砂仁一两 , 白豆蔻 ( 去壳 ) 一两 , 陈仓米( 黄土炒 , 米熟去土不用) 六两。
为末 , 生姜自然汁为丸如梧子大。
每服百丸, 食后淡姜汤送下。
如有怒气, 加香附子( 姜汁炒) 一两。
人参丸治咽喉中如有物, 梗塞气噎, 饮食不下。
方见“惊悸怔忡·人参丸”。
人参汤治翻胃。
方见“胸痹心痛·人参汤”。
人参散治胃虚津枯 , 关格吐逆。
方见“痰核瘰疬·人参散”。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伤寒论》方。
治上热下寒 , 寒热格拒 , 食入即吐。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
水煎去渣 ,分二次温服。
大力夺命丸《医学正传》卷三方。
治噎膈不下食 , 及翻胃。
杵头糠、牛转草各半斤 , 糯米一斤。
为末 , 取黄母牛口涎为丸如龙眼大。
煮熟食之 , 加沙糖二三两入内尤佳。
大半夏汤《金匮要略》卷中方。
治虚寒反胃吐食。
半夏 ( 汤洗) 二升 , 人参三两, 蜜一升。
水煎 ,分二次服。
《外台秘要》治呕吐心下痞硬。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方。
中医“矢气”学术源流探析
中医“矢气”学术源流探析潘赐明;李振汉;吴元洁【摘要】矢气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咳在小肠则表现为矢气;其次是张仲景在阳明篇“转矢气”的虚实病机认识,用承气汤试探“转矢气”“不转矢气”,从而避免误下伤正,后世医家通过临床辨证认为矢气与脏腑、湿浊内盛有关.【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23)010【总页数】3页(P1348-1349,1352)【关键词】矢气;学术源流【作者】潘赐明;李振汉;吴元洁【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 230038;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 230038;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 23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9矢气有其丰富的临床意义,矢气过多则是脾胃虚的临床表现;而无矢气则会出现“九窍闭塞”的危候。
有鉴于此,笔者不物浅陋,试陈管见,对矢气的学术源流以及后世发展的病因病机作一探析,不妥之处,敬请同道商榷。
矢气最早见于《素问·咳论》:“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咳论》曰:“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失气、后气也。
夫厥气上逆则咳,下逆则为失为遗。
气与咳俱失者,厥逆从上下散也。
张兆璜曰:“阴阳气厥,则为寒热相移,邪气上逆则为咳,下逆则为失为遗)。
”《类经·咳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遗失,《甲乙经》作遗矢,大肠病也。
矢,同屎),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小肠之下,则大肠也。
大肠之气,由于小肠之化,故小肠受邪而咳,则下奔失气也)。
”《黄帝素问直解》:“小肠者,心之腑,故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咳而失气,下气泄也。
下气泄则咳平,故气与咳俱失。
失,犹散也。
”有学者指出[1],“如“矢”字本意是“箭”,由于与“屎”字同音,古人常用为“屎“字”。
由此可见,“失”“矢”“屎”在《内经》中是表示同一个意思。
张锡纯治膈食方及胃气不降治法学习
张锡纯治膈食方及胃气不降治法学习治膈食方参赭培气汤潞党参六钱天门冬四钱生赭石八钱清半夏三钱淡苁蓉四钱知母五钱当归身三钱柿霜饼五钱,服药后含化徐徐咽之人之一身,自飞门(口)至魄门,一气主之,亦一气悬之。
中气充盛,则贲门宽展,自能容受水谷,下通幽门及小肠、大肠,出为大便。
若中气衰惫,则贲门缩小,以及幽门,小肠亦为之缩小。
膈证之病剧者,大便如羊屎,固因液短,亦因肠细。
中气不旺,则胃气不降,而冲气上逆,致痰涎(呕吐物多有痰涎可证)亦随逆气上并,以壅塞贲门。
故饮食不下。
治疗此证,大补中气为主,方中之人参是也。
降逆安冲为佐,清理痰气为使,赭石,柿霜,半夏是也。
人参性热,半夏性燥。
故佐以知母,天冬,当归,柿霜以滋阴润燥、生津止血。
肉苁蓉,能补肾,又能敛冲,冲气不上逆,则胃气易下降。
患此证者,多便难,与当归、赭石同用又通便。
(脉,关前滑实,关后虚弱,知其上焦痰涎壅滞)仲景之旋覆代赭汤亦可治膈证,然旋覆花应味咸者佳。
市面所产苦而不咸者多,故不用,可重用赭石代之。
肉苁蓉:性味:甘酸咸,温。
归经入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补肾,益精,润燥,滑肠。
治男子阳痿,女子不孕,带下,血崩,腰膝冷痛,血枯便秘。
反胃:胃纳而复出。
噎:纳谷而喉中梗塞。
膈:全不纳谷。
噎膈之证,还有因瘀血者。
先服两三剂,必然能进食。
若以后愈服愈见效,七八剂后加桃仁红花数钱,以服至痊愈为度。
若初服见效,以后递减,则贲门有瘀血,加三棱、桃仁各二钱,蛰虫钱半。
又此证之脉见滑象者,五六付后,加三七细末一钱送服,二煎亦如此,则不会再发。
黄酒煮全蜈蚣三条,治疗贲门瘀血成疮致噎。
破瘀血之药,水蛭为最,但是要生用。
如以上用法无效,生水蛭研细末五分,水送服,日两次。
论胃气不降治法胃气以降为顺,传化食物。
胃气上逆之因:1.性急多怒,肝胆气逆上干。
2.肾虚不摄,冲中气逆上冲,而胃受肝胆之气排挤,下行不能,转而上逆。
3.上逆为常,因恒因蓄极而上逆。
表现为:在上则胀满,在下在便秘。
不能单纯投以消账通便之药,药停则复发。
名师垂教呕吐2个月
名师垂教呕吐2个月余国俊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主任刘X X,女,52岁,1988年4月6日初诊。
患者5年来胃痛伴呕吐反复发作,曾多次住院治疗。
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2个月前因受凉,胃痛甚剧,且放射至背部,伴恶心呕吐,自服藿香正气水、胃复安等未能缓解,乃收住病房。
经解痉止痛、补液并配服中药后,胃痛渐止,恶心呕吐亦减轻。
惟害怕进食,因不食则不吐,而进食后约半小时则呕吐频频。
曾选用化肝煎、小半夏加茯苓汤、香砂六君子汤、温胆汤、旋复代赭汤等,服后少顷,往往呕出药液,竟尔害怕服药。
经胃镜复查,仍属慢性浅表性胃炎。
刻诊:身形瘦削,面色无华,两颧凹陷,神疲乏力,气短声微;每次进食后约半小时,必呕出粘涎及少许食物;口干苦,大便少而不畅,小便黄,舌淡紫,苔微黄薄腻,脉弦细稍数。
此乃寒格热扰,土败木乘,难以受药之侯。
处方:①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生姜汁:干姜3g,黄芩3g,黄连3g,党参5g。
制法:冷水浸泡30分钟,煮沸30分钟,滤取药液200ml;另取生姜30g,去皮捣烂,加入冷开水30ml,浸泡30分钟,滤取生姜汁。
服法:取温热药液50ml,兑入生姜汁5ml,呷服,2小时服1次。
②白蔻仁5g,服汤剂前嚼服2粒(吐出渣滓)。
③红参10g,切成薄片,每次口含2片,待其变软后嚼服。
效果:服药1剂,呕吐停止。
为巩固疗效,续服1剂。
转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味疏肝运脾,和胃降逆以善后:柴胡10g,白芍10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2g,甘草3g,法夏5g,陈皮5g,千姜3g,生姜3g,黄连3g。
此方共服26剂,每日配服红参3g(服法同前),连服1个月。
1年后追访,胃痛、呕吐未复发,身体比较健康。
【进修生甲】本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表现为食后不久即呕吐粘涎及少量食物,叠经治疗乏效,身体极度虚弱。
老师出一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原方加生姜汁,药味少,剂量轻,但奏效迅速,且时隔1年未复发,值得借鉴。
【进修生乙】老师常说“精方简药亦能起大症”,真是百闻不如一见!不过我想,本例呕吐换了那么多方药都不见效,主要是病机不大好掌握,是这样的吗?【老师】也许是的。
跟师一日一得之医海点滴(227)登鹳雀楼
跟师一日一得之医海点滴(227)登鹳雀楼227、登鹳雀楼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唐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医者意也,一个传统中医要有善于意想法象的思维,从一首诗中,可以见道,可以通医理。
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你想要望得远,就要站得高,站在道的高度上,往往能以简执繁,直取事物本质。
有个中医爱好者,他给任之堂印了很多经书,他老爹得了老慢支,痰喘久不愈,用了止咳平喘,还有降痰顺气的三子养亲汤之类效方,依然不能减轻。
老师说,这还是一个上面心阳不能暖肺的天空,下面黄河入海口排浊不利,给心肺增加了负担,所以就用强心通肠的桂枝、丹参、菖蒲配肠六味(火麻仁、苦参、艾叶、鸡屎藤、红藤、猪甲),一喝咳就好了。
我们站在人体生理的角度来看,就不会囿于疾病的爪牙而疲于应付,见咳见痰还不见道,见气见血仍不究竟,见升见降,见到阳化寒饮,肠排瘀浊,便接近人体之道了。
这《黄帝内经》上提到,心脏是阳中之太阳,就像“白日依山尽”一样,只要太阳出来,满天红光,肺气清暖,到处暖洋洋,上面胸廓寒饮痰喘自化。
所以治肺不治肺,治在心。
为何治疗老慢支老师常会用上丹参、菖蒲或桂枝当归呢?很多学生都不理解,这又不是止咳平喘,又不是宣肺气的药。
老师就说了两句话,久病夹瘀,怪病多痰。
这样大家听了豁然开朗,非常受用。
原来丹参活血化瘀,菖蒲开窍化痰,痰瘀两手都抓到了,所以非独老慢支会用到此二药,甚至很多久病怪病,此二药都可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
而《灵枢经》上说,人体所有的浊气,都在肠胃里排。
整条胃肠道是浊气最多的地方,是病浊的大本营。
中医治病,就像将帅用兵一样,要有擒贼擒王,射人射马的独到眼光。
老师说,但凡是浊气弥漫,其脉粗拙,必先通其小肠,咬定肠道,切莫放松。
这肠道就像“黄河入海流”之处,如果这个入口都堵塞,或者江河海水不下顺,反而倒灌,那所有经脉浊气都排不下去。
往上一反弹,弹到胃就胀,弹到肺就咳,弹到咽就哑,弹到肋就胀满。
『不传秘方』胃下垂三年胸脘胀闷六剂见效防风汤
『不传秘方』胃下垂三年胸脘胀闷六剂见效防风汤荷花小女子将致力于将手头世家所传的全国各民族海量的民间祖传秘方陆续整理登出,务求所登出的秘方涵盖人体所有疾病,为医家和普罗大众提供治病资源。
所登出的秘方中,秉持严谨科学与详尽为宗旨。
有的虽然标题相同,但处方绝对不雷同!本人所收录的中医秘方,凡末尾注有“撰方人、献方人、荐方人”的均出自古今名医的呕心沥血之作,历经几十年甚至千百年的临床验证验方,可作参考的珍贵医家资源。
欢迎选用和转藏,造福天下苍生!乃荷花小女子终生所愿。
中医自古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言,临床常用的中药饮片一般不会超过两三百味,而所治疗的范围却几乎囊括内、外、妇、儿科等各科疾病。
有限的药物之所以可以发挥无限的作用,除了组方配伍的变化外,最根本的秘密就在于剂量。
如吴佩衡、范中林、唐步祺、卢崇汉、李可等中医名家就是善于重用大剂量来达到救治危重症的典范。
即重剂可起沉疴。
本文就重在登载各中医名家的典范秘方。
秘方:炒防风30g,黄芪30g,人参10g,白术10g,炒当归10g,莪术6g,桃仁6g,升麻4.5g,柴胡4.5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加水适量,头煎六十分钟,二煎四十分钟,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分早晚各服一次服用。
病例:孙某,女,32岁。
初诊:患者胃下垂病史三年,消瘦乏力,体重肢困,食纳减少,胸脘胀闷不适,禁食后即产生腹下坠的感觉,平时做弯腰动作时感觉疼痛,久医乏效。
就诊前,于我院行X线检查提示: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髂嵴连险水平以下十三厘米。
拟诊为重度胃下垂。
诊得舌质黯淡少苔,舌底脉络色暗,略有迂曲。
辩证为气虚血瘀,中气下陷。
治宜益气升阳,佐以活血行瘀。
临床应用本方治疗,服用六剂。
服药后纳增,胸脘胀闷不适减轻。
续前方再服七剂。
三诊:诸症明显好转,弯腰自如,不疼痛。
此后,续服二十剂,复查X线提示:胃小弯迹于髂嵴连线下二厘米,为轻度胃下垂。
宗原旨巩固治疗二十天,嘱患者加强腹肌锻炼。
疗程结束后,复查X线胃位置已回归正常,患者饮食正常,精神体力明显好转。
?郝万山经方故事
郝万山经方故事郝万山经方故事郝万山中医书友会2014-04-16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习用中医,以书会友。
每日一期,精编细校,宁缺勿滥,自利利他。
本文作者/郝万山⊙ 编辑/小熊编者按:在郝万山老师所主讲的《伤寒论》课堂上,一般都会爆满,这跟郝老师擅长讲故事有很大的关系,他的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容易在听故事的同时记住一些知识点。
本文以故事的形式,让你学习五个经方。
故事一:过敏性哮喘-栀子豉汤三十年前,我在东直门医院做住院医生。
我总觉着自己开的方子疗效不好,就向领导申请,自己不看病,给老大夫们抄方。
所以那个时候,东直门医院的老前辈,我都给他们抄过方。
有一天我给宋孝志老师抄方。
来了一个过敏性哮喘的病人。
他的哮喘每年五一节开始发作,国庆节结束就好。
冬天不发作,夏天发作。
五一到十一这段急性发作期,就用一些西医西药来控制。
也用中药,也可以控制急性发作,但始终不能除根。
所以这样反复发作大概有两、三年的历史。
宋老问:“这个病怎么得的?”原来这小伙子是通县农民,三年前五一劳动节游行的时候。
一大早,从通县步行到天安门广场。
大概头天晚上十一点就开始集合,零点就开始走,走到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他又热又累又渴。
那时候五一节北京是很热的。
一到大游行的时候,长安街两侧和天安门广场就临时装许多自来水管子。
这年轻人又热又累又渴,就咕咚咕咚地喝了很多自来水管里的凉水还吃了自带的凉油饼。
结果,游行没有结束他就开始喘了。
从那以后,每年五一节开始喘,喘到国庆节为止。
宋老问完病情之后,看了舌象和脉象,给他开了个方,三个药:栀子15 克,焦山栀15 克,淡豆豉15 克。
病人拿到这个方子之后说:“大夫,我在你们医院看了两三年病了,从来没有大夫给我开这么少的药,这行吗?我可喘得很厉害。
”我们宋老说话从来不过头,说:“你去试试吧,你去试试吧。
”开了七付。
病人去了。
我却心生疑惑:“宋老,栀子豉汤在《伤寒论》里是治疗热扰胸膈证的,它是治疗心烦的,这两个药它不治喘。
赵豫,字定素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赵豫,字定素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文言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主要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进行阅读、思考的能力,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赵豫,字定素》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赵豫,字定素》文言文阅读原文赵豫,字定素,安肃人。
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
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
内艰起复。
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
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
一意拊循,与民休息。
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
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
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
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
稍辨,则酷刑榜掠。
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
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
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
有诏灭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
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
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
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
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
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
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
”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
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
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
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
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
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
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
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
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
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
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
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
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垂教》胃气不降
长春中医学院教授肖永林吉林省人民医院夏文静患者丁X X,女,62岁,1983年4月就诊。
该患因便秘、腹满、胸闷、头目眩晕,久治疗效欠佳,遂来就诊。
患者于2年前开始大便干涩难行,初起二三日l行,渐至五六日1行,并常感脘腹部胀闷不舒。
饮食减少,稍微增多则胀满加重,暖气频频,时有恶心、呕逆。
之后又觉胸部满闷,两胁胀痛,心中时觉烦热,呼吸气粗而不顺畅。
并觉时常有气自小腹上冲于胸脘。
近1年来又出现头晕目眩、耳鸣、头脑发胀,面目时潮红,烦躁易怒,口苦,舌胀。
每于生气、上火后诸症加重。
视其身体发胖,形气俱实,舌红胖苔白黄而厚,面目虚浮状,脉象弦而有力。
询其以往治疗用药情况:因为大便干燥,曾用过清宁丸、番泻叶、果导、蜂蜜等,也曾用过开塞露。
以上诸药,用后则大便即通,过后仍然秘结。
因胸脘痞满,腹部胀闷,曾服过紫蔻丸、疏肝丸、宽胸顺气丸、木香顺气丸、保和丸等理气开郁之品,服后胸腹暂舒,不用药则胀闷依然。
因头目眩晕,上焦有火,曾用过上清丸、清眩丸、龙胆泻肝丸等,药后火热稍清,停药则仍然如前。
并用过行气开郁,通便清火之汤药数剂,其作用大抵如前药。
据其症情与服药情况,知其病为胃气不降,导致肺气不清,冲气上
逆,肝气郁滞化火,而上焦有热。
遂用降胃安冲,清金疏肝之法。
其方:生代赭石细粉30g,生山药30g,半夏
15g,竹茹10g,玄参20g,白芍20g,寸冬15g,当归
15g,牛膝15g,生麦芽15g,茵陈10g。
水煎每日1剂,3次服。
3剂后,觉上逆之气渐少,大便稍通,胀闷略舒,头目眩晕也轻。
又于前方中加柏仁15g,代赭细粉每次冲服5g,其余煎服。
3剂后,大便畅通,日行1次,腹满胸闷也大有好转,已不觉呕逆、恶心;头目也觉清爽。
又3剂后,诸证皆乎。
后用脑立清善后。
【医生甲】请老师谈谈此证的辨证思路。
【老师】在临床中,患者经常出现大便秘结,或三五日1行,或七八日1解,便时干涩困难,同时伴有腹部胀满,胸脘满闷,烦热,经常嗳气,呕逆,饮食减少,或两胁胀痛,或呼吸不顺畅而气粗,渐渐出现头晕目眩、耳鸣,或头部胀痛者,并不少见。
高龄者尤多。
其大便秘结难行,或用泻下药,或用润肠药,虽可暂通,而过后更甚;其胸腹胀满,饮食少思,嗳气、呕逆,极似气机郁滞,食积不消,但施以行气消导之品,药后稍舒而药停依旧;其头目眩晕耳鸣口苦,似为上焦有热,用清热泻火之品而疗效不能持续者,皆可考虑为本证。
因大便秘结,在用泻下药与润肠药后而效果不能持续者,说明其证非为热结或肠燥。
若系热结便秘,当用苦寒泻下之品后,随着大便之通利而热邪自去,热邪去而津液不伤,自无再
秘之理。
如属肠燥津亏便秘,用滋阴润肠之品而大便滑润后,说明阴液渐复。
而此证初用虽通而停后无效,其秘结既非热结,又非肠燥。
其胸腹胀满,胁肋不舒、嗳气、呕逆等,用行气开郁消导之剂,疏而又滞者,说明其证非气郁食积可知,且其并无饮食自倍之因,即或少食或不食,而诸症并不减轻。
其头目眩晕、耳鸣、口苦等,如为上焦有热,服清热泄火之品当火热渐除,头目自然清爽。
而此证则不然,服药则清,药过则否。
何处之火热,如此难除?且去而又至,其宋何易?其火伏于何处?凡此种种,皆缘于胃气不降,诸脏腑之气升多降少,渐渐郁滞化火而然。
故选用沉重降下之品,使胃气降而胃用复,则诸上逆之气皆得顺降,而脏腑之气机渐可复常,大便自然通润,而胀满、痞闷自除,气降则火也降,眩晕、耳鸣、口苦、胸中烦热等症,不用清凉而自去:【医生乙】请老师谈谈胃气下降之机理及所产生的症状。
【老师】要谈清这一问题,得先从脾胃谈起。
脾胃二者,一脏一腑,一阴—阳,相反相成,共同完成纳受水谷,消导运化,升清降浊之任务,而为人体后天之本,精津气血生化之源。
其中脾主升清,以阳气为主,喜燥而恶湿,喜暖而恶寒。
故脾之不升,多由阳气不足,而化寒化湿,以致清阳不升,水谷之精气下流,从而出现泄泻或便溏,倦怠,少气,肢体困重无力等症。
胃主降浊,以阴液为用,喜润而恶燥,喜凉而恶热。
故胃之不
降多由阴液不足而化热化燥,以致浊阴不降,糟粕不得下行,出现便秘、胀满、暖气、呕逆、食少等症。
造成胃气不降之原因很多:有由于禀赋者,来源于先天,自幼即有便秘习惯;有由于饮食者,或过食辛辣至阴伤多火;或食物过于精细,少食蔬菜、粗糙食物;有由于性情急躁而多怒,肝胆之火偏升,以致胃气不降者;有由于肺气肃降不行而上逆,影响而致胃气不降;有由于年龄偏高,肾阴不足而致者,此类患者较多。
经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特别是肾阴不足,收敛摄纳之力渐弱。
以致冲脉之气上冲,进而导致胃气不降。
盖冲脉起于胞中,并足少阴肾经之脉挟脐—亡行。
如肾阴虚收摄之力弱,则冲气易于上逆。
冲脉之气上逆日久,可引起阳明之气上逆。
因冲脉从足阳明经之气街穴出于体表,旁阳明之脉而行。
反之胃气不降也可导致冲气上逆。
此患者之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即为冲气上逆之象。
人身之气机,有升有降。
大抵肝脾之气宜升,肺胃之气宜降。
升降不息,气机周流则脏腑之气调和而人体康泰无病。
若用各种原因造成胃气不降,其初起时有不降,如不愈则经常发作。
时间既久,遂成胃气不降之证。
胃气不降,则难于传导下行,引起大肠之气也滞而不畅,遂成便秘不通。
胃肠之气不通于下,则蓄积于中而现痞闷胀满之症。
下既不通,必反上行,因而出现食少、暖气呕逆等症。
胃气不降,可影响肺气之下
降,于是出现胸中满闷,呼吸不畅,或胸中烦热。
肺胃之气不降,则肝之疏泄受阻,从而郁滞不疏。
且气有余便是火,故出现头晕胀痛、目眩、耳鸣、口苦等症。
也可由于气逆不降,渐致血随气升,气血逆上也可导致吐血衄血等症。
可见,胃气不降之原因,非止—端。
胃气不降所导致的结果,也并非只是胃肠本身的病变,而是由于胃气不降,导致诸脏腑的气机升降失常,升多降少。
【医生甲】请老师谈一下此证的治疗原则。
【老师】前面讲过,胃气不降由多种因素造成,胃气不降又可导致各脏腑气机失调,升多降少。
因而在治疗此证时,既要抓住病证的关键,以降胃气为主,又要适当考虑致病之原因及所导致的后果,辅以相应的治疗。
从本患者以前的治疗用药可知,如果医生不能对患者各种症状进行综合的、整体的分析处理,而是把各种症状割裂开来,正如患者所讲述的那样,那么其结果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由于不能对疾病有整体、有机、正确的认识,所以不可能达到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地步,效果也…—定不会理想。
即或有人能识得此证为胃气不降,但由于用药不当,疗效也不会满意。
我们根据张锡纯的经验,以赭石为治疗此证的主药。
张氏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愚数十年经验以来,治此证者,不识凡几,知欲治此证非重用赭石不能奏效也。
盖赭石对于此证,其特长有六:其重镇之力能引胃气下行,一也;既能
引胃气下行,更能引胃气直达肠中而通大便,二也;因其饶有重坠之力,兼能镇安冲气使不上冲,三也;能制肝木之横恣,使其气不上千,四也;更能引浮越之相火下行,而胸膈烦热,头目眩晕自除,五也;其力能降胃通便,引火下行,而性非寒凉开破,分毫不伤气分,转能有益于血分,六也。
是以愚治胃气逆而不降之证,恒但重用赭石,即能随手奏效也”。
此患之治即以赭石为君,辅半夏、竹茹以增其降胃之功;山药、玄参益肾阴而敛冲气;麦冬滋肺阴而助肃降;归、芍养阴血而柔肝体,麦芽、茵陈疏肝气而畅肝用;加牛膝引气血下行。
如此,则胃、肺、冲气下降而气血下行,肝气疏达而火郁自散。
从而收到大便通,胀满消,头目清的功效。
【医生丙】脑立清是降压药,老师为何用它治疗此证呢?【老师】脑立清丸是由赭石、半夏、牛膝、磁石、珍珠母、胆汁、冰片、薄荷冰、酒曲等药制成。
其中赭石用量最多,占全方(除酒曲)总量的28%以上。
再加半夏、牛膝(皆为本患者之主要药物)之重占全方的54%多。
其他如磁石、珍珠母等,也都是平肝潜阳,重镇降逆之药,对于诸气逆上者正属对证。
虽然脑立清之药物与患者之证情尚不能完全吻合,但从大体上看,也可算作方证基本相符。
在现有的中成药中,也只能以此为首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