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肩痛的病因及处理
超声引导下复方倍他米松和盐酸利多卡因注射对脑卒中后肩关节疼痛的改善作用
由于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及医疗水平的显著提升,使我国老龄人口占比增加,故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1]。
脑卒中后肩关节疼痛就是脑卒中患者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主要以肩关节疼痛及活动范围受限等为主要表现[2]。
脑卒中后肩关节疼痛常发生于脑卒中后2周,若未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则极易导致疾病进展,严重者还会影响上肢功能,这将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若肩痛长期无法缓解,还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精神压力,最终引发心理障碍[3]。
目前,脑卒中后肩关节疼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肩胛骨未进入正常位置、不正确牵拉患侧上肢、手臂运动过于剧烈、护理过程中不恰当动作等有因素关[4]。
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有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康复理疗、局部注射等,有研究认为类固醇药物肩关节注射治疗有较好的治疗效果[5]。
在解剖标志定位下进行肩关节峰下滑囊注射操作简便,但需要注射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疗效果有很大差异,且易对患者神经、血管等造成损伤[6]。
随着超声技术不断发展,穿刺时联合超声引导具有可视化、便捷性、可实时动态观察等优点,可提高给药的精准性,故在临床应Effect of ultrasound-guided compound betamethasone and lidocai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 on the improvement of shoulder joint pain after strokeZHANG Haoxu 1,ZHAO Xiao 1,TIAN Ye 21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2Department Of Ultrasound,Ziyang Hospital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Ziyang,Ziyang 641300,China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复方倍他米松和盐酸利多卡因注射对脑卒中后肩关节疼痛的改善作用。
脑卒中患者的肩部问题
2.4物理因子和药物等治疗[2,6]局部物理因子(如低中频电疗、超声治疗)的应用,某些镇痛和抗痉挛药物使用,局部注射类固醇制剂或交感神经阻滞,以及必要时手术松解肩内旋肌等治疗措施有益于缓解肩痛。按摩疗法、静息位夹板、压力手套,以及手指和腕关节适度的被动活动有助于改善手和腕关节的肿痛,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畸形。
2肩痛的预防与治疗
积极预防和早期诊治偏瘫肩痛有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主动运动和功能活动能力的改善,对其整个康复进程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1正确的肢位摆放[5,12]脑卒中患者发病后,患侧上肢主动运动尚未出现,或主动运动控制能力差时,正确的患肢摆放对预防肩关节半脱位、肩胛骨回缩和腕与手的肿胀,防止肩痛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患者在坐位时,患侧肘部、腕部和手应有良好的支撑,避免患侧上肢向下拖垂,以及腕关节和手指关节的屈曲。在仰卧位时,患侧肩胛骨下需垫枕,使其处于前伸位,同时,患侧上肢也应垫枕,并呈伸展位,掌心向上。在健侧卧时,患侧上肢伸直有支撑,并有掌心向健侧和肩胛骨前伸位。在患侧卧时,患侧伸直和肩胛骨前伸,并有掌心向健侧。正确的肢位可以获得正确的本体刺激,从而调整患侧上肢肌肉张力的失衡,利于患肢的功能恢复。
2.3患肢负重与肩托[5,9]患肢负重是指患者在坐位下,重心稍向患侧移,患侧肩关节外旋并稍外展伸肘,手掌支撑,手指伸直并拇指外展。这是一种增加本体刺激和抑制异常肌张力的有效方法,对防治肩关节脱位和肩痛有效。在软瘫期,肩托的应用对防治肩关节半脱位有积极的作用,但长期和不适当的使用,可增强异常肌张力,从而影响上肢的功能活动,因此,合理使用肩托有助于偏瘫上肢的康复。
痛的原因
从生理学和解剖学的角度来看,肩关节是一个复合关节系统,它可在5个不同部位产生功能效应:盂肱关节、肩峰下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肩胛骨与胸壁的连接[4]。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是保证上肢功能正常和身体协调运动的基础。脑卒中患者发病后,通常表现有肌张力异常,包括软瘫期的肌张力低下和痉挛期的肌张力增高,其中痉挛期患侧上肢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表现为患侧肩胛骨后缩并下沉,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曲并前臂旋前或旋后,腕关节屈曲、尺偏,手指屈曲、内收[5]。由于肩关节缺乏正常的保护性和反射性随意肌肉活动,而易于受到伤害。
脑卒中后肩痛PPT课件
缺点:疼痛比神经阻滞针明显;无法确定最佳注 射点
肩胛骨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纠正治疗 痉挛性偏瘫肩痛
.
1
研究背景
偏瘫肩痛(Hemiplegic Shoulder Pain,HSP)
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康 复和生活质量。Van Ouwenaller调查的发病率为72%, Pindeo调查脑卒中恢复期的发病率是40%。其原因 复杂,常规的治疗对策多为静态物理治疗,如热疗、 中低频电刺激、制动等。近年来,从运动学角度出 发,针对痉挛期的HSP特点,主动纠正解剖结构异 常来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国外文献已有部分文献, 国内也有医生关注并尝试使用。
15
16
治疗策略及方法
• 肩胛骨移位责任肌群评估 • ——喙肱肌起于肩胛喙突,止于肱骨内侧
1/2处(与三角肌止点对应),即在大臂的 内侧肱肌上端,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之间。 该肌肉近端固定时,使肩关节屈、内收。 当喙肱肌处于痉挛状态时,除限制肩胛骨 联动运动外,还因持续收缩,使喙突端附 丽区出现炎症,疼痛。偏瘫肩痛患者多在 喙突端可触及压痛。
3
偏瘫肩痛的鉴别诊断
1、肩关节半脱位被认为是产生HSP的主要原因。此结论 虽有争议,但Dursun研究表明肩关节半脱位与反射性 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有因果关联,肩痛的结局是存在的。 软瘫期有18%的患者肩痛,由于重力关系使肩关节周 围软组织受到持续过度牵拉,形成肩关节半脱位。
2、肩-手综合征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偏瘫后 亦常见,其特征是肩或手部的剧痛,腕关节及手背浮 肿及肌肉萎缩等症状。多种原因影响交感神经自律, 造成末梢神经血管障碍。
5
偏瘫肩痛的鉴别诊断
卒中后疼痛的诊断与治疗
CPSP的治疗
阿米替林:临床最常用的三环类抗抑郁药 5-HT再摄取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的抑制剂 ①用于治疗各型抑郁症或抑郁状态。 ②用于缓解慢性疼痛。 ③亦用于治疗小儿遗尿症、儿童多动症。
用于治疗CPSP:75mg 睡前服用
副作用:口干、嗜睡、便秘、视力模糊、排尿困难、心悸。
禁忌症:严重心脏病、近期有心肌梗塞发作史、癫痫、青光眼、 尿潴留、 甲状腺机能亢进、肝功能损害、前列腺肥大慎用
卒中后中枢痛
卒中后中枢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 (CPSP)
卒中后发生的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脑梗损伤区域相对应的躯体部位的 疼痛与感觉异常。
中枢感觉系统:脊髓丘脑束、丘和心理因素疼痛
卒中后中枢痛
临床表现
与梗死灶相关的躯体疼痛或感觉异常
疼痛表现:烧灼样、撕裂样、刀割样疼痛,可伴 有各种感觉异常 症状可波动,机械压力或冷刺激、应激时加重
部位:局限于手部或偏侧肢体,有时可累及面部、 躯干 卒中人群中的发病率:1-14% 多发生于卒中发作后的几天内,但也有卒中发作 时或数年后才发生
相关机制
1 中枢敏化
卒中后疼痛的诊断与治疗
疼痛医学科 郭云观
主要内容
contents
0
定义与诊断
1
0 2
临床表现
0 3
相关机制
0 4
治疗
卒中后疼痛
卒中后疼痛: 卒中后出现的各种疼痛综合征 欧洲每年约110万人脑梗 11%-55%的脑梗患者伴有疼痛 其中约20%为慢性疼痛
--卒中后中枢痛(CPSP) --肩痛 --肌肉骨骼痛 --肌肉痉挛、关节挛缩疼痛 --头痛
CPSP的治疗
加巴喷丁:抗癫痫药、镇痛药 γ-氨基丁酸(GABA)的衍生物,通过与电压激活钙通道的结合,降低 神经元的过度兴奋来治疗疼痛
脑卒中后肩关节问题
肩关节的稳定性
• 静力性稳定机制 骨性结构(关节面的匹配性) 软组织结构(关节囊韧带) 关节腔内负压 肩肱平衡机制 本体感觉
动力性稳定机制
• 肩袖肌群(腱性止点处相互交织形成腱帽样结构),包括 冈上肌(肩外展)、冈下肌(外旋)、小圆肌(外旋)和肩 胛下肌(内旋)。
• 三角肌后部(伸展、外旋) • 肱二头肌长头(中度外展中对抗肱骨前后移位) • 肩带肌群(收缩时增加关节面间压力)
• 根据患者功能障碍的程度、性质以及范围,进行功能性作业训练,比如:磨砂板、肩梯、肩关节旋转器、滚筒、肋 木等等。
肩痛
• 肩袖撕裂(偏瘫、退变或错误的被动活动) • 关节粘连 • 异常张力或不平衡的张力:上肢屈曲痉挛
模式占优势:肩胛骨位置异常(后缩、下 沉),肱骨(内收、内旋)。
处理
• 正确的被动活动:外旋外展手臂时,注意 肩胛骨的外旋,上抬。
病因
• 引起肩手综合征的疾病只有中风吗?并不是。中风,心梗,颈 椎病,上肢外伤,肩关节疾病,截瘫,肺疾病,内分泌疾病…… 都可能引发手综合征,甚至还有原因不明者。它可以是原发的, 但也可由不同因素促发,如轻微的周围神经损伤及中枢神经障 碍。
• 其他病因 • 1.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 2.Moberg的“肩-手泵”理论 • 3. 过度牵拉引发炎症反应,出现水肿和疼痛 • 4. 腕关节受压迫的同时被牵拉并掌屈 • 5.输液时液体渗入组织内 • 6.手受到意外的小伤害
肩手综合症
•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常在脑卒中后1~3个月内发生。发病机制尚不 清楚,一般认为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有关,也有人认为与机械作用致静脉回流 障碍有关。
• 临床表现: • 早期:肿胀、疼痛、温热、指甲变白 • 中期:疼痛加重、肌肉萎缩、关节挛缩 • 晚期:皮肤干燥、皮温下降、永久性畸形 • 活动受限:腕背伸、屈掌指关节、屈指间关节受限、旋后受限、外展手指受限
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 高申菊
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高申菊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原因并探讨其预防护理的方法。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因脑卒中致偏瘫住院并发肩痛的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3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并发肩痛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预防护理的方法。
结果:早期为患者进行体位疗法及被动运动,搬运和转移病人时注重保护上肢,护理活动中避免引起肩痛的不适当运动,对家属及陪护进行健康指导等措施,可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发生。
结论:对偏瘫患者发生肩痛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从护理环节提出预防措施,以最大限度减少肩痛的发生。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原因分析;预防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2-0238-02肩痛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文献报道偏瘫患者肩痛的发生率为5%~84%[1],临床表现为肩部疼痛、麻木感或难以忍受的感觉,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由于肩痛的存在,使得患侧上肢肌肉主动活动减少,阻碍上肢功能恢复和整体康复进程,从而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持续疼痛使患者产生情绪或心理障碍,进一步严重干扰康复治疗,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早期预防、正确治疗和护理至关重要。
笔者对偏瘫患者发生肩痛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从护理环节提出预防措施,以最大限度减少肩痛的发生。
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因脑卒中致偏瘫住院并发肩痛的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男22例,女16例,年龄43~81岁,其中>59岁31例。
脑梗死26例,脑出血11例,左侧偏瘫16例,右侧偏瘫22例。
发生于痉挛期29例,迟缓期9例。
合并症:高血压32例,2型糖尿病26例,冠心病23例,心律失常16例,心肌梗死7例。
并发症:肩关节半脱位30例,肩手综合征13例。
发病后7天内接受康复干预(包括体位疗法、运动和作业疗法)7例,电针治疗20例。
脑卒中后肩关节疼痛的护理进展
肱二头肌 、 冈上肌肌腱 压痛 。肩 痛影 响卒 中预 后 , 因肩痛 , 患 侧 肢肌肉主动活动减 少 , 坐、 立位 平衡 维持受 阻 ; 患者精力 不
集中 , 功能恢复和整体康 复受阻 ; 同时 肩痛影 响睡 眠, 甚则致
使患者抑郁 , 严重 影 响生 活 ] , 对 脑 卒 中康复 效果成 负性 影 响【 3 】 。故早期 防治 卒 中后 肩 痛有重 要 意义 。现 就卒 中后 肩 痛病 因及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
染、 泌尿 系感染及再次卒 中, 具体措 施 : 良肢位摆放 【 1 。 ; 翻身 , 1 次/ 2 h ; 被 动关节活动 ; 早期 床上活动及床边独立坐位指导 ,
袖撕裂 、 粘连性关节囊 炎均可 能与 护理或 处置不 当有关 。如
抬举患侧上肢远端但肩胛 骨并未前 屈 向上旋转 , 如此 会压迫
软组织 ; 不 当的处置 , 如强 行外展 上肢 , 迫使 肱骨趋 近喙突而 损伤患肩 ; 牵拉可能损伤 患肩 软组织 引发疼痛 。在 康复训 练
及 日常生活 中, 上述 情 况 均可 能 出现并 导 致 肩痛 或加 剧 疼
常在静 止或被动活动 时肩痛 , 肩 关节外旋 、 外 展 时尤 甚 ; 或 有
脑卒 中后 患者 出现偏瘫 , 除 整体偏瘫护 理
外, 上肢护理尤为重要 。
2 . 3 . 1 肌 张力异常 的体位护理 2 . 3 . 1 . 1 肌张力降 低 软瘫 患者 , 病后肌 张力低下 , 为使 上 肢 和肩体位处 于功 能位 , 体 位护 理要 点 : 既保证 肩胛充 分前 屈, 又要 防止 其过 度外展 , 平卧位 时肩胛下 置枕垫使之前 屈 ,
1 . 1 既往疾 病
卒 中后 肩痛 的病 因颇 多 , 包 括肩 关节半脱
脑卒中后肩部问题肩痛ppt课件
1
肩部问题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伴随问题,
是半身不遂中最容易见到的典型的运动、 感觉、营养不遂(营养障碍), 其主要表现为肩痛、肩—手综合征、肩关 节半脱位等。
2
肩部问题的存在使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肌
肉主动活动减少,妨碍患者独立的日常生 活活动,影响患者主动的康复训练,从而 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早期的预防和正确的治疗可以防治脑卒中 后造成的肩部问题,),为促进其上肢功 能的恢复创造条件。
19
(3)松动肩胛骨:
患者仰卧位或坐位,医生一手握住患者患
肢上臂,一手拇指与四指分开,拖住患侧 肩胛下缘,向上外及前活动肩胛骨10~15 次。
20
治疗(1)负重治疗
患肢负重是指患者在坐位时,重心稍向患
侧移,患侧肩关节外旋并稍外展伸肘,手 掌支撑,手指伸直并拇指外展。这是一种 增加本体刺激和抑制异常肌张力的有效方 法,对防治肩关节半脱位和肩痛有效。
11
患侧的肩关节半脱位
脑卒中偏瘫早期,肩胛带肌肌肉瘫痪、肌张力降
低,患肢向下拖垂,使盂肱关节身囊和韧带过度 牵拉,前锯肌和斜方肌上部不再支持肩胛带,背 阔肌、菱形肌和提肩胛肌的痉挛致使肩胛骨下旋、 内收和回缩。 由于患侧肩胛骨的旋转、躯干倾斜、上肢被动外 展,或几种因素联合作用,造成肱骨相对外展, 肩胛骨与肱骨不能协调活动,不能保证肩关节的 正常活动。 肩痛的发生与肩部的活动范围有关,尤其在外旋 位时。
26
(8)运动治疗
包括Bobath运动治疗、持续被动运动、运
动疗法治疗。
27
28
5
脑卒中致软瘫后由于重力的关系,使关节
周围组织受到过度的牵拉;硬瘫时肌肉附 着的骨膜部位受到持续牵拉。 由于关节囊和喙肱韧带含有丰富的神经感 受器,此时又缺乏反射性肌肉活动,故引 起肩痛。
防重于治,关注脑卒中后肩痛
医诊通慢病肩痛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
10%—22%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2—3月内会出现偏瘫侧的肩痛症状,且易引发患肩活动受限、患侧上肢肿胀,令患者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造成生活质量的显著下降。
早期预防、早期关注是脑卒中后肩痛的防治重点。
预防重点脑卒中后肩痛病因复杂,肩关节的半脱位、脑卒中后痉挛、肩手综合征等常见诱发因素需引起医者及家属的重视。
增肌力、抗重力,预防肩关节半脱位引发肩痛。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肩关节周围肌群早期常呈弛缓、软弱、瘫痪状态,对肩关节无法形成支撑和保护。
坐位、站位时由于重力作用,对关节囊、喙肱韧带、三角肌等软组织持续、过度地牵拉,逐渐使肱骨头从肩关节盂中脱出。
患者主诉肩痛后,家属往往能触摸到其肩关节周围的空虚、脱落感,X线检查可看到肩关节的半脱位影像特征。
肩关节的半脱位使患者遭遇脑卒中后的“二次痛苦”,由于肩关节周围的疼痛较为剧烈,夜间尤甚,严重影响了睡眠和日常功能训练恢复,且易滋生不良情绪,早诊断、早预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避免脑卒中软瘫期的肩关节半脱位,首先必须注意在坐位、站位情况下的肩关节保护,防止肩关节因重力作用的持续牵拉而脱出肩关节盂。
可予三角巾进行外固定,托住手肘部以防止肩关节因重力作用的持续牵拉而脱出肩关节盂,坐位时前方建议放置支撑桌,能够将患肢托起,避免下垂;仰卧位患侧肩胛骨下垫枕,使肩处于前伸位;鼓励早期健侧卧位(侧卧、患侧在上),肩前伸、前屈,肘伸直,前臂旋后。
其次,家属可用毛巾包裹冰块擦拭肩关节外侧的三角肌、肩胛骨外侧的冈下肌以及肩胛冈上窝的冈上肌,运用快速摩擦、拍打、挤压肌腹及肌腱的方式刺激瘫痪肌,恢复肌肉收缩力。
最后,须鼓励患者多做肩关节周围活动,如耸肩、肩前屈、肩外展等动作,主动收缩瘫痪肌是预防肩关节半脱位的根本方法。
如患者瘫痪程度较重,可向专职康复医师、治疗师求助行器械、徒手技术辅助无痛肩关节全范围活动,加快偏瘫侧肌力恢复,降低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概率。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预防和治疗
寻证医学研究成果--肩手综合征
肩手综合征(SHS)---反射交感神经营养不良障碍或 I型复合区域性疼痛综合症征
近端外伤如肩、颈或肋骨损伤或内脏源性损伤能加速 SHS。
开始有严重疼痛,然后进展到肩部僵硬和全上肢的疼 痛。其他症状包括中度到重度手和腕的水肿,血管运 动变化和萎缩。如果不治疗,可能形挛缩和偏瘫肩痛
正常人在肩关节外展时肩胛下肌放松,以避免肱骨头内旋产生冲撞损 伤;胸大肌是肩胛下肌的协同肌。
寻证医学研究成果---痉挛、挛缩和偏瘫肩痛
冻结肩与肩关节囊挛缩: (粘连性囊炎)
寻证医学研究成果---痉挛、挛缩和偏瘫肩痛
偏瘫肩关节的粘性改变被认为源于制动、滑膜炎或关节组织代谢性变 化
尽管有不同的声音,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痉 挛所造成的肌肉失平衡是造成偏瘫肩痛的原因。
肌张力的异常
偏瘫痉挛期, 由于肩胛带肌群痉挛导致肩胛骨后缩 和肱骨内收、内旋, 从而影响了盂肱关节外展时所必需 的正常肩胛骨与肱骨的协调活动。
偏瘫弛缓期肌张力降低, 肌肉松弛, 局部缺少肌肉的 支撑, 抵抗不了手臂重量的引力作用而过度牵拉肩关节 囊, 喙肱韧带和周围软组织, 刺激了这些部位丰富的神 经感受器而引起肩痛。
Hakuno研究偏瘫肩粘性改变发现偏瘫对肩关节的粘性改变的发生 率有显著影响。受累的盂肱关节有30%的病人存在,而少受累侧则 只有2.7%发现粘性改变。
Rizk检查了30例偏瘫病人,通过关节拍片发现23例病人有关节囊紧 缩,典型的出现冻结肩(粘连性囊炎)。所以作者支持早期的肩关节 被动活动。
临床诊断粘连性囊炎标准:肩痛、外旋少于20º,外展少于60º。
我们的干预措施—功能性电刺激
美国HCPR中风康复指南定义:FES 是将电磁及应用于由于中 风累及的神经或肌肉,目的在于增加肌肉收缩和提高运动控制。
关于卒中后肩痛的叙述
关于卒中后肩痛的叙述一、前言卒中,又称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致残和死亡原因之一。
而卒中后肩痛则是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卒中后肩痛进行详细叙述。
二、什么是卒中后肩痛1. 定义卒中后肩痛指的是在卒中发生后出现的肩部疼痛。
这种疼痛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康复过程。
2. 发生率据统计,约有20%至70%的卒中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肩部疼痛。
三、为什么会出现卒中后肩痛1. 神经损伤在卒中发生时,大脑部分区域可能会受到损伤,导致神经信号传输不畅或者完全阻断。
这种神经损伤可能会引起肌肉萎缩和骨骼变形等问题,从而导致肩部出现不适。
2. 肌肉痉挛卒中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肌肉痉挛,这种痉挛可能会影响到肩部的肌肉和韧带,导致肩部疼痛。
3. 肩关节脱位在卒中发生时,患者可能会因为失去平衡而摔倒或者跌倒。
这种跌倒可能会导致肩关节脱位,从而引起肩部疼痛。
四、卒中后肩痛的常见表现1. 疼痛卒中后肩痛的最明显表现就是剧烈的肩部疼痛。
这种疼痛可能会持续数周或数月之久。
2. 活动受限由于肩部的不适和疼痛,患者可能会出现活动受限的问题。
他们无法自如地转动、抬高或者伸展手臂。
3. 肿胀和红斑有些患者在出现卒中后肩部不适和疼痛时还会伴随着局部的皮肤红斑和轻微的水肿等问题。
五、如何预防卒中后肩痛1. 预防卒中预防卒中后肩痛的最好方法就是预防卒中发生。
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控制血压和血脂等方面的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卒中的发生率。
2. 及时治疗一旦出现了肩部不适和疼痛等问题,患者应该及时就医,接受相应的治疗。
这样可以尽早缓解肩部疼痛,并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
3. 康复训练对于已经出现了卒中后肩痛的患者来说,康复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缓解肩部不适和疼痛,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六、如何治疗卒中后肩痛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治疗卒中后肩部不适和疼痛的一种非常有效方法。
中风后肩痛的经筋辨证
中风后肩痛的经筋辨证标签:中风;肩痛;经筋理论;经筋辨证偏瘫肩痛是脑卒中常见的合并症,发病率为16%~84%[1]。
中风后肩痛的常见病因有肩关节半脱位、肌痉挛和关节囊挛缩、误用综合征、肩手综合征[2]。
多种病因常相继或相伴出现,很难用单一方法治愈。
笔者根据经筋理论,将中风后肩痛归纳为太阴经筋证、厥阴经筋证、少阴经筋证、太阳经筋证、阳明经筋证、少阳经筋证,从发病机制、症状表现、常见筋结点、治疗方法等方面阐述各经筋证特点,探讨中风后肩痛的经筋辨证论治规律。
1 病因病机经筋起于四末,终于头身,有结有聚,结于关节,其功能是束骨利关节。
中风后肩痛的病位在经筋。
《灵枢·经筋》云:“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弛纵不收。
”说明肌力和肌张力的异常是经筋病的重要病机,这正符合中风后上肢屈肌痉挛、伸肌力弱的特点。
经筋病的病机在于筋急与筋缓,其病灶点在“筋结”。
“结”为经筋汇聚于关节之处,是“束骨而利关节”的作用力点,病理状态下则成为损伤点和痛点。
按照经筋理论,确定筋结病灶的方法是“以痛为输”。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云:“言筋,但以筋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依诸输也。
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输,故曰筋者无阴无阳无左无右以候痛也。
”笔者根据经筋走行,对中风后痉挛性肩痛患者进行循筋诊察,在患肩主动和被动屈伸时,采用触摸法寻找经筋病灶点,明确其部位、深浅、性状、疼痛性质,初步总结出中风后痉挛性肩痛经筋病灶点的分布规律。
2 经筋辨证2.1 手太阴经筋《灵枢·经筋》云:“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
”其涉及的肩部肌肉包括:肱二头肌、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肋间肌。
形成自拇指到腋下、从肩前髃到胸腹的作用力线。
脑卒中肩痛的诊断与 处理
患者教育
疾病认知
日常生活指导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脑卒中及肩痛的相关 知识,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和理解。
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诱发肩痛 的因素,如正确的睡姿、坐姿等。
定期பைடு நூலகம்查
寻求专业帮助
告知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及时 了解病情变化和调整治疗方案。
鼓励患者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寻求专业医生 的帮助,不要自行处理或滥用药物。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脑卒中可能导致大脑对身体的控制能力下降,进而影响肩部 肌肉的正常功能,引发疼痛。此外,脑卒中还可能影响神经 传导,导致肩部疼痛。
病理机制
脑卒中后,大脑受损区域释放出多种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 能对神经系统造成进一步损害,导致肩部疼痛。同时,脑卒 中还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肩部肌肉痉挛和疼 痛。
影像学检查
神经学检查
了解患者肩痛的症状、 发生时间、伴随症状等。
检查患者肩部活动度、 肌肉力量、感觉等。
如X光、CT或MRI,以 排除其他肩部疾病。
评估患者上肢神经功能, 如肌力、感觉等。
诊断工具与技术
01
02
03
量表评估
使用特定的量表评估患者 肩痛程度和功能受限程度。
超声检查
用于观察肩部软组织和关 节结构,了解炎症和损伤 情况。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过重或肥胖者应积极 减肥。
康复训练
物理治疗
通过物理疗法如电刺激、超声波等, 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肩痛。
运动康复
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肩部功能锻炼,如 肩部旋转、抬高等动作,改善肩部肌 肉力量和柔韧性。
按摩与针灸
通过按摩和针灸刺激穴位,缓解肩部 疼痛和肌肉紧张。
脑卒中肩痛的诊断与_处理120页PPT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及发病机制
Quwanaller等报道了345例偏瘫患者中(72%) 痉挛患者---肩痛发生率85% 软瘫患者---肩痛发生率18% Hecht用苯酚处理支配肩胛下肌的神经后也得结论, 解除肩胛下肌痉挛后能明显改善肩痛和活动受限 的程度。 但是,Yun Hyung Koog总结的几个临床随机试 验研究结果提示,卒中后肩痛的发生与肌痉挛无 关。
患者情绪低落,导致住院时间的延长; ➢ 同时,疼痛抑制肌肉收缩,使主动活动困难,
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阻碍偏瘫肩功能的恢复。
概论
➢ 发生时间:PSSP多发生在卒中后2周内,也有报 道是发生在3-4周以后。
➢ 发生频率:Louise等人研究发现,由于各研究者 设计方案、对疼痛的定义和研究时间段的选择等 各方面的差异,各家报道之间存在差异。若把上 述因素考虑在内,则其发病率平均为70%的可信 度更高一些。
预防及病因处理
预防及病因处理
使用悬吊绷带优缺点
优点
缺点
• 产生疾病失认,偏瘫上肢从全
• 在转移期间保护患者免受损害 身运动中功能分离
预防及病因处理
预防及病因处理
➢ 肩关节半脱位的预防及处理 --- 卧位时:应在肩背部垫枕头,使肩关节向前突出,
以防止肩关节后撤; --- 坐位时:弛缓期肌张力低下,一旦坐起可因身体
重力拉而使肩关节下垂。为此应把患肢前臂放置在 胸前小桌上; --- 体位转移过程中,要适当拖住肘关节,以防肩关 节因重力作用而发生半脱位。
脑卒中后肩痛的病因及处理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概论 ➢ 第二章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三章 预防及对因处理 ➢ 第四章 对症处理 ➢ 结论 ➢ 致谢
引言
引言
➢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150万人因脑卒 中而死亡,其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均很高。
➢ 康复治疗逐渐发展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成为 减少脑卒中患者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主要 手段。
引言
➢ 近年来,随着康复治疗的发展,脑卒中偏瘫后出现 的一些并发症逐渐受到关注,如肩痛、肩关节半 脱位以及肩手综合征等。
➢ 由于对肩关节的解剖和运动原理不清楚,致使其 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目前,对于脑卒中后肩痛的 治疗对策的研究成为热点。
引言
➢ 肩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之一,由于其组成复 杂,国外学者引入了肩关节复合体(Shoulder Joint Complex)的概念。
病因及发病机制
➢ 肩袖撕裂 • 发生率达33-40% • 肩袖(myotendinous cuff)
病因及发病机制:肩袖的组成
起于
止于
作用
冈上肌(上) 冈上窝
肱骨大结节 外展、抑制 上部
冈下肌(下) 冈下窝
肱骨大结节 外旋 中部
小圆肌(下) 肩胛骨内 肱骨大结节 外旋 侧缘背面 下部
肩胛下肌(前)肩胛下窝 肱骨小结节 内旋、内收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及发病机制
➢ 运动解剖学异常 Codman和Cailliet研究 结果表明,上肢之所以 能够流畅地在全关节范 围内做灵活运动,与正 常的肩肱节律有相当大 的关联。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影响:肩肱节律的破坏将 导致肩关节稳定性的下 降,进而导致肱骨头可能 滑向关节窝上方,撞击喙 突肩峰弓,使在其内走行 的喙肱韧带和肱二头肌长 头肌腱遭受挤压产生疼痛。
或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而形成关节囊粘连,这是 肩痛的一个很重要的致病因素。
Lo等对32例偏瘫肩痛患者进行关节造影和临床 检查,发现50%的患者有粘连性关节囊。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关节开始发生退变。
表现为肩袖变薄、磨损,以及钙盐在肌腱中沉积、 肩峰下滑囊滑液增多和肩锁关节骨赘形成,导致 肩峰空间狭小,增加早已衰弱的肩袖损伤的可能 性。
病因及发病机制
• 肩袖作用是固定肱骨头以形成前臂抬高时的稳定 支点,并使肱骨头低于肩峰。
后
前
面
面
观
观
病因及发病机制
➢ 肩关节半脱位 发生率在弛缓性瘫时占60%-80%,肩关节周围的
肌肉张力低下,肌肉松弛,使固定机构的作用丧失。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及发病机制
➢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 又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 ) 是指脑卒中患者在恢复期患手出现浮肿、疼痛及患 侧肩关节疼痛并使手的运动机能受到限制。其发 生率为12.5% -32.0%,绝大多数发生在发病后 1-3个月期间。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及发病机制
正常人在肩关节外展时肩胛下肌放松,以避免 肱骨头内旋产生冲撞损伤,胸大肌是其协同肌肉。 肩胛下肌和胸大肌的痉挛引起 : • 肌肉缩短,过度牵张,引起疼痛; • 肱骨外旋、肩关节外展活动受到限制,造成上肢屈 肌痉挛模式加重。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关节囊粘连 因制动、炎症、慢性损伤、废用性萎缩、挛缩
Shoulder Joint Complex
• 盂肱关节: Glenohumeral
• 肩锁关节: Acromioclavicular
• 喙锁关节: Coracovicular
• 肩胛胸壁关节: Scapulothoracic
脑卒中后肩痛(Post-stroke shoulder pain, PSSP) ➢ 使患者的痛苦增加,严重影响主动康复训练,使
病因及发病机制
肩-手综合征诊断要点: • 患者在脑卒中后,患侧出现肩部疼痛; • 伴有手部肿胀、皮肤潮红、皮温升高; • 手指屈曲受限; • 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也无周围血管病的证
据。
病因及发病机制
➢ 肌痉挛 被认为是一种速度依赖性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
加,并伴有腱反射活跃,其产生是由于牵张反射 的兴奋性过高。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及发病机制
肩-手综合征发生机制: • 脑卒中急性发作影响血管运动中枢,引起患肢交感神经兴
奋性增高及血管痉挛性反应,产生局部组织营养障碍; • 瘫痪后肌肉运动减弱或消失,使肩手部血液回流缺乏动力,
造成手部淤血水肿; • 上肢异常协同模式中屈腕、屈指是典型症状,在强制性过
度屈腕时,手的静脉回流受到严重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