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肩痛的病因及处理

合集下载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观察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观察

综 合康 复治 疗 脑 卒 中后肩 痛 的疗 效 观 察
尚秦 宇 张 倩
肩痛是 脑卒 中患 者最 常见 的并 发症 ,发病率 约 体 情 况 进行 血 压 、 脂 、 糖控 制及 其 他对 症 处 理 。 血 血 为 5 ~8 %l 且多发 病 于 3 月 内, 可发 生在 后 在 上述 治 疗 的基 础 上 ,对照 组给 予 良肢位 的摆 放及 % 0 l 】 , 个 也
或 有 以下情 况 之一 者 :严重 意识 障碍 、肝 肾功 能不 重 的方法 降低肌 张力 , 以及 主动 活动肩 胛骨 。 能训 功
全、 心肺功 能衰 竭 、 恶性 肿瘤 等 。 8 4例 患 者 中男 性 5 2例 , 性 3 女 2例 ; 龄 3 年 4~
练 以无痛 方式 进行 。在 坐位 情况 下利 用 滑板 、磨砂

① 采 用抗 痉挛 的 良肢
定 的好 转 , 果不稳 定且 易复 发 。为更 有效缓 解 体 位 : 卧位 : 但效 仰 患侧 肩 胛 骨 和手 臂 用 薄枕 垫 高 , 肢 上 放 松体 位 。健侧 卧位 : 侧上 肢 向前方 伸 出 , 薄枕 患 用
垫 高 , 关节屈 曲约 9 。。 位 : 肩 0 坐 用枕 头令 背部伸 直 , 肩和 手臂 充分 向前伸 展 , 患肢置 于枕 头上 。以上 姿势
偏 瘫 患者 的肩痛 , 本次 研究 对 8 4例 脑卒 中病 后肩 痛 轻 微外 展 , 直位 。 伸 患侧 卧位 : 肩关节 屈 曲 , 肢伸直 上
患者进 行康 复训练 , 效果 满意 。现报 道如 下 。
1 资料 与方 法
11 一 般资 料 .
选 择 20 0 4年 2月 至 2 0 0 7年 1 0月
克 拉 玛依 市 中 心 医院康 复 科 病 房 收治 的 8 符 合 应经 常转 换 ; 使用 被动 转移 时的正 确操作 技巧 。 4名 ② 坐

脑卒中患者的肩部问题

脑卒中患者的肩部问题

2.4物理因子和药物等治疗[2,6]局部物理因子(如低中频电疗、超声治疗)的应用,某些镇痛和抗痉挛药物使用,局部注射类固醇制剂或交感神经阻滞,以及必要时手术松解肩内旋肌等治疗措施有益于缓解肩痛。按摩疗法、静息位夹板、压力手套,以及手指和腕关节适度的被动活动有助于改善手和腕关节的肿痛,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畸形。
2肩痛的预防与治疗
积极预防和早期诊治偏瘫肩痛有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主动运动和功能活动能力的改善,对其整个康复进程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1正确的肢位摆放[5,12]脑卒中患者发病后,患侧上肢主动运动尚未出现,或主动运动控制能力差时,正确的患肢摆放对预防肩关节半脱位、肩胛骨回缩和腕与手的肿胀,防止肩痛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患者在坐位时,患侧肘部、腕部和手应有良好的支撑,避免患侧上肢向下拖垂,以及腕关节和手指关节的屈曲。在仰卧位时,患侧肩胛骨下需垫枕,使其处于前伸位,同时,患侧上肢也应垫枕,并呈伸展位,掌心向上。在健侧卧时,患侧上肢伸直有支撑,并有掌心向健侧和肩胛骨前伸位。在患侧卧时,患侧伸直和肩胛骨前伸,并有掌心向健侧。正确的肢位可以获得正确的本体刺激,从而调整患侧上肢肌肉张力的失衡,利于患肢的功能恢复。
2.3患肢负重与肩托[5,9]患肢负重是指患者在坐位下,重心稍向患侧移,患侧肩关节外旋并稍外展伸肘,手掌支撑,手指伸直并拇指外展。这是一种增加本体刺激和抑制异常肌张力的有效方法,对防治肩关节脱位和肩痛有效。在软瘫期,肩托的应用对防治肩关节半脱位有积极的作用,但长期和不适当的使用,可增强异常肌张力,从而影响上肢的功能活动,因此,合理使用肩托有助于偏瘫上肢的康复。
痛的原因
从生理学和解剖学的角度来看,肩关节是一个复合关节系统,它可在5个不同部位产生功能效应:盂肱关节、肩峰下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肩胛骨与胸壁的连接[4]。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是保证上肢功能正常和身体协调运动的基础。脑卒中患者发病后,通常表现有肌张力异常,包括软瘫期的肌张力低下和痉挛期的肌张力增高,其中痉挛期患侧上肢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表现为患侧肩胛骨后缩并下沉,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曲并前臂旋前或旋后,腕关节屈曲、尺偏,手指屈曲、内收[5]。由于肩关节缺乏正常的保护性和反射性随意肌肉活动,而易于受到伤害。

对早期康复介入防治卒中后肩痛的认识_王琳琳

对早期康复介入防治卒中后肩痛的认识_王琳琳

194第13卷 第4期 2011 年 4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3 No. 4 Apr . ,201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也相应增加,使得脑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是偏瘫患者临床常见并发症,它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延缓和阻碍了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而在卒中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既能够有效地缓解偏瘫后肩痛症状,也能预防肩痛的发生。

1 偏瘫肩痛的原因与机制偏瘫肩痛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可能原因有。

1.1 肩关节半脱位(GHS)Gtiffin 等认为GHS 是引起偏瘫肩痛的可靠原对早期康复介入防治卒中后肩痛的认识王琳琳,郭海英,徐道明(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摘 要:对卒中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不仅能预防肩痛的发生,而且对已发生肩痛的患者早期进行积极康复治疗可以缓解肩痛。

在卒中后肩痛的治疗上,首先应当重视预防,早期进行良肢位的摆放,主被动运动患侧上肢,包括低频等一些物理治疗,可以避免偏瘫肩痛的发生。

对卒中后已发生肩痛的患者,我们应当针对具体原因,如:肩关节半脱位、肩挛缩、肩手综合征、误用综合征等,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康复措施,从而达到缓解肩痛的疗效。

关键词:脑卒中;肩痛;早期康复中图分类号:R68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4- 0194- 03收稿日期:2010-10-26作者简介:王琳琳(1984-),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康复治疗。

For Early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troke Shoulder PainWANG Lin-lin,GUO Hai-ying,XU Dao-m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9,Jiangsu,China)Abstract:For stroke patients with early intervention rehabilitation,not only can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shoulder pain,but also to have occurred shoulder pain patients early positiv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can alleviate shoulder pain. In the treatment of stroke shoulder pain,first attention shall be paid to prevention,early good limb position put,passive sport with lateral upper limbs,including low frequency and some other physical therapy,can avoid hemiplegia shoulder pain occurs. Stroke patients had happened shoulder pain,we shall be in accordance with specific reasons,such as:shoulder subluxation,shoulder contracture,shoulder hand syndrome,misapplication syndrome,and so on,according to different reasons to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of rehabilitation,thus achieve alleviate shoulder pain curative effect.Key words:stroke;shoulder pain;early rehabilitation 117-120.[ 9 ] 黄智芬,黎汉忠,刘俊波,等.健脾消积汤配合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观察[ J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 ( 10 ):1281-1282.[ 10 ] 刘智勤,陈鹊汀,朱慧学,等.六君子汤对顺铂增效减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J ] .时珍国医国药,2009,20 ( 10 ):2492-2494.[ 11 ] 罗海鸥,刘绍唐,苗维纳,等.新加十全大补汤对化疗药物5-Fu 增效减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J ]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2,24 ( 1 ):53-55.[ 12 ] 韩春杨,林德贵,刘翠艳,等.四君子汤发酵液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J ] .畜牧兽医学报,2008,39 ( 6 ):814-818.[ 13 ] 刘丹丹,戴娜,范婧莹.茯苓抗肿瘤药理作用研究[ J ]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9,4 ( 4 ):291-294.[ 14 ] 陈文,何鸽飞,姜曼花,等.近10年白术的研究进展[ J ]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 ( 2 ):338-340.[ 15 ] 宫存杞,张君,赵娟,等.新疆党参多糖的制备及体内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J ] .农垦医学,2007,29 ( 6 ):404-406.[ 16 ] 陆敏.健脾益气法对晚期胃肠癌患者生活质量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J ] .陕西中医,2008,29 ( 9 ):1130-1131.[ 17 ] 管冬元,方肇勤,徐海达.不同中医治法对不同肝癌细胞株的作用比较[ J ]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 ( 2 ):106-108.[ 18 ]邢晓静,张丽红,蔡玉文.健脾理气方药抑制HepG2人肝癌细胞增殖及诱导其凋亡的形态学研究[ J ] .中国医药导报,2008,5 ( 17 ):27-29.[ 19 ] 苏小康,林谋清,赖振添,等.健脾化瘀中药对肝癌转移细胞凋亡的研究[ J ] .中华普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08,2 ( 1 ):18-20.[ 20 ] 大西康晴(日).十全大补汤对小鼠结肠癌的抑制作用[ J ].汉方最新治疗,1998,7 ( 1 ):51.[ 21 ] 唐晓颇,孙桂芝,吴沽,等.健脾补肾方对胃癌细胞系MGC-803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内活性氧的影响[ J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5,11 ( 6 ):61-64.[ 22 ] 吉利,郝宏党,蔡玉文.健脾理气方药诱导小鼠Hca-F 肝癌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研究[ J ] .实用癌症杂志,2009,24 ( 2 ):111-113.[ 23 ] 赵爱光,杨金生,赵海磊.健脾中药诱导人胃癌细胞裸小鼠移植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J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 ( 7 ):737-740.[ 24 ] 郑昱,邹玺,禹立霞,等. 常用14种抗肿瘤中药体外抑瘤效果比较[ J ] .辽宁中医杂志,2009,36 ( 7 ):1181. [ 25 ] 杨金坤,赵爱光,赵海磊.胃肠安诱导入胃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J ] .中医药学刊,2003,21 ( 6 ):908-909.[ 26 ]赵爱光,杨金坤,尤圣富,等.中药胃肠安诱导裸鼠胃癌移植瘤细胞凋亡的途径及基因调控的研究[ J ]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 ( 3 ):287-297.13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因。

卒中后疼痛的诊断与治疗

卒中后疼痛的诊断与治疗

CPSP的治疗
阿米替林:临床最常用的三环类抗抑郁药 5-HT再摄取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的抑制剂 ①用于治疗各型抑郁症或抑郁状态。 ②用于缓解慢性疼痛。 ③亦用于治疗小儿遗尿症、儿童多动症。
用于治疗CPSP:75mg 睡前服用
副作用:口干、嗜睡、便秘、视力模糊、排尿困难、心悸。
禁忌症:严重心脏病、近期有心肌梗塞发作史、癫痫、青光眼、 尿潴留、 甲状腺机能亢进、肝功能损害、前列腺肥大慎用
卒中后中枢痛
卒中后中枢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 (CPSP)
卒中后发生的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脑梗损伤区域相对应的躯体部位的 疼痛与感觉异常。
中枢感觉系统:脊髓丘脑束、丘和心理因素疼痛
卒中后中枢痛
临床表现
与梗死灶相关的躯体疼痛或感觉异常
疼痛表现:烧灼样、撕裂样、刀割样疼痛,可伴 有各种感觉异常 症状可波动,机械压力或冷刺激、应激时加重
部位:局限于手部或偏侧肢体,有时可累及面部、 躯干 卒中人群中的发病率:1-14% 多发生于卒中发作后的几天内,但也有卒中发作 时或数年后才发生
相关机制
1 中枢敏化
卒中后疼痛的诊断与治疗
疼痛医学科 郭云观
主要内容
contents
0
定义与诊断
1
0 2
临床表现
0 3
相关机制
0 4
治疗
卒中后疼痛
卒中后疼痛: 卒中后出现的各种疼痛综合征 欧洲每年约110万人脑梗 11%-55%的脑梗患者伴有疼痛 其中约20%为慢性疼痛
--卒中后中枢痛(CPSP) --肩痛 --肌肉骨骼痛 --肌肉痉挛、关节挛缩疼痛 --头痛
CPSP的治疗
加巴喷丁:抗癫痫药、镇痛药 γ-氨基丁酸(GABA)的衍生物,通过与电压激活钙通道的结合,降低 神经元的过度兴奋来治疗疼痛

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上肢运动拉伸治疗卒中后肩痛

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上肢运动拉伸治疗卒中后肩痛
观察组在采取上述拉伸运动疗法基础上进行经 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对病人的患肩颈部周围肌肉的 激痛点筛选 5 ~ 8 处进行低频神经电刺激 (2 Hz), 选用低频脉冲镇痛器(批号:20140110,湖南天恩 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每处激痛点电刺激治疗 时间 2 ~ 5 分钟,每天 1 次,持续治疗 20 次(1 个月)。
△ 通讯作者 xdttxwd@
2018疼痛5期定稿.indd 399
2018/5/17 16:52:59
· 400 ·
表 1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 VAS 评分比较 (n =60, x ±SD )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1 月
观察组 对照组
4.93±0.83* 4.83±1.02 △
2.00±0.64 3.02±0.60
肩痛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卒中病人 发病率在 9% ~ 40% 左右,并有致残性 [1],严重影 响了病人的全面康复和生活质量,因此,对卒中后 肩痛病人进行有效治疗有积极意义。临床研究表明, 低频电刺激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有良好镇痛效果并能明 显改善肩关节活动度 [2,3],为研究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 肩关节运动拉伸疗法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选 择我院 2015 年 8 月至 2017 年 8 月的卒中后肩痛病人 120 例作为研究人群。现将研究结果如下总结:
方 法
1. 一般资料 经过医院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批准和家属的知情 同意后,采用非随机对照,选择我院 2015 年 8 月至 2017 年 8 月的卒中后肩痛病人 120 例,根据病人门诊 就诊时间将临床试验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2015 年 8 月到 2016 年 8 月的病人为观察组,第二阶段 2016 年 9 月到 2017 年 8 月的病人治疗为对照组,各 60 例。其中:观察组 60 例,男性 33 例,女性 27 例, 年龄 45 ~ 68 岁,平均年龄 (56.16±11.23) 岁,病程 2 ~ 5 年,平均病程 (3.24±0.38) 年。对照组 60 例, 男性 35 例,女性 25 例,年龄 48 ~ 68 岁,平均年龄 (58.56±10.84) 岁,病程 1 ~ 6 年,平均病程 (4.24±0.06) 年。两组病人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对比有较小差异, 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 > 0.05)。纳入标准:120 例病 人均经过国家卫生部发布的“2012 年缺血性脑卒中 诊断和诊疗质量控制行业标准”确诊为脑卒中综合 征。排除标准:器官功能严重衰退与精神疾病病人。 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人患肩应用运动拉伸疗法每天治疗 1 个 小时: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医生引导病人被动将肩 关节尽量向外伸展,每隔 10 分钟拉伸一次,持续 1 分钟。并告知病人将患肢屈曲位向后进行转动, 用枕头稳定后背作为有力支撑,致使患肢肩关节、 手臂得到充分锻炼。通过适当的运动拉伸锻炼消除

肌内效贴扎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应用价值

肌内效贴扎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应用价值

肌内效贴扎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应用价值肌内效贴扎是一种常用于治疗肌肉骨骼疾病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将特殊的弹性贴布贴附在疼痛部位,利用其拉力和支撑力对疼痛部位进行适当的压迫和支撑,从而缓解肌肉和关节的疼痛。

在脑卒中患者中,偏瘫肩痛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本文旨在探讨肌内效贴扎在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肌内效贴扎对于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发生与患侧肩部肌肉的抑制减退、肩关节的功能失调以及肌肉萎缩等因素密切相关。

肌内效贴扎贴布可以通过对肌肉和关节的压迫和支撑,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和肩关节功能的改善,缓解肩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肌内效贴扎在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中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

肌内效贴扎在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肌内效贴扎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不会引起药物副作用或依赖性,对患者的身体没有明显的损害。

贴布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适应性,能够与肌肉和皮肤完全贴合,不会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和生活。

临床应用表明,肌内效贴扎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受到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普遍认可和喜爱。

肌内效贴扎在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中具有较好的持久性疗效。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是一种复杂的疼痛症状,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效果不佳,易于反复发作。

而肌内效贴扎可以通过对肌肉和关节的生理支撑和保护,促进肌肉力量的增加和肌肉活动度的恢复,改善肩部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从而达到持久性的治疗效果。

患者在接受肌内效贴扎治疗后,肩痛症状得到缓解,肌肉和关节功能逐渐恢复,不易出现复发。

肌内效贴扎在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中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它不仅具有显著的疗效,而且安全耐受,持久有效,适用于各种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

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肌内效贴扎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应用,积极推广和普及这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防重于治,关注脑卒中后肩痛

防重于治,关注脑卒中后肩痛

医诊通慢病肩痛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

10%—22%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2—3月内会出现偏瘫侧的肩痛症状,且易引发患肩活动受限、患侧上肢肿胀,令患者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造成生活质量的显著下降。

早期预防、早期关注是脑卒中后肩痛的防治重点。

预防重点脑卒中后肩痛病因复杂,肩关节的半脱位、脑卒中后痉挛、肩手综合征等常见诱发因素需引起医者及家属的重视。

增肌力、抗重力,预防肩关节半脱位引发肩痛。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肩关节周围肌群早期常呈弛缓、软弱、瘫痪状态,对肩关节无法形成支撑和保护。

坐位、站位时由于重力作用,对关节囊、喙肱韧带、三角肌等软组织持续、过度地牵拉,逐渐使肱骨头从肩关节盂中脱出。

患者主诉肩痛后,家属往往能触摸到其肩关节周围的空虚、脱落感,X线检查可看到肩关节的半脱位影像特征。

肩关节的半脱位使患者遭遇脑卒中后的“二次痛苦”,由于肩关节周围的疼痛较为剧烈,夜间尤甚,严重影响了睡眠和日常功能训练恢复,且易滋生不良情绪,早诊断、早预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避免脑卒中软瘫期的肩关节半脱位,首先必须注意在坐位、站位情况下的肩关节保护,防止肩关节因重力作用的持续牵拉而脱出肩关节盂。

可予三角巾进行外固定,托住手肘部以防止肩关节因重力作用的持续牵拉而脱出肩关节盂,坐位时前方建议放置支撑桌,能够将患肢托起,避免下垂;仰卧位患侧肩胛骨下垫枕,使肩处于前伸位;鼓励早期健侧卧位(侧卧、患侧在上),肩前伸、前屈,肘伸直,前臂旋后。

其次,家属可用毛巾包裹冰块擦拭肩关节外侧的三角肌、肩胛骨外侧的冈下肌以及肩胛冈上窝的冈上肌,运用快速摩擦、拍打、挤压肌腹及肌腱的方式刺激瘫痪肌,恢复肌肉收缩力。

最后,须鼓励患者多做肩关节周围活动,如耸肩、肩前屈、肩外展等动作,主动收缩瘫痪肌是预防肩关节半脱位的根本方法。

如患者瘫痪程度较重,可向专职康复医师、治疗师求助行器械、徒手技术辅助无痛肩关节全范围活动,加快偏瘫侧肌力恢复,降低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概率。

脑卒中后肩痛康复护理进展

脑卒中后肩痛康复护理进展

脑卒中后肩痛康复护理进展摘要】脑卒中后肩痛是常见的脑卒中后合并症之一.表现为活动肩关节时甚至静息时出现疼痛,患者非常痛苦,严重延缓和阻碍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

本文就脑卒中后肩痛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脑卒中肩痛;康复;护理[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6)01-317-02 脑卒中后肩痛是常见的脑卒中后合并症之一,常在2-3个月内发生。

对于其发生率的报道差异较大,据国外报道脑卒中肩痛的发生率为16%-72%,国内报道则为5%-84%。

该症通常表现为活动肩关节时出现疼痛,严重者可静息时自发痛。

患者非常痛苦,严重延缓和阻碍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也是导致脑卒中后情感功能障碍的不良因素之一,影响患者的整体康复。

现代医学对此疗法有限,中医药在治疗护理该病方面则疗效独特。

近十年中医药治疗护理脑卒中后肩痛的进展综述如下:1、中医治疗1.1中药内服陈德仁等〔1〕治疗组采用益气温阳,化痰行瘀法治疗基础上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组方:黄芪45克,白术15克,党参20克,当归、桃仁、桂枝、胆南生、僵蚕、甘草各10克;附子。

川芎各6克,白芍、鸡血藤30克,茯苓12克;加减:阴虚者加麦冬20克,生地15克;热盛者加山栀10克,黄芩12克,疼痛剧烈者加蜈蚣2条,全蝎10克。

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250毫升加维脑路通80毫克静滴。

芬必得口服。

结果治疗组肩痛积分,Bothrl指数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1.2中药外用。

郭静华等〔2〕治疗组采用电脑中频加运动疗法基础上加用骨刺消痛液热敷治疗,组方:川乌、草乌、麻黄、桂枝、独活、铁丝、威灵仙、红花、当归、川芎、乌梅、木瓜、牛腾加热至40度左右,再将3层棉垫放入药液中,后取出放于患肩进行热敷。

对照组采用电脑中频加运动疗法治疗。

1个疗程后,通过Fugl-Meyer关节活动评分量表和Fugl-Meyer运动量表进行疗效评定,治疗组在减轻疼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增加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1);刘新等〔3〕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超短波及中药熏洗,结果4W后,患者在疼痛、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ADL)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两组目测类比定级(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Fugl-Meg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及Barthel指数(MB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尤以治疗组为著(均P<0.05);陈晓枫等〔4〕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穴位贴敷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贴敷药膏成分有独活、当归、制草乌、牛藤、川断、姜黄等。

肩部的特殊结构与脑卒中并发肩痛原因分析及防治

肩部的特殊结构与脑卒中并发肩痛原因分析及防治
志 、1993,13(1 1):694
【2】蔡珍福,丁健 民,皋岚雅 .小切 口治疗胆 石症的临床 应用 研究,上海预 防医学,1998,l0(4):157
【3】张永奎.小切 口体表操作施行胆 囊切 除术 30例报 告,中 国实 用 外 科 杂 志 ,1993,13(10):596 f收 稿 日期 2008-03-22】
维普资讯
76
b 』Q rn l £ l J l£ Practical M edicine、M av 2008.Vbl 9.No 5
肱 骨 外 旋 大 结 节 能通 过 肩峰 突 起 的后 方 ,这 是 保 证 上 和肱 骨 内 收 、 内旋 ,因而 影 响肱 孟 关 节 外 展 时 所必 须 的 正
肢 完 全 外 展 的必 要运 动 ,当 上肢 在 内旋 状态 时 ,大 结 节撞 常 肩 骨和 肱 骨 协 调 活动 ,故 在 被 动 抬 举 痉 挛 肩 时可 造 成 肩
击侵犯鹰嘴肩峰韧带就使上肢 60。以上的外展受限 ,因此 , 部软 组 织 受 压 和 疼 痛 。
当肱 呈外 旋状态大 结节能 自由的通 过鹰 嘴肩峰起 韧带下 2.2.1预防 (1)良肢 位设计 :早
肩部的特殊结构与脑卒中并发肩痛原 因分析及防治
杨 昆丽
中图分 类号 :R6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729—5386(2008)05—0075—02
肩痛是成年偏瘫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国外报道 偏瘫性 肩痛 的发生率为 16% ̄72%,国内发生率 为 5%~ 84%【J】。肩痛的发生严 重阻碍 了脑卒 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的恢复 ,甚至使残存功能或与恢复 的功能再次丧失 。肩部 具有复杂 的结构和功能 ,我们只有熟悉其解剖 ,了解其结 构 ,才能更好 的避免 因废用或误用而导致 的肩并发症 ,及 时有效地预 防和治疗 肩痛 ,对 患者的功能起到积极 作用。 1 肩部解剖结构 1.1骨骼组成 肩胛骨 、肱骨、锁骨 、胸 骨、肋骨 。 1.2关节组成 盂肱 关节 、肩锁 关节 、胸锁关节、肩胛 一 肋 骨 关 节 (即 肩 胛 胸 壁 关 节 )、 胸 骨 一 肋 骨 关节 、 肋 骨一 脊 柱 关节及肱 骨上部 关节 。这 七个关节在肩部活动中发挥 着 重 要 作 用 。 1.3解剖 特点 盂肱 头节 由肩胛 骨 的关节盂 与肱 骨头 构 成 ,属球窝关节。关节盂正常时向上 向前并 向侧方 ,由于 关节盂 浅而小 ,周 围盂唇使 关节盂深度增加 ,肱骨头圆而 大 ,只有 l/3或 l/4与 关节盂相接触 ,固能完 成范围大 而 复杂 的活动 ,是全身活动范围最大 的关节 ,可 以分别在 矢 状面、冠状面 、水平面围绕三个运动轴进行屈、伸 、内收、 外展、 内旋、外旋、水 平屈、水 平伸 的运动。 1.4 肩 的 固定机 构 肩 的 固 定主 要依 靠 盂 肱 关 节 周 围 的肌 肉能保持肱骨头位于 肩胛盂 中心 ,冈上肌可加强肩关节 的 上部 ,肱二头肌长 头也 从上方加固肩关节 ,肩胛下肌和盂 肱韧带可加强 肩关节囊 的前部 ,冈下肌 、小圆肌三角肌后 部纤维可加强 肩关节囊 的后 部,相对 讲 ,肩关节前下部的 关节囊和韧带较为薄弱松弛 。正常情 况下 ,关节盂 向上 、 向前并向外侧 方,肱骨头 向下运动 时须移 向外 侧 ,因此关 节盂面向上方倾斜 ,在预 防向下脱位 时起重要作 用 ,上臂

脑卒中肩部并发症

脑卒中肩部并发症

脑卒中肩部并发症:脑卒中所致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病人在发病1—3个月内有70%左右可出现肩部并发症,最常见的有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

这些并发症不仅对病人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带来不良影响,而且给病人造成痛苦,影响其康复积极性,因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早预防,及时诊断并治疗。

肩手综合症肩手综合症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是指在原发病恢复期间,病侧上肢的手突然浮肿、疼痛及病侧肩疼痛,肩和手的运动功能受限。

严重的可引起手及手指变形,手功能完全丧失。

其发病率约占脑卒中患者的12.5%男女均可患病,女性稍多于男性,它可以时原发的,也可以由不同的因素促发,但是仅有20%的病人能恢复以前的活动,因此应对肩手综合症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及早治疗。

1病因及发生机制肩手综合征的原因较复杂,发病原因仍不十分清楚,目前较公认的原因 1自律交感神经受到影响,造成末梢神经血管障碍。

2腕屈曲位长时间受压,影响静脉回流,手上大部分静脉淋巴回流都在手背,故肩手综合征的早期,手的水肿也已手背为主。

3对手关节的过度牵拉可能引发炎症反应,出现水肿和疼痛。

4经常患侧手输液,液体渗漏至手背组织。

2临床表现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三期。

第一期急性期患者的病侧手突然浮肿,同时伴有病侧上肢肩及腕关节的疼痛,并很快使患侧上肢各关节的运动范围明显受限,如做出超过关节的活动范围被动屈曲时,病人有明显的疼痛感,手指外展严重受限,两手交叉抓握非常困难,近端指间关节无法屈曲。

临床x线检查可见肩手部的骨骼有脱钙表现。

患侧手的水肿主要出现在手背,皮肤失去皱褶,水肿触及有柔软感和膨胀感,常终止于腕关节及其近端。

手的颜色发生改变,呈橘红或紫色,水肿表面有微热及潮湿感,指甲逐步发生变化与健手比,表现为苍白和不透明。

第一期持续3到6个月,在综合征早期,只要一出现水肿、疼痛、运动受限时,就立即给与治疗,效果最佳,常可控制发展并且治愈,如不及时治疗就很快转入第二期。

针康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观察

针康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观察

临床报道针康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观察龚 辉,唐 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 要:目的:探讨针康法(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及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

方法:将临床60例偏瘫肩痛患者分为针康组和康复组,通过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肩关节运动功能、疼痛评定、肩关节活动度的观察,对针康法治疗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做出客观的评价。

结果:研究表明,针康组及康复组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均能有效。

但针康组的治愈率显著优于康复组(P <0.01),且症状减轻所需时间亦明显较康复组短。

同时,在缓解肩疼痛、改善患者肩关节的运动功能以及活动度方面,针康组也明显优于康复组(P <0.01)。

结论:针康法能有效的缓解肩部疼痛,改善偏瘫肩痛患者运动功能障碍。

关键词:针康法;脑卒中;偏瘫肩痛中图分类号:R 24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779(2010)01-0010-02作者简介龚 辉(3),男,级中医学专业七年制硕士研究生。

脑卒中是目前世界上第一致残、第三致死的原因之一。

肩部问题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最常见是患者偏瘫侧的上肢活动困难,功能受限,生活不能自理,最终出现废用综合征。

据报道,肩部功能障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发病率高达80%以上,成为上肢康复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严重影响患者全面康复进程和生存质量。

笔者通过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技术(即针康法)治疗偏瘫肩痛取得满意疗效,可供临床参考。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康复中心门诊患者及康复病房住院患者,共60例。

其中脑出血17例,脑梗塞43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

1.3 入选标准 (1)经C T 或MR I 诊断为脑卒中患者中有肩痛症状者,既往无卒中史;(2)年龄18岁以上,75岁以下,男女均可;(3)病程在半年以内;(4)经过双肩X 线检查。

偏瘫肩痛分析及治疗策略

偏瘫肩痛分析及治疗策略
脑卒中后中枢性敏化和中枢性疼痛存在一些共同的机制, 临床很难将其区分开来。
三、偏瘫肩痛的原因
(四)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也参与了偏瘫肩痛的发病机制,包括抑郁、 焦虑、恐惧回避,高度警觉、疼痛灾难化等。
的研究表明,疼痛灾难化和抑郁,对偏瘫肩痛的预测 和表现显著相关。
必要时采用 评估
三、偏瘫肩痛的原因
四、偏瘫肩痛的评估
五、偏瘫肩痛的治疗策略
——大圆肌起于肩胛骨下角背面,止于肱骨小结节 嵴,作用使肩关节后伸、内旋。该肌肉与喙肱肌 一起持续收缩,使肩外展困难,盂肱关节受限。 误用或代偿运动时,肩胛胸壁关节和肩锁、胸锁 关节过度活动代偿盂肱关节功能,日久产生疼痛。 由于大圆肌下缘被背阔肌上缘遮盖 ,下面有腋动 脉,故肉毒毒素注射时需注意针刺深度。
系统而客观地分析偏瘫肩痛的病因及病理生理,为个体化 多途径联合康复治疗方案的实施提供基础。
治疗方法种类繁多,但有些缺乏可靠的证据支持 ,程序也 有待于优化和规范。
THANKS
No Image
现肩痛,28%发生在两周,87%发生在两个月,病后6 个月80%的患者肩痛得到解决。
二、肩关节解剖复习
二、肩关节解剖复习 肩 关 节 构 成
肩关节前面观
肩关节功能解剖分类
三、偏瘫肩痛的原因
(一)局部软组织病变因素 1、肩袖、肱二头肌腱病变 ——肩袖肌腱末端病和撕裂(肩袖损伤)、 ——肱二头肌肌腱炎、 ——滑囊炎
但必须注意皮质类固醇的注射效果会逐渐消失,且可能 会抑制肌腱局部毛细血管和胶原组织的生成,使肌腱弹性降 低,容易断裂。如优先考虑功能的恢复,谨慎使用。
(四)针灸疗法
(五)、药物治疗
小结
偏瘫肩痛会严重阻碍脑卒中康复进程,各种发病因素互相 交织演变,互为因果,给整体治疗带来困扰,一直是康复 医学科深受困扰的临床症候群。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预防和治疗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预防和治疗

寻证医学研究成果--肩手综合征
肩手综合征(SHS)---反射交感神经营养不良障碍或 I型复合区域性疼痛综合症征
近端外伤如肩、颈或肋骨损伤或内脏源性损伤能加速 SHS。
开始有严重疼痛,然后进展到肩部僵硬和全上肢的疼 痛。其他症状包括中度到重度手和腕的水肿,血管运 动变化和萎缩。如果不治疗,可能形挛缩和偏瘫肩痛
正常人在肩关节外展时肩胛下肌放松,以避免肱骨头内旋产生冲撞损 伤;胸大肌是肩胛下肌的协同肌。
寻证医学研究成果---痉挛、挛缩和偏瘫肩痛
冻结肩与肩关节囊挛缩: (粘连性囊炎)
寻证医学研究成果---痉挛、挛缩和偏瘫肩痛
偏瘫肩关节的粘性改变被认为源于制动、滑膜炎或关节组织代谢性变 化
尽管有不同的声音,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痉 挛所造成的肌肉失平衡是造成偏瘫肩痛的原因。
肌张力的异常
偏瘫痉挛期, 由于肩胛带肌群痉挛导致肩胛骨后缩 和肱骨内收、内旋, 从而影响了盂肱关节外展时所必需 的正常肩胛骨与肱骨的协调活动。
偏瘫弛缓期肌张力降低, 肌肉松弛, 局部缺少肌肉的 支撑, 抵抗不了手臂重量的引力作用而过度牵拉肩关节 囊, 喙肱韧带和周围软组织, 刺激了这些部位丰富的神 经感受器而引起肩痛。
Hakuno研究偏瘫肩粘性改变发现偏瘫对肩关节的粘性改变的发生 率有显著影响。受累的盂肱关节有30%的病人存在,而少受累侧则 只有2.7%发现粘性改变。
Rizk检查了30例偏瘫病人,通过关节拍片发现23例病人有关节囊紧 缩,典型的出现冻结肩(粘连性囊炎)。所以作者支持早期的肩关节 被动活动。
临床诊断粘连性囊炎标准:肩痛、外旋少于20º,外展少于60º。
我们的干预措施—功能性电刺激
美国HCPR中风康复指南定义:FES 是将电磁及应用于由于中 风累及的神经或肌肉,目的在于增加肌肉收缩和提高运动控制。

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训练方法及效果分析

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训练方法及效果分析

把 一 只 手 放 在 患 侧 肩 前 部 ,另 一 只 手 放 在 肩 胛 骨 脊 柱 缘 近下 角部位 ,按住 肩 胛 骨并 用 力 向上 、向侧 方 牵 拉 , 使 肩胛 骨下 降 、内收 、向下旋转 。 1.2.3 抗痉挛活动 (1)护士帮助患者在坐位时体重 向 患侧转移 ,重点是牵拉躯干 的患侧 。护士坐在患者患侧 , 将一只手放在患者腋下 ,让患者把体重移 向护士 ,同时护 士要 用 手 抬 高 患 侧 的 肩 胛 带 ,对 患 侧 的 牵 拉 抑 制 了 阻 碍 肩胛 骨 自由活 动 的肌 肉 的痉 挛 ;让 患 者 坐 于 床 上 ,手 平 放 床上 ,患侧上肢伸展支撑体重 ,护士帮助患者 的肘关节保 持伸展位 ,这一活动更有利 于抗 肌肉痉挛 。(2)患者 坐在 椅子上 ,嘱患者双手交叉 (-,/使肱 骨外旋 ,同时使患者 的 手指外展而缓解痉挛)L】],护士在患者 面前 ,让患者身体前 倾 ,双 手 去 触 摸 自 己 的 脚 ,同 时 护 士 把 手 放 在 患 者 双 肩 上 ,通过使肩胛 骨前屈 、外 展 ,并 向上 旋 转来 促进 这一活 动 。(3)患者仍坐着 交叉双手 ,然后 把双手放在前面 的一 个大球体上 ,身体前倾 ,把球从 自己的膝部 向前推 ,然后 再 回拉 ,这个运动是通过膝关节屈 曲做 到的 ,但 同时患者 的肩也进一步前 屈。(4)患者坐在光滑 表面的桌子 旁边 , 双手交又放在一条毛 巾上 ,尽可能把 毛 巾推 向前方 ,如果 能 在没 有 不 适 的 情 况 下 完 成 上 述 活 动 ,可 进 一 步 向前 上 方倾斜 的桌面上做这一动作 ,以促进肩关节前屈 。(5)仰 卧位向患侧翻滚 ,这样可 以抑制躯 干和上肢 痉挛 ,为了防 止翻身时损 伤肩关 节 ,在 翻 身之前 应 双手 交叉 、上 肢伸 直 、肩胛 带 前 屈 、肩 关 节 前 屈 。 (6)患 腿 屈 曲倚 在一 起 ,在 护 士 的 帮助 下 ,通 过 摆 动 双 腿 慢 慢 的 摇 动 骨 盆 ,节 律性 的 摇动旋转躯干 ,可以降低整个患侧 的肌 肉痉挛 ,10个/组 、 1~ 2组 /次 。(7)让 患 者 患腿 屈 曲 ,倚 在 健 腿 上 ,护 士 把 一 手放在患者患侧胸部 ,轻轻 向上、向中线方 向加压 以帮助 患者深呼吸 ,用 另一只手 抬起患侧 上肢至最 大的无痛 范 围 ,以 抑 制周 围 肌 肉 的痉 挛 。 1.2.4 正确搬 运患 者 避 免 牵 拉患 侧 上肢 来 移动 体 位 或 进 行 搬 动 ,防 止 肩 关 节 过 度 被 动 外 展 。 1.2.5 主动活 动肩胛 骨 患者取 坐位 ,双上肢 置于体 侧 ,嘱患 者主 动做耸 肩动作 ,1O个 /组 ,1~2组/次 。 1.2.6 肩胛 肌群 的刺 激诱 发 训 练 对 肩胛 下 肌 和胸 大 肌 进 行 轻 柔 按 摩 ,以 减 少 痉 挛 。

关于卒中后肩痛的叙述

关于卒中后肩痛的叙述

关于卒中后肩痛的叙述一、前言卒中,又称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致残和死亡原因之一。

而卒中后肩痛则是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卒中后肩痛进行详细叙述。

二、什么是卒中后肩痛1. 定义卒中后肩痛指的是在卒中发生后出现的肩部疼痛。

这种疼痛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康复过程。

2. 发生率据统计,约有20%至70%的卒中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肩部疼痛。

三、为什么会出现卒中后肩痛1. 神经损伤在卒中发生时,大脑部分区域可能会受到损伤,导致神经信号传输不畅或者完全阻断。

这种神经损伤可能会引起肌肉萎缩和骨骼变形等问题,从而导致肩部出现不适。

2. 肌肉痉挛卒中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肌肉痉挛,这种痉挛可能会影响到肩部的肌肉和韧带,导致肩部疼痛。

3. 肩关节脱位在卒中发生时,患者可能会因为失去平衡而摔倒或者跌倒。

这种跌倒可能会导致肩关节脱位,从而引起肩部疼痛。

四、卒中后肩痛的常见表现1. 疼痛卒中后肩痛的最明显表现就是剧烈的肩部疼痛。

这种疼痛可能会持续数周或数月之久。

2. 活动受限由于肩部的不适和疼痛,患者可能会出现活动受限的问题。

他们无法自如地转动、抬高或者伸展手臂。

3. 肿胀和红斑有些患者在出现卒中后肩部不适和疼痛时还会伴随着局部的皮肤红斑和轻微的水肿等问题。

五、如何预防卒中后肩痛1. 预防卒中预防卒中后肩痛的最好方法就是预防卒中发生。

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控制血压和血脂等方面的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卒中的发生率。

2. 及时治疗一旦出现了肩部不适和疼痛等问题,患者应该及时就医,接受相应的治疗。

这样可以尽早缓解肩部疼痛,并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

3. 康复训练对于已经出现了卒中后肩痛的患者来说,康复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缓解肩部不适和疼痛,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六、如何治疗卒中后肩痛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治疗卒中后肩部不适和疼痛的一种非常有效方法。

中风后肩痛的经筋辨证

中风后肩痛的经筋辨证

中风后肩痛的经筋辨证标签:中风;肩痛;经筋理论;经筋辨证偏瘫肩痛是脑卒中常见的合并症,发病率为16%~84%[1]。

中风后肩痛的常见病因有肩关节半脱位、肌痉挛和关节囊挛缩、误用综合征、肩手综合征[2]。

多种病因常相继或相伴出现,很难用单一方法治愈。

笔者根据经筋理论,将中风后肩痛归纳为太阴经筋证、厥阴经筋证、少阴经筋证、太阳经筋证、阳明经筋证、少阳经筋证,从发病机制、症状表现、常见筋结点、治疗方法等方面阐述各经筋证特点,探讨中风后肩痛的经筋辨证论治规律。

1 病因病机经筋起于四末,终于头身,有结有聚,结于关节,其功能是束骨利关节。

中风后肩痛的病位在经筋。

《灵枢·经筋》云:“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弛纵不收。

”说明肌力和肌张力的异常是经筋病的重要病机,这正符合中风后上肢屈肌痉挛、伸肌力弱的特点。

经筋病的病机在于筋急与筋缓,其病灶点在“筋结”。

“结”为经筋汇聚于关节之处,是“束骨而利关节”的作用力点,病理状态下则成为损伤点和痛点。

按照经筋理论,确定筋结病灶的方法是“以痛为输”。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云:“言筋,但以筋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依诸输也。

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输,故曰筋者无阴无阳无左无右以候痛也。

”笔者根据经筋走行,对中风后痉挛性肩痛患者进行循筋诊察,在患肩主动和被动屈伸时,采用触摸法寻找经筋病灶点,明确其部位、深浅、性状、疼痛性质,初步总结出中风后痉挛性肩痛经筋病灶点的分布规律。

2 经筋辨证2.1 手太阴经筋《灵枢·经筋》云:“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

”其涉及的肩部肌肉包括:肱二头肌、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肋间肌。

形成自拇指到腋下、从肩前髃到胸腹的作用力线。

脑卒中肩痛的诊断与 处理

脑卒中肩痛的诊断与  处理

患者教育
疾病认知
日常生活指导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脑卒中及肩痛的相关 知识,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和理解。
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诱发肩痛 的因素,如正确的睡姿、坐姿等。
定期பைடு நூலகம்查
寻求专业帮助
告知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及时 了解病情变化和调整治疗方案。
鼓励患者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寻求专业医生 的帮助,不要自行处理或滥用药物。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脑卒中可能导致大脑对身体的控制能力下降,进而影响肩部 肌肉的正常功能,引发疼痛。此外,脑卒中还可能影响神经 传导,导致肩部疼痛。
病理机制
脑卒中后,大脑受损区域释放出多种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 能对神经系统造成进一步损害,导致肩部疼痛。同时,脑卒 中还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肩部肌肉痉挛和疼 痛。
影像学检查
神经学检查
了解患者肩痛的症状、 发生时间、伴随症状等。
检查患者肩部活动度、 肌肉力量、感觉等。
如X光、CT或MRI,以 排除其他肩部疾病。
评估患者上肢神经功能, 如肌力、感觉等。
诊断工具与技术
01
02
03
量表评估
使用特定的量表评估患者 肩痛程度和功能受限程度。
超声检查
用于观察肩部软组织和关 节结构,了解炎症和损伤 情况。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过重或肥胖者应积极 减肥。
康复训练
物理治疗
通过物理疗法如电刺激、超声波等, 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肩痛。
运动康复
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肩部功能锻炼,如 肩部旋转、抬高等动作,改善肩部肌 肉力量和柔韧性。
按摩与针灸
通过按摩和针灸刺激穴位,缓解肩部 疼痛和肌肉紧张。

脑卒中后肩关节疼痛的护理进展

脑卒中后肩关节疼痛的护理进展

肱二头肌 、 冈上肌肌腱 压痛 。肩 痛影 响卒 中预 后 , 因肩痛 , 患 侧 肢肌肉主动活动减 少 , 坐、 立位 平衡 维持受 阻 ; 患者精力 不
集中 , 功能恢复和整体康 复受阻 ; 同时 肩痛影 响睡 眠, 甚则致
使患者抑郁 , 严重 影 响生 活 ] , 对 脑 卒 中康复 效果成 负性 影 响【 3 】 。故早期 防治 卒 中后 肩 痛有重 要 意义 。现 就卒 中后 肩 痛病 因及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
染、 泌尿 系感染及再次卒 中, 具体措 施 : 良肢位摆放 【 1 。 ; 翻身 , 1 次/ 2 h ; 被 动关节活动 ; 早期 床上活动及床边独立坐位指导 ,
袖撕裂 、 粘连性关节囊 炎均可 能与 护理或 处置不 当有关 。如
抬举患侧上肢远端但肩胛 骨并未前 屈 向上旋转 , 如此 会压迫
软组织 ; 不 当的处置 , 如强 行外展 上肢 , 迫使 肱骨趋 近喙突而 损伤患肩 ; 牵拉可能损伤 患肩 软组织 引发疼痛 。在 康复训 练
及 日常生活 中, 上述 情 况 均可 能 出现并 导 致 肩痛 或加 剧 疼
常在静 止或被动活动 时肩痛 , 肩 关节外旋 、 外 展 时尤 甚 ; 或 有
脑卒 中后 患者 出现偏瘫 , 除 整体偏瘫护 理
外, 上肢护理尤为重要 。
2 . 3 . 1 肌 张力异常 的体位护理 2 . 3 . 1 . 1 肌张力降 低 软瘫 患者 , 病后肌 张力低下 , 为使 上 肢 和肩体位处 于功 能位 , 体 位护 理要 点 : 既保证 肩胛充 分前 屈, 又要 防止 其过 度外展 , 平卧位 时肩胛下 置枕垫使之前 屈 ,
1 . 1 既往疾 病
卒 中后 肩痛 的病 因颇 多 , 包 括肩 关节半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
➢ 近年来,随着康复治疗的发展,脑卒中偏瘫后出现 的一些并发症逐渐受到关注,如肩痛、肩关节半脱 位以及肩手综合征等。
➢ 由于对肩关节的解剖和运动原理不清楚,致使其临 床治疗效果不佳。目前,对于脑卒中后肩痛的治疗 对策的研究成为热点。
引言
➢ 肩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之一,由于其组成复杂, 国外学者引入了肩关节复合体(Shoulder Joint Complex)的概念。
脑卒中后肩痛的病因及处理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概论 ➢ 第二章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三章 预防及对因处理 ➢ 第四章 对症处理 ➢ 结论
引言
引言
➢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150万人因脑卒中 而死亡,其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均很高。
➢ 康复治疗逐渐发展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成为减 少脑卒中患者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
I – Medial border of scapula between superior angle and root of spine of scapula
N – Nerve root C3-5
F
scapular elevation retraction
Rhomboid Major
O–
Shoulder Joint Complex
盂肱关节: Glenohumeral
肩锁关节: Acromioclavicular
喙锁关节: Coracovicular
肩胛胸壁关节: Scapulothoracic
胸锁关节
Levator Scapulae
O – Transverse processes of C1-C4
N – spinal accessory
F–
Scapular depression, retraction and upward rotation
Serratus Anterior
O–
Outer surfaces and superior border of ribs 1-8
I–
Ventral scapular surface on medial border from superior angle to inferior angle
Minor – medial border at root of spine of scapula
N – Dorsal Scapular
Upper Trapezius
O–
Occiptal protuberance Medial 1/3 of nuchal line Upper part of
N –Musculocutaneous F–
GH flexion, adduction, Hor. Adduction
ligamentum nuchae C7 spinous process
I–
Posterior border of lateral 1/3 of clavicle
Acromion process
N – spinal accessory F–
Scapular elevation, retraction
Superior lip of spine of scapula
N – Spinal accessory F–
Scapular retraction
Lower Trapezius
O–
T6-T12 spinous processes
I–
Tubercle at apex of root of spine of scapula
Major – T2-T5 spinous processes
Minor – Ligamentum nuchae, C7-T1 spinour processes
I–
Major – Medial borde of scapula between spine and inferior angle
Rotation of head to opp. Side
Lateral flexion of head to opp. side
Middle Trapezius
O–
Inferior part of ligamentum nuchea
T1-T5 spinous processes
I–
Medial margin of acromion process
Fascia overlying corresponding intercostal muscles
I–
Medial border, superior surface of coracoid process
N–
Medial Pectoral
F–
Scapular depression, downward rotation, protraction
Glenohumeral Muscles
Biceps Brachii
O
Short head – coracoid process
Long head – supraglenoid tubercle of scapula
I–
Radial tuberosity
Biceps brachii aponeurosis
N–
Long Thoracic
F–
Scapular protraction, upward rotation
Scapular depression (lower fibers)
Scapular elevation (upper fibers
Pectoralis Minor
O–
Superior margins d outer surface ribs 3-5 near cartilages
N – Musculocutaneous
F–
Shoulder – flexion
Elbow – flexion, forearm supination
Coracobrachialis
O–
Coracoid process
I–
Medial surface of midhumerus, opposite to deltoid tuberos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