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肩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的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年)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3.肩-手综合征的诊断要点
参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标准。
(缪鸿石、朱镛连等,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华夏出版社,1996年)
(1)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
(2)手指屈曲受限;
(3)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无周围血管病的证据;
(4)多发生在脑血管病1~3月内。
(二)证候诊断
1.气虚不运,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按之凹陷疼痛,皮色晦暗,肌肤甲错,木痛或不知痛痒,身倦乏力懒动,少气懒言,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2.痰湿阻络,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沉困,按之凹陷,皮薄色多晦暗,肢体沉重懒动,局部发凉,脘腹痞闷胀痛,泛恶欲吐,头身困重,口淡粘腻不渴,面色晦黄,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3.阳虚寒凝,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按之疼痛不移,色青,局部发凉,且疼痛较甚,常在夜间加剧,遇寒凉时更甚,喜以厚衣物裹之,畏寒喜热,舌暗色紫或有瘀斑,脉沉涩。
4.阴虚热灼,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颜色发赤,自觉有灼热感,抚摸时亦有局部发热,喜接触凉物,舌质绛或有瘀斑,脉数或细涩。
(三)肩-手综合征分期(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及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
1.Ⅰ期(急性期):肩痛,活动受限伴同侧手(包括腕关节、手指)出现红、肿、热、痛、血流增加等血管运动性反应。
手指多呈伸展位,屈曲受限,被动屈曲可引起剧痛,手及肩部X线片可见局部骨质脱钙。
2.Ⅱ期(营养障碍期):肩、手肿胀和自发痛消失,皮肤和手肌群萎缩明显,手指关节活动受限日益加重,有时发生萎缩样掌筋膜肥厚。
3.Ⅲ期(萎缩期):手部皮肤干燥、发凉,肌肉萎缩显著,手指关节完全挛缩。
X线显示广泛的骨质疏松。
二、治疗方法
(一)预防
目的在于避免所有引起水肿、肩手部损伤的原因。
1.良肢位的摆放,包括卧位、坐位等各种体位。
(1)卧位:仰卧位时,用一软枕垫在患肩胛部,前臂用另一软枕垫在前臂部,身体略显小角度侧卧状。
侧卧位时,用一软枕放置于患者胸前,患者自然放置于软枕上,手指自然伸开。
尽量避免对肩关节进行过度牵拉。
(2)坐位:患侧肘部、腕部和手应有良好的支撑,避免患侧上肢向下脱垂,以及腕关节和手指关节的屈曲,避免对肩关节进行过度牵拉。
2.正确的体位转移,以免在转移过程中造成肩部、手部损伤。
3.适当主动运动或主动辅助运动。
4.避免手关节的过度牵拉。
5.避免不正确的偏瘫上肢负重练习。
6.避免在偏瘫手上做静脉输液。
7.宣教:教导患者良肢位摆放、主动运动、主动辅助运动、日常生活中防肩手部损伤。
教导家属帮助及监督患者良姿位摆放、体位转移等。
(二)康复治疗
除早期预防,注意正确的姿势与体位以及避免不正确的处理所造成的损伤之外,对已发生肩痛的患者,按照疾病的不同分期采取相应的治疗。
1.中风后肩痛Ⅰ期的康复治疗:只要一出现水肿、疼痛、活动受限,立即治疗常可控制病情的发展,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1)良肢位摆放、可使用小型腕上翘夹板避免手腕屈曲。
(2)减轻水肿:适当抬高患肢;轻柔向心性按摩;压迫性向心缠绕;
(3)针灸治疗
①电针疗法(常规选择)
取穴:肩三针、肩髃、肩髎、外关、合谷
操作方法:患者健侧卧位,取0.25×40mm 的一次性针灸针,进针后用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接电针机,波形为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宜,辅以电磁波照射肩部,每天一次,7次为一疗程。
②火针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取穴:阿是穴
针具:采用专用火针及毫火针。
操作方法:寻找最疼痛的患部,做好标记。
将火针针具烧至通红,迅速刺入定位好的阿是穴,并迅速出针,用跌打镇痛油涂擦针刺部位,用无菌纱布敷盖,做好保护。
每次操作穴位不超过6个穴位,每周一次,3周为一个疗程。
③腕踝针治疗(常规选择)
明确肩部疼痛最严重部位,按照腕踝针分区定位.患侧取穴,进针定位点在腕部横纹上2横指,手指同身寸。
常规消毒,采用1.5寸毫针在相应点进针后皮下浅刺,针尖指向病所,针刺过程中应避开血管及凹陷处,进针后不得有酸、麻、胀、痛感觉或其他不适感,若有,即进行调针。
调针完毕后用小胶布固定留在体外的针柄,留针60~120分钟,每日一次,7天一疗程。
(4)新肩三针穴位注射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选择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肩袖损伤压痛点、肩峰下滑囊处的压痛点,运用醋酸强的松龙穴位注射治疗,每周2次,连续针刺3周为一疗程。
(5)中药外敷及薰洗疗法(常规选择)
以活血化瘀、通络药组方,如桂枝、苏木、艾叶、当归、红花、透骨草、川芎各20g,加水1500ml,煎后药液倒入盒中,同法第二煎,合并药液后加醋50g自上而下趁热熏洗患肢,每日2次。
(6)耳穴压豆(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可取肩、肘、腕、指等穴位,最多不超过4 个穴位,采用专用耳穴贴,适当用力按压,以刺激穴位,隔日取下,2天一次,一周3次。
(7)通络止痛推拿治疗(常规选择)
取穴:肩部痛点、阿是穴。
手法:揉法、点法、拨法、滚法等
操作方法:以下推拿操作方法均在无牵拉患肩的前提下进行,视患者的病情及耐受程度,可选择以下不同的手法。
①滚肩法:患者仰卧位,治疗师取坐位或弓步位,辅手握住患手上臂部以固定患肩部,操作手用滚法施术于患肩部前部和外侧部。
直至患者肩部皮肤略泛红止,约3~5分钟。
下一步:患者健侧卧位,用同样的操作手法施术于患肩后部,直至患者肩部操作部位皮肤略泛红止,约3~5分钟。
手法宜轻柔。
不出现明显的疼痛症状。
②点穴法:患者仰卧位,治疗师取坐位,用点法由轻到重分别施术于患者部肩髃、肩髎、曲池、外关、合谷、阿是穴等,刺激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宜,不宜过强刺激,以轻刺激量为主。
③拨法:患者仰卧位,治疗师坐位,标注好患肩部最疼痛的部位,用拨法由轻到重、由浅到深的拨动,注意患者的反应,尽量不产生剧烈疼痛。
④搓揉法:用轻搓揉法操作。
动作宜轻揉,以患者感觉舒服为佳。
施术
时间约为5~10分钟。
以上推拿疗法,每天一次,7次为一疗程。
(8)物理因子治疗
①超短波治疗(常规选择):采用超短波治疗仪治疗,剂量为无热量或微热量,治疗时间为15分钟,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②干扰电疗法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采用神经干涉治疗仪治疗,治疗剂量以病人能忍受为宜,治疗时间为20分钟,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③肢体气压治疗(常规选择):采用肢体气压治疗仪治疗,将袖套套至患肢腋部,气压压力以患者感觉较为舒适为宜,治疗时间为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④激光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采用超激光治疗仪治疗,治疗剂量以患者能忍受的热度为宜,治疗时间为第次20分钟,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⑤超声波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采用超声波治疗仪治疗,治疗热度以微热度,治疗剂量以患者能忍受为宜,治疗时间为7分钟,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⑥冰疗(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水和碎冰的比例为1:3,将患手浸入水中3次,每次浸入之间有短暂间隔,治疗师手一同浸入,以确定浸泡耐受时间。
(9)运动和作业疗法(常规选择)
①关节松动术(Ⅰ、Ⅱ级):患者仰卧位,肩胛骨处于前伸位,上肢稍外展,前臂及肘、指关节伸直,大拇指外展,掌心交替上下;患者坐位,双手分开如肩宽,平放偏瘫治疗床上,肘伸直,治疗师用一只手保持偏瘫臂的位置,另一只手引导患者肩外旋,伸肘、伸手指,矫正肩的位置。
②站立位结合张力实验,患者偏瘫侧朝向墙站立,患手放在其稍后的侧面墙上,治疗师一手保持患者臂伸直并外旋的位置,指导患者正确活动健侧手臂,然后通过旋转躯干向前运动手臂触墙,脚保持不动;另一手防止患者肩运动时因张力增高而被拉向前,治疗时循序渐进,每日2次各20~40分钟。
②神经促通技术:由治疗师对患者进行神经促通技术的康复治疗,注意纠正肩胛骨的下沉、后缩及肱骨的内旋、内收,以减轻肩带肌的痉挛。
治疗师对患侧上肢进行被动活动,每次10~15分钟,以上治疗每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
③上肢功能训练:加强被动及主动的功能训练,训练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天为一疗程。
(10)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合并肩关节半脱位的辅助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可使用肩带固定患者肩部、肘部、手部,以保护肩袖,避免进一步损伤。
2.中风后肩痛Ⅱ期的康复治疗:若第Ⅰ期没有进行正确的治疗,症状会越来越明显,很快转入第Ⅱ期,为了把功能障碍减到最小程度,仍须积极治疗,除在Ⅰ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上以下治疗方法。
(1)温针治疗(常规选择)
取穴:肩髃、肩髎、臂臑、外关
配穴:合谷、足三里、脾俞
操作:采用0.3×40mm一次性针灸针,进针后,采用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用专用温针艾粒固定于针柄上,点燃艾粒,在针下周围皮肤垫一硬纸板,进行温针治疗,每次2柱,每天一次,7次为一疗程。
(2)运动灸(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操作方法:将清艾条点燃数支备用,施术者用医用绷带或棉布数米,制成长12cm,宽12cm的正方形布块10块,叠成10层,用自制中药浸湿布层,然后取一只燃着艾条一端用药布包紧,以右手拇、食、中指捏紧对准穴位进行旋转揉按,力度约1~2kg,灸之穴位皮肤红晕酸麻肿胀感觉为度,每穴灸治3~5次(一次以更换艾条为准)。
运动灸法由太乙神针及雷火神针演化而来,可主治多种病证,对于中风病早晚期及十二经筋病证均可使用。
(3)巨刺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取穴:肩髃、肩髎、天宗、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先针健侧穴位,后针患侧穴位,穴位常规消毒,30号1.5寸毫针针刺.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起针。
双侧均先刺天宗,用提插捻转泻法1分钟,使针感向肩臂部放射,快速刺不留针。
然后患者仰卧,刺肩髃、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健侧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
患侧用提插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
以上针刺结束后,作刺络疗法,刺络取穴取患肢的肩髃、肩贞及臂臑、肩前两组穴位。
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天1次。
每穴皮肤上用75%乙醇常规消毒后,用细三棱针点刺或挑刺3~5次,深达皮内,可见血液自然流出。
然后施闪火拔罐法,每罐令出血2~3ml为度,留罐时间为10~15分钟。
(4)穴位埋线(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取穴:肩髃、肩髎、肩贞、臂臑、肩井。
方法:先将埋线器材准备好,在埋线穴位做出标记,皮肤消毒作皮丘麻醉后,镊取一段已消毒2cm长0号植物蛋白线,放置在9号埋线针套管的前端,
从针尾插入针芯。
左手拇指食指固定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快速穿过皮肤,进入一定深度,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线注入穴位肌层内,紧压针孔并用创可贴固定。
一周一次,四周为一疗程。
(5)中药薰药治疗(常规选择):
采用全自动中药薰药治疗仪治疗,中药以消肿通络,温经散寒为主,如制川乌、制草乌、麻黄、泽兰、伸筋草、海桐皮、桂枝、艾叶、透骨草、怀牛膝、鸡血藤、千年健、威灵仙、肉桂等。
治疗剂量45℃左右,治疗时间30 分钟,每天一次,7 次为一疗程。
(6)推拿治疗(常规选择):可主要选择滚肩法及拨法。
(7)物理因子治疗(常规选择):主要选择超短波治疗、激光及超声波治疗。
(8)运动和作业疗法(常规选择):主要选择关节松动术及上肢被动功能训练,减少肌肉萎缩的发生率。
3.中风后肩痛Ⅲ期的康复治疗:未经规范治疗,转入第Ⅲ期,此期常是不可逆的终末阶段,病侧手完全失用,永久丧失运动。
康复治疗除在前两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上以下特色疗法及代偿性训练,以减轻患者临床症状。
(1)推拿手法(常规选择):在原有手法治疗的基础上,主要选择神经促通技术及上肢被动功能训练,加大手法治疗的力度,使手法刺激达到中等以上的刺激量,松解及减轻痉挛的程度。
(2)灸法(常规选择):采用药艾条,取肩髃、肩髎、臂臑、阿是穴等穴位、用雀啄灸法进行治疗,每次20分钟,每天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
(3)小针刀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方法:①针刀治疗点选择及方法:肱骨小结节针刀点,患者仰卧,刀口与肩胛下肌及胸大肌肌纤维平行方向,在肱骨小结节内缘进针,行纵向疏通剥离针法,然后针尖斜向内侧,横向切2~3刀。
肩胛骨内缘针刀点,患者俯卧,助手向后方推挤患肩,术者从肩胛骨内缘进针,针尖探至肩胛下肌.成扇形纵向梳理,并横向切断少量肌纤维。
②曲安缩松关节腔注射方法:患者侧卧位,7号针头从肩峰外缘直刺,进入关节腔后.回抽有淡黄色关节液,注入曲安缩松20mg加2%利多卡因2ml,一周一次,4周为一疗程。
(4)功能训练(常规选择):根据病情,可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主要维持关节活动度及软组织柔软性
①上肢牵伸
②关节松动术(Ⅱ、Ⅲ、Ⅳ级)
③上肢主动或主动辅助运动
④上肢被动运动
⑤健侧手代偿性或替代性功能活动训练
(5)辅助用具配置和使用练习(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6)神经阻滞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采用肩胛上神经阻滞、肱二头肌长头结间沟阻滞及痛点阻滞,可以减轻患肢疼痛。
(7)物理因子治疗(依据不同条件,常规选择2~3 种):主要选择超短波治疗、激光、超声波治疗及痉挛机治疗。
(三)辨证使用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虚不运,血瘀水停证
治法:补气化瘀,行气利水。
推荐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桂枝、白芍、党参、当归、川芎、地龙、全蝎、威灵仙、海桐皮、桑枝、白芷、炙甘草等。
2.痰湿阻络,血瘀水停证
治法:健脾化痰,行气利水。
推荐方药:双合汤和大秦艽汤加减。
陈皮、法半夏、茯苓、白术、枳实、滑石、防己、当归、地龙、秦艽、羌活、海桐皮、桑枝、白花蛇舌草等。
3.阳虚寒凝,血瘀水停证
治法:温阳散寒,化瘀利水。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当归、桂枝、白芍、细辛、红花、淫羊藿、制附子、干姜、制川乌、姜黄、桑枝等。
4.阴虚热灼,血瘀水停证
治法:滋阴清热,活血利水。
方药:芍药甘草汤和六味地黄丸加减。
白芍、甘草、丹皮、石斛、木瓜、当归、生地、山萸肉、枸杞子、细辛、海桐皮、桑枝等。
(四)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如:灯盏细辛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等可选择使用。
(五)内科基础治疗
主要包括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年)标准。
(六)护理调摄
1.生活起居:起居有常,避风寒之邪,勿汗出当风,注意患肢保暖防寒;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体状况,采取不同的良肢位、合理的功能锻炼;防跌倒坠床、防烫伤等意外。
2.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用。
3.辨证施膳调护:根据中医证候进行。
(1)气虚不运,血瘀水停证:宜食黄芪当归猪肉羹、桃仁参茶等益气活血通络之品。
(2)痰湿阻络,血瘀水停证:宜食淮山薏仁粥、冬瓜白菜粥等健脾祛湿化瘀之品。
(3)阳虚寒凝,血瘀水停证:宜食当归羊肉汤、复元汤、核桃羹等温阳补肾散寒之品。
(4)阴虚热灼,血瘀水停证:宜食山药杞子粥、黑芝麻糊、桑椹糕等滋阴清热之品。
4.健康宣教: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康复健康宣教,教导患者良肢位摆放、主动运动、主动辅助运动、日常生活中预防肩手部损伤。
出院时发放具有中医药特色健康教育资料。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运动功能恢复评价:根据Brunnstrom 运动功能恢复分期,由异常运动模式向正常运动模式转化的程度。
采用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价运动功能状况,采用改良Ashworth 痉挛评定量表评价肌张力状况。
2.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采用改良的Barthel 指数量表评价衣食住行、个人卫生等日常生活能力,即患者独立生活能力水平的提高。
3.疼痛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疼痛变化情况。
4.生活质量评价: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评价方法
可在患者不同入院时间选用不同的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1.入院后1~2天:可选用Brunnstrom分期、简化Fugl-Meyer、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等进行评价。
2.入院后14天及出院前1~2天:可选用Brunnstrom分期、简化
Fugl-Meyer、改良Ashworth 痉挛评定量表、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等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