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论文】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策略

【医学教育论文】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策略
【医学教育论文】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策略

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策略

1中国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历程简介

国民政府接收台北帝国大学,并将其改名为“国立台湾大学”,而其医学部亦改名为“台大医学院”[1]。国民政府对台湾高等教育的接收与改组是平稳的、短暂的。国民政府不仅从根本宪法上赋予台湾民众平等接受高等医学教育的权利,亦使得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在发展上出现了短暂的一致性。但日据时期所形成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依然对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1949年,国民政府退至台湾,教育政策更加强有力地集中于台湾,日式教育体系的影响逐渐消退,台湾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从1949至今的改革新时期阶段,台湾的高等教育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子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学系制”为中心的改革(1950-1992)。在此期间,中国台湾地区采用美国的“学系制”教育取代之前德国、日本所采用的“讲座制”。并在教学课程方面,效法美国医学院的系统教学方式,对基础医学学科实施分期、分科,实行大班式的课程教学。第二个阶段是以“newpathway”为中心的改革(1992-今)。此阶段以“小班教学”、“教学评价”和“课程整合”三大目标为方向,推

行小班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2]。中国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经历百年的发展和积淀,医学教育的内涵得到了不断的延伸及深化,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取得了长久的发展与进步。目前,台湾地区医学高等院校共计有11所,其每年招收学生人数为1,400人左右。院校总体师生比例约为1∶6[3]。其医学学制因各院校略有差异,大致分为七年制医学系、五年制学士后、硕士、博士等[4]。但由于当代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职能的不断转变和衍生,加之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固有的局限性,台湾地区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

2目前中国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问题分析

2.1医学教育思维方式选择的困顿问题

医学教育思维方式选择困顿问题是台湾地区医学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之路是以“西方为祖师”的学习之路。在学习西方先进的医学成果、教育制度、教学方法的同时。隐藏在各成果与制度之下的“西式”思维在台湾不断发展、深化。而台湾地区是以中国传统儒家为主导的地区,台湾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宣扬与崇拜从未中断。这就造成了高等医学教育中“西式医学思维”与“东

方传统思维”的冲突。虽然近代东西方文化获得了长久性实质性的融合,世界一体化趋势也逐步加强,但东西方文化孕育之下固有的思维方式在短期之内是难以协调的。因此,关于继续实行西式教育,还是回归东方传统教育的教育模式的争论在台湾地区日益激烈。解决此教育思维冲突问题应该从学生特质和教育发展两个维度综合考虑。一是以学生特质为出发点,因材施教。二是以教育发展为中心,谋求东西教育思维互补。只有从学生特质、教育发展双重维度对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加以思索,才能不断谋求台湾医学教育的品质提升及全球化视角的开阔。

2.2医学教育资本投入的相对不足问题

医学教育资本投入相对不足问题是台湾地区医学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中国台湾地区公立医学院校主要的教育投入主要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支持,而私立医学院校的教育投入主要来自于“财团”的资本投入[5]。对于医学教育,台湾奉行“精英化”的教育原则。这无疑对医学教育的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台湾地区为防止地区过度医疗的发生以及应对经济危机以来的发展缓慢状况。台湾政府对医学教育的投入力度趋于疲软,而就医学教育自身而言,其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比及的经费要求。精英化的教育更增添了医

学教育资金的紧张度。因此,台湾地区医学教育的资金的使用可谓是捉襟见肘。当下,为保障台湾高等医学教育的长久发展,必须处理好高等医学教育与教育效率、教育成本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总体做法:一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二是平衡教育质量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三是加大对医学教育的成本管理和效益分析。

3中国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启示分析

3.1拓宽医学招生渠道,加强学生入学考核

高考是中国大陆高中生进入医学高等院校的主体形式。虽然各医学高校试图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打破“一试定江山”统考招生体制。但本质上依旧以考试为选拔标准的自主招生不能从根本上取得突破。相对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医学院校采用较为多元化入学方式。除了统一的考试分发制外,还加有推荐入学制、申请入学制。各种制度在整个的招生体制中维持较为稳定的招生比例[2]。中国大陆要想实现招生形式的多样化,拓宽招生渠道关键在于扩大医学院校自主权。此外,单一的统一考试将众多有医学特质的学生排除在医学领域之外,也将众多在其他方面更有特制的学生强行拉入医学的天地。这将不利于日后医学品质的进一步提

高。因此在拓宽渠道的同时应加强入学考核。可以在原有的统考后增加各校自主测试和面试环节。结合各种入学方式,建立多样化入学考核,谋求医学招生入学渠道的拓宽及标准的提升将为招生品质的改善提供保障。

3.2注重学生特质发展,培养医学审美能力

在“医学人才要满足市场需求”的引导下,中国大陆医学高等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各医学专业学生人数不断攀升。同时,学生在高负荷的学业负担之下接受着千篇一律的教育。由此,学生的特质惨遭忽略,学生对于医学的审美渐趋疲劳。中国大陆众多医学高等院校教育政策、教学方法的制定很大程度上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学校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硬性的压迫式的教育。这也就造成了中国大陆众多院校因为学生人数过多而被迫采取“大班制、讲座制”的教学形式。相比之下,中国台湾地区所采取的“小班制、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值得借鉴。学校应转变思维,各项教育政策、教学模式、教育方法的制定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发掘学生对于医学的兴趣,增加其对医学的审美能力。

3.3提高医学教育品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中国大陆高等医学教育也已迈进大众化的阶段,教育的产业属性愈加明显。虽然各医学高等院校可以通过扩大规模来提高效益。但医学精英化的教育品质仍需得到保障。教育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教育制度、理念的改善。在教育制度方面,台湾实行单纯学制以提升其精英教育品质的做法值得借鉴。中国大陆高等医学教育院所种类繁多,包括:综合大学医学院(部)、独立医学院、独立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药大学及各类医学专科院校等[5]。各高校专业设置更是五花八门,学年制度没有得到统一规范。杂乱的学制虽然可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但势必会对医学教育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在教育理念方面,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最大成功。尤其是在知识高度专业化的医学领域,医学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并不是医学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核心。

4结语

中国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和中国大陆是一脉相承的。虽然1949年之后,两岸教育制度与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演变的不同造成目前发展的差异性,但各有千秋,相互可鉴。尤其是台湾地区精英化的高等医学教育理念与方法

将为中国大陆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诸多的借鉴。针对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问题的分析也将为中国大陆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最终,通过互鉴学习谋求两岸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及国内外现状

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及国内外现状 2005-5-17 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一、促进高等医药教育改革的内外部动因 1.卫生服务和社会需求改变随着人口年龄谱、疾病谱的改变,农村和城市 中心贫民区卫生服务不足,卫生服务需求发生重大改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医学教育都面临着适应卫生服务需求变化的要求。美国政府 和医学院协会( AAMC )早在 1970 年就提出以综合健康为目标的卫生 服务模式,大力发展以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为重点的初级 卫生保健,并作为发展和改革高等医学教育的一项策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除了适应卫生服务需求的变化外,更多的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变 化,特别是当今我国正在实行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 向集约型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 略,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专业设置与培养过 程、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势在必行。 2.卫生费用的急剧上涨和医学教育投资的政策导向随着高科技医疗的发展 和初级卫生保健的普及,卫生服务费用也急剧上涨,这是欧美发达国家进行医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因,美国国会通过了卫生人力发展计划,试 图通过卫生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导向,将传统的、以培养第三级医疗服务为目标的医学教育转向培养以面向社区的初级卫生保健医生方面来。 3.科技进步对医学教育改革的影响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医学新知 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形成了与医学相关的边缘学科和 交叉学科,传统的医学教育已不能采用简单地扩充课程内容的方法来实 现,需要进一步进行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4.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的交流合作日趋国际化,了 解和借鉴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能够促进医学教育思想、观 念和方法的转变。 5.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使得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相应改 变。如上世纪 30 年代起医学教育界对人文教育的逐渐重视,使得增设 人文课程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际教育界逐步树立起 全面素质教育的观念和科学的人才质量观,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调动和发挥、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 素质教育成为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6.医疗行业对自身成员的素质要求要提高医疗行业的服务水平和收益,维 护行业整体利益,必须在学校阶段起就开始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执 业能力进行规范化的培养,这也促进了高等医学教育的不断进步和革 新。 二、我国医学教育面临的形势

国内主要医学教育期刊杂志

国内主要医学教育期刊杂志 序号刊名类别发刊备注 1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双月国家教育部委托浙江大学和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主办的教育研究学术刊物,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会刊和全国医学教育核心期刊 2 中华医学杂志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周刊中华医学会会刊、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一本医学综合性学术 期刊,目前被国内外35个数据库和检索系统收录,并与 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刊物建立了长期交换关系。 3 中医杂志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月刊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研究院主办,2000年获我国期 刊出版最高奖——首届国家期刊奖。连续七年荣获中国科 协自然科学基础性、高科技学术期刊经费资助奖。 4 药学学报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月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医学科学 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承办,已被国内外主要 检索系统录用,以高等药学教育为主,兼顾中等药学教育、 医药职工教育、继续教育:以国内为主,适当介绍国外药学 教育经验和动态 5 药学教育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季刊中国药科大学、广东药学院、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已 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6 中国公共卫生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月刊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刊物,中 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综合性业务期刊,中国自然科 学核心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7 解剖学报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双月刊中国解剖学会主办,相继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 文摘杂志(AJ);《中国科学技术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 《科学引文数据库》等16种国内外数据库和文摘收录 8 病毒学报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季刊中国微生物学会主办,是自然科学的核心期刊,在国外是 《化学文摘》CA、《生物学文摘》BA和MELINE检索系 统的来源刊,在国内是《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医 学文摘》、《中国生物医学文摘》等的来源刊 9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月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是我国创办最早的口腔医学期刊,中文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是指什么 第一代改革:以科学为基础的医学教育。第一代医学教育改革(1900年-1960年)由Flexner报告开启一系列医学教育变革,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设置推进了现代医学及其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特点: ?以教师为中心 ?以科学为基础 ?按学科进行课程设置 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创新过程。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1960年-2000年)由伦敦Harden RM,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进行系统的医学教育,其特点: ?以学生为中心 ?以问题为基础 ?基于问题的学习 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的医学教育模式。进入21世纪,医学教育正在进行的新的改革浪潮。2010年“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规划出跨越国界、淡化学科界限的发展战略。第三次改革以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倡导专业教育要以团队联合为基础,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领导管理技能培养。其特点: ?以病人为中心 ?以系统为基础 ?以胜任力为导向 过去100余年的医学教育改革推进了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然而当代的医学却面临诸多现代性危机与困境,医

学教育新一代变革迫在眉睫。现代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引发了诸多新问题,其中人口学与流行病学改变、新技术无限制应用、专业过度分化和人群需求改变等是主要因素。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转向慢性疾病的侵袭、自然环境变化和负面医疗行为风险,致使全球卫生系统形势变得越发复杂,因此也就对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很遗憾,当今医学教育系统仍处于严重滞后状态,未能有效地应对上述挑战。 当今医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岗位胜任力不足。以系统为中心的教育变革就是要通过各种教学和体制面的调整,以达到转化式教育目的。新一代系统性转型就是要以卫生系统需求为基础,注重胜任能力的培养与转化,将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转化成为临床服务技能,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是医疗与教育两个系统的共同目标,教育系统的任务就是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医学人才,从而满足现代医疗卫生领域的人才需求。 2.医学院校毕业生的胜任力应具备哪些能力 (1)运用分子、生物化学、细胞学的知识以及维持体内稳态的系统机理及其调节异常来预防、诊断并且治疗疾病(2)运用物理学和化学的主要原理解释普通生物学、病理生物学以及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主要技术的作用机制 (3)根据基因传递、人类基因组的分子生物学以及群体遗传学的原理来推断和计算疾病的发病率,拟定医疗计划降低发病率,获取并且解释家族史以及血统资料,规范基因检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评估病患风险

【VIP专享】21世纪新的医学目标与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孙宝志

21世纪新的医学目标与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孙宝志 1 传统的医学目标受到最大的挑战 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肆虐流行在全世界30多个国家,这是人类 进入21世纪后经历的第一次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我国人民在中央政府 的领导下,采取各种果断应急措施,取得了抗击“非典”斗争的重大胜利,“非典”之 后中央又采取加强公共卫生的计划,为人民健康建筑铜墙铁壁。但是,从总结经 验教训的角度看,在“非典”流行之中人们的心理恐慌造成的心理创伤不亚于对 社会经济的损失。心理学家认为,恐慌产生的第一个原因是这个突发事件让人 们不知如何去应付。第二个原因是人们不能从“医学”得到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医务人员受感染的比例大。人们对“医学包打天下”的神话产生了动摇。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医学解决不了问题?医学能解决什么?”这些问题是直接对传统 的医学目标的挑战。 那么什么是传统的医学目标?Dorland’s医学词典中定义医学是“诊 断和治疗疾病以及维持健康的科学的艺术”。Longman英语字典中定义 医学是“治疗和认识疾病的科学”[1]。世界卫生组织1947年对健康定义为“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完美状态”。几十年来现代医学的目标被称为“诊断-治疗”模 式(Diagnose-TreatModel)。医学院校设置医学专业也称 为“医疗专业”。近几年才改为临床医学专业。这个模式的前提是对疾病或病理的科学研究都能寻找到生物学病因,消灭了病源就能预防了疾病,从而保证健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医学经历了很大的成功,众多科学的研究成果取得不容怀 疑的爆炸性成就,因此,医学变得更加“雄心勃勃”,造成了一幅幅神话图像。只要 有足够的钱、足够的能量和科学热情,没有什么疾病不能治愈的和缓解的。医 学目标就是治疗疾病,延长寿命。是的,现在医学应用高新技术,不断革新诊断和 治疗方法,超声波、影像诊断和生物免疫学检验的应用,使诊断的正确性大大提高。内窥镜手术、心导管治疗及显微外科的应用、人工脏器与器官移植的应 用以及各种新药品的不断出现,使许多疾病的治疗有了重大突破[2]。似乎医学 已经对人们健康“包打天下”。 事实上,现代医学的进步面临着解决新的问题和新的困境。20世纪70年代 以来,全世界新发现传染病有30多种,以艾滋病为例,联合国2002年11月公布, 全世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患者总计达4200万人,艾滋病传播速度惊人。另外,曾经征服的传染病卷土重来。我国每年新增结核病60万人,死亡20万人[3]。在 我国性病也有死灰复燃之势态。目前,医疗费用高涨,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医疗 高新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器官移植、生殖克隆技术等带来伦理问题等,成为 新的挑战。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医疗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病人权利 意识的增强,现代社会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据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抽样统计,1991年,全国100家大型医院共发生医患纠纷232件,其中提起诉讼的只有10件, 1998年,这个数字已经被突破,达到1400件,其中诉诸法律的有588件,占纠纷总 数的42%之多。医患矛盾越来越激烈,医疗纠纷越来越多。 面对这些困境往往采取的对策是组织管理层面,要求财政经费支持和政策调整 以及加强医学科学的研究等,这些都是必需的,但是从认识论上看,我们必须重新 审视我们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传统医学目标和医学模式。正是这些观念影 响了人们对健康的思维方式与医学实践。 那么传统的医学目标和模式的缺点是什么? 第一,把病人看成疾病的载体。认识疾病过程就是把病人分解成器官、系统、

2017中国医药院校医学教育论文发表数量排名

·简讯·2017年度中国医药院校医学教育论文发表数量排名 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决定,从2008年起每年公布我国医药院校年度医学教育论文发表数量排名情况,以提高医药院校对医学教育研究工作的重视程度,促进医学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提高医学教育研究的水平。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决定,从2013年起,共同参加此项活动。 2017年,我国共有15种正式出版的医药教育类学术期刊,即《中华医学教育杂志》《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原西北医学教育)》《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基础医学教育》《中医教育》《药学教育》《卫生职业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中华护理教育》《浙江医学教育》《中国继续医学教育》《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中国医学教育技术》和《医学教育管理》;同时,《复旦教育论坛》《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医学研究与教育》《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和《中国循证医学杂志》开辟有医学教育类专栏或发表有医学教育类文章。2017年,在这些期刊上共发表了6121篇医学教育论文。 按照本科西医院校、中医药院校、高职高专医药院校、中等卫生学校、附属(教学)医院的类别,对上述20种期刊发表的6121篇医学教育论文进行了统计,2017年度我国医药院校发表医学教育论文数量的情况如下所示。 本科西医院校等168所,共发表3721篇医学教育论文,按照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前100位的学校及其论文数量分别是: (1)首都医科大学,488篇;(2)中国医科大学,181篇;(3)西安交通大学,153篇;(4)锦州医科大学,135篇;(5)滨州医学院,123篇;(6)海军军医大学,109篇;(6)重庆医科大学,109篇;(8)北京大学医学部,99篇;(9)徐州医科大学,85篇;(10)哈尔滨医科大学,82篇;(11)遵义医学院,72篇;(12)陆军军医大学,71篇;(13)齐齐哈尔医学院,69篇;(13)新疆医科大学,69篇;(15)南方医科大学,66篇;(16)南京医科大学,65篇;(1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64篇;(18)昆明医科大学,55篇;(19)济宁医学院,54篇;(20)山西医科大学,53篇;(20)广西医科大学,53篇;(22)大连医科大学,51篇;(23)内蒙古医科大学,49篇;(24)潍坊医学院,42篇;(25)中山大学,41篇;(26)温州医科大学,39篇;(27)空军军医大学,37篇;(28)吉林大学,36篇;(29)中南大学,35篇;(30)天津医科大学,32篇;(30)浙江大学,32篇;(30)安徽医科大学,32篇;(30)广州医科大学,32篇;(34)杭州医学院,31篇;(35)复旦大学,30篇;(36)福建医科大学,29篇;(36)南华大学,29篇;(38)武汉大学,28篇;(39)华中科技大学,27篇;(40)泰山医学院,25篇;(41)郑州大学,23篇;(41)四川大学,23篇;(43)蚌埠医学院,22篇;(43)广东医科大学,22篇;(45)石河子大学,21篇;(46)海南医学院,20篇;(46)宁夏医科大学,20篇;(48)河北医科大学,19篇;(48)苏州大学,19篇;(48)西南医科大学,19篇;(48)川北医学院,19篇;(52)沈阳医学院,16篇;(53)上海健康医学院,15篇;(53)大连大学,15篇;(53)皖南医学院,15篇;(53)兰州大学,15篇;(57)暨南大学,14篇;(58)承德医学院,13篇;(58)新乡医学院,13篇;(58)同济大学,13篇;(61)北京协和医学院,12篇;(61)华北理工大学,12篇;(61)包头医学院,12篇;(61)成都医学院,12篇;(65)延边大学,11篇;(65)南通大学,11篇;(65)杭州师范大学,11篇;(65)汕头大学,11篇;(65)桂林医学院,11篇;(65)右江民族医学院,11篇;(65)西安医学院,11篇;(72)佳木斯大学,10篇;(72)山东大学,10篇;(72)青岛大学,10篇;(72)南昌大学,10篇;(76)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是指什么? 第一代改革:以科学为基础的医学教育。第一代医学教育改革(1900年-1960年)由Flexner报告开启一系列医学教育变革,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设置推进了现代医学及其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特点: ?以教师为中心 ?以科学为基础 ?按学科进行课程设置 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创新过程。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1960年-2000年)由伦敦Harden RM,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进行系统的医学教育,其特点: ?以学生为中心 ?以问题为基础 ?基于问题的学习 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的医学教育模式。进入21世纪,医学教育正在进行的新的改革浪潮。2010年“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规划出跨越国界、淡化学科界限的发展战略。第三次改革以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倡导专业教育要以团队联合为基础,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领导管理技能培养。其特点: ?以病人为中心

?以系统为基础 ?以胜任力为导向 过去100余年的医学教育改革推进了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然而当代的医学却面临诸多现代性危机与困境,医学教育新一代变革迫在眉睫。现代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引发了诸多新问题,其中人口学与流行病学改变、新技术无限制应用、专业过度分化和人群需求改变等是主要因素。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转向慢性疾病的侵袭、自然环境变化和负面医疗行为风险,致使全球卫生系统形势变得越发复杂,因此也就对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很遗憾,当今医学教育系统仍处于严重滞后状态,未能有效地应对上述挑战。 当今医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岗位胜任力不足。以系统为中心的教育变革就是要通过各种教学和体制面的调整,以达到转化式教育目的。新一代系统性转型就是要以卫生系统需求为基础,注重胜任能力的培养与转化,将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转化成为临床服务技能,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是医疗与教育两个系统的共同目标,教育系统的任务就是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医学人才,从而满足现代医疗卫生领域的人才需求。 2.医学院校毕业生的胜任力应具备哪些能力? (1)运用分子、生物化学、细胞学的知识以及维持体内稳态的系统机理及其调节异常来预防、诊断并且治疗疾病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年至5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为了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精神,使医学教育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特制定本纲要。 一、医学教育面临的形势 ㈠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实践逐步探索出医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形成了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了包括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体系。医学教育的规模、质量、效益有了明显提高。高等医校数量和在校生由建国初期的44所、1.52万人,发展到0年的177所、71.48万人。普通中等卫生学校由1949年的181所发展到0年的489所。师资队伍不断加强,教学条件逐步改善。 50年来,医学教育为我国卫生事业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医药卫生人才,0年卫生队伍总量已超过559万人,其中卫技人员449万人,医生207.6万人(医师160.3万人)、护士126.7万人。每千人口医师数从建国初期的0.1上升到1.30,接近世界的平均水平。这支队伍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高等医学教育一系列改革计划的实施,对医学教育专业口径过窄、素质教育薄弱、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等状况进行了有效的改革,注重医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促进了医学生在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使医学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尽管我国医学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仍不相适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医学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特殊规律认识不足;医学教育的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医学教育现有办学条件与发展规模不符。 ㈡当前医学教育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将促使教育进行深层次改革。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适应市场

科研课题申报模板:9496-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1 问题提出与课题界定

高等教育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使命,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依靠和动力源,社会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科学技术的日新月益和飞速进步,不断地影响和改变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同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又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改革需求。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水平。高等教育质量至少应包含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研究的质量、社会服务的质量,其中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根本。

高等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但又有医学教育特有的自身规律与特征。高等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的重要使命,其根本任务就是要以医疗卫生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和造就一支有职业素质、执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卫生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卫生人力资源、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促进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高等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进程中,为了确保高等医学教育质量,国内外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同的区域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等层面开展了理论和实践领域的诸多探索,如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理论领域的更新;教育教学体制、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手段等实践领域的改进等。

中国现代医学教育已经走过了百年发展之路,在历经了向前苏联和欧美高等医学教育学习与跟跑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不断地探索与改革,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了高等医学教育大国。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国家发展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实现高等医学教育大国向高等医学教育强国之转变。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必须认真回顾和总结国内外高等医学教育教学走过的改革发展历程,认清我国不同区域结构、层次结构、学科结构各层面的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比较优势与不足,提供有针对性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议,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1.2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经过国内外文献研究,未发现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国内外比较研究成果,类似的比较研究主要分布在某一项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等实践领域的局部的点上,这些研究结果无法为我国未来的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立体的建议。

1.3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本课题拟通过计量统计可视化分析方法,对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开展比较研究,为我国未来的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立体的建议和决策资讯,为实现高等医学教育强国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是指什么 第一代改革:以科学为基础的医学教育。第一代医学教育改革(1900年-1960年)由Flexner报告开启一系列医学教育变革,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设置推进了现代医学及其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特点: ?以教师为中心 ?以科学为基础 ?按学科进行课程设置 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创新过程。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1960年-2000年)由伦敦Harden RM,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进行系统的医学教育,其特点: ?以学生为中心 ?以问题为基础 ?基于问题的学习 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的医学教育模式。进入21世纪,医学教育正在进行的新的改革浪潮。2010年“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规划出跨越国界、淡化学科界限的发展战略。第三次改革以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倡导专业教育要以团队联合为基础,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领导管理技能培养。其特点: ?以病人为中心

?以系统为基础 ?以胜任力为导向 过去100余年的医学教育改革推进了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然而当代的医学却面临诸多现代性危机与困境,医学教育新一代变革迫在眉睫。现代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引发了诸多新问题,其中人口学与流行病学改变、新技术无限制应用、专业过度分化和人群需求改变等是主要因素。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转向慢性疾病的侵袭、自然环境变化和负面医疗行为风险,致使全球卫生系统形势变得越发复杂,因此也就对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很遗憾,当今医学教育系统仍处于严重滞后状态,未能有效地应对上述挑战。 当今医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岗位胜任力不足。以系统为中心的教育变革就是要通过各种教学和体制面的调整,以达到转化式教育目的。新一代系统性转型就是要以卫生系统需求为基础,注重胜任能力的培养与转化,将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转化成为临床服务技能,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是医疗与教育两个系统的共同目标,教育系统的任务就是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医学人才,从而满足现代医疗卫生领域的人才需求。 2.医学院校毕业生的胜任力应具备哪些能力 (1)运用分子、生物化学、细胞学的知识以及维持体内稳态的系统机理及其调节异常来预防、诊断并且治疗疾病

PBL教学模式对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影响

PBL教学模式对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1-11-15T10:46:35.6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8期供稿作者:栾萍王军[导读] PBL是一种基础与临床整合于一体的教学方法。 栾萍王军(广东深圳大学医学院 518060)【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8-0082-03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日新月异,对医学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当前高等医学教育如何适时改革是很严峻的问题。目前许多国家的教育学者倡导在高等医学教育阶段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 来指导学生学习。在此种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精髓在于如何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顺应教学改革潮流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3]。在解读PBL教学模式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其特点进行了全面探讨。【关键词】医学高等教育 PBL教学模式教育改革PBL teaching mode on the impact of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reform 【Abstract】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the changing of medicine, medical talentsdemand is also improving the currenthigher medical education,how timely reform is very serious problems. Many countries now education scholars advocate of education stage inhigher medical based on Learning methods and Learning promotion - based (abbreviation PBL, also known as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guide students Learning. In this mode,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atushave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Its essence is to give play to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problems guidance, behelpful for arouses student's study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which is based on thedisadvantages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conform to the teaching reform tidedeveloped a kind of new teaching mode. In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unscramble PBL, based on its characteristic for a comprehensivediscussion. 【Keywords】Medical education PBL teaching mode education reform 1 PBL内涵解读 1.1 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 它是一种基于现实世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1-2]。PBL医学教育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指导教师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式或互动式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以授课为基础(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的单向教学方法;PBL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问题中;PBL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自主学习能力[3-4]。 1.2 PBL历史回顾 PBL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西余大学;1969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大学首先把PBL引入到医学教育领域;1984年Schmidt详细论证了PBL的优点,倡导在医学教育中使用PBL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从此,PBL的研究与实践在世界医学教育领域大规模展开。1991年,美国70%的医学院已不同程度地采用PBL教学;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上PBL得到了大会推荐;1994年英国曼彻斯特医学院在1~4年级的教学中全面采用了PBL模式;1997年香港大学医学院正式开始实施,目前,采用此种方法教学已占该校全部医学教育的60%以上;日本全国80所医学院校中,已有39所院校(48%)引入了PBL教学模式,另有14所院校(18%)已决定引入。据WTO报告,全球目前大约有1700余所医学院校采用PBL教学模式,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我国最先是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于1986年开展的。9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PBL教学的院校逐渐增多,如湖南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暨南大学等。这些院校分别在基础课、临床课和实验课中部分试行了PBL,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PBL教学方法已成为国际上一种十分流行的教学模式。 1.3 PBL实施要点 PBL基本授课方法是一个完整的师生共同参与、彼此沟通、合作学习、具体回馈、自省重建的学习过程,体现了从感知到认知、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标准的PBL课程由8~10名学生1名教师组成一个小组。教师负责控制课程进度以达到计划的学习目的,学生主持者制定表格,主要的是于一周前为学生提供案例或问题情境,使学生为探索问题的解决而提出多种假设和思路,从而确认最可能的假设与问题解决方法之间的内在关联,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分工合作、更全面的掌握知识,避免知识的片面性,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核实结论的正确性,启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自由问答。在PBL中,教师的作用是一个“牧羊人”、促进者、激励者、协助者;学生是“一群在牧场的羊”、主动探索者、概念细化者、问题解决者、经验更新者、知能转化者。 PBL实施的基本流程要素包括:提出问题,即以问题为中心(该问题必须是学生在未来专业领域所能遇到的“真实世界”的非结构化问题,无固定解决办法和过程);提供材料,与本问题相关;自主学习(以问题为中心),小组合作学习;在每个问题(或每个课程单元)结束时,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口头、论文);依据PBL的目标去测量(比较)学生的进步。 PBL案例的编写:PBL教学对案例要求比较高。每个案例必须通过高质量的专业教研组织的审核,反复修改才能保证PBL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确定具体教学目标;所选取的案例引导学生自然进入规定学习领域(轨道)并且适合预设目标;拟定的问题应该适合学习深度、教学进度以及学生理解水平;问题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与随后实践相关;将基础知识揉合在临床案例中,训练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案例中线索应能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学生通过研究案例得出的学习目标应能够与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相一致。 2 PBL教学模式的优点 2.1 开放性和探究性。PBL教学对教师提出比传统教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对相关学科之间的理解与联系掌握。通过编写临床案例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其如何去解决问题,并且可以从学生的讨论中得到某些启发或未知的知识更新。

【医学教育论文】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策略

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策略 1中国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历程简介 国民政府接收台北帝国大学,并将其改名为“国立台湾大学”,而其医学部亦改名为“台大医学院”[1]。国民政府对台湾高等教育的接收与改组是平稳的、短暂的。国民政府不仅从根本宪法上赋予台湾民众平等接受高等医学教育的权利,亦使得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在发展上出现了短暂的一致性。但日据时期所形成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依然对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1949年,国民政府退至台湾,教育政策更加强有力地集中于台湾,日式教育体系的影响逐渐消退,台湾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从1949至今的改革新时期阶段,台湾的高等教育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子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学系制”为中心的改革(1950-1992)。在此期间,中国台湾地区采用美国的“学系制”教育取代之前德国、日本所采用的“讲座制”。并在教学课程方面,效法美国医学院的系统教学方式,对基础医学学科实施分期、分科,实行大班式的课程教学。第二个阶段是以“newpathway”为中心的改革(1992-今)。此阶段以“小班教学”、“教学评价”和“课程整合”三大目标为方向,推

行小班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2]。中国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经历百年的发展和积淀,医学教育的内涵得到了不断的延伸及深化,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取得了长久的发展与进步。目前,台湾地区医学高等院校共计有11所,其每年招收学生人数为1,400人左右。院校总体师生比例约为1∶6[3]。其医学学制因各院校略有差异,大致分为七年制医学系、五年制学士后、硕士、博士等[4]。但由于当代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职能的不断转变和衍生,加之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固有的局限性,台湾地区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 2目前中国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问题分析 2.1医学教育思维方式选择的困顿问题 医学教育思维方式选择困顿问题是台湾地区医学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之路是以“西方为祖师”的学习之路。在学习西方先进的医学成果、教育制度、教学方法的同时。隐藏在各成果与制度之下的“西式”思维在台湾不断发展、深化。而台湾地区是以中国传统儒家为主导的地区,台湾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宣扬与崇拜从未中断。这就造成了高等医学教育中“西式医学思维”与“东

医学教育及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现状

医学教育及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现状 医学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人类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建立了医学,为了把长期积累起来的医疗经验传给下一代,便产生了医学教育。起初是以师带徒的形式,随着知识量的扩大和对医务人员需要量的增加,学校形式的医学教育便应运而生。中国早在公元 443年刘宋王朝已设立了官方的医学教育机构;公元9世纪,意大利萨列诺医学校开始闻名于世。 一定社会的医学教育要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且直接受到卫生和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与此同时,医学教育反过来又对它们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为社会培养医疗保健人才,保护社会劳动力;把医学知识和经验世代积累下来,传授下去,实现医学知识的继续和再生产。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欧洲出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认为教育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地学习的过程。在这种思潮的启发下,目前国际上医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一个医生接受医学教育也是一个终身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基本医学教育,即医学院校教育,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是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以后,在所学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接受专业化培训,使所学知识和技能朝着某一专业方向深化;继续医学教育,是在完成毕业后教育以后,为跟上医学科学的发展,继续不断掌握新知

识、新技术的终身过程。这三个性质不同的教育阶段应紧密地衔接,形成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过程。 中国医学教育的历史中国的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以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外国教会在各地陆续办起医院,进而招收学徒,创办医学校,西方新医学教育引入中国。1866年美国教会在广州创办了博济医学校,1881年清政府在天津开设医学馆,继之,1903年在北京京师大学堂内增设医学馆。这以后全国各地建立许多医学院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上确立了初等、中等、高等、研究生和进修教育等形式的教育结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多层次的医学教育体系(见表)。在发展现代医学教育的同时,又奠定了中医药教育基础,发展了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学教育。 医学课程设置18世纪后,生物学理论、显微技术的建立和应用,奠定了近代实验医学的基础,以生物学为带头学科的生物医学模式形式并逐渐在医学中占据了统治地位,直接影响到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医学教育随之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包括:①公共基础课,包括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文化和品德教育;②普通基础课,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为学习医学打基础;③医学基础课,关于人体正常及异常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学科,以及治疗预防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学习临床医学打基础;④医学临床课。其教学安排是以学科为单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一般后医学,先基础后临床,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为医前

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对策分析

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18-08-21T16:11:05.92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9月总第277期作者:丁红枫[导读] 国际化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医学教育的各个角度适应国际交往及发展的需要。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吉林长春130021 摘要:国际化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医学教育的各个角度适应国际交往及发展的需要。明确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内涵,适应国际上医学教育的评价标准,调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加强临床技能培训基地的建设,是全面提升我国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医学教育国际化评价标准教学质量 一、明确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国际化是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的关注度和需求日益提高,在分析了我国医学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基础上,结合在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医学联合会支持下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公布的《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提出了当前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包含的问题,从医学教育的全球化角度探讨了中国医学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改革医学教育,以适应医学教育全球化的对策。并对当前加强国际建设的几项迫切性具体工作进行了积极思考,提出应坚持医学教育的“精英教育”理念;应明确培养目标,对毕业生制定素质、知识、能力的具体要求;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落实教育理念;要改革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改革医学生学业考核办法;要加强临床实践环节培养条件建设等六方面建议。建议的提出对于提高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国际合作与竞争力的医学人才、加强我国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借鉴意义。 二、适应国际上医学教育的评价标准 由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研究和建立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提出了不管在任何国家培养的医生都须达到在医学知识、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最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涵盖7个领域和60条具体标准。该组织的委员和专家来自于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代表了世界上很多权威的医学教育机构,在全球范围产生了很大影响。与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和WHO西太区医学教育协会制定的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比较, GMER的特点是关注本科医学教育的最终产生,而不是教育的过程。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还研究建立了与GMER的7个领域60条标准相配套的三大类评估工具,即笔试、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和观察。GMER有具体实施方案,首先在中国的8所医学院校试应用,按照GMER评估方案,采用笔试、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和观察对中国8所医学院校的360名七年制学生进行评估。邀请20余位国际专家采用安哥夫等方法制定了及格分数线和判断学校的标准。对学校GMER的每一部分的结论是较好、合格或者需要提高。对学生的分数报告详尽,包括每一部分和每一学科的及格线和学生自己的分数。在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医学院校试应用后,GMER及其配套的评估方法和程序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实施和完善,最终被各国际教育机构和国家(地区)认可,成为国际上评价医学教育的基础。 三、调整课程设置,推进高等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参照“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应重新调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强调对职业的态度,职业道德的要求,强调对人际交流沟通能力的要求,强调对基本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质的要求,并提出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医学发展趋势,而对限时临床技能的要求则实事求是地规定为能从事初级临床医疗工作。根据培养目标的调整,应重新设计课程设置,加强英语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社会人文学科课程模块总学时数和课程门数应增多;应增设生命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经济学和医患沟通学;在预防医学课程模块中,增设社会医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模块中应减少总学时数,但增加课程门数,减少的学时,用于为学生开设选修课,选修课以社会人文学科类课程为主。这些课程改革措施的实行将促进临床医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 四、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临床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临床操作能力及实现从学生向医生角色转换的关键环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制定,医疗体制的改革以及举证倒置的实施,对医学生的临床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受高等教育扩招,以及《执业医师法》的有关规定的影响,使临床实习基地的教学和管理工作面临一系列困难,直接影响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为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医学教育与国际化接轨的需要,高等医学教育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层次医学人才。针对当前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对策。并通过对目前国内临床教学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加强临床技能培训基地建设的新思路与新举措,加强临床技能培训基地的建设。 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不仅要对高等医学人才的培养深刻反省以及对医学教育体制重新审视,还要在建立健全我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医学教育研究、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展开深刻讨论。加快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增进国际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为促进我国医学教育的改革创造了一次良好的机遇,对探索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