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修辞全套整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的修辞大全
1.言文中的互文修辞
互文,是古代修辞格之一,又叫互辞、互义,它是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或受字数、格律、音韵、对仗等方面的限制,在连贯性的话语中,将本应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或句子有意识分开,前后各出现一个,互相补充、呼应,彼此隐含渗透,合而见义。在形式上,互文是上文和下文各说了内容的一面,说甲就包括乙,说乙就包括甲,理解时必须上下文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表达意思。正如唐朝贾公彦在《礼仪注疏》中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运用互文,可使语句精炼简洁,意思委婉含蓄,气势畅达连贯,收到音韵和谐、“文省而意存”的修辞效果。在学习中,如能准确了解互文的特点,就能减少阅读古文的障碍,正确理解和翻译古文。
分类
单句
(即在一个句子中的互文)
所谓单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相互交错、渗透、补充。对句
(也叫互文相补)
对句互文就是对(下)句中含有(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
隔句
隔句互文,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分析理解时和“对句互文”的思路步骤一样。
排句
排句互文,是说这种互文的句子在两句以上,而且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完整意思。
修辞特征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二、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形式
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主人忘归客不发”“东犬西吠”亦属此类,还有“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
二、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组成互文,意思是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之物,而不是在某一个集市上只买某一样东西。这样写表现了木兰从军前准备细心。
2.文言文中的对偶修辞
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或用两个对称语句加强语言效果。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类型
1.正对
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在内容上是相互补充的,以并列关系的复句为表现形式。
2.反对
上下联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和矛盾对立关系,借正反对照、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本质。
3.串对
上下联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向关联,两联连接成复句,一顺而下,也叫“流水对”。
3.文言文中的排比修辞
用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一连串词语,把相似或相关的内容表达出来,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
感情洋溢。形式多样的排比有节奏感,增强了语势,深化中心。
类型
1、成分排比
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2、分句排比
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3、单句排比
4、复句排比
4.文言文中的反复修辞
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如加深读者印象
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类型
1、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
2、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
5.文言文中的比喻修辞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
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直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十类。
结构
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有的辞书又将其构成增释到四个成份,即:本体、喻体、喻词和喻解。基本以3部分为主。
他(本体)动也不动,彷如(喻词)石像(喻体)。
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朱自清《荷塘月色》)
隐喻(又称暗喻)
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回喻
又名互喻,是一种先用喻体作本体,再用本体作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形式。它曲折有致,能够加强艺术感染力。
扩喻
本体和喻体都是短句,它们常常组成平行句式,有的本体在前,有的本体在后,不用喻词,但其比喻的含义却很明朗,这种比喻的扩大形式叫做扩喻,又叫类比。
缩喻
是比喻修辞的一种,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但不出现比喻词,本体与喻体极其紧密地连在一起的比喻形式叫缩喻。
1.并列式缩喻。即本体与喻体在结构形式上是并列关系。
2.偏正式缩喻。即本体与喻体组成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形式上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缩喻语言简练,结构紧凑,生动形象,是古汉语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