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https://img.taocdn.com/s3/m/3ad52abb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52.png)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语文作为一门学科,不仅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味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语文味不仅仅是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更关键的是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和运用中的兴趣、品味和审美能力。
本文将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文味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应具备优秀的语文修养和教学能力,能够用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语言讲解语文知识。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引路人和示范者。
他们应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精彩的课堂演讲、丰富多样的实践体验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此外,教师还应通过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特点,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到语言的魅力和生活的美好。
其次,在学生学习中,培养语文味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学生应重视语文课堂学习,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课堂上,学生要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注重语文知识的应用,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实际运用能力。
另一方面,学生还应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语文素材的积累和拓展。
阅读是培养语文味的重要手段,学生应经常阅读各类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作家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文字感悟力。
再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心。
一方面,课程内容应包含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和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另一方面,在评价和考核方面,应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在评价和考核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要重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提高其综合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和课程三者的共同努力。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https://img.taocdn.com/s3/m/32f22afe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07.png)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语文作为我们国家的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许多缺乏语文味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深入理解。
因此,在本文中,我将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魅力。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语文味。
语文味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氛围中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文特色。
它是语文教学中独有的一种韵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教材中的课文缺乏足够的语文味。
这些课文往往过于简单、平淡,内容不具备足够的厚度和广度,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教材中的一些古诗词或古文篇目,多是为了背诵而存在,而缺乏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
这样的教材设计不利于学生对我们传统文化的真正理解,也无法唤起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教材的编写和选择。
在选取课文时,应注重包含更多的经典作品、名篇佳句,使学生能在阅读中感受到中文的魅力。
同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
此外,课文的内容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社会和世界的多样性,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除了课文的选择外,教学方法也是关键。
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不仅可以采用问答、演讲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还可以结合多媒体和信息技术,使教学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
同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创作能力。
此外,语文教学需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学校应该注重语文文化的传承和培养,提供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文学讲座和写作比赛等。
学校图书馆应该充实语文相关的书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鼓励他们多读、多写、多思考,培养他们对语文的热爱和追求。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https://img.taocdn.com/s3/m/b3ba2c12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b3.png)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语文是人类 culture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表达思想和文化的桥梁。
初中语文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渗透与实践,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文味,顾名思义,就是用语文的独有特点来描述和表达某种情感或者表达方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味不仅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检验,更是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味,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文化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么培养学生的语文味呢?一、注重语文文化底蕴的宣传和普及语文味培养的第一步是对学生的语文文化底蕴的宣传和普及。
通过对经典诗歌、文言文、古代文化、民间传说等传统文化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语文文化底蕴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文化内涵。
同时,还可以通过阅读名著、名篇等文化经典,让学生慢慢理解并吸收这些经典中隐含的语文味。
二、启发学生语文表达的创造性思维语文味培养的第二步是启发学生语文表达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注重的不仅是语言规范,更是学生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合理运用语言,创造自己独特的语文风格。
这样一来,学生在语文味的培养过程中,能够获得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
三、师生互动,推进语文文化交流语文味培养的第三步是推进师生互动,进行语文文化交流。
作为一门文化学科,语文教学要重视师生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感知和理解语文的哲学思想和文学内涵。
在互动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会正确的语言表达的方法,更可以从教师的引导中发现和领悟语文学科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文化意义。
四、加强跨学科教学,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最后,语文味培养的第四步是加强跨学科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当前的文化教育是融合的,不仅需要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支持。
再谈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再谈语文教学的“语文味”](https://img.taocdn.com/s3/m/a3ad6e15b7360b4c2e3f6466.png)
-
“ 文 味 ” 问 题 是 语 文 教 学 中 语
不 是 一 件 困难 的事 , 分 钟 之 内 , 十 可 不 同T- 的话 语 , 达 深 刻 的东 西 , 的 老 问 题 , 是 近 几 年 来 , 于 人 q -常 表 但 由 以 滔 滔 不 绝 地 说 出 几 千 字 来 ,但 要 但 是 ,学 生 思 维 能 力 的提 升 却 是 必 们 x 语 文 性 质 认 识 的 模 糊 , 教 学 - , J 在
白这 种 区 别 : 文 就 是 作 文 , 要 求 次 讲 过 的 要 “ 通 读 写 ” 学 生 不 仅 作 它 打 。
一
定程 度 上 的偏 差 。 因此 。 归语 回
表 达 要 更 精 细 , 准 确 , 简 练 。 这 仅 应 该 多 读 — — 当 然 是 根 据 不 同 的 文 的 本 味 , 调 本 味 语 文 、 色 语 更 更 强 本
语 ?本 文 试 图 对 此 作 进 一 认 识 水 平 和 思 想 能 力 的 提 升 , 而 应 该 从 读 到 写 ,将 读 与 写 连 接 起 解 “ 文 味 ” 当然 是 作 文 教 学 的 一 大 难 点 。学 生 来 , 导 小 学 生 去 摹 仿 与 领 悟 ( 家 步 的 探 讨 。 引 作 成 长 的 过 程 ,本 来 就 应 该 是 一 个 认 还 要 借 鉴 , 况 学 生 ) 随 着 年 龄 的 何 , 识 水 平 和 思 想 能 力 不 断 提 升 的 过 增 长 , 力 的 提 高 , 渐 达 到 自 由表 能 逐
写 出来 , 多 人 都 做 不 到 。 以在 作 须 从 小 就 开 始 的 。 这 个 问 题 上 , 中 过 分 强 调 “ 文 性 ” 一 面 , 化 很 所 在 我 人 的 淡 文 教 e= ,必 须 有 意 识 地 让 学 生 明 觉 得 有 两 点 特 别 重 要 :一 点 是 我 多 了 语 文 的 “ 1具 性 ” 导 致 语 文 教 学 /中 2 2 ,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https://img.taocdn.com/s3/m/3a12c85e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36.png)
中学生作文指导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因钱斌摘要: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包容德育、美育、创造教育、思维教育等教育内容,但这些不是它的“特性”或特点。
要提高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首先要净化语文课堂,其次是提升教师素养,最后是重视师生情感的共鸣。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味”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更多的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放到了首位,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已经弱化到可有可无的地步。
更有甚者,有的初中学校干脆自己编写校本教材,把一些经典篇目删掉,只单纯地教给学生怎样写总结、计划、申请书等应用文体。
可想而知,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初中学生的语文水平越来越差,初中语文教学也越来越缺乏语文味了。
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上出应有的“语文味”。
“语文味”这一理念是由广东深圳教研室程少堂副教授首次提出。
他认为“所谓的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有人又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他的观点,认为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
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
”一、初中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一)明确什么是语文课。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究竟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现在学术界对此虽有不同看法,但在基本问题上已达成共识。
比如,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不是德育课,不是审美教育课,不是纯粹的思维训练课,不是花哨的综艺活动课,不是天文地理课或其他自然知识课,语文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或文学课。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具有浓郁的“语文味”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具有浓郁的“语文味”](https://img.taocdn.com/s3/m/0ea4d543852458fb770b5678.png)
江 苏省 南通 市通 州 区金 郊初级 中学 王 淑琴
从 苏教版初 中语 文教材来 看 ,课文 的 内容 涉及社会 科学
和 自然科学 的多种学科 知识 ,语 文 的工具 性和基 础性得 到 了 3 . 在生活中学习语言
根据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教育的 目的在 于培养并提高 学生生活 的能力 , 所 以学习 的内容和素材应源于生活 , 语文教学 的素材也应注意语用性。在生活 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运用着
我们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寻找写作素材 的方法 ,寻找写作素材最
好的方法就是观察生活 、 感悟生活。 二、 浸润人文素养 语文是工具类学科 ,同时文本深处的人文内涵将对学生 的
品味的过程包含 了语文的本 味性 ,借助这一系列过程实现对原 文画面的有效还原 , 在 习得知识的基础上 , 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 华, 具体可以从 如下 三个方面人手 :
学过于注重教学生写作方法有关 。 除了要 注意写作方法的教学 ,
、
凸显语文的学科性
语文是应用型工具类学科 ,教学 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 习得 运用汉语 的本领 , 所 以切忌进行知识的简单灌输 , 要 注重过程性
教学 , 让学生在学 习过程 中细细地品味语言 , 体验语言 的魅力 ,
积累语 言表达 的技巧 , 实现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诵读 、 揣摩和
除 了要在 备课 的过 程 中充 分挖掘教 材文本 深处 的人 文 内 涵, 课堂上应为学生 营造一个 温馨 、 和谐 的人文环境 , 通过教师
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的 内心情感 。引导学生用心灵去 阅读 , 拥
抱的不仅仅是语言 , 还有作者伟大的人格 、 美好的情操 和深邃 的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https://img.taocdn.com/s3/m/da3c6ffc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62.png)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语文在中学阶段起到了引领学生学习和思维发展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注重语言基础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味和语文素养。
这种品味和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被称为“语文味”。
那么,关于语文味,我们该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发扬呢?一、形而上的语文味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发扬的首要任务是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让学生更加细腻地感受语言的表达和表现形式,从而增强对语文的喜爱和热爱。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诗词歌赋、古文阅读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其对文学作品能够产生共鸣和感受。
首先,在阅读诗词歌赋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感受其中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通过欣赏和朗读,学生可以体味到不同诗歌形式和韵律的美感。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各种诗词的意境,激发学生欣赏诗词的兴趣,从而培养和发扬学生的形而上的语文味。
其次,在古文阅读中,教师要帮助学生领悟古文的独特之处,深入理解古文的蕴含意义。
通过学习古文,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进而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古文的背景故事、解析古文中的引申意义等一系列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喜爱和鉴赏能力。
二、修辞之美的语文味除了形而上的语文味外,还有一种重要的语文味叫做“修辞之美”。
修辞是一种文学技巧,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认识和运用,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和欣赏修辞手法的魅力。
例如,通过学习比喻、拟人等手法,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精彩表达和独特之处。
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文学名篇,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对修辞之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浅谈初中阅读课堂中的“语文味”
![浅谈初中阅读课堂中的“语文味”](https://img.taocdn.com/s3/m/00c3953af111f18583d05a82.png)
程少堂先生在 阐释语文味 时强调 的第一点就是语言 品 味, 通 过对 优秀文章的语言的品味分析 , 获得最基础的文本 理解 。语言品味的关键 在于对文章遣词造句的理解 , 也 就是 对词句 的理解 。不 同的文章有着不 同的主题 或风格 , 在字 、 词、 句 的选择 、 应用 、 安排上也各不相 同。比如 , 《 周总理 , 你在 哪里?》 一文, 里面讲诉作者对 总理敬仰 , 要理解这种感情 , 需 要对在哪里这个词有着深入的理解 。而要理解这个词词的含 义, 需要对文章 的中心思想 , 写 作背景和层次安排等有 一个 了解。在这一过程 巾, 需要教师对学生循循善 诱的引导 , 在逐 个 了解上述因素的基础上 , 最终深刻理解背景 的含义。这样 原汁原味的语文教学 , 体现了语文味这一要素在阅读课 堂中
了这些要 素谈 阅读 , 无异 于闭门造车 , 痴 人说梦 , 以这 样 的 态度 教授 阅读 , 是对 阅读 自身规律 的忽视和践 踏。目前公开 课已经成为 了许多学校的卖点 ,对公 开课 老师的教学方法 的盲 目模仿也成为了许多青年教师 的通 病 ,正是在这样 的 浪潮 中 , 语 文味逐渐丧失 , 阅读 教学最基 本 的内涵丧失 , 阅 读教学成了形式 的卖场 。 二、 提 升 阅读 课 堂 中语 文 昧的 对 策 分 析
( 一) 品词析字, 加 强 对 字 句 的理 解
【 关键词 】 语 文味 ; 课 堂气氛 ; 老师; 学生
“ 语 文 昧” 及 其在 阅读 课 堂 中缺 失 的原 因分 析 ( 一) 初 中语 文味 的 内涵 研 究 语文味 , 即在语 文教学过程 中 , 在 主张初 中语文教学要 返璞归真 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 ,以激 发学生学 习语文 的
D A N G D A I J I A O Y A N L U N C O N G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https://img.taocdn.com/s3/m/b37d97bb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86.png)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语文课,是学生们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课程。
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语文课并不感兴趣,觉得语文课枯燥乏味。
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一、教师要有激情教师是语文课堂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课的感受。
教师要有激情,要热爱语文,要对教学充满热情,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讨论、发表见解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乐趣。
教师还要注重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语文水平。
二、学生要有兴趣学生是语文课堂的参与者,他们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学习态度是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
学生要有兴趣,要热爱语文,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从交流中收获知识和成长。
学生要注重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多读书、多写作、多欣赏优秀的语文作品,从中领略语文的魅力,坚定对语文的信心,提高语文水平。
学生还要注重提高语文素养,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通过积极参与各种语文活动,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对语文的理解,从而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三、教学内容要有深度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的灵魂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内容要有深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选材,选用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现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从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教学内容的设计也要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写作能力、朗读能力、表达能力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语文的魅力,从而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在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方面共同的努力下,我们相信语文课必将上出更加浓郁的“语文味”,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提高了语文水平,更加热爱语文,喜欢语文,从而使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们心中的最美课程。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https://img.taocdn.com/s3/m/a1aa2ec3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97.png)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语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髓。
而初中语文教学则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语文魅力的重要途径。
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味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一、什么是语文味所谓语文味,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了更多的可感知、可感受、可回味的语文元素,从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美、雅、颂和哀思,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悟和理解。
它饱含语言、文学、历史、哲学、情感等多种元素,是一种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方式。
二、语文味的种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味可以分为语言味、文学味、历史味、哲学味、情感味等多个方面。
1、语言味语言味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言运用的美感。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名篇、赏析句子、语音语调、讲解习惯用语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优美、准确、流畅的语言之美,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2、文学味文学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强调文学艺术的美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经典、名篇、佳作等文学作品为例,让学生领略文字的美妙之处,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背诵、原文欣赏等多种方式来领略文学之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历史味历史味则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历史学科知识的学习,将语文教学融入到历史文化中。
通过讲解历史的背景、语境、风俗,让学生了解历史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进而领悟历史人物的人生哲理、历史事件的道理和教义,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历史人物的文字记载,领悟文字的内涵,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对语文的探究探究。
4、哲学味哲学味则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思辨与思想的探究。
通过朗读名篇、作外围的探究,让学生深入思考文字中的深刻意义、文化内涵,从而领悟生命美学、人生价值、道德伦理等深层意义,增强学生对思想性内容的领会和感知。
5、情感味情感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个人情感、人文情感、共同情感的体验。
通过读课文,启发学生的感情,体味课文中所表现的情感元素,让学生成为情感的体验者和理解者,并让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对人生的启示和影响。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注重“语文味”的体验与感受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注重“语文味”的体验与感受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793e90fcc17552707220873.png)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注重“语文味”的体验与感受摘要:“语文味”不是一个新名词,但“语文味”在当代语文教学环境里,可以注入新的内涵。
为使其更具时代特征,语文老师需要不断地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成为调制语文味课堂教学的能手。
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优美语言表达的场所,不仅让学生获得良好“语感”,更要的是获得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美感”和“情感”,这样才让优秀的语言文化广为传播。
因此优秀的语文课,应该是琅琅书声、嚼词析句,品赏语文味的全过程,更是体验与感受语文的全过程。
关键词:语文味;阅读积淀;体味感悟中图分类号:h139《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同时还认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说明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感受,应该加强多元理解和评价鉴赏。
那到底什么是语文味呢?程少堂先生关于《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说:“所谓语文味,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也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
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
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
一、琅琅书声,释放语文味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上。
语文素养不是靠分析出来的,而是主要靠读出来的。
这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
的确,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
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浅谈如何让初中语文课更具有“语文味”
![浅谈如何让初中语文课更具有“语文味”](https://img.taocdn.com/s3/m/35a25de00722192e4436f678.png)
浅谈如何让初中语文课更具有“语文味”摘要: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却是我近几年来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什么是语文味儿?怎样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本文笔者综合各方的意见,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深入自我反思总结,得出了自己的一些浅见。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实现语文味?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源于我曾听过的我市芗城中学玉兰分校特级教师陈稻穗的一次讲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气”味儿》。
她的这次讲座就很有“文气”味儿,按她说的即是语文味儿。
这让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浅,更是激发了我对如何实现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深入思考。
一、什么是语文味儿叶老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吕老解释道:“这里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
”所以说,“语文”是一个“语言和语言学习的生成、掌握、运用”的教学活动和过程,它的任务和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语言的生成规律”,进而“掌握、运用”语言,并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从而养成习惯。
“语文教学”就是指以语文教材和课外读物等文字材料中规范的言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教学。
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
语文课除了要上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之外,还应有教师教学的审美特色,也就是“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实质上是要求语文教学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体现语文学科的主要或核心特色。
二、语文教学如何实现语文味儿1.课前认真备课,潜心钻研。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实现语文味儿?我认为教师必须在课前充分认真备课,潜心分析教材、钻研教材,用心设计教学思路,力求拿出自己在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步骤上的最佳思路、最好的方式方法,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和结束语。
一节课前几分钟的导语,其作用不可小觑。
我们可以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精彩的导入引人入胜。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https://img.taocdn.com/s3/m/97476c1c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04.png)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和文字阅读的基础能力,更是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关键环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营造出浓厚的语文氛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乐趣,成为了每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体现在课堂的设计和组织上。
语文作为一门包括作文、阅读、写作、语言运用等多个方面的学科,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各个学科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辩证关系。
例如,将诗词与文言文相结合,通过文言修辞手法的学习来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将作文与阅读相互融合,通过分析优秀的阅读材料来启发学生的写作思维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种跨学科的课堂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更好地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其次,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体现在教师的语言表达和语文修养上。
教师是学生的语文榜样,他们的主动使用经典语句、引用文学典故以及用丰富的修辞手法进行语言表达,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每个教师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和写作能力,通过权威媒体的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等,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储备,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追求语文的境界和完善自身的修养。
另外,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体现在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上。
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教材是他们教学的基石。
教师应该通过深入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性质和各个部分的特点,才能将其融会贯通,设计出符合学生能力和兴趣的教学内容。
同时,教师还应该灵活运用教材,通过创设情景、设计问题、设置案例等,激发学生对教材的思考和探索,使教材活起来,生动有趣。
此外,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还体现在学习环境的打造上。
教室环境的布置、学习氛围的塑造,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喜爱程度。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展示板、增加图书角、组织文学活动等方式,打造一个充满语文氛围的学习环境。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在阅读之后进行分享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https://img.taocdn.com/s3/m/15fa353e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62.png)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文学科在学生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让语文课回归“语文味儿”,我们应该重视语文教育的本质,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打造具有文化品质和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基本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语言规范意识等。
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中培养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语文学科中体验到“语文味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语文课,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修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形成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只有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让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儿”,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
作为语文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和体验,注重中外文学常识的传授和运用,注重启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和文化情感,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
只有通过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才能真正让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儿”,构建具有文化品质和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在语文学科中体验到语文的美与韵,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气息。
初中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
![初中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https://img.taocdn.com/s3/m/d9aafeb165ce0508763213dc.png)
第4 期 总s 6 8 5  ̄J
初 中 语 文 课 如 何 上 出 “语 文 味 ’ ’
曾雪花 ( 东省 龙川 县铁场 中学 广 东 龙川 5 70 ) 广 13 0
中 图分 类号 : 6 2 G 3
… ● - ● ● ● … ● _ … ● _ … … … ● _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嘲
生的学习情绪 , 开发学生 的智力。 新教 学 不局 限于 某种 教 学 模式 , 是 从 学科 的特点 出 发结 合 学生 而 当然, 学生的互助互动教学模 式不局 限于课堂 的热热 闹闹, 实际选择现有先进 的教学方法 , 在原有 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 , 并 而要看学生学习的实质 ; 看活动 中学生认知 能力 是否得 到发 逐步 建 立 起 乐 学 、 学 、 新 、 要 善 创 高效 的教 学 体 系 , 进 学 生创 新 能 促 展、 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是否得到提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 力 的培养 。 否高涨、 学生的互助学习协作 精神是否得到体现等等。同时, 对 参考 文 献 学生学习的评价要贯彻于整个学习和全过程, 以调动学生的主动 [] 《 1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参与的积极性 , 不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 ] 谢炳杰. 研究性学 >实施策略> 2 《 - j - 创新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 但对《 科学》 教学 的教师来说 , 创 [ ] 李伟 臣, 3 邹秋菊. <自主探究教学模 式初探) 19 9
新 课程 的 实施 , 语 文 教 学 开 辟 了一 片 美 丽 的 天 地 , 堂 教 为 课 语 文 教学 的核 心是 语 言教 学 , 住 了 语 言 , 抓 住 了 语 文 教 抓 就 学一 扫 过 去沉 闷乏 味 的气 氛 , 得 鲜 活灵 动 。课 堂 上 学 生 的活 动 学 的根 本 。教 学 中教 师要 引 领 学生 钻 到 课文 里 , 合 具体 语 境 悉 变 结 表情 达意 的 精妙 之 处 , 出 浓浓 的 语 言 味 。 品 多 了 , 论 的气 氛 热 闹 多 了 。但 大 家 却 明 显 地感 到 , 文 课 堂 正 心 品 味作 者用 词造 句 、 讨 语 具体 做 法 有 : ・ . 在逐 步走 向失真 , 文 课 堂 的本 色 正 在 丢 失 , 文 课 堂 的语 文 味 语 语 2 1 朗读 品 味 。俗话 说 : 百 遍 , 义 自见 。在 语 文 教 学 . 书读 其 越 来 越少 了。 所谓 语 文 味 , 指 在 语 文 教 学 过 程 中 , 主 张 语 文 教 学 要 返 中, 是 在 教师应注意抓住一切时机进行朗读训练, 让课堂充满朗朗的 可 可 也 朴归 真 以臻 美境 的思想 指导 下 , 以共生 互学 ( 互享 ) 的师 生关 系和 读 书声 。读 书 的形 式 不 限 , 以 齐读 , 以分 组读 , 可 以 自由 朗 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 ,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 素养 、 丰富学生 读。如讲授朱 自清 的《 时 , 春》 课上我让学生通过读 , 体会 富有生 的生 存智 慧 、 升学 生 的人 生境 界 和激 发 学生 学 习 语文 的兴 趣 为 机 的春 , 发 学 生 展 开 想 象 , 味春 天 的感 觉 。看 到 学生 一 副 提 并启 体 宗 旨 , 通 过 情 感 激 发 、 言 品 味 、 理 阐 发 和 幽 默 点 染 等 手 如 痴如 醉 的样 子 , 不说 学 生 已 经投 入 了 春 的怀 抱 , 临其 境 , 主要 语 意 不能 亲 让 段 , 人 体 验到 的 一种 富有 教 学 个 性 与 文 化 气 息 的 , 时 又 令 人 产 生 了愉悦 的情感 。让读 书声 唤 起 学生 对 课 堂 的感 触 , 课 堂 活 让 同 陶醉 的诗 意 美感 与 自由境 界 。 现在 很 多 老 师 犯 了 一 个 最 低 级 的 起来 , 分 调 动学 生 的积极 性 , 习效 果 也不 断增 强 。 充 学 错误 , 即把 以课本 为介 质 的 课 堂 教 学 与 应 试 教 育对 立 起 来 , 为 认 22 推 敲 分析 。课 本 中 的语 言就 像 沙 滩 上 的一 颗 颗 贝壳 那 . 只有 按 照 “ 试 说 明” 个 考 点 一个 考点 地 “ 清 ” “ 考 一 讲 、 练透 ” 是 么丰富; 才 又像一颗颗发 光的钻石那么精湛; 还像一杯杯龙井茶 耐 真正 的真 正的教 学 , 析课 文 、 分 思维 训 练 、 汲取 人 文 营养 等对 考 试 人 寻 味。 丰富 、 湛 、 精 耐人 寻 味 的语 言怎 样 才 能滋 润 学 生 的 心 田? 没有 多 大 的帮助 。他 们 忽 略了 一个 最 基本 的常识 , 文能 力 是 在 必须 对课 文 中词 、 、 精彩 之 点 进 行 推 敲 和 比较 、 析 和探 究 。 语 句 段 分 教 和 学 的过 程 中通 过 教师 的 引 导点 拨 与 学 生 的 主 动参 与 领 悟 逐 语 文课 堂有 了品词 析 句 , 章 才 能真 正被 理解 、 悟和 鉴 赏 。 文 感 渐获 得 的 。 在讲 授朱 自清 的 《 》 , 让 学 生用 “ 静 地 、 悄地 、 春 时 我 静 悄 默默 初 中语 文课 怎 样才 能上 出点儿 味 道来 , 怎样 才 能上 得 像 语 文 地 ” 替 换 “ 偷 地 ” 用 “ 、 、 等 字 替 换 “ ” , 而 品 味 来 偷 , 长 拱 冒” 钻 字 从 课, 怎样 才 能活 泼有 生机 ?具 体 我们 可 以从 以下几 个 方 面入 手 : 感悟 “ 偷地 ” 一词 把 小 草 拟 人 化 , 像 小 孩 玩捉 迷 藏 一 样 。 偷 这 好 不 1 教 师 的语 言 要饱 含真 情 味 期然 地 出现 在 面前 , 且 “ ” 还 透 露 出小 草顽 强 的生 命 力 , 而 钻 字 焕 古人 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 “ 观文者批文 以入情” 。初中 发着 勃 勃生 机 , 给人 以动态 美 。 阶段 的很 多课文 都 是充 满真 情 雅 趣 、 感 充 沛 真挚 的好 文章 。情 3 课堂 活 动要 融入 生 活 味 情 感 是 学生 有 效 阅读 的 保证 和 动 力 , 文课 要 使 学 生 动 情 , 师首 语 教 生 活是语 文 教 学 的 源 泉 , 是 语 文 学 习 的 课 堂 , 多 姿 多 彩 也 将 先 要饱 含 真 情 、 满激 情 、 入 热 情 。教 师要 用整 个 身 心去 体 验 的生 活引 入课 堂 , 将 激 发 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 活学 生 的生 活 积 充 投 必 激 课 文 的情 感 , 每 一 篇 课 文 都 “ 深 似 海 ” 对 新 课 文 “ 见 钟 累 , 对 情 , 一 唤醒 学生 的生 活 体 验 , 进 学 生 对 语 言 文 字 的 感悟 。课 文 中 促 情 ” 对 旧课文 “ , 旧情复 燃 ” 一往 深 情 ” “ 。教 师用 自己的 情 感来 引 很多 内容 , 人 们生 活息 息 相关 , 人 们所 熟悉 和 了解 。 与 为 发 学 生 的情 感潜 势 , 生 为之 所 动 , 转 化 为 听课 的 热情 , 而 使学 并 从 在讲授朱 自清的《 背影》 我就让学生谈谈 自己所看到的背 后, 营 造 一种 情 意盎 然 、 欢快 愉悦 的教 学 情境 。 影 。母 亲 在厨 房 做 饭 , 灯 下 洗 衣 的背 影 ; 亲 在 风 雨 中推 着 自 在 父 在讲授《 背影》 为了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 , 时, 引起共鸣, 我饱 行 车买 回我喜 欢 吃 的菜 , 亲送 我 到 学 校 , 父 离去 的背 影 。这 样 , 就 含 激情 地 说 : 我们 每个 人 都深 爱着 自己的 母亲 , 都 能 体 会 到一 把课 堂从 课文 引 向 了 生 活 , 发 学 生 思 考 , 仅 训 练 了学 生 的 语 “ 也 启 不 份 至 高无 上 的母 爱 。母 爱 , 如一 片 强劲 的风 帆 , 有 载着 我 们 远 航 ; 言表 达 能 力 , 多 地 让 学 生懂 得 了 尊 重 他 人 、 更 宽容 待 人 的道 理 。 母 爱 , 如一 片温 馨 的港 湾 , 有 为我 们洗 却 心 头 的 困倦 和哀 愁 ; 爱 充 满 生活 味 的语 文课 , 生 学得 快乐 、 得 鲜活 、 母 学 学 学得 扎 实 。 又如一首缠绵的歌 , 无论我们身处何方 , 总会响在我们耳畔。面 高尔 基说 :语 言 是文 学 的第 一要 素 。 它是 思想 的花 朵 , 情 “ ” 是 对这 无 私 的母 爱 , 们感受 得 是如 此 的 真切 , 么 父爱 呢 , 用 心 感 的枝 叶 , 盛载 智 慧 的容 器 , 语 文 素 养得 以 飞翔 的翅 膀 。我 我 那 你 是 是 去感 受 过 吗 ? 一语 激起 千 层 情 , 生 内心 的情 思 被 激 起 , ” 学 内心 澎 们 应 以语 言教 学 为 基 本 , 断 丰 厚 文 化 素 养 和 文 化底 蕴 , 高 语 不 提 湃着满腔热情 , 就会倾情投入 , 带情诵读 , 再次去感受作者笔下那 文 教育 陶 冶人 文 情怀 的 能力 。语 文 教师 们 , “ 文 味” 让 语 的清 香 弥 感人 至 深 的父爱 。 漫课 堂 吧 ! 2 学 生 阅读要 品 读语 言昧
浅谈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浅谈语文课的“语文味儿”](https://img.taocdn.com/s3/m/df8c936e25c52cc58bd6befd.png)
浅谈语文课的“语文味儿”‚语文味儿‛这个概念自从程少堂于2011年提出后,在全国语文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语文教学有指导意义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对语文味儿‛有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
一、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儿”1、何为‚语文味儿‛?‚语文味儿‛即是语文课的本色本味儿,也是百年来语文实践总结与理论探讨成果,特别是‚新课标‛理念在语文课中的鲜活呈现。
首先,‚语文味儿‛应完整体现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根据‚新课标‛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其工具性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则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工具性体现为语文学科的奠基作用和实践功能,人文性则体现为母语课程的文化综合性的情感性,而这两者犹如一纸两面是不可割裂而完整统一的。
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教学将陷入科学主义的泥坑;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教学将堕进人文主义的乌托帮。
‚语文味儿‛首先就应该完整体现语文课这一课程性质。
既要教‚语文‛。
也要教出‚味儿‛。
以听、说、读、写训练为主线,深入挖掘课程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精神与思想,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语文教学是母语课程。
如果纯粹为了学习语言,特别是口语,学生几乎没有必要到学校来上语文课。
作为母语课程,语文要以培养学生汉语人文情感、精神、思想为使命。
‚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语文课程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祖国文化的基础,即培养‚民族性‛。
语文课程鲜明的民族特色就是‚语文味儿‛的重要体现。
第三,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其基础是听、说、读、写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汉语人文情感、汉语人文精神、汉语人文思想和汉语人文能力,并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语文学习的持久兴趣,即‚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整理精校版)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整理精校版)](https://img.taocdn.com/s3/m/35146ce24afe04a1b071de62.png)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学相长0508 20:05::“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因为,语文课既要重视工具性又要重视人文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教学模式纷纷登台,的确令人耳目一新,但课堂上随之也出现了一些非语文的现象。
比如,脱离文本,架空分析;挑出一点,随意拓展;大谈做人之道;仅传授科学知识;把写景散文欣赏课上成自然风光展示课;将经典小说鉴赏课上成电影欣赏课;等等。
这样的课型设计挤掉了美读、深悟和细品,挤掉了体验、发现和探究,语文课的实质性内容全被掏空了,“语文味”自然也就没了。
语文课不能种别人的地荒自己的田。
不读,不悟,不品,不深入体验和发掘,语文教学还是语文的教学吗?既“嚼”且“品”语文课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和品味鉴赏,难免会因缺乏对关键点的开掘与深挖而显得浮华与浅薄。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处的深入推敲和潜心品悟,咀嚼出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幽微深邃的情意与思想。
现举孙犁《亡人逸事》中的两例加以说明。
《亡人逸事》第二部分有两处细节描写:一处是“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罩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另一处是“她礼教观念很重。
结婚已经好多年,有一次我路过她家,想叫她跟我一同回家去。
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
’”。
这两处文字看了不仅让人忍俊不禁,而且还会让人眼前浮现出一个羞涩娇嗔却又不失纯真的女子形象。
这都得益于孙犁的两处用词——“用力盯”和“严肃”。
“盯”前以“用力”修饰,可谓绝妙。
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与她订婚的那个男人突然出现时,她会是怎样的情形呢?好奇心应是克制不住的,忍不住看一下相貌也在情理之中,只是出于姑娘家的羞涩,再加上有很重的礼教观念,肯定是不敢长时间地看。
“盯”有仔细看的意思,配以修饰词“用力”就更强化了此意。
仔细的一眼足以看清对方的相貌,而“用力”一词则把一个受礼教束缚的姑娘的那种羞涩、娇嗔而又多情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味”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味”](https://img.taocdn.com/s3/m/4b6459ff0740be1e640e9a67.png)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味”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养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主动交流与合作。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不断形成新的教学技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具有深厚的“语文味”。
“语文味”体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 的“读味”,“品词赏司、咬文嚼字”的“品味”,“圈点勾画、批注书写”的“写味”。
【关键词】教学技能;读味;品味;写味
我们知道,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是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可实际却表明,这被认为是一名语文老师强顶的东西,却是我们自己认为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原因是新课程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总是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养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主动交流与合作。
要求他们热爱文学、亲近文学,喜欢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不断形成新的教学技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具有深厚的“语文味”。
那什么是“语文味”呢?在《初中语文课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一书中是这样阐述的,“语文味”的体现最基本的是要不折不扣地在课堂上体现“三味”:“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赏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
摘要: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包容德育、美育、创造教育、思维教育等教育内容,但这些不是它的“特性”或特点。
要提高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首先要净化语文课堂,其次是提升教师素养,最后是重视师生情感的共鸣。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040-001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更多的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放到了首位,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已经弱化到可有可无的地步。
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初中学生的语文水平越来越差,初中语文教学也越来越缺乏语文味了。
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上出应有的“语文味”。
一、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缺失的原因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首先体现在教材的选编上
毋庸讳言,我们的教材编写工作在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上面还有一定的差距。
所选入教材的部分篇目,或是思想内容有所偏窄,或是情感表达有些偏激,或是表达方式有点稚嫩,或是谋篇布局不太严密,或是语言特色不够鲜明。
一句话,经典性严重不足。
有的作品尚没有经过时间的洗涤和历史的考验,或有文无质,或有质无文,甚至有的文质皆无。
没有经典性的语文篇目,你想让教师教出“语文味”,
确乎勉为其难。
2.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与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有关
由于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目标、方向、任务、目的并不十分清楚,其教学的着眼点、着力点都缺乏准确性、针对性、有效性,所以,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不阅读文本、不品味语言、不朗读、不板书等现象。
一堂语文课下来,听不到琅琅书声,看不到师生对文本研习时热烈交流的场景,听不到学生对文本阅读自我体验与个性感悟的交流,甚至一堂课下来竟然在黑板上见不到教师写的一个汉字,这是语文课吗?要知道,语文味应体现在文本的思想内容、情感态度、篇章结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特色)上。
如果教师不在这些方面多动脑筋、多花力气,那语文学科的特征又怎么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呢?
3.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还在于教师不熟悉对多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进入语文课堂已是大势所趋。
多媒体以其宽泛的资源环境,动感直观的画面,便捷简易的操作等优点颇受广大老师的青睐。
特别是“公开课”,对于多媒体的运用更是不可或缺的。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在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
也正是如此,现在不少教师热衷于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
在笔者看来,过分依赖多媒体,实际上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要知道,富有张力的语言如果都用直白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来了,这样的文字还有什么想象的空间、创造的余地,这只会
使语言的独特意味和情味丧失殆尽。
二、初中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
1.明确什么是语文课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
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
首先,教无定论,教师不能跪着教书,教师就应该在充分了解自
身特点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使个人的语文特色在课堂凸显,教出个
性美,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教出情、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
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妙语连珠,那就上出理来,上出趣来。
一句话,能创新的创新,能幽默的幽默,能煽情的煽情,什么都不能
的尽量真诚,也一样可以打动人。
其次,语文课要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
在语文课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教师要教得神采飞扬,学生要学得兴高采烈,师生双方都要全身心投入。
我们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努力尝试自己去解决
问题,这才是理想的教学境界。
3.教出语文课应有的语感
所谓教出语感,即教出对语言的敏感,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
让学生学会通过字、词、句的字面义读出蕴涵在其中的情境义、深层义和象征义。
这三者之间,教出对字、词、句的敏感能力是最基础最核心的,即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读”字当先,虽然语言品味可采用多种方式,比如:比较不同句式,故意遗漏重点词语,抓关键词理解,甚至还有现场表演……都能使学生格外关注重点词句,加深体会。
但是没有朗读的参与,只一味地干“品”,学生往往找不到语言的感觉,文字的妙处并没有在学生心中烙下印迹。
学生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
所以,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不断提高,需要我们不断适应。
如何使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成了一种科学的艺术,是一种教育的境界。
因此,我们应该确切的估价语文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用心去关注每一个初中学生的成长,上好每一堂语文课,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秦建新.个性化与语文味,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3期
[2]吉春亚.“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中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