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探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代大学生就业走入了“无业可就”、“有业不能就”和“有业不愿就”的困境,我们必须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教育体制、就业观念等多方面来考察其困境形成的原因,从而寻求突破困境的办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境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2-055-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不仅困扰了大学生群体,而且困扰了社会、高等学校和政府。正确对大学生就业困境进行分析研究,寻求大学生就业的应对策略,是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困境之根本途径。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困境表征

1.受岗位影响,无业可就。由于高校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大增,2012年高达680万。城镇新增劳动力数量也逐年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且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每年新增加的职业岗位数与需求岗位数不成比例,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凸显出供需尖锐的矛盾,造成了大学生无业可就的现状。

2.受条件限制,有业不能就。在无业可就的同时,很多领域存在巨大的就业空间,提供了为数不少的就业岗位,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造成了有业不能就的局面。这些限制条件主要包括:拔高人

才录用标准,如有的单位只要“985”、“211”高校毕业生;要求大学毕业生具备工作经历或经验;对大学生生源的限制,部分单位对本地生源毕业生有优惠政策,对外地生源毕业生则不予录用;对大学生性别的限制,有些单位公开不招录女大学生;有些单位开出的薪酬太低,大学生毕业生不能维持基本的工作生活条件等等。

3.受观念左右,有业不愿就。除上述两种困境外,还有有业不愿就的困境。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就业定位不准,就业观念陈旧造成的。这些陈旧的就业观念主要表现为:“铁饭碗”观念,一门心思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没有编制的单位不进;怕吃苦、不愿到基层就业的观念,“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乡村一套房”;“等”、“靠”、“要”的消极就业观,等父母联系安排,靠亲戚朋友他人帮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思想还大有人在;盲目攀比的思想,别人考研我考研,别人考公务员我考公务员,别人进外企我进外企等等表现,说明大学毕业生没能正确评估自己的就业能力,也没有很好分析自己就业的优势和劣势,看见身边的同学怎么做自己便跟着怎么做,导致就业屡屡受挫。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探析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总的可归结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1.客观原因

第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一条铁

律,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会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国家总体经济形势会影响人才的总体供需,而区域经济形势不但会影响当地的人才需求、人才环境,同时还会引起人才流向的失衡。

第二、中国劳动人口的增加。就业困境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中国不断增长的劳动人口。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岗位,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所以就业形势总体上仍然是供需矛盾突出,供小于求。

第三、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大学毕业生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在择业时往往将国家公职放在首位;有些毕业生因为受传统的求稳思想的影响,不敢出去闯,不敢进私营企业,更缺乏创业的勇气;还有些毕业生受传统的殷周天命观的影响,对天命抱着敬畏的态度,不敢也不愿为了理想而拼搏,不敢去竞争,总是习惯安于现状,以至于在就业大潮中错失良机。

第四、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首先是高教系统内部结构失调。由于各地政府及高校盲目追求高层次、大规模,导致部分高校自身定位不准,办学质量不高,办学特色不鲜明。其次是专业设置不合理。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现象比较突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当前很多大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更扎实,能力也较突出,但还是有部分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动手能力有待增强,就业能力有待提升。

第五、就业环境变化的影响。“大众教育”取代“精英教育”。从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之前的精英、天之骄子,

现在也只是普通的劳动者。传统的“统包统分”机制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导向和政策。用人单位的从业要求变得更高。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专业技能之外的综合能力要求不断提高。

2.主观原因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困境不仅是由一系列客观原因造成的,同时与大学生自身也不无关系,大致可归纳如下。

第一、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追求稳定。当前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去从事有挑战性的工作,他们往往把眼光放在具有较高稳定性的诸如公务员、教师、医生等这些国家公职上,这不仅导致了公考热、更导致了待业人数的增加。地缘情结严重。许多大学生地缘情节严重,不愿走出去,更多的选择回乡就业。官本位情结严重。中国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近几年,报考国家公务员可称得上是最热门的考试,有的岗位只有一两个,却有上千人报考。

第二、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缺乏起码的预见性,从而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大学生虽然素质高,能力强,但仍然面对单位、面对岗位无所适从,不知道什么单位适合自己的事业发展,什么岗位是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以至于就业屡战屡败,毕业前无法了结“签约”的夙愿,甚至毕业很长时间后,反复选择,犹犹豫豫,仍不能就业。

第三、大学生自身能力与职业要求的差距。学生职业能力低,与用人单位所需不相吻合。用人单位不像以前只注意毕业生手中有

几个表明他拥有技能的“本”和“证”,而更关注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爱岗敬业的精神、诚信的品质、沟通协调能力和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但很多学生不具备这些方面的素质。拼搏精神不足,常常错失朝阳行业的就业机会。缺乏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意识。学生的知识与市场需求错位。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滞后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还有部分大学生学习能力欠缺,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缺乏思考,以至于没能把学习知识转为学习能力,从而对于新的东西很难入手。

参考文献:

[1]李德全.大学生就业指导使用教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程惠斌.完善我国大学生市场化就业模式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06.

[3]王晓兵.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