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路电车(上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男子推姑娘下车事件是转折(偶然事件的触发): 摔倒的场景:摔倒在马路,后来被送医院。 路人的议论: “你对一个姑娘逞威风,也不害臊?!” “你应当找警察去告他(男子)……” 有个男人很关心地问她:你怎么啦?” “我整整一天没吃东西了……” 男子自己的表现:一句话也不说,机械地吃着馅饼……他
听到姑娘说整整一天没吃东西了,就瞧了瞧剩下的馅饼,不 再吃了。到咖啡馆打牌。(内疚、自省)
“我对你起誓,下一 站就下车……”“大 权在你手里嘛!…… 你等一会,我现在没 有零钱!”
撒谎,献媚,拖延。 (一套完整的操作, 在生活中学会了狡黠、 抵赖。)
“不害羞!少给乘客 找麻烦……”
弯腰向他(乘客)凑过去,讨钱,动作熟练自如;
一边嚼着糖,一边央求说 (借钱) “碍你什么事? 人家先生高兴借钱给我买 票……”“神经病!”
三、阅读小说的三个层次
1、根据小说环境、人物、情节的构建要素,通过阅读 能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人制造或经历了什么 事情(梳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认识和思考小说所写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他们的 表现往往是通过环境、行为、心理等描写多方位呈现。
3、从小说中走出来,进一步思考小说中的人和事,为 什么这样,说明了什么,给阅读者什么样的启发。 (有时候结合第二层次任务开展)
二、 作者简介
1、作者马哈姆德•台木尔(1894—1973),是享有 国际声誉的埃及现代作家,也是阿拉伯现实主义 短篇小说的重要奠基人。他受莫泊桑小说影响很 大,被誉 “尼罗河的莫泊桑”,他的短篇小说作 品被称为“埃及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
2、 台木尔的短篇小说广泛取材于埃及城乡社会 生活,既能深刻揭露现实中各种不合理的现象, 又会热情歌颂美好的道德情操。《二路电车》就 集中反映了台木尔小说的这种价值观。
情节发展变化:
*晚上,一位坐上电车的姑娘企图逃票,售票男子反复催 促,姑娘不得已向一位乘客讨钱购票。(第一次冲突)
*过了几天,姑娘再次坐车逃票,被售票员哈纳菲推下车 去,后来被救护车送走。(再次冲突)
*哈纳菲下班后回了家,他孤身一人,雇来伺候他的老太 婆并不能尽责,连热饭都吃不上,他把老太婆辞退了。
于是下面的情节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姑娘逃票跳车,被男子阻止;男子帮姑娘躲开稽查员查票; 两个人接着有一段关于家、关于工作的温馨对话;男子给女子 买来一块馅饼…… “姑娘惊讶地望了望他,可是他没有停下来,又卖票去了…… 当他们的眼光再相遇的时候,彼此都笑了。”
“细针密线,天衣无缝”并非到此打住,并非就皆大欢 喜,牵手同归。
2、过度劳累和沮丧的生活,使人很容易遇事发火。环境 能使人的脾气会变坏。 3、个性化解读:“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 怒,却抽刃向更弱者。”阿Q对小D、尼姑皆是。 再看女子的反应: 面对正常的购票要求,女子百般抵赖。从读者的角度, 如何看她的这种表现?
男子
女子
理解、评价
男子要她购票 “票……”
语言:“我对你起誓,下一站就下车”“大权在你 手里嘛!……你等一会儿,我现在没有零 钱!”“碍你什么事?这位先生高兴借钱给我买 票……”“神经病!……我敢起誓,他是个神经 病……”
(逢迎善变,喜怒分明。既会巧言应付,毫不矜持; 又会破口大骂,毫无顾忌。)
是一种怎样的处境和怎样的职业才会使人沦落到这样 的地步?
粤教版选修五《短篇Baidu Nhomakorabea说欣赏》
二路电车
一、解 题
1、小说以人物主要的活动场所为题; 2、编者给《二路电车》做了一句话的题解:
——尘埃里开出的花
张爱玲给她的恋人写了一句话:“在你面前我变 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我的心里是喜欢的, 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句解题里的“尘埃”,却不是身份和人格的自 我贬逐,而是活生生的残酷的现实,把人降低到 尘埃里去。那朵花,是处在底层的小人物们所追 求的浪漫与美好。两个底层小人物由怨恨到相爱 走在了一起,人生有一个美好的结果。
由冷落到热烈,从对抗到融合,这个馅饼成了爱情的象 征,也是美好生活的象征。
总结:小说依照时间顺序叙写两个底层小人物的遭遇, 注重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擅长人物对话描写,使人物 以及主题得以充分展示。
六、总结:完成小说阅读第三层次的任务:从小 说中走出来,进一步思考小说中的人和事,为 什么这样,说明了什么,给阅读者什么样的启 发。
*电车上他们第三次相遇,哈纳菲阻止姑娘跳车逃票,并 帮姑娘躲过稽查员的检查,还买了块馅饼给姑娘,两个 人彼此生出了好感。
*最后姑娘跟着哈纳菲回了家。
五、讨论,完成小说阅读第二层次的任务:认识和思考小说 所写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他们的表现往往是通过环境、行 为、心理等描写多方位呈现。 (一)男女主人公前后在电车上发生两次冲突,一个乘车购 票的简单规则被乘车人无视,造成冲突。其表现甚为激烈, 一个粗暴无礼,一个百般抵赖。为什么彼此会有这样的言 行表现?
以上三点构成一篇小说完整的阅读,特别是优秀的小 说,不仅满足人们听故事的欲望,而且滋养人的感情 和思想,提升阅读者的生命价值。
四、预习,完成小说阅读第一层次的任务: 请用自己的 话概括故事内容,注意梳理出情节发展变化的过程。
概括故事内容:小说记叙了埃及底层社会一对青年男女 由冲突到和解、最后相爱的故事。
首先是男子的表现:
从“票……”到“票!……票!……”,
再到 “天天这样……老是下一站就下车……我向老天起誓, 你要是不下车,我马上把你扔出去……”“少废话,要么 买票,要么下车……”“不害羞!少给乘客找麻烦……”
如此恶言相向,有没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有无男子 方面的原因) 1、从全文看,男子工作“从早到晚不得闲”,十分劳 累;且在家“孤身一人”,生活很不如意。
“你耳朵聋了吗?……请!给我下车!……”
令人垂涎的馅饼,令人心酸的姑娘!
这是底层人民生活的一种满足,简单廉价,却无比珍贵。
廉价,因为需求低微;珍贵,因为何其难得。
所以,第三次电车上,哈纳菲跳下车买了一个米饭肉 丁馅饼,一声不响地递给了姑娘。这成了整个故事中 最温暖的细节。
“馅饼”完成了一种结构上的呼应,也成为了一种情感 变化的载体。第一次捧在哈纳菲手里的热乎乎的馅饼, 对比出来的是女子穷困、被轻贱的窘境;第二次放在 姑娘手上的馅饼热乎乎的气味,洋溢起来的是两个人 内心的喜悦和幸福。
且看回家的一段路程:
*“好像后面有什么东西牵引着他,非回头看一下
不可。他回头望一下,就继续往前走,但是这时已
经满脸堆笑了……”
*“哈纳菲终于来到家门口……他在门口停住,等
着后面的人跟上来……” “停住”“等”“跟上来”,这几个词在这里顿时有了 热度,他们有所顾忌,但又不能抑制心头喜悦,每一个 词句都给人幸福的感觉。
提示:从对女子的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以 及他人的态度、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外貌描写(P122):没戴面纱,瘦瘦的脸,抹的 廉价胭脂没盖住苍白的脸色;褪色的米拉叶(阿 拉伯妇女穿的罩袍)、花色暗淡的蓝色旧长衫 。 (不守规矩,招摇、放肆;还看出她生活的艰辛、 穷困)
行为语言描写:
行为:走到车厢的一角坐下;面对催票的“满脸媚 笑”;(面对上车的青年)弯腰向他凑过去,一边 嚼着糖,一边央求(六个米里木),得到钱后“姑 娘冲他背后冷笑了一声,满脸带着胜利的微笑,把 双肘往座位的靠手一放” 。
他人反应:
*被男子推下车去后,一个女人“一眼就认出了 这个姑娘,幸灾乐祸地说‘活该!’”
*在咖啡馆里,熟人富尔古里对男子说“听说你 跟一个不要脸的女人吵起来了。”“(被推下 车摔倒)这是她自作自受……一点不 错。”“说到这里,富尔古里恬不知耻地纵声 狂笑起来,接着又讨厌地咳嗽了几声。”
*女子跟着售票员回家时,售票员“加快了脚步, 以免被咖啡馆里的朋友看见。”
由此表现作家对人道主义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 追求和赞美,这是作者对埃及社会底层人们生 命美好的期待。台木尔知道当时社会民生多艰, 他们对生活有憧憬和幻想,他们有权利得到安 宁和美好的生活。也给读者获得了审美的愉悦, 这是对人的关怀。
放诸整个人类,作品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关 心、爱护和温暖,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2、编者用“尘埃里开出的花”对这个故事做了形象 化地解读 。
恰如其分。一方面通过底层劳动者的生活状态反映 社会的不公,另一方面歌颂了普通人之间美好的感 情。身处不公的社会,但不能自我放弃,也不是等 待花开,而是培育花开,主动去追求美好的事物。
借到钱后又理直气壮 起来。生活练就的厚 皮泼辣的习性。
男子
女子
理解、评价
“你耳朵聋了?…… 姑娘满脸陪笑,向农 请!给我下车!……”民鞠一个躬(借钱)
售票员粗鲁地一把抓 住姑娘的瘦肩膀,吆 喝道: “你少纠缠乘 客,别不害臊!”
对售票员陪着笑脸, 想引起他的同情心: “我起誓,一定给 钱……”
万般无奈, 故伎重演, 极尽讨好, 自辱人格。
再次,这种身份设计,对社会批判的力度更大。 一个女子被迫从事这样为人不齿的职业,还处于 这样艰难的境地,更能唤起读者的同情,以及改 革社会的愿望,具有更重要的社会价值。
(三)后来两人和解而互生情愫,是否意外?为什么?
1、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细针密线,天衣无缝。
2、最为基础的是二人有共同的经济、文化、生活背景。
这只是自责,何来对女子有进一步的好感?
其一:小说有一段重要的铺垫,也是事情发展结果的伏笔: 男子回家活动(雇来的老太太不称职,锅里只有冷饭,衣服扣 子没人缝补;晚上做了个好梦,又幻想出一个少妇帮他收拾房 子的场景) 男子独处凄清的家庭环境的触动,勾起对温暖生活的渴望。
其二:接八路电车的班,姑娘不在车上,但依旧想着那姑娘。 看到窗外“微风从泛青的田野上吹来,带着一股芳香。” 岔开一笔,意味深长。留下一段彼此不能见面的空白,给男主 人公回忆与想念的时间空间,也是感情酝酿和聚积的过程。
由此,读者去体会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 审美取向;分析作者创作意图,探究民族心理 和人文精神;鼓励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 创意的解读。
从两个底层小人物相冲突到相爱,结局很温暖。 它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1、爱,才是人类自我拯救的诺亚方舟,不只个人, 整个人类都是如此。
两人矛盾的转换是以情为媒介的。情包括亲情、爱 情、友情。晓之以理不如动之以情,在这个故事里 爱情能改变人的脾气和品性,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 内容。
后半部分遂有好事者争论了:小说的高潮部分是第三 次乘坐二路电车两人了解对方心生爱慕的对话呢,还是 在最后女子跟男子回家的那段路上?
老师以为,最高潮部分是第三次在二路电车上两人矛盾消除、 心生喜悦的情节,而高潮部分的最精彩之处又是哈纳菲跳下 车买了一个米饭肉丁馅饼,一声不响地递给了姑娘的细节。 为什么是这个情节最精彩呢?
摆弄衣角,拽平了又 沉默,毕竟有愧于心。
折叠上,折叠上再拽 (羞恶之心,人之本

性)
抬高嗓门催
“票!……票!……” 堆出一脸媚笑,装出
带着蔑视的眼光
很天真的样子。
表演,放下一个女子 应有的矜持。
(活出自己讨厌的样 子)
“天天这样……老是 下一站就下车……我 指着真主起誓,你要
是不下车,我马上把 你扔出去……”
试想哪一个女子不想体面甚至优雅地生活,并被人尊重? 是什么原因改变了一个女子的社会形象?
正是穷困,磨去了一个女子应有的尊严和体面,也让她的性格有了 强悍、无赖的一面。 阅读感受:惊讶,厌恶,同情;悲哀。
在贫富悬殊的社会,贫穷是罪恶的根源。(作者的社会批判意识)
(二)还有一个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特别关注的 问题,男主人公是二路电车的售票员,而女主人 公身份却若明若暗,她到底是做什么的?作者对 她的身份设计有何意义?
第二次坐车有一处哈纳菲吃馅饼的详尽描写,姑娘的反应: “忽然她的鼻孔抽动一下,接着就贪婪地吸起热馅饼的香味 来”“她的眼睛只顾盯着那个馅饼,不,更准确地说,盯着 剩下的那块馅饼……她在寻思馅饼的滋味,觉得这个人安详 地,一口一口咬着馅饼,不慌不忙地咽下去,这是多么的幸 福啊……”
售票员一声吼叫,把她从梦幻里拉回来。
女子被人嘲讽、蔑视,应该做的是见不得人的 事。
从普遍的传统的认识判断,女子从事的是一份卑 贱的事务。
那么,女子作为妓女身份的定位,体现作者怎 样的思考?
首先,是社会真实的再现,是作者对底层民众 生活的真切关注,体现作者的悲悯情怀。
其次,以妓女为原型,把人物地位降到了社会最 低点,其代表的意义更加普遍,肯定社会每一个 人都应得到关心和帮助,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平等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