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公共危机事件不断发生,再次引发了我们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深刻思考,国内的学术上也对公共危机取到了不错的研究成果。

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分析与研究,以及研究危机事件管理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政府体制为,不仅是公共行政学上的重大理论课程,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针对国内和国外的对危机管理的研究以及公共危机的背景。

第二部分首先对本文涉及的公共危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进一步介绍了它的特征和分类;接着又对政府危机管理的定义和内容进行了界定。

第三部分主要从政府机制不健全、法律体系不完善、信息透明度不高和公众危机意识淡薄等方面,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和深入的剖析。

第四部分是根据以上部分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并且了借鉴国外在危机应对时的经验,提出了一些提高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意见与建议,旨在为我国的决策实践提供参考.第五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梳理,是整篇文章的总结。

关键字: 公共危机;危机管理;政府管理; 体制改革ﻬ前言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社会转型期和经济装期,这个时期也是一个公共危机事件多发期。

危机事件的频发,会给我们的社会、任命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更会因为人们内心的恐慌而引起的社会动荡,给国家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而人们在面对危机的发生时,往往没有好的应对危机的能力,无法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政府也通常也在危机发生后才想办法处理的被动型态度。

人类社会不是现在才遭遇危机,自古以来危机给人类造成的伤亡与损失几乎可以与文明的进步程度同日而语.在对抗危机的过程中,政府无疑承担着最为重要的责任。

危机虽然不可能绝对避免,但却可以管理、控制和化解,尽可能减少危机的发生,并把危机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同时,将公共危机装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契机,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我国今年来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是迅速的,这也使得危机事件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复杂和频繁等特点.由此可见,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的管理能力、提高政府的决策者的能力已是大势所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目前已处在人口、资源、环境、效率、平等社会矛盾的瓶颈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公共危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作为一个集体行动系统,主要有两大类子系统构成,即以公共权力为核心的政府系统和以合作网络为特征的社会系统。

当前社会体制下,虽然政府是危机管理的主要部分,可并不是唯一的管理机构,政府不可能全盘取代公民参与危机管理所发挥的作用。

社会公民参与危机管理所起的作用的独特性、有效性是独一无二的,其参与将更加有利于社会共同管理群体的构建,为社会组织的发展起引导和促进作用。

本文以公共危机管理中参与主体的不同类型、不同方式及其所发挥效用的不同进行分类阐述并作为本文的逻辑起点,结合“2011年3月日本9.0级地震”这个典型案例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得出适合我国公民参与的有效方法。

本文在借鉴一些外国经验做法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政府、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就积极鼓励公民危机参与,加强公民参与管理;努力营造公民参与危机管理的社会文化氛围;着力提高公民自身参与危机管理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的对策建议,从而以增强各个治理主体间相互合作的有效性来提升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整体有效性。

目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殷艺琳)目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官员、民众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薄弱,危机管理机制不健全,信息公开机制缺乏,危机管理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危机管理对策。

一、目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一)官员、民众危机意识淡薄,应对危机能力薄弱作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主体,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社会民众都普遍缺乏危机意识,且特别缺乏强烈的防范危机的意识。

由于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危机一旦来临便陷入恐慌之中,给对于危机的处理带来极大困难。

比如如今年3月的“谣盐”事件,民众捕风捉影的恐慌以及官员缓慢的辟谣无疑在提醒世人,官员、民众危机意识淡薄,应对危机能力薄弱。

首先,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理念还只是将应对危机事件视为常态管理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作为一种特殊而独立的管理方式。

在进行危机决策时,对危机事件的紧急程度和危害性认识不足,低估了危机事件对社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旦突发危机事件,自然应对不力。

其次,我国民众的危机意识和灾难应对能力都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面对危机缺乏冷静的心理反应,往往出现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轻信并参与传播流言和谣言;盲目采取一些非理性行为。

危机发生后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出现社会恐慌,此时人们往往表现出一些不合作和不合理的行为。

例如在火灾、洪水、地震发生时,有些人只考虑自己的安全和便利,而忽视了与他人的合作,结果是出现混乱和无序,达不到预期的逃离目的。

(二)政府危机管理的运行机制尚不健全我国政府在危机管理体制上采用的是分部门、分灾种的分隔管理方式,当遇到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应对的“综合性”危机时,将产生很高的协调成本,并严重影响反应速度。

比如,“甲流”期间暴露出政府的危机管理缺乏系统的战略和政策规划;缺乏系统化和制度化的教育、训练、组织保障;缺乏整合和协调的机制,政府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欠缺;缺乏制度化的财政资源保障和人力资源保障等等,都使我们看到我国危机管理机制的不健全。

试析公共危机管理中关于公众参与问题的分析

试析公共危机管理中关于公众参与问题的分析

试析公共危机管理中关于公众参与问题的分析论文摘要随着公共危机事件的不断发生,政府作为危机管理的主导者,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公众作为社会成员需要与政府协作,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方式,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实践上,公众参与都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危机意识不强,意识与能力欠缺,传统管理理念严重阻碍束缚着公众参与危机管理,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缺乏广泛灵活的组织等,亟待措施解决:开展危机教育,培养危机意识,提升参与能力;转变政府传统的管理理念,积极促进公众参与危机管理;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危机管理法律体系;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保证社会组织的自由性和灵活性。

论文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政府公众参与近几年来各类公共危机事件,无论是自然灾害事件还是社会危机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建立一个全面的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政府作为管理体系的主导人承受着巨大压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单靠政府的单薄的力量是无法出色完成公共危机的治理完善,这个时候就需要组成社会成员的公众、各种社会组织的力量。

古语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因此公众的参与对于公共危机的管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公众参与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实际意义首先,公众参与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管理”理论表达了一种管理的新思想,要实现治理,实现善治,不单单依靠政府这一角色,更需要公众、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进来,努力协作,共同实现善治;其次,由于公共危机具有不可预料性、不确定性、破坏性大等特点,政府也因为自身的局限性,在短时间内提供的公共资源有限,空间分配的密度也有限,从而对于某些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无法做到有效及时的处理,导致大量人力、财产损失,这样的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因此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是无法达到良好的危机管理的,公众的参与是实现良好危机管理的重要保障;再次,公众参与能够增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公共危机治理中的社会参与主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公共危机治理中的社会参与主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公共危机治理中的社会参与主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牛秋 业 , 张桂娥
(. 1 济南大学 政 治与公共管理 学院 , 山东 济南 2 02 ;. 市张店 区第七 中学, 5 0 2 2淄博 山东 淄博 2 5 0 ) 50 0
【 摘 要 】 危机频发 已经成为公共管理 中不可避 免的重大挑战 , 和社会的 良性互动 , 政府 公民 、 志愿者 、 第三部 门 和社 区的高度参与 , 在应对各种 突发危机事件 中发挥 出重要的功能。在我国, 各方社会力量作为主体 在公共危机 治理 中 涉及 的领域不 断拓展 , 与程度 日趋深入 , 参 其主体性逐渐突显 , 但相 比之下 , 这种社会参 与机制 的发展 尚处 于萌 芽阶段。 社会参 与主体在公 共危 机治理 中存在许 多问题 , 完善公共危机 治理 中的社会 参与主体 ,在公 共 危机 治理 中存在 的 问题
虽然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危机 治理 , 可对政府管理 的部分失 灵予 以纠补 , 但在 现实生活中 , 府与社会 缺乏 良性互动 , 政 多元 的社会参与主体在运作中表 现出普遍 的不足 。 ( ) 一 志愿 者 服 务 有待 制 度化 在我 国, 志愿者 制度还是 一个新鲜 事物 , 相关理 论和实践 研究 才刚刚起 步。 志愿者是危机治理机制中人力 资源的重要来 源, 其管理绩效直接影 响到公共危机治理的成功 。从 目前我 国 志愿者实践上 看 , 志愿者 、 志愿者 组织 以及 志愿服 务活动缺乏 规范化 、 制度化 和系统化 , 与现代 公共危机 治理 的要求 和构建 和谐社会 的愿景相 比, 志愿者制度存 在不少急需解决 的问题 。 1 . 志愿者管理混乱 ,谁来管” “ “ 、如何 管” 是最大的瓶 颈。在 参与公共危机治理 的过 程中 ,广大志愿者缺乏统一组织协调 , 造成 志愿者参 与人 数众 多而有效志 愿行为 的稀缺 的人 员分配 问题较为普遍 , 且志愿 者力 量分 布不平衡 。 在志愿工作中 , 缺少 对志愿者 常规化 、 规范化 的培训 、 指导 、 评估 和激励 , 一方 面不 利于调动志愿者 的持续参 与热情 , 一方 面也影响着其他社会 另 参与主体在危机状态下的运作。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的困境与对策分析摘要: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既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也有显着的经济价值。

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还处于较低的层面,存在着公民参与意识薄弱、参与能力低,参与的从属性和被动性明显;公民参与缺乏制度化和组织化保障、公民危机应急能力培训缺失等问题。

因此,必须更新观念、完善城市危机法律制度和危机教育机制。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公民参与;政府危机管理Abstract: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hinese crisis management not only has the importantly societal significance, but has remarkably economic value. Nowadays,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hinese Crisis Management has been at relatively a low level, which has a lotof problems, such as low awarenes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adequacy of legalization and systematization, weak organizational foundation. It is essential to renovate the concept, improve the relevant legal system and the emergence education mechanism.Key words: crisis management;public participation; situation;counterm公共危机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以满足社会抗击危机的安全需求为核心的组织框架和运作机制,最终把危机显在的破坏力降低到最小程度。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初 始 阶 段 政府 不 能 及 时 、准 确 的获 取 信
转 型 的 重要 阶 段 ,此 间社 会 结 构 以 及社 会 控 制体 系也 发 生 着 变化 与重 构 ,传统 和 非 传 统 的威 胁 因素 相 互 交织 ,显 在 与 潜 在 的 社会 风 险 增 加 ,由社 会 风 险 转化
完 毕 之 后 ,该 指 挥 机 构也 就 撤 销 解 散 。 先 关工 作 人 员 回 归原 单 位 。 由此 可 见 , 我 国 尚未 建 立全 国性 的 公 共危 机 管 理 的 常设 机 构 ,全 国 性 的公 共 危机 应 急 管 理 体 制 也 尚未 形 成 。 另 一 方 面 ,我 国 政 府 虽形 成 了 较 为 完备 的垂直 行政 管 理 体 系 ,但 是 部 门地 区横 向整 合 能 力差 。 因
些成绩 ,但是我们要客观的看待我 国
目前公 共 危 机 管 理 的现 状 ,依 然 存在 着
很 多问题 。 第 一 ,我 国政 府 的公 共 危 机 管理 缺
的 法制 保 障 。 我 国公 共 应 急 法 制还 不 健 全 ,这 主 要体 现 在 两 个 方 面 :一 是 现 行 公 共 应 急 法 制 尚不 健 全 ;二 则 是现 行 公
O RN DE

E TR R E} N’ P t 一 管理方略 E S 口]
C L UR UT E 一 一
我 国 公共危 管 理存 在 的 问题 及 对 策分析 机
文, 杨洋
公 共危 机 管 理 并 不 是 新 事 物 。每 个
国 家都 会 遇 到 各 种各 样不 尽 相 同的 危机 事 件 。 中 国正 处 于经 济 社 会 剧 变 与 社会
为公 共危机 治 理亟 待解 决的 问题 。 第 二 ,政 府 的公 共 危 机 管 理预 警机 制 不健 全 。危 机 管 理 的核 心 在 平 时 ,在 于 预 防 ,而 不 在 于 出现 了危 机 之 后 的力 挽 狂 澜 ,我 国 目前 没 有 专 门 的危 及 预 警 机 构 。危机 监 测 不 力 。预 警机 制 不 健全 不 仅 在 于体 制方 面 ,部分 政 府 官 员 的危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问题分析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问题分析

在政治、经济 等 活 动 中,无 法 掌 握 权 力 的 民 众,其 意 见在未来能有计划地被列入考虑[3]。”据此,本文将 公民参与定 义 为 公 民 通 过 一 定 的 参 与 渠 道,参 与 或 影响政府公共政策或公共事务的行动过程。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 公 民 参 与 的 能 力 和 意 识 较 过 去 有 了明显的提高,但是,民众中蕴含的巨大的危机应对 能力还没有得到政府足够的重视,也存在诸多问题,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一) 我国政府和公民参与危机管理的意识和能 力不强 对于一个国 家 来 说,理 性 的 公 民 安 全 意 识 和 较 强的危机 处 理 能 力 是 整 个 国 家 公 共 危 机 管 理 的 基 础[4]。然而,从过去的危机应对过程中,我们不难发 现我国政府和公民参与危机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十分 薄弱,缺 乏 发 达 的 危 机 应 对 文 化,从 而 导 致 在 危 机 前、中、后会 发 生 一 些 非 理 性 行 为。 危 机 发 生 前,各 级干部和广 大 群 众 认 识 不 足,工 作 和 生 活 中 往 往 存 在麻痹和侥 幸 心 理,导 致 常 规 的 公 共 管 理 中 缺 乏 危 机管理的准备,对于存在的危机隐患也熟视无睹,麻 木不仁。危机 来 临 时,由 于 社 会 公 众 获 得 信 息 渠 道
收稿日期: 2012 - 07 - 13 作者简介: 张东艳( 1984 - ) ,女,河南洛阳人,洛阳师范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公共事业管理。
47
有限,获得的 信 息 不 对 称,不 充 分,常 常 出 现 恐 惧 和 焦虑 的 心 理,做 出 一 些 不 合 理 和 不 合 作 加 政 府 治 理 危 机 的 难 度,造 成 更 大 的 损 失。而危机被控制后,民众缺乏危机善后总结意识。 此外,政府仅仅重视在危机应对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忽略危机善后过程中公民参与积极性的调动。

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与解决策略

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与解决策略

完善是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丈中指出政府应建立公共危机教育体系和完善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 法规 、 满足公 民知情 权 、 进非政府 组织 参与公共 危机 管理则是 解决公 民参与公 共危机 管理 困 的策略 。 促 境
关键 词 公 民参 与 公共 危机管理 中图分 类号 : 6 D3 合作伙伴 共 同供给 公共产 品和 服务 , 并对政府实施 监督 的活 不到位 的情 况 , 法行政仍 需 J强 。另外 , 依 J u 在政府 处理公共 危机
动 与过程 。公 民参与的 基本特 征如下 : 1 公民参 与的主 体包括 过 程中, () 我国在防 止公 民权利受到侵 害的执 法监督方面还 缺乏相 公 民个人和 公民组织 : 2 公 民参与不 仅仅局 限于投 票选举代 理 关 的立法 。 () 因而 , 公民有序 参与 作为 公共危机 管理过 程中必不 可 者和 公共政 策的 制定过 程 ,而 是逐步 拓展 到公共 政 策的执 行过 少 的步骤 和必要 组成部 分难 以得 到保证 。面对 目前我 国公共 危 程, 甚至 按照 民主 治理的要 求, 充当政府 合作伙伴 , 供公共 产品 机 高发的现状 , 民参与机 制的 制度化 建设迫 在眉睫 。 提 公
提高政府 公共 危机 管理能 力的关键 。广 大 公民只有 以合法 有效 效率, 直接影响到公民利益。就 目前我国的状况来看, 主要存在 的形 式, 通过科 学化 、 化的渠道和途 径 , 制地 自动参 与到 如下 问题 : 制度 有节 首先 , 政府 没有正确 对待公 民参与公共危机 管理 , 没有
政府 危机管 理活动 中来 , 充分 发挥 公民集体 参与 的力量 , 能创 认清 公民参与 的重要性 。 次 , 在公 共危机管 理中没有 给公 才 其 政府 造 良好的公共 危机管理 , 效地提高社会 整体危机 应对 能力和政 有 府危 机管理 的效 能, 减少危 机带来 的损 失。

浅谈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和对策公共危机是指由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引起的重大社会危机。

面对公共危机,公民参与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公共危机管理涉及政府、企业和公民等多方的责任和参与,而公民参与对于构建透明、高效、公正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公民参与能够有效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透明度。

公共危机管理涉及到数以万计的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因此公众对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和决策有着合理的期待和要求。

通过公民参与,可以使民众对公共危机的发展过程、管理措施和预案有所了解,进而增强公众的信任和对政府、企业的合理支持。

公民参与不仅可以提供信息透明度,也可以增加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让民众对决策过程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的机会,提高矛盾处理的合理性和公众的满意度。

其次,公民参与可以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多元化决策。

公共危机涉及的领域广泛且复杂,需要多方的知识和智慧进行综合决策。

公民作为公共危机中直接受益和受害的主体,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能够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和意见。

通过公民参与,可以将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进行整合,形成多元化的决策体系,减少决策的盲点和失误,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效果。

再次,公民参与能够增强公共危机管理的社会责任感。

公共危机往往对社会和个体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而公民参与能够让公众主动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到危机管理中来。

通过公民参与,可以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共同应对公共危机,减少损失和风险。

然而,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公民参与需要建立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让公众能够及时获得公共危机的信息和决策。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政府和企业在信息沟通上存在困难,导致公民参与的效果不佳。

因此,建立起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提高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对于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公民参与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使公众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危机管理。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它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民主化程度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质量。

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存在着不少困境,这些困境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进行浅析,并提出对策。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政府主导、信息不对称、公民参与渠道不畅等方面。

在我国,政府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比较突出,导致公民很难直接参与到政策的制定与评价中。

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远远多于公民,造成了信息不对称现象,这使得公民很难对政策做出准确的评价。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渠道不畅也是一个问题,很多时候公民即使有意愿参与,也找不到合适的平台和途径。

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往往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和渠道。

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一些公民参与机制,如公众听证会、社会评估等,但是这些机制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很难真正发挥作用。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往往只顾及自身利益,很少考虑到公民的利益和诉求,导致公民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公共政策过程中缺乏公平和公正的参与机制也是一个困境。

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政府和企业往往占据着话语权,公民的声音很难被听到。

即使在一些公开的参与环节中,也存在着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等方面的不公平现象,造成了一些公民无法真正参与到决策过程中。

针对以上困境,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对策来促进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

政府应该建立更加开放、透明、民主的决策机制,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参与权利,鼓励公民广泛参与到公共政策过程中来。

政府应该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提供更多真实可靠的信息给公民,避免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

政府还应该创造更多的公民参与渠道和机制,为公民提供更多的参与选择。

我们也需要加强公民参与机构和组织,促进公民组织与政府的对话和交流,推动公民参与政策议题的讨论和决策。

公民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参与机制,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水平。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是一个重要的民主体制建设之一。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公民参与,多次强调公民参与是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但是,我国的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困境和障碍,这些困境和障碍既来源于政府和行政机构,也源自公众自身,本文将从政府和公众两个方面来分析具体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政府方面的问题1.对公众参与的态度不够积极政府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态度不够积极。

在有些部门甚至是有意忽视公民意见。

公众的意见未能被及时反馈和考虑,最终导致决策无法得到较大程度的支持。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应该树立公民参与的理念,提供更多机会让公众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信息公开不够透明政府的信息公开不够透明,公众难以了解政府决策的过程和获得必要资讯,这限制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发展。

政府应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通过透明的沟通和公开的信息,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政策制定的过程与方向。

3.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目前我国相关的公共政策参与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通过这些条例,公众参与能力被限制。

政府应该逐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让公众参与合法化、规范化,真正发挥公众的力量。

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主体是公众,但许多人对于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够重视,参与意识不够强烈,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重视公共政策的认识,让公众加强自己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公众参与方式不对公众对于参与方式的选择不足,主要还是传统模式,没有利用到网络、新媒体等现代技术的最大化发展。

因此,公众的意见、建议传递等方面有所欠缺。

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当推动网络化、信息化的参与方式,同时也鼓励公众多参与线下公共面议、公民研究小组等多种形式的民间讨论,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质量。

3.参与过程中的权利保护不足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可能会遭遇不良的对待和打压,或在整个过程中所表达的观点、意见难被采纳,这都是过度控制和制约公民参与的一大障碍。

浅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材

浅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材

浅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校名称内蒙古电大鄂尔多斯分校姓名杨利平学号1215001209443专业行政管理教育层次本科入学时间2012指导教师土斌斌论文提纲一﹑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梳理(一)公共危机的内涵(二)公共危机管理二﹑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一)公共危机管理对我国的政治意义(二)公共危机管理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三)公共危机管理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三﹑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一)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不健全(二)危机意识淡薄(三)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不健全四.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应对之策(一)健全长效的反危机战略规划(二)建立科学有效的危机预警监测系统(三)建立常设的综合性、统一协调机构(四)加强公共危机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公众危机意识(七)其他方面的努力(六)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机制(五)健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保障浅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公共危机具有的突发性﹑不可预知性及其强大破坏性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对经济和社会的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破坏,阻碍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还极有可能因此导致一个国家或地方政治的不稳定。

能否解决好公共危机问题是对当前政府的极大考验,但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时仍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将从公众的危机意识﹑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及法律制度等方面详细阐述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有效提高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公共危机危机管理机制系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多,其必然会面临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这些也极有可能带来许多灾难性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积聚为一场大范围的公共危机事件,最终影响国家﹑社会﹑人民的正常秩序。

回顾历史,中国自古就有居安思危的思想,提醒人们在安全时要提前做好危机发生后应有的各种积极应对措施。

但是危机的突发性﹑破坏性等特征的存在会给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带来很多问题,例如灾前预警不到位﹑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如何顺利解决这些问题,有效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是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及其政府的很大挑战,也是新时期我国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

公民参与城市公共危机治理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公民参与城市公共危机治理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青春岁月198一、前言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城市公共危机事件在近些年来频繁爆发。

例如,2013年春季黄浦江死猪事件,2015年云南“9・16”山洪泥石流和天津港特大火灾爆炸事故。

仅仅依靠政府“单中心”治理,已经难以应对当今的城市公共危机,公民作为公共危机事件中最直接的受害者和利益相关者,应该被引入到危机治理的过程中来,承担起城市公共危机治理的责任。

二、公民参与城市公共危机治理的现实意义公共危机事件的爆发具有多重不确定性的特点,即发生的时间、地点、危害程度、危害对象等众多因素均无法确定。

政府在危机突发的短时间内所能提供的公共资源是有限的,资源分配的空间密度也是非常有限的,这必然会造成政府对某些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无法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因而延误最佳时机,给社会和广大民众带来巨大的灾难损失。

因此,仅仅依靠政府的“单中心”治理很难在当今的危机治理中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无论是在危机治理的哪个阶段,都离不开公民积极有效地参与。

城市公共危机治理本应该就是一个由政府和各类社会力量共同携手应对的过程,是一个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力量、全社会共同其中的组织体系。

公民作为城市公共危机事件中最直接的受害者和利益相关者,理应参与到危机治理的过程中来,肩负起治理城市公共危机的责任与义务。

三、公民参与城市公共危机治理所面临的困境政府部门已经不再是城市公共危机治理的唯一统治者,公民的积极参与变得异常重要。

但是在城市公共危机的治理过程中,公民参与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面临着重重困境。

1、公民参与意识薄弱,参与主动性差由于传统官僚思想的根深蒂固,当前的城市公共危机治理仍然停滞在政府“单中心”的层面上,公民的参与作用往往得不到正视,久而久之,公民参与危机治理的主动性与自觉性逐渐下降。

甚至由于缺乏危机意识,公民面对危机时常常束手无策,贻误时机,导致危机升级蔓延,给社会和民众带来更为严重的损失。

2、公民参与渠道不畅通,缺乏制度化、组织化保障公民参与机制不完善,制度化参与渠道不畅通,参与的社会组织,如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志愿者组织等,在数量和能量上均与世界强国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城市危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3100字

我国城市危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3100字

我国城市危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3100字0 引言城市危机属于公共危机,主要指的就是城市或者部分市区的公共秩序和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可能已经受到了重大威胁,进而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

从目前我国城市危机管理的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包括城市危机管理意识淡薄、城市危机管理资金投入不够、城市危机评价机制有待提高等,因此,我国相关政府就应该充分认识到城市危机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政府部门和公众的危机管理意识,并加大危机管理宣传投入,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从而促进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城市危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1 城市危机管理意识淡薄1.1.1 政府人员城市危机管理意识淡薄从目前我国城市危机管理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政府人员城市危机管理意识还比较淡薄,相关的工作人员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危机爆发前预防工作的重要性,一般情况下,都是在重大危机发生之后,相关的工作人员才会采用紧急措施进行补救,这样势必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1.2 公众危机意识淡薄众所周知,只有拥有了健康的生命,才能把所有的工作做得更好,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我们所有的人都不能安于现状,应该居安思危,不要等到危机到来时,才发现我们一无所有。

目前,公众危机意识比较淡薄,很多人都是以自我意识为主,总是存有侥幸心理,过于自信,一旦危机来临,根本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忽视了对危机管理的重视[1]。

1.2 城市危机管理资金投入不够1.2.1 城市危机管理系统资金投入不够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危机管理工作起步比较晚,对城市危机管理系统的资金投入不够,从而使得城市危机管理经常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

与此同时,从全面预防和抵御城市危机来看,我国相关政府的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这也给监测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因此,为了保证城市危机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国相关政府就应该加大对城市危机管理系统的资金投入,从而促进城市的稳定发展。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过程则是保障政策合理性和民意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我国现行制度和实践中,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存在一些困境,需要通过一些对策来加以解决。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困境在于缺乏充分的信息透明度和公开度。

在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通常掌握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公民往往难以获取到相关的信息,这就导致了公众在进行参与时常常处于不对等的地位。

政府还存在一些信息扭曲和控制的行为,阻碍了公民对政策的准确理解和有效参与。

对策上,应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和机制,提供公民获取政策信息的便利条件,确保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时具备平等的信息基础。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困境还表现在缺乏有效的参与渠道和机制。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些公民参与的制度和机构,如听证制度、政府听民声平台等,但实际上公民的参与机会仍然有限,决策权往往仍然掌握在少数决策者手中。

对策上,应继续完善公民参与的制度和机制,扩大公民参与的领域和范围,建立多样化和灵活性的参与渠道,提高公民参与的机会和质量,实现公众有效参与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目标。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困境还体现在参与过程中的不平等性。

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还受到一些社会地位、资源和利益差距的制约,导致一些群体和个体无法充分行使自己的参与权利。

对策上,应加强公民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公众对政府决策和政策的理解和评估能力,同时还应加强特殊群体的参与保障,关注弱势群体的声音和权益,保障其参与公共政策的权利。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困境还在于公民参与的结果难以得到充分实施和反映。

公众在参与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往往难以得到及时采纳和回应,导致公民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不满和不信任。

对策上,应加强政府对公众意见的接受和回应机制,确保公众意见能够及时得到处理和反馈,并且将公众意见的采纳和反映真正落实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增强公众对政策的认同和信任。

浅谈我国危机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

浅谈我国危机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

浅谈我国危机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摘要】政府的危机管理体系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完整的组织体系,公民在政府危机管理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既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也有显著的经济价值。

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还处于较低的层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因此必须“对症下药”,努力扩大公民的有序参与。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公民参与;困境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公共危机事件在中国不断出现,9·11事件及非典危机的发生,使危机管理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极大关注。

危机管理是指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的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

由于危机事件的发生具有时间的不确定性,地点的不确定性、危害程度的不确定性、危害对象的不确定性及处置的紧迫性等特点和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处理公共危机时会出现“政府失效性”的问题,这说明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仅靠政府的力量要付出极高的成本。

因此社会公众的参与必不可少。

一、我国公民参与政府危机管理的障碍分析(一)我国公民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较弱在政府危机管理中实现有序的公民参与最终战胜危机的保证。

但是我国公民普遍缺乏在危机状态下的积极参与意识,公众一直习惯于把自己当作危机管理情境中的管理客体,是被管理或救治的对象,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危机管理的主体之一,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公民参与制度化程度低“制度化参与”是指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政府对政治参与的管理都依据法治原则,以法律规定和确认的方式和程序进行的参与方式。

目前,我国公民参与政府危机管理尚未纳入法律和制度化轨道,对于公民参与危机管理的权利及责任方面没有比较清晰和明确的法律规定和保障。

因而,公民有序参与作为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和必要组成部分难以得到保证。

(三)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信息公开机制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通常不是一个部门就能有效完成的,它是一个跨区域、跨时段的综合性系统管理工程。

公众危机管理难题与改善途径

公众危机管理难题与改善途径

公众危机管理难题与改善途径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也称民间组织,是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由民间资源组织起来的,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非营利性、非政治性的社会组织。

按照世界银行的定义,任何民间组织,只要它以援贫济困、维护穷人利益、保护环境、提供基本社会服务、促进社区发展为目的,都可称之为非政府组织。

自从2003年SARS危机以后,作为“第三部门”的非政府组织在我国有了比较显著的发展,其在处理社会危机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部门起着主导作用,但政府部门往往因其自身的局限而限制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在这种情况下,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体,弥补了政府部门的某些缺陷,在提高危机管理的有效性、聚集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非政府组织的优势分析公共危机通常是指一种危及全体社会公众生命财产和共同利益的紧急事态。

公共危机管理也称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或紧急状态管理,一般指公共危机的减缓、预警、化解和恢复等全过程的应对安排。

面对公共危机,从政府来讲其优势在于:能够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法纪、维护社会秩序,若为冲突事故,则能维护国家安全;能够迅速调动资源,并有政府财政支出为保障;若为暴力性或特别重大的危机事件,政府可能动用军队、警察等暴力机器。

但如果政府为冲突的一方,其参与应急管理则不具备中立性,且其行政决策过程受管辖区域限制,视中央和地方权责划分而定。

而非政府组织因其自身的特点,在参与危机管理过程中表现出与政府组织不同的功能与作用,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

相比政府部门的体制和某些政治原因的限制,非政府组织结构更具有弹性,可以迅速做出反应,灵活处理和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同时给复杂的突发的危机事件带来新的思维。

非政府组织有一定的信息优势,可以使政府决策更为准确。

其二,具有专业性和开放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的困境与对策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既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也有显著的经济价值。

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还处于较低的层面,存在着公民参与意识薄弱、参与能力低,参与的从属性和被动性明显;公民参与缺乏制度化和组织化保障、公民危机应急能力培训缺失等问题。

因此,必须更新观念、完善城市危机法律制度和危机教育机制。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公民参与;政府危机管理Abstract: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hinese crisis management not only has the importantly societal significance, but has remarkably economic value. Nowadays,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hinese Crisis Management has been at relatively a low level, which has a lot of problems, such as low awarenes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adequacy of legalization and systematization, weak organizational foundation. It is essential to renovate the concept,improve the relevant legal system and the emergence education mechanism.Key words:crisis management;public participation;situation;counterm公共危机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以满足社会抗击危机的安全需求为核心的组织框架和运作机制,最终把危机显在的破坏力降低到最小程度。

2003年非典危机、2006年洪水和干旱灾害、2008年初南方百年未遇特大雪灾以及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8级强烈地震……一系列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考验着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危机管理体系。

公共危机发生之时,社会公众是突发性危机事件直接威胁的对象。

良好的公共危机管理需要广大公民以合法有效的形式,通过科学化、制度化的渠道和途径,有节制地自动参与到政府危机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来。

公民参与危机管理,不仅仅是表现为个体的单独行动,而且需要通过各种社会组织(包括非营利性组织、具有营利性质的工商业组织)来发挥公民参与的集体力量。

现阶段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中,在危机发生的每一个阶段,公民参与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公民的参与有效地提高了社会的整体危机应对能力和政府危机管理的效能,大大减少了危机带来的损失。

一、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现实意义政府危机管理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政府的作用,而且受制于公民参与的有序性。

不论是在危机预警阶段,还是在危机发生后的救助阶段,都离不开公民的有效参与。

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组织和社会相关力量共同应对危机事件的全面系统过程,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完整的组织体系,是涉及多部门、全方位的应对网络。

但是,由于危机事件的发生具有多重不确定性,即具备发生的时间、地点、危害程度、危害对象等多重因素的不确定性。

政府在短期内所能提供的公共资源有限,空间分配密度有限,必然对于某些突发危机事件无法采取及时和有效的应急措施从而造成损失。

因此,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实现危机应对的高效、快速、协调和灵活。

公众参与,是政府危机管理中提供公共安全、预防危机发生、减轻危机危害、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内在保证。

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有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一)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社会意义1.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增强公民危机意识地震、洪灾等公共危机事件在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生命、财产等物质损失的同时,也对人们的心理、公众生活方式以及公众价值观带来深刻的影响。

公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本身完全具备参与危机管理的能力,并且拥有最广泛的社会资源。

对以政府为主导的危机管理体系而言,公众参与危机管理,并且理解和配合政府采取的各项危机管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应有的效力。

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

很多危机事件表明,公民危机意识淡薄、危机防范和处理能力匮乏、应对能力不够,是造成损失的不可或缺的原因。

在通常情况下,社会公众是突发性危机事件最为直接的”受害体”,是公共危机中受到冲击最广泛、最直接的群体。

引导公民有序地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可以使公民深刻感受到参与危机管理既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是自身不可让与的权利。

更重要的是,公民有序参与危机管理,可以提高今后危机事件的应对能力,积极组织自救互救,为最大限度的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作出努力。

2.提高社会自我救助能力目前,我国的政府危机管理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和属地管理的模式。

长期以来,危机发生后我国公众习惯于期待和依赖政府。

然而,政府的危机管理体系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完整的组织体系,公众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发挥自身的作用。

广泛而有序的公民参与,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危机事件爆发的频率,同时,极大地减少危机可能造成的混乱和损失。

3.有效减少轻信并参与传播流言、谣言等不合作行为的发生,保证社会秩序稳定由于公众是公共危机最直接的作用对象,所以,公众难免对公共危机管理提出最具体最切合实际的目标和要求。

公众会要求政府尽快解决危机,并且希望了解和掌握危机处理的进程和现状。

对于危机的解决表达自身意见和想法。

公众参与到危机管理中。

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把公众各方面的诉求通过合理的渠道和方式表达出来,从而架构起政府和民众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公众的参与,可以使公众了解危机的真相,消除不必要的恐慌,以及减少轻信并参与传播流言、谣言以及危机现场的抢夺等不合作行为的发生,从而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经济价值1.有效解决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失效性”问题由于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仅靠政府的力量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影响巨大的公共危机事件。

因此,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除自身积极参与并发挥主导作用外,更应注重公民社会乃至市场的全面参与。

包括非营利组织在内的各类社会公众参与到公共危机管理中,可以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在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和灾后重建过程中的自我救助能力,同时有效地促进公众和政府以合作的姿态共同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事件。

2.确保解决危机的公共利益取向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是政府政治决策和政府行为的逻辑起点。

公共危机管理以提供社会公共安全为宗旨,以保障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指向。

政府在危机管理中,期望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保障公共利益。

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可以建立起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公众不再是被动地了解和执行决策结果,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参与危机管理的机会和更多的知情权。

通过公众参与,可以建立起强有力的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网络,对危机决策和决策执行的失误进行及时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公共危机管理的公共利益取向。

3.帮助政府正确决策,降低危机管理成本危机爆发后,政府必须在有限的信息、资源和时间等约束条件下找到相对合理和满意度应对危机方案,及时有效地化解危机。

公众参与到公共危机管理中,既有助于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充分了解和重视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和愿望,同时及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使危机决策得以迅速实施。

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公民的有序参与能够及时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效缓解由于危机造成的物质损失和心理伤害,从而大幅度地降低危机管理成本。

二、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现实困境公共危机管理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政府的作用,而且受制于公民参与的有序性。

在我国当前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公民的参与意识薄弱和参与能力低,被动性和从属性强在四川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涌现出了很多市民竞相为灾区人民献血而阻塞交通,市民自驾车亲赴灾区志愿抗震救灾等感人的事迹。

但是,从公民整体危机意识角度分析,我国公民的危机处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高,仍然习惯于把自己作为危机管理情境中的受助者,是管理客体。

同时,由于受到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当危机发生时,各级政府首先考虑到的是自己如何有效应对危机,主观上忽视公民参与。

同时,由于缺乏危机意识,在危机爆发时,有些公民对危机事件麻木不仁或一筹莫展,同时,缺乏强烈的责任心和主人翁精神,没有参与危机管理的愿望和要求。

在多重不利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容易造成危机升级,带来更大的损失。

(二)公民参与缺乏制度化和组织化保证公民作为社会预警的发出者以及众多危机事件处理的直接参与者,实践证明,有序且有效的公民参与是通过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功能和作用的。

公民单独行动只能造成混乱和无序。

但是,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基础薄弱。

公民参与的社会组织,如志愿者组织、慈善组织、社会团体、协会等等在数量和能量上与世界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某些组织为官办性质,行政色彩浓重,缺乏民间团体的灵活度和创新性。

同时,我国公民参与政府危机管理尚未纳入法律和制度化轨道,对于公民参与危机管理的权利以及参与的责任方面没有比较清晰和明确的法律规定和保障。

并且有些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缺乏制度化的联系沟通,难以有效地参与危机治理。

因而,公民有序参与作为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和必要组成部分难以得到保证,以至于在实际生活中成为一种随意性安排。

面对我国目前公共危机高发的现状,建立制度化的公民参与机制迫在眉睫。

(三)忽视公民危机应急能力的培养在国外的大中小学都开设有安全教育、急救等方面的课程,政府与社区、家庭也经常联动做演练。

我国目前许多大中城市都启动了与危机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方案,但据2006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公布的《中国城市居民危机意识网络调查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从未想过在“居住的地方”、“工作和学习的地方”如何避难。

这说明大部分中国公民没有应急的实际经验。

一旦发生危机事件,会贻误避难或抢救的最佳时机,甚至导致局面混乱不堪。

由此可见,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育是明显不足的。

从实践上看,危机管理需要一定的技术性要求,但在我国公众危机意识和安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对公众进行危机教育、宣传的普及型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危机防范风险和应急管理处置的教育、培训和演练工作不够、措施不到位,具体要求不明确,社会危机意识、风险防范意识、自救护救知识和能力、主动参与程度都十分薄弱,社会参与的动员体制亟待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