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模拟】“大学招生抢人,山大霸气刷屏”作文解析与导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模拟】“大学招生抢人,山大霸气刷屏”作文解析与导写
【作文原题】
为吸引考生报考,6月23日上午,某大学官方微博账号发布了一条消息:“我们!一校三地!有暖气!有空调!有洗衣机!每栋楼都有咖啡机,自助打印机!网速贼快!校车免费!有山有湖有海!亚洲第二食堂!欢迎大家报考!”结果评论区引来了其他知名大学的官微账户争相“打广告”,吸引了不少网友围观。
各间高校在官微账号宣传的“卖点”主要有环境风光类(“5A景区”“樱花大道”等),生活条件类(“空调WiFi”“长假期”“三块五一碗的牛肉面”等),文化学术类(“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叶嘉莹先生的讲座”“百年沉淀”等)你对高校这样的宣传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字以上。
【审题指导】
这则材料,首先从时间上看十分接地气,以最近的高考招生为背景,贴切学生的生活,也符合课标的写作要求。
接下来我们来划一下题目中的关键词:“打广告”“环境风光”“生活条件”“文化学术”。
从这些关键词中我们大致可以揣测出出题者的意图,因为我们可以把这些关键词大致分为两类:学校的硬件“环境风光”“生活条件”;学校的软件“文化学术”。一个普遍的观点,也是这次很多同学都可以想到的一个point,就是想表
达大学应该注重内在,重视内涵,而不应该过于重视表面。于是许多同学会拟一些如“少一些繁饰外表,多一些内在沉淀”的题目。
必须肯定,这些题目一定程度上切合了出题者的意图,不过还有要求中的关键词没有划:“对高校宣传的看法”“议论文”
既然要求写对高校宣传的看法,主要内容就不应该围绕“个人”“社会”等来谈。详细写高校,略写其他的引申内容,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对于“少一些繁饰外表,多一些内在沉淀”这样的题目,偏向于对“个人”进行议论,在此不提倡使用。
【拟题示例】
从“高校招生广告”说开去
大学打广告,是与时俱进
放下身段招生,揽才之心可鉴
大学抢人大战,秀出大学的自我
给大学招生宣传提点醒
大学应该沉淀历史,而不是大兴土木
大学招生,靠的不仅是硬件
大学招生,“软硬兼施”是良策
大学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大学宣传应侧重文化软实力
大学不应该只炫耀大楼
大学的大楼与大师
何为大学之“大”?
读大学,冲的是什么?
高校之高,大学之大
岂忍凡心损梵行?
高校也要接地气
环境宜人,更好读书
大学,最诱人的是书香
【考场佳作】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
近日,各地高考陆续放榜,不少高校都开始宣传自己的优势来招收新生。令人遗憾的是,宣传内容都集中在“环境优美”“生活条件好”等方面,就是宣传文化学术也只是“用毛笔写的录取通知书”。这些外在的配置真的就这样重要吗?我想说,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
何谓高校?学习圣地谓之“高”,成其“大”,而非景点优美所成。就是你有“5A景区”“樱花大道”又如何?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是一颗空虚的心,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形式罢了。高校是学习的圣地。当年维新变法时,开设的京师大学堂,初心便是让中国人学习知识,变法图新,强国复兴。那时候的高校,谁还推广什么环境优美?心里装着对知识的渴求你才可能来到这里。当时的教育是民族振兴的起点,国家振兴的基石。可现在怎么变了味呢?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现在教育的普及化带来的是否是精神的空虚化,是否忘记了教育的本身目的呢?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高校是学习的圣地,而不是旅游景点,为何要过度渲染环境呢?
何谓高校?培养人才谓之“高”,成其“大”,而非生活之优所成。“空调WiFi”“有长假”,凡此种种,不由得让人想问:大学生是来成才磨练的还是来享受,当老爷的呢?孟子提出成才的外部要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想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谈何容易?而如今高校却摆出这种种诱人的生活条件,首先就没有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好的磨砺环境。配置与硬件的华丽吸引了外界,真正重要的内在被人遗忘,可叹啊,如今有多少人还能像宋濂一样“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高校是培养人才之地,而不是享福之地,为何要过度渲染生活条件呢?
何谓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谓之“高”,成其“大”,而非表面形式所成。“毛笔录取通知书”这种徒有其表的形式,得到的是暂时的兴奋,却不如一句校训,一句哲理深刻的话语,一句足以体现学校文化的话语来的实在。令人感动的是,再这么多用表面你争我斗中,还有高校能把“叶嘉莹先生的讲座”当作一种骄傲的。注重内涵而非形式,这应该是高校带给学生的一个榜样。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高校是拥有深厚文化底蕴之地,而不是表面形式泛滥之地,为何要过度渲染这种“表面文化”呢?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是在自己学习之圣,人才之培养,文化之深厚方面有所成就,而不是街头林立的大楼,有高大的外表,却只是现代忙碌文明的产物。愿以后表面的宣传少一点,高校能更体现自己的深厚,更体现自己的“大”。
点评:开头引述材料简洁,入题迅捷,论点鲜明;结尾呼应开篇,提出祈愿(解决问题),如同豹尾,短促有力;主体部分用并列结构,有整饬之建筑美。由此,可谓佳作。但似乎还是有美中不足:从逻辑上说,三个并列分论点,似有交叉(包容),比如,“学习圣地”与“培养人才”如何分开?从内容上说,有
些地方持论稍嫌偏颇,比如,“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是一颗空虚的心,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形式罢了”,环境优美就必定“空虚”“精神空虚”而与“学习圣地”矛盾?从论证方法上说,稍嫌单一了一点,比如说,当年的“西南联大”,条件简陋而学风浓郁,培养了大批国之栋梁,就是很好的例证。
文章审题角度很好,从大学之大的衡量标准入笔,切入点很好,写作思路清晰。几点建议,一、并列结构有利有弊,比如“学习圣地”与“文化底蕴”几个点之间存在交叉杂糅,建议打破三个并列段,改为写两个角度,可以考虑去其一,保留二和三,只写文化底蕴与培养人才,两者内涵相对明晰,前者为内化的底气,后者为外化的表现,再纵向拓展或者联系具体实际来写。二、标题用“高校之高,大学之大”如何?更贴近你要表达的角度,即“高”与“大”,且材料中说大学的有利条件没有只说是“大楼之大”。
【时评选萃】
山东大学“抢人大战”,秀出了大学的自我
这波此起彼伏的"报考我"、"来我这儿"的高校花式抢人大战,实际上是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接触高校的渠道和途径。
城市抢人大战尚未落幕,高校抢人大战又掀高潮。近日,山东大学的官微颇为热闹。起因是其发布了一条"抢人"的微博:"游泳馆健身房!亚洲第二食堂!各大菜一应俱全!橘猫聚集地!欢迎大家报考!"不承想,国内各大高校纷纷跟评,介绍起本校的特色来,大有誓与山大一争高下,掀起"抢人大战"之架势。
清华、北大两巨头不甘示弱,向考生发出"未名湖博雅塔了解一下"和"来清华读书等待8字班的你!"的热切呼唤,并被网友迅速送到评论高位。南大、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