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第二版)李壮鹰第三章总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论·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 《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 猿》、《漏卮》、《圆扇》、《桔赋》,虽张、蔡不过 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俊 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 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至乎杂以嘲戏。及其 所善,扬、班俦也。
3.神思论 神思主要指作家想象力活跃时或处于灵感
状态下进行的创作构思,其内容涉及广泛 的方面,诸如艺术想象的特点,构思过程 中的心物关系,情志与语言,灵感现象, 神思与才学,创作者的虚静心境等,都在 研究的范围之内。 神思论建构者:陆机、刘勰
4.文学语言论:
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理论家给予文学语言 特别的关注,也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魏 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语言论是从两个层次展 开的。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 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 体。
wenku.baidu.com
典论·论文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 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 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 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 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 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 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 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 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 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 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著论,成一家言。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文学理论批评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曹丕的《典论·论文》 第三节 陆机的《文赋》 第四节 刘勰及其《文心雕龙》 第五节 钟嵘的《诗品》
魏晋戴巾穿宽衫的士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第一节 概述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 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 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 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 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 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 一个时代。
此时期的士族文人充满矛盾。
二、从经学的衰落到社会思想的解放
思想领域状况: 性质:学术思潮与士人思想大为改观。 原因: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与经济危机
从汉末清议到魏晋清谈:
汉末清议:对人的政治道德的实用性评价
魏晋的人物品藻:以鉴赏人的个性风貌为中 心的审美性评价。
二、从经学的衰落到社会思想的解放
《诗》《骚》为我国文学发展的两个源头。
刘勰:
影响文学发展的外部条件:“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歌谣文理,与世推移, 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 。
文学自身的嬗变规律:参伍因革、望今制奇、 参古定法。
五、在文学与玄学共同影响下的文论
(五).鉴赏论和批评论 曹丕《典论论文》是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
和价值的领悟和反思。 建安之后:赋予文学一种极崇高的本体论
意义,从宇宙论的角度论证文学的起源, 把文学看成是能够沟通天意人心,体现自 然之道的存在现象。
曹丕“文以气为主”; 陆机 “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刘勰“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
哉?” 文德论与传统诗教观接合在一起 。
南朝前期: 《文心·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
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南朝后期: “文”与“笔”之间界线明确:
文是抒情的,美感的。 笔是理智的,应用的 。
五、在文学与玄学共同影响下的文论
(三)创作论 1.缘情说: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情志关
系。
2.物感说:
曹丕(187——226),字子桓,沛国谯人, 是曹操的次子。在位七年,卒文谥,称魏文 帝。
《典论》是曹丕“成一家之言”的著作,其 成书当在建安之末。
一、作家论和批评论
1.作家论: 曹丕撰写《典论》的当时,建安文学已成一代彬 彬之盛。足以代表建安文学成就者,也就是曹氏 父子以及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 刘桢等人。曹丕从中挑出七人,把他们作为一个 作家群体来研究,“建安七子”的名目因此建立 起来。
文体风格 每一种文体都有特殊的风格,一旦形成就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要求运用这种文体的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把它作为一种规范来 遵行。
这里包含了作家与文体之间的逻辑关系。 曹丕已经初步接触作家才性与文体风格的 关系。
三、文气说
文以气为主 曹丕:提出文气说的第一人。
以“气”来分别描述建安七子创作上的特 点。 “气”: 首先,指作家创作的个人特点和独创性, 亦即风格。文气说的提出,意味着理论上 对作家创作个性的一种确认。
文赋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 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 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 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採千载之遗韻。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 于一瞬。
其一,前人所谓立言:指德教、政教和学 术著作的撰写曹丕所谓文章:不仅指学术 著作,而且包括当时文人士大夫大量创作 的诗、赋等纯文学作品。
其二,前人所谓文章,和德行是不可分离的。 曹丕则把文学创作看成是作者自我价值实现 的重要方式。
第三节 陆机的《文赋》
陆机(261-303 )
《文赋》全文紧紧围 绕“物—意—文”三 者关系来展开论述, 以所谓为文之“用心” 与“作文利害之所由” 为讨论的中心课题。
第一,是形而上层次,即哲学本体论层次。
第二,是行而下的层次,即文学技巧论的层 次,着眼于汉语的特点,挖掘汉语形式美的 因素,如对偶、声律、藻采等。
五、在文学与玄学共同影响下的文论
(四)文学发展观 从文学发展观说,西晋挚虞是偏于保守的。 葛洪:古者事事醇素,今则莫不雕饰,时
移世改,理自然也。 钟嵘《诗品》:五言诗的历史演变,以
音,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文心·神思》:“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 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 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至于思表 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
钟嵘《诗品》:以“滋味”论诗。
3.崇本举末:王弼
把“道”和名教的关系看作是母与子、本与 末的关系。
五、在文学与玄学共同影响下的文论
(二)文体论 曹丕分文体为四科八类。 陆机所论文体增至十种,有“缘情绮靡”
之说。
文体论专著:
挚虞《文章流别论》和李充《翰林论》
刘勰分文体为三十三类,而以诗赋为讨论重 点。
五、在文学与玄学共同影响下的文论
随着文体辨析的日趋精密,在南朝很长一 段时间里出现了“文笔之辨”。其过程反 映了文学观念的演进。
——宗白华《美学散步》
一、乱世政治与文人命运
魏晋南北朝称乱世。门阀制度兴起。 政治风云多变,社会动荡,宫廷在文学活动中起
着核心作用,常常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竹 林 七 贤 图
一、乱世政治与文人命运
宫廷在文学活动中起了核心作用,常常以宫廷为 中心形成文学集团,文士或依权臣,或投诸王。
重要文献,其观点将在第二节介绍。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 对文学鉴赏和文学
批评多有涉及。
(六)北朝文学的特色和南北文学融合论
由于国家的分裂,北方一直处在少数民族的 统治之下,北朝的经济和文化,包括文学在 内,相对于南方而言,是比较落后的。但是, 北朝文学总体上呈现出由低而高向上发展的 态势,而且逐渐地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
第二,从魏晋到齐秦,我国古代文学的主要 形式体裁趋于定型和成熟,尤其是诗歌创作 有长足的发展。
第三,文学思潮的嬗变。不同的文学思潮互 为消长,同时交织着不同理论观点的碰撞与 交锋,体现在文学理论批评中。
五、在文学与玄学共同影响下的文论
(一)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是对文学存在及其性质、意义
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 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 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世说新语·容止》
嵇康弹奏《广陵散》
三、理论批评中的玄学旨趣
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 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代替衰微的两汉经学。 玄学家在清谈中设立主客往复辩难,这种风气无
疑促进了理论思维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对文学理 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为宇宙本源的气作用于万物,使人心受到 感动,然后人作出能动的反应,形诸舞咏而 产生诗;诗既是宇宙“幽微”的显现,又是 人孕育出来的一种精神力量。
陆机、刘勰、钟嵘认为应物而感形诸舞咏乃 是自然情理的必然表现,使文作为自然之道 的显现的观点,与文生于情的观点,得到了 合理的统一。
五、在文学与玄学共同影响下的文论
正确的治国方法应是“崇本息末”,君主自 处“无名”、“无形”的地位,实行“无为 而治” 。
竹
林
七
四、文学概略
贤 图
文学创造的繁荣始终是文学理论批评发展 的基础和动力。这一时代文学创作的发展 有三个值得关注的事实。
第一,因为作家峰起,作品繁富,而兴起 的集部编撰之风。诸如南朝梁萧统编《文 选》。
文赋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谴辞,良 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 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 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佇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 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 志眇眇而临云。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 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第二节 曹丕的《典论·论文》
鲁迅曾说:“用近代的文学 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 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 代’。” 《典论·论文》提 出了反映当时文学风气转变 的新观念和新思想,可以看 作是这一时期我国文学走向 自觉的理论标志。
典论·论文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 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 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 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 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 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 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 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 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三、文气说
其次,“气”又指个性。 把作品风格和作家个性相联系,风格导源 于个性。
曹丕之所谓“气”,在作家就是指个性, 在作品表现为风格,作品风格与作家个性 相统一。
缺陷:
忽略了包括时代精神、民族风尚和文学艺术 传统等外部因素对“气”的影响和养成作用。
四、文学价值观
文学具有不依附于政治的相对独立的意义。
曹丕对七位诗人做了平行比较研究,精当的 分析和公允的评价,其目力所注尽在艺术之 得失,无意于政治道德的评判。
2.批评论:
论建安七子属于曹丕的批评实践,而这种批 评实践同时又引发他对批评理论的一份关注。
曹丕指出 “文人相轻”现象的原因。 提出文体之分与“君子审己以度人”的批评 原则。
二、文体论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 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本同末异”之说:从本末结合的观点来 研究文体,真正把文体论提高到了理论批 评的高度。
四科八类:四科中暗含着后来之所谓文笔的 区分。由于排除了一些非文学的体裁,他所 论列的文章基本上也合于后世通行的广义的 文学的概念。
“诗赋欲丽”:从正面肯定其审美价值,实 际上反对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其时代特征 是鲜明的。
三、理论批评中的玄学旨趣
1.名教与自然:王弼、嵇康 抒写真情实感,反对矫饰,追求一种自然 的美
《文心·原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自然之道也”
钟嵘论诗标举“直寻”之说。
三、理论批评中的玄学旨趣
2.言意之辨 得意忘言:言-象-意
王弼: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陆机《文赋》: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