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病例诊断标准
简述麻风病的诊断标准
简述麻风病的诊断标准
麻风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皮损伴或暂无麻木,周围或皮神经粗大,这是诊断麻风病的重要体征之一。
2. 皮损查菌阳性,即通过皮肤组织液的抗酸染色检查,发现麻风杆菌的存在。
3. 皮损活检有麻风特异性改变,即病理检查发现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及巨噬细胞肉芽肿,神经可见肿大及浸润等特征性改变。
4. 在临床和实验室所见不符时要仔细找原因,如查菌试剂问题、取材是否适当、神经是否异常粗大、病人是否配合感觉检查等。
未能确认的麻风体征,要谨慎考虑。
在诊断麻风病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项标准,符合2条以上标准方可诊断麻风病。
同时,由于麻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也可能存在其他慢性皮肤病的症状,因此对于疑似病例应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
麻疹诊疗指南
注意口腔和眼部护理
麻疹患者常常会有口腔和眼部的症状,需要注意保持口腔和眼部的 清洁和湿润,以减轻症状。
特殊情况下的治疗选择
严重病例的治疗
对于严重病例,如出现呼吸困难 、抽搐、昏迷等症状时,需要及 时就医,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病情评估
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并发症风险。
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防止并发 症的发生。
03
麻疹的治疗与护理
一般治疗建议
保持充足的水分和热量供应
麻疹患者常常会有高热和咳嗽等症状,导致身体消耗增加,因此 需要保证充足的水分和热量摄入,以维持身体的基本需求。
避免使用解热镇痛药
麻疹的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
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接触传播
病毒可存活于污染的环境或物体表面。
麻疹的危害与预防
危害
麻疹不仅导致呼吸道和皮肤感染,还 可能引发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甚至导致死亡。
预防
接种麻疹疫苗,采取良好的个人卫生 习惯,避免接触病毒源。
02
麻疹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标准与流程
临床症状
鉴别诊断:与其他疾病的区分
01
02
03
与风疹的鉴别
风疹患者症状较轻,耳后 、枕后淋巴结肿大并触痛 。
与猩红热的鉴别
猩红热患者发热、咽痛、 头痛,皮肤弥漫性充血, 上有密集针尖大小皮疹。
与幼儿急疹的鉴别
幼儿急疹患者突起高热, 持续3-5天,症状类似感 冒,退热后全身出现玫瑰 色皮疹。
病情评估与监测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麻疹疫情进行预测和预警;深入研究麻疹病毒的基 因组变异与疾病传播和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进一步探索新型疫苗接种策略和佐剂的使用等。
6.传染病科麻疹典型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麻疹(典型麻疹)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初起有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等类似感冒的表现,但发热渐高,目赤,畏光流泪,口腔颊部近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
发热3~4d则出疹,从颜面开始,逐渐遍及全身,皮疹出齐后,热渐退,疹渐回。
邪毒深重者,可合并肺炎喘嗽、喉痹、昏厥等危象。
(2)在流行季节,有麻疹接触史。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卫生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 296-2008》(1)疑似病例①发热:体温≥38℃。
②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d以上呈典型经过。
③咳嗽、流涕、喷嚏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并有畏光、流泪等症状。
(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①疑似病例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没有流行病联系者。
②疑似病例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者。
③疑似病例在完成调查前失访/死亡者。
④疑似病例无实验室诊断结果且不能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3)流行病学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标本或标本检测结果为阴性,并同时具备在出疹前6~21d与麻疹患者有接触史。
(4)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①8d~6w内未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
②恢复期患者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及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③从鼻咽标本或尿液中分离出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
(二)疾病分型1.典型麻疹:即普通型麻疹,临床最常见,典型麻疹临床经过分为以下几期:(1)前驱期:发热3~4d,体温达到39~40℃。
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患儿流涕、喷嚏、咳嗽、流泪、目赤畏光等。
发热2~3d后,口腔黏膜粗糙,上有数量不等周围可见红晕0.5mm~1mm灰白色小点,称柯氏斑,是早期诊断麻疹的标志。
粘膜斑2~3d内消失。
(2)出疹期:多在发热3~4d后出现。
诊断麻疹的标准方法
诊断麻疹的标准方法
麻疹那可不是小毛病呀!那诊断麻疹的标准方法是啥呢?首先得看症状呗!发热、咳嗽、流涕这些就像小恶魔一样缠着人,接着出红色斑丘疹,口腔麻疹黏膜斑那也是个重要标志呢!这就好比在身体这个大地图上出现了独特的标记。
医生会详细询问你的病史和接触史,哎呀,这就像侦探在破案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
要是你最近接触过麻疹患者,那可就得高度警惕啦!
检测血常规也很重要呢!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这就好像身体里的小战士们在发生着变化。
在诊断过程中安全不?那肯定安全呀!医生都是专业的,各种检查都是经过无数次验证的。
稳定性也没得说,这些方法都是靠谱的。
那这诊断方法啥时候用呢?比如学校里有孩子出现类似症状,那不得赶紧用这些方法诊断一下,看看是不是麻疹,免得其他孩子也被传染。
在医院里,只要有发热出疹子的病人来,也得考虑麻疹呀!这方法的优势可不少呢,能快速准确地判断是不是麻疹,为治疗争取时间。
就像赛跑的时候,抢在前面才能获胜嘛!
我给你说个实际案例哈。
有个幼儿园,有几个小朋友先后出现了发热咳嗽出疹子的情况。
老师赶紧把孩子们送到医院,医生用诊断麻疹的标准
方法,很快就确定了是麻疹。
然后采取了隔离治疗等措施,避免了更多孩子被传染。
你说这方法厉害不厉害?
诊断麻疹的标准方法就是医生的法宝,能准确判断病情,为患者带来希望,让我们远离麻疹这个大麻烦。
麻疹诊断、报告、采样须知
麻疹诊断、报告、采样须知
麻疹是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传染病,我市的麻疹控制工作面临严峻形势,控制、消除麻疹需要您的配合!
诊断要点:应该高度警惕发热伴有斑丘疹、咳嗽、流鼻涕或结膜炎症状者。
处置要点:
1.要求患者和其家属在医院就诊期间配戴口罩,避免传播给他人或被传染。
2.了解并记录发病前3周内是否接触过发热出疹性病人。
对于周边地区到我市就诊的发热病人更需要您仔细询问,重点关注。
3. 发现麻疹疑似病例,要准确、详细记录患者的学习或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和,立即报告本医院预防科,同时要了解患者的学习、工作单位是否存在同样病例,由预防科及时报告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对麻疹疑似病例,要立即采集患者全血标本2ml~3ml和咽拭子标本。
血标本要求无污染、无溶血,保存在2℃~8℃条件;咽拭子标本用无菌棉拭子适度用力在咽喉部擦拭,获得上皮细胞后,拭子放入专用采样管中,保存在2℃~8℃条件。
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提供采样材料,收集标本。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麻疹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两个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麻疹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1. 发热:麻疹患者通常在发病初期出现高热,持续3-5天,热度可达39-40℃。
2. 咳嗽和流涕:麻疹患者常伴有咳嗽和流涕症状,类似于普通感冒。
3. 结膜炎:麻疹患者的眼睛会出现结膜充血和流泪的症状。
4. 麻疹斑:麻疹患者身体上会出现红色斑块,最先出现在耳后,然后逐渐蔓延至全身。
这些斑块会逐渐变成小丘疹,并融合成片。
5. Koplik斑:麻疹患者口腔黏膜上会出现白色结节,称为Koplik 斑,通常先出现在口腔黏膜的颊侧黏膜上,然后蔓延至口腔其他部位。
二、实验室检查1. 血液检查:麻疹患者的白细胞计数通常在发病初期降低,然后在病程中逐渐恢复正常。
此外,麻疹患者的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和红细胞沉降率也会升高。
2. 麻疹病毒分离:通过鼻咽拭子或尿液等样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可以检测到麻疹病毒的存在。
3. 血清学检查:麻疹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麻疹病毒的抗体,包括IgM和IgG。
IgM抗体通常在发病后1-2天开始上升,2周内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
IgG抗体在麻疹感染后约1周开始上升,数周内达到峰值,并持续终生。
根据以上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麻疹的诊断标准可总结如下:1.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高热、咳嗽、流涕、结膜炎等症状,伴有红色斑块和口腔黏膜上的白色结节。
2.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降低,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和红细胞沉降率升高。
麻疹病毒分离培养或血清学检查可检测到麻疹病毒抗体。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诊断标准是根据临床经验和研究得出的,仍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同时,麻疹的早期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如流感、风疹等,因此需要排除其他可能性,确保准确诊断。
治疗方面,麻疹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对症治疗,包括休息、补充水分、控制发热等。
此外,麻疹病毒感染会导致免疫系统的抑制,容易合并细菌感染,因此有时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常见于儿童。
麻疹的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涕和结膜炎。
随后出现 Koplik斑和皮疹,皮疹从头部开始向四肢蔓延。
麻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下面将介绍麻疹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患者。
一、临床表现。
1. 发热,麻疹患者在发病初期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
2. 咳嗽、流涕和结膜炎,患者在发热的同时,会出现咳嗽、流涕和结膜炎等呼吸道症状。
3. Koplik斑,口腔黏膜上出现灰白色小颗粒状斑点,是麻疹的特征性体征之一。
4. 皮疹,发热3-7天后,患者全身出现红斑,开始于耳后,逐渐向面部、颈部、躯干和四肢蔓延。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麻疹患者在发病后3-5天即可检测出血清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率高。
2. 鼻咽拭子或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麻疹患者在发病初期可通过鼻咽拭子或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来确认诊断。
三、诊断标准。
1. 临床诊断,符合上述临床表现中的任何一条,并且有流行病学史,即可做出临床诊断。
2. 实验室诊断,血清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鼻咽拭子或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即可做出实验室诊断。
四、麻疹的鉴别诊断。
1.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患者也会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但不会出现Koplik斑和皮疹。
2. 荨麻疹,荨麻疹患者会出现皮疹,但不会伴随发热、咳嗽和结膜炎等症状。
3. 风疹,风疹患者也会出现皮疹,但风疹的皮疹常常在耳后开始,而麻疹的皮疹是从头部开始向四肢蔓延。
综上所述,麻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医生在诊断麻疹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做出准确的诊断。
及时诊断和治疗麻疹,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WS 296—2017麻疹诊断
ICS11.020C 59W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 296—2017代替WS 296—2008麻疹诊断Diagnosis for measles2017-07-24发布2018-02-01实施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缩略语 (1)3 诊断依据 (1)3.1 流行病学史 (1)3.2 临床表现 (1)3.3 实验室检测 (1)4 诊断原则 (2)5 诊断 (2)5.1 疑似病例 (2)5.2 临床诊断病例 (2)5.3 实验室确诊病例 (2)5.4 排除病例 (2)6 鉴别诊断 (2)附录A(规范性附录)血清学诊断方法 (3)附录B(规范性附录)病原学诊断方法 (7)附录C(资料性附录)麻疹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 (11)参考文献 (15)前言本标准第5章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WS 296—2008《麻疹诊断标准》。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WS 296—2008同时废止。
本标准与WS 296—2008相比,主要修改如下:——修改了缩略语(见第2章,2008年版的第2章);——修改了麻疹的诊断依据(见第3章,2008年版的第3章);——修改了临床诊断病例的定义(见第5章,2008年版的第5章);——增加了实验室检测方法的标准操作(见附录A和附录B,2008年版的附录A和附录B);——增加了麻疹流行病学,尤其是新形势下麻疹传播呈现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并发症等内容(见附录C,2008年版的附录C)。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会明、许文波、余文周、李兴旺、马超、张燕、谢正德、郝利新、郑慧贞、谢淑云、苏琪茹。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15983—1995;——WS 296—2008。
麻疹的诊断标准
麻疹的诊断标准
麻疹的诊断标准如下:
1. 临床症状:患者出现发热(体温38℃或更高)、咳嗽、流鼻涕、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发热通常持续4天左右,随后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在病程第2-3天,可在口腔颊粘膜处见到柯氏斑(Koplik氏斑)。
2. 流行病学史:患者近期内有麻疹接触史,潜伏期为6-18天。
3. 实验室诊断:
a. 在咽部或结合膜分泌物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b. 血清麻疹抗体检测:1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患者,在血清中查到麻疹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
恢复期血清中麻疹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的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根据以上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诊断结果,可以综合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麻疹。
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与不典型麻疹、轻型麻疹以及其他病毒性感染相鉴别。
麻疹风疹诊断标准
麻疹风疹诊断标准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麻疹(Measles)【WS296--2008】(2008-12-11发布,2009-06-15实施)3诊断依据3.1流行病学史在出疹前6d~21d与麻疹患者有接触史。
3.2临床症状(见附录C)3.2.1发热体温≥38℃。
3.2.2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3.2.3咳嗽,流涕、喷嚏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并有畏光、流泪、结膜炎症状。
3.2.4皮疹自耳后、面部开始,自上而下向全身扩展,3d~5d内波及全身。
3.2.5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d~3d)在口腔颊黏膜见到麻疹黏膜斑(Koplik斑)。
3.3实验室诊断3.3.18d~6周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见附录A)。
3.3.2恢复期患者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见附录A)。
3.3.3从鼻咽标本或尿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参见附录B)。
4诊断原则典型麻疹病例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作出诊断,轻型麻疹病例需根据血清麻疹抗体的检测结果或麻疹病毒分离阳性或麻疹特异性基因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5诊断5.1疑似病例具备3.2.15.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5.2.1疑似病例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没有流行病联系者。
5.2.2疑似病例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者。
5.2.3疑似病例在完成调查前失访/死亡者。
5.2.4疑似病例无实验室诊断结果且不能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5.3流行病学诊断病例疑似病例无标本或标本检测结果为阴性,并同时具备3.1者。
5.4实验室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备3.3.15.5排除病例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5.5.1麻疹疑似病例采集了合格血标本,经合格实验室检测麻疹IgM阴性,并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无流行病学联系。
5.5.2经实验室检测证实为其他疾病(如风疹等)。
最新 麻疹、风疹、百日咳的诊断与报告
二、报告—病例报告
• 麻疹:24小时内网络报告(乙类传染病)
• 百日咳:24小时内网络报告(乙类传染病)
• 风疹:24小时内网络报告(丙类传染病)
• 内容
–现住地址(非户籍地址) –联系方式 –发病时间
• 以利于疾控部门随访和疫点处理
二、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定义
–并发肺炎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
• 风疹:病例隔离至出疹后5天 • 百日咳
–自发病后隔离40天
–或至痉挛性咳嗽出现后隔离30天
五、个人防护
• 个人防护
–麻疹:Ⅱ级防护 –风疹:Ⅰ级防护 –无疫苗接种史或未患过麻疹、风疹的医务人员 应及时接种相关疫苗
• 门诊和传染病病房加强通风消毒,避免院 内感染
Thanks a lot
–出疹后3天内采集,麻疹IgM抗体阴性或可疑的病 例,应在出疹后4-28天采集第2份血标本
• 麻疹病原学标本
–必要时采集咽拭子、尿液等 –-20℃保存 –尿液要离心后才能冻存
三、样本采集:风疹和百日咳
• 风疹——同麻疹 • 百日咳
–恢复期和急性期血清 –痰、鼻咽部分泌物
四、病人隔离
• 麻疹
–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
–百日咳——卫生行业标准(WS274-200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麻疹
• 麻疹疑似病例
采集血 清
–发热、出疹,并伴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之一
• 临床诊断病例(必须结合实验室结果诊断)
–无标本,或出疹后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 IgM抗体均为阴性,且无其他原因可以明确解释 –出疹后4-28天采集,麻疹/风疹IgM抗体均阴性,但与 实验室诊断麻疹病例有明确流行病学联系,且无其他 明确诊断者
麻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麻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麻疹指由感受麻疹疫毒所致,以发热咳嗽,泪水汪汪,唇内颊"麻疹粘膜斑"及满身布发红疹为特征,好发于冬春季节的乙类传染病。
11.1 诊断依据11.1.1 初起有发热,咳嗽,喷嚏等类似感冒的表现,但发热渐高,眼红多泪,口腔颊粘膜近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
发热3~4天则出疹,从颜面开始,逐渐遍及全身,皮疹出齐后,热渐退,疹渐回。
邪毒深重者,可合并肺炎喘嗽、喉痹、昏厥等危象。
11.1.2 在流行季节,有麻疹接触史。
11.1.3 血白细胞总数可减少,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几乎相等。
11.1.4 麻疹前期时,口腔粘膜或鼻咽拭子涂片找到多核巨细胞,有助诊断。
11.2 证候分类11.2.1 顺证:病程有明显的阶段性。
11.2.1.1 疹前期(初热期):从开始发热到出疹3天左右。
热势渐升,咳嗽,流涕,目赤畏光,泪水汪汪.汪。
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11.2.1.2 出疹期(见形期):皮疹从见点到透齐3天左右。
发热不退,咳嗽加剧,疹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头面,胸背、腹部、四肢,最后手掌足底见疹,即为出齐。
疹色呈暗红色的斑丘疹。
舌质红,苔黄,脉洪数。
11.2.1.3 疹回期(收没期):从疹点透齐至收没3天左右。
发热渐退,咳嗽减轻,疹点依次渐回。
疹退处皮肤呈糠状脱屑,留有色素沉着。
舌质红,少津,苔少,脉细弱或细数。
按上述三期发展,疹点均匀,色泽红,疹子透齐后即顺序消退,同时热退咳减,无合并症发生。
11.2.2 逆证:热毒炽盛者,可出现下列严重证候:11.2.2.1 热毒闭肺:高热烦躁,咳嗽气促,鼻翼煽动,喉间痰鸣,疹点紫暗或隐没,甚则面色青灰,口唇紫绀。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而干,脉数有力。
11.2.2.2 热毒攻喉:身热不退,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或咳声重浊,状如犬吠,喉间痰鸣,甚则呼吸困难,面色发紫,烦躁不安。
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有力。
11.2.2.3 毒陷心肝:高热,烦躁,谵语,皮肤疹点密集成片,色紫红,或见鼻衄,甚则神昏抽搐。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其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麻疹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和皮疹等症状。
麻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下面将介绍麻疹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诊断标准。
1. 发热,患者出现高热,体温可达到39℃以上。
2. 咳嗽、流涕,患者出现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
3. 结膜炎,患者出现结膜充血、泪水增多等症状。
4. Koplik斑,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丘疹,是麻疹的特征性表现。
5. 皮疹,皮疹为麻疹的典型表现,呈现红色斑丘疹,首先出现在耳后,然后迅速蔓延至全身。
二、实验室诊断标准。
1. 血清抗麻疹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结果可确诊麻疹。
2. 鼻咽拭子或唾液标本麻疹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结果可确诊麻疹。
三、诊断注意事项。
1. 临床医生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别是典型的麻疹
皮疹。
2. 对于疑似病例,应及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
诊麻疹。
3. 在临床诊断时,应当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风疹、荨麻疹等。
四、诊断标准的应用。
1. 麻疹的诊断标准可帮助临床医生及时准确地诊断麻疹病例,
采取相应的隔离和治疗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2. 对于麻疹病例的诊断,应当充分综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避免漏诊和误诊。
总之,麻疹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两个方面,临床医生应当充分了解和应用这些诊断标准,以便及时准确地诊断麻疹病例,采取相应的控制和治疗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麻疹诊断新旧标准学习
诊断原则:
典型麻疹病例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做出诊断,轻型麻疹病例需要根据血清麻疹抗体的检测结合或麻疹病毒分离阳性或麻疹特异性基因检测结果做出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果予以诊断。
排除病例标准:
4)流行病学调查未发现该病毒引起的续发病例
5)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调查未发现其他科明确解释的原因
麻疹诊断新旧标准对照学习
培训时间:2018年9月22日
培训地点:332办公室
参与人员:
项目
旧标准
新标准
诊断依-21d与麻疹患者有接触使;或出疹前7-21d有麻疹流行地区或居住史。
实验室诊断标准:
8d-6周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IGM抗体
1、麻疹疑似病例采集合格血液样本,经合格实验室检测麻疹IGM阴性,并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无流行病学联系。
2、经实验室检测证实为其他疾病
3、能明确找出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出诊病例(如药物性过敏性皮疹等)
1、出疹后4d-28d内采集的血标本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阴性
2、出疹后3d内采集的血液样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阴性,合格咽拭子、尿液标本中麻疹病毒核酸阴性
3、未采集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但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
4、病原学标本分离鉴定出麻疹疫苗株病毒或疫苗株病毒核酸阳性,且未分离出麻疹野病毒也无麻疹野病毒核酸阳性,或同时符合下列五钟情形。
1)有出疹,有或无发热,但无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2)接种含麻成分减毒活疫苗7d-14d出疹
3)血标本采集日期为接种含麻疹成分减毒活疫苗后8d-56d且监测麻疹IGM阳性
感染性疾病科麻疹诊疗常规
感染性疾病科麻疹诊疗常规【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①病前三周内有麻疹病人接触史;②以往未患过麻疹,无疫苗接种史。
接种疫苗后发病年龄向大年龄推移;③冬春季为发病高峰;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④感者接触患者90%以上发病,6个月至5岁发病率较高,但近年成人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病后获得持久免疫力。
2. 临床表现:潜伏期10天(6-18天)。
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合膜炎、口腔麻疹粘膜斑及皮肤斑丘疹。
典型的临床经过分3期。
①前驱期:2-4日,发热一般在39℃左右,伴眼结膜充血、流泪、流涕、咳嗽等卡他症状。
于发热后2-3日可见到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表现为两侧颊粘膜处可见灰白色针尖大小微隆起,周围绕有红晕,可融合成片,2-4天消失。
②出疹期:多于发热后第4-5天出疹,初见于耳后、发际,逐渐向面、颈、驱干及四肢蔓延,2-3日遍布全身、手心、脚心。
皮疹形态初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5mm,稍隆起于皮肤,继而皮疹增多,颜色加深,并可相互融合呈不规则片状。
皮疹之间可见正常皮肤。
此期体温持续升高,可达40℃,萎靡、嗜睡、烦躁、甚至惊厥。
③恢复期:发病后第7-10天,皮疹出齐出透,体温随之下降,1-2日内降至正常。
皮疹按出疹顺序隐退,遗留褐色的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
3. 临床类型:除上述典型麻疹外,尚有:①轻型麻疹:病情轻,发热低,病程短,卡他症状轻或缺如,可不出现麻疹粘膜斑,色素沉着不明显。
多见于曾接受被动免疫或接种过麻疹疫苗者。
②重型麻疹:病情重,有高热、惊厥、昏迷、发绀、气促、脉细弱等症状,早期出现大批棕紫色或出血性融合性皮疹,如出现循环衰竭,可出皮疹不透或皮疹刚出又突然隐退。
③出血性麻疹:少见,皮疹为出血性,伴高热等全身严重中毒症状。
④成人麻疹:症状较重,但并发症少见。
4. 并发症:常见并发症有肺炎、喉炎与脑炎。
①支气管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好发于出疹期,表现为皮疹出齐后高热不退,咳嗽、浓痰、气急、鼻翼扇动、唇指发绀、肺部罗音增多等。
麻疹实验室诊断标准
麻疹实验室诊断标准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清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
一、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
如果白细胞数增加,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加,提示继发细菌感染;若淋巴细胞严重减少,常提示预后不好。
二、血清学检查: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好。
抗体包括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或补体结合抗体。
三、病原学检查:
1、病毒分离:取早期患者眼、鼻、咽分泌物或血、标本接种于原代人胚肾细胞,分离麻疹病毒,但不作为常规检查;
2、病毒抗原检测:取早期患者鼻咽分泌物、血细胞及尿沉渣细胞,用免疫荧光或免疫酶法查麻疹病毒抗原,如阳性,可早期诊断;
3、核酸检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临床标本中扩增麻疹病毒RNA,是一种非常敏感和特异的诊断方法,对免疫力低下而不能产生特异抗体的麻疹患者,尤为有价值。
麻疹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麻疹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陆海英一、概述麻疹是小儿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它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上呼吸道炎和结膜炎等,而以颊黏膜上出现麻疹黏膜斑( Koplik's 斑)和皮肤依序出现的红色斑丘疹为主要的特征。
并发症主要有支气管肺炎、心肌炎和喉炎,少数人可以出现脑炎,远期的并发症主要是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二、病原学病原主要是麻疹病毒,麻疹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是单链负链 RNA 病毒,电镜下呈球形,直径约 100 ~ 250nm ,病毒衣壳外有囊膜,囊膜有血凝素,血凝素有溶血的作用。
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所以抗原性比较稳定。
麻疹病毒对热、干燥、紫外线及脂溶剂都很敏感。
三、流行病学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通过打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
麻疹在 1 ~ 5 岁小儿孩发病最高,接种疫苗后麻疹的发病人群发生了改变,目前发病的病人主要是在未接受疫苗的学龄前儿童或免疫失败的十几岁的儿童和青年人中多见。
小儿的发病率,可能会有所下降。
四、发病机理当易感者吸入麻疹患者鼻咽部分泌物或含有病毒的飞沫后,病毒在局部的黏膜先短期繁殖,同时有少量病毒侵入人的血液,此后病毒可以在远处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中大量的复制,大约在感染后的 5 ~ 7 天,病毒大量的进入血液。
五、病理改变以网状内皮细胞和呼吸系统最为明显。
表现为全身的淋巴系统出现增生,在淋巴结、扁桃体、肝、脾、胸腺等可以看见多核巨细胞。
可以引起颊黏膜下层的微小分泌腺发炎,病变有浆液性渗出及内皮细胞增生,形成 Koplik's 斑。
六、临床表现(一)潜伏期约 10 天( 6 ~ 18 天)。
(二)前驱期主要是 3 ~ 4 天。
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发热、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这时候比较有特征的是颊黏膜的 Koplik's 斑,直径大约 1.0mm ,呈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的晕圈,如果在病人的颊黏膜上发现Koplik's 斑,这对临床诊断麻疹是很有意义的。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麻疹诊断标准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Measlesuirus)引起的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在我国法定的传染病中属于乙类传染病。
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等卡他症状及眼结合膜炎,特征性表现为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spots)及皮肤斑丘疹。
[病原学]麻诊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Paramyxouirus)科、麻疹病毒属,只有一个血清型。
麻疹病毒在体外抵抗力较弱。
对热、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56℃30分钟即可灭活。
但对寒冷及干燥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室温下可存活数天,-70℃可存活数年。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因此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急性期的患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内均具有传染性,前驱期传染性最强。
出疹后逐渐减低,疹退时已无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者亦可经污染病毒的手传播,通过第三者或衣物间接传播很少见。
(三)人群易感性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患者后90%以上均可发病,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6个月以内婴儿因可从母体获得抗体很少患病,该病主要在6个月至5岁小儿间流行。
(四)流行特征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见,但全年均可发生。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麻疹疯毒经空气飞沫到达上呼吸道或眼结合膜,在局部上皮细胞内复制。
并从原发病灶处侵入局部淋巴组织,病毒迅速大量复制后入血,于感染后第2-3天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
随后病毒进入全身单核。
吞噬细胞系统并进行大量增殖。
感染后第5~7天,大量复制后的病毒再次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
病毒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主要部位有呼吸道、眼结合膜、口咽部、皮肤、胃肠道等,此时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在病程第l5天以后,由于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清除病毒,临床进入恢复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疹病例诊断标准(GB15983-1995)
1.1临床症状
1.1.1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1.1.2发热(≥38℃)
1.1.3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膜炎
1.1.4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日)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
膜斑(Koplik氏斑)。
1.1.5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
型经过。
1.2流行病学史
与确诊麻疹的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6-18天。
1.3实验室诊断
1.3.1一个月内未接触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
抗体。
1.3.2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
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转阳。
1.3.3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
毒核酸。
1.4病例分类
1.4.1疑似病例:具备1.1.1加1.1.2者,或同时伴有1.1.3者。
1.4.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1.1.4或1.1.5或1.2者。
1.4.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1.3.1或1.3.2或1.3.3者
具有任何一项临床症状加1.3.1条或1.3.2或1.3.3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