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会计论文
所得税会计毕业论文

所得税会计毕业论文功能区一、引言所得税是一种特殊的税收形式,与其他税收不同,它是对人们的收入征收的一种税费。
随着我国税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所得税法规不断更新完善,同时所得税会计实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本篇毕业论文将对所得税会计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为人们更好地了解所得税会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所得税概述所得税是一种以个人和企业的所得水平为基础的税收形式。
在我国,所得税是由税务总局负责征收和管理的。
所得税负担主要在于个人和企业,税率根据所得水平的不同而异。
目前,我国的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分为7个等级,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所得税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维持国家财政正常运转的必要手段。
三、会计处理1. 一般原则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主要原则是公允性、匹配性和持续性。
公允性是指会计处理时应以实际情况为依据,保证财报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匹配性是指会计处理时应遵循费用与收益相对应的原则,保证财报的准确性。
持续性是指会计处理时应遵循连续性原则,保证财报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2. 会计处理方法在会计处理中,所得税应当分为两种:流动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
流动所得税是指当期所得税,被视为当期缴纳的费用。
递延所得税是对未来的税费的预计,它是一种资产或负债,根据税务许可,可以将某些项目推到未来会计周期中缴纳。
(1)流动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在会计处理中,流动所得税需要进行计提和结转。
计提流动所得税的主要方法有二,应税所得额乘以基础所得税率和税率减除法。
它的计算基础主要包括:利润总额、应纳所得税额、净利润、税务确认的应纳所得税额等。
当计提了流动所得税后,就需要将它进行结转。
结转的方式有二,即支付的现金与所得税费用输出。
在会计核算中,流动所得税费用要归入损益表中。
(2)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在会计处理中,递延所得税的会计方法主要分为两类:资产方法和负债方法。
资产方法是指会计应将一定的递延所得税视为资产,抵消下一年度的所得税费用。
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主要项目是会计核算准则中应用的税务政策和税法在会计核算处理中的影响。
企业所得税论文所得税管理论文

企业所得税论文所得税管理论文一、引言企业所得税作为我国税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税收政策的日益完善,企业所得税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二、企业所得税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一)企业所得税的定义企业所得税是对我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
(二)企业所得税的重要性1、为国家财政提供重要收入来源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
2、调节经济运行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可以引导企业的投资和经营行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3、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制度,使得各类企业在相同的税收环境下公平竞争,有利于提高市场效率。
三、企业所得税管理的现状与问题(一)税收政策复杂多变企业所得税政策不断更新和调整,导致企业在理解和应用上存在困难,增加了纳税遵从成本。
(二)税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部分企业对税务风险的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和防范机制,容易导致税务违规行为。
(三)税务筹划不当一些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过于追求降低税负,忽视了税务筹划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从而引发税务风险。
(四)税收征管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税务部门在信息采集、数据分析和风险监控等方面的信息化手段还不够完善,影响了征管效率和质量。
四、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策略(一)优化税收政策简化税收政策,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稳定性,降低企业的理解难度和执行成本。
(二)增强税务风险管理意识企业应建立健全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内部培训,提高员工的税务风险意识。
(三)规范税务筹划企业应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税务筹划方案,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四)推进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税务部门应加大信息化投入,完善税收征管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实时监控,提高征管效率和精准度。
论文:浅议企业所得税会计方法

102008 会计研究论文浅议企业所得税会计方法一、引言所得税会计是由于会计准则规定与应税收益处理之间存在差异而产生的,所得税会计作为税务会计的一项分支,对企业所得税的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进行反映。
其最早出现于西方的会计学领域,从最初的应付税款法,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历经了递延法、利润表法和资产负债表法等,所得税会计已日甄成熟。
二、所得税会计方法对比(一)应付税款法与纳税影响会计法的对比应付税款法的计算依据是本年度的税前会计利润,按照税法规定与会计准则的差异调整税前会计利润,得到符合税法规定的应纳税所得额。
再乘以税法规定的税率得到的税额即为本年度应当缴纳的所得税额。
相应的会计处理为:借记“所得税”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应付税款法由于在当期对利润和所得税进行调整,当期缴纳的所得税费用即为当期应当缴纳的所得税费用。
由于应付税款法没有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的区分,导致所得税费用无法配比递延,从而影响与利润的配比关系出现偏差。
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在1994年6月29日,财务部颁发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中提出的,明确将企业所得税项目纳入企业的费用项目。
纳税影响会计法不同于应付税款法,其计算基础是企业税前利润的会计处理与税法处理之间的时间性差异。
由于两者计量标准的不同,导致应纳税额的差异根据纳税影响会计法将被递延至后期。
对应的会计处理为:借记:“所得税费用”,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差额则作“递延税款”处理。
相比而言,应付税款法由于其操作的直观性和简便性,在操作上易掌握。
但是由于应付税款法在当期对所得税进行了调整,一方面不能实现应纳税额与利润的良好配比,同时由于没有考虑会计处理与税法处理的时间性差异,违背了会计准则中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而纳税影响会计法由于递延项的产生,在操作上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有效地保证了会计信息提供的准确有效。
(二)递延法和债务法的对比纳税影响会计法有两种具体的核算形式:递延法和债务法。
所得税会计准则原则论文

所得税会计准则原则论文所得税是国家税收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于企业来说,所得税是其财务报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所得税的计算和记录要符合会计准则,在做好企业财务报表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会计准则的规定。
因此,所得税会计准则原则成为影响企业所得税计算和会计记录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得税的计算和记录要根据国家的税法和相关的财务会计规定,对企业的各项收入、费用和资产、负债等科目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考虑,最终确定企业应交纳的所得税额。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有关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所得税的计提要参照税法规定和会计准则的规定。
企业应根据适用的税率计算应交纳的所得税额,并在财务报表中将计提的所得税费用作为负债或减少资产。
同时,在会计处理中应注意上一年度所得税的转移和对本年度所得税的影响。
其次,所得税的调整要注意时间差异。
因为利润的确认和所得税的计提时间可能存在差异,所以在会计处理中应注意时间差异对所得税计提和调整的影响。
企业应计算时间差异带来的影响,调整所得税费用,从而达到真实反映企业所得税情况的目的。
再次,所得税的计算和记录要考虑税法规定和会计准则的变化。
随着税法和会计准则的变化,对所得税计算和记录的规定也会随之调整。
在会计处理中,企业应注意及时了解税法和会计准则的最新规定,及时调整计算方法和记录方式,确保所得税计算和记录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最后,所得税的计算和记录要符合真实性原则。
因为所得税是企业财务报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会计处理中,应综合考虑各项收入、费用、资产和负债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所得税费用,以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综上所述,所得税会计准则原则是指导企业在计算和记录所得税方面的重要原则。
企业应根据税法规定和会计准则的规定,确定合理的所得税费用,以反映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同时,企业应注意时间差异和税法、会计准则的变化,及时调整计算方法和记录方式,确保所得税计算和记录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所得税会计研究范文

所得税会计研究范文所得税是指根据税法规定,按照纳税人的所得额和税率,对纳税人征收的一种税收。
所得税会计是指在会计学领域,研究所得税会计核算和报告的一门学科。
所得税会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所得税核算和报告的问题,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质量。
首先,所得税会计研究关注所得税会计核算。
所得税会计核算是指根据税法的规定,将企业的会计利润调整为税法所接受的纳税所得额,并计算相应的所得税负债。
所得税会计核算涉及到准备计提所得税负债的方法和计算所得税负债的税率等问题。
所得税会计核算研究的目的是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所得税会计研究关注所得税会计报告。
所得税会计报告是指向财务报表中披露有关企业所得税负债和与所得税相关的其他信息。
所得税会计报告涉及到财务报表中所得税账务的安排和所得税相关的附注的编制等问题。
所得税会计报告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可读性。
第三,所得税会计研究关注所得税规避和避税策略。
所得税规避是指企业通过合法手段减少所得税负担的行为,而所得税避税策略则是指企业通过选择合适的会计准则和方法来降低所得税负担的行为。
所得税规避和避税策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企业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如何合理地降低所得税负担。
最后,所得税会计研究关注国际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际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对跨国企业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
国际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发展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国际财务报告的比较可靠性和可比性,并促进全球财务报告的一致性。
总之,所得税会计研究是会计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所得税会计核算和报告的研究,可以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质量,为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所得税核算方法论文范文

所得税核算方法是指企业按照法律规定,对其所得税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
所得税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得的所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
对于企业来说,准确、合法地核算所得税是非常重要的。
所得税核算方法包括实际利润法、简化计税方法、估算利润法、计提法等。
其中,实际利润法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最严谨的一种方法。
它要求企业按照国家税务局制定的国家会计准则,按照企业的核算周期编制财务报表,按照税法规定的所得计算公式计算出纳税所得额并缴纳所得税。
简化计税方法则是相对于实际利润法而言的一种简化计算方法。
它适用于符合条件的小企业,其计算方法是以纳税前当年收入总额为基数,并按照一定比例计算纳税所得额,比例一般为3%~5%。
估算利润法是对企业未来利润进行预测,按照一定比例计算纳税所得额。
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核算负担,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估计不准确,可能会导致缴纳更多的税款,对企业造成一定影响。
计提法则是在企业实际发生的财务支出中,按照税法规定的一定比例计算出纳税所得额,并在财务报表中予以计提。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企业拥有大量收入,在计提过程中可以准确地将所得税费用予以保留。
不论是哪种方法,都要求企业保持准确、完整的财务记录,严格按照税法规定进行核算和缴纳所得税。
对于企业来说,选择合适的核算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核算负担,提高其核算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所得税核算方法是企业必须遵守的一项重要法律规定。
只有准确地进行税务核算,才能够开展合法、规范的经营活动,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所得税会计问题研究论文

财经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所得税会计问题研究专业:会计学号: xxxxxxx姓名: xxx联系方式: xxxxxxxxx指导老师: xx老师完成日期: 2014/03/20目录摘要 (1)一、前言 (1)二、所得税会计的容 (1)2.1所得税会计的基本概念 (1)2.1.1 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 (1)2.1.2 所得税费用与应纳所得税 (2)2.2所得税性质 (2)2.3我国所得税会计的成因 (2)2.4所得税会计的基本处理方法 (3)2.4.1 应付税款法 (3)2.4.2 纳税影响会计法 (3)三、我国所得税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3.1费用列支渠道不正确 (5)3.2所得税汇算清缴后忽视必要的账务处理 (6)3.3目前我国没有独立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标准 (6)3.4纳税核算比较混乱 (6)3.5企业所得税账务核算的监管有待加强 (6)四、所得税会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7)4.1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不健全 (7)4.2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面不是很规 (7)4.3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及税务干部业务素质差 (7)五、完善我国所得税会计的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按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为例列支费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按财政部规定正确进行会计核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熟练掌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种核算方式的应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4完善税收法规,加大税法执法力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5在企业部配备高素质的专职或兼职税务人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小结 (9)七、参考文献 (10)所得税会计问题研究【容摘要】艾伯特·爱因斯坦说过:“世界上最难理解的是所得税”由于所得税的不易理解性,加上所得税会计信息披露的特殊性,决定了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复杂性。
所得税会计方法文献综述论文

所得税会计方法文献综述论文
所得税会计方法文献综述
【摘要】所得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会计和税制改的不断深入,所得税会计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
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对外放,向境外筹资的上市公司也逐渐增多,按照国际会计标准进行所得税确认与计量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对所得税会计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观;综述
一、所得税会计方法比较研究
目前,国内外较为成熟的所得税会计基本理论有所得税归属理论,企业收益确认理论,差异确认理论和暂时性差异处理理论。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所得税会计的确认有两种观点:费用观和收益分配观。
依据是否进行跨期分配,费用观下产生了以下几种所得税会计确认方法:应付税款法,递延法,债务法(包括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损益表债务法)和税款净额法。
其中应付税款法不进行所得税的跨期分配,后面几种方法则必须进行。
我国会计界的专家针对各种观点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刘斌(2007)对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一直以来,是否对所得税进行跨期分配以及如何分配在所得税会计处理中都存在争议,他提出应付税款法是主张不对所得税跨期分配观点的代表,纳税影响会计法是主张对所得税跨期分配观点的代表。
(2)张蓓(2005)对递延法和债务法的进行了比较分析,她提出递延法是将本期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并同时转。
所得税会计理论的论文范文

所得税会计理论的论文范文所得税会计作为会计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企业日常会计工作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所得税会计理论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所得税会计理论论文篇1:《浅谈所得税会计问题》【摘要】资产计税基础和负债计税基础都是着眼于未来的。
企业在取得资产和偿还负债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从应税经济利益中给予扣除的部分即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相比较所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本文就所得税会计中暂时性差异确认与计量的难点问题,通过相关项目的例证作简要剖析。
【关键词】暂时性差异; 确认; 计量一、资产项目暂时性差异的确认与计量问题(一)固定资产所形成的暂时性差异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固定资产的原值-固定资产会计上允许的折旧-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固定资产的原值-税法允许计提的提旧,不考虑计提的减值准备。
因此两者产生了暂时性差异。
例1,固定资产的原值为1500000元,会计上采用的计提折旧的方法为年数总和法,税法中规定采用平均年限法,折旧年限均为五年,在第二年年末时,固定资产计提了10万元的减值准备。
【分析】企业会计中:年数总和法第一年的折旧=1 500 000×5/15=500 000(元)第二年的折旧=1 500 000×4/15=400 000(元)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1 500 000-500 000-400 000-100 000=500 000(元)税法规定:平均年限法每年计提折旧=1 500 000/5=300 000(元)两年共计折旧=2×300 000=600 000(元)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1 500 000-600 000=900 000(元)账面价值<计税基础,说明两者差额为将来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
两者差额=900 000-500 000=400 000(元)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会计分录为:借:递延所得税资产100 000(400 000×25%)贷:所得税费用100 000(二)无形资产所形成的暂时性差异对研发的无形资产,在新准则中规定:研究的支出应予以费用化,计入“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期末时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但对于研究成功进入开发阶段的支出,予以资本化,先计入“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等到研究成功后,再将“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转作“无形资产”。
所得税会计相关问题的探讨毕业论文

所得税会计相关问题的探讨毕业论文.应用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所得税会计相关问题的探讨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所得税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基础理论、目标以及我国所得税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通过对所得税会计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提高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产生与发展、基础理论、目标、问题、改进措施。
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所得税会计已经成为会计学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对所得税会计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1.所得税会计内容1.1所得税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所得税会计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逐渐形成的。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营范围的增加,所得税会计也逐渐成为了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2所得税会计的基础理论1.2.1所得税的性质所得税是一种国家税收,是指个人或企业所得的一定比例要缴纳给国家的税款。
所得税的征收是以所得为基础,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算缴纳。
1.2.2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永久性差异是指会计利润和所得税利润之间在本质上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暂时性差异是指会计利润和所得税利润之间在时间上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未来可以通过一定的调整而消失。
1.3所得税会计的目标所得税会计的目标是为了合理计算所得税,从而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税收的正常征收。
2.所得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所得税会计准则是指所得税会计处理中的基本规则和标准,而会计制度是指企业在财务管理中所遵循的制度和规范。
所得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之间需要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保证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国家税收的正常征收。
3.我国所得税会计中存在的问题3.1所得税会计的规范尚不健全目前,我国所得税会计的规范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3.2财务会计和所得税会计存在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财务会计和所得税会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不协调,需要加强沟通和协调。
所得税会计相关毕业论文

所得税会计相关毕业论文自从20世纪初,在英国最早诞生现代所得税之后,会计与所得税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进而产生所得税会计。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所得税会计相关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所得税会计相关毕业论文篇一【摘要】所得税是以课税为目的,根据经济合理、公平税负、促进竞争的原则,依据有关的税收法规,确定一定时期内纳税所得额,以对企业的经营所得以及其他所得进行征税。
【关键词】所得税所得税会计存在问题完善措施一、我国所得税会计的成因我国的所得税制度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确立和发展起来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原有的税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税收作用的发挥。
因此,我国对税制进行了改革和调整。
我国自1992年颁布《税收征管法》和1993年颁布《企业所得税条例》开始,就确立了会计制度服从税法的计税原则,1994年财政部下发的《企业所得税处理的暂行规定》是我国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主要依据。
新税法的颁布,使税法标准与会计准则的差异不断扩大,我国会计和税法的改革正朝着各自独立的方向发展。
所得税会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存在的差异所致。
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是经济领域中两个不同的经济概念,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规范不同的对象,体现不同的要求。
因此,同一企业在同一会计期间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会计收益与按照国家税法计算的应税收益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故在计算所得税时,不可能直接以会计收益为依据,而要以所得税法规定对会计收益进行调整后,才能正确的计算出应税收益,因而就产生了调整这一复杂过程的专门的所得税会计。
二、我国所得税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还没有独立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标准。
会计与财务及税务等法规搅在一起的现象至今还没有重要改观,如在企业有关财务法规中,关于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规定,业务招待的开支标准,利润分配程序中的“被没收的财产损失、支付各项税收的滞纳金和罚款”等,其实不是会计问题,而是税法应规范的问题。
浅谈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中文摘要 (1)Abstract (1)一、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1)(一)应付税款法 (1)(二)递延法 (1)二、会计制度与税法不一致带来的问题 (2)(一)容易引起税源的流失 (2)(二)造成纳税调整项目增多 (2)(三)会计制度规定合理合法,而税法未确认的,影响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2)(四)征纳双方容易引起争论,并且难以仲裁 (3)三、浅议解决这一差异的办法 (3)(一)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的规定能一致的应当尽可能一致 (3)(二)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之间可以保留必要的、少量的不一致 (3)(三)税法中有些政策亟待明确 (4)参考文献 (5)中文摘要所得税会计是研究处理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
所得税会计诞生于西方的会计学领域,并经长期研究和实践已发展得较为成熟。
而我国所得税会计则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本文从我国所得税会计发展的成因、所得税会计的基本概念、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等几方面对所得税会计进行论述。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存在问题解决方法AbstractIn our country, tax planning is a relatively new concept, it belongs to the scope of enterprise financial management, have a very important effect on enterprise financial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ax planning tax planning of enterprise income of view,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nterprise income tax planning, and gives the method for strategic tax planning of enterprise income to increase.[Keywords]:business income taxes tax planning system risk所得税会计是研究处理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
所得税会计的毕业论文(2)

所得税会计的毕业论文(2)所得税会计毕业论文篇2:浅谈所得税会计摘要:新准则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处理所得税业务,增加了会计核算程序的复杂性,也增加了所得税费用的跨期分摊,同时注重确认暂时性差异的处理。
因此,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也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提出了迫切的需要。
关键词:暂时性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公允价值所得税会计,是研究如何对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进行会计处理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财务会计中的所得税费用是遵循会计准则而确认的,与当期收入相配比的所得税金额是以税前账面收益为基础计算的。
税前会计利润是通过财务会计的程序确认的,再扣减当期所得税费用之前的收益。
而税法中的应交所得税,是按照适用的税率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出来的。
对于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存在的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允许采用两种方法: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
自1994年《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财会字[1994]25号)发布以来,中国的所得税会计基本确立了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并存的格局。
在2006年2月15日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取代了之前关于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规定。
新准则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处理所得税业务,此方法注重暂时性差异,可直接得出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能直接反映其对未来的影响,可处理所有的暂时性差异。
新准则要求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是一种对暂时性差异进行跨期核算的会计方法。
对企业而言,暂时性差异往往表现为未来的一种债务。
新所得税准则以资产负债表为会计重心,资产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成为财务会计研究的核心内容,资产负债表的逻辑合理性受到重视,不允许不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任何项目列入资产负债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跨国经营、整体资产转让或置换、兼并或重组、合并或分立等复杂经济事项日益增多,势必产生大量非时间性差异的暂时性差异。
所得税会计论文范文3篇

所得税会计论⽂范⽂3篇所得税会计论⽂提纲范⽂论⽂频道为⼤家提供了“所得税会计论⽂提纲范⽂”供⼤家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更多论⽂请浏览论⽂频道。
第⼀章:绪论(⼀) 绪论: 依法诚信纳税与全⾯建设⼩康社会的⽬标息息相关。
全⾯建设⼩康社会是党的⼗六⼤提出的宏伟奋⽃⽬标。
税收是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经济基础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段。
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之于民”,与⼈民的⽣活息息相关,税收⼯作的成效直接关系着⼩康社会的实现进程。
依法诚信纳税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
依法诚信纳税从法律和道德两个⽅⾯来规范、约束税务机关以及纳税⼈的涉税⾏为,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在税收⼯作中的集中反映,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在经济⽣活中的⽣动体现。
我国的税收种类⼤致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外资企业所得税、个⼈所得税、资源税、城镇⼟地使⽤税、耕地占⽤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地增值税、投资⽅向调节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占国家税收的很⼤⽐例,在此仅探讨企业所得税的征收。
第⼆章:本论(⼀)我国有关企业所得税征收的基本现状(⼆) 企业所得税概述(三) 计税依据概述(四) 计算应纳税额根据的标准(五) 税率概述(六) 记税⽅法(1)查账征收⽅式下应纳税额的计算(2)核定征收⽅式下应纳税额的计算(七) 税收筹划概述(⼋) 合理避税的⽅法内容摘要:(⼀) 我国有关企业所得税征收的基本现状:1994年,我国实施了分税制改⾰。
新的《企业所得税暂⾏条例》规定,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为33%。
这个税率对我国⼤中型企业和效益好的企业是⽐较合适的,但对规模较⼩的企业来说,税收负担⽔平与原实际税负相⽐有所上升。
为了照顾⼩型企业的实际困难,也参照世界上⼀些国家对⼩企业采⽤较低税率征税的优惠照顾办法,税法规定,对年应税所得额在3万元以下(含3万元)的企业,按18%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年应税所得额超过3万元⾄10万元(含10万元)的企业,按27%的税率征税,另外,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在2001年⾄2010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正确理解税收筹划,做到合理避税。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探讨论文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探讨论文所得税是企业在创造经济效益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一种税种,是企业获取的净利润按照规定支付给国家的税款。
在会计处理中,所得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
正确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合理地确定企业所得税负担,并确保会计报表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和信誉度。
本文旨在探讨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为企业正确处理所得税提供参考依据。
一、会计处理方法企业的所得税会计处理主要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暂时性差异法,另一种是递延税项法。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确定所得税负担。
1.暂时性差异法暂时性差异法通过比较企业在记账时应纳税所得额和企业在税务处理时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来确定企业的所得税负担。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企业在相同的财务和税务政策下运营时。
暂时性差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不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未来的会计期间内可以被抵扣。
而不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则不能在未来被抵扣。
2.递延税项法递延税项法是以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为基础,计算未来所需要支付的所得税,并计算出现在会计报表中应计的所得税金额。
递延税项法主要适用于财务和税务政策有所不同的情况,因为这将导致企业在未来的会计期间内需要支付更高的所得税。
递延税项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指税务处理时应纳税所得额小于账务处理时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而递延所得税资产则是指税务处理时应纳税所得额大于账务处理时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
二、会计处理方法的应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需要根据特定判断条件来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以正确确定所得税负担。
当企业的财务和税务政策相同时,暂时性差异法更适用。
因为这样可以更准确地确定企业的所得税负担。
而当税务和财务政策不同或者企业在税务处理中存在特殊性质的项时,递延税项法更适用。
因为这可以更好地反映企业未来的所得税负担。
课题论文:企业所得税会计有关问题的探讨

会计研究论文企业所得税会计有关问题的探讨一、所得税会计相关概述(一)所得税会计的界定我国所得税会计采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要求企业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二)一般程序1.按照相关会计准则规定确定资产负债表中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的其它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
2.按照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方法,以适用的税收法规为基础,确定资产负债表中有关资产、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
3.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分析其性质,除准则中规定的特殊情况外,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定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金额,并与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相比,确定应予进一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或应予转销的金额,作为递延所得税。
4.就企业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按照适用的税法规定计算确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将应纳税所得额与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的结果确认为当期应交所得税。
5.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个组成部分,企业在计算确定了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后,两者之和(或之差),就是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二、我国所得税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一)企业缺乏动力由于企业自身动力不足,对于所得税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调查的企业中还有43.24%的企业未对所得税会计准则进行学习。
缺乏重视就不会主动地追求高质量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利于所得税会计的整体发展的。
1.我国资本市场比较落后。
上市公司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广大的投资者的需求。
所得税会计核算探讨论文

所得税会计核算探讨论文[例1]一项固定资产,原价120万元,无净残值,没有计提减值预备,直线法折旧。
会计折旧年限6年,每年折旧额20万元,税法折旧年限4年,每年折旧额30万元。
资产的账面价值可理解为根据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该资产某时点余额;资产的计税基础可理解为根据税法规定该资产某时点的余额。
所以账面价值为100万元〔12020〕,计税基础为90万元〔12030〕。
差额10万元,属于临时性差异。
二、应纳税临时性差异和可抵扣临时性差异承例1,本期账面价值是100万元,计税基础是90万元,即本期根据税法规定纳税少,则将来纳税就多,所以这个差异是应纳税临时性差异。
反之,假如本期账面价值是90万元,计税基础是100万元。
即本期根据税法规定得多纳税,则将来纳税就少,形成可抵扣临时性差异。
因此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的部分即为应纳税时间性差异。
三、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临时性差异是将来要纳税,即构成了企业的一项负债,反之,可抵扣临时性差异是将来少交税,即构成了企业的一项资产。
因此,应纳税临时性差异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可抵扣临时性差异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四、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一将来期间税法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
如某企业计提的保修费用为500万元,这个估计负债500万元将来是可以税前抵扣的.。
所以,负债的计税基础为O〔500500〕,账面价值为500万元。
由于负债的计税基础少,可以理解为资产的计税基础多,本期需多交税,将来就少交税,这样就形成可抵扣临时性差异,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
如某企业12月计入本钱费用的职工工资是4000万元,12月31日还未支付,形成了负债,则负债账面价值为4000万元,已于本期计入到费用中,将来期间税法不允许再扣除,故负债的计税基础为4000万元〔40000〕,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相等,并没有形成差异。
[例2]A公司度利润表中利润总额为3000万元,该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研究【摘要】所得税会计(income tax accounting)是研究处理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
所得税会计诞生于西方的会计学领域,并经长期研究和实践已发展得较为成熟。
而我国所得税会计则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本文从我国所得税会计发展的成因、所得税会计的基本概念、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等几方面对所得税会计进行论述。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存在问题,解决方法所得税会计是研究处理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
所得税是以课税为目的,根据经济合理、公平税负、促进竞争的原则,依据有关的税收法规,确定一定时期内纳税所得额,以对企业的经营所得以及其他所得进行征税。
所得税会计就是研究如何处理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税前利润(或亏损)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或亏损)之间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所得税会计是财务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财务会计的理论原则为基础,以应税所得和会计收益之间的差异为核算对象,以提供与决策有用的信息为目标。
一、浅谈所得税会计(一)我国所得税会计的成因我国的所得税制度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确立和发展起来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原有的税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税收作用的发挥。
因此,我国对税制进行了改革和调整。
我国自1992年颁布《税收征管法》和1993年颁布《企业所得税条例》开始,就确立了会计制度服从税法的计税原则,1994年财政部下发的《企业所得税处理的暂行规定》是我国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主要依据。
新税法的颁布,使税法标准与会计准则的差异不断扩大,我国会计和税法的改革正朝着各自独立的方向发展。
所得税会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存在的差异所致。
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是经济领域中两个不同的经济概念,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规范不同的对象,体现不同的要求。
因此,同一企业在同一会计期间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会计收益与按照国家税法计算的应税收益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故在计算所得税时,不可能直接以会计收益为依据,而要以所得税法规定对会计收益进行调整后,才能正确的计算出应税收益,因而就产生了调整这一复杂过程的专门的所得税会计。
(二)我国所得税会计的两种处理方法1、应付税款法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产生的差异均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用。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本期所得税费用按照本期应税所得与使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即本期从净利润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等与本期应交的所得税。
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均在本期确认所得税费用,或在本期抵减所得税费用,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在会计报表中不反映为一项负债或一项资产。
在应付税款法下,不管税前会计利润多少,在计算交纳所得税时均应按税法规定对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调整为应税所得,再按应税所得计算出本期应交的所得税,作为本期所得税费用,即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交所得税。
2、纳税影响会计法纳税影响会计法是指企业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按照当期所得税和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的合计,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的方法。
在这种方法下,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所得税被视为企业在获得收益时发生的一项费用,并应随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期内,以达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
时间性差异影响的所得税金额,包括在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项目内,以及资产负债表中的递延税款余额里。
二、一些特殊事项下会计与税法差异的研究(一)债务重组下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我国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对原债务重组准则在账务处理方面作了实质性修改,即债务人不再将偿付债务所付代价低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直接确认为资本公积。
同时要求债权人将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或股权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
新准则对债务重组收益的这种会计处理,可以防止企业利用债务重组来粉饰业绩,避免关联方之间利用债务重组交易操纵利润,充分体现会计核算的稳健性原则。
但是,对债务来说,无论采用哪种债务处理方式,只要偿付债务付出的代价低于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债务人就会因债务重组取得一定的收益,而且这种收益是客观存在的,从本质上说,属于交换资产而产生的收益,按现行税法就应计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计算并交纳企业所得税。
但新准则将债务重组收益直接全额确认为资本公积,不符合现行税法的有关规定,将导致国家税收的流失。
为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应税情况,应根据债务重组收益及企业所得税会计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的正负,分情况进行处理。
对新准则规定应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可以根据企业应税税率计算应缴所得税并通过“递延税款-重组收益应交所得税”科目来过渡。
重组日作会计处理时,先按企业应计缴所得税税率计算该债务重组收益的应纳税额,暂计入“递延税款-重组收益应交所得税”科目,待期末视企业所得税会计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的正负来判断是转入“应交税金”还是“资本公积”。
假如企业根据所得税会计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正数,则直接由“递延税款-重组收益应交所得税”转入“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若企业根据所得税会计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负数,则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的数额分情况处理:“递延税款-重组收益应交所得税”期末余额除以企业所得税税率+按所得税会计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
如上述公式计算数额小于或等于零,则由“递延税款-重组收益应交所得税”直接转入“资本公积”科目;如计算数额大于零,则按所计算的数额与所得税税率的乘积由“递延税款-重组收益应交所得税”转入“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而计转后“递延税款-重组收益应交所得税”的余额则转入“资本公积”科目。
由于企业中期财务报告中债务重组收益已反映在所有者权益中,并直接进入企业的净资产,这极大地改变了企业中期财务报告的净资产额和净资产的内部结构。
(二)企业改制、兼并和重组中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企业的改制、兼并和重组都必须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根据评估增值确认其价值。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改制、兼并和重组是以评估后的价值来确认和计量的。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的规定,纳税人的各项资产转让、销售所得应并入应纳税所得,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企业以实物资产交换股权,从税收角度应该分解为资产转让和投资两项交易。
为鼓励有正常经营需要的企业的改组活动(包括企业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合并、企业分立等),不增加企业改组的税负,又防止企业以改组为名,隐匿转移增值资产逃避缴纳企业所得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相关文件规定,在企业的改组活动中涉及的资产转让,不确认实现所得,不缴纳企业所得税;接受资产的企业也不得按评估确认后的价值确定其计税成本;企业已按评估确认价值调整有关资产成本并计提折旧或摊销费用的,在申报纳税时必须进行纳税调整。
对资产所有权转归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既不符合《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也不符合国家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
1.《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企业应当就其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其精神是“谁所得、谁所有、谁纳税”。
企业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对其整体或部分资产进行评估,并按其评估价值折合股金,这部分资产增值显然为原企业所得,理应并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如果不确认实现所得,不计缴所得税,与所得税法的基本精神不符。
如果改组前是国有企业,产权属于国家,改制后改组前的国有企业已不存在,国家成为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国家股),可理解为资产评估增值全部上交国家,再由国家将其投资于股份有限公司,税法规定,“国有资产转让净收益凡接国家有关规定全额上交财政的,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除此之外,都应对其资产评估增值依法缴纳所得税。
如果改组企业是亏损的,应予弥补亏损。
因为改组企业只将部分资产的评估价值投入新企业,原企业继续存在,并履行其纳税义务。
2.改组企业不确认实现所得,不征所得税;改制成的股份有限公司,也不得按评估确认后的价值确认调整有关资产成本。
税法的这一规定表面看似公平合理,原值平调,不涉及所得税。
但这样处理给改组后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处理带来了困难。
计入的资产按有关部门确认的评估价值折合股金,反映股东权益,但却按评估前原值记账,其增值部分如何处理。
如果增值部分记入资产成本并计提折旧或摊销费用,则必须进行纳税调整,这会在股东之间产生矛盾。
合理的做法应该是将实物资产折合股金,由股份有限公司代扣代缴所得税,但这种方式对资产评估增值的所有者(即改组前企业)来说,又是不愿选择的。
笔者认为,企业改组涉及资产转让、资产投资,其资产评估增值或减值,均应调整改组企业的账务,增加或减少资产,同时增加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计入企业当年损益,缴纳企业所得税或弥补企业亏损。
其资产转让或投资按正常会计核算规定处理。
接受方不应该对受让或吸收投资的资产承担税负,而应由改组前企业对资产评估增值所得纳税。
三、会计制度与税法不一致带来的问题(一)容易引起税源的流失。
由于税法与会计制度规定的不一致,或者说,税法的改革滞后于会计制度的改革,对会计制度明确规定可以计入成本费用且并没有规定其限额或比例的,而税法却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可以或不可以确认其计入成本费用的,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往往全额确认为企业成本费用,这样就会造成国家税源的流失。
如企业改制中确认评估增值时,税法并未规定按增值额扣除物价指数纳税,造成税源流失。
(二)造成纳税调整项目增多。
凡是会计制度中规定应确认的收入或费用,而税法中规定不应确认的收入或费用;凡是会计制度中规定不应确认的收入或费用,而税法中规定应确认的收入或费用,在申报纳税时都要调整;这种差异称之谓永久性差异。
与此同时,会计制度和税法规定的比例不相一致时,在纳税时应予调整,这种差异称之谓时间性差异。
总之,当会计制度与税法的规定不一致时,均需要进行纳税调整,会计制度与税法相分离越多,调整项目就会愈多。
(三)会计制度规定合理合法,而税法未确认的,影响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如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赋予企业选择会计政策较大的空间,如折旧政策、计提减值准备等;企业有权根据会计制度选择和制订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但企业的会计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一旦变更需按规定披露。
这些政策和规定从宏观上讲,有利于保护税本,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
但企业根据会计制度规定核算的权益与税务会计根据税法核算的权益不一致时,进行纳税调整便影响了企业的权益。
(四)征纳双方容易引起争论,并且难以仲裁。
如按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对或有事项确认或有负债,而税法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的规定,这就容易引起争议。
尤其是税法未规定可以或不可以做的事,就难以仲裁。
四、浅议解决这一差异的办法既然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的规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存在着不一致、不协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