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维管束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油菜素内酯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植物学报)2015

油菜素内酯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植物学报)2015

植物学报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15, 50 (6): 768–778, doi: 10.11983/CBB14168 ——————————————————收稿日期: 2014-09-11; 接受日期: 2015-03-20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31270324)、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No.313034)、中央高校创新团体项目(No.GK20110- 1005)、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No.2012M52174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No.31300193)和博士点基金(No.20130202110007) * 通讯作者。

E-mail: gwu3@油菜素内酯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任鸿雁, 王莉, 马青秀, 吴光*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西安 710069摘要 油菜素内酯(BRs)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该文首先综述了油菜素甾醇的结构及其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方法。

之后, 介绍了其化学及生物活性的检测方法。

最后, 详细介绍了BR 生物合成的早期和晚期C-6氧化途径及早期C-22和C-23羟化与合成途径的调控, 并阐述了近年来植物油菜素内酯生物合成缺失突变体及其合成酶等方面的研究进 展。

关键词 油菜素内酯, 生物活性, 生物合成, 植物生长发育任鸿雁, 王莉, 马青秀, 吴光 (2015). 油菜素内酯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 植物学报 50, 768–778.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s, BRs)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甾醇类激素。

它是在1970年由美国农业科学家Mitchell 等尝试从油菜花粉中筛选和分离具有高生理活性的物质时首先发现的。

Grovoe 等(1979)确定了其化学结构属于甾醇内酯。

至今已分离出70多种与BL 类似的化合物, 统称为油菜素甾醇类化合物(brassino- steroids, BRs)。

从作物的源流库理论展望新型育种技术

从作物的源流库理论展望新型育种技术

从作物的源流库理论展望新型育种技术韩霄【摘要】综述了源流库理论的进展,着重描述了维管束作为流的通道不仅能够运输营养物质而且转运不同种类的生物信号。

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针对反向育种中染色体非重组和染色体消除两个重要步骤,展望了利用维管束转运基因沉默信号实现花器官染色体操作的技术,为反向育种技术提供新的思路。

%Crop production is a process of photosynthates transportation from source to sink. The movement of photosynthates in plant vascular bundle could drive the movement of plant signaling molecules, such as hormone, transcription factor, peptides and RNAi. In reverse-breeding programs, two key steps including inhibition of chromosome recombination and selective elimination of chromosome could be manipulates by these signal. Recent advances in identifying these long-distance signals targeting flower tissues can be applied to reverse-breeding technique.【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6页(P34-39)【关键词】源流库;维管束;筛管;反向育种;长距离运输【作者】韩霄【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作物生产的基础是利用光合作用合成养分并运输到特定的组织器官进行消耗或者储藏。

烟草青枯病的防治研究进展

烟草青枯病的防治研究进展

现代农业科技2021年第11期植物保护学烟草青枯病的防治研究进展单晓鹏(中国烟草总公司重庆市公司黔江分公司,重庆409000)摘要烟草青枯病是一种土传的细菌性病害。

本文阐述了烟草青枯病的发生特点及传播规律,总结了目前烟草青枯病防治的主要措施,分析了各种防治措施的优缺点,并对烟草青枯病的绿色防控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烟草青枯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烟草青枯病;发生特点;传播规律;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43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1)11-0111-03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1.11.048烟草青枯病是一种土传的细菌性病害[1],是由茄科雷尔氏菌引起的细菌性植物病害,能够寄生于50多个科的数百种植物,给许多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是烟草栽培上一大毁灭性病害[2-3]。

田间烟株一旦感染青枯病,伴随高温高湿的发病有利条件,病株就会迅速发病萎蔫死亡[4]。

目前,在我国各产烟区,烟草青枯病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在部分区域加重趋势明显。

国内外学者从化学、生物、农业措施等方 面防治烟草青枯病取得了一定成效。

现将烟草青枯病的防治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1烟草青枯病发生特点及传播规律1.1发生特点烟草青枯病属于典型的维管束病害,烟株感染后,根、茎、叶各部位均可受害但以根、茎危害为主。

烟草青枯病最典型的症状是叶片枯萎,但仍然呈现绿色。

根部病症的主要特点是根部变黑、腐烂茎部病症表现为发现黑色的条斑,有的黑色条斑一直延伸到顶部,甚至叶柄上都有黑色条斑。

感染病害后的烟株病茎横剖面可见维管束变成黑色或褐色,茎髓部变成蜂窝状或全部腐烂,形成空腔。

感染该病后,烟株根部可见病侧根系腐烂随着病害的加深根系腐烂加重直至变成褐色或黑色。

1.2传播规律青枯病主要侵染源是土壤、病株残体和肥料中的病菌其次是在其他活寄主上越冬的病菌。

初侵染后病原菌依靠雨水、病土、病苗、生产工具及昆虫等进行基金项目伤茎方式防治烟草根茎病害研究(NY201804010 70002)遥作者简介单晓鹏(1986—),男,河南内黄人,助理农艺师,从事烟草育苗、栽培、植保研究工作。

杉木嫁接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杉木嫁接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杉木嫁接繁殖技术研究进展崔子佳1朱江华1,2韩璐1戴鹏飞1欧斌3*(1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341000;2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种苗研究所,江西赣州341000;3赣州市森源科技种苗场,江西安远342100)摘要杉木是我国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用途广泛,在我国人工造林中有重要作用。

培育良种壮苗是实现杉木林速生丰产的重要措施。

嫁接是营建杉木种子园的主要技术手段,用于快速繁殖杉木。

本文综合大量国内外文献,从生理生化机制和分子调控机制层面概述了嫁接的基本原理,从嫁接方法、砧木选择、嫁接后管理3个方面重点综述了国内近60年关于杉木嫁接的研究概况,指出了目前杉木嫁接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以期为杉木种质资源保存、良种快速繁殖与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杉木;种子园;嫁接;原理;展望中图分类号S791.27;S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4)05-0076-05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4.05.020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Research Progress on Grafting and Propagation Techniques of Chinese FirCUI Zijia1ZHU Jianghua1,2HAN Lu1DAI Pengfei1OU Bin3*(1Jiangxi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Ganzhou Jiangxi341000;2Seedling Research Institute,Jiangxi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Ganzhou Jiangxi341000;3Ganzhou Seny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ed Farm,Anyuan Jiangxi342100) Abstract Chinese fir is an important fast-growing timber species in China,with a wide range of uses,which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artificial afforestation.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nd strong seedling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achieve fast growth and high yield in Chinese fir forests.Grafting is the main technical means for constructing Chinese fir seed orchards,which is often used for fast propagation of Chinese fir.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grafting from the aspects of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mechanisms and molecular regulatory mechanisms.It focused on the research overview of Chinese fir grafting in the past 60years from three aspects of grafting methods,rootstock selection and post grafting management.It pointed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current research on Chinese fir grafting and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Chinese fir germplasm resources,fast propagation and promotion of superior varieties.Keywords Chinese fir;seed orchard;grafting;principle;prospect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是杉科(Taxodiaceae)常绿植物,广泛分布于长江至秦岭以南地区。

中药材鉴定中应用显微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中药材鉴定中应用显微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中药材鉴定中应用显微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摘要:中药材是“中药质量之源”。

中药材性状和显微鉴定作为一种独特的中药质量分析方法,为保证中药质量、保障中药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发挥着重大作用。

随着显微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中药材性状和显微鉴定的研究还在进一步拓展。

近年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联合多家药品检验检测机构,共同开展了中药民族药数字标本平台的建设工作,尤其是在传统中药材鉴定方法与数字化和智能化结合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其中,首要的是建立一套从宏观形态到微观结构的中药材性状和显微鉴定数字化研究规范。

关键词:中药材;显微鉴定技术;鉴定;研究进展引言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成药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原料均来自中药材,由此看出,中药材是“中药质量之源”。

中药材性状和显微鉴定作为一种独特的中药质量分析方法,为保证中药质量、保障中药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发挥着重大作用。

随着国家在人工智能(AI)、5G等新兴领域的不断投入,数字技术也在不断迭代创新,为中药材鉴定的数字化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创新动力。

1研究背景中药材是我国特有的药物类型,中药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几千年,在不断地研究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中医药经验,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理论。

随着中医药学的快速发展,其产生的影响力逐渐增大,为推广中医药,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其进行研究。

在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多种现代鉴定方法出现在中药材的鉴定中,比如DNA分子标记法、紫外光谱法等,观察中药材中的细胞所含物质、有效成分、细胞壁等具体情况。

但后者的鉴定成本较高,需要依靠相关的鉴定仪器才能完成,操作流程相对烦琐。

并不适用于任意医疗构,尤其是基层医院。

2显微鉴定概述显微鉴定是中药鉴定的近现代方法之一,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剂科登记,用于中药和中药成方制剂鉴定。

显微鉴定技术是通过光学系统或电子光学系统设备应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等知识观察植(动)物药材内部的细胞、组织构造及细胞后含物的一种技术手段,用于识别不能肉眼看到的微观结构和形态特征进行物种鉴定。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名录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名录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名录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福建省,是中国著名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这里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其中维管束植物是保护区最重要的生物资源之一。

本文将介绍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维管束植物的种类、分布、生态作用和保护价值,为保护和利用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提供参考。

维管束植物是指具有维管束组织的植物,包括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和学术意义。

根据调查和文献资料,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共有维管束植物245科、975属、2370种。

这些植物中包括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如水青树、银杏、观光木、伞花木等。

保护区还有大量有重要价值的资源植物,如药用植物、食用植物和花卉等。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维管束植物按其分类主要分为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三大类。

蕨类植物是保护区最重要的植被类型之一,共有130余种,包括多种珍贵物种。

裸子植物共有30余种,其中以松、杉、柏等为主。

被子植物是保护区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共有1900余种,其中双子叶植物占80%以上。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维管束植物生长环境多样,受气候、地形、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保护区的气候属于中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地形包括山地、丘陵、河谷和平原等地貌,为植物提供了不同的生长环境。

保护区的土壤类型也较为复杂,主要有红壤、黄壤、紫色土等类型,为不同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条件。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维管束植物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这些植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

维管束植物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许多维管束植物具有药用、食用等经济价值,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维管束植物还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通过对这些植物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植物的演化、分布和生态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维管束植物在保护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维管束的构成

维管束的构成

维管束的构成维管束是植物体内的重要组织之一,其主要功能是负责植物的输送和支撑。

维管束由导管和木质部组成,它们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植物的血管系统。

本文将从维管束的概念、结构、功能、发展等方面,对维管束的构成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维管束的概念维管束是指由导管和木质部组成的一种具有输送功能的组织,它在植物体内呈管状分布,贯穿整个植物体。

导管主要负责植物的水分和无机盐的输送,而木质部则主要负责植物的支撑和保护。

二、维管束的结构1. 导管导管是维管束中的一种细胞,它们由多个细胞成熟而成。

导管的主要结构有两种,一种是薄壁导管,另一种是厚壁导管。

薄壁导管的壁较薄,由许多细胞连接而成,这些细胞有的已经死亡,有的则仍然存活。

厚壁导管的壁较厚,由一些细胞融合而成,这些细胞已经死亡,只留下了空心的管状结构。

2. 木质部木质部是维管束中的另一种细胞,它由木质纤维细胞和木质部细胞组成。

木质纤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植物的支撑和保护,它们的壁较厚,由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

木质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植物的水分和无机盐的输送,它们的壁较薄,由素质和半素质组成。

三、维管束的功能1. 水分和无机盐的输送维管束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负责植物的水分和无机盐的输送。

导管和木质部细胞的结构和特性,使它们能够形成一种高效的输送系统。

导管的管状结构和空心的中央,使得水分和无机盐能够快速地在其中传输,而木质部细胞的小孔和细胞壁的渗透性,则能够控制水分和无机盐的流动速度和方向。

2. 支撑和保护维管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负责植物的支撑和保护。

木质纤维细胞的结构和特性,使它们能够提供强大的支撑力,抵抗外部的压力和力量。

而木质部细胞的结构和特性,则能够起到保护作用,避免植物受到外部环境的伤害和侵害。

四、维管束的发展维管束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在植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维管束的形成始于原始导管和原始木质部细胞的分化。

随着植物的不断生长和发展,原始导管和原始木质部细胞逐渐成熟,形成了成熟的导管和木质部,维管束也随之形成。

作物源库流关系研究

作物源库流关系研究

作物源库关系研究进展学院:农学院年级:作物2013级姓名:谈建鑫学号:2013407007指导老师:马富裕作物源库关系研究进展摘要:作物源库关系是作物高产生理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目前其研究已取得多方面的进展。

从源库超微结构、同化物运输机理以及蔗糖代谢关键酶的生理生化及定位等方面对作物源库关系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展望。

关键词:作物; 源库; 超微结构; 同化物运输机理; 蔗糖代谢酶; 进展自从提出作物产量理论来描述作物产量的形成,弥补了光合性能理论的不足之后, 人们就常以源、库、流三者之间的关系来阐明作物产量形成的规律,以探索实现高产的途径, 近而挖掘作物产量潜力。

作物源库关系是作物高产生理中的热点问题之一,作物产量的形成是源、库、流互作的过程。

近年来,作物源库研究在理论、技术手段和应用范围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1 源库超微结构的研究源库器官超微结构的研究为揭示作物源库功能提供了重要依据。

源器官光合产物向库器官输入过程中, 常以输导组织尤其是韧皮部或维管束的发达程度来衡量物质流的运转速率。

对水稻41个品种茎秆维管束和穗部性状的研究发现,所有品种的穗形大小与茎秆内的维管束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1 ]。

周竹青[ 2]对小麦品种源库流生理特性及其子粒发育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研究指出, 不同小麦品种的胚乳细胞数目表现为大粒饱满的品种> 子粒体积大而不饱满的品种> 小粒饱满的品种; 不同粒位子粒的胚乳细胞数目以强势粒多于弱势粒; 小麦颖果腹部维管组织的筛管横截面积和数目与品种子粒的大小和灌浆速率之间缺少必然联系。

2 同化物运输机理的研究传统的关于糖运输机理研究, 主要是采用植物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础免疫学和免疫化学等学科的发展, 以及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建立的仪器分析日趋完善, 人们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开创出了全新的方法, 也推进了同化物运输机理的研究。

具异型维管束的药材 -回复

具异型维管束的药材 -回复

具异型维管束的药材-回复具有异型维管束的药材引言:植物是地球上最丰富的资源之一,其中有许多植物具有药用价值。

在植物体内,维管束是一种重要的结构,负责植物的水分和营养输送。

一般而言,植物的维管束结构都较为类似,但也有一部分植物的维管束具有异型结构,这些植物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备及中医药领域。

本文将深入探讨具有异型维管束的药材,介绍它们的特点、应用以及研究进展。

一、什么是维管束?维管束是植物体内负责水分和营养物质运输的管道系统。

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木质部和韧皮部。

木质部主要由木纤维、维管元素和射线组成,负责输送水分和养分;韧皮部则由韧皮纤维和筛管组成,主要负责光合产物和有机物质的运输。

大部分植物的维管束结构相似,但也有一些特殊的药材,其维管束结构异型化,对药物的生物活性具有重要影响。

二、异型维管束的特点异型维管束是指相对于一般植物而言,其维管束结构存在形态或组织学上的不同。

它们可能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多个小维管束:一般的植物多为一个大的维管束,而异型维管束的药材常常为多个小的维管束。

这种结构特点可能与药材的药效有关。

2. 不连续或间断:异型维管束的结构不连续或呈现间断状态。

这种结构可能对药材的提取和效力有所影响。

3. 不规则形状:与常规的线形维管束不同,异型维管束的形状可能呈现出各种不规则的形态,如扁平形或束状形等。

4. 维管束的大小和形态存在变异性:相对于常规植物的维管束,异型维管束可能具有更大的尺寸以及特殊的形态,如螺旋状或扭曲状。

三、具有异型维管束的药材及其应用1. 参杂异型维管束的药材: 例如放大白术,它具有异型维管束的特征,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及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

由于维管束结构的特殊性,放大白术在中药配伍和制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异型维管束对品质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异型维管束的药材在品质方面更具有优势。

例如,具有扭曲维管束的半边莲在抗炎药物中具有更好的疗效。

3. 异型维管束对药效的影响:具有异型维管束的药材对药效的改善有一定作用。

匍匐大戟研究进展

匍匐大戟研究进展

匍匐大戟研究进展周改;李成刚;曹东【摘要】匍匐大戟是大戟科大戟属植物,近年来,对其生药鉴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以期为匍匐大戟的药用开发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云南中医中药杂志》【年(卷),期】2015(036)011【总页数】3页(P70-72)【关键词】匍匐大戟;生药学研究;化学成分研究;药理学研究【作者】周改;李成刚;曹东【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大理大学,云南大理67000;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2匍匐大戟(E.prostrata Ait.)为大戟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药用全草,民间用于治疗痢疾、肠炎、咽喉炎、子宫出血、痛风及风湿病等。

近年来,有关其生药、化学、药理等方面的研究逐步深入,对此进行了归纳总结。

1 生药学研究1.1 形态与分布匍匐大戟为一年生草本。

根纤细,长7-9 cm。

茎匍匐状,自基部多分枝,长15-1 9 cm,通常呈淡红色或红色,少绿色或淡黄绿色,无毛或被少许柔毛。

叶对生,椭圆形至倒卵形,长3-7(8)mm,宽2-4(5)mm,先端圆,基部偏斜,不对称,边缘全缘或具不规则的细锯齿;叶面绿色,叶背有时略呈淡红色或红色;叶柄极短或近无;托叶长三角形,易脱落。

花序常单生于叶腋,少为数个簇生于小枝顶端,具2-3 mm的柄;总苞陀螺状,高约 lmm,直径近1 mm,常无毛,少被稀疏的柔毛,边缘5裂,裂片三角形或半圆形;腺体4,具极窄的白色附属物。

雄花数个,常不伸出总苞外;雌花1枚,子房柄较长,常伸出总苞之外;子房于脊上被稀疏的白色柔毛;花柱3,近基部合生;柱头2裂。

蒴果三棱状,长约1.5 mm,直径约1.4 mm,除果棱上被白色疏柔毛外,其他无毛。

种子卵状四棱形,长约0.9 mm,直径约0.5 mm,黄色,每个棱面上有6-7个横沟;无种阜。

花果期4-10月。

多生在路旁、屋旁和荒地灌丛,目前已由人工引种栽培。

植物维管束系统的组成和作用_理论说明

植物维管束系统的组成和作用_理论说明

植物维管束系统的组成和作用理论说明1. 引言1.1 概述植物维管束系统是植物体内一个重要的组织系统,它主要由导管组织、韧皮部组织和木质部组织构成。

这个系统承担着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运输、支持植物体的结构稳定性以及传递信号和激素调节等。

了解植物维管束系统的组成和作用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以及利用植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着植物维管束系统的组成和作用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将介绍维管束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导管组织、韧皮部组织和木质部组织。

然后,我们将详细阐述这些组成部分在植物体内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接着,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植物维管束系统在水分和营养物质运输、支持植物体结构稳定性以及信号传递和激素调节方面的作用机制。

最后,我们将探讨植物维管束系统在农业生产、医药和食品工业以及环境修复和保护领域的应用价值。

通过这些内容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将对植物维管束系统的重要性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阐述植物维管束系统的组成和作用,通过对其结构特点和功能机制的介绍,加深对该系统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并进一步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价值。

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能够为读者提供有关植物维管束系统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详尽信息,以促进对植物生物学和应用研究领域的理解与发展。

2. 维管束系统的组成2.1 导管组织导管组织是植物体内负责水分和营养物质的长距离输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由两种类型的导管构成:xylem(木质部)和phloem(韧皮部)。

木质部主要负责水和无机盐的上运输,而韧皮部则负责有机物质、糖类和氨基酸等物质的下运输。

木质部中的两个主要细胞类型是纤维元和导管元。

纤维元具有很强的结构支持作用,帮助植物保持正常姿势;而导管元是中空的,形成了连通毛细血管样结构。

这些导管元串联形成了一个整体网络,在整个植物体内提供水分上运输路径。

韧皮部同样包含两种主要类型的细胞:筛管元和伴随细胞。

麦类作物穗部器官光合固碳研究进展

麦类作物穗部器官光合固碳研究进展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94]王 峰,王顺霞,王占军,等.不同施肥水平与组合对玉米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4):167-171. [95]HuB,JiangZM,WangW,etal.Nitrate-NRT1.1B-SPX4cascadeintegratesnitrogenandphosphorussignallingnetworksinplants[J].NaturePlants,2019,5(4):401-413.[96]魏海燕,李宏亮,程金秋,等.缓释肥类型与运筹对不同穗型水稻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7,43(5):730-740.[97]侯云鹏,韩立国,孔丽丽,等.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的养分吸收、转运及土壤氮素平衡[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21(4):836-845.[98]朱兆良.农田中氮肥的损失与对策[J].土壤与环境,2000,9(1):1-6.[99]徐国伟,王贺正,翟志华,等.不同水氮耦合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产量与氮素利用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0):132-141.[100]武云霞,刘芳艳,孙永健,等.水氮互作对直播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9,37(5):604-610,622. [101]杨建昌,杜 永,刘 辉.长江下游稻麦周年超高产栽培途径与技术[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6):1611-1621.[102]李鸿伟,杨凯鹏,曹转勤,等.稻麦连作中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的养分吸收与积累特征[J].作物学报,2013,39(3):464-477. [103]顾俊荣,季红娟,韩立宇,等.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粳稻籽粒结实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5,21(4):44-48.[104]刘立军,徐 伟,桑大志,等.实地氮肥管理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J].作物学报,2006,32(7):987-994.詹 圆,方嘉琪,陈有军,等.麦类作物穗部器官光合固碳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24,52(5):11-18.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4.05.002麦类作物穗部器官光合固碳研究进展詹 圆1,2,方嘉琪1,2,陈有军1,2,田浩琦3,周青平1,2,汪 辉1,2(1.四川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四川成都610041;2.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3.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青藏高原优良牧草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16) 摘要:植物依靠光合作用生产人类所需的有机物,提高植物整体光合能力一直是促进作物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

植物根系形态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植物根系形态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植物根系形态与功能的研究进展植物根系是植物体的重要部分,它具有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固定植物在土壤中的功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植物根系形态与功能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植物根系形态与功能的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根系形态的研究1. 根系结构的观察研究者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根系的结构,包括根尖、根毛、分支等部分。

根尖是根系生长的主要部位,根毛是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关键结构,而分支的形成可以增加根系的吸收面积。

通过观察这些结构,研究者可以了解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功能。

2. 根系生长与发育的调控机制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调控。

研究者通过研究植物根系的开展、发育和分化,揭示了影响根系生长的调控机制。

例如,植物激素和环境因子等会对根系生长产生影响,研究者通过研究这些因子的作用机制,可以深入了解根系生长的调节机制。

二、根系功能的研究1. 水分吸收与传导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它通过根毛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并通过根部内的维管束将水分传导到地上部分。

研究者通过研究根系的形态结构和水分吸收能力,揭示了植物根系的水分吸收和传导机制。

2. 营养物质吸收与转运植物根系不仅吸收水分,还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钾等。

这些营养物质通过根系内的转运系统被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位。

研究者通过研究根系的吸收和转运机制,可以为植物的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三、未来的研究展望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高分辨率观测技术的应用随着显微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辨率观测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观察和分析植物根系的形态和结构。

例如,采用亚细胞水平的成像技术可以更准确地观测根系的吸收和转运过程。

2. 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植物根系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通过研究根系相关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根系的形态和功能。

例如,利用转录组学和基因静默技术可以识别和研究调控根系生长和发育的关键基因。

植物解剖学中的维管束结构

植物解剖学中的维管束结构

植物解剖学中的维管束结构植物解剖学是研究植物内部结构的学科,其中维管束结构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维管束是植物体内输送水分、养分和有机物质的管道系统,起到了植物生长和生理活动的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植物解剖学中维管束结构的组成及其功能,帮助读者对植物内部结构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维管束的组成维管束主要包括导管和薄壁细胞两个部分。

1.导管:导管是维管束中负责水分和养分输送的部分。

它们分为两类:有孔导管和无孔导管。

有孔导管的细胞壁上有许多直径较大的孔洞,使得水分和养分可以顺畅地通过。

而无孔导管由于缺乏孔洞,水分和养分只能穿过其细胞壁。

2.薄壁细胞:薄壁细胞是维管束中除导管外的其他细胞。

它们的细胞壁相对较薄,起到支持维持维管束形状的作用。

二、维管束的结构维管束通常由维管元素和伴随细胞两部分组成。

1.维管元素:维管元素是维管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负责水分和养分的输送。

它们具有特殊的形态结构,包括导管成员和薄壁细胞成员。

(1)导管成员:导管成员包括主导管和次导管。

主导管负责维管束的初级质和次级质输送,其形态结构通常较大,导管壁上存在许多孔洞,以便于水分和养分的快速传输。

次导管主要负责次级质的输送,相对于主导管而言较小。

(2)薄壁细胞成员:薄壁细胞成员主要起到支持维管束结构的作用,使维管束能够保持稳定的形态。

它们的细胞壁较薄,相对于导管元素而言,其功能是次要的。

2.伴随细胞:伴随细胞是维管束中维管元素的伴生细胞。

它们的细胞壁相对厚实,起到支持和保护维管元素的作用。

伴随细胞与维管元素之间通过细胞壁上的连丝相连,形成了维管束整体结构。

三、维管束的功能维管束在植物体内具有重要的功能,主要包括水分和养分的输送、植物体的支持和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

1.水分和养分的输送:维管束通过导管的输送系统,将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吸收到植物体内,并通过根、茎和叶的连接,将其输送到植物体各个部分,满足植物生长所需。

2.植物体的支持:维管束中的薄壁细胞提供了植物体内部的支持结构,使得植物能够保持竖直生长的姿态。

维管束鞘名词解释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维管束鞘名词解释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维管束鞘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旨在介绍维管束鞘这一植物学领域的重要概念,并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维管束鞘是指植物体内的一种组织结构,其功能涉及物质运输、力学支撑和保护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维管束鞘的定义、组成与功能等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其在植物中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1.2 文章结构为了系统地介绍维管束鞘,本文按照以下结构组织:首先,在第2部分将对维管束鞘进行名词解释,包括其定义、组成和功能等内容;接着,第3部分将从整体上概述说明维管束鞘在植物中的重要性以及其研究历史发展;然后,在第4部分将深入解析维管束鞘的形成与发育过程,包括初级导管与维管束鞘之间关系的探究、相关基因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影响其发育的内外因素分析;最后,在第5部分将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回顾已有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全面介绍和解释维管束鞘这一植物学领域的重要概念。

通过对其定义、组成和功能等方面的深入阐述,旨在增加读者对维管束鞘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通过分析其在植物中的重要性以及现有研究局限性,探讨未来研究方向,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参考和启发。

通过论述维管束鞘形成与发育过程以及相关基因调控机制等内容,旨在揭示该领域深入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方法。

最终达到促进该领域研究进展和拓宽相关理论应用的目标。

2. 维管束鞘名词解释:2.1 定义:维管束鞘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包裹结构,存在于植物体内的维管束中。

它由一层或多层细胞构成,包围着导管元素(如导管细胞和薄壁细胞)以及伴随细胞。

维管束鞘在植物中起到保护和支持导管元素的作用。

2.2 组成及功能:维管束鞘主要由分化发育而来的表皮母细胞形成,这些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分裂、扩展和分化等过程形成完整的鞘状结构。

其主要功能包括:提供机械强度,稳定和支撑导管元素;保护导管元素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调控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传输;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信号转导等。

周木维管束的介绍

周木维管束的介绍

周木维管束的介绍周木维管束是形成维管束的最基本单位,通常由导管元素、薄壁细胞和伴细胞组成。

导管元素是管状结构,用于运输水分和溶质物质。

它们的主要特点是空腔连通,没有细胞核和细胞质,由壁纤维、木质素和产孔区组成。

导管元素根据其形态特征可分为两种类型:纤维管和管胞。

纤维管是指具有粗壁和狭长的通孔,在水分运输中起到支持和机械强度的作用。

管胞则是具有稍微较薄的壁,而且其壁上有一定数量的筛板区,可允许溶质物质通过。

薄壁细胞是存放和转运物质的细胞。

它们与导管元素相邻,形成运输通道。

薄壁细胞包括薄壁纤维细胞和伴细胞。

薄壁纤维细胞与导管元素相邻,进行支持和保护作用。

伴细胞则是由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壁组成,在维管束的运输过程中扮演调节和控制角色。

周木维管束在形态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化和层次性。

大多数的周木维管束分为两类:根茎型和茎叶型。

根茎型维管束的导管元素和薄壁细胞交替分布在维管束中心部分,形成一个环状的区域。

茎叶型维管束的导管元素和薄壁细胞则呈线性排列,形成一条或多条纵向的通道。

这种分化结构使得周木维管束具有更好的薄壁细胞和导管元素的分工。

周木维管束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负责水分和养分的运输。

水分通过根部吸收,并通过根茎型维管束向茎部和叶片输送,进行光合作用。

同样,养分也经由维管束运输,包括无机盐和有机物质。

通过这种方式,植物体能够以最高效的方式获取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保证其正常的生长与发育。

除了运输功能,周木维管束还具有支持和机械强度的作用。

导管元素和薄壁细胞共同形成了坚实的结构,能够支撑植物体的体形,并抵抗外部环境的压力和风力。

这对植物的竖直生长和自身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周木维管束是植物体内的重要组织结构,具有运输水分和养分的功能,并提供了植物体的机械支持。

通过深入研究周木维管束的结构和功能,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机制,为农业生产和植物病理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具异型维管束的药材

具异型维管束的药材

具异型维管束的药材【具异型维管束的药材】1. 引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药疗效认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中药药材的物质基础及其药效成分。

而在这些药材中,具异型维管束的种类备受瞩目。

它们以其独特的形态结构和药理作用,在中药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以具异型维管束的药材为主题,从各方面全面深入地评估其特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类药材。

2. 什么是异型维管束?异型维管束是指与传统维管束形态不同的一类维管束结构。

而传统的维管束由导管和维管束鞘组成,导管主要负责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输送,维管束鞘则可形成防御性物质。

而具异型维管束的药材中,维管束发生了一定的形态和结构改变,这意味着这类药材在生理和药理效应上可能存在着一些特殊性。

3. 具异型维管束药材的分类与特点近年来,研究人员对具异型维管束的药材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

以下是几类常见的具异型维管束药材及其特点:3.1 类似玉米须的具异型维管束药材这一类药材的维管束呈现出类似玉米须的形态,主要包括菊花、荠菜、香菜等。

它们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常被用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方面。

特别是菊花,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被誉为"秋天的饮品",具有镇静、消炎的作用。

3.2 具镰刀状维管束的药材这类药材的维管束形态呈现出镰刀形,常见的有柴胡、黄芩等。

柴胡是中药方剂中常见的草药,具有解郁、利胆、清热解毒等功效,广泛用于中医药临床。

4. 异型维管束药材的药理作用异型维管束的形态和结构变化往往与药物的药理效应密切相关。

据研究,具异型维管束的药材常具有寒凉解毒、清热去湿等作用。

它们还可能富含一些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等,这些成分对人体有着显著的药理作用。

以菊花为例,其中的黄酮成分不仅具有镇静、抗炎的功效,还具有抗氧化和降压等作用。

5. 个人理解与观点对于具异型维管束的药材,我认为其独特的维管束结构与其药理作用密切相关,这也为中药领域带来了更多的研究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种质资源中维管束的研究进展种子科学与工程1302 郭聚领指导老师:郭晋杰摘要:回顾近年玉米维管束的研究,并运用源库流的相关知识,重点介绍了玉米种质资源中维管束的特性与产量和玉米倒伏的相关关系,对玉米维管束研究提出了问题,并对种质资源中维管束研究做出展望。

关键词:种质资源维管束倒伏产量玉米是非常重要的粮食饲料作物,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玉米种质资源是玉米育种的基础,丰富优质的种质资源是培育出优良新品种的前提。

玉米的种质资源非常丰富,玉米表现型水平和分子水平上都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差异。

目前,育种水平发达的美国利用的玉米种质还不到总量的5%[1]。

在1928 年,Masan 等在棉花上首次提出了源(source)库(sink)学说,进而推广到其他作物,这一理论对提高作物产量起到了重要指导和推动作用。

育种家以此为指导,从源和库及流三个方面对作物品种进行改造,使产量大幅度提高[2]。

维管束散生分布是禾本科作物的共同特点。

维管束主要分为韧皮部和木质部,韧皮部主要负责同化物的运输;木质部负责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类。

维管束起着作物体内长距离运输和机械支撑的作用[3]。

利用玉米种质资源培育具有优良源库流的品种,以达到高产和稳产十分必要。

1.玉米茎秆维管束的结构维管束散生分布是禾本科作物的共同特点。

维管束主要分为韧皮部和木质部,前者包括筛管和伴胞,主要负责同化物的运输;后者以导管为主,负责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类。

维管束同时还起着作物体内长距离运输和机械支撑的重要作用。

作物维管束的研究多集中在碳三作物上,对玉米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内容也较为分散。

玉米的维管束依大小和结构可分为两类:小维管束和大维管束。

小维管束面积小,多处于组织边缘且结构不完整,多数只有木质部;大维管束面积相对较大且处于组织中央,结构完整,木质部与韧皮部发育良好,在维管束系统中起主要的功能作用。

2.玉米维管束的特性与抗倒伏玉米倒伏会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产。

当前随着我国玉米栽培水平的不断提高,密植与倒伏矛盾突出,很多不确定的自然灾害发生,致使玉米倒伏引起产量损失趋势加剧,茎秆倒伏问题日益突出。

“抗倒伏”是“超高产”的前提和保障。

种植密度,水肥管理,品种自身特性等因素都会影响玉米抗倒伏能力。

丰富的种质资源存在抗倒能力不同的材料,利用不同的种质培育抗倒品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1玉米茎秆解剖结构与抗倒性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对玉米倒伏机理已有相关研究,一般认为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与茎秆结构有关。

前人对禾本科作物的茎秆显微结构与倒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结论却不尽相同。

前人研究表明,玉米茎秆单个维管束的面积越大则茎秆抗倒伏能力越强。

玉米茎秆细弱、组织松软、机械组织不发达、维管束数目少,易产生倒伏。

而茎内机械组织发达、茎内维管束外围密度大、维管束鞘发达、纤维细胞机械性能好、木质化薄壁细胞多,则抗倒能力强。

关于玉米解剖结构特征与抗倒性关系的研究报道很多,Berzonsky研究认为硬皮组织厚、胞壁加厚细胞含量多、维管束鞘厚度大的玉米材料抗倒性优良,这些特征与茎秆质量性状高度正相关[4]。

Zuber对茎秆强度进行轮回选择试验,发现抗倒性优良的玉米群体中茎秆硬皮组织增厚、木质化薄壁细胞加厚、维管束鞘厚度增加和硬皮细胞腔加厚[5]。

2.2玉米茎秆维管束数目与倒伏能力的关系学者普遍认为玉米倒伏可分为茎折和根倒,前者对玉米的产量影响更为严重[6]。

在抗倒伏能力与茎秆显微结构的相关关系方面,前人研究了小麦及水稻等茎秆的抗倒伏性能与节间细胞壁厚度、厚壁组织数量和强度、维管束数量、细胞壁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等多个指标的关系[7]。

因此陈志辉等人提出利用外来种质资源茎秆坚挺,根系发达的特性来改良玉米抗倒性,并认为抗倒性与地上部第三节维管束的密度和长度有相关性[8]。

在90年代初,王群英等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结果表明,品种茎内机械组织发达程度,维管束外围密度大小,维管束鞘发达程度,纤维细胞机械性能好坏,木质化薄壁细胞多少,与抗倒能力大小呈正相关关系[9]。

王立新认为视野内维管束数目与抗倒伏强弱性能呈负相关关系[10]。

穆华春等通过玉米自交系茎秆显微结构及其与茎节抗折强度的相关与通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花后6d及15 d茎节维管束的数目与茎折能力呈显著负相关,王群英等结论相反,与王立新等研究结论相同。

单个维管束面积与茎折能力呈显著正相关,与前人研究结论一致[11]。

3.玉米维管束的特性与产量关系“源库流”及其与产量形成关系的理论研究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玉米的高产的重要内容。

许多学者指出,玉米“源库流”的协调发展是玉米高产育种的必要条件。

随着作物“源库”性状的改善和栽培水平的提高,“流”对产量形成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流”是“源库”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流”的研究要借助于维管束的研究[12]。

在培育高产的品种时,选择具有畅通“流”的种质资源,对高产品种的培育十分重要。

3.1穗维管束与产量的关系玉米果穗维管束作为连接源库重要的流器官,是籽粒产量形成的中间环节,其结构状况及输送效率会影响穗粒库容的建成,也会调控源的形成和产物分配[13]。

果穗内维管束的数目、面积与大穗呈显著正相关,单株库容与穗的表现型呈正相关关系,而较多的维管束数目和较大的维管束面积则保证了“流”的畅通,这说明“流”“库”之间性状是协调发展的。

何启平等实验表明,不同株型、穗型的玉米品种间在果穗维管束和果穗柄维管束的结构中存在显著差异。

紧凑型品种具有较高的维管束密度,大穗型品种与小穗型品种相比大维管束数多、单个大维管束的面积大、总维管束数多、维管束总面积大,这与在小麦上的研究结果一致[14]。

因此在品种选育上,应注重选择果穗维管束密度和维管束相对面积都较高的种质,以便从中选出具有高产潜力的品种。

3.2叶维管束与产量的关系叶片是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的光合源。

光合产物的形成及同化物的生产、卸出、运输都要在叶片中进行。

玉米等C4植物维管束鞘细胞发达并参与光合作用,维管束细胞起着“源一库”输送的作用[15]。

玉米叶片良好的维管束系统为运输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源库协调、流通畅和利于光合产物运输的重要保障[16]。

平展型玉米品种较紧凑型玉米品种产量低,不仅由于叶片上下表皮气孔数目存在差异,而且紧凑型玉米比平展型玉米叶片维管束鞘中含有更多的叶绿体,有利于碳元素的固定。

两种株型玉米叶脉存在一定的差异,紧凑型玉米叶片中有较宽并且向叶正面凹陷较深的中脉[17]。

玉米属于C4植物,C4植物在光合作用时只在维管束鞘细胞中形成蔗糖和淀粉,因此利用种质资源优化维管束的结构对玉米产量的提高有重要现实意义。

4.不同密度对不同品种维管束的影响随着我国耕地面积的减少,提高玉米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是实现玉米高产的必由之路[18]。

有关学者就不同密度对玉米维管束结构的影响进行探讨并指出密度对玉米果穗维管束的数目,面积影响显著。

品种的群体“库源”特征是反映品种产量潜力的固有特性。

薛吉全等对于群体潜在库容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实际源供应能力与库容比值、单位叶而积系数承受的潜在库容量、库容量实现率、产量潜力都因密度和品种不同而相异[19]。

因此利用种质资源培育耐密玉米品种十分必要。

问题与展望对玉米抗倒性遗传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利用分子设计的手段培育出丰产性和抗倒性符合要求的玉米新品种。

在玉米基因组测序完成的基础上,利用关联分析等技术对玉米种质植资源相关基因的变异情况以及不同等位基因效应进行准确的评价,最终对适合的种质植资源进行杂交,设计出符合要求玉米基因型[20]。

关于对玉米“流”量的初步探索还只借助伤流方法,并停留在穗柄流量与流速的测定上。

流量面积、流质成分、生理活性、各类生化因子等对流的影响特点及作为信号因子对流调节作用、运输机理研究还未深入。

在以后的研究中要利用生理生化和物理科学等多学科协助,加强对源流库机理研究,为实现玉米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维管束性状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不同栽培条件也影响维管束的发育和形成。

作物产量是群体的效应,源库流系统的协调统一是作物高产、稳产的重要基础,外部因子的影响尤其重要。

紧凑型玉米品种在生产上所占面积逐年增加,尤其在高产、超高产栽培中用的大多是紧凑大穗型品种。

普遍认为紧凑大穗型品种之所以高产,是因为其具有较高的群体源产量和较大的群体库容。

何启平等实验表明,紧凑大穗型品种在维管束密度和维管束面积上,都比较紧凑小穗型和平展大穗型品种更有优势,这与紧凑大穗型品种“源”足“库”大是一致的,这也是紧凑大穗型玉米具有较高产量潜力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品种选育上,应注重选择果穗维管束密度和维管束相对面积都较高的材料,以便从中选出具有高产潜力的品种[21]。

参考文献[1] Troyer A F. Adaptedness and heterosis in corn and mule hybrids[J].Crop Sci.2006,462:528-541.[2] 荆彦辉,徐正进.水稻维管束性状的研究进展[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3,34(6):467-471.[3]何启平.不同类型玉米品种果穗维管束的比较研究[J].2007,33(7):1187-1196.[4]Berzonsky.W.A,J.A.Hawk and T.D.Pizzloato.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inbred links and two maize synthetics recurrently selected for high and two stalk crushing strength [J].Crop Sci,1986,26:482~488.[5]Zuber M.S. and Michaelson M.E.et al.Study of the interrelation of field stalk rotting fungi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corn[J].Agron 1957,49:328~331.[6] 袁公选,杨金慧,李雅文等.玉米倒伏成因及预防[J].西北植物学报.1999,19(5):72-76.[7] 王立新,郭强,苏青.玉米抗倒性与茎秆显微结构的关系[J].植物学通报,1990,7(8):34-36.[8]陈志辉.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方法综述和实践.作物研究.1993,7(l):43-45.[9] 王群瑛,胡昌浩.玉米茎秆抗倒特性的解剖研究[J].作物学报,1991,17(l):75.[10] 王立新,郭强,苏青.玉米抗倒性与茎秆显微结构的关系[J].植物学通报,1990,7(l):34-36.[11] 穆华春等.玉米自交系茎秆显微结构及其与茎节抗折强度的相关与通径分析[J]. 玉米科学,2012,20(5):71-75.[12] 王娜,李凤海,王志斌,周宇飞,史振声.玉米维管束性状的研究进展[J]. 玉米科学, 2011,19(3):148-152.[13] 何启平,董树亭,高荣岐.玉米果穗维管束系统的发育及其与穗粒库容的关系[J].作物学报,第31卷第8期[14] 远彤,郭天财.冬小麦不同粒型品种茎叶组织结构与籽粒形成关系的研究[J].作物学报, 1998,24(6): 876-883.[15] 张振清,夏叔芳.玉米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中光合产物的分析[J]. 植物生理学报,1987,13(4):338- 343 .[16] 王娜,李凤海,王志斌,周宇飞,史振声. 玉米维管束性状的研究进展[J]. 玉米科学,2011,19(3):148-152[17] 陶世蓉,初庆刚等.不同株型玉米叶片形态结构的研究[J].玉米科学1995.[18]刘开昌,张秀清,王庆成,等.密度对玉米群体冠层内小气候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0,24(4):489 -493.[19] 薛吉全,杨成书等.玉米不同株型群体库源特征的研究[J].西北农林学报,1993,03.[20] 汪黎明,穆春华,等.玉米抗倒性的遗传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11,19(4):1-4.[21] 何启平,董树亭,高荣岐.玉米果穗维管束系统的发育及其与穗粒库容的关系[J].作物学报,2005,31(8): 995- 1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