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沙市第五中学高中历史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厅:洋房里弄——演进中的居室建筑 小结:近现代中国人居住建筑的变迁
鸦片战争后的 近代社会 中国传统建筑 如四合院、福 建土楼等; 西式建筑如洋 房里弄别墅等 20世纪的50 改革开放的新 年代至70年代 时期 1995年国家实 施“安居工程”, 中低收入的职 工能以较低价 格买到合适的 住房 安居工程 百姓受惠
问题:材料中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些新现象? 答案:工业文明的传入,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社会阶层出现, 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第二
总结变迁的原因——外贸方面
材料五:1850年,上海的洋货进口总值为390.8万元,1860年 达到3667.9万元。西方商品几乎渗入了中国城市生活的各个 方面,从日常必需的米、面、衣料等基本生存所需的商品到 罐头、饮料等享受方面的商品内容丰富。
材料二:“凡事任意潜越,各处皆然,沪上尤甚”,“衣服 宴饮,越次犯分不为怪”。 ——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
问题:对比两段材料,说明中国人的服饰观念发生 了怎样的变化?有什么意义? 答案:趋于平等。意义: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和社会进步。
第三
探究变迁的历史意义——经济发展角度
材料三:农业社会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由散漫的 无规律生活方式,被工业社会的快节奏规律化制式化的作息 方式所逐步取代,都市人开始习惯于上下班制,星期日和固
定节假休息制。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问题:结合材料,说明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案:说明国人接受了工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实现经济工业化。
第三
探究变迁的历史意义——传统文化改造角度
材料四:生活在具有几千年传统文明的近代中国,每一个人 都会面对时代的挑战,都会感受到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冲击, 同样也会有受惠于两种文明又困惑于两种文明的复杂心情。 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在全球化的视野下,我 们应当客观的看到西方文化,并从中汲取养分,改造我们的 传统文化,使其更加辉煌。 ——转引《中华文明网》
答案:地区差异性大;传统生活方式居于主导地位。
第三
探究变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现象一 现象二 现象三
全盘西化
盲目崇洋
奢侈消费
斗富争雄
地区差异
贫富悬殊
1
2
3
理性学习 坚守民族特色
注重积累和消 费的关系
全国各地 均衡发展
第三
探究变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西化 平等化
推动了生产 力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改变了中国 人形象,接 受西方文化
居室 建筑
筒子楼 大板房 棚户区等
特点
欧风美雨 中西合璧
住房拥挤 陈设简单
风俗厅:移风易俗——社会风俗的大变革
近代中国的传统风俗
风俗厅:移风易俗——社会风俗的大变革
风俗厅:移风易俗——社会风俗的大变革
近现代中国不同时期的结婚照
风俗厅:移风易俗——社会风俗的大变革
风俗厅:移风易俗——社会风俗的大变革
高中历史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结合实际 导入新课
关帝庙
便河街
中山公园
★ 创设新情景——筹办一次展览
服饰厅: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服饰厅: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服饰厅: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传 统 服 装 与 西 式 服 装 并 行 于 世
宋 嘉 树 全 家 福 ( 年 ) 1917
答案:西化严重,盲目崇洋;奢侈消费、斗富争雄。
第三
探究变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材料八:上海滩的十里洋场与苏州河两岸棚户区的鲜明对比
第三
探究变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材料九: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 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几百 万产业工人和几万万旧制度统治下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同时存 在,若干的铁路航路汽车路和普遍的独轮车路、只能用脚走的 路和用脚还不好走的路同时存在。 ——摘自《毛泽东选集》 问题:材料反映了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过程中的哪些现象?
——谯珊《近代城市消费生活变迁的原因及其特点》
材料六:正是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它没有 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象思想那么感染人心, 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当它改变了人 们的生活之后,它同时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问题:结合材料,总结影响消费习惯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中外贸易的发展,外来商品传入,改变了传统的消费资 料和消费结构。
意义:理性接受西方生活观念,改变了中国人的形象。
第三
探究变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探究: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另一面”
材料六:他们看着外国事,不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不好的; 看着自己的国里,没有一点是好的,所以学外国人惟恐不像” “洋帽洋衣洋式样,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 生成学不来。” ——《大公报》1903年4月
服饰厅: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带有浓厚时代印记的服装
服饰厅: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五彩缤纷的现代服饰
服饰厅: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小结:近现代各时期中国人代表服饰及特点
鸦片战争后的近代 社会(国门洞开, 西服东渐) 20世纪的50年代至70年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代(激情岁月,衣着朴素) (变革年代,风光 无限)
——胡祥翰、李维清、曹晟《上海小志上海乡土志夷患备尝记》
材料四:在清末72家民族工业企业中,上海38家,广州8家,福州 4家,东南沿海城市占66.7%。据统计,上海自1849年至1911年, 各类各级学校即有259所,上海从开阜到1900年,各类中外文报刊 即达60多种,上海的《申报》和天津的《大公报》成为闻名全国 的南北两大报刊。 ——《申报》1914年
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基本史实和本质特征
改革开放后 丰富多彩的服饰
列宁装、布拉吉、干 服饰 长袍马褂、西装、中 山装、旗袍 部装
饮食 南米北面,西餐出现 生活艰苦,凭票供应 膳食结构,营养均衡
建筑 传统建筑,西式洋房 房屋朴素,陈设单一 中西合璧,建筑多样 习俗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习俗风尚,政治色彩 休闲娱乐,崭新风尚
世俗化
改造传统文 化,使其充 满生机
推动了政治 平等和社会 进步
经济工业化
政治民主化
思想理性化
中国逐步由古代农业文明迈向近代工业文明
本课小结
第十 四课 变迁 表现 变迁 原因 变迁 意义
衣
食
住
习
政治 经济 外贸 观念 意义
再认识
政治 经济 国人 进程 发展 形象
思维拓展 课后探究
研究性学习:城市化过程中,保护古建筑,路在何方?
鸦片战争前 的中国 中国传统饮 食十分丰富, 川菜、鲁菜、 粤菜、闽菜、 苏菜、浙菜、 湘菜、徽菜 八大菜系 南北特色 味道中国 鸦片战争后到 新中国成立到 新中国成立前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饮 食
基本解决了 温饱问题; 出现西餐馆、 生活必需品都 取消实行了 面包房、咖 凭票证定量供 几十年的票 啡店 应 证;饮食多 样化
材料七:“在他处则欲俭尚易,在沪上则欲俭尚难。沪上各业 中于勤俭二字全无体会,不独上等者不能俭,即降而于东洋车 夫亦且不知俭”“商人讲究体面排场,追求奢侈豪华,相互攀 比,斗富争雄,为的是向人们证实自己的社会价值” 。 ——《申报》1907年9月 问题:材料反映了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过程中的哪些现象?
思维拓展 课后探究
研究性学习:城市化过程中,保护古建筑,路在何方?
材料二:城市化过程中古建筑保护原则 (1) 整体性原则:修复和补缺部分要与原有部分形成整体, 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是降低它的艺术价 值和信息价值。 (2) 可识别性原则:添加部分都必须跟原来部分有所区别, 使人们能够识别哪些是修复的东西, 哪些是过去的原迹,以 保存文物建筑的历史可读性和历史艺术见证的真实性。 (3) 必要性原则:加固和维护措施尽可能少。 (4) 可逆性原则:不妨碍以后采取更有效的保护措施。
材料一: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建筑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寄托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忆和感情;建筑是凝 固的音乐,没有文化积淀的建筑只是一种噪音,由这样的建 筑构筑的城市,是不可能有魅力的。城市需要发展,但是不 能够以割断历史为代价,这是对过去生活的尊重,也是对未 来生活的负责。 ——梁思成
城市古建筑对于城市自身的意义是:记录民族历史,展示传 统文化,载托信仰灵魂,提供世人认同,增强国民自信。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问题:材料中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些新现象?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断发易服。政治变革的推动作用(资产阶级的改良和革命运动)
第二
总结变迁的原百度文库——经济方面
材料三:近代上海“租界内康庄如砥,车马交驰,房屋多西式,轩 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突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 明如白昼。会审公廨、中西邮局、海关、银行、领事馆、电报局、 自来水厂、巡捕房、丝厂、轮船公司皆在焉。”自来水“激浊扬清, 人皆称便”。
问题:结合材料,总结影响婚姻礼俗变化的原因 答案:文明、平等、自由的近代思想观念的促进作用。
第二
总结变迁的原因
2.经济发展,工业文 明传入,新的生产方 式和新的阶层出现
1.政治变革的作用, 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
政治
总结其 他原因
经济
总结其 他原因
3. 贸易发展,外来商 品传入,消费资料和 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西化
平等化
世俗化
近
现代
中
国
第二
总结变迁的原因——政治方面
材料一: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 复不少。仰内务部通令各省都督,转谕所属地方一体知悉。 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 者以违法论。
——民国《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
材料二: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 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 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 世……诚非所宜”
小结:近现代中国人社会风尚的变迁
鸦片战争后到 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建立后到 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后
社会 风尚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婚姻自由、 文明礼仪
勤俭节约 无私奉献
休闲娱乐 旅游环保 多样化 大众化
特点
妇女解放 民主平等 简约文明
政治色彩
第一
了解变迁的表现和本质特征
鸦片战争后到 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 届三中全会
特 点
吃西餐成为一 种时尚,仅限 于上流社会
计划经济,凭 票供应;生活 较艰苦
膳食结构 营养均衡 注重养生
居住厅:洋房里弄——演进中的居室建筑
北京四合院内景
居住厅:洋房里弄——演进中的居室建筑
居住厅:洋房里弄——演进中的居室建筑
居住厅:洋房里弄——演进中的居室建筑
筒 子 楼 棚户区
大板房
居住厅:洋房里弄——演进中的居室建筑
问题:结合材料总结传统文化改造的意义。
意义:吸收西方文明的先进成果,改造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消 极因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充满生机。
第三
探究变迁的历史意义——国人形象角度
材料五 他们是“中国女孩子” 他们长着小猪眼,拖着大猪尾。 图片和文字摘自雷蒙〃道森 的《中国变色龙》
自晚清以来,辫子不再被外国人当做“异国情调”而加以 简单描述,而是作为“劣等民族”的符号加以嘲弄。
第二
总结变迁的原因——思想观念方面
材料七:蔡元培的结婚条件:不缠足、识字、男不得娶妾姨 太太、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婚……具备一定文 化素质、年龄略大、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 ——转引自《北京娱乐信报》
材料八:他们(先进知识分子)认为,传统婚姻的种种陋习 “害国计、弱种族”,主张,“欲革政治之命者,必先革家 族之命”,提出实行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禁止一夫多妻等。 ——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
代表 服饰
男装:长袍马 褂、西装、中 山装 女装:旗袍 (旧式、新式) 土洋并存 中西合璧
特点
服饰由最基本的 “穿得暖”向 “穿 得好”转变,各 种 款式的服装层出 不穷 政治色彩强烈,同时 美观大方,彰显 提倡勤俭和物质贫乏 个性,异彩纷呈 使衣着简朴
男装:列宁装、中 山装(干部装)、 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布 拉吉(连衣裙)、 中式便装
饮食厅:各具特色——演绎舌尖上的中国
饮食厅:各具特色——演绎舌尖上的中国
异 味 争 尝 并 行 于 世 的 中 西 餐
——
饮食厅:各具特色——演绎舌尖上的中国
计划经济时代的见证——各种票证
饮食厅:各具特色——演绎舌尖上的中国
饮食厅:各具特色——演绎舌尖上的中国 小结:近现代各时期中国人饮食的变迁
外贸
观念
4.文明平等自由等思 想观念的促进作用
近
现代
中
国
第三
探究变迁的历史意义——政治进程角度
材料一:清代皇室、百官和黎民百姓的袍服……皇室用四衩, 官员开两衩,百姓不开衩。服饰的穿用时间和场合也有严格 的规定,如每年农历三月百官换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届 时要由礼部奏请,皇帝降旨一律换戴。 ——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