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分析

合集下载

布鲁克纳的《李尔王》:人性的黑暗与良善

布鲁克纳的《李尔王》:人性的黑暗与良善

布鲁克纳的《李尔王》:人性的黑暗与良善介绍布鲁克纳(Arnold Schoenberg)是20世纪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他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交响曲。

其中,《李尔王》(Lulu)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探讨《李尔王》中所揭示的人性黑暗与良善的主题。

人物塑造《李尔王》塑造了一系列复杂而迷人的角色,这些角色展现出了人性中的黑暗和良善。

1.李尔王:主角李尔王是一个诱惑人心、妖娆而危险的女性。

她通过操纵男性来获取自己想要的权力和财富。

2.阿尔万特爵士:阿尔万特爵士是一个受到李尔王吸引并最终堕落的青年。

他在欲望和道德之间摇摆不定,最终沉溺于自己内心深处黑暗面所带来的快感。

3.安敦尼奥:安敦尼奥是一个复杂的角色,他既有黑暗的一面,又有渴望纯洁和真理的良善之心。

黑暗与良善的对立在《李尔王》中,黑暗与良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布鲁克纳通过音乐和剧情来突出这种对立。

1.音乐上的对立:布鲁克纳采用了冷峻、压抑的音乐语言来描绘黑暗面,通过复杂而令人不安的和声和旋律来强调角色内心的矛盾和恶意。

相比之下,他使用温柔、感人的旋律和简单明快的和声表现良善之音。

2.剧情上的对立:剧情中展示了角色之间长期斗争的过程,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欲望而不择手段。

然而,在某些关键时刻,一种救赎力量也会涌现出来,挣扎着追求真理和纯洁。

反思与启示《李尔王》使观众深入思考人性中蕴含的黑暗与良善,并引发以下反思与启示:1.人性的复杂性:《李尔王》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每个人都具有黑暗和良善两个方面。

这提醒我们不要过度理想化他人或陷入道德至上的误区。

2.内心的斗争:剧中角色的内心斗争表明黑暗力量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诱惑,但我们并非无助于此。

通过认识到自己内心潜藏的黑暗,我们可以更好地选择与其抗争并追求良善。

3.真理与纯洁:安敦尼奥角色所代表纯洁和真理的力量,向我们呼吁要保持道义、正直,并追求高尚的价值观。

结论《李尔王》以其深刻而复杂的描绘人性黑暗与良善之间关系的形象成为了布鲁克纳作品中最引人注目、耐人寻味之作。

《李尔王》剧本分析

《李尔王》剧本分析

《李尔王》剧本分析《李尔王》剧本分析创作背景:《李尔王》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动荡不安的英国社会的面貌,也是作者对专制王权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歌颂。

受狡诈冷酷的女儿和阴险残暴的女婿的虐待,李尔由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一下子变成了"流浪的叫花子般的国王",这个过程具体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晚期封建阶级走向衰亡的历史。

葛罗斯特受到作为冒险家、阴谋家的儿子陷害后所说的"城市里有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廷之内潜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这番话,正点出了封建主义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过渡时期封建伦理道德趋于崩溃,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替代旧的纲纪伦常的历史真实。

简单介绍下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主要情节:围绕着不列颠老王李尔展开,叙述了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高纳里尔、二女儿里根,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驱逐到国外,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

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只好被迫流亡,并且发了疯。

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

但是军队失败,她也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也悲痛地死去。

人物分析:悲剧人物的性格被亚里士多德定为悲剧六个成分中仅次于情节的第二位因素。

李尔原本是一呼百应、高高在上的英格兰王。

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却又任性、独断专行。

听惯了赞扬与奉承的李尔,在听到小女儿科第利霞毫无修饰的表白后,他大发雷霆将她远嫁法国;忠心的肯特也因直言劝谏而被流放。

他因此而铸成大错,酿成悲剧。

也正因为他显而易见的缺陷才使他成为一个普通人。

因而,他及他所犯的普通人犯的错误更让人们感到可亲、可信。

而且,"他在接二连三的苦难中脱胎换骨,从一个暴躁、固执、任性的暴君变成一个对于世上一切受苦受难的人极为同情的老人"。

开始时他接受不了命运对他的捉弄。

《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外国文学)

《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外国文学)

《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李尔王》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非常重要的戏剧作品。

《李尔王》作于十七世纪初的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末期,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

但当时封建势力尚未清除,萌芽的资本主义已经显露出罪恶的端倪。

封建社会被奉为神圣的纲纪伦常受到冲击,各种私欲开始膨胀,英国社会出现了各种丑恶现象。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代表,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莎士比亚对人和人性问题有着异常的关注和敏感。

莎士比亚痛感于社会的黑暗与混沌,人与人之间的凶残和冷酷,传统价值和美好信念的颠覆,深刻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呼唤人们从噩梦中醒来。

《李尔王》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下而完成的作品,深刻的反映和揭露封建王权的腐朽和人伦社会的黑暗,并且在戏剧中将其放大和突出,增加了戏剧的冲突,形成了更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塑造了更加生动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

而《李尔王》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就是国王李尔和他的小女儿考狄利娅。

一、被自私和虚荣淹没的李尔王李尔王的一出场就是给三个女儿分配国土的场景,他在虚荣心的驱使下,相信了口蜜腹剑言不由衷的高纳里尔和里根,却对正直纯洁、不愿阿谀奉承的小女儿考迪利娅大发雷霆,没有分给她一寸土地和嫁妆,就把她远嫁到了法兰西。

然而,后来李尔王的命运却是急转直下,与曾经的尊贵奢华竟是天壤之别。

他失去土地后,被两个女儿轮番的羞辱虐待,最后被赶出去,流落荒郊野外,没有栖身之所。

然而,最终一直深爱着他,为他发兵夺回王权的却是当初那个被他抛弃的小女儿考狄利娅。

最后,考狄利娅被杀害了,李尔怀抱着女儿,深深的忏悔,并跟随心爱的女儿悲痛的死去了。

结局是那样的令人悲伤和惋惜,而这个自食苦果的结局完全是拜李尔自己所赐,曾经拥有至高无上的王权,人人阿谀奉承,致使他的虚荣心日益膨胀,再听不进任何逆耳忠言,他从不考虑女儿们真正的想法,只是自私的要求所谓的“孝顺”,来满足自己那可笑又可悲的虚荣心。

李尔王情节的艺术特色

李尔王情节的艺术特色

李尔王情节的艺术特色《李尔王》是威廉·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也是西方戏剧历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情节、人物、语言和主题等方面分析《李尔王》的艺术特色。

一、情节《李尔王》主要讲述的是李尔王为了争夺王位而导致家族瓦解和自身的悲惨命运。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发展迅猛,环环相扣,充满着悲剧冲突。

在情节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的人物为李尔王、老耶鲁、雷根和高奇斯特。

李尔王为争夺王位,分封给两个女儿,结果发现分错了,最终导致国家的灾难和个人的悲惨命运。

整个故事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不可控制性,在情节紧张中同时又体现出莎士比亚的悲剧冲突和音节的和谐美感,这也是莎士比亚戏剧的重要特色之一。

二、人物《李尔王》的人物形象深刻细腻,特别是李尔王、老耶鲁和高奇斯特三位主要人物。

李尔王坚定的信仰、爱与义的观念与他的愚昧和傲慢相互交织,使他成为了人物塑造上的一个标志性形象。

老耶鲁则是最具悲剧性的人物,他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开始了剧情反转。

高奇斯特则是一个善恶难辨的人物,她卑鄙、阴险,但也有她的仁慈和关爱。

人物的深刻和细腻塑造,让观众更能感受到故事主题所蕴含的悲剧冲突和人类困境。

三、语言莎士比亚作为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语言不仅美丽,而且天马行空,不拘于形式规范。

《李尔王》中的语言使用有些奇诡,但正是这些奇诡的语言构造了这部剧的深度表现力。

例如:整剧的开始就是异变,天空中的乌鸦为剧情做了铺垫;雷根与高奇斯特的对答中,尽是刀刃般的语击和出奇不意的变化。

这些特别的语言表现方式,为故事塑造了更深的内在世界和更强的文化感染力。

四、主题《李尔王》所体现的主题是人性的阴暗面和人类共同的命运。

整个故事中充分体现了人性的无常和自私,以及权力的腐败和失控,表达了人类所面临的内在与外在的困境。

而这样的主题不单是当时的西方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而是一种全人类的共同命运。

因此,这是《李尔王》至今仍为人所推崇的原因之一。

综上,莎士比亚的《李尔王》通过情节、人物、语言和主题等方面的精湛展现,成为了不朽的戏剧经典,激发和引领了世界戏剧创作的不断进步和向前发展。

悲剧《李尔王》的艺术特征探析

悲剧《李尔王》的艺术特征探析

悲剧《李尔王》的艺术特征探析悲剧《李尔王》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按照英国古老传说改编而成的。

莎士比亚改变了这个古老传说的结局,使得这个平常的宫廷斗争故事成为了一部能够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精神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社会悲剧性。

莎士比亚在创作这部著作时不仅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还巧妙地采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一方面,使得这部戏剧的剧情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又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没落。

莎士比亚运用这种巧妙的创作手法使得这部戏剧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

一、深入刻画人物形象莎士比亚在其文学创作中十分擅长塑造人物形象,在《李尔王》中更是深入刻画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大多分为反面人物与正面人物两种。

而在悲剧性作品中,正面人物又多为英雄式人物,他们热衷于向世人证明自己的理想。

戏剧《李尔王》中的柯第丽霞便是这类人物,她外表朴素,但内心却很深沉。

莎士比亚并未对其进行过多的细腻刻画,也没有太多的心理描写,而是从整体上展现柯第丽霞的内心情感,且通过与反面人物的对比展现其正面形象。

在塑造反面人物形象时,莎士比亚并没有一味地强调他们的凶恶,他们也有一定的优点,这就使人物更加有血有肉。

在戏剧《李尔王》中,不管是反面人物还是正面人物,都具有缺点与优点。

例如,柯第丽霞虽然在整部戏剧中被视为理想女性,但她同时也具有冷漠无情的一面;贡纳梨和吕甘在剧中被认为是心地凶狠的女性,但她们美貌过人,正是这种美貌与罪行的鲜明对比,使得她们的形象更加丰富可感。

这些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有机结合在一起,使这部戏剧更富感染力。

二、结构布局并行交错《李尔王》在结构上呈现出并行交错的特点。

李尔王的二女儿里根与大女儿高纳里尔,通过花言巧语逐渐获得了年迈的李尔王的信任,但当她们获得权力与国土之后,就对李尔王步步紧逼,迫使其逊位。

且在狂风暴雨的夜晚将他驱逐出宫,导致李尔王在绝望中奔向风雨交加的荒野。

与这一主线情节交织在一起的是大臣葛罗斯特伯爵的故事。

浅析李尔王和高老头的父爱

浅析李尔王和高老头的父爱

浅析李尔王和高老头的父爱在文学作品中,父爱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

许多经典角色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伟大而深厚的父爱。

本文将以《李尔王》中的李尔王和高老头为例,深入探讨文学作品中如何通过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来传达父爱主题。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之一。

李尔王这个角色在失去权势之后,展现出了他对三个女儿的父爱。

在故事中,李尔王虽然被两个女儿背叛,但他的爱却是无条件的。

他对女儿们的爱,并不是因为她们的身份或者地位,而是因为她们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

这种无条件的父爱,正是文学作品中所要传达的。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为了女儿而付出一切的父亲。

他有两个女儿,为了她们的教育和未来,高老头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和生命。

在女儿们长大成人后,高老头却遭到她们的背叛和遗弃。

然而,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候,高老头都从未抱怨过,也从未放弃过对女儿们的爱和。

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通过李尔王的悲惨命运,展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李尔王的父爱是无私的,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女儿们。

当两个女儿背叛他时,李尔王的内心是痛苦和绝望的,但即使这样,他仍然保持了对第三个女儿的关爱和支持。

这种坚定的父爱,使得读者为之动容。

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则通过高老头的命运,传达了父爱的执着和无私。

高老头为了女儿们的未来不断付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即使在女儿们背叛他之后,高老头仍然没有停止对她们的和关爱。

这种无怨无悔的父爱,使得读者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可以更加形象地描绘出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加强感染力和艺术性。

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就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来展现李尔王的父爱。

例如,当李尔王被两个女儿背叛时,他痛苦地呼唤着:“给我眼睛,我要看见你们!”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李尔王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在《高老头》中,巴尔扎克也运用了类似的文学手法来描绘高老头的父爱。

例如,当高老头在病重时听到女儿们的消息时,他挣扎着起来,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说道:“她们来了!她们来了!”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高老头对女儿们的思念和关爱。

探析《李尔王》中的三种人性观

探析《李尔王》中的三种人性观

探析《李尔王》中的三种人性观《李尔王》是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悲剧,因其无与伦比的崇高和悲剧美,自20世纪以来被广大莎评家誉为莎翁的四大悲剧之首。

作为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作品,《李尔王》向来被认为是“只可读不可演”的,也许海涅的一句话最能够体现《李尔王》的价值:“天才飞翔到令人晕眩的高度的悲剧”。

《李尔王》是一部社会画面广阔、理想光辉强烈的悲剧。

这部戏剧取材于古代不列颠的传说,讲述了两个家庭的悲剧,即李尔的家庭悲剧和葛罗斯特的家庭悲剧,父子相逼、手足相残,作品揭示了恶人作恶的相同动机和目的。

全剧以老迈的李尔王宣布要放弃王位,终老天年,把自己的疆土和财富分给三个女儿开篇,糊涂的是,他按照女儿对自己的敬爱程度来进行分配,更糊涂的是,女儿敬爱父亲的程度,全靠女儿嘴上的说词来判断。

如此感性的决定便是李尔家庭以及葛罗斯特家庭悲剧的开始。

1.纯情感的人性观——“冲动是魔鬼”李尔之所以会做出如此感性的决定是因为他内在的纯情感的人性观。

他完全受支配于那毫无节制的情感,让他的言行背离了常理。

他不是坏人,也不是笨蛋,但是他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控制不住自己强烈的感情冲动,在那汹涌澎湃的情感急流面前,他的理智显得无能为力。

开始李尔对分国计划还有个理智的安排,但被小女儿考迪莉娅一句话激怒后,他便毁弃了原有的安排,冲动之下做出了非理性的决策。

倔强的情感早把李尔的理智抛到九霄云外。

这种冲动言行表明李尔完全是一个激情的奴隶。

与李尔如出一辙的还有葛罗斯特。

当看到埃德蒙拿着那封陷害埃德加的书信时,他不加考虑的怒吼:“可恶的混蛋!不孝的、没有心肝的畜生!禽兽不如的东西!去,把他找来;我要依法惩办他。

可恶的混蛋!”这种无理智的言行使他最后遭受剜眼之灾。

李尔王和葛罗斯特二人的悲剧根源让我想到了一句我们常说的,“冲动是魔鬼!”若他们二人遇事时能够多一份理智,多一份思考,多一点自我情绪控制能力,那么他们将不会走上最后如此悲惨的悲剧之路。

2.纯理性的人性观——“名利害死人!”有些人为了在物质世界中取得成功,不择手段,把人间的伦理、道德、情义和良知抛于九霄云外。

对莎士比亚《李尔王》中悲剧性的解析运用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对莎士比亚《李尔王》中悲剧性的解析运用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对莎士比亚《李尔王》中悲剧性的解析运用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对莎士比亚经典悲剧《李尔王》进行深入解析。

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提出的悲剧理论,为后世的戏剧批评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本文将从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李尔王》中的悲剧性元素,包括情节结构、角色塑造、悲剧冲突以及悲剧效果等方面,以期揭示该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悲剧内涵。

《李尔王》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讲述了国王李尔因听信谗言,将忠诚正直的大女儿赶出家门,最终在悲惨的境遇中醒悟,但为时已晚。

这部作品中的悲剧性不仅体现在李尔王个人的命运转折上,更体现在整个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扭曲上。

通过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所展现的悲剧性,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

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本文将首先回顾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然后结合《李尔王》的具体情节和角色塑造,逐一分析其中的悲剧性元素。

希望通过这样的解析,能够更好地揭示莎士比亚在这部作品中的悲剧艺术,同时也为悲剧理论的应用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

二、情节与悲剧性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中,情节是构成悲剧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而言,情节的设置与展开无疑充分展现了悲剧性的内核。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情节应该具备“整一性”,即事件的发展应当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李尔王》中,整个剧情紧密围绕着李尔王对忠诚与背叛的误解、对亲情与权力的抉择等核心主题进行展开,构成了一个高度整一的情节结构。

从情节的结构上看,《李尔王》遵循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突转”和“发现”两个关键要素。

突转指的是剧情的突然转变,而发现则是指主人公对于真相的突然领悟。

在李尔王的故事中,突转表现为李尔王对忠诚与背叛的误解,以及他因此遭受的悲惨命运。

发现则体现在李尔王在遭受流放和失去一切后,终于看清了真相,但此时的他已经陷入了疯狂,无法挽回自己的命运。

李尔王人物分析范文

李尔王人物分析范文

李尔王人物分析范文《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该剧以英国历史上的国王李尔王为背景,展现了权力、欺诈、背叛和痛苦等主题。

在这部戏剧中,李尔王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角色,他的形象丰满而复杂,具有多面性。

本文将通过分析李尔王的性格、行为和心理揭示其人物特点。

首先,李尔王是一个具有威严和正直品质的君主。

在第一幕中,他决定将王国分割给自己的三个女儿。

他要求女儿们用言辞来表示爱意,以决定每个女儿得到的领土。

然而,长女甘燕和次女雷根明显是虚伪的,只有最小的女儿科康利不愿迎合父亲的要求,她坚持说自己是“由愿望只做声为准,而不做体作为”,这让李尔王大怒。

这一幕展示了李尔王对权力的错误认识,以及他对伪善的嗤之以鼻。

他期望女儿们的爱意是真实而深切的,但最终他却被伪善的表象蒙蔽。

其次,李尔王在过程中逐渐醒悟并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随着他失去权力和地位,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行为,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愚蠢。

在流浪的时候,李尔王经历了痛苦的考验,见证了人性的丑恶和虚伪。

他发现真实的爱是没有条件的,他后悔当初拒绝了科康利的表白,而对甘燕和雷根虚伪的言辞深感懊悔。

这一过程使李尔王逐渐变得谦卑,他内心的傲慢和自负被击碎,他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错误的。

此外,李尔王的精神状态也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化。

他开始变得疯狂,背离了现实。

他剥去了王位和权力的外衣,成为一名流浪汉,但他却开始感到无助和绝望。

他的精神崩溃表现出他内心的痛苦和悲伤,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爱过科康利,他深陷内疚和自责之中。

他失去了对现实的认知,开始相信只有他所经历的痛苦才是真实的,而其他人都是虚假的。

这一过程凸显了李尔王内心的混乱和挣扎。

最后,在剧末李尔王死前的场景中,他在与科康利的对话中体现出自己的悔过和智慧。

虽然他承认自己犯下了错误,并后悔当初如何对待科康利,但他也明确表示他并不是一个完全受害者。

他认识到自己在过去的行为中也存在着错误,因为他没有预见到女儿们的背叛。

《李尔王》的悲剧意识分析

《李尔王》的悲剧意识分析

《李尔王》的悲剧意识分析摘要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以李尔王与小女儿考狄利娅的矛盾始,以李尔王与小女儿的情感守护为终,通过言语活动和心理的距离、个体的分裂与迷失和疯癫的终结,来演绎人的命运悲剧、人性的悲剧乃至人类的悲剧,并从感情这“唯一的言语”入手为人类悲剧的自我和解做出探索。

关键词:《李尔王》悲剧意识分析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威廉·莎士比亚生活于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

但是,这个时代“在自然观、历史观、与伦理道德观等诸方面都与基督教文化观念有着关联”。

这是一个不断发生“人的状况的变化”的时代。

在雅斯贝尔斯眼里,这种变化“是历史上生活方式的富有意义的连续运动”,交织着新与旧的交替,而“新旧交替便是悲剧的领域”。

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就产生于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作为反映时代状况的作品,挟着强烈的悲剧意识,像是一道明亮的闪电划过文艺复兴时代的天空,在人们用各种语词编织的阐释之网里变换着形状,与时代共存并延续至今。

一言语和心灵的距离:命运悲剧的起源迈克尔·莱恩认为,只有借助“语言”这一“间接或中介的形式”才能使人“能够被直接认知或被按照他们的本来面貌认知”,但“语言只是一种没有任何内在的真实的保证的媒介,它能够引起认知上的错误,而且它也可能被有意地用来引起这种错误。

……它可以是肯特的简单、朴实、充满忠诚的情感的直接表达,也可以是高纳里尔和里根的夸张但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爱的宣言。

这一间接呈现的程式就这样产生出将居于剧本关注的核心的主题、问题或观念。

”据此可以认为,悲剧意识作为《李尔王》“剧本关注的核心的主题”直接形成于李尔王和三个女儿之间的对话。

李尔王深感自己老迈,“决心摆脱一切世务的牵萦,把责任交卸给年轻力壮之人,让自己松一松肩,好安安心心地等死。

”“为了预防他日的争执”,于是,他以“谁最有孝心,最有贤德”为标准把国土“划成三部”,算是把三个女儿的嫁奁。

李尔王人物形象分析

李尔王人物形象分析

李尔王人物形象分析李尔王人物形象分析《李尔王》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是其四大悲剧之一。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李尔王人物形象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尔王人物形象分析1《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即他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写出的悲剧之一。

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作品中,不仅刻画出主人公处在社会生活的紧要关头,而且刻画出他们所经受的重大精神危机。

在巨人般的主人公形象中,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情欲在我们面前揭示出来。

莎士比亚创造了具有巨大概括意义的人物,无怪乎悲剧主人公们的名字成为表示一定的人类特征和品质的通用名词了。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悲剧性不仅作为对抗的社会势力的冲突,而且也作为主人公心灵上内在矛盾的斗争表现出来。

同其他悲剧一样,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运用人物自白、人物的相互关系,写出了各种独特的人物情调和精神境界,显示出莎士比亚的高度技巧,或者称之为“莎士比亚化”的特色。

李尔是《李尔王》的主人公,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济金根》时指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

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

”李尔这个悲剧人物,也是体现这一准则的生动实例。

《李尔王》写成的时期正是十七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年,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都尖锐化起来。

农村的圈地运动在加速进行,失地农民四处流浪,城市贫民的情况不断恶化。

同时,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势力更加强大,他们同王室之间的暂时联盟在开始瓦解,他们之间的斗争也开始公开化。

政治的腐败和繁重的剥削引起了城乡广大人民的不满。

这时,随着对现实认识的加深,莎士比亚深切感到现实的发展同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因而,这一时期的悲剧中,充满着强烈的揭露批判的力量,带上了悲愤沉郁的色彩。

《李尔王》这部悲剧,通过广阔的社会生活层面,在同名老戏的基础上,改写成了反映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现象,揭露出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批判利己主义对于权势、财富的贪欲的巨著。

分析李尔王形象

分析李尔王形象

分析李尔王人物形象关键词:前期:专横残暴、刚愎自用、虚荣心、无心无肝后期:回归人性、善良、正义、不甘低头、知错能改、悲剧李尔王在盛怒之下,厉声问道:“谁能告诉我我是什么人?”如果说《哈姆莱特》是青年的悲剧,《奥瑟罗》是中年的悲剧,那么《李尔王》就是老年的悲剧了。

然而,李尔王并不是悲剧的发泄,更不是恐怖的渲染,他的人性在自己的经历了艰难过程后最终复归,他最终也在错误中认清了世界,醒悟了人生。

起初的李尔王是一个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暴君形象。

一位强大的君主年老丧妻,决定放弃国事,摆脱世务,以求灵魂的安宁。

在他的女儿中间举行一次演讲比赛,看看谁最能表达她们对父亲的爱,以便决定分给他们最大的土地份额。

老人家好像看不出也不太懂得事理的样子。

里根和高纳里尔的虚伪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脾气暴躁的李尔王却听信了大女儿和二女儿的花言巧语,国土都分给了她们,而误解了小女儿忠诚表达父爱的话语,剥夺了她的继承权。

法兰西国王慧眼知人,娶了没有嫁妆的李尔没有嫁妆的小女儿为妻。

李尔在饱受长女和次女的虐待之后沦落荒野,最后还是小女儿把他救了出来,并为此付出了生命。

所以作为一个人,一个对性格的审批者,李尔王难免有些幼稚、可笑、荒唐、甚至是愚蠢。

他听惯了赞美的话,听惯了甜言蜜语,必然不习惯于小女儿的诚实和拙于言语。

可以说小女儿的诚实是对他虚荣心的极大讽刺,长期习惯于生活在虚荣中的人必然不习惯于这种诚实,也不喜欢这种诚实,所以他才会如此恼怒,才会把小女儿赶出家门。

但是这一反常却也合理,这夸张却也真实。

他的反常心理,正是他专制独裁统治所养成的正常心理,他的反常行动在他这个狂妄怪僻的暴君身上,在他惯常的肆意任为的行为中反而显得是正常的。

因为李尔王反常任性,所以他才会被表面所欺骗,因为被表面所欺骗,所以他才会被悲剧所眷顾,最后不得不面对那既不能否认又不能掩饰的事实。

李尔王的发怒是奇怪的,但决不是不自然的,他混合自私,敏感,由独特的地位和放纵个性所滋养并引发出来的感情习惯。

对《李尔王》的悲剧性的理解

对《李尔王》的悲剧性的理解

对《李尔王》的悲剧性的理解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中期作品。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是英国的一个古老传说,故事本身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

《李尔王》描写一个专制独裁的昏君由于刚愎自用,遭受到一场悲惨的结局。

《李尔王》按两条线索发展故事。

主线是李尔王放下王权感悟亲情,最终才懂得小女儿的爱。

暗线是爱特门设计陷害兄弟埃特加和父亲葛罗斯托,却自取灭亡。

故事开头是李尔王欲摆脱一切世务的牵萦,分封他的国土。

谁最有孝心,最有贤德,就给她最大的恩惠。

女儿吕甘和贡纳梨竭尽敬爱之词来向父亲李尔王表达她们对父亲的爱以得到更多的土地。

小女儿科第丽霞听到姊姊将她们对父王的爱说得天花乱坠来讨好父王,选择默默地爱着。

李尔王十分愤怒,和科第丽霞断绝一切父女之情和亲属的关系。

肯脱为此事进谏,也被驱逐出境。

李尔王带着一百位士兵去到贡纳梨处居住,但贡纳梨要求减少他的扈从的人数。

李尔王知道贡纳梨并非真心孝顺自己时,懊悔之前如此对待科第丽霞。

他打算到另一个女儿吕甘那,结果同样遭受了无情的怠慢。

李尔王愤而出走,葛罗斯托不忍心他流离失所,给予他帮助。

先前设计陷害哥哥埃特加的爱特门得知父亲帮助李尔王,决定告诉贡纳梨和吕甘,企图继承葛罗斯托的爵位。

科第丽霞得知父王的现状,率法国军队拯救父王。

不料,父女俩双双被俘虏。

爱特门暗传命令杀死科第丽霞。

李尔王得知科第丽霞的死,悲痛万分,抱着科第丽霞死去。

爱特门同时勾引贡纳梨和吕甘,两姐妹互相残杀,贡纳梨毒死妹妹吕甘后,绝望自杀。

而爱特门在与兄弟埃特加的决斗中死去。

《李尔王》的悲剧在于李尔王对权利与爱的错误理解。

当一个人能够极其容易地办到他想要办的事的时候,在行动上不受任何制约和监督的情况下,他根本不会坚持最正义的事情,这样一个具有无上权力的人,他的决定和所作所为绝对不会比世界上最不正直的人的所作所为要好些,往往会给别人和他的权利所能达到的地方带来更大的危害。

李尔王人物形象分析

李尔王人物形象分析

李尔王人物形象分析《李尔王》是莎士比亚伟大悲剧之一,讲述的是国王李尔想要退位,安享晚年,决定根据女儿们对他的爱来决定分配给他们的国土的份额,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花言巧语的谄媚讨好李尔而分别得到了三分之一的国土;而小女儿考狄利娅因没有用华丽的词藻表达对父亲的爱而被驱逐出国,与法兰西国王回到法兰西。

李尔自己仅保留了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打算轮流住在大女儿和二女儿家里安享晚年,但是两个女儿得到财产后却原形毕露,不仅不好好照顾父亲,反而将李尔赶出家门,使他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最后还是由小女儿考狄利娅出兵替父亲讨伐两个姐姐,但是不幸失败,最后缢死。

老王也抱着小女儿的尸体悲痛的死去。

当然两个怀女儿也必定没有好下场,由于嫉妒和猜疑而死去。

李尔是剧中的核心人物,他作为一个国家长期的统治者,听惯了人们无尽的赞美,甜言蜜语等。

对于他这样一位一直生活在浮华的谎言世界里,虚荣心很强的国王来讲,当他的小女儿没有说出他所设想中的华丽赞美之词,而是用朴实的语言表达父爱,只是说:“我是个笨拙的人,不会把我的心涌上我的嘴里;我爱你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时,他不习惯了,他也不喜欢小女儿的这种朴实的真实,所以他恼羞成怒了,不再给小女儿任何嫁妆并把小女儿赶了出去。

由此看出,李尔只相信用华丽语言拼凑出来的情感,却不接受埋于心底的难以表达的深情,也正是因为他的虚荣心,刚愎自用等人性的弱点导致他看不清真实的人性,自食恶果,李尔的不幸可以说是他自己编织的一种苦难生活,是他自己为自己筑造了一座充满悲凉和苦难的宫殿。

刚开始,李尔是想通过提早分国,避免自己死后出现子女争权夺利,国家动荡不安的局面。

由此看出,其实李尔在本质上并非邪恶之人,他所追求的也是人性善的一面。

他想通过分割王国来得到女儿们的爱戴、关心。

李尔梦想的是一种田园诗般闲适的生活,分国后,他将享有国王的所有特权却不必承担国王的责任。

他可以不理朝政,却受到女儿们的爱戴与无尽的感恩。

关于《李尔王》中爱德蒙的形象分析

关于《李尔王》中爱德蒙的形象分析

关于《李尔王》中爱德蒙的形象分析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作品中最为经典的悲剧之一,而其中一个重要的角色便是爱德蒙。

在整个故事中,爱德蒙作为反派的形象一直存在,他的人性与复杂性让读者相对复
杂。

首先,爱德蒙的形象是邪恶的,在整个故事中一开始就被描写成为一个非常自私、贪婪、欺骗性强的人物。

当他决定背叛自己的父亲和哥哥时,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邪恶行径。

他趁着哥哥爱伦斯和他的父亲昏睡之时,偷走了相关文件,并在政治上试图取代哥哥。


这个过程中,他还谎称哥哥想要杀死国王利亚。

这些行径都让他显得十分狡猾且邪恶。

其次,爱德蒙的形象也是欺骗者的。

他的欺骗手段和魅力让人相信他的说辞,甚至包
括了剧中的女主角吉娜维尔和雷根。

他成功地达至所有目的。

他堆砌了众多聪明言辞和手段,使得人们不得不对他的演说产生信任,虽然他的那些话都是用来欺骗人的。

这种高超
表演的技巧,也让他在整个故事中的夺权那一段时间内拥有了可观的支持声浪。

然而,与此同时,爱德蒙也充满了人性。

他出生不是在正统的婚姻关系中,也就没有
任何权力继承的资格,这是导致他这个角色性质的一个原因。

在一段时间内的权力顶点,
他也领悟到了这些权力是多么的实在。

他亲自经历了权力的魅力和荒谬,也被自己的恶行
所制约。

综上所述,爱德蒙的形象充满了复杂性。

他的邪恶、欺骗和欲望在故事中清晰地描绘
出来,但是他同样也拥有自己的人性和渴望。

这让这位角色在剧本中赢得了读者们的注意
和思考。

二十世纪西方《李尔王》研究述评

二十世纪西方《李尔王》研究述评

二十世纪西方《李尔王》研究述评李尔王是著名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作品,由阿瑟柯南道尔创作,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尽管这部小说有着浓厚的英国气息,但它也让许多中外读者深受启发。

首先,本小说描述了李尔王暴权一族在英格兰建立帝国的过程,包括他们的宗教政策、外交政策、内政政策及国家经济的发展。

其中,宗教在柯南道尔的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不仅描述了宗教的政治作用,而且揭示了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宗教的介入,使政治的运行更加复杂化。

其次,该小说还展现了几个主要人物的人品传奇,从莎士比亚的英雄形象到现代险恶世界中的英雄概念,每一个具体的人物都有着独特的性格,每一个都是柯南道尔多年努力下的成果。

这些英雄人物赋予了李尔王传奇故事更加丰富的内涵,使普通人们感受到了它背后的不可抗拒的魅力。

此外,李尔王所展现的暴君形象也值得肯定,他使用暴力和政治手段来征服各国,他的仇恨和仅止不息的渴望让人有些惊讶,但他也表现出了勇气和毅力,揭示了一位暴君可以实现自身政治野心的种种可能性。

最后,《李尔王》中也把英格兰文化的多样性描述得淋漓尽致。

在柯南道尔的描写中,英国的文化特质显示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介绍了英国人的家庭情感、社会风俗以及农业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展示出英国文化的多元性,同时也探讨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综上所述,《李尔王》的文学价值不可低估。

它既展示了英国的政治和宗教历史,又描绘了英国文化的多样性,也把暴君形象展现得细腻而生动。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一系列问题对《李尔王》进行研究,从而对它的文学价值和意义做出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评价。

《李尔王》是著名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作品,其作者阿瑟柯南道尔在小说中娴熟地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底蕴,把李尔王家族的暴权运动放在历史的舞台上,描绘出英格兰令人叹为观止的美景,表现出多样化的文化特色,从政治、宗教角度出发,把李尔王的英雄形象展现得生动而细腻,同时探讨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一系列问题对《李尔王》进行研究,从而对它的文学价值和意义做出更好的认识和评价。

李尔王的性格特点分析

李尔王的性格特点分析

李尔王的性格特点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李尔王的性格特点分析【导语】: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关于李尔王有怎么样的性格特点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

李尔王的悲剧

李尔王的悲剧

李尔王的悲剧《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一部经典悲剧作品,以李尔王为主角,讲述了一个伟大的国王在年老失去判断力后所发生的一系列悲剧事件。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弱点,也反映了权力的腐败和道德的崩溃。

本文将从人性的复杂性、权力的腐败以及道德的崩溃三个方面,探讨《李尔王》这部经典作品所揭示的悲剧。

首先,人性的复杂性在《李尔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李尔王是一个年长的君主,他的所有决策都是从他内心深处发出的。

他一开始的错误决策,主要源自他儿女中的两位,冷酷无情的雷根和高傲狡诈的甘纳尔。

雷根和甘纳尔虚情假意地奉承父亲,但实际上是为了争夺王位。

李尔王的另一位女儿科康利亚则是一个真诚善良的人,但是她的沉默被李尔王错误地理解为不忠。

人性的复杂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正是因为李尔王的错误判断和女儿们的做法,让整个王国陷入混乱之中。

其次,权力的腐败也是《李尔王》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剧中,权力掌握在李尔王这样一个年长的君主手中,然而,他并没有正确行使权力,反而让其狡猾的两个女儿利用。

雷根和甘纳尔通过虚假的奉承和陷害科康利亚,成功地夺取了王位。

他们为了追求权力,不择手段地操纵李尔王的情感和思维,进一步导致国家的混乱和动荡。

从权力的角度来看,这种腐败是由于人性的贪婪和欲望的驱使,展示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作用。

最后,道德的崩溃也是《李尔王》中的核心主题之一。

王权的崩溃导致了道德的崩溃。

在本剧中,雷根和甘纳尔两姊妹背叛了父亲,而科康利亚则是忠诚和正直的化身。

道德的崩溃体现在李尔王疯狂之后,他所作所为完全违背了普世道德的原则。

在终战中,雷根和甘纳尔被对父亲不忠的爱情欺骗,并死于非命。

整个剧作将道德与权力联系在一起,展示了权力腐败和个人道德败坏的必然结果。

总之,《李尔王》这部经典悲剧作品以李尔王为中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权力的腐败和道德的崩溃。

人性的复杂性体现在李尔王和他的女儿们的纷争中,权力的腐败则体现在李尔王与雷根、甘纳尔之间的矛盾,而道德的崩溃则由于权力的腐败而带来。

《李尔王》美文赏析

《李尔王》美文赏析

《李尔王》美文赏析《李尔王》美文赏析《李尔王》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是其四大悲剧之一。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尔王》美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赏析《李尔王》也是威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叙述了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因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

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

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却流浪荒野,最后饮恨而死。

得知情况的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

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李尔王》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动荡不安的英国社会的面貌,也是作者对专制王权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歌颂。

受狡诈冷酷的女儿和阴险残暴的女婿的虐待,李尔由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一下子变成了“流浪的叫花子般的国王”,这个过程具体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晚期封建阶级走向衰亡的历史。

葛罗斯特受到作为冒险家、阴谋家的儿子陷害后所说的“城市里有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廷之内潜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这番话,正点出了封建主义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过渡时期封建伦理道德趋于崩溃,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替代旧的纲纪伦常的历史真实。

剧本真实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苦难。

莎士比亚通过时空、环境及条件的前后对比,衬出鲜明的反差,使得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描述与表现更加生动,更具说服力。

对李尔的人物塑造就是最好的例子。

李尔远是一国君王,代表最高权力。

他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内,习惯于群臣的顶礼膜拜、阿谀奉献之中,这种环境使李尔认为,神权至高无上,而他则代表神权,他是宇宙中心,他的意志即是主宰宇宙的法律。

但是无情的现实将李尔从宇宙中心,扔至现实的尘埃中,被女儿抛弃在荒郊,饱尝暴风雨袭击的苦楚。

随着地位的改变,他不由联想起成千上万无家可归的穷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悲剧开始时,李尔王是作为一个专制的独裁帝王的形象出现的。

处于七、八十年的至尊地位,使他不仅刚愎自用,而且性情暴躁了。

他要求儿女们象他几十年统治下的臣民一样绝对地服从他;他幻想把领土、王权全都放弃,照享权力和尊荣。

正是由于他的刚愎自用、性情暴躁,使之惑于虚夸、谄媚,容忍不了小女儿直言的真实和顶撞,发展成践踏天伦挚爱和君臣关系的专横暴戾;小女儿应得的家产和土地被他命令她的两个姊姊平分,进忠言的侍臣肯特伯爵被驱赶出境;而用无耻的谎言与奉承谄媚他的大、二女儿却把其权力和土地一起骗到了手。

接着,李尔就开始自食其果。

他在高纳里尔处居住不久,这个大女儿就虎起脸要删减他的“有恃无恐”的随从,以掌权者的威严逼他让步,使他在自己让出权力、地位、土地,下位伊始的时刻就碰壁。

但他受到了大女儿的冷落后,还想着里根,幻想“我还有一个女儿哩”。

小女儿更有甚者的言论和行动在敲击着他。

她的丈夫康华尔把他的仆人枷了起来。

她和大女儿此唱彼和地向他进攻,说他的随从“依我看来,一个也不需要”,“他的那帮跟随的人,我可一个也不能容纳”。

随着两个女儿的傲慢相待,他的臣仆也对他轻视起来。

现实的实际关系的变化,极为沉痛地刺激着李尔的心灵。

以致他全部生活的信念都破灭了,他对于自己以及他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了一种认识。

他不得不抛弃关于自己地位特殊的概念,感觉到了他也是同别人一样的人。

假如一个人没有了权力、没有了财富、没有了地位的话,那么他尽管过去是令人尊敬的国王,现在也不过变成了“一个可怜的、赤条条的两足动物”而已。

“两个不孝的妖妇”终于使他睁开了眼睛。

李尔的思想感情随着现实的惩罚、处境的突变,对人与人之间冷酷关系的强烈感受而有了极大的变化。

女儿们的忘恩负义和忍心害理给他留下了永久的斫伤;他透过她们的极端自私和凶残冷酷看到了种种罪恶与不义。

李尔从开始的谅解、呼吁、不肯让步,慢慢转向痛心、妥协和暴怒。

他被激疯了,他奔向了暴风雨中的荒野,他呼叫霹雳与大风雨,他“在跟暴怒的大自然竞争”“在他渺小的一身之内,正在进行着一场比暴风雨的冲突更剧烈的斗争”。

惊天动地的暴风雨的无情,傻瓜弄人挨淋受冻、无家可归的惨象,使李尔有生以来第一次痛切地想到旁人的冷暖;而从此刻开始,李尔禁不住联想到社会上普遍存在受难的人们,他跪下祈祷:“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

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腹中饥肠蠕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这是李尔思想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升华。

他把自己的命运跟一切不幸的人们的命运在意识上统一了起来。

李尔的乍看起来很不平常的命运,结果跟千千万万的穷人的命运相同。

他如今深自怨艾了,自己过去很少想到,或竟完全没有想到在他国境之内无数的苦难的人们。

现在,李尔个人的悲剧就和人民的悲剧、广大群众的悲剧结合在一起了。

剧中的暴风雨场景是全剧的中心和转折点,也是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菁华。

自然界的暴风雨在剧中与主人公李尔的内心的风暴相互呼应。

动乱的时间使他认识到,他所渴求的理想君主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

他所向往的通过理想君王进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只是一种空想,现实世界中的重重罪恶不是人文主义者独力所能消除的。

因此,在他创作悲剧的整个阶段,人文主义理想的光芒越来越减弱,浪漫主义的色彩越来越淡薄,而批判社会的现实主义描写则越来越突出。

在本剧中,作者深刻地揭露了现实社会中人性的浅薄。

过去视为神圣的人伦关系已经被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所破坏,在金钱关系支配下连亲生子女都利欲熏心、忘恩负义。

另一方面,作者也着力抒写昏聩的国王只有通过沦为乞丐的痛苦经历,才能对现实世界有所认识,从而完成莎士比亚所希望的道德改善,变成合乎人文主义理想的有人性的君主。

剧中有两个平等的故事线索交错发展,相互补充,最后融合在一起。

这样的结构,可以展开广阔的社会画面,描绘众多的人物。

同可怜的汤姆的相处,更使他受到了深刻的思想影响。

除了憎恨利欲熏心的恶人,同情无家可归的乞丐以外,他进而仇视社会的不义。

他特别抗议无辜人民非人的处境。

这时,李尔的形象在内容上有了质的变化,闪出了崇高思想的光芒。

于是,李尔终于成为“时代思想的代表”。

他控诉道:“一个人就是没有眼睛,也可以看见这世界的丑恶。

”李尔在疯癫中,说了许多“疯话”。

但这些“疯话”,正如爱德伽所说的,“虽然是疯话,却不是全无意义的”。

那些断续的发现和回忆,新得的印象与感触,形成了尖锐透彻的揭发与批判。

他不但指出了世界的丑恶,而且对于威权、法官、法律等不义的实质也进行了彻底的揭露:“你没看见那法官怎样痛骂那卑贱的偷儿吗?侧过你的耳朵来,听我告诉你:让他们两人换了地位,谁还认得出哪个是法官,哪个是偷儿?”“你还看见那家伙怎样给那条狗赶走吗?从这一件事情上面,你就可以看到威权的伟大的影子;一条得势的狗,也可以使人家惟命是从。

”“褴褛的衣衫遮不住小小的过失;披上锦袍裘服,便可以隐匿一切。

罪恶镀上了金,公道的坚强的枪刺戳在上面也会折断,把它作破烂的布条裹起来,一根侏儒的稻草就可以戳破它。

”“没有一个人是犯罪的,我说,没有一个人;我愿意为他们担保;相信我吧,我的朋友,我有权力封住控诉者的嘴唇。

”李尔的思想和感受在此刻达到了最高峰。

他的“疯话和正经话夹杂在一起”,表面上是“疯话”,实质上是正经话。

他的“疯话”,实际上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实质;同时也反映出了人文主义的理想在现实之中找不到出路的绝望。

他说,“我要象一个新郎似的勇敢地死去”,这种绝望也就构成了李尔悲剧思想的核心。

李尔经过痛苦的考验,变为另外一个人了。

他由专制独裁、刚愎自用的封建国王,在灵魂深处逐步地展示出所有的美好方面来:宽宏大度,举止温和,对不幸者抱同情心,对人民的苦难有了怜悯的公正态度,“到最后才摆脱了庄严气派,他的沉重的悲伤和激情汹涌的气势”。

他不仅对两个不义的女儿进行了愤怒的诅咒,而且对科狄利娅深深地抱着负疚,直到悔悟自己过去很少想到过不幸的人民。

对于他的认识,我们起初会对这个专制暴君感到痛恨;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却越来越会把他作为一个普通人而加以谅解;最后,我们就已经不是对他而是对整个野蛮而非人的世界感到愤激而仇恨。

李尔在绝望之中,听到侍臣的话,使他觉得还有“几分希望”,他也还想用武力夺回王位。

但他在同小女儿一起被捕时,却甘愿同爱女一样坐牢。

最后科狄利娅被害,他托着爱女的尸体,自己也愤然、悲哀地死去。

因此,整个剧本不但写出了李尔王的急躁、暴烈,也写出了他的帝王的仪态和尊严;写出了他举止威严,但又喜讽刺作戏;而特别重要的是,写出了李尔性格的根本转变。

李尔形象的本身,反映出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的理想和现实之间不可解决的矛盾。

道义上的胜利使李尔的悲剧留给了人们决不至于悲观的感觉。

正反两方面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考狄丽娅的纯洁崇高与高纳里尔、里根的龌龊情欲,爱德加的虔诚与爱德蒙的贪婪,肯特的忠诚与奥斯华德的惟利是图,奥本尼的仁慈与康华儿的残暴,法兰西国王的高尚与勃肯第公爵的卑鄙等等,所有这些善与恶的对比在人性与兽性之间铸就了一道鸿沟。

人物之间的冲突可谓激烈,两个女儿在电闪雷鸣的狂风暴雨之夜把八十多岁的老父亲赶到野外,逼疯了李尔;在对情欲的贪婪追逐中,高纳里尔毒死了里根,随即自杀身亡;爱德蒙为了实现个人野心,把一切美德视为枷锁,残害父兄,最后死在爱德加的正义之剑下;康华尔丧尽天良,挖掉葛罗斯特的双眼,但却被勇于抗暴的仆人杀死。

这些冲突在剧中的表现形式可谓多种多样,有父女、父子、姐妹、兄弟、君臣、主仆之间等冲突,然而这些激烈且纷繁的冲突无一不是人性与兽性斗争的化身。

某个人物究竟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则取决于当时在此人的性格中究竟是人性占据着主要地位还是兽性发挥着主导作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主角李尔王。

罗伯特·奥恩斯说过: 李尔在某种意义上是莎剧中最自相矛盾的主角。

他既是悲剧的受难者,亦是悲剧的缔造者。

在开场时,李尔代表着丧失人性的黑暗世界。

他庸暴戾、专横独断、不辨良莠。

在经历了大自然的暴风雨和心灵的暴风雨后,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从生杀予夺的君王到一无所有的乞丐和疯子后,他终于学会了忍耐、爱和同情,获得了人生的智慧。

与其经历了相似的兽性到人性的转变的是李尔的影子———葛罗斯特。

一般说来,剧中反面人物的兽性显而易见,他们的悲剧下场合情合理,但是正面人物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即使在考狄丽娅这样近乎完美的人物中,也不难发现人性的弱点。

在第一幕第一场中,她没有像两个姐姐那样表达自己有多么爱父亲。

尽管她解释说在事情未兑现之前,不愿挂在嘴上宣扬,但她的心理活动昭示了她对两位姐姐心存鄙夷与怨恨,其自身的孤傲也可见一斑,这正是其兽性之所在。

正是这种鄙夷、怨恨与孤傲导致后来她和两位姐姐兵刃相见,而未能以对待父亲那样的博爱和宽容来化解这场血光之灾。

同样,最不可饶恕的恶棍爱德蒙也并非一无是处。

剧末他在与爱德加决斗奄奄一息时说道: “我快要断气了,倒想做一件好事。

赶快差人到城堡里去,因为我已经下令,要把李尔和考狄丽娅处死。

”他在临死之前做出了忏悔,终于找回了人性。

人物自身性格内部的复杂性以及对立性变化,使人物形象丰满真实,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更反映了莎士比亚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莎士比亚的伟大在于,他在悲哀感愤的同时,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他的悲剧让我们感到无限悲哀却不使人绝望。

他剧中描写了人类的堕落,指出人类社会有倒退回丛林、成为兽类的危险,而他又在考狄丽娅、爱德加、肯特等人身上寄托了对人类的希望,让他们成为人性的代表,让他们扛起了一面倚赖善良和亲情所建立的社会秩序的大旗;犯过错误的李尔和葛罗斯特经历了厄运的折磨,表现出真挚的悔恨与自责;就连十恶不赦的爱德蒙在临终前也实现了由兽态到人态的觉醒。

对<李》剧的悲剧特色可以从其主题、情节、人物和悲剧氛围等方面来分析。

一、双层主题莎翁在本剧中将个人悲剧遭遇与社会道德沦丧这双层主题相结合。

一方面,通过描述李尔和葛罗斯特遭受儿女虐待的经历揭露了子女不孝这一令人发指而又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这是本剧的表层主题。

另一方面。

一贯以热情歌颂人道主义理想而著称的莎士比亚在本剧中一反常态,“对人道主义价值观、人生观进行全面深刻反思与批判”。

揭示了社会的道德沦丧这一深层主题。

这样两个主题不是割裂开来、互不联系的,而是紧紧融和、贯通在一起的.在结构上,它有两条相互交织的情节:主情节(main plot)是李尔遭受长女、次女虐待、变疯,最后死去;次情节(subplot)是葛罗斯特被庶子爱特门陷害、失去双目。

最终为忠义而死。

这两条情节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渗透共同推动全剧的发展。

主次情节的结合,使悲剧因而带有普遍意义,并发展到“使我们感到威胁,很怕自己会牵涉进去。

"悲剧的氛围进一步得到强化。

而四大悲剧中的其他三部都只有单条情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