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应用解剖

合集下载

前腹壁解剖结构层次及临床应用特点

前腹壁解剖结构层次及临床应用特点

前腹壁解剖结构层次及临床应用特点前腹壁是指位于腹腔和胸腔之间的区域的前侧壁。

它由多个结构组成,这些结构在解剖结构层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在临床上具有特定的应用特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前腹壁的解剖结构层次及其临床应用特点。

1.皮肤层:前腹壁的最外层是皮肤,它具有保护内部器官的作用。

在临床上,皮肤变薄、色素沉着或出现炎症反应等问题常常会引起注意,这可能是一些潜在的疾病或病变的表现。

2.皮下组织层:皮肤下方是一层松质结缔组织,其中含有脂肪和血管。

这一层的脂肪可以提供能量和保持体温的作用。

在一些情况下,如肥胖、脂肪瘤等,皮下组织过多或过少可能会对健康产生一定影响。

3.腹壁肌肉层:前腹壁的主要肌肉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这些肌肉通过其排列和收缩来提供支撑和保护内脏器官的功能。

在临床上,前腹壁肌肉受损或疼痛可能表明一些疾病,如肌肉拉伤、肌肉痉挛或内脏疾病的症状。

4.筋膜层:筋膜是一种强韧的薄膜,覆盖在前腹壁肌肉表面,起着保护肌肉、血管和神经的作用。

在临床上,筋膜层的增厚或炎症可能会导致腹部疼痛、运动障碍,或是提示了一些以炎症为主的疾病。

5.神经血管层:前腹壁中存在许多神经和血管,它们供应肌肉和皮肤,传递感觉和运动的信号。

这些神经和血管在临床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它们可能受压、受损或受感染,导致疼痛、麻木、血液循环问题或感觉异常。

6.前腹膜层:前腹壁的腹膜是内腹腔的延续,由壁层和脏层组成。

这一层的主要作用是包裹和保护腹腔内的器官。

在临床上,前腹膜可能会发生炎症、感染或包块,从而导致腹痛、腹部积液或腹腔脏器破裂等严重问题。

综上所述,前腹壁的解剖结构层次及其临床应用特点是多样的。

了解这些结构和功能对于诊断和治疗与前腹壁相关的疾病非常重要。

此外,各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内部器官的关系也需要加以重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前腹壁相关的临床问题。

局部解剖学腹壁操作

局部解剖学腹壁操作

操作要点
切开腹壁后,找到疝囊并 分离,将疝囊回纳腹腔, 修补腹壁的薄弱部位。
注意事项
在分离疝囊时要特别小心, 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同 时要确保腹壁修补严密, 防止术后复发。
THANKS
感谢观看
腹壁操作案例一:剖腹产手术
手术目的
通过切开腹壁和子宫,将胎儿从 母体内取出。
操作要点
选择合适的切口位置,切开皮肤和 皮下组织,分离肌肉和腹膜,切开 子宫取出胎儿。
注意事项
手术过程中要保护好腹部血管和神 经,避免损伤;同时要确保切口缝 合严密,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腹壁操作案例二:肠切除手术
手术目的
整治疗方案。
03
腹壁操作的常见问题及处理
出血的处理
出血是腹壁操作中常见的并发症,可 能由于手术操作损伤血管所致。
处理方法:术中及时发现出血点,采 取电凝、结扎等止血措施。术后若出 现出血不止,应及时进行压迫止血, 并重新打开伤口进行止血处理。
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01
预防感染是腹壁操作的重要环节 ,术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
手术后的处理
术后观察
手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 监测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
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必 要的药物治疗,如抗生素、止 痛药等。
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 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生理 功能。
随访和复查
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和复查, 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调
保护功能。
腹膜
覆盖在腹部脏器表面的 薄膜,具有保护、润滑
和固定作用。
腹壁的肌肉和骨骼
肌肉
腹部的肌肉分为外层、中层和内 层,各层肌肉协同作用,完成腹 部运动。

腹壁解剖预案

腹壁解剖预案

腹壁解剖预案标题:腹壁解剖预案引言概述:腹壁是人体重要的解剖结构之一,对于外科手术来说,腹壁的解剖结构对手术操作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制定一份腹壁解剖预案对于外科手术团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一、腹壁解剖结构1.1 腹壁的分层结构:腹壁主要由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层、腹膜和腹腔内脏器组成。

1.2 腹壁的血管和神经分布:腹壁的主要血管有腹壁动脉和腹壁静脉,神经主要有腹股沟神经、腹壁神经等。

1.3 腹壁的功能:腹壁不仅是保护腹腔内脏器的重要结构,还有支撑和运动的功能。

二、腹壁解剖相关手术2.1 腹壁切口选择:根据手术部位和手术目的选择合适的腹壁切口,常见的有纵行切口、横行切口、斜行切口等。

2.2 腹壁解剖技巧:根据手术需要熟练掌握腹壁解剖技巧,避免损伤重要血管、神经和脏器。

2.3 腹壁修复和愈合:手术后对腹壁进行修复和愈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需要注意避免感染和腹壁疝的发生。

三、腹壁解剖意外处理3.1 腹壁出血处理:如发生腹壁血管损伤导致出血,应及时止血并修复血管。

3.2 腹壁神经损伤处理:如发生腹壁神经损伤导致感觉丧失或者运动功能障碍,应及时处理并进行神经修复。

3.3 腹壁脏器损伤处理:如发生腹壁脏器损伤导致腹腔内容物外溢,应及时处理并修复脏器。

四、腹壁解剖术后护理4.1 术后伤口护理:术后对腹壁切口进行定期更换敷料、观察感染情况和愈合情况。

4.2 术后功能锻炼:术后适当的腹壁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腹壁肌肉恢复和功能恢复。

4.3 术后并发症预防: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五、腹壁解剖预案的重要性5.1 提高手术成功率:制定腹壁解剖预案可以匡助外科手术团队提前准备,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5.2 保障患者安全:通过严格执行腹壁解剖预案,可以保障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安全。

5.3 促进医疗质量提升:腹壁解剖预案的制定和执行可以促进医疗质量的提升,提高患者满意度。

结论:腹壁解剖预案是外科手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份,对于保障手术安全和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急性腹膜炎解剖生理特点与治疗

急性腹膜炎解剖生理特点与治疗

急性腹膜炎解剖生理特点和治疗
7
3. 防御作用:
在渗出液中,含有吞噬细胞, 能吞噬细菌、异物颗粒和破碎组织; 还有抗体,可中和毒素。大网膜更 具有特殊的防御功能,当腹腔内有 穿孔或炎症病变时,大网膜会自动 移到到病变处,堵塞穿孔,包裹炎 症病灶,防止扩散。有如腹腔卫士。 手术中,也可根据大网膜移动指向 的部位寻找病变。
急性腹膜炎解剖生理特点和治疗
5
(二) 生理
1. 渗出作用:
腹膜经常渗出少量(700— 100ml)澄清液体,以润滑腹腔, 减少摩擦。但在炎症反应情况下, 大量渗出,可稀释毒素、细菌,从 而减少对腹膜的刺激。但不利的是 大量渗出会造成水、电解质丢失。
急性腹膜炎解剖生理特点和治疗
6
2. 吸收作用:
腹膜具有很大的吸收作用。腹膜 炎时,大量毒素被吸收,可引起毒 血症的发生。上腹部腹膜比下腹部 腹膜吸收能力强。
急性腹膜炎解剖生理特点和治疗
45
3. 是局限性还是弥漫性腹膜炎?
根据体征检查腹膜炎体征所波 及的范围很容易确定。
急性腹膜炎解剖生理特点和治疗
46
4. 引起继发性腹膜炎的病因是什么? 应尽量分析找出引起继发性腹膜
炎的 病因,对指导拟定治疗方案 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情况下,根据病史、体征, 较容易 区别。但在病程晚期,有 时要找出病因,就比较内困难。但 只要有手术指征,应作好术前准备, 进行手术探查明确诊断并使病人得 到及时治疗。
1.细菌性腹膜炎 2.非细菌性腹膜炎(化学性、血性)
急性腹膜炎解剖生理特点和治疗
10
(二) 按范围分:
1.局限性腹膜炎 指腹膜炎的范围不超过一个象限
者。 2.弥漫性腹膜炎
指腹膜炎的范围超过 一个象限甚至波及全腹 者。

腹腔解剖图谱_图文

腹腔解剖图谱_图文

胆囊动脉
胆囊动脉 起自肝右A,位于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围成). 常有变异.
胆总管 common bile duct
分为4段
1.十二指肠上段 位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切开探查引流术在该段进行.
2.十二指肠后段 位十二指肠上部后面, 行于下腔V前方,肝门V右側. 经网膜孔可探查此段结石.
3.胰腺段 胰头后方.胰头癌常压迫该段, 导致阻塞性黄疸.
腹腔解剖图谱_图文.ppt
成人腹腔主要器官的投影
右季肋区
①右半肝大部分 ②部分胆囊 ③部分右肾 ④结肠右曲
右外側区
①升结肠 ②部分回肠 ③右肾下部
右髂区
①盲肠 ②阑尾 ③回肠末端
腹上区
①右半肝小部分和左半肝大部分 ②胆囊③胃幽门部和部分胃体 ④十二指肠大部分⑤胰的大部分 ⑥两肾(部分)和肾上腺 ⑦胆总管,肝A和门V ⑧腹主A和下腔V
右三角韧带 冠状韧带右端,连于肝右叶 外后面和膈.
左三角韧带 位肝左叶上面和膈之间.变 异较多,常含肝纤维附件(新生儿特 有的肝残留物,可出现血管和胆管等 结构)
下面
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
胃的韧带
胃脾韧带 胃大弯左侧到脾门的双层腹膜.上份内有胃短血 管,下份有胃网膜左血管.
胃膈韧带 自胃底后面连至膈的双层腹膜.全胃切除时应将 之切断,才能分离贲门和食管.
脐区
①胃大弯②横结肠③大网膜 ④左右输尿管⑤十二指肠小部分 ⑥部分空回肠⑦腹主A和下腔V
腹下区
①回肠②膀胱(充盈) ③子宫(妊娠)④左右输尿管 ⑤部分乙状结肠
左季肋区
①左半肝小部分 ②胃贲门,胃底,部分胃体 ③胰尾④脾 ⑤结肠左曲 ⑥部分左肾
左外側区
①降结肠 ②部分空肠 ③左肾下部

腹膜系统解剖

腹膜系统解剖
• 该系膜较长,故乙状结肠活动度较大,因而易发生肠扭转。 • 系膜内含有乙状结肠血管、直肠上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
丛等。
(三)韧带
• 腹膜形成的韧带指连接腹、盆壁与脏器之间或连接相邻脏器之间 的腹膜结构,多数为双层,少数为单层腹膜构成,对脏器有固定作用。 有的韧带内含有血管和神经等。
1.肝的韧带
1.腹后壁的腹膜袋和隐窝
• 盲肠后隐窝retrocecal recess位于盲肠后方,盲肠后位阑尾常位于其 内。
• 乙状结肠间隐窝intersigmoid recess位于乙状结肠左后方,乙状结肠 系膜与腹后壁之间,其后壁内有左输尿管通过。
• 肝肾隐窝hepatorenal recess位于肝右叶与右肾之间,仰卧位时,是腹 膜腔的最低部位。
减少摩擦。支持和固定脏器。 • 吸收腹腔内的液体和空气等,一般认为,上腹部,特别是膈下区的腹
膜吸收能力较强,所以腹腔炎症或手术后的病人多采取半卧位,使 有害液体流至下腹部,以减缓腹膜对有害物质的吸收。
一、概述
• 防御功能,腹膜和腹膜腔内浆液中含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可吞噬细 菌和有害物质。
• 腹膜有较强的修复和再生能力,所分泌的浆液中含有纤维素,其粘 连作用可促进伤口的愈合和炎症的局限化,但若手术操作粗暴,或 腹膜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久,也可因此作用而造成肠袢纤维性粘连 等后遗症。
• 网膜囊借肝十二指肠韧带后方的网膜孔与腹膜腔相交通。
3.网膜囊和网膜孔
• 网膜囊有6个壁:前壁为小网膜、胃后壁的腹膜和胃结肠韧带;后壁 为横结肠及其系膜以及覆盖在胰、左肾、左肾上腺等处的腹膜;上 壁为肝尾状叶和膈下方的腹膜;下壁为大网膜前、后两层的愈着处; 左侧为脾、胃脾韧带和脾肾韧带;右侧借网膜孔通腹膜腔的其余部 分。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发表时间:2018-09-04T12:08:27.0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8月第24期作者:刘宇彤秦向征(通讯作者)[导读] 腹壁下动脉内侧穿支为优势血管组织结构,开展DIEP皮瓣设计工作环节过程中应当优先选取近脐部位的穿支结构。

(延边大学医学院吉林延吉 133002)【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基本特征,为临床中开展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结构的应用活动构筑和提供解剖学基础支持条件。

方法:选取和运用新鲜获取的来源于自愿捐献渠道的12具成人整尸标本作为基本性研究对象,针对其中的8具整尸标本实施改良性明胶-氧化铅造影处理,针对其中的4具整尸标本实施聚乙烯醇-氧化铋全身动脉血管造影。

结果:经由实施3D图像重建技术处理环节可以知道,腹壁上动脉血管组织的穿支主要呈现出纵向分布的基础空间特点,其左侧部分与右侧部分之间分布的横行吻合支结构的数量规模相对较少,腹壁下动脉血管穿支呈现纵向分布特点。

且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之间分布有数量充足的具备不减口径特点的跨越膜前正中线位置的横行吻合支结构。

结论:腹壁下动脉内侧穿支为优势血管组织结构,开展DIEP皮瓣设计工作环节过程中应当优先选取近脐部位的穿支结构。

【关键词】腹壁下侧动脉穿支;皮瓣;应用解剖学【中图分类号】R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4-0114-02 早在1989年,有研究人员率先报告和揭示了以人体腹壁下动脉血管组织为蒂,基于不携带腹直肌的腹壁横行皮瓣组织结构完成腹股沟区域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处理和口底再造处理的技术操作方式,该种技术处理方式经由近年间持续经历的应用发展过程,逐步进入了成熟有效的临床技术实践应用阶段,值得引起广泛关注[1-4]。

本文围绕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展开了简要论述。

1.资料与方法1.1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选取和运用新鲜获取的来源于自愿捐献渠道的12具成人整尸标本作为基本性研究对象,针对其中的8具整尸标本实施改良性明胶-氧化铅造影处理,针对其中的4具整尸标本实施聚乙烯醇-氧化铋全身动脉血管造影,针对完成血管造影处理环节的整尸标本,先实施螺旋CT扫描检查处置过程,在运用Mimics程序实施3D可视化技术处理,在扫描技术环节结束后,要针对上述入选的12具整尸标本实施解剖技术处理,经由外科平面,完整充分地截取其腹前外侧壁皮肤组织和相关性皮下组织结构。

【局部解剖学】中、下腹部脏器解剖

【局部解剖学】中、下腹部脏器解剖
动脉行于其上。
4.胰尾:
抵靠脾门。
六、肝门静脉
(一)位置:自胰颈后方上行,通过十二指肠上部的 深面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上行至第一肝门。
(二)组成: 肠系膜上静脉 脾静脉
在胰颈后方汇合而成。
(三)属支与收集范围: 肠系膜上、下静脉; 脾静脉; 胃左、右静脉; 胆囊静脉、附脐静脉。
(四)肝门静脉的特点
回盲瓣 控制小肠内容物过快进入结肠。
●回盲区是整个 消化管道中最易 发生套叠的部位。
阑 尾
appendix
根 McBurney lanz
体 系膜
回肠前位28% 盆位26% 盲肠后位24% 回肠后位8%
盲肠下位6%
上缘 下缘 游离缘
注意:成人与小儿阑尾的差别 成人:壁厚、腔小、开口小, 小儿:反之, 临床表现不同.
(3)结肠脾曲毗邻:
①前:胃大弯、第8肋软骨。
②上:胰尾、脾。 ③外:膈结肠韧带。
④后内:左肾、肾筋膜。
临床意义:结肠脾曲的肿瘤不易 被扪及。
(4)乙状结肠系膜根的位置:
骶髂关节
乙状结肠 间隐窝
骶骨上 部前面
小骨盆 左缘
乙状结肠系膜根的毗邻:
左输尿管
(5)横结肠与乙状结肠的鉴别要点
横结肠 乙状结肠
正 常 型
约90%
方 型
约3%
约2% 约4%
婴 儿 型



育 型
袋 』 显



24% 6%
28% 8% 26%
X线检查时,通常 将小肠袢按部位分为 6组
③直肠上动脉:与乙状结肠动脉末 支间多无吻合。
➢(边)缘动脉
各结肠动脉分支之间 依次吻合,在近结肠处 形成一个连续的动脉弓, 从回盲部至乙状结肠与 直肠移行处,称缘动脉。

腹壁解剖预案

腹壁解剖预案

腹壁解剖预案标题:腹壁解剖预案引言概述:腹壁解剖是解剖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对于医学工作者来说,了解腹壁的结构和解剖特点至关重要。

在临床工作中,腹壁解剖预案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手术操作和诊断治疗。

一、腹壁的解剖结构1.1 腹壁的层次结构:腹壁由皮肤、皮下组织、浅筋膜、腹直肌、腹横肌、腹斜肌和深筋膜等组成。

1.2 腹壁的血管和神经:腹壁的主要血管有腹壁动脉和腹壁静脉,主要神经有腹壁神经丛。

1.3 腹壁的解剖特点:腹壁的解剖特点包括腹壁肌肉的层次性排列、腹壁的腹膜覆盖等。

二、腹壁解剖的临床意义2.1 临床手术操作:了解腹壁解剖结构可以帮助医生在手术中准确切除病灶或进行修复。

2.2 诊断治疗指导:通过腹壁解剖预案,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定位病变部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3 预防并发症:对于腹壁手术患者,了解腹壁解剖结构可以有效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三、腹壁解剖的常见问题3.1 腹壁疝:腹壁解剖异常可能导致腹壁疝的发生,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3.2 腹壁感染:腹壁解剖结构复杂,容易引起感染,需要及时处理。

3.3 腹壁肿瘤:腹壁解剖异常可能导致腹壁肿瘤的形成,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四、腹壁解剖的诊断方法4.1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可以清晰显示腹壁解剖结构和病变。

4.2 临床检查:通过触诊、压痛等方法,可以初步判断腹壁解剖异常。

4.3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检查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腹壁解剖异常的病理生理情况。

五、腹壁解剖的治疗方法5.1 手术治疗:对于腹壁解剖异常引起的病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修复腹壁结构。

5.2 药物治疗:对于腹壁感染等情况,可以通过抗生素等药物治疗。

5.3 康复护理:手术后需要进行康复护理,包括伤口护理、功能锻炼等,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结论:腹壁解剖预案对于医学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临床工作。

通过了解腹壁的解剖结构、临床意义、常见问题、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腹壁相关疾病,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X线摄影之腹部摄影要略

X线摄影之腹部摄影要略

腹部X线摄影技术一、应用解剖腹部包括:腹壁、腹膜、腹部脏器。

胃位于左膈下季肋部及左腹中上部,充盈时胃腔大,位置低,空虚时胃腔小,位置高。

小肠在中下腹部。

结肠环行于腹部周围。

肝脏位于右季肋部及腹上部;胆囊在右肋弓和腹直肌交界处。

胰腺横于中腹部;脾脏在左季肋部。

双肾位于腹膜后脊柱两侧,平12胸椎至第2腰椎,膀胱位于耻骨联合后上方摄影注意事项1.腹部摄影除急性除急腹症及孕妇外,通常先清除肠内粪便与气体。

(1)检查前2—3天内禁服高原子序数药物;(2)检查前1天吃少渣的食物:(3)检查前1天晚上服用轻泻剂;(4)检查当日早晨禁食、禁水及药物;(5)检查当日早晨用生理盐水灌肠2次;(6)检查前做常规的胸、腹部透视。

2.腹部厚度大、密度高,摄影用的照射野大,产生较多的散射线,所以均用滤线设备,新生儿免用。

3.使用正确的摄影体位,如可疑肠梗阻、穿孔、出血时,需观察液体平面或腹腔内游离气体时,应采用立位或卧位水平投射。

4.除新生儿外,腹部摄影均应使用滤线器技术,焦-片距为90~100cm。

5.采用深呼气后屏气时进行曝光。

6.全腹部摄影常用12×15英寸或14×17英寸的胶片,婴幼儿及腹部局部片酌减。

7.摄影时去除衣物、异物、敷料,应注意对被检者性腺器官等进行X线防护。

一、腹部仰卧前后位1.用途:观察腹部器官的形态、大小、结石及钙化,亦用于腹部肿块、急腹症及异物,是腹部常规片。

临床应用最多的是检查泌尿系统结石。

2.胶片尺寸和放法:12×15英寸,竖放于摄影床的滤线器托盘上。

3.距离:90~100㎝4.摄影体位①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正中矢状面对准床面中线,并与床面垂直。

②若用活动床面的机器,被检者仰卧床上,调整床面位置,使所摄部位的中点,对准X线中心线。

③被检者两下肢伸直,亦可屈曲,足踏床面。

双臂上举或下垂置于身旁。

头枕棉垫,使被检者处于舒适的体位,亦利于身体的固定。

④暗盒平放于滤线器托盘上。

临床应用解剖学

临床应用解剖学

一、名词解释1、列氏四角:位于背阔肌深面,三角的内侧界为束脊肌外缘,外下界为腹内斜肌后缘,外上界为第12肋。

除以上三边,下后锯肌构成四角的上界。

底为腹横肌腱膜,其深面自上而下有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

此处是经腹膜外入口行肾脏手术必经之处,是腰部的薄弱区之一,可形成腰疝,腹膜后脓肿也可自此穿破。

2、腋鞘:椎前筋膜延续而成,包裹腋动静脉,臂丛进入腋腔,所形成的筋膜鞘叫腋鞘。

锁骨下臂丛麻醉即将药物注入此鞘内。

3、腹股沟三角:又称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

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腹股沟韧带围成的三角区,浅层为腹外斜肌腱膜,深层为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缺乏肌层,是腹前壁的薄弱区之一,可发生腹股沟直疝。

4、危险三角:面静脉可通过两条途径与颅内海绵窦交通,即通过内眦静脉和眼上静脉至海绵窦;借面深静脉经翼静脉丛至海绵窦。

同时口角以上的面静脉无瓣膜,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域内的感染,若处理不当(如挤压),细菌可随血液经上述途径逆流入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故临床上将此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

5、颈动脉鞘:又称颈血管鞘或颈鞘,为颈部筋膜在大血管周围增厚而成,内含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在鞘内有纵行的纤维分隔动脉和静脉,颈内静脉居外侧,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居内侧,两者后方为迷走神经。

6、股环:股管的上口叫股环。

其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内侧为腔隙韧带。

股环被一层腹膜外结缔组织所覆盖。

若腹腔内容物顶着腹膜,经股环、股管突出于隐静脉裂孔则形成股疝。

7、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届为左肺动脉。

三角内有动脉韧带(成人)或动脉导管(胎儿)。

8、肝十二指肠韧带:为小网膜的右侧部分,由肝门连于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构成,其右缘游离,内有进出肝门的胆总管、肝固有动脉和门静脉通过。

二、简答题1、在胸腔积液时,胸膜腔穿刺在什么部位?要经过哪些层次?如何确定该部位以及进针位置?答:(1)胸腔积液时,胸膜腔穿刺应根据雷剑伸进、血管再肋间隙的行径,在腋后线第7~9肋间隙靠近,但不宜紧贴肋骨上缘处进针,亦可选用腋中线第6~7肋间隙或腋钱线第5肋间隙,同时,进针部位不宜低于第9肋间隙,以免损伤膈及腹腔器官。

腹壁切口详解

腹壁切口详解
腹部手术切口详解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手术室 ——邓辉
目录
1、腹部解剖图解 2、切口分类、切口详解 3、剖腹产切口层次步骤配合 4、常用切口的比较
腹壁解剖
由浅入深分为六层:
皮肤 ( 活动性大) 皮下组织(浅筋膜-Camper氏筋膜、Scarpa氏筋膜
,后者与Colles(浅会阴)氏筋膜相通;camper筋 膜:腹壁下浅筋膜分为两层,浅层即camper筋膜, 含有脂肪组织又称脂肪层,向下与腹部浅筋膜相连 续。深层为scarpa筋膜。 ) 肌层(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腹横筋膜 (与膈下筋膜 、髂腰筋膜 盆筋膜 相连) 腹膜外脂肪 (手术在腹膜外进行) 腹膜壁层 (与膈肌下腹膜、小骨盆腹膜相连)
图:切开皮肤
图:切开腹膜
切开腹膜:递血管钳牵起 腹膜,刀切开,剪刀扩大。
探查腹腔:探查子宫后递 盐水纱垫,以推开肠管和 防止羊水及血液进入腹腔, 并递腹腔拉钩暴露子宫。
切开子宫:递刀在已暴露 的子宫下段正中做切口。 用血管钳刺破羊膜,递血 管钳刺破羊膜。
图:充分暴露子宫 下段
胎儿娩出后协助医生断 脐,递中弯血管钳2把夹 住脐带,组织剪剪断, 新生儿交助手处理。 断脐后递20U缩宫素, 宫体注射。
各类切口细解
正中切口层次 1、皮肤 2、筋膜 3、腹膜外脂肪 4、腹膜壁层
(腹直肌)旁正中切口
不分 裂腹直肌而直接将腹直肌牵向外侧的切口 。 经过皮肤、脂肪层、前鞘、游离腹直肌内侧 缘后拉向外侧,不切开该肌、腹直肌鞘后层、( 腹外斜肌筋膜、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壁腹 膜。
经腹直肌切口
分开腹直 肌进入腹腔的切口。多在腹直肌 正中线处做 纵行切口,次经过皮肤、皮下 组织、前鞘、腹直肌 (后鞘)、腹膜外脂 肪、腹膜壁层。

腹腔解剖图谱

腹腔解剖图谱

网膜囊 (小腹膜腔)
上壁—肝尾状叶、膈下面的腹膜. 下壁—大网膜2、3层愈着部。 前壁—小网膜、胃后壁、大网膜前2层。 后壁—大网膜后2层、横结肠及其系膜、 覆盖胰、左肾和左肾上腺的腹膜。 左界—脾、胃脾韧带和脾肾韧带 右方—网膜孔 围成: 上--肝尾状叶 下--十二指肠上部 前--肝十二指肠韧带 后--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 可通过1-2横指.是网膜囊的唯一孔道.
胃脾韧带 胃大弯左侧到脾门的双层腹膜.上份内有胃短血管,下份有胃网膜左血管.
01
胃膈韧带 自胃底后面连至膈的双层腹膜.全胃切除时应将之切断,才能分离贲门和食管.
02
肝胃韧带
03
胃结肠韧带
04
胃的韧带
脾的韧带
脾肾韧带 由脾门连到左肾前面的双层腹膜.内有胰尾和脾血管.脾切除时要切断此其后层,方可游离脾. 膈脾韧带 由脾肾韧带延伸到膈.短,有时不明显. 脾结肠韧带 位脾前端和结肠左曲间.短. 胃脾韧带
腹 膜
腹膜peritoneum分为脏、壁2层. 脏层—覆盖在脏器表面, 成其外膜. 壁层—衬贴于腹壁和盆壁内面 和膈下面. 两层互相移行,具完整性.
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阑尾,盲肠,横结肠,乙状结肠, 脾,输卵管,卵巢等.手术应打开腹膜腔.
腹膜内位器官 器官各面均有腹膜覆盖.
升结肠,降结肠,肝,胆囊,直肠上部,膀胱,子宫等.某些器官(如膀胱,子宫)手术可推开腹膜返折,而不进入腹膜腔.
大网膜 greater omentum
形态:连于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间的4层腹膜. 围裙状. 成人前2层和后2层各自愈着. 前2层上部自胃大弯直接连至横结肠, 形成胃结肠韧带,内有胃网膜AV. 功能:含巨噬细胞 包裹炎症 应用:腹腔手术时覆盖器官创面及断端. 带血管蒂的大网膜转移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生时 睾丸位于腹后壁→下降→髂窝→腹股沟管深环→→→阴囊 睾丸鞘膜——腹膜形成的腹膜鞘突包绕睾丸 “ 隐睾症 ” —— 下降途 中
思考题:
1. 常见腹壁疝有几种?如何鉴别?
2. 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的关系?
3.精索?
腹股沟韧带?
联合腱? 弓状线?
髂腹下神经 髂腹股沟神经
生殖股神经
三、腹部手术切口
Incision of Abdominal Wall
(一)切口选择的原 则
接近病灶;
显露充分;
愈合牢固;
能延长或加作切口; 并发症少。
(二)腹壁切口的种类
1.纵切口
1)正中切口; 2)正中旁切口; 3)经腹直肌切口; 4)旁腹直肌切口。
纵切口切开的组织层次
临床应用解 剖 学 课 件
腹 壁
应用解剖
腹前外侧壁
一、层次结构
皮肤 浅筋膜 肌层 腹横筋膜 腹膜外组织 壁腹膜
1. 皮 肤
特点: 薄而有弹性、皮下组织松弛、 延展性(妊娠、腹水)移动性(皮瓣) 皮神经分布: 剑突平面: 第6肋间神经 肋弓平面: 第8肋间神经 脐平面: 第10肋间神经 髂前上棘平面: 肋下神经 腹股沟平面: 第1腰神经
构成:
腹股沟韧带
皮下环
精索外筋膜
腹内斜肌、腹横肌
共同形成: 提睾肌 联合腱
腹 横 筋 膜
形成:1.腹股沟管深环 2.精索内筋膜
腹膜外筋膜
壁腹膜
腹前脐下壁腹膜形成的 5条皱襞和3对小凹。
二、腹 壁 血 管 和 神 经
1.浅层
浅层血管:
腹壁浅动脉、 旋髂浅动脉 腹壁浅静脉、 旋髂浅静脉, 脐周静脉网。 临床应用:带血管蒂的皮瓣移植。
旁正中切口 旁复直肌切口
经腹直肌切口
正中切口
2.斜切口
1) Kocher切口 2)McBurney切口
3.横切口
四、腹股沟区应用解剖
Applied anatomy of inguinal region
1.什么叫腹股疝?
腹股疝是指腹
腔内脏器或大网膜 经腹股沟部腹壁肌 肉缺损形成的薄弱 区突出到腹腔外的 病理改变,表现为 腹股沟区的可复性 或不可复性包块。
2. 浅筋膜
脐平面以下: 浅层(脂肪层)Camper筋 膜(向下—大腿脂肪层)。 深层(膜性层)Scarpa筋膜 (在中线处附于白线)。 两侧向下—腹股沟韧带下 方约1横指处—大腿阔筋 膜相愈着。 浅、深两层之间还有丰富 的淋巴管和小血管:腹壁 浅动脉、旋髂浅动脉和腹 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 以及脐周静脉网。
2. 腹股沟区的范围
腹股沟区薄弱的原因?
3. 腹股沟管
inguinal canal
位置 长度 四壁和两
口 内容 斜疝?
外口
前壁
上壁 后壁
下壁
腹 环(深环)
4.腹股沟三角
inguinal triangle
• 又称:
腹壁下动脉
Hesselbachsah三角 • 围成: 直疝?
脐以下分深、浅两层 (Camper筋膜和Scarpa筋膜)
浅层
(Camper筋膜)
(Scarpa筋膜)
深层
3.肌 层
腹直肌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肌
腹 直 肌
腹直肌鞘
※ 弓状线 白线
前层——腹外斜肌腱膜 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
后层——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 腹横肌腱膜
腹外斜肌
腹外斜肌腱膜 External abdominal oblique aponeurosis
浅层神经:
皮神经分布: 剑突平面: 第6肋间神经 肋弓平面: 第8肋间神经 脐平面: 第10肋间神经 髂前上棘平面: 肋下神经 腹股沟平面: 第1腰神经
2.深层
深层血管:三组
1.下5对肋间后动脉
2.肋下动脉 3.腹壁上动脉、 腹壁下动脉、 旋髂深动脉
深层神经:
第7-12胸神经前支 髂腹下神经 髂腹股沟神经 生殖股神经
斜疝与直疝的鉴别
鉴 别
发病年龄 突出途径
直 疝
儿童、青壮年多 海Δ出,不进阴囊
斜 疝
多见于老年 腹股沟管出,进阴囊
疝块外形
块回后压内环 疝囊与精索关系 囊颈与下前外方 颈在A内侧
椭圆、梨形,上蒂柄
不再突出 精索在疝囊后方 颈在A外侧
嵌顿机会
极少
较多
睾丸下降与斜疝 及交通性鞘膜积液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