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

合集下载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文学概说一、秦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秦灭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大统一的封建帝国,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但严酷的专制政治统治使之很快走向了灭亡。

秦在文化上推行的也是极端专制政策,禁锢思想、摧残文化,使秦代学术文化一派凋零,文学自然难以有所成就。

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

二、汉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汉代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昌盛时期。

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强盛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汉代思想文化的主流是“独尊儒术”,经学的昌盛影响了文学观念与文学形态。

但的汉代思想文化仍存在着一定的兼容性,它吸纳了道、法、阴阳等诸子思想,以及楚文化的因素,对文学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

汉代的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西汉初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包括汉初至景帝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基本上沿袭着战国文学的余绪。

主要成就在于政论散文和辞赋。

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主要有陆贾的《新语》、贾谊的《新书》,以及晁错的《论贵粟疏》等。

文章思想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很强,其中总结亡秦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文章占有相当的数量。

文章大多恢宏开阔,疏直激切,气势夺人,颇有战国文章的遗风。

辞赋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主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和枚乘的《七发》等。

这一时期的辞赋创作体现着由楚辞向汉赋的过渡特征。

2.西汉中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全盛期,包括武帝至宣帝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是两汉的全盛时期。

新体赋的创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和作品。

散文主要有史传散文和政论散文。

史传散文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尚有先秦文章之遗风。

政论散文有经学大师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及对策文,开始向儒家典雅醇厚的文风转变。

淮南王刘安主持宾客编著的《淮南子》仍承继着先秦诸子之余绪。

还有桓宽的《盐铁论》等。

3.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中兴期,包括西汉元帝至东汉和帝时期的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

《论贵粟疏》中心思想
针对汉初粮食积蓄少,商人夸富,农民贫
困,社会不安定的情况,提出重农贵粟, 重农抑商以及“务民于农桑”“开其资财 之道”的主张,指出只有“薄赋敛,广畜 积,实仓廪”,才能国富民安。
晁错奏疏性散文特点
晁错的奏疏性的政论散文,针对社会中存在
的实际问题而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切于实际,不尚虚谈。 观点鲜明,见识深刻, 论说着实,有较强的 逻辑论辩力量。 语言简洁明快,平实通畅,风格朴素无华。 《论贵粟疏》是晁错这类文章的代表作品。
晁错的 政论散文
晁错(前200-前154)。年轻时学法家学
说,有辩才,号称“智囊”。汉景帝时为 御史大夫。 曾多次上书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 封地、重农贵粟。吴、楚等七国叛乱时, 被景帝错杀。他的政治思想,是主张“守 边备塞,劝民之本”。
他写下 《言守边备塞疏》 《削藩书》 《募民徏塞下书》 《论贵粟疏》 等疏牍文章。
参考书目



1.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编1-3章。 2.司马光《资治通鉴》。 3.王伯祥《史记选》。 4.李镇淮《司马迁》。 5.班固《汉书· 艺文志》《汉书· 食货志》。 6.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 7.郭茂倩《乐府诗集》。 8.瞿蜕园《汉魏六朝赋选》。 9.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 10.黄节《汉魏乐府风笺》。


汉代社会概况
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王朝,史称东汉。东
汉前期,阶级矛盾暂时缓和。但中期以后, 豪强势力膨胀,政治日趋腐败,并出现了外 戚、宦官两大集团夺权斗争。公元184年爆 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 189年,东汉王朝被摧毁,随之魏、蜀、吴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第二节 汉代散文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资料讲解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资料讲解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概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之后,又派大将王贲从燕地向南挥戈攻齐,生俘齐王建,六国遂平,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自称始皇帝,建立了秦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也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名符其实的大统一。

这种大统一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而且也表现为军事统一,经济统一,文化统一,即所谓车同轨,书同文.从此以后,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大陆上,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就对自己的祖国,表现出了一种无比强大的向心力,虽经多次内乱与外患,但仍然分久必合,保持了文化文明诸方面从未间断过的连续性,使华夏炎黄子孙始终得以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种前所未有的大统一,不仅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且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但是,由于秦始皇和先秦法家一样,过分迷信武功、法吏而轻视文治,完全接受了法家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偏颇的理论主张,尤其在他晚年(公元前213年)在社会矛盾已经十分尖锐,社会危机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又错误地接受了不懂得如何守成的法家人物李斯的焚书建议,严酷地推行旨在愚民的文化专制政策,妄图以此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结果更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

到秦始皇死后第二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王朝自建立只短暂的十六个年头,就在公元前206年被刘邦、项羽的起义大军推翻了。

秦王朝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只存在15年。

这期间除皇帝的诏令和臣下的奏疏等实用文字外,没有散文名篇传于后世。

而在文学发展中起过一定影响的是完成于秦统一前秦王政八年(公元前 239)的《吕氏春秋》和李斯作于秦王政十年的《谏逐客书》。

前者由秦丞相吕不韦主持,由其门客集体编著,它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有不少地方借寓言故事说理,富于文学意味;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文遗闻,是后世研究先秦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古代文学秦汉文学常识

古代文学秦汉文学常识

古代文学秦汉文学常识
一、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其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其中最重要的文学作品包括《诗经》、《楚辞》、《史记》、《易经》等。

秦汉文学的发展,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新的开端,以及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

二、秦汉文学的特点
1、以儒家为主
秦汉时期,儒家学说在思想上占据统治地位,儒家的思想也深深影响着秦汉文学的发展。

在秦汉文学中,儒家的思想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比如《诗经》中的“五经”、《史记》中的“四书”等。

2、以记叙文为主
秦汉时期,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是当时最主要的文学形式,其中最著名的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

3、以诗歌为主
秦汉时期,诗歌是最主要的文学形式,其中最著名的有《诗经》、《楚辞》等,这些诗歌都是当时文学的精华,被称为“古文经典”。

4、以讽刺为主
秦汉时期,讽刺文学也占据重要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有《管子》、《荀子》、《庄子》等。

这些文学作品都以讽刺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高考常考古代文学常识:秦汉文学

高考常考古代文学常识:秦汉文学

高考常考古代文学常识:秦汉文学一、秦汉文学概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但是由于秦王朝实行思想文化专制,且历时短暂,因此“秦世不文”是秦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两汉王朝历时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国力增强,社会进步,汉代文学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汉代文学样式丰富,许多文学形式在这一阶段孕育而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文学的内容(一)秦与两汉散文1.秦与两汉散文综述秦汉是中国古代散文诸多文体渐趋完备的时期。

秦汉散文,一方面继承了先秦文学的旧传统,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2.秦代散文(1)《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的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

由于《吕氏春秋》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

但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

《吕氏春秋》中还保存大量的寓言故事,全书的寓言故事共有两百多则。

《吕氏春秋》中的寓言大都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言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李斯的散文秦代唯一的作家是李斯,楚上蔡(今河南)人。

曾从荀卿学,入秦为秦相吕不韦舍人。

因说秦王并六国,拜为客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李斯为丞相,定郡县制,下焚书令,变籀文为小篆。

《史记》有传。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在泰山,琅玡、峄山等地刻石表功。

这些刻石文大多出自李斯之手。

内容虽没有更高的文学价值,但它是最古的碑文,对汉魏碑铭有直接的影响。

2.西汉散文(1)贾谊的政论文秦王朝虽然在文学上没有取得大的成就,政治上的失败却给西汉初年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课题,也使那些才华横溢的汉初文人有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先是陆贾,早在刘邦称帝之初就在其面前时时称说诗书,并著文12篇纵论秦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和古代帝王的兴衰成败之理,号为《新语》。

中国古代文学之秦汉文学课件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学之秦汉文学课件完整版
更是常常出现于《淮南子》中。《淮南子》中的
作品又时而带有楚骚之风韵。道家文辞与楚骚风 韵的结合造成《淮南子》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引譬连类是《淮南子》中运用得最多的表达方式。 在《淮南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比喻、寓言、 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它们出现于文中,大大增 强了作品的形象性。作者非常重视这种“揽物引 类”、“引譬援类”的表达方式,《要略》说: “言天地四时而不引譬援类,则不知精微。” 《淮南子》这种表达方式打破了自然、社会与人 的界限,在天地与人事、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 幻的事物之间博采旁搜,纵横驰骋,形成酣畅淋 漓、广博宏富的审美特征。
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 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使得“天下 轶闻旧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司马迁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为目的,“网罗天下放佚旧闻”,写成卓 绝千古得《史记》一书。
此外,在大一统局面下,封建专制统治加 强了,很多知识分子感到行动不自由,思 想受限制,有一种有志难伸的压抑感,因 而出现了一批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
走向独立的趋势,人们在观念上开始把文 学和学术著作加以区分,出现了“文章” 和“文学”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
司马相如、司马迁、王褒、刘向等以散 文或辞赋著名的作家被看作是文章之士, 在人们心目中与公孙弘、董仲舒、萧望 之、梁丘贺等以儒术进身的人有明显的 区别。
通过总结辞赋的创作,人们开始认识到 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如司马相如认为 赋的特点是:“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 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汉宣 帝认为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 丽可喜”,能够“虞悦耳目”。
大一统的局面造成了一种恢宏开阔的时 代精神,人们踔厉奋发,积极进取,重 视名节,普遍带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 感和历史责任感,有一种雄骏豪迈的气 概。这种时代精神在汉代文学中表现为 富于气势和激情、浑厚朴拙、奇肆雄健 的审美特征。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总结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总结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总结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涵盖了众多文学体裁和杰出的作家作品。

以下是对这一时期文学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一、秦汉文学1、秦代文学秦代由于存在时间较短,加之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文学成就相对较少。

但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一篇优秀的政论散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汉代散文(1)贾谊:其政论散文如《过秦论》,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对秦亡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

(2)晁错:《论贵粟疏》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了重农贵粟的主张。

3、汉代辞赋(1)骚体赋:以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为代表,继承了楚辞的抒情传统。

(2)大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力铺陈描绘,展现了大汉帝国的声威。

(3)抒情小赋:张衡的《归田赋》,语言清新,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4、汉代诗歌(1)乐府民歌:“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后来人们把乐府所采集和创作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与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2)《古诗十九首》:组诗名,出自汉代文人之手,深刻地反映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的追求和幻灭,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二、魏晋文学1、建安文学建安时期,社会动荡,文人思想活跃,建安文学呈现出慷慨悲凉的风格。

(1)“三曹”:曹操的诗歌气魄雄伟,悲凉慷慨,如《龟虽寿》《观沧海》;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曹植的作品骨气充盈,淋漓悲壮,如《白马篇》《洛神赋》。

(2)“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的诗歌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2、正始文学正始时期,政治黑暗,玄学兴起,文学风格趋于隐晦曲折。

代表作家有阮籍和嵇康,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隐晦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忧生之嗟;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表现了他的刚直不阿。

3、两晋文学(1)太康诗风: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追求形式的华美,内容较为空洞。

秦汉文学基础知识浅说600字

秦汉文学基础知识浅说600字

秦汉文学基础知识浅说一、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是指从秦朝建立到汉朝灭亡这一时期(前221年—220年)的文学。

秦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承先启后的重要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一个高峰。

秦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题材广泛:秦汉文学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哲学、伦理、爱情、婚姻、家庭、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形式多样:秦汉文学的形式也非常多样,包括诗歌、散文、辞赋、小说、戏剧等多种体裁。

风格鲜明:秦汉文学的风格鲜明,主要有以下几种:雄浑壮丽:秦汉文学中的许多作品气势磅礴,雄浑壮丽,如《诗经》中的《大雅·公刘》、《汉书》中的《陈汤传》等。

清新自然:秦汉文学中的许多作品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如《诗经》中的《小雅·采薇》、《楚辞》中的《九歌》等。

哀怨缠绵:秦汉文学中的许多作品哀怨缠绵,感人肺腑,如《诗经》中的《邶风·击鼓》、《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等。

二、秦汉文学的主要成就秦汉文学的主要成就包括:诗歌:秦汉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第一个高峰,涌现了《诗经》、《楚辞》等不朽之作。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 篇,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的作品集,以屈原的作品为主,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散文:秦汉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第一个高峰,涌现了司马迁的《史记》、贾谊的《过秦论》、诸葛亮的《出师表》等名篇。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过秦论》是贾谊上书汉文帝的奏疏,以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为戒,提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思想。

《出师表》是诸葛亮上书蜀汉后主刘禅的奏疏,表达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之情。

辞赋: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特殊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

秦汉辞赋盛极一时,涌现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羽猎赋》等名篇。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铺陈扬厉,极尽铺张之能事,对后世辞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概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之后,又派大将王贲从燕地向南挥戈攻齐,生俘齐王建,六国遂平,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自称始皇帝,建立了秦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也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名符其实的大统一。

这种大统一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而且也表现为军事统一,经济统一,文化统一,即所谓车同轨,书同文.从此以后,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大陆上,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就对自己的祖国,表现出了一种无比强大的向心力,虽经多次内乱与外患,但仍然分久必合,保持了文化文明诸方面从未间断过的连续性,使华夏炎黄子孙始终得以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种前所未有的大统一,不仅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且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但是,由于秦始皇和先秦法家一样,过分迷信武功、法吏而轻视文治,完全接受了法家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偏颇的理论主张,尤其在他晚年(公元前213年)在社会矛盾已经十分尖锐,社会危机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又错误地接受了不懂得如何守成的法家人物李斯的焚书建议,严酷地推行旨在愚民的文化专制政策,妄图以此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结果更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

到秦始皇死后第二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王朝自建立只短暂的十六个年头,就在公元前206年被刘邦、项羽的起义大军推翻了。

秦王朝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只存在15年。

这期间除皇帝的诏令和臣下的奏疏等实用文字外,没有散文名篇传于后世。

而在文学发展中起过一定影响的是完成于秦统一前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的《吕氏春秋》和李斯作于秦王政十年的《谏逐客书》。

前者由秦丞相吕不韦主持,由其门客集体编著,它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有不少地方借寓言故事说理,富于文学意味;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文遗闻,是后世研究先秦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11绪论 秦汉文学

11绪论 秦汉文学
《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王赋82篇,淮南王 群臣赋44篇。显然,淮南王群臣不但著书立说, 而且还是一个从事辞赋创作的群体。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A、汉代作家群体生成的原因 4、一些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经生成的作 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乐府、洛阳东观、鸿 都门学。
5、汉代时断时续的游学游宦风气,也为作家群 体的生成注入了活力。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一、汉代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含义 二、汉代今文经与古文经相争的原因 三、汉代今文经与古文经的主要不同 四、今古文相争之影响 五、经学与文学的互动
一、汉代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含义
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 用隶书写成的称为“今文”,用“籀书” (大篆) 或“篆书”(小篆)写成的称之为“古文”。
汉代 官学 私学 都有 很大 发展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A、汉代作家群体生成的原因
1、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 为主,经典中有文学作品,师生由此受到 熏陶,提高了文学素养。
2、西汉时解读《楚辞》成风。
3、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 人才,为作家群体的帝推荐他的同乡朱买臣, “召见,说《春秋》,言楚词,帝甚 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 中。”
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 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 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 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 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
鲁迅《坟·看镜有感》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B文人价值取向 建功立业,扬名后世 C文人品格 好高尚义,轻死重气
微言大义:圣人隐含在语言中的 深远奥妙的意义。 他们解经,只重微言大义;而所 谓微言大义,其实只是他们自己 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朱自 清《经★典常谈·尚书第三》)

中国文学史之秦汉文学

中国文学史之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绪论一、秦汉文学的起始年限(前221?-190)上限:李斯的代表作《谏逐客书》完成于统一之前。

秦文学另一代表作《吕氏春秋》完成于统一之前。

从作品角度来看,秦汉文学的上限不应是公元前221年。

下限:汉代文学结束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

初平之后,属于汉代的时间还有兴平、建安年间,共二十六年。

而这一时期,建安诗人已开始活跃,东汉政权也已名存实亡。

二、秦文学概况1、面貌:秦文学几乎一片空白,作家作品极少,“一人一书”。

一人:秦唯一作家李斯。

现存作品:文章一篇《谏逐客书》,碑刻铭文若干。

一书:《吕氏春秋》。

另,《史记》所载《仙真人诗》、《汉志》所载秦杂赋九篇,均亡佚。

2、秦文学荒芜的原因(1)秦王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焚书坑儒法家的治国方针:“明主之君,去书简之文”。

(2)秦朝时间短暂。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秦王朝覆灭,只有十五年。

三、汉文学概况汉代文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四个时期:1、自高祖至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代表作家是贾谊和枚乘;2、从武帝至宣帝,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期,新体赋定型成熟,史传文学《史记》写成,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司马迁等;3、由元帝到东汉和帝,是两汉文学的中兴期,辞赋创作出现第二次高潮,《汉书》写成,代表作家有扬雄、班固;4、从安帝到灵帝是汉代文学的转变期,抒情短赋出现,五言古诗成熟,代表作家有张衡等一批无名诗人。

第一章秦及两汉政论散文第一节《吕氏春秋》及李斯的散文知识点:1、《吕氏春秋》的成书过程及其体例;2、《吕氏春秋》文学艺术特色;3、李斯的《谏逐客书》;4、李斯的刻石文。

第二节西汉政论散文一、陆贾、贾谊和晁错陆贾:“有口辩士”。

《新语》贾谊1,生平: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2,散文作品58篇,刘向辑之,名曰《新书》。

今传《新书》已有残缺,剩36篇。

(1)专题性政论文,如《过秦》《大政》。

(2)针对各种具体问题而发的疏牍文(这是当时政论文的主要形式),如《陈政事疏》等。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概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之后,又派大将王贲从燕地向南挥戈攻齐,生俘齐王建,六国遂平,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自称始皇帝,建立了秦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也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名符其实的大统一。

这种大统一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而且也表现为军事统一,经济统一,文化统一,即所谓车同轨,书同文.从此以后,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大陆上,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就对自己的祖国,表现出了一种无比强大的向心力,虽经多次内乱与外患,但仍然分久必合,保持了文化文明诸方面从未间断过的连续性,使华夏炎黄子孙始终得以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种前所未有的大统一,不仅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且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但是,由于秦始皇和先秦法家一样,过分迷信武功、法吏而轻视文治,完全接受了法家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偏颇的理论主张,尤其在他晚年(公元前213年)在社会矛盾已经十分尖锐,社会危机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又错误地接受了不懂得如何守成的法家人物李斯的焚书建议,严酷地推行旨在愚民的文化专制政策,妄图以此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结果更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

到秦始皇死后第二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王朝自建立只短暂的十六个年头,就在公元前206年被刘邦、项羽的起义大军推翻了。

秦王朝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只存在15年。

这期间除皇帝的诏令和臣下的奏疏等实用文字外,没有散文名篇传于后世。

而在文学发展中起过一定影响的是完成于秦统一前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的《吕氏春秋》和李斯作于秦王政十年的《谏逐客书》。

前者由秦丞相吕不韦主持,由其门客集体编著,它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有不少地方借寓言故事说理,富于文学意味;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文遗闻,是后世研究先秦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
鲁迅称“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2、 《吕氏春秋》:秦相吕不韦,召其门客集体编篡而
成。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共二十余万字。 (《刻舟求剑》)
3、刻石文:中国最古老的碑文,刻于崖石或石鼓之上。 四言韵文,三句一韵。
二、汉代文学发展的趋势
(一)楚歌、楚辞由楚地向全国普及,成为汉代文学 的主要精神与创作的重要形式。
书名原为《淮南鸿烈》,“鸿”是广大 之意,“烈”是光明之意。作者自认为此 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
《淮南子》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 系统论说散文集。
三、刘向 刘向(前77~前6),原名更生,
成帝时更为向,字子政,沛人。 是西汉后期重要的经学家、目录 学家、散文家,一生有著作多种。
《列女传》、《新序》与《说苑》 大量故事传说、寓言:如 “叶公 好龙”、 “杯弓蛇影” 。
司马迁《报任安书》说他创作《史记》的宗旨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2、立功扬名、积极进取、关注人生的价值取向。 3、从浪漫幻想到现实理性的演进 。 4、文人创作和民间创作的互动。
第二章 论说散文及辞赋
第一节
汉代论说散文
一、贾谊 1、生平 :(前200~前168),洛阳人,汉初 著名的年轻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少年 博学,被文帝召为博士。后被外放为长沙王太 傅,后又作梁怀王太傅。最终忧郁而死。年仅 33岁。
贾谊《吊屈原赋》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 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
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 (音踏)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2、从武帝到东汉中叶的200余年,是汉赋的兴盛时期,汉 赋的兴盛期主要是散体大赋。

秦汉文学概论PPT课件

秦汉文学概论PPT课件

秦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 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秦汉文学的发展历程
秦代文学
秦代文学以李斯的《谏逐客书》为代 表,体现了战国末期雄辩恣肆的风格 。
汉代文学
汉代文学以《诗经》、《楚辞》为基 础,发展出了赋、乐府、古诗等文学 形式,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上林赋》,贾谊的《吊屈原赋》等。
秦汉文学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继承了先秦文化的优秀传统,而且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文学对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 对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秦汉文学的历史价值
秦汉文学是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 等方面的历史变迁,为我们了解和研究秦汉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 料。
秦汉文学在叙事艺术上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关注社会现实,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 述和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这种现实主义精神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容,也提高了文学的 社会价值。
秦汉文学的抒情艺术
秦汉文学的抒情艺术主要表现为情感 真挚、意境深远、语言含蓄。这一时 期的文学作品注重情感表达,通过抒 发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来展现人性的 复杂和丰富。同时,秦汉文学在抒情 上还追求意境的深远,通过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的手法,使作品具有更强的 艺术感染力。
VS
秦汉文学在抒情艺术上的另一个重要 特点是语言的含蓄美。这一时期的文 学作品在表达情感时不过分直露,而 是通过暗示和隐喻等手法,使情感表 达更加委婉、含蓄。这种含蓄美的语 言风格不仅符合当时文人的审美追求, 也提高了文学作品的艺术品位。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二编  秦汉文学

二、秦统一后的文学 (一)刻石之文 1.作品及作者: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说,秦刻石 共八次(八篇),并记载了其中六篇文辞。《邹 峄山刻石》则见于《古文苑》卷一。刻石之文, 大都出于李斯。碣石刻石:‚遂兴师旅,诛戮无 道,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 服。……” 2.来源:源自铭颂。 铭如钟铭、鼎铭、盘铭(勒铭计功) 颂如商颂、周颂、鲁颂(颂诗美德) 3.主题:不颂鬼神,只尊人皇。
• 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与‚东 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 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西汉为汉高祖刘邦 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 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 立的短暂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
2、汉代文学的文化背景(社会状况)
(1)汉初,废除秦“挟书律”(惠帝),大规 模收罗典籍,允许各家学说流行;主张“清静 无为”的黄老之说。
• 《春秋繁露》(推演《春秋公羊传》的微言 大意,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阐发 “三纲”、“五常”、“三统”、“三正”、 “性三品”等说) • 谶(chèn )纬:是“谶”与“纬”的合称。 “谶”是秦汉间的巫师、方士编造的预言吉 凶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 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纬”即纬 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 “经”的各种著作。
址陕 西 秦 “ 坑 儒 ” 遗
3、秦代文学特征:秦世不文(刘勰《文心雕 龙· 诠赋》)。 • 严刑峻法,焚书坑儒使秦的学术与文学几乎 一片荒芜。秦能留给后人的,只有为数不多 的刻石文和诏令奏议一类的应用文字,大多 出自丞相李斯之手。 • 只有颂扬文字(刻石之文)与应用文字(诏 令奏议)
二、汉代文学概述 1、汉代(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做汉王,公 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到东汉末献帝建安初年 公元196年)。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概说•秦(前221年-前206年)——西汉(前206年高帝刘邦-25年)——东汉(25年光武帝刘秀-220年)•秦汉文学指的是秦统一中国(前221)到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元年(196)的文学。

这是中国文学的形成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初步开始自觉的时期。

•秦代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统一法律、文字、度量衡。

•焚书项羽火烧咸阳•坑儒•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文学作品:诏令奏疏法律文书及刻石文等,内容狭窄,无甚文采,较有成就的作家不过李斯的《谏逐客疏》。

•汉代:•西汉初年,黄老思想治国•武帝时,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儒内法。

文化上,广开献书之路;制礼•昭、宣“中兴”•成、哀昏庸•王莽托古改制•古文学派•东汉,封建集权,大力提倡谶纬。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祸大兴,豪强兼并,政治黑暗。

•清议之风•汉代文学•赋分骚赋、大赋和小赋。

汉初以骚赋创作为主,武帝到东汉中期为大赋的鼎盛期,东汉中期以后,小赋勃兴。

•散文,论说散文和史传散文。

《史记》、《汉书》•诗,乐府民歌和文人诗。

第一章论说散文及辞赋•一、论说散文•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第一阶段是西汉前期。

为文形式多样,内容充实,有战国纵横家余风。

重要作家有贾谊、晁错、邹阳、枚乘等。

第二阶段是西汉中期。

文士为文,大都依经立义,征引繁复,文气迟缓,思想禁锢,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三策》是代表作。

直陈时事的政论文,如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难蜀父老》、桓宽的《盐铁论》。

第三阶段从西汉后期到东汉中期。

论说散文大都明白晓畅、不傍经典。

桓谭《新论》、王充《论衡》是代表作。

第四阶段是东汉后期。

论说散文多发愤之作,指切时弊,富于激情,颇有气势,而且骈散相间,注意文采。

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

1、李斯《谏逐客书》又名《上秦王书》。

2、贾谊博士,太中大夫,长沙王太傅,《吊屈原赋》,《鵩鸟赋》,梁怀王太傅。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中国古代文学——秦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秦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之秦汉文学第一章概述及秦汉散文一、秦汉文学的特点——大·大一统时代·国力强大·文化繁盛·心态昂扬·思想表达上:独尊儒术·历史思考上:大总结·文学表达上:鸿篇巨制·汉文章:政论文发达,现实政治统治的需要;史传文巅峰,历史大总结的需要;汉赋兴盛,文化心理的需要;汉乐府,制礼作乐的需要。

·西汉鸿文:贾谊《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贤良对策》二、秦代文学——秦世不文焚书坑儒,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文化历劫。

秦代文学几乎一片空白,遗留下来的秦文献只是秦始皇巡狩禅时散在泰山、琅琊台等几处的刻石。

1.《吕氏春秋》秦统一前,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纂。

由十二式、八览、六论组成,后代简称《吕览》,共20余万字。

《汉志》称它为“杂家”。

文风务实2.李斯(?-公元前208)秦唯一著名散文家。

与韩非是同学,学成入秦,为吕不韦门客,后至秦丞相。

《谏逐客书》议论风发、文采丰富——骈体初祖:排比铺陈,富于文采,趋于骈偶化。

第二章汉赋一、汉赋的兴起与演变(一)汉赋的源起荀子: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

屈原:与楚辞有着密切的关系。

先秦散文:铺叙。

(二)汉赋的分期第一时期(高祖-武帝初年):骚体赋·楚辞余绪;贾谊、淮南小山、枚乘。

第二时期(武帝-东汉中叶):散体大赋(又称“汉大赋”);描绘体物(特点);劝百讽一(主题);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杨雄、班固。

第三时期(东汉中叶后):抒情小赋;抒情咏物(特点);张衡、蔡邕、赵壹、祢衡。

二、著名汉赋作家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枚乘:《七发》(散体大赋第一篇)——“七体”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万园之园”大国风范杨雄:《甘泉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散体大赋末篇),《归田赋》(抒情小赋首篇)赵壹:《刺世疾邪赋》三、汉赋的特点及影响从内容上说,大赋题材主要局限于宫廷都邑、上层社会生活的描写,供统治者阅读,为歌颂帝王功业和大汉声势。

秦汉文学概说

秦汉文学概说

秦汉文学概说肖旭所谓秦汉文学,包括秦代和两汉文学的内容,秦汉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一、秦汉文学都包括哪些重要内容?1、秦代文学,由于秦王朝在各个方面对人民进行残酷镇压,加上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实行了“焚书坑儒”措施,统治时间的短暂,因此秦代文学实际上是一片空白,没有产生一个作家、一部作品。

我们现在所说的秦代文学,实际上是指在秦统一之前,战国末期的作家作品。

秦代唯一的作家李斯,原来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是荀子的学生,他学成后去了秦国,由于吕不韦的帮助,得到了秦王的器重,后来当了秦国的宰相。

李斯在秦灭六国的斗争中,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秦王出谋划策,在统一中国的事业中起了不少作用。

秦始皇死了以后,他被夭斩于咸阳。

李斯的散文是在秦统一以前写的。

代表作品是《谏逐客书》。

这是李斯在秦国做客卿时给秦王的奏章。

当时韩国有一人在秦国做客卿,他劝说秦王修一条灌溉渠,这对秦国的农业有利,但却给秦国进攻韩国带来不利。

秦国大臣们认为这是上了韩国的当,于是上书秦王,一切到秦国做事的外国人都是为了本国的利益在秦国挑拨离间,要求秦王下令把所有的客卿都赶走。

于是秦王下令逐客。

李斯因此事写了《谏逐客书》。

他从各方面分析客卿对秦国的作用,劝秦王取消错误的逐客令,要有气量容纳人才,秦王采纳了他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排比铺陈,富于文采,文体趋向骈偶化,被人认为是“骈体初祖”。

秦代另一部著作是《吕氏春秋》。

这部作品也是出现在秦统一以前,是由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撰的。

当时百家争鸣的局面已近尾声,在思想上趋于走向调和、折衷、统一的道路。

编书目的是想采众说之长,纳入统一体系之中,为秦统一天下进行理论论证。

这部书语言朴素、简练,借寓言故事说理,富有文学意味。

关于秦代文学掌握李斯的《谏逐客书》和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就可以了。

2、汉代文学样式多,作家作品也多,并且取得了新的成就。

主要有这样一些内容:﹝1﹞汉初,政论散文得到发展,贾谊的《过秦论》论述了秦国灭亡的原因;晁错的《论贵粟疏》论述了农业的重要性。

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概述一、社会历史概况(一)、秦王朝的统治与文化专制秦统一后,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以维护中央集权。

《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许慎《说文解字序》:“其后诸侯力政,……分为七国,田畴异畮,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集权意识走向极端的结果,是严酷的文化专制。

《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李斯曰:‘……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制曰:‘可。

’”《文献通考》:“秦焚诗书,独存博士官。

所职者则犹令其司经籍。

然既曰通古今,则上必有所师承,下必有所传授,故其徒实繁。

秦虽存其官,而实恶其徒,常设法诛灭之。

始皇使御史案问诸生,传相告引,至杀四百六十余人。

又令冬种瓜骊山,实生,命博士诸生就视,为伏机,杀七百余人。

二世时,又以陈胜起,召博士、诸生议,坐以非所宣言者又数十人。

然则秦之于博士弟子,非惟不能考察试用之,盖惟恐其不澌尽泯灭矣。

”(二)、统一的汉王朝刘邦建立西汉王朝。

西汉经济文化的繁荣。

《汉书·食货志》:“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概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之后,又派大将王贲从燕地向南挥戈攻齐,生俘齐王建,六国遂平,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自称始皇帝,建立了秦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也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名符其实的大统一。

这种大统一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而且也表现为军事统一,经济统一,文化统一,即所谓车同轨,书同文.从此以后,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大陆上,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就对自己的祖国,表现出了一种无比强大的向心力,虽经多次内乱与外患,但仍然分久必合,保持了文化文明诸方面从未间断过的连续性,使华夏炎黄子孙始终得以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种前所未有的大统一,不仅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且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但是,由于秦始皇和先秦法家一样,过分迷信武功、法吏而轻视文治,完全接受了法家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偏颇的理论主张,尤其在他晚年(公元前213年)在社会矛盾已经十分尖锐,社会危机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又错误地接受了不懂得如何守成的法家人物李斯的焚书建议,严酷地推行旨在愚民的文化专制政策,妄图以此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结果更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

到秦始皇死后第二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王朝自建立只短暂的十六个年头,就在公元前206年被刘邦、项羽的起义大军推翻了。

秦王朝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只存在15年。

这期间除皇帝的诏令和臣下的奏疏等实用文字外,没有散文名篇传于后世。

而在文学发展中起过一定影响的是完成于秦统一前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的《吕氏春秋》和李斯作于秦王政十年的《谏逐客书》。

前者由秦丞相吕不韦主持,由其门客集体编著,它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有不少地方借寓言故事说理,富于文学意味;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文遗闻,是后世研究先秦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后者是李斯为谏阻秦王拟驱逐六国来客而作。

文章揆之以事理,说之以利害,排比铺张,有战国纵横家说辞的气势;而在文辞的修饰整齐、音节的和谐流畅等方面,又是汉代政论文和辞赋的先声。

秦王朝覆灭后,又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到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重新统一中国,定都长安建立了汉王朝,史称西汉。

汉承秦制,是指汉王朝从本质上承继了秦王朝以郡县制为典型特征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一统国家政体,以及制定了与此相应的诸如律令、军法、历法、礼仪等一整套制度,而并非是说也继承了秦王朝极为酷虐的政治统治。

汉代逐渐繁荣起来的文学,首先应该提到的是产生于战国后期的赋。

因为赋才是两汉四百年间,从总体创作实况来看发展得最昌盛,最富于艺术的审美价值,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最先表现出堪称为自觉创作意识的文学品种。

早在西汉初期,这种文学体裁就已经开始风靡,不仅有此时最杰出的文学家贾谊的传世名作《吊屈原赋》、《鵩鸟赋》等,而且甚至先后在吴楚地区的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的府中,集中枚乘、庄忌、枚皋、司马相如等一大批艺术风格各异的名家,形成了影响很大的创作中心。

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这位汉赋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早年正是仰羡梁孝王府中的赋家名望,才辞官前去投奔入盟的。

不仅如此,在淮南王刘安府中,竟还出现了淮南小山、淮南大山这样的集体创作笔名。

从作品数量上看,仅据《汉书?艺文志》依一百多年后汉成帝时刘向校宫中秘书所整理著录的,就多达一百七十二篇;考虑到这些创作属于地方私家作品,不可能全部入宫保存,一百多年后的刘向未必得见全豹,故而实际一定不止此数,足见创作之富。

从作品艺术价值看,不仅现存枚乘《七发》是汉散体大赋的奠基之作,而且淮南小山《招隐士》也是骚体赋中极具艺术魅力,被称为绍楚辞之余韵,非他词赋之比的优秀作品。

而到西汉中期的武、宣时代,由于国家鼎盛,帝王欣赏,更为赋体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温床。

创作中心从地方诸侯移往中央帝京,创作规模也较以前愈加扩大,不仅出现了作为言语侍从之臣的专职赋家在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且公卿大臣也在时时间作,数量之多,艺术成就之高,使赋体文学成为后世称道的两汉文章之盛的代表。

这一时期,既有将汉赋推上发展顶峰的天才赋家司马相如,以其宏丽的《子虚赋》、古妙的《长门赋》等雄踞赋坛,也有堪称最富于艺术情趣的优秀赋家王褒,以其美仑美奂的《洞箫赋》创造性地完成咏物之体,还有艺术个性极为鲜明的东方朔,以其利刃般辛辣嘲讽的《答客难》又开新风。

不仅如此,据《西京杂记》,司马相如甚至还提出了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的赋心说,从创作理论上阐发了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通过艺术构思,描绘艺术形象的赋体的美学特质,标志着汉赋已经发展成为成熟的文学样式。

尽管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具有弊病,诸如结体庞大而臃肿,重体物而轻抒情,往往表现出很强的颂圣应制性,常有劝百讽一的缺欠等,从而在全面反映社会生活、真切抒发作家内心情志上受到限制。

但是,它毕竟在当时独一无二地以审美的观照,艺术地再现了泱泱大汉的图景,强烈地反映了时代精神,而且为我国文学体物手法的发展、表现题材的开拓等等方面,作出了前无古人的重大贡献。

这一时期散文创作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

虽然纯文学的散文作品很少,绝大多数都是应用性很强的文章著作,但是从中所显示出的艺术价值却是巨大的。

散文在这一时期所发挥的积极的社会作用也是其他文学体裁所不能比的。

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有效地说服了秦王政放弃错误的逐客令,促进了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

而西汉初期以贾谊、晁错为代表的政论散文,或则雄肆磅礴,或则沉实透彻,在总结治乱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解决现实面临的重大困难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应指出的是司马迁的史学巨著《史记》的问世,更使这一时期的散文放射出灿烂的异彩。

《史记》不仅被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家绝唱,而且又以其所开创的传记体文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样式。

除此之外,宣帝时桓宽《盐铁论》,也以其全面而丰富地反映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各方面社会现实的内容,以及简劲明快、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虽然比较沉寂,但是由于汉武帝大兴乐府,且采集民歌,毕竟也使当时北至燕、代,南达吴、楚,东起齐、郑,西抵陇西,遍及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直接来自民间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间诗歌得以搜集、整理,虽然流传下来的不多,但从《汉书?艺文志》著录汉成帝时刘向校书所提供的六十三首数字来看,也较可观了。

更重要的是,从此掀开了我国诗歌史上独具魅力的汉乐府的一页,对后世诗歌的健康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西汉从元帝以后直至灭亡的六十年间,由于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王朝衰颓,思想领域复古思潮隆起,文学创作也由武、宣鼎盛逐渐下滑。

大赋篇章,此时也少见往日文采。

尽管有扬雄较为突出,以《甘泉赋》、《长杨赋》等作品成为继司马相如之后另一位具代表性的赋家,但终因时代不同,既无鸿业可供润色,也无上德可供宣扬,本身臃肿颂圣、体物淹情的缺欠已经越来越显露出来,所以最终被他放弃,并从理论上批判其为欲讽反劝的童子雕虫,从而宣告了这种风靡一百多年的文学形式正在失去活力。

然而,长时间居于支流的骚体赋,却由于适合文学家在王朝末日抒发内心的忧思悲慨,反倒顽强地表现出继续发展的态势,出现了刘歆《遂初赋》这样以述行寄意显示赋体转变的较好作品。

这一时期诗坛仍然寂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民歌谣辞的流行。

民歌谣辞以特有的朴实尖锐直刺暴政,反映民瘼,而且其规整的五言形式,为后世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创新和发展作了准备。

公元8年,西汉王朝终于被自身的腐败所摧垮。

篡夺了政权的野心家王莽建立的新朝,也由于更为暴虐,不过十五年就被农民大起义推翻。

到公元25年,南阳豪强地主刘秀称帝,建立了东汉王朝,历史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东汉前期,由于吸取了西汉与新朝灭亡的教训,在政治上实行对人民的让步政策,政权逐渐巩固,又出现了国家安定繁荣的景象;但在思想上则加强了文化专制,推行今文经学的谶纬迷信,激起了具有进步思想的文人的抵制和斗争。

到和帝即位后,统治集团内部宦官、外戚擅权乱政,东汉政权跌入黑暗腐败的后期,至桓、灵末世愈发不可收拾。

这种社会现实反映到文学上,则明显地表现为保守与革新的猛烈撞击,从而呈现新的发展与变化。

首先在仍居主导地位的赋体文学上,一方面班固从官方正统思想出发,重新从理论上全面肯定已经衰落的颂圣性质的大赋,并以更加庞大的篇幅创作《两都赋》,企图重振西汉武、宣时代的声威,另一方面以行情寄志为方向的探索革新的尝试也同时并行。

张衡就曾以《二京赋》加强对时弊的针砭,最后终于以抒情小赋《归田赋》出色地完成了赋体革命性的变革,推动赋体文学走上了更具艺术活力的全新的道路,引出了蔡邕《述行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等优秀作品。

另外,在散文创作上,不仅出现了抨击统治集团大力提倡的今文经学、谶纬迷信,以及种种社会弊病的佳作,如桓谭的《新论》、王充的《论衡》、王符的《潜夫论》等,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班固以卓越的才识,继司马迁《史记》之后,又撰修出了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第一部杰出的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汉书》以其体制的科学严整,内容的博大精深,开启了我国封建王朝延续不断的隔代官修正史的先河,不仅全面反映了西汉一代的社会整体状貌,而且成为仅次于《史记》的传记文学名著。

再者,在诗歌创作上,一方面乐府诗歌放射出夺目的光彩,迄今我们能见到的几十篇优秀作品大多出自东汉;另一方面文人诗也终于开始走出沉寂的低谷,无论是张衡、秦嘉、赵壹,还是未能传名的《古诗十九首》等篇的作者,都以他们优秀的诗歌创作,为五言诗体的成熟作出了重要贡献。

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学从初始的自为逐渐走向自觉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不仅表现在各种体裁作品的创作上,同时也表现在文学批评的日益活跃上。

这时不仅出现了西汉毛苌的《毛诗序》、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序》、王逸的《楚辞章句序》等文学批评的论文,而且还围绕屈原楚辞和汉赋展开了激烈的文学论争。

此外,在王充的《论衡》中,相对集中地针对文学创作的目的性、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作家的才学修养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相当深刻的理论探寻与阐发,很多观点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