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非营利组织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比较
为了进一步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体系,适应民间非营利组织快速发展的需要,财政
部发布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从2005年1 月1 日起在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等
民间非营利组织开始实行新发布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
该制度的颁布解决了民间非营利组织长期以来无适用会计制度的问题,新制度有利于规范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行为。
新制度与民间非营利组织之前适用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较,笔者认为有几个明显变化。
(一) 明确了会计核算的原则
“原制度”中规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十六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
“民间非营利组织如果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虽然具有简便易行、可直观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人工成本低等优点,但不利于真实、完整地反映其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情况和现金流量情况,难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足够的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
所以新制度第七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新制度明确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会使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大大增加,并且有助于解脱受托责任。
如在实行权责发生制下通过设置递延、应计、配比、摊销等类会计科目;提取固定资产折旧、摊销无形资产,提取资产减值准备;对于已经发生减值的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存货、长期投资等主要资产项目,应当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确认减值损失,并计入当期费用;设置”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账户进行跨期费用的摊提;对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等方式核算,能正确确认各会计期间的收入、成本和费用,遵循了谨慎性、重要性原则的要求,也满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
有助于民间非营利组织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和成本管理,提高运营绩效,有效弥补收付实现制会计的不足。
(二) 在会计计量基础方面引入了公允价值
新制度在坚持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同时,对于一些特殊的交易事项,如接受捐赠无形资产、接受捐赠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和通过非货币性交易换人长期股权投资业务捐赠、政府补助等,引入了公允价值等其他计量基础。
这主要是由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业务特征所决定的,其许多资产的取得并没有实际成本,比如捐赠资产、政府补助资产等都是无偿取得的,如果严格按照实际成本原则将难以进行确认和计量,从而难以实现真实、完整反映的目的。
(三) 五大会计要素中在确认“支出”还是“费用”上有所区别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按照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5个会计要素进行会计科目分类和设计会计报表结构的;而新制度则是按照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5 个会计要素进行会计科目分类和设计会计报表结构的。
因为民间非营利组织资源提供者既不享有组织的所有权,也
不从组织中取得回报,所以民间非营利组织不存在核算“所有者权益”和“利润”问题。
同样,在权责发生制会计下,也不存在核算收付实现制下的“支出”问题,所以,新制度既没有设置企业会计中的所有者权益和利润会计要素,也没有设置事业单位会计中的“支出”会计要素。
非营利组织从事业务活动发生的各种耗费或损失,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称为“支出”,而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称为“费用”。
事业单位支出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
民间非营利组织费用大部分为消耗性支出,除业务活动成本外,费用中有相当一部分得不到补偿。
其按照功能可分为业务活动成本、管理费用、筹资费用和其他费用。
(四) 关于文物文化资产的会计处理
在会计实务中,不少民间非营利组织拥有大量的艺术品和历史文物等,比如基金会接受捐赠的字画和其他艺术品、博物馆的艺术品及文物收藏和寺庙拥有的历史文物等,主要用于展览、教育或研究等目的,通常不对外捐赠或销售。
对于这些历史文物、艺术品应当如何进行核算?过去一直没有明确。
从实务情况看,大量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并没有将其纳入表内核算,有些甚至连基本的实物登记和管理制度都没有,导致这些文物文化资产管理上的混乱。
我国《制度》规定,对于用于展览、教育或研究等目的的历史文物、艺术品,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并要求单设“文物文化资产”科目进行核算,在资产负债表的固定资产大类下单列项目予以列报。
但考虑到这些资产的价值一般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所以,《制度》规定,对于文物文化资产,不必计提折旧。
(五)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
在会计实务中,民间非营利组织对于所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一般都不予确认。
这一会计处理原则已经导致许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一些长期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继续挂账,无法得到及时处理;市价超跌的投资或者可收回金额严重低于账面价值的存货等继续以账面价值计价,资产价值高估。
基于此,我国《制度》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对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存货、长期投资等资产是否发生减值进行检查,如果这些资产发生了减值,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考虑到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其他长期资产,发生减值的可能性较小,而且其减值损失的计量也相对比较困难,所以,该制度原则上不要求计提减值准备,但是如果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发生了重大减值,则应当计提减值准备,确认减值损失。
(六) 关于净资产的分类与列报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净资产主要来源于收入减去费用后的余额,而在构成民间非营利组织收入来源的相关资产中,则又因其使用是否受到限制而在性质上有所不同。
我国《制度》将净资产分为两类,即限定性净资产和非限定性净资产。
从国际上看,西方发达国家一般也是采用这种分类方法,但分类略有不同。
比如美国将净资产分为三类:永久限定性净资产、暂时限定性净资产和非限定性净资产。
而我国没有对限定性净资产再进一步区分。
(七) 关于收入的确认原则
关于民间非营利组织收入的确认问题,从国际上来看,一般是将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区分为交换交易所形成的收入和非交换交易所形成的收入两类。
我国《制度》借鉴了国际上的这一通行做法,在规范收入确认原则时,亦区分交换交易和非交换交易进行规范。
对于交换交易形成的收入的确认原则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相一致;对于非交换交易形成的收入,则应当在符合以下条件时才能予以确认:与交易相关的含有经济利益或者服务潜力的资源能够流入民间非营利组织并为其所控制,或者相关的债务能够得到解除;交易能够引起净资产的增加;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八) 关于费用的确认与列报
由于我国《制度》规定的会计核算基础为权责发生制,而且业务活动表的主要功能是用以评价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经营绩效,因此,该制度要求在对费用的会计核算中,应当严格区分业务活动成本和期间费用,将两者分别列报。
其中,业务活动成本,是用于归集民间非营利组织开展项目活动或者提供服务所发生的费用;对于民间非营利组织为了组织、管理其业务活动和为筹集业务活动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制度规定应当确认为当期费用,分别计入管理费用和筹资费用。
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充分吸收了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成果,并借鉴了相关国际惯例,引入了一些较新的会计理念和会计处理规定,如区分交换交易与非交换交易规范收入确认原则、净资产区分为限定性与非限定性进行列报等。
这些会计规定,不仅对于规范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行为,而且对于丰富我国会计理论、完善我国会计标准建设均富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有点近似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科目分类是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会计科目也与企业会计准则略有区别(民非组织会计制度可以网上下载)。
财务处理上,重点有(与企业会计区别较大的地方):
(1)没有实收资本,收到的投资或捐助款,直接计入对应的收入科目,主要有,捐赠收入、
会费收入、政府补助收入、提供服务收入、商品销售收入、投资收益、其他收入等。
(2)支出没有那么细的分类,与业务相关的都计入“业务活动成本”;与管理相关的都计入“管理费用”(可设置明细科目);“财务费用”科目在民非机构中称为“筹资费用”;不好判断的支出都计入“其他费用”。
(3)期末结转净资产。
净资产分为“非限定性净资产”和“限定性净资产”,收到的货币如
果指定用途的即为“限定性”,其他都是“非限定性”。
结转分录
借:非限定性净资产
贷:业务活动成本/ 管理费用等
借:捐赠收入/ 会费收入/ 提供服务收入等
贷:非限定性净资产
其他科目,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记账原则和使用都一样。
报表也是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报表,有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现金流量表。
民间非营利组织如果交税,是增值税。
除了经营性收入(服务收入和销售产品收入)外,捐赠、会费、政府补助等收入都是免增值税的。
到税务机关(地税)申请免税项目。
会费收据到财政申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