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论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十论读书笔记
【篇一:《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书笔记
学号:2014015093 班级:广告141 姓名:刘一婧
第一章人生三路向
这章钱穆对人生定向的前提是: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
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
向往必有对象。
那些对象,则常是朝我而外在。
然后提出三种路向的人生。
第一种,以近代西方人生为代表的向外路向的生命。
生命自我之支
撑点不在生命自身之内,而安放生命自身之外,因此造成了这一种
人生一项不可救药的致命伤——你向前追求而获得了某种的满足,
并不能使你的向前停止,向前停止即是生命空虚。
人生的终极目标,变成了并不在某种满足,而在无限地向前。
第二种,以印度人为代
表的向内寻求对象的人生。
可以看成是一条无限向前或向后的人生。
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
向外在外建立和向内把外面拆卸想对立。
推理来,若外面都拆尽了,你将见本来便没有一个内。
推理来,只有把终极宁止的境界,轻轻
的移到眼前来,所以说“立地可以成佛”。
第三种,中国禅宗式的中立路向人生。
中立态度是消极,无为的,
不似前面两者,都有他辽远的向往。
若我们走上中国儒家思想里面
的另一种境界,它不偏内或外或心或物,它也有向往,但他只依着
一条中间路线而前进。
他的前进也将无限。
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
终极宁止点。
飞翔的远离现实,将不是一种福;沉溺的迷醉于现实,也同样不是一种福,有福的人生只要脚踏实地,安稳向前。
在最后
小节,钱穆讲述了印度佛家和中国禅宗的关系,并就中西方新旧人
生观的合理融合抛出了令人思考的问题。
如何将这三种人生观融合
起来,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否则,一味追求物欲和享
乐就形成“现社会的放纵与贪污”,形成一种“人欲横流的世纪末的可
悲的现象”。
本章感想:能看透不同人生的根本差异,而且把它们分为三类基本
人生,形容贴切,果真大师风范。
能透析这种抽象的话题,并且清
楚的理论化,形象化。
并且我觉得这些分析都很客观,每种人生,
都有其优劣之处。
只有把握好了度,才能走到自己这条人生的终极
追求。
以我看来,现在我们的社会,更少中国禅宗式的中立路向人
生了,更多西方式外向人生了。
我见到的形形色色的家长,学生都
不把上学看作一件读书事,而是一件工作事,我也不禁跑偏了,最
近总是因为自己三本学校而为未来提心吊胆。
现在依钱穆的理论来,我如果只是头脑发热地抱着西式人生观来,恐怕只会永不满足,永
远紧绷,不会幸福啊。
不管哪一种人生啊,切忌偏跛。
第二章适与神
钱穆先生这一章介绍了德人巴文克的五个价值领域:除了真、善、美,还有适合与神圣。
配列是:科学真,道德善,艺术美,工技适,宗教神。
用辩证法看待真理,讲了唯物和唯神。
以此五种范畴来讨
论沟通中西人的“宇宙观”与“人生
观”。
本章感想:这章我几乎是看不懂的,只能把我觉得重点的摘录到上面
的总结。
前面把我们的人生观分为五个范畴来分析,后面提到了一
点辩证法和唯物唯心观。
第三章人生目的和自由
整个自然界好像是无目的的,但由自然界演进而有的生物,生物便
有目的。
而生物之唯一目的,是求生,亦自然所给予,也可以说没
目的,仍是以自然。
生命演进而有人类,而人类有甚至于超过求生
目的的其他目的。
有目的有意义的人生是“文化人生”。
其实“文化人生”中依然有大量的自然人生之存在。
选择此等目的之自由,且自由
量应是人生目的价值之唯一的标准。
举例,在自由界,根本无善恶。
飓风地震老虎伤人,都不能说它们是恶。
当人类在无更好办法时来
选择杀人之一法,这也已是人类之自由,所以那时也不算它是一种恶。
若人类提供的好的办法,能无限进展,则次好的便要变成不好的。
“恶”字的内涵义,便也循此转变了。
给人更多的选择,则有更
好的挑选,这选择可以用创新来增多,用教育把不好的替换为好的。
人类本身是没有罪恶的,只教人类能有更高挑选之自由。
若说有恶,也是不能挑选之大罪恶。
与其在消极方面限制压抑人,不如在正面,积极地诱导人,指点人,让人更自由地选择,并还容许人更自由地
提供和创造。
如果回到人吃人时代,只有选择“生”在生死选择间,
就无所谓“不好”,更是没有“好”了。
本章感想:这章讲了人生自由,这自由展开在文化人生还有善恶两个主题上,都非常有启发性。
文
化人生,是因为我们除了“生”之外有选择其它生存目的的自由。
善
恶本来是没有的,只是因为多了选择,有了一定的自由,较好的比
起更好的,才成了恶。
是啊,生存之上有了自由,不好之上才有了
好。
我们看来理所当然的一些观念,经过剖析,才知道是由于人类
社会发展才有的相对概念,它是会变的。
第四章物与心
生命的价值高于物质,心物交融、生命与物质交融就形成了人类的
文化。
一切由物来决定心的那一种唯物史观,以及其仅懂得生产与
财富价值的人生理论与历史观,实在是太偏狭,太卑陋浅薄得可怜了。
本章感想:钱穆认为心灵的价值最高,其次生命,最后物质。
前人留下的理论,工艺品是心的痕迹。
肯定心的力量,通过一个和
尚静坐打木鱼进而感动人们为信仰建庙宇。
中间尤其有一个概念使
我印象深刻:我们若明白了这一番生命演进的大道理,就会明白整个
世界中,有一个“大我”,有一个“大生命”在表现。
第五章如何探究人生真理
“人类求真理,必当还就人类本身之有限可知中求之,而同时又必知
人类本身所知之永远是有限。
而此有限之外,永远有一无限不可知
者包络之。
”理想的境界是天人合一,有限的小我与无限的宇宙融为
一体。
因此人生一切真理,就是
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好人。
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本章感想:身为一个曾经的理科生,我理解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和崇拜,科
学真理的美是一种永恒的美。
国家强调科技,再来也有知识改变命
运一说,大家自动把此处的知识当成我们能知道的有限宇宙的真理
知识。
可是确实读了这一章,我觉得我们也过于外倾地探寻外在真
理了,以致于忽视内在修养。
这样人生内容反而全为那一点知识充斥,没有个体人生的珍贵了。
这一章有一个很准的概括:《大学》
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以我为天下里面一份子为立场的。
而西方人的个体主义不以个人为全体之工具,反而以全体为个人之
工具。
第六章如何完成一个我
人人皆可为尧舜。
认为不论是运水搬柴的平凡人还是科学家、电影
明星,只要德性和品格高尚,就可以说是完成了自我,而完成的途
径就是“我的事业与行为”。
本章感想:人们总是想成为别人,却不
知道怎么当一个完完全全的自己。
这章略微解决了我以前的一些疑惑: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以为成绩代表我,我以为我
的外在性格代表我,我把自己物化了,所以不知道完成一个我需要
耐心,需要通过学习构筑内在。
抛弃西式物化的角度,用儒家的角
度来看,我只要好好磨炼德行和品格,无论事业是什么,也可以成
为一个最好的我。
第七章如何解脱人生之痛苦
世界各大宗教,莫不于观察人生处有特见之深入。
但似乎他们都一
直承认人生本质,乃一苦痛的过程。
人生本质既是一苦痛,则寻求
快乐,决非人生之正道。
人生有两大限:一为“人、我”之限,一为“生、死”之限。
中国人好像在五伦中忘失了个人,其实是在五伦中
完成了个人,得出了中庸的实际我,与个人主义者的理想我相对。
求圆满,则必求有限。
求有成,则必求有死。
主张用儒家的伦理观
和生死观来解脱“人我之限”与“生死之限”所带来的苦痛。
人不可绝
对超脱于人伦之外,而只能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人只要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就是死得其所,生死的界限也就打
破了。
本章感想:以前我不喜欢五伦说,除了觉得迂腐盲从,也许
还有部分原因是其中“夫为妻纲”。
但是从扮演好自己的各种角色来说,这也许是适合的。
比起因为自己的享受而去奋斗未来,为了爱
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去奋斗对我来说确实更有驱动力。
是使命,也是
价值。
人不能只单独自己,成为一个强大无所不能的理想我,这样
即使得到了物质上的所有,也是不幸福快乐的。
看起来扮演了角色,为了别人,其实完成了自己。
你为了爱的人奋斗,得来的成果是有
分享的,快乐的,有使命感和成就感的。
只为了自己,不知何时才
有满足。
爱别人是为了爱自己。
再一说,如果人人都这样,每个人
可以从外得到爱,只比自己为自己付出有趣得多。
第八章如何安放我们的心
譬如动物,只是心为形役,当身的保养暂时无问题,心即暂时停止
其运用。
人类对于如何保养身这一问题,已经渐渐感到轻松了,因
此心有时解放了责任,感到闲散,这才发生了新的问题,即心自己
独立而自生的问题。
心从仆人,渐渐反客为主,婢作夫人。
人类开
始心生活也就是精神生活了。
孔子的教诲,“道心”、“仁心”,把人
心安放在“道”与“仁”里面,而不是安放在宗教与科学之中。
本章感想:宗教唯神,科学唯物,唯心哲学中也是有神与物,但照不到自
己的心。
因此文章说只有将己心于他心和合为一,才是人之心。
我
觉得还是比较虚的,也许是阅历太浅,思想太短,总觉钱穆有些太
偏宋儒了,攻击其他,而后便只有宋儒可以选了,但我觉得与今天
不太适合了已经。
即使宋儒,也只是有可取之处。
第九章如何获得我们的自由
讲到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的“肉体我”、“社会我”、“精神我”。
相
比来说,社会我是客我,是假我。
精神我才始是主我,是真我。
宗教、科学、法律都不可能求得自由,而只有通过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心性论”和“道德论”才能寻求自由。
“一切人类道德只是一个善,一
切的善则只是人类的一个性。
必得许认了此一理论,人类才许有追
求自由的权利;必得认许了此一理论,人类才可获得自由的道路。
”
本章感想:里面用了颜渊举例我觉得很形象。
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如
果是内心所自发,是颜渊之真乐;如果是想,我这么做,可以博人
称赞,心不真,乐亦不真,则他心上仍是一社会我。
是啊,同一件事,如果你的出发点不同,得来的意义和趣味高低立现。
第十章道与命
讲了孔子形而上的天道观与天命观,钱穆先生认为“道与命之合一,
即天与人之合一也,亦即圣人知命行道天人合一之学之最高之所诣。
故孔子虽不自居为教主,而实独得世界人类宗教信仰中之最深的领悟”。
本章感想:这章比较简短,却举了很多论语和宗教的例子,我
看得很艰难。
只能觉得在文人眼里,孔子不像我课堂上所学的过时
迂腐样子了,有关于他反而是掘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来日方长,希
望我能渐渐领略,满满挖掘圣人的智慧吧!通篇感想
总的来说,我最喜欢第一章,第三章,第七章。
既有形象的介绍比喻,又有有逻辑的分类推理。
看完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我相信日
后不知不觉中一定对我那些朦朦胧胧的困惑有帮助。
其他章节似乎
专注于解释儒家了,看来钱穆先生对于儒家,是很精深喜欢的。
也
让我领略了儒学不一样的风采。
【篇二:人生十论读后感】
前言:钱穆的《人生十轮》较之于《爱的艺术》算得上是十分好理解。
(这很有可能是母语和外文翻译的区别导致的)《人生十论》
里面的“物与心”和“如何安放我们的心”两章尤其引人入胜,而且很
能为我所理解。
物与心
“物与心”一章论述了物质、生命、心灵之间的递进关系,以及生命,心灵是如何反过来影响物质的。
作者在运用思辨的同时也引入了一
些生活中的小例子,使作者的观点活跃于纸上。
比如作者在论述心
灵如何不依赖生命而存在时就如是说道:“例如这张桌子吧,他仅是
一物质,但此桌子的构造、间架、形式、颜色种种,就包括有制造
此桌子者之心??”1这样的说理方法更适合我们去理解。
在本章之初,作者首先表达了它唯物的观点。
“当世界放始,根据近
代科学家研究,那时尚只有物,而还没有心。
”2与此相反的宗教信
仰作者则不支持。
“虽照宗教家说,此宇宙先有心,先有上帝来创造
此世界。
但此说仅是一种宗教信仰。
就目前人类知识,还无法证实它。
”3
我个人对先有物还是先有心的理解如下:我其实对唯物还是唯心没
有绝对肯定或否定,但根据“依赖模型的实在论”4,由于是否存在上
帝不能证实,而且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的确确感受到的是一个物质的
世界,我们不妨姑且认定这个世界时先有物,后有心的。
“尽管我们
没有合理的理由信仰一个客观的存在,我们也别无选择,只好装作
仿佛它真是那样的。
”5
先有物后有心的思想在这一章非常重要,因为缺少这一点,后面的
篇幅将毫无论证的意义。
既然是先有物,那么物质后来是如何演变成生命的?这是科学需要
解答的问题,不在此处的讨论范围。
在此我们讨论的是物质、生命、心灵三者的关系。
可以容易理解到,物质是生命的基础,但是是不是只要有生命就有
心灵呢?作者的观点是“这事亦还难论断。
但就一般实事说,就现在
人类常识言,有生命的不一定就有心。
”6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物质
是生命的基础,生命是心灵的基础。
“但到目前为止,我们殊不能轻
易推翻此宇宙先有物,后有生命,再有心的那一番常识的判断。
”7
其实,在针对这类任何答案都无法验证的问题的时候,我的看法是:最简单的答案就是最正确的答案。
8
在物质——生命——心灵是物质演化的时间顺序上,我们可以探讨
一下问题:什么是生命?难道说我们的身体就是我们的生命?如果
一具死尸放在那里没有人会认为它是有生命的。
“生命并不表现在身
体上,而是表现在身体之种种活动与行为上。
”9动物是依靠行为和
活动来表现我们的生命的,换句话说表现是我们的生命。
10
另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是:心灵能否不依赖生命?生命又能否不依
赖物质?作者认为:生物传宗接代就是生命想要离开自己躯体而活
动到去其他地方的成果。
11(这样的论证非常牵强,不过也许是因
为作者对生命的理解与鄙人不同,所以同一问题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对于心灵不依赖生命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木匠造桌子说明。
桌
子原非桌子,只是一堆木头,但是木匠通过心灵的设计和技术上的
努力将木头变成了桌子,那么桌的形状,高低都是由木匠的心灵所
决定的,那么我们是否能说桌子就是木匠心灵的体验?或者换句话说,木匠的心灵超越了生命附在了桌子上?12以此推广开去,一切
人造的或者经过人工修饰的东西都是人心灵的体现。
我个人的见解是:也许就是因为人的心灵能够摆脱生命表现在其他
物体上,所以人才认识到人类这个物种是有心灵的;相反,猫狗也
许也有心灵,但是它们不懂得如何将自己的心
灵赋予到其他物体上(比如它们不能像木匠那样造桌子),所以我
们并不认为除人类以外的其他物种有心灵,他们拥有的仅仅是生命,和和心灵相类似的本能。
既然一切人造的工具都是人心灵的体现,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工
具和生命之间其实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也是作者称他们为“生
命工具”的原因。
“我们该说,这一切东西,都是我们生命的工具,
难道你都能叫它们作生产的工具吗?”13当然,这类人造的“生命工具”和人的手啊、脚啊这类的天生的“生命工具”是有区别的。
其中一
点就是前者可以赠送与人,而后者,我不能并不能因为他人的寒冷
就将自己的皮肤剥下来赠与给人。
所以可以说,那些杯子、衣服等
人造的工具正是将人类的心灵由私有化变成了共有化,让所有人都
能够拥有你心灵的一部分(因为这些“生命工具”正是你心灵的体现)。
在这些
1.《人生十论》钱穆 p33(下同)
2.p30
3.p30
4.“依赖模型的实在论”可参照《大设计》p37-p39
5.出自哲学家大卫休谟(1711~1776年)
6.p31
7.p31
8.佚名(在《时间简史》中曾经被引用过)
9.p32
10.p32
11.p33
12.p33
13.p36
【篇三:《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书笔记
学号:2014015093 班级:广告141 姓名:刘一婧
第一章人生三路向
这章钱穆对人生定向的前提是: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
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
向往必有对象。
那些对象,则常是朝我而外在。
然后提出三种路向的人生。
第一种,以近代西方人生为代表的向外路向的生命。
生命自我之支
撑点不在生命自身之内,而安放生命自身之外,因此造成了这一种
人生一项不可救药的致命伤——你向前追求而获得了某种的满足,
并不能使你的向前停止,向前停止即是生命空虚。
人生的终极目标,变成了并不在某种满足,而在无限地向前。
第二种,以印度人为代
表的向内寻求对象的人生。
可以看成是一条无限向前或向后的人生。
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
向外在外建立和向内把外面拆卸想对立。
推理来,若外面都拆尽了,你将见本来便没有一个内。
推理来,只有把终极宁止的境界,轻轻
的移到眼前来,所以说“立地可以成佛”。
本章感想:能看透不同人生的根本差异,而且把它们分为三类基本
人生,形容贴切,果真大师风范。
能透析这种抽象的话题,并且清
楚的理论化,形象化。
并且我觉得这些分析都很客观,每种人生,
都有其优劣之处。
只有把握好了度,才能走到自己这条人生的终极
追求。
以我看来,现在我们的社会,更少中国禅宗式的中立路向人
生了,更多西方式外向人生了。
我见到的形形色色的家长,学生都
不把上学看作一件读书事,而是一件工作事,我也不禁跑偏
了,最近总是因为自己三本学校而为未来提心吊胆。
现在依钱穆的
理论来,我如果只是头脑发热地抱着西式人生观来,恐怕只会永不
满足,永远紧绷,不会幸福啊。
不管哪一种人生啊,切忌偏跛。
第二章适与神
钱穆先生这一章介绍了德人巴文克的五个价值领域:除了真、善、美,还有适合与神圣。
配列是:科学真,道德善,艺术美,工技适,宗教神。
用辩证法看待真理,讲了唯物和唯神。
以此五种范畴来讨
论沟通中西人的“宇宙观”与“人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