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课程
中国佛教发展历程ppt课件
③隋唐:汉地佛教的鼎盛时期。中国化佛教宗 派的产生标志佛教汉化的基本完成,汉地佛教 实际上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
④唐末五代及宋:佛教开始衰落,世俗化倾向 加深,佛教与儒道合流,佛教内部禅、净、教 融合,宋明理学产生和定于一尊,佛教式微;
⑤明清:汉地佛教发展几乎处于停止阶段,但 仍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成为汉民族的一种 文化心理积淀。
② 格义:佛教学者所用一种解说、翻译佛典的方法,即观 念的比附,用中国幽玄,不是一般人所能够了解,于是讲说 佛法的人便用格义的方法,和此土旧有的学术思想相配合, 来发挥它的意义。
如魏初康僧会和陈慧合撰的《大安般守意经注》把“安 般守意”四个字作了十几种解释,其中就有一段说“安为清, 般为净,守为无,意为名,是清净无为也”,即是用此土的 道家所说“清净无为”来配释“安般守意”的。《阴持入经 注》也用“无为”配释“泥日”(涅槃的古译),这些都是格 义最初例子。
印度-斯里兰卡 -缅甸、泰国、柬 埔寨、老挝、马来 西亚、印度尼西亚 等国及中国云南傣 族、崩龙族、布朗 族等地区。
3.南、北传佛教的基本特点
北传以大乘为主,偏重对佛法大义的领悟和 发挥,注意与不同地区思想文化的结合,如 与中国思想结合而产生中国佛教宗派;
南传佛教主要是小乘上座部佛教,比较注重 原始佛教的精神和教理教义。
安居:又名坐夏,或坐腊, 即在夏季的三个月中, 僧徒们不得随便外出, 以便致力于坐禅和修习佛法。
7. 中国化的佛学
①中国化的佛学
②佛教中国化的途径 宗教信仰、神学理论、礼仪制度、组织形式、
修行实践等。 如农禅并重-托钵乞食;传法世系-宗法制度
③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关系 方术灵神化、儒学化、老庄玄学化
中国佛教史09-04
問曰:佛道言人死當復更生,僕不信此之審也。 牟子曰:……魂神固不滅矣,但身自朽爛耳。身,譬 如五榖之根葉;魂神,如五榖之種實。根葉生必當死, 種實豈有終已?得道身滅耳。 或曰:為道亦死,不為亦死,有何異乎?牟子 曰:……有道雖死,神歸福堂;為惡既死,神當其殃。 ——《牟子理惑論》
安世高: 《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修行道地經》 四念住: 觀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法無我 五停心觀 : 不淨觀 、慈悲觀 、緣起觀 界分別觀 、數息觀
支婁迦讖: 《道行般若經》《般舟三昧經》 支謙: 《維摩詰經》《大阿彌陀經》 康僧會: 《六度集經》
翻譯風格: 翻譯風格: “世高出經,貴本不飾。” ——《大十二門經序》 “讖所譯者,辭質多胡音。” ——《合首楞嚴經記》 安般守意——清淨無為 真如——本無 涅槃(泥曰)——無為。
四、多元並存
堯舜周孔,修世事也;佛與老子,無為志也。仲尼 栖栖七十餘國;許由聞禪,洗耳於淵。君子之道,或出 或處,或嘿或語,不溢其情,不淫其性,故其道為貴, 在乎所用,何棄之有乎! 書不必孔丘之言,藥不必扁鵲之方,合義者從,愈 病者良。君子博取衆善以輔其身。 ——《牟子理惑論》
毀傷髮膚、絕嗣無後、變裝易服、不敬其親
妻子財物,世之餘也;清躬無為,道之妙也。 苟見其大,不拘於小,大人豈拘常也?須大挐覩 世之無常,財貨非己寶,故恣意布施,以成大道。父 國受其祚,怨家不得入,至於成佛,父母兄弟皆得度 世。是不為孝,是不為仁,孰為仁孝哉! ——《牟子理惑論》
三、尊尚佛道
問曰:王喬、赤松,八仙之籙,神書百七十卷, 長生之事,與佛經豈同乎? 牟子曰:道有九十六種,至於尊大,莫尚佛道也。 神仙之書,聽之則洋洋盈耳,求其效,猶握風而捕影。 是以大道之所不取,無為之所不貴,焉得同哉! ——《牟子理惑論》
中国佛教史(通选)
教學大綱
緒 論:印度佛教源流略講
一、原始佛教概論 二、佛教的發展與傳播
第一講: 第一講:佛教在中國的初傳 第二講: 第二講:五胡十六國佛教 第三講: 第三講:東晉佛教 第四講: 第四講:南北朝佛教 第五講:隋唐、五代佛教 第五講:隋唐、 第六講: 第六講:宋元明佛教 第七講: 第七講:藏傳佛教 第八講: 第八講:近現代佛教
緒論: 緒論:印度佛學源流略講
第一節:原始佛教概論
一、釋迦牟尼生平 二、原始佛學理論
第二節:佛教的發展與傳播
一、部派佛教略說 二、大乘佛教的發展 三、佛教的對外傳播
第一節: 第一節:原始佛教概論
一、釋迦牟尼生平(B.C.566-486)
年曆與出生——出家與成道 傳教與組織——晚年生活與涅槃 天上天下,唯我為尊; 三界皆苦,吾當安之。 ——《修行本起經》 佛誕問題:農曆四月初八
四門出游——沙門思潮——苦行林——覺悟
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 寧可碎是身,終不起此坐。 ——《方廣大莊嚴經》
稱號:佛陀、釋迦牟尼、如來
僧伽制度: 僧伽制度:
比丘
沙彌
比丘尼 式叉摩那 沙彌尼
出家五眾
優婆塞
優婆夷
在家二眾
汝等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切會亦當 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是故當知,世皆無常, 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 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闇。世實危脆無牢強者, 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罪惡之物,假名為 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 怨賊而不歡喜? ——《佛遺教經》
關於期末作業的原則要求
(一)請根據自己學習、觀察、研究、思考所得,自 選題目,寫作論文一篇。篇幅、體裁不限。 (二)論文是每個人基本素質和品格的體現,請認真 對待。 (三)期末成績隨論文品質而有差別,各自隨緣,請 勿強求。 (四)希望表現個人的真實見解,避免堆砌他人既有 資料,嚴格杜絕抄襲行為。
第五讲 中国佛教 优质课件
古印度佛教有许多派别。从释迦牟尼传教到其涅槃 后一百年内,佛教影响虽然逐渐扩大,但教义却没有 多大改变,史称这个时期的佛教为原始佛教。而后佛 教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后又分为18部派,史称这个 时期的佛教为部派佛教。在大众部中又生出一个派别, 认为以往佛教只重个人解脱,是小乘佛教,而他们的 教法如同一条大船可以普度众生,故称大乘佛教。1 世纪前后,大乘佛教又分裂出空、有二宗。
三论宗 依据鸠摩罗什(343-413)传译的《中论》、 《百论》、《十二门论》而研究讲习而形成的学派名 叫“三论宗”。它的宗义,是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从 真空的理体方面揭破一切五蕴诸法虚妄不实,彻底破 除三毒(贪嗔痴)迷惑,以建立一切无所得的中道正 观。隋末的吉藏大师系统地阐发了这一理论。这一宗, 实际就是印度中观系统的流派,龙树,提婆学说的直接 继承者。
第五讲 中国佛教
佛教开始只在恒河两岸流传,到孔雀王朝的阿育 王(约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时代,开始传播到 印度各地,并影响其他国家:向西传到希腊、埃及, 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向东传到中国、日本和朝鲜。7 -8世纪,佛教在印度开始衰落,而在中国等地却获 得长足发展。第Biblioteka 讲 中国佛教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第五讲 中国佛教
儒家、道家、佛教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的主体。即佛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必须了解中国佛教。 正如赵朴初所指出的:“不懂佛学就不能全面弄懂 中国文化”。
第五讲-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PPT课件
.
25
三、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 1、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 儒道都有影响。
(1)对儒道的影响 (2)中国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2、佛教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教化作用)
.
26
.
23
• d、禅宗(慧能) I、核心思想:“即心即佛”说和“顿悟” 说。
“即心即佛”说,断定“本性是佛, 离性别无佛”,人的本心就是本性,而本 性就是佛性、真如,本心流露,无不解脱。
.
24
II、特征:“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教外别传”指在言语、经书等有形 传授之外,别有“心印”,禅宗人强调这 种非言语、非经书的心传方式。
• g、正念:正确的念法,即忆持正法,不 忘佛教真理,时时以惕励自己。
• h、正定:正确的禅定,即专注一境,身 心寂静,远离散乱之心,以佛教智慧去观 想事物的道理,获得人生的觉悟。
.
11
• 4、派别
大约在公元一至二世纪,大乘佛教 兴起 ,佛教内部出现了大乘与小乘之分。
大乘佛教内部有包括空宗与有宗两 个派别。
灭谛说明如何消除苦,认为关键在于 消除欲望。
道谛则给出了修道的途径和方法,通 过八正道的修行,达到不生、不灭,绝对 宁静、永远超脱的境界。
.
8
• C、八正道
八正道,即合乎正法的八种悟道成佛 的途径,又称八圣道。
a、正见:正确的见解,离开一切断 常邪见。
b、正思维:正确的思维,离开一切 主观分别、颠倒妄想。
.
20
• B、主要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唯识宗、 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密宗
a、三论宗(吉藏 )
“二谛”有四重,“八不”为五句, “中道”有三式 。
佛教历史文化课件分享
佛教与科学的关系
探索佛教与科学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佛教对心理学、医学和量子力学等领域的影响。
佛教的现代化和全球化
讨论佛教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并扩展到全球范围。了解佛教与现代科 技的关系。
佛教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
介绍佛教在中国的历史,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了解中国佛教的独 特
欢迎参加佛教历史文化课件分享!通过这个课件,我们将探索佛教的起源、 发展和影响,还会介绍一些与佛教相关的重要主题。让我们开始吧!
佛教起源和发展
探讨佛教的起源,包括佛陀的生平和他的教诲如何被传播。了解佛教的早期 发展和对社会的影响。
佛教的三宝:佛、法、僧
深入了解佛教的三宝:佛、法、僧。解释每个宝的意义和佛教信徒如何尊崇它们。
佛教的经典和教义
介绍佛教的重要经典,如《金刚经》和《法华经》。解释佛教的教义,如四圣谛和八正道。
佛教的教派和分支
探索佛教的不同教派和分支,例如上座部派、大乘佛教和禅宗。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
佛教的传播和影响
讨论佛教在不同地区的传播方式和对当地文化的影响。探索佛教与其他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
佛教的圣地和佛教文化景观
介绍一些佛教的圣地,如印度的鹿野苑和泰国的大皇宫。探索佛教文化景观,如石窟寺庙和宏伟的佛塔。
佛教的艺术和文学
了解佛教对艺术和文学的影响,包括佛教雕塑、壁画和经书插图。探索佛教 故事和寓言的文学传统。
佛教的道德和伦理
探讨佛教的道德准则,如慈悲、非暴力和波罗蜜。了解佛教伦理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佛教的禅修和静坐
介绍佛教的禅修和静坐实践,如坐禅和行禅。了解这些实践对个人内心的平 静与觉察的影响。
佛教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探索佛教徒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如素食和简约生活。了解这些习惯如何 与佛教的价值观相契合。
佛教文化课程的授课计划与教案
佛教文化课程的授课计划与教案佛教文化课程的授课计划与教案一、引言佛教作为世界重要的宗教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对于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和社会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为了深入传承佛教的历史和哲学思想,开设一门佛教文化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教育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佛教文化课程设计授课计划和教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佛教文化的重要性和内涵。
二、课程概述1. 课程名称:佛教文化导论2. 课程目标:- 理解佛教的历史与传承;- 掌握佛教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认识佛教文化与世界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三、授课计划第一课:佛教的起源与传播1. 介绍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2. 分析佛教的诞生和传播过程;3. 探讨佛教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重要性。
第二课:佛教的核心思想1. 介绍佛教的四大真理:苦、集、灭、道;2. 解读佛教的中心概念:缘起性、空性、般若智慧;3. 探讨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戒、定、慧。
第三课:佛教的分支和发展1. 介绍佛教的分支教派:上座部、大乘佛教、禅宗等;2. 分析佛教在不同地区的演变和发展;3. 了解佛教的文化传统和典籍。
第四课:佛教文化与艺术1. 探讨佛教在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领域的影响;2. 介绍佛教寺庙的构成和建筑风格;3. 分析佛教艺术作品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第五课:佛教文化与社会1. 探讨佛教的社会价值观和伦理道德;2. 分析佛教对政治、经济和环境的影响;3. 讨论佛教的教育思想和义务教育发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讲解佛教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加深对佛教文化的理解。
2. 影像资料展示: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料,让学生通过视觉感知佛教文化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演变。
3. 参观寺庙和佛教文化遗址:安排学生实地参观佛教寺庙、佛塔和其他佛教文化遗址,让他们亲身感受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课程评估1. 课后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和思考问题,以检验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佛学院中国古代史教材
佛学院中国古代史教材一、基础教育课程:1、古代汉语,1-4学期开设教材:《古代汉语》(全四册) ,王力主编。
2、外语,1-8学期开设(1)英语(必修),教材:《新概念英语》(1-4册)(2)日语(选修)3、中国通史,1-4学期开设教材:《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
4、哲学史,5-8学期开设(1)、中国哲学史教材:《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
(2)、古代印度宗教哲学史(六派哲学)豆丁教材:《印度学讲义》,传印法师编著。
(3)、西方哲学史教材:《西方哲学史》,[英]罗素著。
5、写作,1-4学期开设教材:《汉语言写作》6、文献学与图书馆学,1-4学期开设(1)文献学概论(2)佛教文献学(3)图书馆学7、时政,1-8学期开设讲授法律基础、宗教政策、寺庙管理制度、佛代会材料和佛协指示。
教材:《宗教政策问答》8、计算机基础与运用(选修)二、佛学基础课程:9、基础佛学,1-2学期开设,(1)佛学概论教材:《八宗概要》(2)《大乘起信论》10、佛教史学(1)印度佛教史,1-2学期开设教材:《印度佛教史》,圣严法著。
(2)中国佛教史,3- 6学期开设教材:《中国佛教简史》,[旧]镰田茂雄著;参考:《中国佛教史》,黄忏华著。
(3)南传佛教史,1- 2学期开设教材:《南传佛教史》,净海法师著。
三、佛学专业课程:11、戒律学,1-8学期开设(1) 《戒律学纲要》教材:《戒律学纲要》,圣严法师著。
(2)《四分戒本》教材:《四分律戒本讲义》,传印法师著。
(3)《菩萨戒本》12、中观学,1-8学期开设(1) 《三论玄义》(2) 《百论》(3) 《中论》,教材:《中论》,鸠摩罗什译,《藏要》本。
(4) 《十二门论》,教材: 《十二门论释义》,刘峰著(5) 《维摩经》(6)《肇论》13、唯识学,1-8 学期开设(1) 《唯识三十论》(2)《辩中边论》(3)《摄大乘论》(4)《解深密经》14、禅学,1-8学期开设(1)《中印禅宗史》(2)《六祖坛经》(3)《禅宗思想史》(4) 《楞严经》15、天台学,1-8学期开设(1) 《教观纲宗》(2)《童蒙止观》(3) 《十不二门》(4)《法华经》16、华严学,1-8学期开设(1)《五教开蒙》(2)《华严经旨归》(3)《五教章》(4)《金狮子章》17、净土学,5-8学期开设(1)《中国净土教理史》(2) 《往生论》或《弥陀要解》。
佛教基础知识PPT课件
三、想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对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 想蕴。(六想者,谓意识着色想色,着声想声,着香想香,着味想味,着味 想味,着触想触,着法想法也。
心 畜 生
菩 萨
声 闻
缘 觉
阿
修
天
罗
人
.
11
佛教的业果论:三业行为 (1)十界圣凡谁主沉浮?业就是行为活动的意思
1、从行为的施发者来说有三种:身业、口业、意业。 2、从行为的性质来划分也有三种:善业、恶业、无记业。 (2)佛教的业果流程——根尘识。 1、身口意三业是如何造恶业的?
.
12
是依着感官接触外境生起错误认知做出种种善恶夹杂的行为。佛教中叫做根尘相 对生妄分别而起惑造业 根指六根、尘指六尘、妄分别是指六识
此三界都是众生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以跳出这三界为目的。
.
22
佛教的宇宙起源观——缘起
事物之待缘而起,一切有为法,皆自诸多条件合和而起,小到个体生命,大 到宇宙都是由依因待缘而起,也就是因缘条件合和而现起这个纷繁复杂的世 界
佛教中有四因缘之说
因缘:主因、内因。
增上缘:助缘、外缘。
所缘缘:外缘是指外境,外境使人产生认识之缘,叫所缘缘。
.
4
佛教的生命观:十法界 佛教把生命层次分为十个等级:十法界 其中四种圣人和六种凡夫
.
5
六道凡夫简称“六凡” 通常所说的六道轮回,也指的是这六道
六凡
天 道
阿
人
修
道
罗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初中历史教案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初中历史教案摘要:本教案旨在介绍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历史背景、传播途径以及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该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性,并对佛教在中国的历史演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2. 掌握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和时间;3. 理解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2. 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和时间。
三、教学难点:1. 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背景知识铺垫1.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了解佛教是一种跨越国界的宗教,起源于印度。
2. 引导学生思考:佛教为什么传入中国?佛教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第二节:中国古代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1. 介绍印度佛教的基本内容,如佛陀的悟道经历、佛教的基本教义等。
2. 通过讲述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文化等背景,解释佛教传入中国的原因。
如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们对生死、命运的思考等。
第三节: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和时间1. 介绍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通过中亚、西域和海上等不同的交通通道。
2. 列举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节点和重要人物,如汉代明成帝时期、东晋时期的佛教传入。
第四节:佛教传入中国的影响1. 介绍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包括佛教与中国道教、儒教的融合,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学、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形式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为什么?五、教学延伸:1. 分组讨论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影响的具体例子,并制作展板或PPT进行展示。
2. 邀请一位佛教研究专家或在佛教寺庙工作的人士来校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佛教。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对中国古代文化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佛教教案
教案主题:初中历史佛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创立背景以及传播过程。
2. 培养学生对佛教文化的认识,提高对宗教信仰的理解和尊重。
3. 通过学习佛教,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佛教的创立背景: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社会的矛盾和佛教的诞生。
2. 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八正道、因果报应、轮回、涅槃等。
3. 佛教的传播过程: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地。
4. 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建筑、雕塑、绘画、文学等方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佛教的基本教义、传播过程以及在我国文化中的影响。
2. 难点:佛教教义的深入理解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佛教的创立背景、基本教义、传播过程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佛教在建筑、雕塑、绘画、文学等方面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感受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佛教教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佛教中汲取智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佛教的创立背景,引发学生对佛教的兴趣。
2. 讲解佛教的基本教义:详细讲解四谛、八正道、因果报应、轮回、涅槃等概念,让学生了解佛教的核心思想。
3. 介绍佛教的传播过程:讲述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地的发展历程。
4. 分析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通过展示佛教在建筑、雕塑、绘画、文学等方面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感受佛教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5. 讨论佛教教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从佛教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佛教在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六、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佛教在其他国家的发展状况。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佛教教义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3. 撰写一篇关于佛教在我国文化中影响的短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佛教的历史背景、基本教义、传播过程以及在我国文化中的影响,培养学生对佛教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引导学生从佛教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初中历史佛教创立教案
初中历史佛教创立教案科目:历史年级:初中主题:佛教创立教学目标:1. 了解佛教的创立历史2. 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传播路线3. 掌握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和发展教学重点:1. 佛教创立的历史背景和故事2. 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传播途径3. 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教学难点:1. 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精神内涵2. 掌握佛教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教学准备:1. 教材:相关历史教材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班级黑板、粉笔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佛教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佛教是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介绍佛教的基本概念。
二、讲述佛教的创立历史(15分钟)1. 介绍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及其禅定的启示。
2. 讲述佛教的基本教义,如四圣谛、八正道等。
三、探讨佛教的传播途径(15分钟)1. 分析佛教在印度本土的传播和发展情况。
2. 探讨佛教是如何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传播开来的。
四、总结佛教在中国的影响(10分钟)1. 总结佛教在中国的繁荣兴盛期及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佛教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写一篇短文,介绍一下佛教的基本教义和在中国的传播历史。
六、教学反思(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总结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教学方法,为下节课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深入了解佛教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
2. 设计一些小组活动或课堂游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传播途径。
高三历史《佛教》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500字)
1.设计“佛教历史事件排序”题目,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将一系列佛教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以巩固时间线索。
2.创设“佛教知识问答”环节,让学生抢答与佛教相关的历史、文化、艺术等问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制作一份关于佛教艺术的手抄报,内容包括佛教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介绍和赏析。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创意,将所学知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来。
3.深入研究佛教故事,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分析其背后的寓意和价值观。在下次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这个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4.针对本节课所学的佛教宗派,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方向,查阅相关资料,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论文,探讨该宗派的起源、发展、教义特点及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5.结合佛教历史和现实,思考佛教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撰写一篇时评,不少于800字。
1.作业提交时,请确保内容完整、观点明确、论述合理,注意查阅相关资料,避免抄袭。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问,可随时与同学、老师交流,共同探讨,以提高作业质量。
3.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字迹清晰、表述准确,展现良好的学习态度。
-为学生提供拓展阅读资料,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佛教相关话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教学开始时,我将运用多媒体展示一幅著名的佛教壁画《千手观音》,让学生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思考这幅壁画背后的宗教意义。接着,提出引导性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壁画所描绘的是哪个宗教的神祇吗?这个宗教又是如何起源和传播的呢?”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佛教历史和文化的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中国佛教史09-02
如和合眾材,世名之為車, 諸陰因緣合,假名為眾生。 ——《雜阿含經》
(3)一切皆苦 四苦:生、老、病、死 八苦: 云何名為苦諦?所謂苦諦者,生苦、老苦、病苦、 死苦、懮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苦、所欲不得苦, 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名為苦諦。 ——《增一阿含經》
(二)緣起觀與十二因緣 緣起觀與十二因緣
緒論: 緒論:印度佛學源流略講
第一節: 第一節:原始佛教概論
一、佛陀生平 二、原始佛學
(一)無常與苦的世界觀 (二)緣起觀與十二因緣 (三)涅槃的境界 (四)解脫的方法
(一)無常與苦的世界觀
(1)諸行無常 常者皆盡,高者亦墮, 和會有離,生者有死。 ——《法句經》
(2)諸法無我 五蘊的分析方法 :色、受、想、行、識
(四)解脫的方法
三皈——五戒——十善——三十七道品 三皈依:佛、法、僧 歸依以何為義?救濟為義,由彼為依,能永解脫 一切苦故。 ——《俱舍論》
五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十善: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 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
三十七道品——三學(戒、定、慧) 三學( 三十七道品 三學
過去二因 現在五果
有 生
老死
現在三因
未來二果
順觀、逆觀
六道輪回: 天、人、畜生、地獄、餓鬼、阿修羅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 行至趣苦樂之地槃的境界
有餘涅槃——無餘涅槃 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痴永盡,一切煩惱永 盡,是名涅槃。 ——《雜阿含經》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長阿含經》
┌正 見┬慧─────┐ ├正思惟┘ │ ├正 語┐ │ 八正道┼正 業┼戒─────┼三學 ├正 命┘ │ ├正精進──三學共通─┼──四正勤 ├正 念┬──────┼──四念住、念佛 └正 定┴定─────┘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佛教》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佛教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2.通过学习佛教的教义和故事,引导学生树立善良、宽容、感恩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增进学生对我国佛教文化遗产的了解,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激发爱国情怀。
2.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合作制作一份佛教文化展板,展示佛教的历史、教义、艺术等方面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作业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思维案例亮点
1.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本教学案例运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佛教历史文化体验。通过展示佛教艺术作品、图片等,激发学生对佛教历史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4.定期组织佛教历史知识竞赛、研究成果展示等活动,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幅著名的佛教壁画或雕塑作品,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引发学生对佛教艺术的思考,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佛教》。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描绘的是哪个宗教的场景吗?”“佛教在我国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佛教历史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4.引导学生认识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尊重不同宗教信仰,树立平等、包容的价值观。
5.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使他们在学习佛教历史的过程中,体会到人性的光辉和真善美的价值。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佛教艺术作品、寺庙建筑等图片,营造一个充满佛教文化氛围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体验中感受佛教的魅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第6课《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教案中图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慈云实验中学方泽辉第6课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一、课程目标(一)内容标准了解佛教传人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佛教传人中国的时间和在中国的传播及产生的影响;了解道教兴起的时间及有关的重要人物,并能够简要说出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通过佛教和道教知识的学习,了解宗教的基本常识,并能够对我国著名的佛教和道教名胜古迹做出简要介绍。
2.过程方法与能力结合相关地图,说出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并完成相关地名的填充,以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通过对佛教、道教基本教义的分析,了解它们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并比较其异同点;能够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相关教义的学习,理解佛教、道教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
(2)联系当前的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及邪教活动的不同表现,教育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邪教,学会运用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和看待宗教,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要点重点:佛教的传人。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传入中国后,对统治阶级和生活在苦难中的广大劳动人民产生了吸引力。
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为什么能够进人中国,并在长期的冲突与融合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值得我们进行深人地探究。
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以神秘的方式反映客观世界,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须借助具体的事例,作深入浅出的分析,以便帮助学生化解难点,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知道“玄奘取经”的故事和“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请同学们思考:玄奘到哪里取经?为什么要到那里取经?“八仙”为什么是中国人的装束?待师生共同讨论后,作归纳说明:玄奘要取经的西天是古代印度,佛教就是在古代印度创立并传入中国的;“八仙”以及我们所见所识的道士都是中国人的装束,是因为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中国佛教史课程
教学大纲
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对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对其中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思想、宗派源流以及相关理论问题有初步的了解。逐步培养学生对宗教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并引起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绪论:(2学时)
一、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二、佛教的传播与中国佛教的性质
第一讲:佛教在中国的初传(2学时)
第六讲:宋元明清佛教(6学时)
一、诸宗的展开 二、三教融合与民间教派的发展
第七讲:藏传佛教(2学时)
一、佛教在西藏的传播 二、宗派的繁荣与政教制度
第八讲:近现代佛教(2学时)
一、晚清佛教复兴运动 二、民国佛教
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组织资料选读,并以之为基础进行开放式的专题讨论。
本课程采取写作期末论文的考核方式,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题,通过调查研究或者资料阅读,主动地表达学习成果。
国社会文化背景,介绍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பைடு நூலகம்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结合课堂讲
授的实际情况,组织资料选读,并以之为基础进行开放式的讨论。
英文简介
an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buddhist history, including important events , main figures and schools.
评分标准主要参考以下几项指标:(1)对论文中所涉及理论问题的理解程度,(2)对相关资料的熟悉程度,(3)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尝试,(4)语言表达的能力,(5)必要的写作规范。
教学评估
周学农:
开课院系
哲学系
通选课领域
d,c
是否属于艺术与美育
否
平台课性质
平台课类型
授课语言
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号
02332336
学分
2
英文名称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
先修课程
无
中文简介
本课程包括:(一)参照佛教早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讲授中国佛教历史
概况;(二)介绍佛教经典的翻译、注释和传播流通的情况;(三主要任务思想、宗教流派及其理论特色。(四)联系中
一、佛教的传入 二、汉晋佛教的基本特点
第二讲:五胡十六国佛教(2学时)
一、佛图澄与道安教团的活动 二、鸠摩罗什及其门下
第三讲:东晋佛教(2学时)
一、名士与佛教 二、慧远与礼仪之争
第四讲:南北朝佛教(4学时)
一、社会政治与佛教 二、各家师说
第五讲:隋唐、五代佛教(10学时)
一、佛教的社会性发展 二、主要宗派(天台、华严、禅、净土)
参考书
教学大纲
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对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对其中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思想、宗派源流以及相关理论问题有初步的了解。逐步培养学生对宗教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并引起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绪论:(2学时)
一、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二、佛教的传播与中国佛教的性质
第一讲:佛教在中国的初传(2学时)
国社会文化背景,介绍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结合课堂讲
授的实际情况,组织资料选读,并以之为基础进行开放式的讨论。
英文简介
an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buddhist history, including important events , main figures and schools.
第六讲:宋元明清佛教(6学时)
一、诸宗的展开 二、三教融合与民间教派的发展
第七讲:藏传佛教(2学时)
一、佛教在西藏的传播 二、宗派的繁荣与政教制度
第八讲:近现代佛教(2学时)
一、晚清佛教复兴运动 二、民国佛教
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组织资料选读,并以之为基础进行开放式的专题讨论。
本课程采取写作期末论文的考核方式,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题,通过调查研究或者资料阅读,主动地表达学习成果。
开课院系
哲学系
通选课领域
d,c
是否属于艺术与美育
否
平台课性质
平台课类型
授课语言
中文
教材
《佛教史》,任继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中国佛教源流略讲》,吕澂,中华书局,1979,《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中国佛教史》,任继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西藏佛教发展史略》,王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中国宗教名著导读(佛道教卷)》,王宗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评分标准主要参考以下几项指标:(1)对论文中所涉及理论问题的理解程度,(2)对相关资料的熟悉程度,(3)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尝试,(4)语言表达的能力,(5)必要的写作规范。
教学评估
周学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