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魏晋十六国墓葬壁画的题材配置略论

合集下载

河西走廊魏晋墓室壁画砖宴乐图人物形象造型特征剖析

河西走廊魏晋墓室壁画砖宴乐图人物形象造型特征剖析

河西走廊魏晋墓室壁画砖宴乐图人物形象造型特征剖析胡少东(天水师范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0)摘要:宴乐图壁画砖以简练概括的方式表现人物形象特征,利用丰富的线条造型,作品主体施敷红、白、黑等色渲染画面气氛,利用夸张简洁的绘画方式塑造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画论层出不穷,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对人物画的追求到了形神兼备的新境界,人物画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关键词:形象;造型;特征;人物宴乐图壁画砖以线条为主、色彩为辅进行造型,画面布局疏密有序,具体人物位置错落有致,形体动态夸张,画面追求宏大“气势”,营造欢快气氛。

画师极尽各种手段进行人物造型特征的表现,从早期简单的符号化、图式记录转为展现作品神韵、绘画意趣,是这块壁画砖的魅力所在。

一、概括和简练的表现手法绘画艺术性的本质要求作品具备绘画造型的基本语言,兼具通过观察得来的物体基本构造及其艺术性的展现,同时需要对物象形体、色彩等主要绘画元素进行概括和提炼,并运用诸如线条、色彩、黑白等造型手段加以表现。

(一)造型的概括性1.形象造型“形象”与“造型”在某种意义上是同义词。

人们习惯用“造型”表示“无生命物体的形象”,多指人物精神内涵层面。

广义上讲,无论是人还是物,在绘画中均可视为一种“形象”,也可称为“造型”。

物体形象是呈现给人们最直观的视觉感受,从形象视角感知外形特征,上升到精神层面内涵的解读。

从形象造型的书写性、主体的意向性、物象的程式性出发,使得形象造型具有绘画作品独有的意趣性,造型的绘画性属形象造型的基本特点。

书写性是中国书法本质特性,承载着中国千年文化底蕴与东方学识特有的文人气质和秉性,体现的是文如其人,以书写来表达情感,体现内心的情绪。

“当一位书法家在创作其作品时,以自身的秉性与才情为底蕴,把书写时的心境与情绪通过自己所掌握的运笔技巧转化为一道道抑扬顿挫的线条,最终呈现出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

”书写性与作者情绪紧密相连,对审美对象进行艺术性物象审美,使绘画对象与画者之间产生心绪共鸣,笔随心走,下笔造型是画者的审美形象,形象自然留有画者心绪的痕迹。

魏晋十六国河西地区壁画墓出行题材的类型与演变研究

魏晋十六国河西地区壁画墓出行题材的类型与演变研究

2020·03图1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鞍马图河西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而得名,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逐步深入,河西走廊从东到西在以武威、张掖、酒泉和嘉峪关、敦煌为中心的四个区域内,发现汉代至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墓58座,在历经百年的时间长河中,墓室壁画与壁画砖其形制和壁画内容再现了河西地区人们的风土人情、生活生产和礼仪文化。

中国封建社会历来重视礼仪文化,尤其是对出行有着严格的规制,河西魏晋壁画墓以百姓生活为主题的壁画砖反映了大量的生产生活真实状态,为探究魏晋河西地区出行文化提供依据。

早在商周晚期我国就出现了车马形象的岩画、甲骨文以及车马坑的车马遗骸[1],商代时期的车马埋葬制度衰弱,春秋战国以来绘于器物之上的车马出行图开始在墓葬壁画中出现,表达墓主对死后生活的期望。

1973年咸阳3号宫殿建筑遗址出土了目前最早的宫殿建筑成组长卷壁画《车马出行图》[2]。

西汉以后壁画墓兴起,目前考古资料显示河南永城柿园汉墓[3]为最早的壁画墓,但是此墓壁画中没有出现出行题材,直到东汉时期出行题材才在壁画墓中广泛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行图像在壁画墓中开始逐渐减少,河西地区作为汉文化的承传地,很好地保留这一传统并呈现地域特征。

1944年敦煌翟宗盈墓发现后,夏鼐在《敦煌考古漫记》将此墓定为东汉晚期至晋初期。

20世纪70年代至今,考古发现范围不断扩大,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墓分布从最初的酒泉、嘉峪关、敦煌扩大到高台、民乐、永昌、武威、瓜州等地,遍及整个河西走廊。

出行侧重于与礼仪密切相关的表演活动,这些日常生活的微观变化和潮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甚至是精神气质。

通过对壁画中出行仪仗的规模和墓主的冠服特点与文献对照分析,考古工作者认为,壁画墓的墓主身份均为当地的世家豪族。

图像是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挖掘图像从产生到流变乃至消失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思想是美术史图像研究的重要方式和目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格局长期处在分裂状态,各区域文化间具有相对较强的主导地位,墓葬图像更加强调时代性和地域性,从而使得艺术取向更加多元化并相互影响。

朱智武试论河西魏晋十六国墓葬壁画对汉画像的新变——以斗鸡、驻马等非典型图像题材为中心

朱智武试论河西魏晋十六国墓葬壁画对汉画像的新变——以斗鸡、驻马等非典型图像题材为中心

朱智武试论河西魏晋十六国墓葬壁画对汉画像的新变——以斗鸡、驻马等非典型图像题材为中心作者简介:朱智武,男,1978年生,南京晓庄学院六朝研究所所长,教授,历史学博士,江苏省六朝史学会理事。

200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在读期间师从胡阿祥教授学习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领域是六朝历史与文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东晋南朝墓志研究》(台湾花木兰出版社,2014年)。

摘要:河西魏晋十六国墓葬壁画在继承汉画像传统的同时,亦产生了相当的新变,主要表现在其沿用汉画像格套与承袭汉画像题材的过程中,采取了新的处理方法,比如增减、分割格套中的图像元件,更换图像主题,改变画像的整体“语境”等,从而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甚至削弱或转换了部分图像的原有象征意义。

关键词:河西;魏晋十六国;墓葬壁画;汉画像;格套;题材河西地域在汉晋时代中国历史演进与文化变迁过程中具有非凡的意义①,向为治中国中古史地及汉唐考古学者所关注。

前人成果丰硕,其影响深远者,既有如陈寅恪通过对传世文献的研究来发明河西在汉唐之间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1],又有如宿白通过对考古材料的分析而提出“凉州模式”对佛教考古的突破[2]。

近十余年来,有关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的研究,则在相当程度上证实、接续乃至拓深了陈寅恪等前辈学者的既有论断与研究[3][4][5]。

已有成果关于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的形制、随葬器物、墓葬壁画等方面的考察,充分揭示了魏晋河西地域在承续汉代丧葬文化传统、沿袭中原丧葬观念的同时,也表现出极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某些新变化。

揆诸河西魏晋墓葬壁画题材,“耕作图”“庖厨图”“狩猎图”“出行图”“乐舞图”“车乘图”等多为汉画像②中的常见题材,而“营垒图”“屯垦图”“穹庐图”“骆驼图”等却是河西墓葬壁画的新出题材。

对于河西魏晋十六国墓葬壁画与汉画像的这些异同,已为部分学者关注[3][4][5],然而既有研究均立足于典型壁画题材及其显著差异的分析,虽有助于从宏观上考见河西魏晋墓葬壁画对汉画像传统的显性继承与明显的地域差别③,却难以据之判断河西魏晋墓葬壁画是如何承续汉画像的传统,以及在显性继承中是否又存在隐性变化。

试论魏晋十六国壁画题材的配置——以河西走廊墓葬壁画为例

试论魏晋十六国壁画题材的配置——以河西走廊墓葬壁画为例
[ 关键词]壁画 ;题材 ;图像 ;配 置规律
[ 中图分类号] 2 8 6 J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8 9 7 2 1 )O — 0 4 0 10 — 6 5( 0 1 1 0 6 — 5

般 而 言 ,河 西 魏 晋十 六 国墓 葬 壁 画 中 的珍 禽
前 室 壁 画称 为 前 室 前 壁 , 应 者 为 后 壁 ,其 余 为左 对 壁 和 右 壁 。三 室 墓 的 中 室 四 壁 也 以 墓 道 方 向 为 参 照 ,称 为 中 室 前 璧 、后 壁 等 。 。笔 者 认 为 ,双 室 墓 的 图像 观 察 方 法 是 :以 前 室 后 壁 的 墓 主 人 像 或 墓 主 人 的活 动 画 面 为 中心 ,向周 围和 其余 三 壁 展 开 与 墓 主 人 有 关 的 画 像 内容 。 本 文 需 要 解 决 的 问题 是 :以前 室 后 壁 为 中 心 画


的右侧基本可以解释为物质享受部分 ,表明其生活
① 这 种 方 向的 统 一 是 为 了 方便 本 节 对壁 画排 列组 合 与 配 置 规律 的考 察 。后 面 的章 节还 是 与 发 掘报 告 的 方 向 一致 , 目的是 方 便 与发 掘 报 告 的 内容 相 对 照 。
把 前 室前 壁 和后 壁 的 画 像 归入 左 壁 和 右 壁 ,就会 破 坏前 壁画 像 和 后 壁 画像 的 整 体性 , 至 人 为 地 削 弱 甚
了画像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尤其是削弱了前 室后
壁 画像 在 整 个 墓葬 画像 的 重 要 作用 和 中心地 位 , 而
且还 淡 化 了前 室 后 壁 画像 的重 要 性 。因此 ,这种 观
察 角 度 和 方 法 也 需 要 进 一步 改 进 。( 峪 关 壁 画 墓 ( 嘉 发 掘 报 告 又 说 :“ 对 墓 门 的 南 壁 ( 本 文 所 云 正 即 之 前 室 后 壁 )两 侧 ( 一 侧 )都 绘 有 男女 墓 主 人宴 或 宾待 客 的 宴 饮 图 。说 明壁 画 以 正对 墓 门的 前 壁 为 中 心 ,向其 余 三 璧 展开 。 一 观 点对 理 解 和观 察 画 ” 这 ¨ 像 之 间 的 关 系提 供 了 重 要 启 示 。 此 外 ,嘉峪 关 新 城 发现 的 8 座 壁 画墓 的 墓 向都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魏晋十六国墓葬魏晋十六国时期,一般指曹魏黄初元年篡汉起至北魏攻灭北凉统一北方止(220~439)。

这期间,淮河、秦岭以北的中国北部地区,各政权各民族间相互攻伐,战乱不息,社会经济调敝,反映在埋葬方面,一般表现为简埋薄葬,与秦汉墓比较,已大为逊色。

曹魏西晋的统治者,迫于经济困难,无力营建宏大陵寝,又为防止死后陵墓被盗掘,往往“依山为陵,不封不树”,不建寝殿,不设园邑,不设神道,地面上不留任何痕迹,考古探觅较难。

十六国时期,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为防止坟墓被盗掘,大多沿用本族流行的“潜埋”而不起坟的葬法,所以他们的坟墓也不易被发现。

但是,帝陵以外的一般魏晋十六国墓葬,并不受此限制。

1915 年,英国斯坦因盗掘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从已发表的资料看,至少有六座墓属于十六国时期的墓葬。

本世纪上半叶,日本人鸟居龙藏、驹井和爱等人先后多次在辽阳一带发掘汉魏晋壁画墓。

1944 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敦煌佛爷庙墓地发掘十多座魏晋墓。

还有,自本世纪初以来,魏晋墓志不断在洛阳出土,其中有晋贾充妻郭槐墓志、武帝贵人左棻墓志、晋中书侍郎荀岳夫妇墓志。

这些墓志为研究这一地区的魏晋墓,特别是西晋帝陵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的魏晋十六国墓葬不断被发现,就北部地区来说,河南的洛阳、偃师、郑州、延津、焦作、安阳、南阳,陕西的西安,河北的石家庄,北京市,山东的苍山、诸城,辽宁的辽阳、北票、锦州、义县、旅顺、朝阳、本溪,甘肃的敦煌、酒泉、嘉峪关、张掖、永昌、武威、崇信,青海的大通,新疆的吐鲁番,都发现了这个时期的墓葬。

在这个时期的大中型墓中,往往有纪年墓砖或其他带有纪年的器物随葬,还有记录墓主姓名身份的碑形墓志、印章和壁画题记,这些都为墓葬断代、器物编年以及墓主身份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这是先秦两汉时期所无法比拟的。

由于北部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原因,各地墓葬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不尽一致。

河西走廊魏晋墓室壁画砖饰艺术研究

河西走廊魏晋墓室壁画砖饰艺术研究

河西走廊魏晋墓室壁画砖饰艺术研究作者:冯芳来源:《雕塑》2014年第06期内容摘要:魏晋时期的画像砖墓集中发现于甘肃河西走廊的中西部地区,其中,高台、酒泉、敦煌地区的壁画墓和画像砖墓不仅最为集中,而且数量最多,时间延续最长,在我国古代壁画和画像砖艺术中独树一帜。

高台骆驼城魏晋墓葬出土的以神话、农业、牧猎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为题材的壁画砖,用笔简洁,线条随意潇洒,用色也极为简练朴实,再现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农业开发、民族融合、丝绸之路畅通的历史画面及画像砖从中原到河西地区的时空转移和艺术形式变化。

关键词:魏晋墓室;骆驼城;画像砖;画像石;建筑装饰;艺术价值一、画像石与画像砖是遗存丰富、很有特色的美术史资料中国的汉代建筑装饰主要包括壁画、画像砖、画像石、瓦当4个门类。

其中东汉时期的画像石和画像砖,其艺术价值在审美表现形式方面,已达到了艺术语言文化的高峰。

不论画像石还是画像砖,其发展时代和地区分布都有轨可循。

画像砖的历史较画像石为早,现在发现的最早的画像砖遗物,是出土于陕西咸阳宫殿遗址的被制成宫殿踏步用的大型空心砖。

西汉时期,画像砖造型艺术在继承秦代传统造型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发展。

河南、陕西出土的作为墓室预制构件的大型模印空心砖,内容一般为狩猎、楼阁、双阙,以及排列有序的图案。

东汉时期物质文化领域里发生了新的革新和变化,画像砖造型艺术已扩展到一些政治、经济刚发展起来的新区域,主要出现在江南和西南等地区,并且各具特色,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地方风格。

墓室彩绘砖的绘画内容表现了人类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两个方面。

多数彩绘砖绘有珍禽瑞兽和古代神话传说,表现了对神仙幻境的向往。

墓室内的部分彩绘砖所绘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平静和睦而充满欢乐。

这些画像砖造型及内容不仅集中反映了历史上的雕刻艺术和制砖工艺和工艺史的发展过程,而且还是对那个历史年代社会人文及政治经济文化具体形象的反映。

画像砖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其总体发展过程和艺术风格与社会艺术的发展是自成一体的。

论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民众的社会生活——以魏晋墓画像砖资料为视角

论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民众的社会生活——以魏晋墓画像砖资料为视角
考察、 论 述魏 晋 十六 国时期 河西 民众 的社会 生 活 。
【 关 键词 ] 魏晋 十六 国; 河西 地 区 ; 魏晋 墓画 像砖
[ 中图 分类 号 ] K 2 3 5 【 文献 标 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3 1 1 5 ( 2 0 1 3 ) 0 6 - 0 0 6 4 - 0 2
时, 由 江汉 、 中原 等 地 迁 往 敦 煌 的 1 万余户 , 以及 后 凉 吕
三、 魏 晋 墓 壁 画 所 表 现 的 民 众 生 活 场 景
魏 晋 墓 壁 画 均 以 社 会 现 实 生 活 为 题 材 。 反 映 了 魏 晋
光时 , 由武 威 、 张 掖 以东 避 往 敦 煌 晋 昌 的数 千户 , 均 随李 罱迁 往 酒 泉 , 加 之 李 蓦采 取奖 励 农耕 的政 策 。 一 时 间酒 泉 地 区人 户众 多 , 粮 食充 裕 , 社 会 秩序 相 对安 定 。 二、 河 西 魏 晋 墓 概 述
壁 画墓 。这 八座 壁 画墓 根 据墓 葬形 制 、 出土 文 物 、 壁 画 内
容推断 , 上 限 起 于魏 晋 , 下 限迄 于 十六 国 , 墓 主人 是 郡 县

夫 在 犁地 , 从 图中 可 以看 出来 , 当时在 河 西 一带 犁 地 还 主
要 使用 二 牛抬 杠 牵 引一 个 直辕 犁 。河 西 地 区 犁耕 从 二 牛 挽 犁 为 主改 为一 牛挽 犁 为 主 。( 前室 东 壁壁 Ⅲ 4 ) 扬场图 :
六 国 时期 的河 西 尽 管 统 治 阶级 提 倡 佛 教 。 但 是 传 统 的儒
道 思 想仍 然 居 于 主 导 地 位 。 影 响 着人 们 的社 会 意 识 和社

河西走廊魏晋墓葬砖画的装饰艺术研究

河西走廊魏晋墓葬砖画的装饰艺术研究

河西走廊魏晋墓葬砖画的装饰艺术研究作者:冯星宇来源:《艺术研究》2015年第01期摘要:河走西廊魏晋墓砖画题材丰富,数量巨大,保存完整,文化意蕴丰厚,是敦煌莫高窟之外的又一“地下画廊”。

有“大漠戈壁中的地下艺术宫殿”的美誉。

河西魏晋时期砖画对敦煌壁画在内容、造型、构图、装饰性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河西走廊魏晋墓葬砖画装饰艺术通过魏晋时期的砖上壁画,或多或少的可以看见敦煌壁画的影子,画匠们在悠久的中国传统画法中一直保留了习惯性的绘画技法。

例如:敦煌早期壁画多用红土线打底色,笔法灵活自由,朴实亲切。

这与河西走廊魏晋墓中的砖画一次性完成画稿的作法相比,具有类同相似的特点。

河西走廊魏晋时期墓葬砖画与敦煌壁画的关系非比寻常。

嘉峪关魏晋墓群,从它的分布和这些砖画所描绘的内容来看应为家族墓葬。

由于墓主人身份地位的差异——性别、官职高低或文武之别,这些壁画墓的形制规模大小也有所不同,其砖画表现内容也随墓主人的身份所表现的内容也各不相同。

在砖画内容上,嘉峪关砖画壁画墓中并没有完全继承汉代以来的祥瑞图案和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故事,而是具有魏晋时代张扬实际的特色,真实反映人的现实生活。

砖画主要以歌舞、生产、生活等场面为主。

一、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内容的具体分析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的彩绘砖壁画大约600多幅。

其中六号墓是出土有最有价值和极为罕见的壁画。

已发掘的13座墓中,六号墓就占132幅,约是整个出土壁画砖总数的百分之二十。

因此,学者们把六号墓看作是整个魏晋墓群的微缩景观。

首先,河西走廊魏晋时期墓彩绘砖画以一砖一画的形式集中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场景。

例如:生产劳动的场面:其次,河西走廊魏晋时期墓彩绘砖壁画还用图像记录讲述了魏晋时期人们从事家禽家畜的宰杀、做饭炊事的家庭生活场面。

部分墓室内壁垒砌的灰条砖上刻画的彩绘砖壁画是国内较为罕见,极具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图像文献。

例如:彩绘砖画中以5号墓砖壁画《驿使图》最为有名,这幅砖画曾在1982年第一次被用来作为中国邮政的标志。

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砖壁画艺术特色探讨

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砖壁画艺术特色探讨

祖国2019.7.上|文化艺术|摘要:魏晋墓砖壁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朵瑰丽的艺术之花,掩盖与墓室之下的砖壁画生动、鲜明地表达除了这一历史时代的美学概念,已经成为当前人们研究魏晋时期美学的重要载体。

本论文以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砖壁画为研究切入点,对其艺术特色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艺术特色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砖壁画艺术特色探讨文/刘华丽嘉峪关位于我国的河西走廊地区,该地区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风貌,也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更是我国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融合冲突的地区。

而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的文化艺术特点,在墓室砖壁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结合考古学发现,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不仅内容丰富、数量巨大,其中意蕴着丰富的文化,折射出历史的影响,形象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一、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的文化环境分析从历史上来讲,魏晋时期主要是指的东汉瓦解之后的三国两晋这一时期。

在这一历史时期内,国家政权更替频繁,思想也更加自由更加开放。

在这一历史时期内,文化发展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尤其是受到玄学、佛教、道教、希腊等文化的影响,文化艺术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且人们的审美观也随之出现改变。

嘉峪关位于我国河西走廊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重地,该地区不仅自然风貌较为独特,文化也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而该地区的文化特点在其魏晋时期的墓室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嘉峪关是我国丝绸之路最为重要的路段,在这条道路上,不仅流淌着汉族的各种香料、纸张、瓷器等,也流淌着来自于西域的各种特色产品,同时在丝绸之路上流淌着汉族和西域地区的文化艺术、思想观念等。

可以说,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河西走廊地区不仅是一道物品交流的自然通道,更是一条文化和艺术交流之路。

在这一地区中,实现了汉族和西域地区的文化碰撞、交汇和融合,进而是形成了该地区的特色文化[1]。

另一方面,嘉峪关新城魏晋墓文化也反应了我国魏晋时期的丧葬文化。

从墓葬壁画资料看魏晋十六国河西世族生活

从墓葬壁画资料看魏晋十六国河西世族生活

从河西墓葬壁画资料看魏晋十六国河西世族生活刘芳摘要: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的世族在政治经济上拥有很多的特权,其中五凉存在的一百多年,是他们势力得到极大发展的一段时期。

河西世族以强大的政治、经济地位作为基础,构成了其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而这一时期的河西墓葬及壁画,不仅反映了世族的政治经济地位,也反映了其各种生产生活场景。

关键词:魏晋十六国墓葬壁画河西世族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河西世族,其主体是凉州域内的地主阶级集团,又被称为“河西著姓”,史书称他们中某某为“累世官族”或“世为冠族”。

他们往往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袭,门第森严,这与分割性的世族经济相适应。

河西的豪强大族从西汉后期开始逐渐形成,经过魏晋时期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势力很强的特权阶层,他们左右河西的政局,以致其后立国于此的五凉政权的兴衰与他们有密切的关系。

世家大族占据五凉时期的历史舞台中心,借助五凉政权保存了自己的家族、文化和政治势力,五凉政权则借助这个阶级而得以保据河西。

当时的世家大族,拥有许多的政治经济特权,拥有大片土地和财富,众多的佃客、部曲和奴婢,蓄养有成群的马、牛、羊等牲畜。

而河西魏晋墓葬壁画,是研究其的重要资料,真实的反映了他们出行、宴饮、居住等生活和生产方面的场景。

一、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的政治魏晋十六国时期的一个半世纪,是一个大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3世纪中叶以后,司马氏凭借实力统一了中国,可惜西晋的“太康之治”只是昙花一现。

西晋王朝的内乱外祸使其最终灭亡。

西晋灭亡后北方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和汉族豪强地主在混战中纷纷建立政权,北方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而河西地区先后出现了五凉政权。

河西地区相对比较稳定,河西大族的发展也比较稳定,并未因政权的更迭而丧失其地位和权势。

如敦煌张氏、令狐氏、汜氏、宋氏、索氏、段氏等。

魏初,河西诸郡“自号将军,更相攻击”[1],曹魏王朝管辖时,重建凉州,河西局势趋于稳定,采取以用人为中心治理河西的政策。

河西魏晋壁画墓宴饮题材的类型与演变

河西魏晋壁画墓宴饮题材的类型与演变

112 [绘画艺术]河西魏晋壁画墓宴饮题材的类型与演变冯丽娟(河西学院美术学院,甘肃张掖734000)摘要:甘肃河西走廊魏晋十六国壁画墓具备明显的地域特征与文化风貌。

作为一个时代特定的艺术形式,河西走廊壁画 墓宴饮题材以墓主人为中心呈现河西地区古代的艺术与生活。

本文从图像的角度探讨河西地区魏六国宴饮题材的产生、新变、转型以及艺术形态的类型与演变。

关键词:河西壁画墓;宴饮;类型;演变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中原与西域各民族文化交流碰撞 的地区。

西汉时期,中央政权将河西归人版图之后,这里就 成了沟通西域的前沿阵地。

担任着传递和保存中原文化的重 任,也是多种文化的交汇交融之地。

丝绸之路畅通,西域文化、佛教文化、中原传统文化以及河西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西文化。

1944年对河西魏晋墓的首次关 注是西北文物考察团对敦煌佛爷庙湾墓的发现m,河西走廊 武威以西至敦煌及其以东的区域共计发掘魏晋时期壁画墓58 座。

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形态反映了汉代墓葬形制、题材 配置规律、壁画内容、绘画方式的时空转移和魏晋时期的流 变轨迹。

在两汉厚葬和孝道观念下,祖先崇拜的中心由宗族 祖庙到家族墓地,画像石、画像砖墓盛行。

河西地区地处偏 远,政治和生活相对安定,经济相对繁荣,河西走廊存留较 多汉文化影响的壁画墓。

魏晋河西地区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北方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兼容并蓄;墓葬营建的关注点 转移到现实社会的生活表现即铸造永恒家园,题材多以宴饮、庖厨、舞乐、祥瑞升天、出行、狩猎、农耕、屯营、放牧以 及采桑等现实题材为主。

一、魏晋十六国河西走廊壁画墓宴饮题材的类型我国是礼仪之邦,宴饮是礼仪的重要内容之一。

宴饮题 材自汉魏以后在墓室壁画与卷轴画中一直存在,河西走廊壁 画墓中宴饮题材出现频率最高,存在时间最长。

从时代最早 的嘉峪关M l到最晚的酒泉丁家闸五号墓存在了 100多年的 时间,题材丰富的宴饮图像体系为研究宴饮题材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图像类型与演变提供前提。

试析河西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形制、壁画题材与早期佛教洞窟的关系

试析河西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形制、壁画题材与早期佛教洞窟的关系

试析河西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形制、壁画题材与早期佛教洞窟的关系作者:刘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1期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面临巨大的社会变革。

河西地区墓葬文化由当地少数民族、汉民族文化及关中地区文化等融合构成,在当时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当时墓葬中最为重要的文化形式,壁画内容的变化成为了墓葬文化变化的缩影。

透过墓葬的不断发现和发掘,可以看出其变化与中国早期佛教洞窟的发展具有一定关系,关键词:河西地区;魏晋南北朝;社会变革;墓葬文化;壁画;佛教洞窟作者简介:刘菲,1983年8月生,男,甘肃敦煌人。

现(日本)国学院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史学专攻)博士后期课程在籍。

研究方向:考古学。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1--04一、河西墓葬文化的流变从史料看来,魏晋南北朝此前的数百年间,河西地区由于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很少受到中原战争的影响,整体时局偏于稳定,因此,其文化的本土性特征较强。

同时,在秦汉两朝,河西地区归于中央政府管辖,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自然受到了秦、汉文化的强烈冲击,统一性也渐趋明显。

古代墓葬文化为古人最为重视的文化表现形式,自然也会受到类似的影响。

具体而言,可以从墓葬形制上看出,当时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墓葬青空与河西墓葬具有很大相似性。

主要有券顶、穹窿顶、前室方形、后室长方形等死忠形制。

同时,还有鼎、盒、樽、釜、碟、壶、罐、钵、盆、仓、灶、井等随葬品。

这种随葬品与墓葬形制的组合,构成了河西墓葬与中原地区墓葬的较强相似性。

同时,通过陶罐等随葬品的对比研究,也可以看出河西墓葬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鲜卑文化的影响。

[1][2]北魏于公元439年一统北方广大地区,河西百姓也有很多迁入平城地区,墓葬文化在这一期间实现了较大的融合,地域性减弱,统一性加强。

证据在于,这一期间的土坑墓和土洞墓在广大的北方地区都较为流行。

论河西魏晋墓画的艺术特色

论河西魏晋墓画的艺术特色
相成 , 将狩猎 中奔逐、 挽射 、 中箭 刹那间紧张转换的三个 用 , 将 两个 形 象 活灵 活 现 地表 现 出 来 。狩 猎 图 中 的奔 马 、 情节 , 在画面 中一起 扣人心弦 地表现 出来 , 显示 出巧妙 跑兽 , 运用迅疾如飞 的线 条 , 有力地 表达狩猎 时奔腾追 的构思。墓画 中描绘有各种狩猎方式 , 或驱马骑射黄羊 ,
括讲 , 河 西魏 晋 墓 画 的 艺术 特 色 主 要有 以下 几 方 面 :

飞扬 , 似乎怒不可遏 地警告敌方 , 拴 在颈部 的铁链 用力 后拉 , 反而使狗的前 冲之势显得很有力度 、 势不可挡 。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生动 传神 的造 型
运用准确而又简练 酒 泉魏 晋 墓 画 的一 个 突 出特 点是 “ 以形 写 神 ” , 即通 画创 作者十分敏锐地抓住瞬间动态 , 过简练准确的造型 , 以人物 、 动物 的姿态 来体 现神韵 , 展 的线条 , 表现 出生动 传神的艺术形象 , 充分显示 出他们 从 现其内在气质和精神 , 达到生动传 神的艺术效果 。敦煌 敏锐的观察力 和高超 的技法 。这些形神兼备的作品 , 六法轮 ” 、 “ 传神论 ” 的产生 , 并 非 佛爷庙 湾伯 牙抚琴 、 子期听琴 图画像砖 , 人物面部虽 已 另一个侧面说 明当时“ 而 在 当 时 已经 普 模糊不清 , 但俞伯牙手指飞动 、 衣衫飘 飞 , 钟子期 附耳聆 只是 在文 人 和 专 业 画家 的 理 论 中形 成 , 听, 两只小鸟斜飞身旁 , 使人 隐然置身 于高山流水 、 琴声 遍存在并广泛应用 的艺术实践之中。 悠扬 的境界 中, 产生无 限遐想。西沟 出土的羌女送行图 , 绘一 男骑骝花马在前 ,一女身着灰色曳地长袍送行 , 披

河西走廊魏晋十六国时期墓葬壁画中的乐舞内容研究

河西走廊魏晋十六国时期墓葬壁画中的乐舞内容研究

河西走廊魏晋十六国时期墓葬壁画中的乐舞内容研究河西走廊魏晋十六国时期墓葬壁画中的乐舞内容研究引言:河西走廊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自古就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魏晋十六国时期是河西走廊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变动时期。

在这个时期,墓葬壁画的创作达到了鼎盛时期,并且绘制了许多以乐舞为主题的壁画,这些壁画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艺术水平的发展。

一、乐舞在魏晋十六国时期的社会背景魏晋十六国时期是中国政治变动频繁的时期,在政权更迭的过程中,乐舞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乐舞不仅是表示君主威严的一种形式,也是宴会、祭祀等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舞的流行和发展,不仅体现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也代表了当时社会文化的水平。

二、乐舞在魏晋十六国时期墓葬壁画中的艺术表现形式1. 乐舞人物形象的塑造乐舞在墓葬壁画中通常以人物形象来呈现。

这些人物多为官员、乐师、舞女等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

他们的服饰、发型和姿态都能够反映出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审美观念和时尚风格。

例如,女舞者通常穿着宽松的长袍、束腰、盘发等,整体造型轻盈、优美。

2. 乐舞场景的描绘乐舞场景常常出现在墓葬壁画的左右两侧,壁画上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乐器、舞具和舞台。

乐舞场景通过色彩的展示和细节的刻画,使整个墓葬壁画更加丰富多彩,也更贴合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

同时,乐舞场景的描绘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乐舞艺术的重视和推崇。

三、乐舞在魏晋十六国时期墓葬壁画中的意义1. 表达君主威严和统治力乐舞在壁画中通常与君主形象联系在一起,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场景的描绘,将君主的威严和统治力传递给观者。

君主在壁画中的姿态和仪态,给人以庄严和高贵的感觉,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统治力。

2. 突显社会地位和身份乐舞人物在墓葬壁画中通常是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如官员、文人等。

乐舞的描绘不仅体现了他们的兴趣爱好,也彰显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这种通过乐舞展示自己的艺术审美和品味,进一步表现出墓主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论河西走廊魏晋十六国墓葬照墙装饰

论河西走廊魏晋十六国墓葬照墙装饰
图” “ 阙 图” 等 ,在 图像 内容 和 构 图布 局等 方 面 、 凤
与 画 像 石 中 的 图像 基 本 一 致 , 因其 时 间 为 西 汉 中晚
期 ,所 以 ,洛 阳空 心 画像 砖 上 的 图像 及 门 阙造 型应
掘 报 告 ,后 来 又有 学 者 对 此进 行 了研 究 。 但 是 有 关 照 墙 壁 画 的 内容 与 配 置及 宗 教 功 能 等 几个 方 面 的
营建 的天堂。
[ 关键词 】河西走廊 ; 魏晋十六 国 ; 照墙 ; 装饰题 材 [ 中图分 类号]J 1 58 [ 文献标识 码]A [ 文章编号 】10 — 6 5 (0 2 4 0 2 — 5 8 9 7 2 1 )0— 0 9 0 0
河 西 走 廊 魏 晋 十六 国壁 画 墓 一 般 均建 有 高 大 的
据 上 述 史 实 可知 :汉武 帝 时 期 至 西 汉 末期 移 入 河 西 人 H的 来源 地 是 关 东 诸 郡 及 长安 等地 。 因 此 ,河 西
多,但是却表现 了照墙的简单而直观、朴素而 简洁
的早 期 特 征 。嘉 峪 关 新 城 、酒 泉 下河 清 、酒 泉西 沟 村 和 高 台 南 华 镇 、骆 驼 城 的 照 墙 ,在 形 制 、 砌筑 方
讨论 尚显 不足 ,仍需 要进 一步深 入 探讨 。

该 是影 响 中原 周 边 各地 、包 括河 西 地 区的 主要 因素 。 所 以 ,东 汉 时 期 河 西 地 区墓 葬 中之 所 以 出现 照墙 建 筑 ,可能 是对洛 阳空 心砖 壁 画墓 中的 “ 门阙 图” 凤 、“
阙图 ”所 表达 观 念 的模 仿 ,只 不过 在模 仿 、改 造 时 , 画像 的位 置发 生 了变化 。

论河西魏晋墓画所反映的经济社会生活

论河西魏晋墓画所反映的经济社会生活

论河西魏晋墓画所反映的经济社会生活作者:孙占鳌来源:《丝绸之路》 2015年第8期孙占鳌(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酒泉分院,甘肃酒泉 735000)[摘要]河西魏晋墓画生动地展现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农耕业、畜牧业、蚕桑业、酿造业场景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画,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关键词]河西;魏晋墓画;经济社会生活[中图分类号]K879.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5)06-0025-06河西地区保存了大量魏晋时期的墓室壁画和壁画砖,多方面展现了河西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魏晋墓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生动的农耕场景酒泉魏晋墓壁画中不仅有表现播种、耕作、耙地、耱地、打场等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场景,还有大量表现魏晋时期新式农具、牛耕、畜拉铁齿耙、碎土保墒等先进农耕技术的生动场面。

果园西沟墓的画像砖描绘了翻耕整地、播种和收获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牛耕图是农耕描绘的重点,为了渲染其宏大场面,在一个墓中就用连续五块画像砖来表现:第一块绘一农夫髻发,身着镶黑和红缘的白长衫,左手牵牛鼻缰绳,右手举鞭,赶着一拉钉耙的白色犍牛在耙地;第二块绘双牛拉犁;第三块是单牛犁耕,农夫髻发,着束腰长衫,右手扶犁,左手举鞭吆牛犁地;第四块绘一白一黑二犍牛合力拉一钉耙,农人在后吆赶着耙地;第五块绘农人右手持缰左手举鞭,身体前倾站在耱上,赶一犍牛耱地。

与其相邻还有一块画像砖绘一犍牛拉犁,一农夫右手扶犁左手举鞭,在一棵树旁的农田中耕地。

新城1号墓中的耕播图,在一块砖的画面中,表现了耕耘和播种的农事场面:画面从中间分为上下两组,每组前边是二牛抬杠拖犁,一男子扶犁在耕地,下方的男子右手扶犁,左手高举扬鞭;中间各为一女子,左手持盛器,右手挥洒播种;后面一组为耕地的场面,每组也是二牛抬杠拖一耙,各有一男子右手拽绳,左手叉腰。

4号墓的一幅播种图中,又表现了另外一种生产场面:画面前方为一名丰腴的妇女,左臂下挟持一个植物编织类筐形盛器,向前跨步弓腰、神情专注地在撒种;画面后边为一男子,双手高举木耙类的工具在平地。

高台魏晋墓壁画丧葬习俗的研究

高台魏晋墓壁画丧葬习俗的研究

《戏剧之家》2018年第09期 总第273期243文化天地高台魏晋墓壁画丧葬习俗的研究袁志军,白婷婷,刘 洁,刘盼雯,马莉莉(河西学院 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在中国历史上,魏晋时期的丧葬习俗有很多种。

“但是,这些习俗基本上都是对汉代丧葬习俗的继承,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加以改造。

魏晋偏薄葬,不是很注重礼法。

丧葬期间,不废乐、不断酒、不禁肉。

在这一时期也先后出现了停丧不葬和迁墓重葬的习俗。

魏晋时期的迷信之风是非常重的,活着的人如果生了病,人们会认为这是死了的人在作祟。

所以,人们会把死了的人的墓穴刨开,开馆洗骨,然后重新安葬。

当然,不同地区的丧葬习俗也是不一样的。

本文就河西地区高台魏晋墓壁画丧葬习俗进行分析。

河西高台魏晋墓是汉唐、魏晋时期的大型墓葬群,也是我国仅存的汉唐墓葬群之一,其历史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从早期发掘的墓室来看,高台魏晋壁画墓基本都是砖室墓,外围有坟圈,墓外有墓道、墓门、门楼。

根据墓主人的身份,门楼结构会有数量、内容上的变化,墓主人的地位越权威,门楼装饰就越豪华。

门楼上的石砖雕刻有斗拱、雷公、牛头护法、鸡头护法、托梁力士等造型。

这种墓室的门面结构也反映了当时的丧葬习俗,即强调“家”的概念。

即便是人去世了,在死后也要给他建造一所房子。

墓室内部有甬道、耳室、壁龛、主室,部分墓还有配室。

高台魏晋墓中,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不同,墓室的规模也是不一样的,身份高的墓主人,除了主室外还有几个配室,或者还会有多个甬道、壁龛、耳室,陪葬的物品档次也可能更高。

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尽管魏晋时期主张薄葬,但偏远的河西地区远离了中央政权的束缚,仍然实行厚葬,而且这一时期墓葬的等级之分格外明显。

高台魏晋墓壁画也是丧葬习俗的反映。

从目前出土的一些墓室壁画内容来看,有反映渔牧狩猎、农业耕作、宴饮娱乐的,也有反映墓主人生活状态、人生信仰的。

它们都被画在单个的石砖上,每块砖都具有相似的风格、不同的内容,单独看就是一件艺术品,从整体上看,其实每一面墙上的壁画主题是一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西走廊魏晋壁画墓被誉为“地下画廊”,壁画内容再现当时的现实生活,包含农耕、养殖、采桑、宴居、出行、军事操练、狩猎等内容,是研究魏晋时期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民俗及社会生活等的重要资料。

在一定程度上,后人通过这些壁画可以看到当时生逢乱世的士人们避难在此相对安稳幸福的生活,感受到身处乱世人们生活的不易。

纵观河西魏晋壁画墓,为实现营建者及其后人对逝者在彼岸世界美好生活的愿望,在题材配置上颇有讲究。

本文根据魏晋十六国河西走廊墓葬壁画内容,就其题材配置问题进行探究。

一、河西走廊墓葬壁画内容概述
魏晋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人民颠沛流离。

而远离战争、水草丰美的河西走廊成为人们向往的去处。

魏晋十六国墓葬壁画,详细记录了在这个特殊时期河西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

从地域上讲,河西壁画墓可以分为三个地区,即敦煌地区、酒泉地区和武威地区。

敦煌地区的十六国壁画墓以敦煌为中心,人们将家族墓选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在几百年的家族传承中,家族墓穴内的画面、丧葬规制向后世展示了汉代墓穴风格逐渐到晋代风格的演变过程。

酒泉地区(包括嘉峪关市)散布着千余座魏晋时期的地下壁画砖墓,包括酒泉、高台、临泽、永昌等地区的发现,这些地域内壁画墓在面貌上基本相同,应该是同一个文化区,相比敦煌地区,这是一个更加适合农业耕作的区域。

武威地区则与酒泉、敦煌相差甚大,不仅墓葬规制上更加华丽,随葬品丰富,与魏晋时期流行薄葬的风俗不同,保存了较完整的汉代墓葬习惯。

但就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壁画墓所占比例不比敦煌、酒泉地区。

二、河西走廊双室墓壁画的题材配置
从布局上来看,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可分为双室墓和三室墓,珍禽异兽图像和建筑图像多绘制在照墙之上,而以墓室为基本单位,农耕、养殖、采桑、宴居、出行、军事操练、狩猎等内容则分布于墓室之内。

嘉峪关新城M1、M4、M5、M12和M13是砖砌双室墓,墓室的画像砖主要分布在前室四壁上,后室仅仅在墙壁上简单绘制了能够反映出丝束、绢帛和侍女的画像,总体画
像布置比较简单,题材类型单一、重复。

以嘉峪关新城M1前室画像的题材为基本研究对象,如果将题材内容的画像砖去掉,仅仅保留墓主人的画像,那么M1的画像砖的排列顺序和方式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发现,以墓主人像为中心,画像的内容基本是墓主人像,和墓道的方向相对应,在画像的最右边可以发现人们对物质生活的一种享受,充分体现了人们当时生活富足的特点。

在墓主人的最左边内容大多体现了人们精神享受的部分,体现了人们对宴会、赏乐、游玩等的追求。

在墓葬最下方包含园林图、耕种图等内容,充分体现了墓主人享乐的物质追求。

以嘉峪关新城M5为基本研究对象,对双室墓画像的排列组合和画像内容之间进行比较分析,具体如图2所示。

根据图2的信息可以发现,如果将题材内容中体现的画像砖去掉,仅仅保持墓主人的画像,那么嘉峪关新城M5的前室画像砖的排列顺序则是以墓地主人的生活化和娱乐为中心,在画像的最左边包含屠宰、饮食、农业活动、出行等内容。

三、河西走廊三室墓壁画的题材配置
嘉峪关新城M3、M6、M7是砖筑三室墓,墓室的画像砖一般分布在前室和中室的四壁上,后室的后壁上一般会
【美术广角】
河西走廊魏晋十六国墓葬壁画的题材配置略论
殷翟玉邦
摘要:河西走廊魏晋壁画墓被誉为“地下画廊”,通过河西走廊墓葬壁画帮助人们了解当地文化。

为此,文章结合河
西走廊墓葬壁画的内容,以双室墓和三室墓前室壁画为基本研究对象,就河西走廊墓葬壁画的题材配置问题进行探究,旨在透过壁画的配置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河西走廊独特的丧葬绘画习俗。

关键词:魏晋十六国;河西走廊;墓葬壁画;配置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汉唐时期河西走廊墓葬壁画整理研究”(14XZS014)阶段
性成果。

图2嘉峪关新城M5前室壁画
配置
图1嘉峪关新城M1的画像砖的排列顺序和方式
126
2019·0
4
有少量的丝束、生活用具、侍女像等。

以下就三室墓前室和中室画像的排列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

为了能够简化表述,我们可以按照双室墓画像砖的排列顺序和基本配置方式来将题材相同的画像及时抽离,仅仅保留墓地主人周围的关键画像。

嘉峪关新城M3前室、中室画像砖的基本组合方式如图3和图4所示。

根据图3、图4的信息可以发现,嘉峪关新城M3墓地主人画像描述的是在屯营中,画像左边的图像是屯垦图、畜禽图、屠宰图等。

画像的右边图像是出行图、狩猎图、耕作图,充分体现了墓地主人奢侈享乐的物质基础。

透过画像图可以发现,河西走廊处于干旱、少雨的地区,水成为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基础。

四、河西走廊墓葬壁画排列组合规律分析
第一,墓室壁画主人画像所在的后壁画像是魏晋十六国壁画所要表现主旨的重要内容,但是不管是前壁画还是后壁画,画像内容都是围绕壁画的中心依次向两边展开。

从嘉峪关新城M5墓主人的宴饮图来看,画作砖面之前是狩猎图,之后应用白垩土进行涂抹覆盖,将画像改变为墓地主人的宴饮图。

第二,嘉峪关新城M1画像从右边开始依次展开的分别是庖厨图、进食图、屠宰图。

这三幅画作的内容是这幅画作的主要内容,其他画作所描述的内容也是紧紧围绕这个内容展开的,稍有不同的是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

第三,在魏晋十六国壁画中,不管墓地主人像是在前室后壁的左边,还是在前室后壁的右边,画像的表达都是紧紧围绕墓主人像展开的,体现了壁画创作的整体性特点。

第四,前室左壁、右壁上方一般绘制了两个到三个假门,门上绘制了朱雀衔环铺首图案,这些假门代表了接待宾客的一种礼节。

第五,嘉峪关新城M4前室墓门、甬通门上边的三角形砖被绘制为三个彩绘鸟,在后面两边拱券上没有描述彩绘飞鸟。

M5前室后壁甬道拱券上边的三角砖面上绘制了各类形式的云气纹。

这里画像上描绘的图像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彩绘鸟或者云朵仅仅是作为一种装饰图案存在的。

第六,嘉峪关新城M4守门犬图像在前墓的左下方,虽然守门犬位置在画像的前端,但是它的作用是看护后院。

第七,三室墓M3前室图像的配置和双室墓M1和M5的配置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画像的左右展开方式,但是图像内容表现规律基本是相同的。

M3和M5图像的展开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象征了当时壁画壁前室图像的排列组合和配置情况,但是M1图像展开方向的随意则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对壁画题材内容的组合安排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第八,从嘉峪关新城M3图像内容安排来看,双室墓图M1和M5的后室图像表达内容基本相同。

通过对嘉峪关新城墓地画作的细化分析可以对酒泉丁家五号墓的壁画配置进行验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一砖一画的绘画形式,使得图像所表现的主题内容更好地展现魏晋本地传统,是具备一定规律可以寻找的,突出表现为:一是朝向左侧展开的前壁画中心的画像基本排序为墓地主人、扬场图、坞堡图、耕作图、园林图、屠宰图、采桑图、守门犬图;二是朝向右侧展开的前壁中心的画像排列顺序为墓地的主
人、耕作图、鸡群图、园林图、羊群图和守门犬图。

五、结语
综上所述,魏晋时期甘肃河西走廊墓壁画体现了地人们生活、生产的景象,是研究魏晋时期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民俗及气候等的重要资料,其题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上述内涵的表现。

以嘉峪关新城壁画墓的题材配置为例,虽然各个画作的朝向和展开方式不同,但是表现的内容相同,都是对当时社会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的集中体现。

双室墓和三室墓在题材配置上的区别,也反映出河西走廊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研究的复杂性,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孙彦.试论魏晋十六国壁画题材的配置———以河西走廊墓葬壁画为例[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1).
[2]孙彦.试论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农具与农业生产———以河西走廊墓葬壁画为例[J ].农业考古,2008(4).
[3]朱智武.试论河西魏晋十六国墓葬壁画对汉画像的新变———以斗鸡、驻马等非典型图像题材为中心[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6(3).
[4]周卫华.论嘉峪关魏晋十六国墓壁画题材来源[J ].艺术教育,2017(z 3).
[5]孙阳.浅析魏晋时期酒泉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以酒泉出土魏晋画像砖为视角[J ].丝绸之路,2016(24).
[6]魏臻,李慧国.天梯山石窟北魏和唐代壁画之比较———河西走廊中东部地区石窟、寺观壁画考察与研究之四[J ].大众文艺,2017(15).
作者单位:
甘肃河西学院美术学院图4嘉峪关新城M3中室壁画配置
图3嘉峪关新城M3前室壁画配置
1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