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隋唐考古课件:唐代墓葬
魏晋隋唐考古课件:隋唐五代帝陵
唐18陵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之一,雕刻手法既 有圆雕,也有浮雕和线雕。献、昭二陵为唐初所建,制度 未定,石刻题材与乾陵以后的16陵迥然不同,献陵的四门 各有一对石虎,内城南门之南有石犀和石华表各一对。昭
陵由于山南地形险阻,石刻群均集中在陵北山后的司马门 内,有唐高宗永徽年间所立的14尊“蕃酋”像,在东西两 庑还有唐太宗生前所乘的6匹战马的浮雕——昭陵六骏。 自乾陵以后,石刻群的组合基本固定,按性质不同,可分
黄巢大起义期间李儇曾避乱蜀中,唐末诗人罗隐:“马嵬 烟柳正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杨贵妃)应 有语,这回休更冤杨妃” 。韦庄:“九重天子去蒙尘,
御柳无情依旧春。今日不关妃妾事,始知辜负马嵬人。”
僖宗遗诏:“应缘山陵事物……比从来每 事十分各减六七。桐棺瓦器,朕所慕之。”
僖 宗 靖 陵
封门墙
4、“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自立燕帝的史 思明的墓(762年)已经发掘(《文物》19919)。汉白玉石条砌筑,单室方形,两侧各
有一耳室。甬道两侧各有两耳室,墓道也
有两个半圆形小龛。出土残哀册。该墓是 唐墓特例,估计是仿帝陵而建。
史 思 明 墓 出 土 遗 物
狮子;石人石马和马夫;翼兽和北门六马;“蕃酋”像;
华表;碑石、无字碑和述圣记碑六大类。各陵所存碑石约 51通,是研究唐代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陕西扶风隋文帝太(泰)陵
李 渊
三原高祖献陵
李世民
礼泉九嵏山太宗昭陵
昭陵陪葬墓
昭陵六骏 十四国酋长石刻像
昭 陵 北 司 马 门 经 过 发 掘
《唐会要》卷二十《陵议》
神龙元年十二月。将合葬则天皇后于乾陵。给事中严善思上表曰。臣 谨按天元房录葬法云。尊者先葬。卑者不合于后开入。臣伏闻则天大 圣皇后。欲开乾陵合葬。然以则天皇后卑于天皇大帝。欲开陵合葬。 即是以卑动尊。事既不经。恐非安稳。臣又闻乾陵玄宫。其门以石闭 塞。其石缝铸铁。以固其中。今若开陵。其门必须镌凿。然以神明之 道。体尚幽元。今乃动众加功。诚恐多所惊黩。又若别开门道。以入 元宫。即往者葬时。神位先定。今更改作。为害益深。……伏见汉时 诸陵。皇后多不合葬。魏晋之后。祚皆不长。……伏望依汉朝之故事。 改魏晋之颓纲。于乾陵之傍。更择吉地。取生墓之法。别起一陵。既 得从葬之仪。又成固本之业。疏奏。百官详议。寻有敕令。准遗诏以 葬之。
魏晋南北朝考古文物演示课件
陶器的制作工艺
1 2 3
制坯工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制坯工艺已经相当成熟, 采用轮制和模制相结合的方式,制作出各种形状 和大小的陶器。
施釉工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施釉工艺也相当先进,釉 层均匀、光滑,提高了陶器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 值。
烧制工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烧制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 水平,烧制出的陶器质地坚硬、不易变形。
手工艺品与艺术品
总结词
展现魏晋南北朝时期高超手工艺水平和 艺术成就
VS
详细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手工艺品和艺术品展现 了这一时期高超的手工艺水平和独特的艺 术风格。出土的文物中,有精美的玉器、 金银器、陶瓷器等,这些文物的制作工艺 和艺术价值极高。此外,书画、壁画等艺 术品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这一时期文化艺 术的重要资料。
详细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市发展迅速,建筑风格独特。通过考古发现,可以了解这一时期城市规划的特点,如街道布 局、分区规划等,以及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的使用。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社会、文化和经济 发展的状况。
墓葬与出土文物
总结词
提供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风俗和丧葬观念的直观证据
详细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形式和随葬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丧葬观念。通过墓葬的发掘,可以了解 墓主的身份、地位和财富状况,以及当时社会的葬仪和祭祀习俗。出土的文物种类繁多,如陶俑、玉 器、金银器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05 魏晋南北朝的青铜器CHAPTER青铜器 Nhomakorabea种类与特点
青铜器的种类繁多,包括礼器、 乐器、兵器、工具等,每种类型
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铜器在形制 上更加多样,如铜镜、铜灯、铜 炉等,这些器物在功能和装饰上
魏晋隋唐考古课件-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金银器
漢·狐剛子《出金礦圖錄》(《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溫字 型大小總第五八四一五八五冊)
明陸容《菽園雜記》記述煉銀過程頗為詳細:“礦石不拘 多少,采入碓坊,舂碓極細,是為礦末。次以大桶盛水, 投礦末於水中,攪數百次,謂之攪粘。凡桶中之粘,分三 等:浮於面者為之細粘,桶中者謂之梅砂,沉於底者謂之粗 礦肉。若細粘與梅砂,用尖底淘盆,浮於淘池中,且淘且 汰,泛揚去粗,留取其精英者。其粗礦肉,則用一木盆, 如小舟然,淘汰亦如前法。大率欲淘去石末,存其真礦, 以桶盛貯,璀璨星星可現,是謂礦肉。”這是選礦過程。 “次用米糊搜伴,團如拳大,排於炭山,更以炭一尺許覆 之,自旦發火,至申時住火,候冷,名窖團。”這是燒結過 程。“次用?銀爐熾炭,投鉛於爐中,候化,即投窖團入 爐,用韝鼓扇不停手,蓋鉛性能收銀盡歸爐底,獨有滓浮 於面。凡數次,破爐爬出熾火,掠去爐面滓垢。烹煉即熟, 良久,以水滅火,則銀鉛為一,是為鉛駝。”這是煉製鉛銀 合金。“次就地用上等爐灰,視鉛駝大小,作一淺灰窠, 置鉛駝於灰窠內,用炭團疊,側扇火不住手,初鉛銀混, 泓然於灰窠之內。望泓面有煙雲之氣,飛走不定。久之稍 散,則雪花騰湧。雪花既盡,湛然澄徹。又少頃,其色自 一邊先變渾色,是謂窠翻。煙雲雪花,乃鉛氣未盡之狀。 鉛性畏灰,故用灰以捕鉛。鉛既入灰,唯銀獨存。自辰至 午,方見淨銀。鉛入於灰坯,乃生藥中密陀僧也。”這就 是灰吹法提銀。
罐內盛 放物品
葡 萄 花 鳥 紋 銀 香 囊 ( 徑 )
4.6
舞馬銜杯紋鎏金銀壺
鎏金鴻雁紋銀匜
鎏 金 蔓 草 鴛 鴦 紋 羽 觴 ( 耳 杯 )
鎏金花鳥(鸚鵡)紋銀碗
鎏金小簇花紋銀蓋碗
(唐德宗時期)高11 釐米
“( 鎏 字圈 金 )足 折
內枝 沿花 鏨紋 刻銀 ”蓋 進碗
【魏晋隋唐考古】魏晋13.唐代墓葬
西 安 唐 墓 出 土 三 彩 俑 《 文 物 》
石椁上的雕刻
专题一:陶俑 唐俑的类别与组合
• 一、俑的类别 • 1、镇墓类,包括人面和兽面镇墓兽、武士或天 王俑、十二生肖俑(十二时俑)晚唐墓葬中还出 土铁猪、铁牛等与道教相关的镇墓俑。南方及山 西等地盛行人首禽身、双人首蛇身等怪兽俑。武 士、天王俑通常只出在品官墓葬中,其它在凶肆 可购。 • 2、出行仪仗类,唐初以牛车为中心的骑马乐俑、 文武骑俑、文武立俑、女骑俑及牵马牵驼俑。高 宗时仪仗和游猎俑增多,天宝时牛车俑绝迹。 • 3、家内侍役类。 • 4、庖厨明器及动物模型类。
• 程义:《关中地区唐代墓葬研究》,文物出版 社,2012年。
• 西安唐墓的分期
• 第一期:高祖、太宗(618-649),承隋,唐代 特征尚未形成。
• 第二期:高宗至玄宗(650-756)。以712年为界 分为两段。前段是高宗、武则天时期为唐代特征 的形成;后段玄宗时期是特征的发展。
• 第三期:玄宗之后到唐亡(757-907),可包括 肃宗至德宗,以及顺宗以后两个阶段。特点无官品者的墓制 • 到第三期才出现较多的品官使用——《五代会要》卷八《丧葬
记》:“诸丧葬不得备礼者,贵得同贱,贱不得同贵”。 • 中晚唐时,墓葬制度的新情况。 • 宦官:董楹(三品以上)使用长方形单室土洞墓;但是,同时期
的高克从、张叔遵(宦官,从三品下)用方形单室砖墓。
李寿墓石椁
双室墓的特征
• 墓室数量上的特点不仅是身份显赫的标志,还体 现出超乎一般皇室贵族和三品以上官吏的特殊礼 遇。特别是尉迟敬德、郑仁泰、苏定方、李谨行 四人的墓葬,体现了唐初“崇重今朝冠冕”, “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的等级制度新风。
• 多有石质葬具,是恩制特许的。 • 《通典·礼四十五·凶七·棺椁制》:“大唐制, 诸葬不得以石为棺椁及石室,其棺椁皆不得雕镂 彩画施户牗栏槛,棺内又不得有金玉珠宝。”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ppt课件
明清墓葬
黄泉下的艺术
明朝皇帝都建有规模宏大的陵墓,他们生前就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 为他们建造死后的殿堂。皇室成员的墓葬也颇具规模,遍布全国的藩王、 郡王墓葬以及皇亲国戚、功臣勋贵的墓葬同样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随着地区间社会经济差距的扩大,加上个地区传统丧葬习俗的影响,各 地区的墓葬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清代的墓葬制度基本上继承了明代的旧制,尤其是入关以后的清帝诸 陵,基本上都是仿明代帝陵而建。清代晚期,国家虽已积贫积弱,西 方文化也逐步影响到各个领域,但作为中华帝国的皇陵,在丧葬理念 和墓葬形式上看不到任何变化。而品官和士庶墓葬,较之明代,在规 模和形制上都趋于简化。
黄泉下的艺术
陵墓的起源——春秋、战国
辽宋元时期
黄泉下的艺术
五代混战时期军阀墓葬,两宋时期的富民墓葬,文人墓葬,僧道墓葬等等, 均可以按照自己的势力、财力或意愿进行营建。在新儒学影响下的文人士 大夫也在思考适合于自身价值理念的墓葬形式,在朱熹等人的倡导下,在 南方地区开始流行三合土浇浆墓。
除了民族成分、文化传统、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所造成的多样性之 外,影响辽夏金元墓葬的另一个重要的文化因素是佛教。辽夏金元时期是 佛教盛行的时期,佛教对辽夏金元社会的影响远较隋唐时期及同时代的两 宋王朝深刻。因此,各种形式的火葬墓、模仿佛塔营建的八角形墓室,以 及独具魅力的西夏王陵陵台等,都成为这一时期墓葬有别于前后时代的重 要特征。
夏商周墓葬
黄泉下的艺术
周王朝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形成了严格的身份等级,与不同的身份等级相对应, 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格的礼仪制度。表现在墓葬上,聚族而葬、墓地制度、棺 椁制度、列鼎列簋以及其他物品的随葬制度等等,无一不反映死者生前在宗法 制上的身份地位。有严格的棺椁制度。即“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 重,士两重”。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PPT课件
帝王陵墓外,两汉时期的墓葬在孝道盛行的风气下大多遵循“以厚葬 为德,薄终为鄙”,为此,“富者奢僭,贫者殚财”,厚葬成为炫耀 社会地位和自身财力的一种象征,也成为社会各阶层自觉追求的一种 风尚。
魏晋南北朝墓葬 ——薄葬之风
黄泉下的艺术
处于混乱分裂时期的墓葬,也呈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征。除地域性、民族性
黄泉下的艺术
陵寝制度的衰退时期——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局分裂割据,政权交替频繁,战争不断发生,社会 秩序紊乱,以致许多大墓常被盗掘,帝王陵更难以保存,因而帝王不能不暂 时放弃陵寝制度。
1、曹魏时期
魏文帝因怕将来政权交替之后陵墓被发掘,因而废除陵寝,取消上陵礼。魏 文帝这一改革,对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影响很大。
殷周的墓葬是没有坟丘的。《易·系词传下》说:“古之葬者, 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不封”是说没有封 土堆,“不树”是说不种树木。安徽屯溪1号西周墓就是如此。
中原地区出现坟丘式墓葬,开始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 就普遍流行坟丘式的墓葬所有统治者的墓葬都有高大的坟丘。 例如今湖北江陵西北的楚都郢的周围,就有大小许多个坟丘 墓,多数属于战国中后期。
2、晋代时期
东晋虽然恢复了上陵之礼,但并没有恢复过去的的规模,东晋诸帝陵墓,大多 数在半山腰的南麓凿挖墓坑筑成,并不起坟,把墓室隐蔽起来。
3、南北朝时期
陵墓依靠山麓、山腰筑成,起坟的要比东晋多些。 北方十六国时期,多采用“潜埋”方式而不起坟。
黄泉下的艺术
4、北魏时期
北方分球是墓葬重新多起来,是从北魏开始的,这是鲜卑文化和汉族文化进一步 融合的结果。冯太后的永固陵建筑,标志着北魏开始恢复陵寝制度和举行上陵的 礼仪。
黄泉下的艺术 墓葬
(汉唐考古课件)1魏晋隋唐考古绪论
•
北齐,公元550年东魏大将高欢子高洋夺取
东魏政权称帝,国号齐,建都于邺,为与南朝的
元魏。公元398年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
399年改号称帝,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
北凉诸国。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统治区域北至
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大致
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北魏国
力颇强盛,孝文帝拓跋宏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
进行一连串的汉化运动,但因种种因素,却造成
• 二、空间
• 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91-1)、《中国 历史地图集》。
•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专著)。
• 中原王朝和边疆地区各族政权。
第二节 关于本课程的几点说明
•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属于历史时期考古的范畴。 • 历史时期考古(也称为历史考古)的特点 • 1、遵循考古学的一般原则,但呈现新的特点。 • A、层位学(地层学)依然适用,但更多地要解决平面上
• 这些王国的统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 计有成汉(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连氏)、前赵 (匈奴刘氏)、后赵(羯族石氏)、前秦(氏族付氏)、 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鲜卑族乞伏氏)、前燕(鲜 卑族慕容氏)、后燕(鲜卑族慕容氏)、南燕(鲜卑族 慕容氏)、北燕(汉族冯氏)、前凉(汉族张氏)、后 凉 (氏族吕氏)、西凉(汉族李氏)、南凉(鲜卑族秃 发氏)、北凉(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国。但另外还
魏晋隋唐考古课件-隋唐五代帝陵
王建墓(永陵)
王建墓室由14道石券構成,分前、中、後三室,室與室之 間有木門間隔。王建的棺木置於中室棺床上。棺床的東、 西、南三面石壁上刻有樂伎24人,分別演奏琵琶、箏、鼓、 笙、鈸、箜篌等樂器,人物造型優美,神態逼真,是目前 全國發掘出唯一完整的唐朝宮廷樂隊形象,對研究唐及五 代時期宮廷樂隊的建制、音樂史、樂器史等都有很高價值。 後室的禦床上安放有一尊石刻王建坐像。造像頭戴襆頭, 身著帝王服,腰系玉帶,神態安詳。王建墓雖被盜過,但 墓室內仍出土有玉帶、哀冊、諡冊、諡寶,各種銀器及鐵 豬、鐵牛等。這些文物對研究唐及五代時期的建築、音樂、 舞蹈、服飾、朝廷禮制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壸門
須彌座石棺床
伎樂
又名“金剛座”、“須彌壇”,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薩像的臺座。 須彌即指須彌山,在印度古代傳說中,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 另一說指喜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須彌山做底,以顯示佛的神聖偉大。 我國最早的須彌座見於雲岡北魏石窟,是一種上下出澀、 中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澀加多,且有蓮瓣之類為飾 ,束腰部分顯著加高,並有束腰柱子(蜀柱)將之分割成若干段落, 這類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
地
之下, 一丈二尺為土界, 又一丈二尺為水界, 各有龍守 之。土龍六年而一暴, 水龍十二年而一暴, 當其隧者, 神道不安, 故深二丈四尺之下, 可設窀穸 ⋯ ⋯鑄鐵為
牛
豕之狀像, 可以禦二龍。”
南唐二陵
南唐烈祖李昪欽陵和元宗李璟順陵。位於江蘇江 寧牛首山南麓。1950~1951年發掘。(《南唐二 陵發掘報告》1957年)
唐18陵石刻是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之一,雕刻手法既 有圓雕,也有浮雕和線雕。獻、昭二陵為唐初所建,制度 未定,石刻題材與乾陵以後的16陵迥然不同,獻陵的四門 各有一對石虎,內城南門之南有石犀和石華表各一對。昭
隋唐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专题讨论之四唐代石葬具研究
隋唐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专题讨论之四唐代石葬具研究目次←引言←一、唐代石葬具的发现情况←二、唐代石葬具的类型←三、唐代石葬具的使用制度←四、唐代石葬具的源流←结语引言←唐代,先秦以来的多重棺椁制度虽已消亡,但作为体现身份等级的棺椁仍然在材质、形制、尺寸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制度化特征。
其中,石葬具是较有代表性的内容。
←唐代石葬具主要包括石椁、石棺和石棺床。
←唐代石椁一般尺寸较大,结构复杂,常常饰有精美的细线刻花或彩绘,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研究主要针对唐代房形石椁的细线刻花。
←孙机对李寿墓石椁线刻仕女图、乐舞图进行过探讨,李杰梳理了唐代房形石椁的基础资料,从绘画的角度对唐代石椁的线刻人物画风格进行过研究。
←另外,程义在其专著中对关中地区唐墓石葬具有较为系统的论述。
←孙机:《唐李寿石椁仕女图、乐舞图散记》,《文物》1995年第5、6期。
←李杰:《勒石与勾描——唐代石椁人物线刻的绘画风格学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
←程义:《关中地区唐代墓葬研究》,第95-111页,文物出版社2012年。
←唐代石棺和石棺床则未引起多少关注,尤其是后者,作为墓葬中用于支撑棺椁的设施,棺床属于棺椁的附属部分。
←棺床大致在北朝开始出现,隋唐五代开始流行,一直延续至明清。
棺床的质地、造型、尺寸等往往与等级身份有一定关联,可以视为棺椁制度的一个方面。
←一、唐代石葬具的发现情况←就已发表的资料看,唐代石葬具以石椁和石棺床为主。
石棺很少见。
←石椁多为房屋建筑造型,一般称房形石椁,发现较多,有31具,←包括淮安靖王李寿墓、开国郡公郑仁泰墓、韦珪墓、房陵大长公主墓、李晦墓、契苾明墓、李福墓、燕妃墓、懿德太子李重润墓、永泰公主李仙蕙墓、章怀太子李贤墓、汝南郡王韦洵墓、韦浩墓、韦泂墓、韦沘墓、卫南县主墓、韦王页墓、韦城县主墓、韦氏墓、开国郡公薛儆墓、金乡县主墓、秦守一墓、阿史那怀道墓、←杨会墓、玄宗惠妃贞顺皇后、虢国公杨思勖墓、李宪墓、王贤妃墓、李琮墓、洛阳伊川昌营唐墓、武令璋墓等所出。
第二部分__第五讲_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可编辑)
第二部分__第五讲_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考古学通论》《考古学通论》教学体系第一部分考古学理论方法概述第二部分中国考古学第三部分国外考古第四部分专题考古第二部分中国考古第一讲中国的旧石器时代考古第二讲新石器时代考古第三讲夏商周考古第四讲秦汉考古第五讲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第六讲宋元明考古第五讲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一、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概说二、魏晋南北朝隋唐城市考古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墓葬考古四、魏晋南北朝隋唐的物质文化一、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概论(一)魏晋南北朝考古概论(二)隋唐考古概论(一)魏晋南北朝考古概论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2 、魏晋南北朝考古的特点3、魏晋南北朝考古分区研究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两晋南北朝从3世纪初三国鼎峙起直到6世纪末隋统一止,经历了近4个世纪。
若干政权割据的时间长,特别是统治集团间的掠夺混战,不仅延长了分裂局面,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同时也加速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交往和融合。
促进了边缘地带和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以后隋唐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2 、魏晋南北朝考古的特点地方特色比较浓厚是汉唐两大时代的过渡时期,过渡性比较显著。
民族融合更为显著。
等级制度更为森严。
宗教的广泛传播。
中外海陆贸易和文化交流频繁。
3、魏晋南北朝考古的分区研究中原和南方是两个主要的地区,北方和东北、新疆也都各具特点。
中原地区指南界淮河,北迄燕山,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区域;南方地区即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东北地区指辽河以东,鸭绿江以北的地区;北方地区指嫩江、辽河以西,长城以北,西迄新疆以东的广大地区;新疆地区的遗迹和遗物,主要集中在吐鲁番地区、若羌、民丰附近和库车、拜城、新和一带。
(二)隋唐时期考古概论1、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2 、隋唐考古的特点3、隋唐时期物质文化分类1、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启自隋止于五代(581-960 )。
隋唐文化是对南北朝时期文化强有力的整合。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昌盛时期,政治上统一强大,经济文化高度繁荣。
第五章 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
第二节
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墓葬
一、洛阳北魏帝陵 二、南京六朝帝陵 1.六朝(229---589年)指先后建都于建康(今南京、 丹阳、江宁一带)的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 个朝代。 2.史籍上记载,六朝时代的陵墓,属于帝后王侯的共 计71处。 3.六朝墓葬特点: (1)选址:墓葬所选之地,一般要“背倚山峰,面临 平原”。 (2)依山开凿大型墓坑,砖砌墓室(墓室壁面多嵌砌 大幅砖画)。 (3)墓前营建享堂和石刻。
(4)穿过神道,即到棂星门前,门已坍毁,现只有六个 石雕柱础。经棂星门绕孙陵岗(今梅花山)的北麓,来到 一条御河前面,从御河桥往北到方城宝顶,建筑物开始按 南北中轴线固定下来,不再变更方向。 (5)过御河桥缓坡而上约200米,迎面有一道红粉围墙, 即是明孝陵正门,称紫金城大门,正中大门上书“明孝陵” 三字 。门内,陈列着清代皇帝谒陵时留下的墨迹碑刻。 其中以御碑亭内康熙皇帝手书的“治隆唐宋”碑和乾隆皇 帝的行书诗碑最为突出。 (6)过御碑亭向北就是孝陵的主建筑“祾恩殿”,即 孝陵殿。原为重檐九楹,殿基长67.5米,宽28.5米, 有大型柱础56个,建在3层须弥座台基之上。已毁,现 存享殿为光绪年间在原地上重建。殿内挂有明太祖及马 皇后像。
六、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遗址
(一)元大都城
1.元大都是元代的都城,包括今北京市旧城的内城及 其以北部分。 2.大都城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全部夯筑而成,四面辟 有城门11座,由外城、皇城和宫城组成。 3.外城全城南北长7600米,东西长6700米,总面积约 50多平方公里。皇城位于外城南部中央。宫城在皇城 的偏东部。 5.全城的规划设计,均以汉族统治者建都的思想为主 导,遵循"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制度。
五、北宋东京 1.中国北宋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区及其周 围。 2.东京城平面呈东西略短的长方形,由内向外依次筑 有皇城、内城、外城,并筑有护城壕沟。 (1)外城(郭城、罗城)周长近30公里,城墙夯筑, 现一般埋在今地面下约4米深,底宽30米左右,高6~9 米,顶部残宽近4米。外城有12座城门,四周有护城河, 宽约40米,距今地面深11米左右。 (2)内城(阙城)是衙署、寺观和商业集中的地方。 周长9公里,南墙位于现存明清城南墙北约300米处, 北墙位于今龙亭大殿北约500米处,已探出朱雀门(内 城正门)。内城朱雀门直通外城南熏门的大道是御街, 为南北中轴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型墓葬与等级的对应关系
A型:一品以上的皇室和得到殊遇的重臣; B型:一至五品的墓制,可分为两级:一至三,四、
五品。
C型:五品以下品官的墓制; D型:庶人墓制。
这四种墓制和唐代一般仪制多分四级,即“三品 以上”、“五品以上”、“九品以上”、“流外 及庶人”的情况颇相吻合。
賻物丰厚,丧事隆重。 双室墓志文中大都有“丧事所资,随由官给,鼓吹仪仗, 送至墓所”、“荣哀所加”等记载。韦泂墓志还载“賻物 □千段,米粟五百石”,远超《通典·礼四十六·凶八》中 关于唐代关于一品官“”賻物二百段,粟二百石”的规制。
这些表明別敕葬是不同于一般制度規定的墓葬,是比品官 更高的埋葬等級,其典型特征便是使用石室、石椁及其他 石材。
石椁上的雕刻
专题一:陶俑 唐俑的类别与组合
一、俑的类别 1、镇墓类,包括人面和兽面镇墓兽、武士或天王
俑、十二生肖俑(十二时俑)晚唐墓葬中还出土 铁猪、铁牛等与道教相关的镇墓俑。南方及山西 等地盛行人首禽身、双人首蛇身等怪兽俑。武士、 天王俑通常只出在品官墓葬中,其它在凶肆可购。 2、出行仪仗类,唐初以牛车为中心的骑马乐俑、 文武骑俑、文武立俑、女骑俑及牵马牵驼俑。高 宗时仪仗和游猎俑增多,天宝时牛车俑绝迹。 3、家内侍役类。 4、庖厨明器及动物模型类。
二、俑的数量和墓葬 等级的对应关系
第 三品以上 90-600以上
一 三品以下 40-70以上
期 庶人
10
第 三品以上 70以上
二 三品以下 20-40
期 庶人
15
第 三品以上 100
三 三品以下 50-70
期 庶人
25
三、俑群的时代变化
与壁画内容变化相似,共同反映了墓主人 生前生活的变化。前期,越是品级高的墓 主人,越重视表现外出的内容。中期,则 改变成重视家居的游乐生活。晚期,突出 了镇墓守卫内容的俑类。
度,具有规范意义。这种规范,至少适用于黄河 中下游。 西安唐墓多出墓志。年代、身份明确,便于探讨 分期与类型(反映等级)问题。
程义:《关中地区唐代墓葬研究》,文物出版社,2012年。
西安唐墓的分期
第一期:高祖、太宗(618-649),承隋,唐代特 征尚未形成。
第二期:高宗至玄宗(650-756)。以712年为界分 为两段。前段是高宗、武则天时期为唐代特征的 形成;后段玄宗时期是特征的发展。
一品至三品官墓制 弧方形较方形为高。第一期从一品的郡王
也建方形墓室,第二期弧方形墓室才逐渐 在三品以上品官墓中流行,第三期更扩大 到正四品。 第三期,等级高的砖室墓墓室内空间向高 发展。罕见墓室外两侧的小龛,但在墓室 内出现了既浅又小的小龛,按方位放置十 二时。
方形单室土洞墓
四、五品以下官员的墓制,常见于一、二 期。庶人墓多用不规整的斜方形土洞,墓 室尺寸大都不超过3米。
随葬品丰富,远远超过规定,应为唐代“别敕葬”。 《唐会要·葬》:“其别勅優厚官供者,准本品數十分加三
等,不得别為華飾……(开元)二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敕: 古之送终,所尚乎俭。其明器墓田等,令于旧数内递减。 三品以上明器,先是九十事,请减至七十事……” 《大唐六典·将作·都水监》甄官署条:“凡丧葬,则供其明 器之属,别敕葬者,余供并私备。”
西 安 唐 墓 出 土 三 彩 俑 《 文 物 》
年
期
04 1
专题二、唐墓壁画
主要题材
双室墓的特征
墓室数量上的特点不仅是身份显赫的标志,还体 现出超乎一般皇室贵族和三品以上官吏的特殊礼 遇。特别是尉迟敬德、郑仁泰、苏定方、李谨行 四人的墓葬,体现了唐初“崇重今朝冠冕”, “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的等级制度新风。
多有石质葬具,是恩制特许的。 《通典·礼四十五·凶七·棺椁制》:“大唐制,诸 葬不得以石为棺椁及石室,其棺椁皆不得雕镂彩 画施户牗栏槛,棺内又不得有金玉珠宝。”
长方形单室土洞墓
原为无官品者的墓制 到第三期才出现较多的品官使用——《五
代会要》卷八《丧葬记》:“诸丧葬不得 备礼者,贵得同贱,贱不得同贵”。 中晚唐时,墓葬制度的新情况。 宦官:董楹(三品以上)使用长方形单室 土洞墓;但是,同时期的高克从、张叔遵 (宦官,从三品下)用方形单室砖墓。
李寿墓石椁
中原(两京)地区唐代墓葬
两京地区
分区 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西北地区
(1)各区唐墓特点:(依齐东方,2002) 两京模式与规范 旧传统与新制度渗透的南方唐墓 制度滞后的北方唐墓 地区时尚与两京模式结合的西北唐墓
(2)两京模式与规范(以西安地区为例,依宿白,
《文物》1995/12)
西安是唐墓最集中的地区。 京城附近的墓葬较严格地遵守当时颁布的丧葬制
中晚唐时期,墓葬形制混乱,西安地区以外也发 现了双室砖墓。河北正定大中八年(854年)成德
节度使王元逵墓有前后室、东西耳室(考古与文 物1983/1),反映出此时中央集权衰落,藩镇割
据局面已然形成。因此,这种双室墓与高宗至睿 宗时期双室墓的性质显然已完全不同了。
பைடு நூலகம்
弧方形或方形单室墓
—
初 初唐唐 高 武 天 宝
德 宗 以 后
俑 的 摆 放 位 置
唐段成式《髻鬟品》:唐高祖时有半翻髻、
反绾髻;唐玄宗时宫中有双环望仙髻、回 鹘髻、抛家髻、倭堕髻。
唐张籍诗《昆仑儿》:
昆仑家住海中州,蛮客将来汉地游。 言语解教秦吉了,波涛初过郁林洲。 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 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绵裘。
第三期:玄宗之后到唐亡(757-907),可包括肃 宗至德宗,以及顺宗以后两个阶段。特点是因循、 简化、混乱、衰落。
两京唐墓的模式是比较整齐划一的方形或 长方形单室墓(双室墓很少见),基本结 构是墓道、过洞、天井、小龛、甬道、墓 室。
类型划分的标准是墓葬平面、建筑质料 (砖,土洞)、墓室尺寸、葬具、随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