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 第34号)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保部第第34号令)
环境保护部令部令第34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已于2015年3月19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6月5日起施行。
部长陈吉宁2015年4月16日附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引起的危害,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环境安全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开展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事后恢复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按照事件严重程度,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核设施及有关核活动发生的核与辐射事故造成的辐射污染事件按照核与辐射相关规定执行。
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有关规定执行。
造成国际环境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的涉外应急通报和处置工作,按照国家有关国际合作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应当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日常工作实施监督管理,指导、协助、督促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且对环境产生重大危害的事件。
例如,自然灾害、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
这些事件可能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造成极大威胁,也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
为了响应和应对这些事件,必须制定应急管理办法,并严格执行。
应急管理基本原则•立足预防:通过加强防范和监测,尽可能避免环境事件的发生。
•快速反应:一旦出现环境事件,应当及时报告,及时采取措施应对。
•组织协调:管理部门、应急机构和社会公众应当协调一致,共同应对环境事件。
•全面保障:针对不同类型的环境事件,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全面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
紧急准备和梳理应急机制环境事件的发生往往出乎意料,因此,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该制定紧急应急预案,进行预警,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好储备工作。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应急机制,明确应急管理部门的职责、权力和操作程序,落实领导责任制,确保一旦发生意外情况,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快速响应、调配资源。
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队伍是应对环境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不同的环境事件,需要建立相应的救援队伍。
例如,对于自然灾害,需要组建救援队伍,保障被困人员的安全;对于化学事故,需要组建专业应对队伍,进行危化品泄漏的应急处置。
救援队伍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和实战演练,掌握应急处置的技能和流程。
加强信息公开和宣传教育事件的信息公开和宣传教育至关重要,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舆情监测机制。
一旦事件发生,应当在第一时间公开信息,透明度高,及时传达信息,减少谣言的扰乱,让广大公众对突发事件有充分认识和预期,减少心理恐慌。
另外,应当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公众环境保护责任感,充分发挥公众在应对环境事件中的积极作用。
结语突发环境事件必须被高度重视,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可行的应急管理办法和机制,是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必要条件。
随着国家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各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都将重视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为应对环境事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1. 引言1.1 背景突发环境事件指的是自然灾害、工业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并且具有一定影响程度的突发事件。
这些事件往往带来巨大的破坏和危害,为了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和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建立有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1.2 目的本文档旨在制定一套全面有效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以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2. 基本原则2.1 预防为主预防是最有效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手段,重点在于加强监测和预警能力,建立预防机制,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2 快速响应应急管理应保持快速响应的原则,及时调动力量、资源和设备,迅速组织应急响应行动。
2.3 综合协调应急管理需要各部门之间的紧密协作,形成合力。
要加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的协调和配合,共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2.4 公开透明应急管理应公开透明,及时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增强公众对应急管理工作的信任和理解。
3. 应急管理机构3.1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建立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协调本地区的应急工作,制定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
应急管理部门应包括指挥部、办公室、信息中心、救援队伍等。
3.2 企事业单位应急组织企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应急组织,设立应急管理岗位,负责组织内部的应急工作,包括应急演练、人员培训等。
3.3 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力量可以组织专业救援队伍,协助政府进行突发环境事件的救援和应急工作。
政府应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的参与,并提供必要的援助。
4. 预警与监测4.1 预警机制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包括灾害监测、预警发布和信息传递等环节。
相关部门应定期进行演练和技术培训,提高预警能力。
4.2 环境监测加强环境监测,及时掌握环境变化情况,为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 应急预案与演练5.1 应急预案编制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编制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应急预案,并不定期进行修订。
预案内容应包括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应急组织、任务分工、资源调配、风险评估等。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环境保护部令 第34号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已于2015年3月19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6月5日起施行。
部长陈吉宁2015年4月16日附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引起的危害,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环境安全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开展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事后恢复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按照事件严重程度,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核设施及有关核活动发生的核与辐射事故造成的辐射污染事件按照核与辐射相关规定执行。
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有关规定执行。
造成国际环境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的涉外应急通报和处置工作,按照国家有关国际合作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应当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日常工作实施监督管理,指导、协助、督促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后期评估与总结
在事件处置完成后,对整个应急 处置过程进行评估和总结,总结 经验教训,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 件的能力。
CHAPTER 05
事后处理与恢复
事故原因调查与分析
查明事故原因
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应立即 组织调查小组,对事故原因进行 详细调Biblioteka 和分析,找出事故的根 源和责任方。
综合分析
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数据进行 综合分析和研判,深入挖掘事故 原因的细节和背后的因素,为后 续的改进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案和响应机制。
应急响应的指挥与协调
建立应急指挥中心
01
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迅速成立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统一指
挥、协调和调度各方面资源。
协调各部门行动
02
协调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等,确保各方面行动
一致、高效。
加强信息沟通与反馈
03
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事件进展情况,同时向社会公众发布相关
信息,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应急处置措施
处置方案制定
风险评估
对事件可能造成的环境风险进行 评估,为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提供 科学依据。
根据现场情况和风险评估结果, 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处置方案。
处置措施实施
按照处置方案,组织专业力量实 施应急处置措施,降低事件对环 境的影响。
现场勘查
对事件现场进行详细勘查,了解 事件性质、范围和影响情况。
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 益突出,突发环境事件呈上升趋势, 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构成严重 威胁,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应对。
突发环境事件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环 境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 的事故。
环境事故应急预案修订说明-范本
《***有限公司***分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修订说明根据《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2015] 4号)要求,为加强我公司在应对各类事故、自然灾害时,采取紧急措施,避免或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厂界外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而预先制定应急工作方案,特此修订《***有限公司***分公司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
1.成立修订领导小组202x年12月,我公司成立由总经理为组长,相关职能人员为成员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修订领导小组,并邀请相关专业人员参与到具体的章节的修编工作,以保证应急预案的完整性、可行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按照《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号)要求,至少每三年需重新更新《应急预案》,同时增加了环境风险评估和环境应急资源调查等内容。
2.应急预案的修订过程概述我们先组织学习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其他同类企业的状况,识别出适用于我公司的相关内容。
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公司现有的生产设施设备、公司周边环境现状和公司的环保处理设施情况,客观分析危险因素,确定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危害程度,针对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在调查的基础上修订了环境风险评估报告和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同时客观评价本单位应急能力,掌握可利用的社会应急资源情况,制定相关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建立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企业基本情况、环境风险评价、组织机构及职责、预防与预警、信息报告与通报、应急响应与措施、后期处置、应急培训和演练。
在《应急预案》修订过程中及完成后,我们充分征求了相关环保专家意见,完善了此次《应急预案》。
根据《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2x)的技术要求对公司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进行了分级,公司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为较大环境风险-大气,环境风险等级可表示为“较大环境风险- 大气(Q2-M1-E1) v o3.突发环境应急预案公司修订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总体是依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Π3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参照《关于印发〈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环发[2010] 113号中的相关条文,总则分为修订目的、修订依据、适用范围、应急预案体系、应急工作原则五部分。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审工作指南(试行)
附件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审工作指南(试行)为指导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企业)组织评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环境应急预案),提高评审的规范性、客观性、针对性,有效发挥评审作用,按照《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备案管理办法》)规定,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规定了企业组织评审环境应急预案的基本要求、评审内容、评审方法、评审程序,并附有评审表等表格,供企业和评审人员参考。
1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需要备案的企业组织对其环境应急预案及相关文件的评审。
2 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号);《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办函〔2014〕119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号);《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环办〔2014〕34号);《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环办〔2010〕10号);《尾矿库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环办〔2015〕48号);《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指南(试行)》(环境保护部公告2016年第74号);《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编制应急预案指南》(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7年第48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试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 环境应急预案企业为了在应对各类事故、自然灾害时,采取紧急措施,避免或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厂界外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探讨
INTERPRETA TION区域治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探讨江苏清淮环保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郑毅摘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管理手段,对企业环境风险的防范,减少风险的发生以及发生后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应急预案起步较晚,且环境风险不易于定量分析,相关的技术导则配套数量也远低于环境影响评价,在应急预案的风险评估中对环境影响评价中风险评价技术上的依赖较大。
本文结合作者在环境影响评价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中的实际工作经验,对突发环境事件应预案编制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风险评价;环境影响评价中图分类号:X8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7-0061-0001一、到底什么企业才要需要做应急预案?以下是几个应急预案主要的文件中对于适用范围的规定:(1)《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环办[2014]34号)中规定风险评估对象为生产、存储、使用或释放涉及(包括三废和中间产物)附录B(注:此附录已被HJ941-2018取代)中的化学物质(简称环境风险物质)以及其他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化学物质的企业。
(2)《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1](HJ941-2018)中规定该标准适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分级。
适用对象为涉及生产、使用、加工、释放或储存附录A中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的企业。
(3)江苏省《企事业单位和工业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DB32/ T3795-2020)则规定该标准适用的对象为涉及生产、使用、加工、存储或释放环境风险物质的企事业单位或工业园区。
根据以上文件不难看出,是否编制应急预案,取决于是否涉及“风险物质”,而“风险物质”则目前是按照HJ941-2018来认定,在实操层面可以认为附录A中不涉及的物质可不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2018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解读-推荐word版 (5页)
2018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解读-推荐word版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解读《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解读《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于201X年3月19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审议通过,以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印发公布,自201X 年6月5日起施行。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将进一步明确环保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定位,从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4个环节构建全过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规范工作内容,理顺工作机制,并根据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特点和需求,设置了信息公开专章,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媒体监督作用。
一、制定《办法》的背景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重化工行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工业布局不够合理,加之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当前的环境安全形势面临严重挑战,环境应急管理形势严峻。
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发环境事件频发。
“十一五”以来,环境保护部直接调度处置900多起突发环境事件,派出工作组现场指导协调地方处置93起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或敏感事件。
一些突发环境事件动辄威胁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的饮用水安全。
环境安全隐患和突发环境事件呈现出高度复合化、高度叠加化和高度非常规化的趋势。
二是环境风险十分突出。
根据环境保护部201X年、201X年对石油加工、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等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检查及化学品检查数据,并综合201X年、201X年全国环境安全大检查情况,全国。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已于2015年3月19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6月5日起施行。
部长陈吉宁2015年4月16日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引起的危害,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环境安全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开展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事后恢复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按照事件严重程度,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核设施及有关核活动发生的核与辐射事故造成的辐射污染事件按照核与辐射相关规定执行。
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有关规定执行。
造成国际环境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的涉外应急通报和处置工作,按照国家有关国际合作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应当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日常工作实施监督管理,指导、协助、督促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
2023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2023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一、总则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突发环境事件频发,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严重威胁。
为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生态环境稳定,制定本办法。
二、应急管理机构的职责和组织体系1. 中央应急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政策和规划,承担统一指挥、协调和核查的职责。
2.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本地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方案,组织指导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3. 相关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参与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积极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
4. 突发环境事件指挥部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的核心组织,负责指挥、协调、核查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工作。
三、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1. 突发环境事件预警系统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网络预警系统,提高预警准确度和时效性。
2. 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库,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互通共享预案,确保应急处置工作能够迅速有效进行。
3. 加强应急人员培训,提高应急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专业水平。
4.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应急物资的及时供应。
四、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1. 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人员投入到应急处置工作中。
2. 加强突发环境事件的现场指挥,并确保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畅通。
3.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影响范围、扩散趋势等进行准确评估,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和警示。
4. 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对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治理。
五、应急后续工作和评估1. 突发环境事件事后评估,对应急处置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应急工作提供参考。
2. 加强事后监管,对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区域进行监测和长期跟踪,对环境问题和生态恢复进行监督。
3. 加强应急知识普及,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保持冷静并正确应对。
工贸企业应建立的环保管理制度
7.污染物排放定期报告制度
《关于开展火电、造纸行业和京津冀试点城市高架源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的通知》(环水体〔2016〕189号),2016年12月28日印发
从2017年7月1日起,现有相关企业必须持证排污,并按规定建立自行监测、信息公开、记录台账及定期报告制度。
工贸企业应建立的环保管理制度
1.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主席令第9号),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四十二条第二款: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2.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自2015 年6 月5 日起施行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5号),2016年11月24日印发
第6章第1节:
加强风险评估与源头防控。完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制度,推进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类分级管理,严格重大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企业监管。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制度
《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办法》(环发〔2008〕6号),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清洁生产审核验收评分表》规定,健全了企业清洁生产管理制度,相关方案落实到管理规程、操作规程、作业文件、工艺卡片中,融入企业现有管理体系。
14.危险废物管理制度
《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指标体系》(环办〔2015〕99 号),2015年10月21日印发
主要包括危险废物识别标志设置情况,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制定情况,危险废物申报登记、转移联单、经营许可、应急预案备案等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事故应急池设置要求
事故应急池设置要求对于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事业单位应配套事故废水收集和应急储存设施,国家的要求是明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八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在应急状态下应当采取隔离等应急措施,防止水污染物进入水体。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第九条明确:企业事业单位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措施包括有效防止泄漏物质、消防水、污染雨水等扩散至外环境的收集、导流、拦截、降污等措施。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 69-2018)要求:建设项目应设置事故废水收集(尽可能以非动力自流方式)和应急储存设施,以满足事故状态下收集泄漏物料、污染消防水和污染雨水的需要。
下面来详细介绍一下规范标准中有关事故应急池的设置要求和各行业废水治理(处理)技术规范中对事故应急池的相关要求一、《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 69-2018)二、《石油库设计规范》(GB 50074-2014)石油库漏油及事故污水收集池有效容量设置要求如下:库区内应设置漏油及事故污水收集系统。
收集系统可由罐组防火堤、罐组周围路堤式消防车道与防火堤之间的低洼地带、雨水收集系统、漏油及事故污水收集池组成。
一、二、三、四级石油库的漏油及事故污水收集池容量,分别不应小于1000m³、750m³、500m³、300m³;五级石油库可不设漏油及事故污水收集池。
漏油及事故污水收集池宜布置在库区地势较低处。
漏油及事故污水收集池应采取隔油措施。
在防火堤外有易燃和可燃液体管道的地方,地面应就近坡向雨水收集系统。
当雨水收集系统干道采用暗管时,暗管宜采用金属管道。
雨水暗管或雨水沟支线进入雨水主管或主沟处,应设水封井。
三、《事故状态下水体污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要求》(Q/SY 1190-2013),事故缓冲设施总有效容积计算公式如下:四、《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 50483-2009),化工企业应急事故废水池有效容积计算公式如下:五、各行业废水治理(处理)技术规范中对事故应急池的相关要求1.医院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29—2013)2.采油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41-2014)3.制革及毛皮加工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03-2010)4.电镀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02-2010)5.酿造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575-2010)6.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技术规范(试行)(HJ 564-2010)7.染料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36-2013)8.饮料制造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48-2015)9.味精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30-2013)10.制糖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18—2012)11.纺织染整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471-2009)。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是指在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稳定,采取的一系列应急管理措施和制度。
首先,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中,应明确突发环境事件的分类和级别,对不同类型和级别的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方案。
其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应规定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明确协同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确保各相关部门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应急响应和处置工作。
第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应规定应急物资的储备和调配机制,保障在应急情况下能够提供足够的物资支持。
第四,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应规定信息发布和宣传工作的机制,确保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应急信息,加强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能力。
最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还应规定事后评估和调查工作,对应急响应和处置工作进行总结和改进,提升应急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总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能够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帮助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应急响应和处置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和影响。
第 1 页共 1 页。
加油站突发环境应急预案编制说明
包头宏源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土右加油站项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说明包头宏源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土右加油站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说明包头宏源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二〇一八年三月包头宏源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土右加油站项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说明前言为了建立健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机制,提高包头宏源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土右加油站项目应对环境污染事件能力,防止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并能在发生事故后,通过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扩展,将事故损失和社会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护当地环境和水资源安全,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公司有关规定以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内蒙古自治区突发环境和生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包头宏源石油有限责任公司编制了本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本应急预案阐述了预案适用范围与事件分级,明确了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预防与预警机制、应急处置、应急保障、预案监督与管理等要求,用于指导包头宏源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土右加油站项目突发环境事件的响应、救援等应急管理工作.《包头宏源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土右加油站项目突发环境应急预案》由包头宏源石油有限责任公司综合办公室组织编制.本预案经包头宏源石油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相关专家、各部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评审,结论切实可行,能够指导本公司应急队伍处置公司内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审议通过,现正式发布。
包头宏源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土右加油站项目负责人(签字)包头宏源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土右加油站项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说明1编制依据说明1。
1编制目的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进一步规范企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工作,明确事故处理过程中公司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分工,提高对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救援和协同作战能力,保障企业员工和企业周边民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最大限度的减少企业的环境风险,保护生态环境,杜绝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提高公司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能力,保证公司职工生命财产安全,降低事故损失。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HB-13)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某某公司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积极响应重污染天气下环保部门对企业的管理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所有部门。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三条公司安全环保委员会负责监督、检查、指导各部门的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按照分层分级负责的原则,保障环境应急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第四条安全环保部应根据公司实际建立环境应急管理制度,制定突发环境应急预案、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一厂一策”实施方案。
第三章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要求第五条各部门应当在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按规定执行备案,安全环保部对已经备案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每三年进行回顾性评估,出现《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中第十二条规定的情形时,要及时修订后重新备案。
第六条各部门、班组应开展对应层级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培训,如实记录培训情况。
公司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培训由安全环保部组织开展。
第七条安全环保部应当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配备相应的应急物资及装备,建立使用台账,定期检查和维护,使其处于良好的状态。
第八条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要求,安全环保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公司级应急演练;各部门、班组应每季度组织一次部门级、班组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应当对演练结果进行评估,撰写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
第九条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和救援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有利于防止或挽救突发环境事件、有利于提高应急准备、应急响应效率的措施纳入预案。
第十条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公司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应对有关责任人员视情节和危害后果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不认真履行环境相关法律、法规,而引发环境事件的;(2)不按照规定承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准备义务的;(3)不按规定报告突发环境事件真实情况的;(4)拒不执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不服从命令和指挥,或在事件应急响应时临阵脱逃的;(5)盗窃、贪污、挪用环境事件应急工作资金、装备和物资的;(6)阻碍环境事件应急工作人员执行任务或进行破坏活动的;(7)散布谣言,扰乱救援秩序的;(8)其它对环境事件应急工作造成危害行为的。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是指针对突发环境事件,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应急管理措施和规定,旨在保障公众的安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1.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包括组织机构、工作程序、应急资源和协作机制等。
2.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紧急程度和影响范围,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并组织人员进行救援、善后和恢复工作。
3.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资源的调配: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需要,调配物资、设备和人员进行紧急救援和灾后恢复工作。
4.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定期组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
5.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的发布和通报:及时发布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和通报,向公众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避免谣言的传播。
6. 突发环境事件事后评估和总结: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发现问题并改进应急管理措施。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的目的是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减少突发环境事件对公众和环境的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 1 页共 1 页。
环境突发事故的应急管理办法
环境突发事故的应急管理办法1. 引言本文档旨在详细阐述我国在环境突发事故应急管理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环境突发事故是指由于自然灾害、事故、泄漏、污染等不可预见因素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和人身财产损失的事件。
为了减轻环境突发事故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应急管理办法。
2. 组织架构在环境突发事故应急管理中,国家生态环境部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形成了分工明确、协调有序的组织架构。
- 国家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全国环境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案制定、应急资源调配、应急处理指导等工作。
- 地方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应急资源储备、应急处理等工作。
- 企事业单位:负责本单位的的环境风险评估、预防措施落实、事故初期应对等工作。
- 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应急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协助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进行事故应对。
3. 预防措施环境突发事故的预防是应急管理的首要任务。
预防措施包括:- 环境风险评估:对可能引发环境突发事故的风险源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
- 预防设施建设:加强污染防治设施、监测预警设施、应急处理设施等建设,提高防范能力。
- 法规标准制定:制定和完善环境污染防治、事故应急等相关法规和标准,强化法治保障。
- 应急知识普及:广泛宣传应急知识,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4. 应急响应流程环境突发事故的应急响应流程包括:1. 事故报告:发现环境突发事故后,事故发生单位应立即上报地方政府和生态环境部门。
2. 初步核实:地方政府和生态环境部门接到报告后,进行初步核实,确定事故等级和影响范围。
3. 启动应急预案:根据事故等级和影响范围,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
4. 应急资源调配:调动应急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开展事故救援和环境修复。
5. 现场处置:组织专业应急队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扩散,减轻环境影响。
6. 信息发布:及时、准确、全面发布事故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保护部令部令第34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已于2015年3月19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6月5日起施行。
部长陈吉宁2015年4月16日附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引起的危害,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环境安全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开展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事后恢复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按照事件严重程度,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核设施及有关核活动发生的核与辐射事故造成的辐射污染事件按照核与辐射相关规定执行。
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有关规定执行。
造成国际环境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的涉外应急通报和处置工作,按照国家有关国际合作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应当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日常工作实施监督管理,指导、协助、督促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
相邻区域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开展跨行政区域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合作,共同防范、互通信息,协力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第六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履行下列义务:(一)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二)完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措施;(三)排查治理环境安全隐患;(四)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备案、演练;(五)加强环境应急能力保障建设。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法进行处理,并对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
第七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的宣传和教育,鼓励公众参与,增强防范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知识和意识。
第二章风险控制第八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确定环境风险防范和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措施。
第九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和技术规范,完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措施。
前款所指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措施,应当包括有效防止泄漏物质、消防水、污染雨水等扩散至外环境的收集、导流、拦截、降污等措施。
第十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档案,及时发现并消除环境安全隐患。
对于发现后能够立即治理的环境安全隐患,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消除环境安全隐患。
对于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治理,可能产生较大环境危害的环境安全隐患,应当制定隐患治理方案,落实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现场应急预案,及时消除隐患。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要求,开展本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工作,分析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提高区域环境风险防范能力。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企业事业单位环境风险防范和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抽查或者突击检查,将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且整治不力的企业信息纳入社会诚信档案, 并可以通报行业主管部门、投资主管部门、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以及有关金融机构。
第三章应急准备第十三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在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按照分类分级管理的原则,报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突发环境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制定本部门的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应当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撰写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问题,并根据演练情况及时修改完善应急预案。
第十六条环境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建议本级人民政府依法及时公布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收集系统,通过“12369”环保举报热线、新闻媒体等多种途径收集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并加强跨区域、跨部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交流与合作。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环境应急值守制度,确定应急值守负责人和应急联络员并报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第十九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培训纳入单位工作计划,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建立培训档案,如实记录培训的时间、内容、参加人员等信息。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从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
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以及具备条件的市、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设立环境应急专家库。
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加强环境应急处置救援能力建设。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配备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和装备,提高重点流域区域水、大气突发环境事件预警能力。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建立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库,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设立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储备必要的环境应急装备和物资,并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第四章应急处置第二十三条企业事业单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突发环境事件时,应当立即启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采取切断或者控制污染源以及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事发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应急处置期间,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服从统一指挥,全面、准确地提供本单位与应急处置相关的技术资料,协助维护应急现场秩序,保护与突发环境事件相关的各项证据。
第二十四条获知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后,事件发生地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规定的时限、程序和要求,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五条突发环境事件已经或者可能涉及相邻行政区域的,事件发生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通报相邻区域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向相邻区域人民政府通报的建议。
第二十六条获知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后,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立即组织排查污染源,初步查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污染物质及数量、周边环境敏感区等情况。
第二十七条获知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后,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开展应急监测,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监测结果。
第二十八条应急处置期间,事发地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事件信息的分析、评估,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和建议报本级人民政府。
第二十九条突发环境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事发地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停止应急处置措施。
第五章事后恢复第三十条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总结、评估应急处置工作情况,提出改进措施,并向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影响和损失等评估工作,并依法向有关人民政府报告。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开展事件调查,查清突发环境事件原因,确认事件性质,认定事件责任,提出整改措施和处理意见。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参与制定环境恢复工作方案,推动环境恢复工作。
第六章信息公开第三十四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采取便于公众知晓和查询的方式公开本单位环境风险防范工作开展情况、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演练情况、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及处置情况,以及落实整改要求情况等环境信息。
第三十五条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认真研判事件影响和等级,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信息发布建议。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职责范围内向社会公开有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的规定和要求,以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演练情况等环境信息。
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环境事件进行汇总分析,定期向社会公开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级别,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应急处置概况等信息。
第七章罚则第三十七条企业事业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导致发生突发环境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已有相关处罚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企业事业单位未按要求执行停产、停排措施,继续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实施查封、扣押。
第三十八条企业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一)未按规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工作,确定风险等级的;(二)未按规定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档案的;(三)未按规定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的;(四)未按规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培训,如实记录培训情况的;(五)未按规定储备必要的环境应急装备和物资;(六)未按规定公开突发环境事件相关信息的。
第八章附则第三十九条本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本办法自2015年 6月5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