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小故事

合集下载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历史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在现代历史教学中,需要年轻的教学方式,而一直作为传授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之一的历史故事,在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便承担着传播年轻教学方式的使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篇一:楚庄王纳谏公元前620xx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即位。

这位新君自登基以来,根本不理朝政,白天打猎,晚上喝酒,每日轻歌曼舞,沉浸宫闱。

他还下了一道命令:谁敢进谏,就杀了谁。

这样一混就是三年。

楚庄王手下有一位名臣,名字叫伍举,他实在看不下去楚庄王的所作所为,决心去见楚庄王。

当时,庄王正和郑妃等美女调笑,见伍举进来,理也没理。

伍举走上前,对他说:“大王,有人让我猜一个谜,可我猜不着。

我知道大王高才多艺,特来请大王赐教。

”楚庄王一听,很感兴趣,就坐直身子,问道:“你说来听听。

”伍举说:“有一种鸟,在大山上,三年不飞不鸣,这是什么鸟呀?”楚庄王听后,爱理不理地说:“伍举,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我知道你的意思,你回去吧。

”然而几个月过去了,楚庄王不但没有改掉缺点,反而变本加厉了。

这个时候,有一个大臣名字叫苏从的,下定决心,冒死入宫进谏。

楚庄王问他:“你知道我下过死令,难道你不想活了吗?”苏从说:“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够听我的意见,让我去死也心甘情愿!”楚庄王听后很受震动。

从此,他的态度转变了,停止了荒淫奢靡的生活,全力用心在朝政上。

他调走了一批奉承拍马的人,重用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等人,让他们帮助自己处理日常政务。

很快,楚国上下,气象一新。

也是这一年,楚国出兵灭了庸国。

几年之内,楚国又出兵,讨伐宋国,俘获战车五百乘,大大加强了楚国的军事实力。

楚庄王不仅在国内大事上能听从大臣们的正确意见,对外攻谋上,也常采纳合理化建议。

楚庄王20xx年的时候,楚国出兵讨伐陈国,杀死了陈国弑君的臣子夏徵舒。

陈破之后,楚国索性把陈国划入自己的版图,使之成为自己的一个县。

春秋战国时期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许多令人感慨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更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品德和智慧。

其中,有些故事至今仍被人传颂,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精彩故事。

故事一,管仲与齐桓公。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桓公聘请了管仲为相国。

管仲治理国家,使齐国强盛起来。

有一次,齐桓公想要用兵攻打邻国晋国,管仲劝阻说,“晋国人民团结一心,国家富有强大,我们不宜轻举妄动。

”齐桓公不听管仲的劝告,结果遭到了失败。

管仲在战败后再次劝谏齐桓公,说,“如今我们应该改善国内政策,提倡农耕,加强国家实力。

”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齐国因此得到了繁荣。

从此,管仲与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一对著名的忠臣贤相。

故事二,孟尝君与齐国。

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想要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对抗齐国,于是派遣使者前往楚国、鲁国和魏国寻求联盟。

而孟尝君则是齐国的大臣,他设法说服了楚国、鲁国和魏国与齐国结盟,使齐国得以化解了危机。

孟尝君的智慧和谋略为齐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使他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代名臣。

故事三,孟子与齐国。

孟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曾在齐国担任过官职。

有一次,孟子在齐国游说,劝说齐国国君要善待百姓,尊重礼仪。

他还说,“国君应该像太阳一样,光明磊落,让百姓安居乐业。

”齐国国君听后深受启发,开始改善国内政策,使得国家逐渐繁荣昌盛。

这些故事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云变幻,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和品德。

这些故事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启迪着我们的人生。

让我们铭记这些故事,传承其中的智慧,使之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

春秋战国历史的小故事儿童

春秋战国历史的小故事儿童

春秋战国历史的小故事儿童长长时间以前,有一个古老而神奇的中国时代,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代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其中有一些小故事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回忆。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些精彩的故事吧!故事一:《孔子的修养》在这个时代,有一位名叫孔子的智者。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通过读书和修养,可以让人变得更加智慧和有魅力。

孔子出生于贫寒的家庭,但他却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他经常捧着书籍坐在柳树下,一边读书一边修身养性。

他不仅学习经典文化,还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孔子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他通过多年的学习和修行,获得了很高的声望。

他的智慧和仁爱让他成为许多学生的楷模。

他的教导被传承了几千年,直到今天仍然深受人们的尊敬和借鉴。

故事二:《战国七雄的较量》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分裂成了七个小国,它们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和秦国。

这些国家之间进行了很多庙堂之上和战场之上的较量,其中有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其中一个故事是关于赵国和秦国之间的战争。

赵国和秦国都是强大的国家,他们之间的战争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

最后,赵惠文王在战斗中被围困在了一个山谷中,被秦军围困。

面对绝境,赵惠文王没有放弃,而是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

他下令将国家的粮食都烧掉,让秦军以为他们没有多余的粮食了。

秦军听说后,认为赵国已经没有了抵抗的能力,于是撤军了。

通过这个聪明的计谋,赵惠文王成功地保住了赵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战争中,智慧和策略比军队的数量更为重要。

故事三:《齐国的勇士》在齐国,有一个叫做孟尝君的人,他以勇敢和聪明而著称。

他曾经在一场战斗中,以少胜多,击败了一个强大的敌人。

孟尝君很善于观察,他发现对方的将军常常在战斗时使用一种特殊的战术。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计策,以应对对方的战术。

在战斗中,孟尝君骑着战马前进,用弓箭射中了对手的马掌。

对手的马失去了平衡,他们的战术就无法继续了。

最终,孟尝君利用这个机会,击败了对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观察和判断能力在战斗中非常重要。

春秋战国故事

春秋战国故事

春秋战国故事历史内容丰富,知识繁多而复杂,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有好的记忆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春秋战国故事篇一:范雎远交近攻计公元前270 年,秦国穰侯魏冉正要发兵攻打齐国的时候,秦昭襄王接到一封信,上书人说有紧急事要亲见秦王。

秦昭囊王即位后,因为太极都被太后和魏冉操纵了,很不得志而郁郁寡欢,很想得到有识之士的帮助,来摆脱太后和魏冉的控制,所以立即答应在离宫召见这位上书的人。

当秦昭襄王按的乘车到离宫去的时候,半路上有一个大汉挡着不肯避让。

“大王来了!”秦王的侍从大声吆喝着。

“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我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从没听说有什么大王呀!”挡道的大汉高声叫嚷着。

这几句话被车内的秦昭襄王听见了,知道这位大汉不是等闲之辈,赶忙下车,扶起大汉,好言好语一问,才知道此人就是上书的范雎(?—前255年)。

秦昭襄王把范雎请到离宫里,让左右退出,诚恳地请教治国之策,不论太后、穰侯,还是自己的失误,都可以直说。

范雎刚才不肯让道,是用来试探秦王诚意的,现在看见大王确实至诚至恳,就一针见血地说:“秦国的军事力量足以征服诸侯,可是20xx年来并没有什么进展,这不能不说是掌握秦国大权的太后和穰侯不愿真心为秦国出力,而大王在策略上也有失偏颇呀!”秦昭襄王点点头,地问道:“先生说的都是实话,请你详细地分析给我听听好吗?”范雎说:“太后和穰侯专权的事,我们以后再细谈。

这次单说大王失策的事。

眼下穰侯不是正要出兵攻打齐国吗?可是齐国离秦国很远,中间隔着韩、魏两国。

大王即使把齐国打败了,也没法把齐国和秦国连接起来,齐国还有得而复失的危险。

最好的策略是远交近攻,把齐国暂时起来,先把临近的韩国、魏国拿到手,再发兵攻齐,齐国就容易攻下了。

”秦昭襄王十分赞赏范雎制定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就拜他为客卿。

几年后,又撤了穰侯的职,剥夺了太后参政的权力,于是正式任命范雎为丞相。

从此,秦昭襄王如鱼得水。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争和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历史故事丰富多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更展现了人们的智慧和勇气。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些春秋战国历史故事吧。

故事一,管仲与齐桓公。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与管仲是一对出生入死的好朋友。

管仲是一个智慧过人的谋士,他和齐桓公一起推行变法,使得齐国的国力大增。

有一次,齐桓公因病而卧床不起,管仲便用一块石头来代替齐桓公,让所有前来朝见的宾客都向石头行礼,以此来维护齐桓公的威严。

齐桓公病愈后,听闻此事,十分感动,对管仲说,“我之于卿,岂独如此!”从此,齐桓公对管仲更加信任和重视。

故事二,孟尝君与荆轲。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贤明的君主孟尝君,他善于用人,善于治国。

有一天,一位名叫荆轲的刺客前来刺杀孟尝君,但孟尝君却对他说,“你为何要来刺杀我?我愿意重用你,让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孟尝君的宽容和智慧感动了荆轲,他最终放弃了刺杀孟尝君的念头,成为了孟尝君的得力助手。

故事三,孟子与梁惠王。

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孟子,他曾与梁惠王有过一段著名的对话。

梁惠王问孟子,“人民为什么不困于饥饿?”孟子回答说,“因为有父慈母爱,有兄友弟恭。

”梁惠王再问,“国君为什么不困于饥饿?”孟子回答说,“因为有忠臣良将,有能者智者。

”这段对话反映了孟子对人民和国君的理想化关怀,以及对政治智慧的思考。

故事四,韩非子与李斯。

战国时期,韩非子和李斯都是著名的法家思想家,他们曾经是同窗好友。

但后来,由于政治立场的分歧,他们反目成仇。

韩非子曾经说过,“李斯以法治国,必然乱国。

”而李斯也对韩非子进行了抨击。

这段故事反映了战国时期思想家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思想碰撞。

以上就是一些春秋战国历史故事,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更展现了人们的智慧和勇气。

这些历史故事,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

20个春秋战国的小故事

20个春秋战国的小故事

20个春秋战国的小故事1、图穷匕见: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

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

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

秦王大惊,猛地挣脱。

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2、卧薪尝胆:春秋末期,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喂了三年茯茶马,吃了大苦头。

越王勾践受尽屈辱。

回国后,他决心报国,为国报仇。

他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雇用人才,自己参加劳动,坚持睡在柴火上。

他每顿饭前都要尝一尝苦胆。

十年重逢,十年教训,吴终于被灭。

3、问鼎中原:相传在推行霸权的过程中,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派出使节询问九鼎的大小。

丁象征王权,获胜,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了楚国。

楚成王收留了他,款待他。

他许诺,如果楚谨发生战争,晋军将从三家(一家三里)撤退。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

晋国支持宋楚之争,两军在城濮相遇。

重耳避开了,诱敌深入并取得了胜利。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战国时期,赵国的两位重臣廉颇和蔺相如因屡建功勋,被赵王封为郭襄。

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武功盖过了嘴巴。

蔺相如为了国家,多次避开廉颇。

春秋战国著名故事

春秋战国著名故事

春秋战国著名故事那我给你讲几个春秋战国超有趣的故事。

一、晏子使楚齐国的晏子那可是相当聪明。

有一次他出使楚国,楚国的国君和大臣们就想捉弄他,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嘛。

楚国让人在大门旁边开了个小门,想让晏子从小门进去。

晏子多机灵啊,他就说:“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呢,我今天出使的是楚国,不应该走这个门吧。

”楚国人一听,这是在骂我们呢,没办法只能让他从大门进去了。

见到楚王之后,楚王又故意问:“齐国没人了吗?怎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呢?”晏子回答说:“我们齐国啊,人多得很。

大伙要是把袖子都张开,那能遮天蔽日;大伙要是都挥洒汗水,就像下雨一样。

不过呢,我们齐国派遣使者是有规矩的,那些有才能的人就被派到有贤明君主的国家,像我这样没啥才能的,就只能到楚国来啦。

”这一番话又把楚王噎得够呛。

后来,楚王安排士兵押着一个犯人经过,故意说这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晏子就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叶子看起来差不多,但是果实的味道可差远了。

这齐国人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难道是楚国的水土让他变成这样的吗?”楚王被说得是哑口无言,只能赔笑,再也不敢小瞧晏子了。

二、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还没当上国君的时候,在外面流亡了很多年。

有一次他到了楚国,楚成王对他特别好,把他当作贵宾招待。

楚成王就问重耳:“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当上国君,怎么报答我呢?”重耳说:“要是真有那么一天,要是晋国和楚国打仗了,我就命令晋国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是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

”后来重耳真的回国当了国君。

晋国和楚国之间因为一些利益冲突,就发生了战争。

重耳可没有忘记自己当初的承诺,在战场上,晋国军队真的就后退了九十里。

楚国的军队以为晋军害怕了,就一股脑地追了上去。

哪知道这是晋国的计谋啊,晋军在城濮这个地方设下了埋伏,把楚军打得大败。

这就是有名的城濮之战,“退避三舍”这个成语也就流传了下来。

三、纸上谈兵赵国有个叫赵括的年轻人,他可是个军事理论的高手。

他老爸赵奢是赵国很有名的将领。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_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充满着各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历史事件和故事。

以下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悠久的历史。

故事一:孟母三迁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孟子,他的母亲非常注重教育。

为了让孟子接受更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次迁往更好的地方。

据记载,孟母最初居住在一个小村庄,但她觉得那里的环境和教育资源都比较差,于是她带着年幼的孟子搬到了一个邻近城市。

然而,她觉得那里仍然不能给孟子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于是又搬到了一个名叫曲阜的地方。

在曲阜,孟子得到了更好的教育,他后来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故事二:楚国破釜沉舟战国时期,楚国和秦国一直处于互相争夺领土的局面。

秦军围困楚国都城郢城多年,楚王躲在内城中不见外敌,国内局势岌岌可危。

面对危机,楚国将领项燕提出了“破釜沉舟”的计策。

项燕带领楚军在河边猛烈攻击秦军,并将船只和釜甑都砸碎,表示此战只能取胜,无路可退。

这一壮举激励了楚军的战斗士气,最终击败了秦军,挽回了楚国的局势。

故事三:晋楚之间的九合诸侯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是两大强国,长期争霸。

齐国君主醉翁以文学才华而著称,他在晋楚交战之际提出九合诸侯的策略,通过外交手段将其他国家纳入联盟,共同抗衡晋楚。

这一策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得楚国和其他国家形成了紧密的联盟,最终使晋国遭受挫折,势力逐渐减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交手段的运用在战争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故事四:齐桓公的变法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桓公推行了一系列变革,称为“齐桓公的变法”。

他废除了世袭制,改为任贤制,使得国家重用人才,并打破了封建体制的束缚。

此外,齐桓公还积极推行农业发展,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他的变法为齐国的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上故事只是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历史事件的一部分,这些事件和故事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教训。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和战争,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培养出了许多伟大的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

下面将为您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带您回顾那段激荡的历史。

一、屈原投江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诗人屈原。

他忠诚为国,劝谏君主,但遭到内外交困。

最终,屈原被诬陷,被楚怀王贬至汨罗江,心灰意冷之下,他投江自尽。

这一故事成为了后来端午节的由来,人们以纪念屈原的忠诚与不屈的精神。

二、孟子三问卫灵公战国时代的孟子被誉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有一次,他担任卫国的宰相,希望通过改革治理,挽救国家的衰败。

然而,他的改革提案遭到了卫灵公的反对。

为了劝说国君,孟子连续提出了三个问题,分别是“天下之至治者是谁?”、“君之所以为君者是谁?”、“臣之所以为臣者是谁?”。

卫灵公最终明白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并接受了孟子的建议,国家得到了改观。

三、庄子梦蝶战国时代,庄子是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他提出了许多超越现实的思考。

庄子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飞翔在花丛中,感受到了蝴蝶的自由和快乐。

当庄子醒来后,他开始思考,他不确定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他和他梦到的蝴蝶究竟有何不同?这个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实和梦境、存在和虚妄的深入思考。

四、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是一个聪明有志向的女性。

她认为居住的环境影响着她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因此她在孟子很小时,三次迁居寻求更好的教养条件和学习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人们要注重教育环境,为子女的成长提供最好的条件。

五、郑国渠战国时期,魏国欲战秦国。

苏秦和张仪两次游说魏国,但都因无法说服魏国君主而失败。

最后,李悝出面向魏国君主推荐修建“郑国渠”的计划,成功说服了魏王,魏国果断修建了郑国渠。

该渠不仅解决了国内水患,而且发展了农业,使得魏国逐渐强大起来。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有时候需要找到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才能达到目的。

以上这些故事只是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历史故事中的一小部分,这些故事有的让人感慨万分,有的探讨了人生的哲学与智慧,有的寄托了人们对于自由和爱国的热爱。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历史上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故事,其中有些悲壮,有些激动人心。

下面就为大家讲述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1. 孟尝君刺客事件在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田文的贵族,他得知自己的两个儿子不是亲生的,于是派人暗杀了自己的两个儿子。

此事被齐国的明君孟尝君得知后,孟尝君决定为田文的两个儿子复仇。

他找到了刺客将田文刺杀,然后又找到了一个叫喜连哥的刺客将杀害田文两个儿子的刺客也刺杀了。

这个故事反映了孟尝君对正义的坚持和对百姓的关怀。

2. 韩非子与李斯的相遇韩非子和李斯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有一次,韩非子和李斯在赵国相遇,李斯说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并向韩非子发起了挑战。

韩非子回答道:“君治百姓如治沼泽,不可以举激坤,但令其培之既繁,而水患竭矣。

”李斯听后,不禁感叹:“了不起!”这个故事反映了韩非子和李斯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之处,也体现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尊重。

3. 白起与王翦的兵法比拼白起、王翦都是秦国的名将,他们在战国时期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有一次,两人在秦王的面前辩论兵法,白起说:“战争应该迅猛果断,才能速胜。

”王翦认为:“战争应该先设局,精心策划才能取胜。

”秦王听后,下令两人各领兵三千,进行实战较量。

最终,白起以迅猛果断的战法取胜,但王翦也因其严密的计谋而获得了秦王的赞赏。

这个故事展示了白起和王翦在兵法上的不同见解,也表现了两人的智谋和勇气。

4. 孟子与荀子的辩论孟子和荀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们在道德伦理、政治理论等方面有着不同观点。

有一次,孟子和荀子在齐国相遇,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性本善,要以仁义为中心,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严刑峻法,以约束人性的恶。

这场辩论激烈而深刻,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的多样性。

5. 孙膑与庞涓的兵法较量孙膑和庞涓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他们曾在齐国为齐王效力。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充满了战争、纷争和政治斗争。

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故事发生在这个时期,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轨迹。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个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历史故事。

故事一:《孔子与他的弟子》孔子,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四处游历,寻找一位希望能够学习他思想的统治者。

然而,许多贵族都不理解他的观点,拒绝接纳他。

但是,有一些年轻人被他的思想所吸引,成为了孔子的弟子。

孔子的弟子们听从他的教导,追随他四处游历,并将他的思想传播给后世。

故事二:《齐桓公与管仲》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而管仲则是他的忠诚的大臣。

管仲是一位智勇双全的人,他帮助齐桓公治理国家,使齐国的经济繁荣起来。

他们两人共同致力于齐国的改革和发展。

通过他们的努力,齐国成为了当时东方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故事三:《荀子与孟子的辩论》荀子和孟子是春秋时期的两位著名哲学家。

他们的思想观点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他们经常进行辩论来探讨问题。

他们的辩论主要集中在如何治理国家和社会伦理方面。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严厉的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孟子则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只要教育得当,人们就能够发挥正面的品德。

他们的辩论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思想界,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事四:《霸王别姬》霸王项羽和舞姬虞姬的故事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项羽是一个被封为霸王的战士,他与虞姬相爱并承诺永不分离。

然而,命运却让他们最终分道扬镳。

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背景下,虞姬舞剑为项羽护驾,并发出了震撼天地的哀婉之音。

这个故事表达了忠诚和痴情的主题,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丰富多彩,涉及了政治、战争、哲学和爱情等各个方面。

这些故事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也对我们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丰富的文化典籍。

特别值得自豪的是,有数千年不问断的历史记载,这是世界史上所仅见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篇一:秦惠王“送金牛”计取蜀国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变得越发强大起来,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秦惠王为了能够和其他六国争霸,不断蚕食小国以壮大国力。

在夺得河西之后,秦国便开始向蜀国进军。

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国虽然国力不敌秦国,可是却占据着有利地势,任凭谁也攻不进来。

即便敌人攻入,也可以断前绝后,来个瓮中捉鳖。

秦国已经攻打了很多次,可是屡战屡败,损失了大量兵力,但是仍然难以攻入城中。

对此秦惠王十分焦急,他多次察看地形,并派人到处打探蜀国虚实,最后他想出了一个主意。

有一天,秦军突然停止了对蜀国的进攻,而蜀军害怕有埋伏,仍然严守关口长达半个月的时间。

后来在蜀军当中流传着这样一件奇事:在离蜀军关隘不远的地方出现了一头金牛,屙出来的不是粪便而是黄金。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蜀国的王宫里,蜀王连忙派人前去察看。

派去的人一看,果然如此,一头比普通的牛大三倍的石牛屹立在路旁,屁股下面有几堆碎金子。

那人拿上金子便跑回王宫向蜀王报告。

蜀王大喜,当时蜀国国库正是空虚的时候,这笔意外之财将很好地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

为了防止别人抢先一步,蜀王立即派出军队前往保护,同时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修桥铺路,硬是把天堑变成了通途。

一条通往蜀国都城的通道打通了,金牛被顺利地运回了蜀国。

蜀王迫不及待地想要拿到黄金,可是等了半天,那头牛的屁股里再也没有屙出黄金来。

蜀王十分不解,对着那石牛左看右看,最后生气地责问打探的人,可惜谁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国君大怒,立刻命人处死谎报消息的人。

可是还没来得及执行就传来消息,秦军已经攻到城下了。

蜀王不由得大惊,宫中乱作一团。

其实,这便是秦惠王的妙计,他看强攻不行,便想到了智取。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从上古的女娲传说到现代的改革建设,每一个故事记录了一个国家历史性的成败与荣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篇一:屈原投江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楚国的内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楚国的大夫屈原屡次三番劝楚怀王联合齐国共同抗秦,可是楚怀王专听接受秦国张仪贿(huì)赂(lù)过的靳尚和公子兰这一伙人的话,受秦王的骗,到秦国去,被扣押在咸阳,公元前296年死在秦国。

太子横立为国君,就是楚顷襄王。

他反倒重用靳尚、公子兰这批一味向秦国迁就让步、割地求和的人。

屈原担心楚国要亡在这批人手里,心里非常苦闷。

他不断地劝楚顷襄王远离小人,收罗人才,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争气,替先王报仇。

靳尚、公子兰就怕楚顷襄王反抗秦国,自己不能过好日子。

他们把屈原看作眼中钉,非拔去不可。

他们勾搭起来在楚顷襄王跟前说屈原的坏话。

楚顷襄王大怒,就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今湖南洞庭湖一带)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国强兵的打算,反倒给排挤出去,他简直要气疯了。

他不想吃,不想喝,憋着一肚子忧愤没处去说。

他在洞庭湖边、汨(mì)罗江(在今湖南东北部)上,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歌。

他面容憔悴,披头散发,骨瘦如柴。

有个渔父劝他:“你何必这样呢?楚国人哪一个不知道你是忠臣!你为什么不跟世人一样呢?”屈原说:“国王他们是糊涂人,只有我清醒啊!我伤心的不是自己的遭遇,楚国弄到这个样儿,我心里像刀割一般。

我怎么能够眼看着国家的危险不管呢!只要能救楚国,就是叫我死一万次我也愿意。

如今,大王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国家大事我没法儿管,我的主张没处去说,我大声呼喊君王,君王也听不到。

我痛苦得真要疯了。

”屈原在流放中,抱着这样的想法,经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历史故事)。

他看到恨秦国抢楚国的土地的人民,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地,还是经常受冻挨饿,生病没钱医,死了没钱葬,遇到天灾人祸,就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春秋战国历史小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小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小故事
故事一:管仲与桓公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智勇双全的相国,名叫管仲,他胸怀大志,聪明睿智。

管仲曾经力劝当时的桓公停止与鲁国交战,并提出了“以德化人,以信立国”的政策主张。

桓公接受了管仲的建议,开始进行内外政犯的改革,并派遣使者前往各国游说,并用礼物和言辞来安抚各国。

渐渐地,齐国的声誉逐渐恢复,成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管仲以他的智慧使桓公的统治能力大大提升,齐国的繁荣也得以延续。

故事二:孟子辩才
战国时期,中国破碎成了七个列国,战争频繁,争夺领土不断。

这时,有一位孔子的学生,名叫孟子,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辩论家。

孟子善辩,他常常用智慧和理论来控制局面。

有一次,孟子和其他列国的学者们一起参加了一个争辩大会,大家都向孟子发起挑战,希望能够战胜他。

然而,孟子始终能够以自己的逻辑和推理将他们推翻。

最终,其他学者们无法再找到理由和论据与他对抗。

孟子的辩才也因此名扬天下,成为了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故事三:荀子与养猪
战国时期,有位名叫荀子的思想家兼政治家,他喜欢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阐述自己的理论。

有一次,荀子在一个宴会上被问到行政管理的问题,荀子表达了他的观点:“一头燕雀飞过,你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观察它呢?”大家都纳闷不已,荀子解释说:“如果你就是普通的观察者,你只会觉得它很普通,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养猪的人,你会觉得非常可贵。


这则小故事意味深长,荀子用它来说明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才能够得出更全面和深刻的见解。

春秋战国寓言故事

春秋战国寓言故事

春秋战国寓言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思想文化大放异彩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有许多优秀的寓言故事流传至今,这些故事以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寓意,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本文将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春秋战国寓言故事,让我们一同领略其中的智慧和哲理。

故事一:《伐木遇昆虫》春秋时期,有一名伐木工人,他准备去山上砍伐树木。

但没想到,砍下第一棵树时,遇到了一个正在枯死的树干内的昆虫,昆虫哀求他不要砍倒树木,因为它们在树里孕育着未来的生命。

工人感到十分疑惑,但还是听从了昆虫的请求,将树干取下放在一旁。

不久之后,刮起了一场狂风暴雨。

山上的许多树木被连根拔起,巨大的树干在风暴中被吹倒。

而伐木工人所砍掉的那棵树,却牢牢地停在原地没有被风吹倒。

工人恍然大悟,原来树中的昆虫就是它们根基的保护者,它们帮助树木更加稳固地扎根于大地。

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保持生态平衡,才能让自然更加繁荣。

人类和自然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依存,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故事二:《山上的猴子和居民的教训》战国时期,有一座小山,山上生活着一群顽皮的猴子。

这些猴子时常下山来偷窃农民们的庄稼和果实,给人们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农民们感到非常困扰,于是决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农民们经过商量,决定在果园周围设下陷阱,以捕捉这些调皮的猴子。

果然,在一次猴子下山偷窃的时候,被设计好的陷阱成功地捕获了一只猴子。

这只猴子在陷阱中挣扎了好一阵,最终它明白了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舍弃那些过去使它自由地进出果园的习惯。

被放出陷阱后的猴子回到了山上,它们开始警惕地保护着自家的领地,盯着每一个靠近的陌生人。

农民们发现,猴子不再下山偷窃他们的庄稼和果实,因为它们深知猴子一旦背离了山上,就有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应该懂得珍惜现有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家园。

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既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也是为了后代子孙的利益。

故事三:《鹿角与池塘》战国时期,有一只鹿,它角上的细毛非常稀少而柔软。

春秋战国的历史小故事

春秋战国的历史小故事

春秋战国的历史小故事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赵国都城邯郸被魏国围困,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援救。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邯郸,但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迫使魏军回援,从而解围。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最终成功解围并战胜魏军。

胡服骑射:公元前307年,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

他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

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

魏国公子信陵君窃取了魏王的兵符,率领魏军驰援邯郸。

信陵君的宾客朱亥锤杀魏将晋鄙,夺取兵权,击退秦军,成功解围。

屈原沉江:屈原是楚国的著名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但受到奸臣的陷害而被贬谪。

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离骚》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都襄城,屈原愤而投江自尽。

商鞅变法: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商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废除井田制等,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苏秦合纵:苏秦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和策士,曾游说六国联合抗秦。

他提出的“合纵”策略得到各国的支持,最终成功说服六国组成联军,成功击败秦国。

孟子谏梁:梁惠王治理国家时经常施行严刑重法,孟子前往谏诤,认为治国应该以仁爱为本,梁惠王听取了他的建议并采纳了。

赵奢抗秦:赵奢是赵国的名将,曾以少胜多击败秦军。

公元前270年,秦军进攻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赵奢率领军队前往救援。

他采取了正确的战术,最终成功击退秦军并取得胜利。

扁鹊见蔡:扁鹊是古代著名的医生,曾游历各国为患者治病。

有一次他去拜见蔡桓公时指出桓公患有疾病,但桓公却不相信。

几天后,扁鹊再次见到桓公时指出他的病情已经加重,但桓公仍然不相信。

最终,桓公因病重而死。

田单复齐:田单是齐国的一位将军,曾在燕国攻打齐国时坚守即墨城。

春秋战国小故事

春秋战国小故事

春秋战国小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故事一,管仲的智慧。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他有一次去晋国做客,晋国国君听说管仲很聪明,就想考考他。

于是他派人给管仲送来一匹马,说这是一匹很好的马,管仲如果能够用300斤铁做出一辆不重于马的车来,就可以把这匹马带回去。

管仲接受了这个挑战,他让人把这匹马牵到一边,然后用300斤铁做了一辆不重于马的车。

晋国国君看到后非常惊讶,觉得管仲真是聪明过人。

故事二,孟尝君的大义。

孟尝君是齐国的国君,有一次他听说齐国有个叫做孟尝的人和他同姓,于是就把他召来问明来历。

孟尝说他是孟尝君的后人,孟尝君非常高兴,就让他住在自己的宫中。

后来有人告诉孟尝君,孟尝是假冒的,孟尝君就把他抓起来问罪。

孟尝说,“我虽然是假冒的,但我为您的宗族挽回了颜面,您应该感谢我才对。

”孟尝君听后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就放了他。

故事三,孟子的教诲。

孟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有一次他到齐国做客,齐国国君对他说,“我听说您很懂得治国之道,请您给我一些建议吧。

”孟子说,“请让我和您去看看您的庄稼。

”国君答应了,他们一起去田间走了一圈,孟子指着田地对国君说,“这些庄稼为什么长得这么好呢?”国君说,“因为它们得到了充分的阳光和雨露。

”孟子说,“治理国家也是一样,只有给予人民足够的利益和权利,他们才会安居乐业,国家才会强盛。

”。

故事四,孔子的教育。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一次,有个学生问他,“老师,您觉得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有德行?”孔子说,“有德行的人是指能够忍耐艰苦,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助人的人。

”学生又问,“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呢?”孔子说,“要从小抓起,教育要注重品德的培养,要让学生懂得仁爱、礼让和诚实,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德行的人才。

”。

这些小故事虽然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但是它们所蕴含的智慧和道理却是永恒的。

春秋战国时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的故事1、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

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

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

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

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

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

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

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

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

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

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2、指鹿为马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权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

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

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

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

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使用该成语形容一个人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3、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4、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1、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竟不止一次在城中上演用烽火向诸侯求救的闹剧。

后来真到犬戎进攻西周,燃起烽火的时候,被多次戏弄的诸侯都不来救援,结果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杜至此后诸侯各自为政,群雄并起,天下纷争不断的局面。

烽火戏诸侯是一个自取灭亡的超级游戏。

2、伯乐卖马出自《战国策·齐策·苏秦为燕说齐》,苏秦前往齐国游说齐闵王,为利于游说成功,他先到稷下学宫拜见了齐王的贵宾淳于髡。

苏秦向淳于髡道:“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 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今臣欲以骏马见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

”这是苏秦初次拜见齐闵王时的故事。

苏秦为了在初次见到齐王时给齐王一个最佳印象,特意贿赂齐国名人淳于髡,让其引荐求见齐王,权充自己身价的伯乐,为游说成功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果然,苏秦受到齐王的热烈欢迎和极高的礼遇。

在一些岗位求职,大宗生意交易方面,这种操作是最普通不过的了。

3、尊王攘夷齐桓公成就霸业,是倚重了管仲的辅佐,实行了“尊王攘夷”的称霸政策。

春秋时期,天下共主周天子失去至尊地位,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诸侯臣服,以至社会动荡,天下战争不断。

齐桓公继位前,管仲是齐桓公政敌公子纠的手下,为助公子纠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前嫌拜其为相,实施军政改革,得以富国强兵。

齐桓公还听从管仲的主张,打着“尊王攘夷”拥护周王室的旗号,天下诸侯臣服,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霸于诸侯的政治理想。

给天下带来一段时期的安定局面。

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称霸的成功范例,被后人学以致用、古为今用,遂衍生了很多“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小故事儿童爱看的_儿童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小故事儿童爱看的_儿童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小故事儿童爱看的春秋战国时期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期间的历史小故事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春秋战国历史小故事,希望对你有用!春秋战国历史小故事篇1: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春秋战国历史小故事篇2:朝秦暮楚从地域上来说,以韩、赵、魏为主,从燕到楚,南北合成一条纵线,东抗齐或西抗秦是为合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东西连成一条横线,进攻其他弱国是为“连横”。

秦国在战国后期通过变法逐渐强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而东方六国为抗击秦的攻势,曾一度“合纵”攻秦,使秦国受挫,放弃了一些占领地。

但“合纵”却不能善始善终,最终被秦的“连横”政策各个击破。

“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各国时而追随秦,时而又追随楚,反复无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朝秦暮楚”故事的由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朝秦暮楚
从地域上来说,以韩、赵、魏为主,从燕到楚,南北合成一条纵线,东抗齐或西抗秦是为合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东西连成一条横线,进攻其他弱国是为“连横”。

秦国在战国后期通过变法逐渐强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而东方六国为抗击秦的攻势,曾一度“合纵”攻秦,使秦国受挫,放弃了一些占领地。

但“合纵”却不能善始善终,最终被秦的“连横”政策各个击破。

“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时而追随秦,时而又追随楚,反复无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朝秦暮楚”故事的由来。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

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

比喻人反复无常。

从地域上来说,以韩、赵、魏为主,从燕到楚,南北合成一条纵线,东抗齐或西抗秦是为合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东西连成一条横线,进攻其他弱国是为“连横”。

秦国在战国后期通过变法逐渐强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而东方六国为抗击秦的攻势,曾一度“合纵”攻秦,使秦国受挫,放弃了一些占领地。

但“合纵”却不能善始善终,最终被秦的“连横”政策各个击破。

“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时而追随秦,时而又追随楚,反复无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朝秦暮楚”故事的由来。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

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

比喻人反复无常。

远交近攻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

秦国经商鞅变法后,势力发展最快。

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

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

范睢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

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

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

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

为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

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郭、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

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
国的愿望。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

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

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

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

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

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误用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

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

在战史上,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

图穷匕首见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

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
的最好人选。

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特地为他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想获得的东西:一是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二是燕国督亢地区(今河北涿县东)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

这两样东西分别放在匣子里。

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

此外,还为荆轲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武阳。

临行时,太子丹和荆轲的好友高渐离身穿丧服,将荆轲送到易水边。

高渐离为他们弹奏了《易水寒》。

秦王得知燕国派人来献两样他最需要的东西,非常高兴。

在都城咸阳宫内隆重接见。

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走在前面,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跟在后面秦武阳在上台阶时,紧张得双手颤抖,脸色变白。

荆轲赶紧作了解释,并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武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

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

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

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但是,荆轲并未刺中秦王。

秦王急忙拔剑自卫,却又一时拔不出来。

于是两人绕着柱子转。

卫兵因没有秦王命令,不敢擅自上前。

就在这紧张的时刻,秦王的侍臣突然将医袋抽打荆轲,并提醒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拔出。

秦王顿时醒悟过来,迅速拔出剑来,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倒地后,将匕首投向秦王。

结果未中,被拥上来的卫兵杀死。

孙庞斗智
魏国有一名大将叫庞涓,他指挥魏军打了不少胜仗,自以为是了不起的军事家。

可是他心里明白,他的同学齐国人孙膑,本领比他强得多。

据说孙膑是著名的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只有他知道祖传的13篇兵法。

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他居心不良,安排了一条陷害孙膑的诡
计。

他向魏惠王(魏国国君)举荐孙膑,魏惠王很高兴地派人请来孙膑,共议国事。

孙膑的才华处处显露出来以后,庞涓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谋反。

魏惠王大怒要杀孙膑,庞涓又假意讲情,结果孙膑被治了罪,剜掉了双腿的膝盖骨,成了残废。

后来孙膑知道了这是庞涓的诡计,一怒之下,烧掉了即将写成的兵书,装成疯癫,麻痹庞涓,再设法逃脱虎口。

恰好齐国的一位使臣到魏国办事,偷偷把孙膑藏在车内,混过了关卡,带到齐国。

齐国国君十分敬重孙膑,想拜他为大将,孙膑极力推辞:“我是个受过刑的残废,如果当了大将,众人会笑话的。

”齐威王就让他作军师,行军时坐在有篷帐的车里,协助大将田忌作战。

在孙膑的策划下,齐军连打胜仗。

公元前342年,庞涓带魏军攻打赵国,田忌、孙膑率齐军救赵。

但孙膑指挥军队不去赵国,而直接攻打魏国。

庞涓得到情报,忙从燕国撤兵赶回魏国。

路上庞涓观察齐军扎过营的地方:第一天的炉灶数,足够10万人吃饭用的;第二天的炉灶数,够5万人吃饭用的了;第三天的炉灶数,只够3万人吃的了。

庞涓放了心,笑着说:“我就知道齐兵都是胆小鬼,到魏国才3天,10万大军就逃散了一大半。

”他下令急追齐军。

魏军一直追到马陵(现河北省大名县东南),天渐渐黑了,马陵道在两山之间,路很窄,两旁都是深涧。

这时,有士兵报告:“前面山道都用木头给堵住了。

”庞涓急忙上前去看,果然如此,只有一棵大树没被砍倒,大树上还有一大片树皮被砍掉了,上面好像还写着字。

庞涓命人拿火把来,借火光一看,他大惊失色,原来上面写的是“庞涓死于此树下”,落款是“孙膑”。

庞涓想撤兵已来不及了。

这时四面杀声震天,不知有多少支箭一齐射来,齐军已把魏军团团围住了。

庞涓身中数箭,他已无路可走,就在树下自刎了。

原来孙膑使用诱兵之计,一路上造成齐军逃散的假像。

他料定了庞涓会在追到马陵,早在此处设下了埋伏,他吩咐士兵:只等树下火光一起,就一齐放箭。

孙膑的名气传遍了诸侯国,后来孙膑不愿再作官,就隐居去了。

但他写的兵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