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视角下古汉语中“酸”的语义演变与 认知机制
隐喻、转喻思维与词义引申的认知语言学分析——以Storm及其语义场词语为例

隐喻、转喻思维与词义引申的认知语言学分析——以Storm及其语义场词语为例赵爱萍【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storm语义场隐含的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探讨其语义理据,揭示隐喻、转喻对词义形成的影响,从而观察概念形成的轨迹,探讨词义引申习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路径。
%In 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the paper sets out to analyze implicit conceptual metaphor;conceptual metonymy in semantic field focused onstorm,probes their semantic motivation,tries to reveal the effect of metaphor,metonymy on word formation and observes the locus of concept formation.Besides it probes psychological activity and cognitive paths in acquisition of extended senses of English vocabulary.【期刊名称】《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1)001【总页数】4页(P123-126)【关键词】隐喻/转喻;storm;语义;引申【作者】赵爱萍【作者单位】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1 引言隐喻和转喻作为两种认知思维方式极大地丰富了词汇意义。
隐喻和转喻是词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 是新的语言产生的根源[1](赵艳芳2001)。
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发展以相似性为基础,并且依赖人的类比思维;而转喻性词义的生成和发展则以相邻性和突显性为基础[2](王月华2010)。
隐喻概念理论视阈下的中国文化术语翻译

进一步拓展隐喻概念理论在跨文 化交际和翻译领域的应用,特别 是在不同领域和主题的文化术语
翻译中。
加强与其他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结 合,形成更全面、系统的翻译指
导框架。
深入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隐 喻概念,揭示其共性和差异,为
翻译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表达方式不当
在翻译过程中,表达方式的选择可能会影响译文的准 确性和流畅性。
文化信息丢失
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丢失某些重要的文化信息,导 致译文无法传达原文的真正意义。
隐喻概念在中国文化术语翻译中的应用
隐喻概念的引入
在翻译中国文化术语时,可以引入隐喻概念来传达 原文的深层意义。
隐喻概念的运用
通过运用隐喻概念,可以更生动、形象地传达原文 的意义。
遵循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保持语言的地道性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隐喻概念理论视阈下,中国文化术语翻译应遵循目标语 言的表达习惯,保持语言的地道性,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
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了解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表达习 惯和修辞手法,尽可能使用地道的目标语言进行表达。同 时,要注意避免因语言习惯不同而产生的生硬翻译和歧义 ,确保译文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此 外,还需要不断积累目标语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术语,提 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和翻译水平。
隐喻概念在文化术语翻译中的应用
在文化术语翻译中,可以通过对比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隐喻概念体系,寻找相应的表达方式,以实现准确、生动 的翻译。同时,也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境和文化背景,适当调整隐喻概念的翻译方式,以更好地传达原意。
02
中国文化术语的特点与翻译难 点
中国文化术语的独特性
经济新闻中“经济是战争”概念隐喻研究——基于认知基础和认知机制分析视角

经济新闻中“经济是战争”概念隐喻研究——基于认知基础
和认知机制分析视角
李茂君;农玉红
【期刊名称】《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19)004
【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隐喻认知基础源自日常生活相似性概念的体验和认知。
论文尝试通过对认知基础和认知机制的阐释,解读经济新闻报道中"经济是战争"概念隐喻的认知与理解,分析"战争"始源域,通过意象图式、互动关系、相关特征及知识等映射到目标域"经济"的互动过程,促进理解经济新闻报道中相关的概念隐喻。
【总页数】5页(P435-439)
【作者】李茂君;农玉红
【作者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外语系,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影片《假结婚》中的谎言认知机制探究——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分析 [J], 杨偃成
2.经济新闻中“经济是战争”概念隐喻研究--基于认知基础和认知机制分析视角[J], 李茂君;农玉红
3.概念隐喻视角下古汉语中“酸”的语义演变与认知机制 [J], 田清元; 刘宏涛; 韩
鑫
4.家庭因素影响自我概念形成的认知机制探究——基于个案研究视角 [J], 贾文华
5.认知视角下《24个比利》中的概念隐喻研究 [J], 熊欣;谢欣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境文化下汉英味觉词酸的概念隐喻对比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of
Chinese and English Gustatorial Word
"suān"/Sourness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xt
Culture
作者: 周巍[1];赖鸥[1]
作者机构: [1]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龙岩364000
出版物刊名: 湘南学院学报
页码: 75-79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4期
主题词: 汉英语境文化;隐喻;味觉词"酸"
摘要:对味觉词"酸"在汉英语言中不同隐喻映射进行整合、比较后发现,其在汉语中的隐喻
映射较英语更为广泛:在汉语中可以映射至生理域、心理域、性格域、生活域和性质域,而在英语中则只映射至心理域、性格域和性质域;汉语中味觉词"酸"的隐喻义义项较英语而言也更多.汉文化为高语境文化,英语文化为低语境文化,主要原因或是汉语中味觉词"酸"的隐喻内涵较英语而言更为多层、丰富.。
“X精”类词缀的演化与认知机制

“X精”类词缀的演化与认知机制发布时间:2021-11-17T07:42:46.896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8期作者:宋姝琦[导读] 网络流行语中的“柠檬精”“杠精”在网络交流社交环境中其语义不断充实,而“X精”类词缀通常用于指宋姝琦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摘要:网络流行语中的“柠檬精”“杠精”在网络交流社交环境中其语义不断充实,而“X精”类词缀通常用于指人。
本研究从原型范畴的角度来探讨关于“精”的语义演变以及语法化过程,同时从认知隐喻、转喻等角度来探索包含“X精”网络流行语的生成理据和其包含的情感色彩,并从共时研究出发,对比网络流行语中不同指人类词缀的差异。
关键词:“X精”;类词缀;语义演变;认知机制作者简介:宋姝琦(1998-)女,汉族,江西上饶人,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
1.引言:近年来,新兴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富有创新性且在网络空间并且其热度延伸至现实世界,其中备受关注的就是包含指人语素类词缀如“精”、“侠”、“粉”、“族”等。
类词缀在汉语的词汇系统中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包含类词缀的新兴网络流行语体现了语言的递归性和语言的变异,而新词汇的产生与人的认知和社会环境因素是分不开的。
吕叔湘(1979)认为汉语中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地道的词缀并不多,有部分语素可以差不多可以称作是前缀或者后缀,但是其意义并未完全虚化,并保持词根的面貌,因此称其为类词缀较为恰当。
因其意义的虚实难以把握,马庆株(1995)提出真词缀和准词缀的三条标准,此处准词缀契合前文所提的类词缀的概念。
其一是意义是否虚化,准词缀的意义是实在或者抽象的;其二是准词缀为相对不成词语素;其三为准词缀通常没有轻音化。
在类词缀的相关研究中,主要包含英汉类词缀定性定量研究,如曹大为(2007)分析了“族”作为后位成分类词缀进行量化分析,以人民日报近10年的报道作为语料,关注其语用;曾立英(2008)通过统计类词缀的构词频率进行分析,通过全方位的考察确立现代汉语中类前缀和类后缀的个数。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中国古诗的隐喻翻译

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去解决 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要从 管
理这一层 面上去彻 底根治 师资缺 乏所带来 的 问题 , 我 们也只有进行 长期 发展策划 ,循序渐进地对专 职体 育 教师队伍进行 建设 ,同时要加强与各 院校 间的密切联
系, 对相应教师 队伍进行监督管理 , 解决 师资流动性这 顽 固问题 ,我们可 以以学期或学年 为单位聘请专用
基础上 , 让学生根据 自身条件 进行选择更大范 围项 目。
阳光体育 运动保 障体制 , 加大经费 的投入 , 善院校的 完 体育设备与设施 , 壮大教学队伍 , 为鼓励学 生们能够真
正走进操 场 , 走进大 自然 , 到阳光下而奋斗 ! 走
参考文献:
[I 1T峰 . 影响 学校 开展 阳光体 育运动的 因素 与对策研 究 U. 1 河 南教育学院学报 ,09 ( 4 2 0 ,0 ) 【 刘海元, 2 】 袁国英. 关于开展 阳光体育运动若干 问题 的探讨 U. 】
的 隐喻翻译进行初步探 讨 , 旨在分析 中国古诗的翻译策略 , 体现英汉两种文化的 内涵和意义 , 促进 两种 文化 的交
流。
关键词 : 认知语言学; 隐喻 翻译 ; 中国古诗
‘
中图分类号 : 6 2 G 4. 0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64 92 ( 02 0 — 18 0 17 — 34 2 1 )8 0 6 — 3
一
的体育教师 ,避免教师变更频繁给教学 进程和教学体 系带来的影响。
三 、 结 小
阳光体育运动如果 能够顺 利开展 ,保障青少年 的 锻炼时 间到位 , 激发青少年 的锻炼兴 趣 , 对提高他们 的 身心健康是有积极 的影响的 。 但是 总的来说 , 阳光体育 运 动在河 北省独立 学院 的开 展现状 是不太 乐观 的 , 这 现状是 与独立 学院的办学性质是密不可分 的 。因此
认知隐喻理论视域下古汉语诗歌意象翻译探究

第36卷第5期 武夷学院学报 V〇1.36N〇.5 2017 年 5 月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 May. 2017认知隐喻理论视域下古汉语诗歌意象翻译探究刘謨(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重庆400031)主商要:传统理论关注隐喻的修辞学研究,莱考夫和约翰逊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其进行了解释,主张隐喻是深人 人们头脑的思维方式,而非单纯的语言现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意象是一首诗歌的核心 成分,一篇优秀的诗歌译作必须处理好诗中意象隐喻的翻译。
阐释了认知隐喻与诗歌意象的关系,并结合具体译作,从认 知视角分析了古汉语诗歌意象隐喻的英译方法。
关键词:认知隐喻;意象;诗歌;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09(2017)05-0031-05有关隐喻的研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 前的亚里士多德时代,但传统语言理论认为隐喻属于 单纯的语言现象,与思维无关,并且只起到点缀装饰 的作用,与日常规约化的语言背道而驰。
随着上世纪 八十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有关隐喻的研究逐渐转 向认知层面,不同于传统上只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技 巧,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与思维的本质,具有普 遍性,此观点开启了隐喻研究的新篇章。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理论,不可否认的是,诗歌 这种特殊体裁的文学特点决定了其与隐喻之间不可 分割。
传统理论中,“‘隐喻’被定义为新奇的或诗歌的 语言表达,即用一个概念的单词来表达其正常的规约 化意义之外的另一个‘相似的’概念”[11,现代理论中,认知视角涵盖之广泛也必定会将隐喻与诗歌联系在 一起。
作为诗歌的灵魂,意象是诗人选择寄托情感的 媒介,体现着其对世界的认识,意象的表达在很多情 况下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完成的。
古汉语诗歌对意象的 运用尤其丰富和广泛,所以,在古汉语诗歌的翻译中,收稿日期:2016-11-03作者简介:刘謖(1991 -),女,汉族,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认知视角下英汉语中“酸”通感隐喻的对比分析

认知视角下英汉语中“酸”通感隐喻的对比分析牛小艾【摘要】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是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
通感隐喻就是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来认知客观世界,表达思想情感。
人们常常用熟悉的味觉范畴词"酸、甜、苦、辣"等来隐喻抽象概念或其它的概念域。
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语中"酸"味觉概念隐喻的投射存在的共性与差异,对研究"酸"通感隐喻翻译的系统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According to Lakoff and Johnson, metaphor is the mapping of one domain onto the other. Synaesthesia metaphor is the mapping of a certain sense domain onto the other sense domain. The words of familiar tastes, like "sour, sweet, hitter and peppery", are often used to express the abstract concepts metaphorically. This paper contrasts the synaesthesia metaphor of "sour"in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which will serve to the research of the systematicity of translating "sour" in English and Chinese.【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8【总页数】3页(P39-41)【关键词】“酸”味觉;通感隐喻;对比分析;认知视角【作者】牛小艾【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在语言和认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味觉词“酸、甜、辣”通感隐喻式的词义引申研究

味觉词“酸、甜、辣”通感隐喻式的词义引申研究作者:赵可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9期【提要】形容词“酸、甜、辣”通常指向味觉域,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味觉形容词越来越多的被用于非典型情境中,可以指向复杂感官域甚至情感域。
本文以隐喻理论为指导,从通感式隐喻角度探究其词义引申发展的特点,分析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解释词义派生的原及发展路径。
【关键词】酸、甜、辣; ;通感式隐喻; 引申义一、味觉形容词“酸、甜、辣”词义的变化发展(一)“酸”的词义发展(1)酸:形声字,酉为形夋为声,本义为醋。
如“大苦咸酸,辛甘行些。
”①(2)泛指像醋一样的气味或味道。
如“木生子实,其味多酸。
”(3)辛酸、悲痛,“醋”的后起义。
如“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4)寒酸的、贫穷的。
如“有底滑稽堪羡处,金莲烛底话穷酸。
”(5)迂腐的,多用于讥讽文人儒生。
如“闻得郎君倜傥俊才,何乃作儒生酸态?”(6)酸痛,因疲劳或疾病引起的微痛而无力的感觉。
如“四肢倦怠,百骨酸疼。
”(7)讥讽、嘲讽。
如“工厂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你只能听人家的酸言冷语。
”(8)吃醋、嫉妒。
如“每当看到别人成功,他便心里泛酸,总要私下酸上几句。
”(二)“甜”的词义发展(9)甜:会意字,由舌和甘两部分组成,舌表示辨味器官,甘表示味道甜美。
甜的本字为“甘”。
如“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由于甘既表味美,又表味甜,义位较多,在缺乏具体语境时,使用容易出现混淆,故在两汉时期,另造会意字“甜”字来表示味甜的含义。
如:“酸甜滋味,百种千名。
”(10)芳香甘美的气味或给人舒适感的气息。
如“那异样碧绿的海水、广阔无垠的冰海雪原、纯净得有点甜丝丝的空气……”(11)声音动听、圆润。
如“酒酣、情炽、歌甜、舞影凌乱……”②(12)美言。
如“他也有着进步,特别是嘴甜舌巧。
(13)形容感觉舒服、愉快。
如“他睡得真甜。
”(14)幸福。
如“双宋夫妇的婚纱照真甜。
”(15)面容甜美。
认知隐喻学视野下的同源词词源结构阐释

第27卷第1期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 27 N o .12009年1月J OURNAL OF GU IZ HOU UN IVERS I TY (Socia l Sc i ences)Jan .2009认知隐喻学视野下的同源词词源结构阐释袁健惠(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871)摘 要:本文借鉴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对同源词系统中不同事物有相同词源结构这一现象作了较为全面的解释。
深入探讨了同源词词源结构的成因,最后得出结论:同源词之间相同的词源结构是先民对不同事物作类化思维的结果。
同源词的形成是先民认知思维的产物。
关键词:同源词;词源结构;隐喻中图分类号:H 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09)01-0122-03一、隐喻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隐喻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古今中外有很多学者对这种现象做过论述。
从隐喻研究的历史来看,我国的隐喻研究起步较晚,我国早期只有比喻的概念而没有隐喻。
至南宋,陈骙首先提出了 隐喻 这一概念,并且对隐喻的常见性和普遍性做了具体描述,即 !易∀之有象,已尽其意;!诗∀之有比,已达其情。
文之作也,可无喻乎 ? 隐喻之法,大概有十 (!文则∀,卷上丙)。
这虽然可以说是在汉语隐喻理论上取得的重大突破,但陈骙的隐喻相当于现代汉语修辞学中的借喻,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隐喻,与西方隐喻理论也不一致。
此外,刘师培 上古之人因物立名,而命名之不同不以质体区分,只以状态区别 (!刘申叔遗书#小学发微补∀);钱钟书: 理绩义玄,说理陈义者取譬于近,假象于实 (!管锥编第一卷:11∀)等观点都可以看作是隐喻在汉语中具有常见性和普遍性特征的有力论据。
相比之下,西方的隐喻研究起步较早,可以追溯到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希腊时期。
从研究范围和方法来看,西方的隐喻研究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修辞学时期。
代表人是亚里士多德。
他最早对隐喻作出界定,他说: 隐喻是按照特征和属性类比法,通过非交叉的种属范畴将一事物转化为另一事物。
论“醋”的隐喻认知系统

21 02年 2 月
乐 山师 范 学 院学 报
Ju a fL s a e c esC l g o r l eh nT a h r ol e n o e
V 0.7. 2 12 No.
F b2 1 e .0 2
论 “ ’ 隐 喻 认 知 系 统 醋 ’ 的
徐
弘景 日 :醋酒为用无所不入 ,愈久愈 良。亦谓之 ‘
日主人家便要打醋炭了。 待打过醋炭 , 却教客人吃 酒。 ’ L ”{ 女英雄传》 J 第六 回: “ 果然这样 , 那点苏合
丸、 闻通关散 、 熏草纸 、 打醋炭这些方法都用不着 , 倘然遇着个 背了气 的人 ,只敲打一阵铜旋子就好 了。” 古人把醋与巫术联系起来 , 成为一种禳灾仪
摘
琳
(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 06 ) 104
要: 汉语 中“ 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 醋” 同时还是人们认知心理和 民族文化的折射。 本文采用概念隐喻理论 ,
分析汉语 “ 的隐喻认知系统 , 醋” 并探讨该 系统与醋文化之 间的关系。
关键词 : 概念 隐喻 ; 认知系统 ; 醋文化 中图分类号 : 3 H1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9 8 6 (0 2 0 - 0 10 10 — 6 62 1 )2 0 5 - 5
阳明《 悟真录》 之八“ 书三酸” 所言更甚 , 其云 :人 “
收 稿 日期 :0 0 — 0 2 1- 8 3 1
作者简介 : 徐琳 (9 1 )女 , 1 8 一 , 山西太原人 ,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 闻学院汉语 言文 字学专业博士研 究生 , 究方向 : 研 中古及
近 代 汉语 词 汇 。
只见酒 保告 :解元 , ‘ 不可 入去 , 阁儿 不顺 溜 !今 这
概念语法隐喻视域下的汉诗英译——以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为例

品位·经典语言文字概念语法隐喻视域下的汉诗英译——以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为例○李妍颀(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8)【摘 要】 “语法隐喻”这个概念是韩礼德在于1985年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他认为语法隐喻包括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其中概念语法隐喻包括及物性语法隐喻和名物化。
中国的古诗源远流长,经久不息,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独特的文体和行文方式使得其翻译成为讨论和研究的热点。
本文以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以概念语法隐喻的视角来研究汉诗英译,并选取了三国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的作品来进行具体分析以衡量其译本的翻译质量。
【关键词】 概念语法隐喻;……一致式;……名物化;……翻译【作者简介】 李妍颀,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
“隐喻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比喻,一种生动的源自生活的表达方式。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语法隐喻指的是当我们去表述同一个句子的意义时,为了得到更好的理解和表达效果常常会有一些语法结构或类别上的替换,那些使用不同的语法结构或类别从而与原句发生偏离的句子就产生了语法隐喻。
在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概念语法隐喻是语法隐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汉诗来讲,其独特的文体、行文结构及表达方式使得其在英译时遇到的问题众多,造成了翻译质量的参差不齐。
本文将选取阮籍的作品来从概念语法隐喻的视角具体分析汉诗英译。
一、文献综述纵观概念语法隐喻的相关研究多数聚焦于概念本身的理论框架,与汉诗英译相关的研究也大多聚焦在翻译理论基础上,仍有部分学者从概念语法隐喻的视角来进行译本对比分析。
詹丽娟等研究了宋词英译的意境传递,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选取李清照《如梦令》的英译文对其及物性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翻译时不能一味地追求“隐喻式”或“一致式”的表达,而需综合考虑原诗词的语言形式、心理特征、环境氛围以及意境对译文进行灵活的转换。
语义演变认知动因探析

目的是词 汇 的变化 ,这 是 因为在人 类社 会 的发展
释新 , 现 对新 事 物 的认 知 、 释 和表 述 , 且 由 实 解 并
进 程 中 , 们不 断地 探究 到新 的东 西 , 成新 的观 此体现 出一定 的次 序性 、 律性 和系统性 。为 了表 人 形 规
人们 认 知 的对象 , 的特征 是 多层 次 、多侧 面 的 。 它
隐喻 概念 可 能 由本体 与 喻体 的某 一个 或 某几 个 特
传 统 的词 学 中隐喻 和转 喻 被认 为 语义 转移 的两 征构 成 , [ 一旦 这个 隐喻概 念形 成 , 喻体 的其他 潜 在
种 方 式 ,而 认 知 语言 学家 则认 为 两 者是 语义 演 变 特 征就 可能 随着人 们 认识 的 深化 而得 以显 现 。如 背 后 的认知 机制 。
收稿 日期 : 0 0 1— 5 2 1— 0 1 作 者 简 介 :张 秀萍 ( 95 )女 , 苏 徐 州人 , 教授 , 16 ~ , 江 副 主要 研 究方 向为英 语 语 言学 。
第 1 期
张 秀 萍 : 义 演 变 认 知 动 因探 析 语
1 3
“ 心之 官则 思 ” 这从 汉字 的造 字 中也 可 以看 出 , , 以
“ ” 意符 的“ 、 、 、 、 、 、 …… ” 多 心 为 想 思 念 忖 忆 愁 虑 好 是 与思 维 活动 有 关 的 。现在 虽然 认 识 到思 维 的器 官是 大脑 , 还是 保存 着 “ 我心里 想 ” 这样 的说法 。在
域 (re d ma ) t gt o i 之上 , a n 让我 们通 过始 源域 的结 构来 构建 和 理解 目标 域 。一个 隐喻概 念 中的喻 体作 为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离骚》的概念隐喻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离骚》的概念隐喻分析作者:郑超楠来源:《速读·下旬》2018年第04期摘要:《离骚》含蓄精炼,寓意深远,其中蕴含的大量隐喻对理解整个诗篇起到轴心性作用。
因传统观念的影响,众多学者一直以来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加以分析,而笔者力图根据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基于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挖掘隐喻背后的认知机制,从而阐明在该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认知思维方式。
关键词:《离骚》;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思维分析作为中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离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它除了其中蕴含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影响外,全诗中含有的大量比喻和丰富想象更是为近现代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充沛的研究资源。
近年来,随着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离骚》中出现的隐喻现象。
王娟(2008)运用跨概念域映射的“双域”模式和“多空间”概念映射模式,分析了隐喻作为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法如何通过人类思维展示出现代概念隐喻观念。
陈艳杰(2016)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框架,从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入手分析了《离骚》中的隐喻现象。
笔者拟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继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按照隐喻源域的差异对全诗中的隐喻现象进行总结分类,从而揭示作者的认知思维和爱国心态。
1概念隐喻理论基础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隐喻一直被理解为一种修辞手段和语言现象。
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概念隐喻是指隐喻性语言表达背后涵设更为基础的概念层面的隐喻性思维系统,它是人们的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包括源域、目标域及其映射原则和意象图式等内在的认知机制,这一观念的提出标志着认知视角下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
概念隐喻基于人类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体验和具身经历,它的本质是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以此把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通过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
211223868_语文词典中“酸

的涌现结果,体现为使用模式在自组织过程中的高概率特征,包括单类单义、单类多义和多类多义
类型。 概括词的词类归属应基于语料库,从抽样索引行开始分析个体词的词类,再根据个例频率、
类型频率、时间跨度和使用语域的规约化标准,提取其中的高概率关联模式,最终实现为语文词典
罗杨 语文词典中“ 酸 / Sour” 微观结构表征汉英对比———一项复杂适应系统视域的研究
(12 th ed. ) ( COD) 和 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11 th ed. ) ( MWCD) 中重复上述步骤,建成
“sour” 词典数据库。 其次,以语料库使用模式分析( CPA) 为主要依据,在 BCC 语料库和 COCA 语料
度。 然而,已有研究显示,汉英语中味觉词的对比数量有限,研究视角集中于味觉形容词的语义拓
展、隐喻现象与引申机制,对概括词跨词类、跨级阶的多义现象及其引申机制的互动研究并不充分。
一直以来,词典学与语言学关系密切,任何一部词典都有语言学理论的影子( Quemada,1972) ,
语文词典尤为如此。 常用词是语文词典研究的一个重难点:一方面,高频使用提升了它们为主体选
和《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 第 3 版,简称《 规范 3》 ) 中单字词“ 酸” 与其下多词条目,汇集单词条目的词
类和释义建成“ 酸” 词典数据库。 《 汉语大》 则根据释义替换原则,辅以例证分析综合判断词类。 在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 5 th ed. ) ( AHD)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我酸了”

2019年第!"#(总第846期)丈敖冬‘科^-./012345""#$#pqrs(.i#2(0095)()$!"#!$%&'(')*+,"20(9""-#./0$$%&123456789:;!<=>?@$%AB 语新秀。
"我酸了”表达8意思是我非常羡慕,我嫉妒0%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深入分析"我酸了”词义产生的理据以及衍生词语的隐喻认知机制和表达功1%*+,$./0ST&UV fg mno%年&#'()*+,-./+012,34#+56 7(89:;,<=>?/@A$BCDEFG#HI+5 JKLMNOPQR#STUVW67(XY,RZ$[\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区被拥有一定量文化知l,+0Bm*+nopqRZ8rstu%Jv%wkx 用来交际的语言,即人们日常网络交际中经常使用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从最初的追求简便到后来的彰显个性#近年#网络流行语是有的发展。
(我酸了”作为2019年的网络流行词汇,不仅网络语言的,同时有所#为下网络语言的$:;语言一,网络语有语言发展的,N 有:;发展的作用$知语言为*语言的发展是对现实世界和自身的认识为基础,同时语言的发展又促进知的发展,知语言,语言知相互作用% m67&2'(81)$,网络语言的化人的知的,R是人知语言)作用的$因网络语言变化而形成的语音%词汇以及句法特点都现人的知&)'(120)$,用知语言一网络语(我酸”的$!!""#$#%&'(我酸”C网络语是在2019年年网络的,是>?v来,来*+W,-.的,,-.! "#$%&,*+的'(D)*,+,-./酸味儿的话我酸了”这个词就中产生。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我酸了”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我酸了”作者:欧阳佳丽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36期摘; ; 要:近年来,网络语越来越丰富多彩。
2019年年初“我酸了”网络语开始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中,成为新一届网络流行语新秀。
“我酸了”表达的意思是我非常羡慕,我嫉妒了。
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深入分析“我酸了”词义产生的理据以及衍生词语的隐喻认知机制和表达功能。
关键词:我酸了; ; 认知语言学; ; 隐喻; ; 象似性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
在这种环境下,许多网络流行语言也应运而生,逐步进入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所谓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区被拥有一定量文化知识的网民在互联网上或现实生活中广泛使用、流传、熟知的用来交际的语言,即人们日常网络交际中经常使用的网络语言[1]。
网络语言从最初的追求简便到后来的彰显个性,近年,网络流行语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
“我酸了”作为2019年的网络流行词汇,不仅继承了网络语言的部分优点,同时又有所创新,成为当下网络语言的新兴之秀。
同社会语言一样,网络语既有语言自身发展的规律,也有社会发展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发展是以最初对现实世界和自身的认识为基础,同时语言的发展又促进了认知的发展,强调认知先于语言,语言与认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81)。
因此,网络语言的变化反映了人的认知思维方式的改变,其产生过程是人类认知心理与语言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网络语言变化而形成的语音、词汇以及句法特点都体现了人类特殊的认知机制[3](120)。
因此,利用认知语言学象似性原理可以从更深一层解释网络语“我酸了”的意义建构过程。
一、“我酸了”的由来“我酸了”这个网络语是在2019年年初才开始走红网络的,最开始是从电子竞技领域传出来,主要来源于WE电子竞技俱乐部和RNG电子俱乐部的粉丝圈,由于RNG战队获得了诸多奖项,WE战队的粉丝就各种吐槽,说了很多大冒酸味儿的话,“我酸了”这个词就从中产生。
【高中化学】酸的探源

【高中化学】酸的探源古代人就知道一些水果有酸味,后来人类发现一些液体(如牛奶)搁置久了会变酸。
久置的果汁放置一定长的时间也会变酸。
中世纪的化学家对带酸的物质特别感兴趣。
人们发现酸味物质能侵蚀许多金属,后来人们发现了一些新的更强烈的同类化学物质,金属和其他物质会更迅速地被他们溶解。
所有这类化合物都叫做“酸”,因为他们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有酸味。
人们把来源于有机体中的酸称为“有机酸”如果汁;来源于非生命物质的酸称为“无机酸”如盐酸。
十七世纪中叶,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
开始形成了把酸作为化学物质的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酸概念的涵义也不断变化。
早在1663年波义耳对酸的描述是:具有酸味,能溶解许多物质,能使兰色植物染料(如石蕊)变成红色,与碱作用以后,酸性消失,生成中性盐。
1887年阿累尼乌斯认为:酸是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的阳离子全都是氢离子的物质。
1923年化学家布郎斯特和劳来认为,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就是酸。
可见,现代化学家对酸的本质认识是,酸是一种化合物;他具有丢掉一个质子的倾向。
如果这种倾向相当强,这种酸尝起来就会有酸味;如果这种倾向不够强,那么他就不带酸味,然而他依然是一种酸。
由此可知,现代酸是概念本质涵义是物质中含有质子,与早期具有酸味的本质涵义不同了。
1923年化学家路易斯提出酸的概念是:酸是能够接受电子对的物质。
这样金属离子都是酸。
如镁离子就是酸。
他既无酸味又无质子,故称这类酸为路易斯酸,上面讨论的酸称为质子酸(含有氢元素)。
总之,酸的涵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味觉中“酸”和“咸”的语义变化及其文化心理探究

味觉中“酸”和“咸”的语义变化及其文化心理探究
褚佳琦
【期刊名称】《现代语言学》
【年(卷),期】2024(12)1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代表,其中的五味占有比较重要的研究地位。
味觉词汇的使用展现着社会发展的变迁和使用人群的文化心态。
本文就五味中“酸”和“咸”进行分析,基于语料库看“酸”和“咸”的词汇使用变化以及随着社会发展产生的新的使用义项,通过考察发现,“酸”和“咸”除了客观表示味道和化学用剂以外,较多时间表述消极的状态,探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人们文化心理的影响和中国五味调和说的价值观念的影响。
【总页数】6页(P556-561)
【作者】褚佳琦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厦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气候变化适应中的文化心理因素与亲环境行为
2.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库中的r 二语语义网络探究
3.味觉传感器的研究──计算机对一个新的液膜体系中酸、甜、苦、咸物质的定性识别
4.征稿启事: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心理与行为变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隐喻理论由 Lakoff 和 Johnson (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他们认为“隐喻渗 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这样的隐喻被称为概念隐喻。该理论认 为隐喻是以经验为基础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
上古时期 中古时期 近古时期
周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六国 隋 唐 五代 北宋 南宋 元 明代 清代
酸味(味觉) ◎ √ √ √ √ √
Open Access
1. 引言
一词多义是词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认知主体循序渐进认知世界的结果。概念隐喻理论(Lakoff & Johnson, 1980 [1])认为语言是思维问题,不是语言问题,这一提法为一词多义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Leech (2000) [2]认为词义延伸主要是通过隐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来体现的。多义词义项的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相 似性使得隐喻得以产生,以这种相似性联想为基础,认知主体借用原有事物的名称来命名新事物,由此 产生引申义。
文章引用: 田清元, 刘宏涛, 韩鑫. 概念隐喻视角下古汉语中“酸”的语义演变与认知机制[J]. 现代语言学, 2018, 6(5): 676-684. DOI: 10.12677/ml.2018.65078
田清元 等
摘要
通过隐喻来扩展词义是人的普遍认知能力,多义词词义扩展的理据性可以通过隐喻来解释。本研究从概 念隐喻视角考察一词多义的认知机制。通过对古汉语语料库中“酸”的语义演变过程及背后动因的分析, 本文发现,从历史角度来看,该词的词义有从具体身体感觉向抽象精神感受呈辐射状演变的规律。隐喻 弥补了具体身体经验与抽象精神感觉之间的鸿沟。以感觉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性联想是一词多义形成的 思维结构。认知主体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感官差异性决定了隐喻性联想的形成。本文旨在通过 探索“酸”一字引申义形成的认知过程,为培养学习者的隐喻思维能力、区别词语之间的差异作参考。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8, 6(5), 676-684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8 in Hans. /journal/ml https:///10.12677/ml.2018.65078
虽然隐喻解释一词多义的理据性得到不少学者的认同(Lakoff,1987;Leech,2000;李福印,2005 [15]; 李锳 & 文旭,2006;梅德明 & 高文成,2006 [16];王文斌,2007 [17];熊苇渡,2013 [18];丁薇,2013 [19];王厚平,2013 [20];贾改琴,2017 [21]),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王文斌(2015) [22]提出“从 隐喻、转喻和范畴裂变这三个角度来审视词义演变,就实质而言,仅停滞于词义的内在或外在变化,尚 未从认知的根本动因追问词形成多义的潜在原因”。因而,他提出一个词会产生多种词义的根本原因在 于人们观察事物时所发生的图形与背景的转换。本文认为这种观点的产生源于对隐喻在解释一词多义现 象时的理解不够全面。从隐喻角度来说,一词多义产生的原因在于人们以经验为基础对事物产生的相似 性联想,是人们循序渐进的认知世界的结果。这不仅仅停留于关注词义内在或是外在的变化,而是从根 本上认知事物,思考两域之间的相似性,进而用更具体的概念理解相对抽象的概念。
Keywords
Conceptual Metaphor, Polysemy, Semantic Shift, Cognitive Mechanism
概念隐喻视角下古汉语中“酸”的语义演变与 认知机制
田清元,刘宏涛,韩 鑫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
收稿日期:2018年11月5日;录用日期:2018年11月20日;发布日期:2018年11月28日
A Study of the Semantic Shift and Cognitive Mechanism of “Suan” by Analyzing Ancient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Qingyuan Tian, Hongtao Liu, Xin Han
4.1. 上古时期引申出味觉上的“酸”、“酸痛”、“悲伤”等义
上古时期,“酸”一字从其本义共衍生出 3 种隐喻义。分别在战国、西汉、东汉时期衍生出“酸味(嗅
DOI: 10.12677/ml.2018.65078
678
现代语言学
Table 1. The meaning of “suan” in each historical period 表 1. 各时期“酸”出现的词义
4. 分析与讨论
统计发现,“酸”一字依次出现 6 种语义。上古时期,共出现 4 种语义。以最早出现于周朝表味觉 的“酸”为基础语义,分别在战国、西汉、东汉时期衍生出“酸(嗅觉)”、“酸痛”、“悲伤”等语义。 中古的北宋时期,“酸”一字又衍生出“酸寒”一意,尤指读书人的贫窘。近古时期,“酸”在宋代又 出现了“嫉妒”之意,指因男女关系而引起的嫉妒。这 6 种语义产生的朝代如图 1 所示。此后,“酸” 一字所衍生出来的 6 种语义一直延续至今。
概念隐喻的恒定原则是“源域的意象图式结构以与目标域的内部结构相一致的方式投射到目标域
DOI: 10.12677/ml.2018.65078
677
现代语言学
田清元 等
(Lakoff, 1993) [12]”。这种源域与目标域的相似性为解释一词多义现象提供了理据性。一词多义中的隐 喻思维结构是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性联想思维结构(李瑛 & 文旭,2006 [13])。词义的形成不是任 意的,而是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有关。以相似性和以经验相关的隐喻映射是人们在基本事物范畴的 基础上,认识抽象概念的认知基础。基于被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人们借用原有事物的名称,来指称 新事物,这就是一词多义的形成过程。一词多义中的引申义呈辐射状延伸,Lakoff (1987) [14]称之为“辐 射范畴(radial category)”。当词义向隐喻方向延伸的时候,离本义越远,修辞性就越强。李瑛和文旭(2006) 通过对“头”一词的义项分析,实证了隐喻属于不同域之间的映射,词义以辐射性方式延伸。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Received: Nov. 5th, 2018; accepted: Nov. 20th, 2018; published: Nov. 28th, 2018
Abstract
It’s human beings’ shared cognitive ability to extend the meaning of words by adopting metaphor. Likewise, the motivation of the extenned by metaphor. This thesis resorts to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to explore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polysemy. The analysis of “suan” in ancient Chinese corpus revels that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s of the word extend in radial, extending from the concrete physical experience to the abstract mental feeling. The extension of the meaning is based on metaphorical association of similar feeling. The association depends on the social background, life experience and sensory dif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ubject. This thesis is designed to probe into the semantic shift and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the Chinese word “suan”, as a reference for Chinese learners to make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extended meanings as well as sharpening learners’ metaphorical thinking ability.
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认识由什么决定呢?王厚平(2013)通过分析“愤怒”情感概念隐喻,提出人类共同 的情感体验以及生理特征决定词语的概念隐喻。这是因为隐喻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映射,经验包括身体经 验和文化经验。情感体验和生理特征就是身体经验的体现。另一方面,Halliday (1978) [23]提出要在社会 文化语境中解释语言。语言是认知的产物,是对世界经验的组织,而每一种经验都是在一个大的文化预 设背景下发生。总的来说,一词多义的相似性联想由认知主体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感官差异性共同 决定。
3. 研究方法
为理清“酸”一字的语义演变顺序,本文采用语料库分析法,在 CCL 中文语料库[24]中检索从周朝 到清代含“酸”一字的古汉语,共 1289 条。将所研究的朝代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严格根据 《辞海:缩印版》(1979 年版) [25]中对“酸”一词的释意,分析归纳该字在每个时期的词义,并统计每 种词义在文本中出现的次数。确定该字在具体文本中的释意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为避免影响分析结果, 笔者寻求另外两名同伴的帮助,共同确定该字在具体文本中的语义,当存在分歧时,通过查询工具书找 到正确的释意。结果整理如表 1 所示。其中“√”表示在相应的朝代,“酸”一字出现过的语义。当一 种新的语义首次出现于某个朝代时,用“◎”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