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道路交通安全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道路交通安全的认识
——人是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摘要:近十年来随着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道路交通事故数量也在不断增长,随时都有人员伤亡的发生。从前年的严查酒驾到今年五月份开始实行的治理“中国式过马路”可以看出交管部门已经开始严格查处交通违章行为,以减少因为人的因素造成的交通事故。本文主要从驾驶人和行人的角度出发,根据交通事故统计表中的50组数据,分析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并谈一谈我对道路交通安全的认识。
关键词:交通事故驾驶人行人
一.驾驶人员主观因素与交通安全
从1886年世界上第一辆内燃机汽车问世到2002 年初,全世界已3400 多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相当于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2 倍,接近二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如今全世界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约为60 万,受伤人数约1000万。有关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和科学技术进步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驾驶人作为车辆的操作者起到了控制车辆正常行驶和在危险情况及时纠正车辆的作用。合格的驾驶者应该在拥有娴熟的驾驶技术的基础上严格按交通规则驾驶车辆。据资料介绍,由于人员因素发生的交通事故中,驾驶人员所占比例超过70%以上,可见驾驶人员是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下面根据“交通事故统计表”中的50组数据进行分析。1.1驾驶人员的驾龄因素
如下图所示,50组统计数据中与驾驶人驾龄相关的有效数据39组,比例如下:驾龄5年以内的驾驶人发生交通事故的比例最高为44%;其次为驾龄6—10年,比例为36%;驾龄11—15年的驾驶者发生交通事故的比例为15%;驾龄在15年以上的驾驶者发生交通事故的比例最小,仅为5%。
低驾龄驾驶人为交通事故责任主体。2004年驾龄不足3年的驾驶人肇事造成33996人死亡,占机动车肇事致死亡人数的36.3%,比2002年增加18015人。统计表明驾龄在
1-3年,年龄在21-35岁的驾驶员是主要肇事人群,经验不足、判断能力低、盲目自信是产生事故的主要原因。1
依据统计表中数据分析,低驾龄驾驶人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的原因主要集中在: 驾驶技术不过关、应急能力不过关、交通法规不过关和心理素质不过关等几个方面。随着驾驶人员驾龄的增长,交通事故发生的比例逐渐下降。因为驾驶员的反应对车辆的安全行驶有很重要的作用,随着驾龄的增长,驾驶车辆的操作过程中在视觉听觉等感官形成固定反射,驾驶人员的技能越见娴熟,积累的驾驶经验也更加丰富,能按正确的驾驶方式驾驶车辆,并在事故发生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避免。并且从驾驶人员可靠性的角度分析,驾龄在5年以上的驾驶人员经过长期的驾驶经历的历练,在驾驶的过程中情绪更加稳定。
1.2驾驶人员的年龄因素
下图所示为驾驶人员年龄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数据显示年龄段在25—30岁和年龄段在36—40岁的两个年龄段的驾驶人员发生交通事故的比例较大。综合考虑驾驶人年龄与驾龄的相关性和驾驶人员年龄构成方面的因素,由于25—30岁的驾驶者驾龄不长,故事故率较高,而45岁以上的驾驶者基数相对较少,所以41—50岁的驾驶者事故比例较小。
驾驶员的生理特性和驾驶的安全性密切相关。例如夜间行车因灯光产生的炫目,视力恢复时间的长短与受刺激人的年龄有关。对夜间眩光后视力的恢复,年龄越小恢复得越快。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驾驶过程中注意力集中程度、反应速度和长时间驾驶的抗疲劳能力都会下降,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比例上升。
1.3驾驶人员的受教育程度
在统计的50组交通事故情况中,有46组显示事故车辆驾驶者受教育的程度。其中中等教育的驾驶人员发生交通事故的比例最高。
1 胡晓娟,胡毅夫.国内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原因及防治对策[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10.
经分析,驾驶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与驾驶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相关。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驾驶人员往往更能够规范自己的驾驶习惯,严格按照交通规则驾驶车辆。例如一些经常在二三线城市或乡镇开车的驾驶者到大城市便不能适应复杂的路况和交通规则,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驾驶者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也会反映在主观的违章驾驶上,发生闯红灯、不系安全带、逆向行驶、超速、超载行驶、抢道行驶等,给安全行车带来巨大隐患,统计数据中大部分违章驾驶都发生在中等教育的驾驶者身上。
二.环境因素对驾驶人员状态的影响
驾驶者在驾驶过程的状态十分重要,而驾驶者的状态又和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2.1驾驶时间因素
由图四的柱状图对比分析显示,下午交通事故发生的数量高于上午和晚上,因为经过上午的劳累,人的大脑神经已趋疲劳,反应灵敏度减弱。另外黄昏时分光线由阴转暗,司机容易出现视觉障碍,导致判断失误,措施不当。这些因素导致整个下午的交通事故发生比例最大。在数据统计表中因为晚上出行车辆总数相对较少,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也相应减少,但分析统计表发现午夜时分依然是事故高发时段,这个时段路上车辆很少,驾驶员容易产生道路“空旷”的感觉,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于是便容易超速驾驶,结果常有长途驾驶员并不是与其他车辆发生事故,而是独自撞到障碍物上的事故发生。2.2车速因素
研究表明,当车速接近交通流的平均车速时,事故率最低;超过或低于平均车速的差
值越大,事故率都呈增加趋势。1993年,Monash大学事故研究中心对车速和平均车速的差值与事故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车速与平均车速的差值越大,事故率越高。2004年,裴玉龙等人根据国内部分高速公路车速标准差与事故的统计数据,对车速标准差和亿车公里事故率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车速标准差与亿车公里事故率之间关系模型。模型表明,车速标准差与事故率之间是指数关系,车速分布越离散,事故率越高,即事故率随车速离散程度的提高以指数增长率增长。2
如图五数据分析显示,在高速路段事故率最高。结合理论学习分析,驾驶员的视觉判断能力与车速有关,车辆高速行驶时,驾驶人员因注视远方,驾驶员的视觉因而视野变窄。另外,汽车速度越快,驾驶员的反应时间越长,车速慢,反应时间变短。从人的生理角度来看,车速越快,驾驶员情绪和中枢神经系统都处于相对紧张状态,导致反应时间变长。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随着车速的增长,交通事故发生率相应提升。
2.3酒后驾车因素
数据分析显示在交通事故发生原因中,酒后驾车占到8%。2011年,各地交通管理部门开始严查酒驾,加大处罚力度,显示了有关部门对酒驾危害的重视,从侧面也显示出酒驾的危害之大。
2 黎毅《车速与交通事故综合研究》,公路交通技术,2012年6月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