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学·洋学——日本人实理实用精神的启蒙

合集下载

日本近现代文学流派史第一章

日本近现代文学流派史第一章

2、作家及作品: ① 政治小说的“两系统”: 自由党,宫崎梦柳《虚无党实传》 改进党,矢野龙溪《经国美谈》 政治小说的“三足”: 《经国美谈》 矢野龙溪:循序渐进改良主义;改进党的纲领:扩大民权,实现宪 政,扩大国权。 《奇遇佳人》 东海散士:强化国权,思考日本如何面对世界列强威胁的严峻现实; 鼓吹“日本主义”政治思想,反对君临日本知识界的欧化主义。 《雪中梅》 末广铁肠:不露骨的政治小说类似于恋爱小说,人物名字带有寓意。 主题是日本改进党、自由党以团结代替竞争高举自由民主旗帜,崇尚 稳健的自由主义思想,尊奉建立官民和谐的政党政治国家为理想。 重点是以写实态度张扬以个人为中心的自由民权思想,指出个人独立 是强国之本。
三、文学开化 1、明治初期戏作 2、报纸小说 3、歌舞伎
三、文学开化‘’ 1、明治初戏作 (1)基本概念: ① “汉文诗”:或曰“武士文学”,是雅文学和“第一文艺以上的文学”,以儒 学为根基,形式有和歌、汉诗等反应武士阶层上层贵族生活、理想的文学。 ② “町人文学”:町人指商人、手工业者,又称“庶民文学”,或称俗文学和“ 第一文学一下的文学”,形式有假名草子、浮世草子、净琉璃、歌舞伎等,反 映下层人民生活、想法、情趣。 ③ “戏作文学”:戏作,以娱乐为主的创作。“戏作文学”,以消遣为目的的文 学,主要有近世(江户)后期的读本,洒落本、黄表纸等形式的文学,是日本 江户时代后期小说的一个总称。 ④ “滑稽本”:宝历年间以后,江户出现的以滑稽为中心的小说,分为前期和后 期两类。前期以滑稽为主,包括教训、讽刺特点的谈议本,作品先驱是静覌房 好阿《当世下手谈义》;后期以江户庶民经常光顾的澡堂、理发店为舞台,以 现实主义手法再现江户地区风貌,先驱是中返舍一九的作品。 ⑤ “草双子”:"草子",日本指读物、故事等,草双子是延宝年间出现的一种图 文图文并茂的绘本。不同时代内容和名称有所不同:赤本、黑本、青本、黄表 纸、合卷,前三种以小孩为对象,缺乏文学性,后两种增加洒落本滑稽要素, 形成成人读物。代表作山东京传《江户生艳气桦烧》,合卷形式的柳亭种彦的 《俨紫舍源氏》。

明治时期日本废除汉字风潮简论

明治时期日本废除汉字风潮简论

明治时期日本废除汉字风潮简论洪仁善尚侠+内容提要:明治时期日本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文字改革风潮。

知识界在废除汉字、削减汉字的前提下达成共识,假名表记说、罗马字表记说、简略英语表记说、神代文字采用说等推波助澜,你方唱罢我登场。

这场风潮绵延近半个世纪,结果仅限制了汉字的使用数量,日语的表记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

关键词:明治维新废除汉字文字改革文字表记18世纪前半叶,随着“兰学”的传播,日本人对西方文明开始有了新的认识。

这种认识同时带来了对传统的“华夷”观念的第一次冲击。

那以后“西力东渐”的大潮势不可挡,最终导致了一场巨大的社会经济变革运动的发生。

1868年,日本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了明治政权,并且开始推行全盘西化的国策。

江户时代中期已然形成并发展的近代意义上的文化觉醒,因此而在明治始初即呈现出异常活跃的态势。

但是,因其匮乏相应的近代性文化史学理论的素养与准备,日本人的骨子里依旧是本民族文化天下无双、尽善尽美的狭隘与偏执;除了“国学派”的思想主张与国家主义的文化立场,Et本并未找到建设近代国家与民族精神的理性之路。

这种情形决定了日本近代文化转型的基本内容、总体规律与某些本质特征。

一方面,日本人学习西方,建立了一半是西方、一半是自己的文化,并且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便走完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s洪仁善: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尚侠:同校教授。

---——130·--——明治时期日本废除汉字风潮简论口大抵要200年左右才能完成的资本主义近代化过程;另一方面,在始终以张扬自我文化的“绝对优越性”与西方文化相抗衡的同时,对于养育过日本传统文化的中国古代文明的重新认识、评价与处置,则成为日本为维护主观设定的民族文化的“纯粹性”而亟待解决的巨大课题。

甚至可以认为,不仅是明治时代,百余年来13本那些聪明的文化人,为了找到符合本民族的根本利益的题解,为此可谓机关算尽。

有中国学者据此指出:“在日本政治思想史上先后出现的‘脱亚入欧论’和‘亚细亚主义’,它们的核心都是为了处置‘日本与中国的关系’,都是为了重新评价已经渗入到日本社会无数层面的‘中国文化、中国文明的价值和作用’问题。

从文化与制度的较量,看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差距

从文化与制度的较量,看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差距

19世纪末,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他们地位相当,所处时代和大环境也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

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几乎同时起跑。

怀着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

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还迟,然而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一悲一喜:大清王朝愈加摇摇欲坠,日本帝国则一飞冲天。

世事流云,人生飞絮,同样是经世之才,一个身背骂名,抑郁而终;一个大功告成,奇勋盖世。

这样悬殊的结果,难道真的是南橘北枳、水土不服?还是真如李鸿章所抱怨的,只怪“君臣朝野人心不齐”?1901年12月26日,即李鸿章死后50天,一代大家梁启超便写出皇皇大作《李鸿章传》。

该书叙述评价了李鸿章的风云一生,并率先把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作了比较分析。

梁启超认为:“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李鸿章必为19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在早年的“栉风沐雨之阅历”方面,“伊非李之匹”,而李在政治识见和客观环境方面,难比伊藤。

梁还把李鸿章放在近代“国民国家”的政治理念下进行评判,指出“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而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体之本原”、“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事,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认为李鸿章是时势所造之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

梁启超不愧目光如炬,巨笔如椽,其学贯中西,识见犀利,一剑封喉。

千载而下,恐怕对李客观全面的认识和评判,无出其右者。

不过,笔者以为,梁任公只见树木,未见森林;只见其果,未证其因。

难道真如柏杨所说:苹果埋进肥沃的土壤就会生根发芽,投进五色酱缸只会腐烂变质。

让我们试着从文化与制度的较量上找找原因吧。

据李鸿章的幕僚范当世说,李在直隶总督任内,喜看《管子》,甲午战争后喜看《庄子》。

李鸿章在给一代大儒吴廷栋写信的时候,自己也说“鸿章少年,有志于学,不得已为事情所累”。

和魂洋才

和魂洋才

这个《教育敕语》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提纲携领地阐明了日本"国体之精华"乃忠孝二字,国家 道德之本就是教育之本,也即教育以培养忠臣孝子为出发点; 第二部分列举了十大德行,即孝、友、和、信、恭俭、博爱、学 习、成德、公益世务、重宪遵法,构成了所谓"德育"的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叙述了德育教育的结果仍归于造就"义勇奉公"的"忠良臣 民",以"扶翼"天皇,其实暗含着做盲目听从的工具之意,体现了 军国主义扩张的需要;
到明治时代中期,以1880年的《教育令》的颁布为标 志,来自美国的自由主义思想开始成为日本教育制度 改革的主导思想。 1.文部省在学监美国人马利的推动下,改变了模仿法 国颁布了1872年的《学制》的中央主义集权,实行了 美国式的重视地方权限,尊重自由的政策。 2.80年代明治政府领导人岩仓具视(1825年10月26日 -1883年7月20日)在出使欧洲后指出:“自今当存国 体,维持风俗,渐次进于文明也”。 强调道德教育,推动修身教化,成立明治时代中期之 后的教育改革的主题。
批判二:教学内容 1.特点:空洞化 2.史实: 以昌平校为代表,其教学内容是讲授经学、汉土史学、 本朝史学与刑政学。地方藩校虽然出现实用型教学内容 分,但是也还是以儒学为中心学科,尤其注重道德修养。 幕府末期的教育学家广濑淡窗(1782~1856)提到儒 者”不为国政,不为功立业,徒然从事于作诗诵说“, 缺乏务实精神。 中国的鸦片战争之后,日本学者佐久间象山(18111864)评论中国失败的原因时,也指出儒学”多为空论, 缺乏实用“。 3.总之,日本的儒学教育到幕府末期缺乏了一种合乎时 宜、求实向上的实学精神。因此,提倡实用之学、经世 致用之学,就成了幕府末期的一大潮流。

浅论日本文化的和洋结合

浅论日本文化的和洋结合
一、选择性兼容外来文化
日本民族善于吸收优秀文化,但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对外来文化从不盲目地接受,而是根据本国的需要有所选择。换言之,即日本吸收外来文化总是跟本国的国情密切结合的,从而保持了日本文化的民族性特征。今天的日本文化,是传统的日本文化和外来文化在不断接触、交织、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日本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不仅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对异族文化的驯化,而且还包括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与弘扬。正如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所说:“日本越是要成为国际化国家就越要思考如何在世界上传播日本文化。”为了融入外部世界,传播日本文化,发展并加深日本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建立致力于文化交流的专门组织。1971年外务省下设日本基金会,基金会把日本文化介绍到国外,同时也使日本人”,招聘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开展跨国合作研究。
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看,日本民族的文化底蕴并不厚重,但在日本,尤其是学者都致力于发掘日本本民族的深层文化,许多日本文化产物,尽管能从中寻见丝丝屡屡外域文化的痕迹,但同样无法否认,它们都是富于创造性、可以引为自豪的民族文化。对外域文化,日本既不抗拒也没有退避,而是以极为宽容的态度接纳之,并将其与自己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日本社会既能一以贯之地对外域文化抱着不带偏见的态度接纳,从而不断丰富其民族文化的内涵,增强民族文化的体质;同时又能对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保持始终不变的尊崇与虔敬,始终保持其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这不能不说是其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承传。
(一)承袭、弘扬与发展民族文化
日本文化在博采众长的同时,又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着极大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古代日本创造的神治时代朴素的原始宗教、无数绚烂优雅的宫廷文学、贵族文学、茶道、能乐、狂言、花道等,到近现代的忠诚意识、集团意识、进取精神等,无不体现日本文化的独创风格和优秀传统。一位学者在论述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时曾经指出:日本现代化成功的真正奥秘,在于因长期的历史演进中锻炼出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即集团结构、群体意识、竞争风格和拼搏进取精神。这正是日本民族文化传统中“集团意识”的充分体现。日本民族由于岛国的自然环境以及经历了近千年的武士生活的感化,形成了全民族的集团意识,这是日本民族至今仍保持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同时,由于日本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种族原因,使日本人带有强烈的民族自尊性,这种民族自尊性、自信心代代承传,也对日本历史的发展进程起了积极的作用。 贯穿始终的日本特有的文化“和魂”还体现在日本的山水风景画所体现出的恬淡、简洁而意境深远的风格;庭院建筑注重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而体现出的淡雅情趣;被称为“日本人生活的综合艺术”的茶道以及“和、敬、清、寂”的思想等。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在质的方面影响着日本文化的演变,这也是日本能在三次巨大的文化洗礼中没有迷失自己、而始终能把外来文化加以异化的根源。

兰学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兰学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兰学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作为第一次西风东渐南蛮学在日本影响很大,并为第二次西风东渐的主要内容——兰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至幕末开国之后,关于西方学问统称为洋学或幕末洋学。

在兰学和初期洋学的影响之下,至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进行了近代化的改革,开始迈入近代化的进程。

一、兰学概述兰学是指江户时代中期到幕末开国前,日本引入的有关西方的学问。

它包括医学、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和兵器学等方面的。

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兰学是日本近世移植、研究西方学术的第二阶段,它上承南蛮学,下衔幕末洋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1774年,由杉田玄白、前野良泽等人译述的《解体新书》日稿的完成,标志着兰学的产生,此后,兰学“如滴油入水,布满全池。

”{1}那么,在接下来的内容中,笔者将就兰学产生的背景及内容详细的阐述兰学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二、兰学产生的背景(一)兰学产生的国际背景我们通常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并以此为分水岭,世界的东西方差距开始逐渐拉大,此外,在社会思想方面,在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虽然以复兴古希腊和罗马文化为基本表现形式,但实质上却是猛烈抨击中世纪的封建文化,创造了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随后的宗教改革,由改革家所提出的理性主义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后盾。

此外,15世纪末以后,欧洲还开始了对“新世界”的发现和开拓——地理大发现。

一系列的探险性航海活动打开了欧洲人的视野,我们可以大体认为,在1543年,日本与西洋人(葡萄牙人)的最初邂逅就是地理大发现的产物。

在生产力方面,在18世纪六十年代,以英国为首,欧洲率先开始并完成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又推动了欧洲在政治、思想、军事等方面进一步向近代化的迈进。

在自然科学领域,日心说、地动说、牛顿三大定律学说获得了极大地发展。

至此,欧洲在各方面确实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与之相对应的以中日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则成了被掠夺、殖民的对象。

2023年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范文模板2023

2023年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范文模板2023

2023年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范文模板2023历史选修的内容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学问解答时政问题的实力。

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学历史选修一教案,希望可以供应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中学历史选修一教案范文一:《戊戌变法》一、内容标准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见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问题探究1.分别从戊戌变法前中国社会、经济、思想领域来分析变法的历史背景?2.列表简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见和特点?3.从政治、经济、文化教化、军事等方面,列表整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从百日维新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见的比较以及百日维新的结果等方面去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4.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思想解放等角度,归纳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5.从社会背景、领导力气、政策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相识戊戌变法失败的缘由。

●史论共享1.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见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来宣扬自己的变法主见,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找寻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扬变法思想。

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供应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

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日本人的民族精神读书笔记

日本人的民族精神读书笔记

日本人的民族精神读书笔记日本自立国以来,特别是近代以来,在技术形成与革新方面走出了一条与中国截然不同的道路:从近代日本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中可以看出,日本人热衷以各种“道”为代表的系统性技艺,而不喜欢向传统的中国人那样,从宏观上解释这个世界最本质的东西。

我认为,这植根于日本相对严酷、封闭的自然环境,为了生存,他们养成了尊崇实力、注重实用的特点。

为了使更多的日本人掌握重视器物层面上的知识与技能,提升民族的整体竞争力,日本人较早认识到了教育立国的重要性:江户时代,兰学传入日本,成为上层争相追逐、标榜的学问;明治维新以后,明治政府大量废除封建私塾,开办新式学校,力争从思想文化和教育体系上脱亚入欧。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率先在全国普及了义务教育,是世界上最早最快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之一。

直到今天,日本人也热衷于追求知识,特别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据一项市场调研表明,《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每日发行量均超过1200万份。

我认为,日本近代教育的着力点同中国的传统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把重点放在伦理道德教育方面,而日本以生产与生活方面的实用性知识技能为主。

日本人认为,东方传统道德教育是“虚学”,近代西洋科技知识是“实学”。

实学才是真正的文明。

明治天皇带头学习西方技术,提出了“广求知识于世界”的理念。

由于日本十分重视办学兴教,形成了热衷于知识技能和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的敬业之风。

和中华民族一样,日本民族历来不擅长抽象思想和理论研究,却愿做能工巧匠,只要有钱,就能继续购买外国的技术,只要有充足的工程学知识,用以改造西洋技术并使之产业化,日本就不会在工业技术上比外国落后很多。

例如二战结束后,日本之所以能在废墟上快速起飞,我认为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是以实业立国、技术立国。

“即使GDP在一夜之间被地震摧垮,如果知识力、技术力还在,就留存住了经济的根本。

”中国人的气质,孔子说过一句话,叫“智者不惑”,既指对真理的确信,更指辨别善恶行为的不惑。

兰学_洋学_日本人实理实用精神的启蒙.

兰学_洋学_日本人实理实用精神的启蒙.

所以,那个时代的通
译们只限于用片假名来书写荷兰语,用口头传授、记忆、表
达来完成翻译的工作。后来促使当时的幕府改变初衷,让西
洋的学问有了进入日本的可能的原因,兰学的创始人之一的
杉田玄白在《兰学事始》中如此写道:
到了八代将军德川吉宗公时期,长崎的荷兰语翻译西善
三郎、吉熊幸左卫门等人受命负责处理一切翻译事务,往往
37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2004年10月
Oct.2004
第15 卷第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期
VOL.15 NO.4
从日本《学研国語大辞典》、《日本語大辞典》对兰学和
洋学所下的定义来看,兰学和洋学似乎同属一种学问,即都
元丈则着手翻译出版本草学著作,两人的努力奠定了兰学·
洋学发展的基磐。
2. 荷兰医书——兰学·洋学发展的基磐
以此为契机,前野良泽、杉田玄白等人由侥幸得到的
荷兰解剖医书所引起的极大好奇,进而前往观摩人体解剖
现场,他们所见到的解剖中展示的人体各个部件竟与荷兰
医书中的插图完全吻合。在亲临实际观摩过后,方才知道
派外科”即最初的“西洋学术”,原本并非通过阅读西方横排
书写的医书习得的,其中荷兰商馆的医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地人通过观摩、学习荷兰医师做手术的过程,听医师的处
方来进行记录、模仿“。对西方学术的传入起到主流作用当然
还有荷兰商馆的馆长、书记,以及日方的荷兰语通事(即翻
译)。”

德川统治初期,由于各种原因,西洋的一切都受到严厉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人文主义是一种基于理性和仁慈的哲学理论和世界观。

作为一种生活哲学,人文主义从仁慈的人性获得启示,并通过理性地推理来指导。

人文主义以理性推理为思想基础,以仁慈博爱为基本价值观。

至于个人的兴趣、尊严、思想自由、人与人之间的容忍和无暴力相处等等,都是应有之义。

人与人之间的容忍和无暴力相处等等,都是应有之义。

人文主义以理性思想为基础,同时和人本主义以及人道主义有密切的关系。

除了一般无宗教的人文主义,在各个主要的宗教中也有人文主义,在这里一般人文主义与该宗教的信仰和传统相结合。

也有的人文主义运动认为人有参加仪式和规则的需要并组织一定的团体来满足人的这种需要。

人文主义注重人的精神心灵,显然不同于唯物主义;另一方面,人文主义注重理性,因而有的人文主义者认为和理性精神相违背的神灵崇拜的宗教精神并不是人文主义。

浪漫主义是开始于18世纪西欧的艺术、文学、和文化运动,大约就发生在1790年工业革命开始的前后。

它注重以强烈的情感作为美学经验的来源,并且开始强调如不安、惊恐等情绪,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壮丽时表现出的敬畏。

浪漫主义是对于启蒙时代以来的贵族和专制政治文化的颠覆,以艺术和文学反抗对于自然的人为理性化。

浪漫主义重视民间艺术、自然、以及传统,主张一个根基于自然的知识论,以自然的环境来解释人类的活动,包括了语言、传统、习俗。

浪漫主义受到了启蒙运动的理念影响,也吸收了中世纪文化复古的艺术成分。

“浪漫”一词来自于“romance ”—代表了源于中世纪文学和浪漫文学里颂扬英雄的诗赋风格。

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里发生的事件和其背后的意识形态也影响了浪漫主义运动。

浪漫主义致力于宣扬那些在他们看来被忽于宣扬那些在他们看来被忽略了略了的英雄个人所达成的成就,它正当化了个人的艺术想像力,并将其作为最重要的美学权威之一,突破了对于艺术的传统定义。

浪漫主义对于历史和自然题材的强烈诉诸,便是形成这种理念的基础。

烈诉诸,便是形成这种理念的基础。

福泽谕吉与明治维新读《明治维新(附福泽谕吉传)》

福泽谕吉与明治维新读《明治维新(附福泽谕吉传)》

福泽谕吉与明治维新读《明治维新(附福泽谕吉传)》前年,我去日本旅游,看到一万日元钞票上印着一个人的头像,问导游才知道,那是日本明治维新时代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他在日本家喻户晓,被称为“明治维新之父”。

我一直对明治维新非常感兴趣,却对这位福泽谕吉知之甚少。

明治维新之迷1868年,日本开始了走向现代工业文明的明治维新,只经过短短二十多年便大见成效。

1895年,日本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击败清朝北洋水师,使中国割让台湾又赔巨款。

十年后的1905年,日本又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罗斯,一跃成为世界列强之一,震撼了全世界。

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快速的成功?为什么能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由一个落后锁国的封建国家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强国?为什么别的亚洲国家做不到?这些谜团曾经吸引了世界各国众多的学者专家去研究明治维新,各种各样的研究成果和专著可以说是汗牛充栋。

但这些研究成果大多仅仅在知识界的小圈子里流传,对广大民众没有多大的影响。

中国知道明治维新的人很多,但了解其来龙去脉的人却很少,知道福泽谕吉及其思想的人就更少了。

《明治维新(附福泽谕吉传)》(吕理州著)一反传统学术专著的写法,用浅显流畅的文笔和讲故事的方法,生动地介绍了明治维新的来龙去脉和福泽谕吉的经历和思想。

读后让人感到,原来学术研究成果也可以这样表达,也可以这样深入浅出,也可以这样引人入胜!福泽谕吉写文章一贯流畅易懂,吕理州看来在研究福泽谕吉时得到了他的真传。

读了这本书,最让人感到惊叹是:福泽谕吉这样的思想家竟然对明治维新有如此巨大的影响!福泽谕吉认为:一个国家的时势,亦即那个国家人民当时拥有的习气和智德状态,才是推动历史影响文明的主要动力,而不是少数贤君的出现。

文明的进步或落后,不是操之于少数一二人之手,而是取决于人民的素质,统治者只是起到不妨碍的作用。

统治者能不妨碍文明进步就已经尽到职责了,不可能直接去加快文明的进步,那是民间的事。

这接近“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但他更强调人民精神状态的根本性作用。

兰学与日本近世思想文化

兰学与日本近世思想文化
统 总结 。
国对 欧洲近代文化的吸收 , 是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历史告 诉 我们 , 文化模式决定 国家命运。一个国家如果顺应时代
潮 流 , 择 一 种 合 理 的 文 化 类 型 , 不 是 抱残 守缺 , 步 自 选 而 固
封 , 然 会 有 巨 大 的进 步 oI 必 [ 1
“ 学 ” 念 的确 立 , 与 日本 人 正 式 系 统 研 究 以 兰学 兰 概 是
系 , 是众说纷纭 。 也
代, 日本真正走上了现 代化道路 。汤浅 光朝评 介说 “ 这 在
个 时期 日本 的 学术 度 过 了 需 要 辅导 的 少 年 期 。
[ 收稿 日 ] o 一o 一l 期 2 6 6 9 0
[ 者 简介 ] 晓 冀 (9 1 . . 苏 宜 兴 人 , t学 院历 史 系助 理 研 究 员 。 作 周 17 一) 男 江 泰l l
出 , 约 在 18 大 70年 之 后 , 学 一 词 开 始 频 繁 出 现 在 刊 名 兰
现代 日本 与 日本思想 的源 流都存 在于室 町后期 到江 户 时代 的近世文 化中 , 中国则在 晚 明时期 , 而 出现 了启蒙 思想 , 国基本上处在 同一个起跑 线上。如果不是江户时 两 期 兰学 的勃 兴 , 了 日本一个 重新 确立文 化类 型 , 西方 给 籍 近代科 技文明 , 反思并摆脱 中国儒学影响 , 从而脱亚人 欧 , 迈人 工业时代的重大机遇 , 那么 , 也许 , 至今 日本 仍是一个
成 为此 时学 术 研 究 的 重要 工具 和热 点 , 学 渐 为 洋 学 所 取 兰
吸纳所有 的外来 文化 , 其结 果就是 , 后来形 成的混 合文 在 化体 中 , 深深地刻上 了这一 文化的烙 印。

兰学事始

兰学事始

或問 WAKUMON123No.23,(2013)pp.123-150 [翻訳]编辑子附记:《兰学事始》是《解体新书》(1774)译者之一的杉田玄白晚年的回忆录。

这本小册子记录了日本江户时期接受西方新知识的所谓“兰学”的兴起历史,为我们了解兰学发生的背景、涉及其间的重要人物、译籍等情况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

原文为日本江户时代的古文体。

今日本文科省国家奖学金博士课程预备生徐克伟君不畏艰难将其译成汉语,以飨国内学界同好者,精神可嘉!译文中尚多有可斟酌之处,希冀专家学者不吝指正。

兰学事始1徐 克伟訳凡例1.译文依据内山孝一《和兰事始》(本文)与1869年刻本天真楼藏版《兰学事始》,并参考绪方富雄、芳贺彻两种现代日语译本译出。

2.译文各章节的标题为译者所加,综合行文大意与现代日语译本章目拟定,原文无。

3.原文各章基本未分段,结合文意与现代日语译本,译文做了一定调整。

4.为尽可能反映原文特色,译文保留“和兰”、“阿兰陀”“内景图”等专有名词。

5.【】部分,为原文各章中的补充内容。

6.结合行文内容,酌情作注,依据标明于后。

资料较多,不便一一标明的,详见于后之”参考文献“。

1现有抄本数种,分别题作“和兰事始”或“兰东事始”,无“兰学事始”之名。

福泽本(庆应义塾大学藏)原题作“和兰事始”,后改为“兰学事始”。

1815成书的《兰译梯航》(大槻玄泽作,《兰学事始》成书后的第二年)一书,既已以“兰学事始”称之。

“兰东事始”一名的由来可参阅译文中的序四(大槻玄泽作);金泽本(金泽市立图书馆藏)亦称“原名兰学事始,磐水先生去‘学’字,加‘东’字,曰:‘兰东事始’之言兰学东渐事始也。

”今从众,取世人熟知的“兰学事始”。

详阅内山孝一(1978)「『蘭学事始』という題名について」『和蘭事始:「蘭学事始」古写本の校訂と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社,第47~57页;杉本つとむ(1985)「<蘭学事始>という書名について」124或問 第23号 (2013)明治二年已巳(1869)新刻天真楼2藏版序一杉田玄白(1733-1817)传略曾祖名翼,字子凤,世称玄白,一有“九幸”之号。

试论日本兰学运动的兴起及影响

试论日本兰学运动的兴起及影响

【摘要】江户时代中后期,日本知识阶层兴起一场以荷兰语为媒介,研究、吸收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兰学运动。

兰学运动的兴起有其特定的社会根源,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继承性、多样性、阶段性等特点,对当时乃至后世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兰学运动;兰学家;近代化兰学是指江户中期至幕末开国以前关于西方学问、技术或西方形势的知识及其研究,当时主要以荷兰语为媒介进行学习,故称为兰学。

兰学的内容覆盖了西方近代各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既包括医学、博物学、天文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也包括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其中还混杂着锁国以后仅存的南蛮文化①。

兰学在日本的传播及兴起成为江户时代日本人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对日本近代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兰学运动兴起的社会根源、发展特点及其对日本近代社会的影响表达一些见解,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兰学运动兴起的社会根源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为禁止天主教、控制对外贸易,从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主政时期的1633年至1639年,先后五次下达宽永锁国令。

通过这五次锁国令,德川幕府不但禁止天主教在日本的传播,禁止西班牙、葡萄牙船来日贸易,而且连日本人出海航行(奉书船除外)和海外日本人回国也要处以极刑。

到1639年,日本与西、葡两国完全断绝来往,锁国体制正式确立。

在日本锁国政策的阻碍下,为何还会出现兰学运动这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呢?这与日本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以及日本人自古以来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自1603年江户幕府建立以后,国家统一局面形成,为巩固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封建统治,幕府大力扶植自耕农,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开垦荒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将农民推到商品生产者的地位,农村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商人和手工业者不断向城市聚集,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

至17世纪末,日本已有城市300个以上,其中江户、大阪、京都为全国性大城市,特别是江户人口达100万,超过当时的伦敦,居世界首位。

日本近现代文学流派史

日本近现代文学流派史

三、文学开化 1、明治初期戏作 2、报纸小说 3、歌舞伎
三、文学开化‘’
1、明治初戏作
(1)基本概念:
① “汉文诗”:或曰“武士文学”,是雅文学和“第一文艺以上的文学”,以儒 学为根基,形式有和歌、汉诗等反应武士阶层上层贵族生活、理想的文学。
② “町人文学”:町人指商人、手工业者,又称“庶民文学”,或称俗文学和“ 第一文学一下的文学”,形式有假名草子、浮世草子、净琉璃、歌舞伎等,反 映下层人民生活、想法、情趣。
① 作品列举:
翻译作:《维氏美学》(翻译自法-维龙《美学》)
➢ 《维氏美学》:日本首部系统的美学学术论述。上卷探索艺术美的本 质,下卷为建筑、雕刻、绘画、舞蹈、音乐、诗学,细述艺术与美的 关系。主张艺术上的真实与个性,排除观念上的理想美并认为一切艺 术都是通人情的。认为艺术的三种方法是:“摹拟善人之迹”、“务 求其似真”、“将感慨表露于外”。
(3)近体诗和新体诗:
➢ 新体诗:以日本传统7、5刁韵律形式,加上欧洲诗歌表现方法创造出 来的诗歌,书写格式固定,格式上向现代自由诗发展。
3、代表作家 (1)福泽渝吉(1835—1901) 作家介绍:
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明治时期杰出的教育家。他毕生从事著 述和教育活动,形成了富有启蒙意义的教育思想,对传播西方资本主 义文明,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被日本称 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时期教育的伟大功臣”。 作品列举: ❖ 《西洋事情》《西洋旅行指南》 ❖ 《劝学》 a) 批判封建意识,提倡民主意识。 b) 宣扬功利主义,强调人的现实生活合理化。 文学主张: ❖ 排斥虚学(封建儒家),尊重实学(现实功利)。 ❖ 以“洋学”、“实学”为根基的实证主义和科学精神。
3、评价: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课题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课型新授课编号周次学生课程标准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与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核心素养通过制作历史上重大疫病及中医药成就表格,立足时空观念,掌握疫病表现及中医药取得的成就。

通过史料实证,,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明确疫病流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掌握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近代中西医之争。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法一、历史上的疫病1、疫病表现疫病时间概况天花古埃及时期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也罹患天花18世纪肆虐欧洲,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死于天花中国清朝康熙皇帝得过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鼠疫6世纪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造成人口锐减一半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流行了3个世纪,欧洲死亡人口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

斑疹伤寒20世纪早期和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西班牙流感1918-1919年全球大爆发,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以上。

【思考】结合教材和上述表格,分析古代疫病流行有何特点(时间、地域空间、社会空间角度)?2.【史料实证能力训练一】疫病带来的影响材料一:疫疾为人类带来的最为直接的灾难是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

中国历代老百姓被疫病夺去生命的总数是无法算清楚的。

一场疫病死去数十万、数百万人,在古书中每个朝代都曾出现过。

而更多的时候古人笼统地以“死人无算”、“道騹相望”、“疫死者几半”等词概括过去。

每场鼠疫等凶恶疫病爆发过后,其高死亡率阴影笼罩整个社会,甚至在数十年里也难以磨灭,使得人们的心理变得十分脆弱。

——张剑光《三千年疫情》材料二:现代人口学家对染病的广大地区的全面估计,欧洲人口8000万中死亡2400—2500万,即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另一方面,幸存的普通民众也在绝望中转向了狂饮暴食和恣意纵欲。

毁坏劳动成果,谋财害命、欺骗、通奸、盗窃,已成通常之事。

江户时代日本的医学理论嬗变与早期近代启蒙

江户时代日本的医学理论嬗变与早期近代启蒙

医学理论的冲突与融合
理论冲突
01
在西医传入初期,与传统中医理论存在较大冲突,引
发了激烈的争论。
融合尝试
02 一些日本学者试图将传统中医和西医理论进行融合,
形成一种新的医学理论。
融合成果
03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日本形成了独特的“和汉医
学”,实现了传统与现代医学理论的融合。
03
早期近代启蒙的思潮与 影响
医学理论嬗变对早期近代启蒙的 影响
医学理论的转变对早期近代启蒙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首 先,医学理论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减少了疾 病的发生,为早期近代启蒙提供了更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其次,医学理论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科学 认识的提高,使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世界,为早期近代 启蒙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医学知识的普及
随着医学理论的启蒙和变革,医学知识 逐渐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提高了人民 的健康水平。
VS
社会观念的转变
医学启蒙不仅带来了新的医学知识,也促 进了社会观念的转变,使人们更加理性地 看待疾病和治疗,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
04
医学理论嬗变与早期近 代启蒙的关系
医学理论嬗变与启蒙的关联
医学理论嬗变是启蒙运动 的一部分
02
江户时代医学理论的演 变
从传统中医到西医的转变
传统中医的影响
在江户时代,日本受到中国传统 的中医理论影响,重视阴阳五行
、四诊八纲等原则。
西方医学的传入
随着与西方的交流增加,西方医学 理论开始传入日本,对传统的中医 理论造成冲击。
转变的契机
日本对外开放,接受西方文化的影 响,西方医学的优越性逐渐被接受 ,促使了从传统中医向西医的转变 。
江户时代实行封闭的对外政策,社会 秩序相对稳定,这为医学理论的发展 提供了基础条件。

一文概述:为什么福泽谕吉要坚持“脱亚入欧”?

一文概述:为什么福泽谕吉要坚持“脱亚入欧”?

一文概述:为什么福泽谕吉要坚持“脱亚入欧”?日本的快速崛起,一直与其蓬勃发展的教育息息相关。

提到近代日本的教育,就一定离不开福泽谕吉。

福泽谕吉(1835—1901),日本著名的教育家、启蒙思想家,知名学府庆应义塾大学的创始人,素有“日本伏尔泰”的美誉。

他终身没有入仕,一直以民间学者的身份兴办教育、编辑报纸、著书立说。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西方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庆应义塾大学校内的福泽谕吉雕像不过,我们也应该冷静地认识到,福泽谕吉教育理念中的军国主义内涵,同样被他的后辈们全盘继承并一一“化成了现实”。

被暂时的“荣光”蒙蔽了双眼的日本人,最终让自己的国家陷入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那么问题来了,福泽谕吉为什么要一再坚持“脱亚入欧”?为了实现“脱亚入欧”,他具体做出了哪些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

“脱亚入欧”又“畸变”出了什么恶果?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1)从“慕华”到“脱亚入欧”福泽谕吉生在大阪,是家中最小的儿子。

他的父亲福泽百助是丰前中津(九州大分县)奥平藩的士族,母亲是同藩士族桥本滨右卫门的长女阿顺。

不幸的是,在他18个月大的时候,年仅45岁的福泽百助因病亡故。

彼时才33岁的阿顺,只能携五个孩子返回故乡中津。

1)福泽谕吉的少年时代因为家境贫寒,福泽谕吉直到十四五岁时,才有条件接受到较为系统的“儒学教育”。

但需要指出的是,惨淡的童年经历,从未让他有过自卑感。

在当时,落魄士族的年轻子弟们,不仅不敢在白天上街,即便在夜间出门,也要用手巾遮掩头脸。

不过,年幼的福泽谕吉与这些人完全不同,他不仅敢在白天出门,而且从不蒙面,甚至在腰间带着两把刀,以武士形象示人,言谈举止一直不卑不亢。

青年时代的福泽谕吉在19岁以前,福泽谕吉主要师从日本汉学家白石常人,系统研读汉文典籍。

尽管他入学较晚,但因为天资聪慧,理解力极强,因此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在完成课业的同时,福泽谕吉还系统学习了中国的经义和历史著作。

试论“中体西用”与“洋才和魂”的成败原因

试论“中体西用”与“洋才和魂”的成败原因

试论“中体西用”与“洋才和魂”的成败原因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是以“中体西用”为宗旨的,中体西用又称“中道西器”。

这一思想最早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初冯桂芬的《校颁庐抗议》中“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之以诸国富强之术”,而后这一思想不断得以发展,最后因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到“旧学为体,新学为用”而广为流传。

《易经·辞系》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所谓的“体”“道”即“伦常名教”“四书五经”或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或说“中国史事政书、地图”而“用”“器”即为西方先进的军事武器、科技等。

日本的“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是由佐久间象山于1854年提出来的,他认为“洋学之有所资,本不在政教之论,惟用其技术器械之智巧”,而所谓“洋才和魂”则是指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的指导下在教育方面的指针,尽管两者的范畴不相同,但我从它们两者思想方法,思维方式上去考虑,则是大同小异,甚至可以等同。

因此在这里的“西洋艺术”、“洋才”指的是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中体西用”的“用”是一致的;而“东洋道德”、“和魂”指的是日本的传统道德和思想,与“中体西用”的“体”是相同的。

因此陈旭麓先生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提出的和魂洋才与中体西用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从历史的思维来看,看待一个历史事件不能把它隔裂开来分析,而是应把它放到社会发展的整体中去,不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既然两国自救运动的宗旨从本质上是一样的,但“他们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却大异”,很显然这与当时两国的国际环境有关,更需要从两国的社会背景、国民性和社会结构的内在因素来分析。

首先,可以从中日两国当时社会启蒙的程度上去分析。

一个国家启蒙程度的如何可以从留学生的状况和进步刊物对国民的影响上来看待。

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尽管遭受了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但国民对于西方文化的态度仍然怀有强烈的抵制心理。

这种抵制心理并没有随着中国的社会近代化而减弱,直到19世纪末仍是如此,义和团的盲目排外就是很好例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