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文化建设之传承与发展_以常州城市文化建设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卷第1期
2010年3月
江 苏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JIANGSU POLYTECHNIC UNIVERSITY
Vol.11 No.1
Mar.2010
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文化建设之传承与发展
——以常州城市文化建设为例X
王睿倩
(中共常州市委党校,江苏常州213016)
摘 要: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根脉和生命力,城市文化建设则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软实力”的引领与支撑。历史文化名城
的城市文化建设应遵循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按照市民社会的愿景需求,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打造主题鲜明的城市
文化;并有效解决好城市文化主题的坚守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城市文化建设与市政建设的关系、城市文化建设政府主导与全民参
与的关系。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文化建设;主题文化;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码:A 文章编号:1672-9048 (2010) 01-0045-05
历史文化资源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文化建设
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最大优势。
因此,应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以合理的路
径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发
展,这是每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在其城市文化建设中
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常州,有着极为丰厚的历
史文化积淀。2001年,常州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历
史文化名城。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如何传承历史文
化,打造现代文化,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常州城市文化建设的历史积淀与现实分析
2500年的文明史,吴文化的发源地,滋养常州
“中吴要辅,八邑名都”的美誉。诚信礼让的品质,
造就了“延陵世泽,让国家风”,“春秋第二贤人”的
季札(数让王位,孔子曾向他学礼并为他书写墓
碑)。[1]崇文重教的习性,培育出9位状元、1546名
进士、15个宰相、26个尚书;哺育了《昭明文选》
编者萧统、《永乐大典》都总裁陈济、《文心雕龙》作
者刘勰、《四库全书》总编于敏中、《说文解字注》作
者段玉裁、《大百科全书》首任总编姜椿芳、《官场
现形记》作者李宝嘉;更有擎“唐宋八大家”之旗
的唐顺之、“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赵翼、“清代李
白”黄景仁。陆游惊叹常州“儒风蔚然为东南冠”。
经世善创的禀赋,孕育了一座小城拥有瞿秋白、张
太雷、恽代英三位杰出英才的传奇,涌现出以民族
大业、国家前途、学术创新为己任的李公仆、史良、
赵元任、刘海粟、华罗庚、吕思勉、周有光、盛宣
怀等仁人志士。清时,“阳湖文派”、“常州学派”、
“常州画派”、“常州词派”和“孟河医派”名满天下。
龚自珍的“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是
对常州的赞誉,也是常州的写照。[2]常州,是历史名
人最多的城市之一,位于苏州、杭州、北京之后列
第四。“文依城隽立,城借文远行”。上世纪八十年
代,创造“中小城市学常州”的神话,更以“苏南
模式”发源地,引领时代潮流。进入新世纪以来,常
州依托丰厚的文化底蕴,凭借进取创新的精神,获
取“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全国投资环境40优
城市”等荣誉, 2004年,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首
批(苏州、常州、威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
(含所辖的金坛、溧阳市)。2008年,在全省13个地
级市中,人口总量和占地面积均排12位的常州,综
合实力却排在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前20位。拥
有深厚文化积淀和现实骄人成绩的常州,理应在人
们心目中享有高度的认同感。但现实并非如此。就
政府层面而言,全省有9个地级市成为“中国历史文
X收稿日期:2009-09-28
作者简介:王睿倩(1966—),女,辽宁本溪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法理学研究。化名城”,而常州竟在10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
外。从社会层面看,熟知苏南的人,对常州的印象
深刻不及苏州、无锡;了解苏南不深的人,对常州
的认知赶不上扬州、镇江;甚至,其所辖武进区也
远比其有名。客观冷静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对城市文化建设功效的认知还不够准确。
文化,是城市生长的灵魂,是城市提升综合竞争力
的引领与支撑,往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城市
文化建设功效的把握。一是片面强调城市文化建设
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过度强调文化建设,影
响和制约了城市整体发展的科学和全面建设的和
谐。这种现象常州虽不多见,但确有存在。二是过
分追求城市文化建设的经济功能。1998年世界银行
发布《文化与持续发展:行动主题》报告以来,文
化建设的经济功能逐步被认同、发现和推动,甚至
被放到文化本身难以承载的地位,涉及文化建设,先
想能否有经济效应。一定程度上,文化建设成为达
到经济目的的因由,违背了文化建设的本意和初衷。
三是过于关注城市文化建设功效的立显。一种是忽
视了文化建设内在规律,追求立竿见影,今天投入,
明天就想见效;还有一种,知文化建设内在规律,但
因政治或经济等因素使然,周期短,见效快的就上,
甚至明知短期内不可为,仍强为之。
(二)对城市文化主题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城市
文化主题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科学严谨。
2002年,常州就邀请专家巨匠参与“常州市空间发
展战略研究”、“城市生态与景观规划”及“现代制
造业基地布局”等战略构想,编制了《常州市城市
总体规划纲要》。然而,面对多次冲击“中国历史文
化名城”未果的现实,冷静地反思常州城市文化主
题建
设,确有不完善之处。一是城市文化主题的选
取和定位不够准确。城市的定位决定城市文化发展
目标取向,城市文化主题是其具体表达。目前,常
州城市文化主题表述上还不够准确和统一。“学习型
城市”,“千载读书地,现代创新城(学习城)”,“勤
学习、重诚信、敢拚搏、勇创业”等,不能说这些
没有合理性,但多少让人感到要么以点带面,要么
普遍抽象,别的城市也能用,难以准确全面表达常
州地域文化精髓。二是城市文化主题缺失鲜明的常
州地域文化特色与个性。文化是城市在历史长河中
积累起来的。从自然环境到文化景观,从历史街区、
文物古迹到坊间民居,从传统的技艺到社会习俗,物
质的、非物质的文化形态组成了一座城市的记忆,是
这座城市的个性与生命,具有不可替代性。城市必
须发展,但城市发展应是城市生命的延续。文化是
城市生命的灵魂与血脉。因此,常州城市文化主题
的确立,必须是常州文化血脉的延续,符合常州地
域文化特色,否则,常州就难成原本的常州。三是
城市文化主题建设缺少必要的呵护和有力支撑。推
进城市文化建设,必须依据城市的文脉和特色提炼
自有的主题,然后,以城市规划的方式给予法理上
的呵护,在整个城市功能布局设计上给予全面的支
撑,力争根据城市历史发展的自然景观特质、人文
景观特质、区域经济环境特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形成文化经济、文化产业有机链,进行城市主题文
化系统开发和利用。
(三)城市文化建设的客观条件还不够优化。城
市文化建设既要遵循本身内在规律,也要赢得外部
条件支持,才能保有旺盛的生命力。常州推进城市
文化建设,核心是获得与常州的城市地位与定位相
对应的文化影响力。遗憾的是,常州文化产业和文
化现状还满足不了这一要求。一是地域区位优势的
游离,使常州文化交流与传播失去得天独厚的条件。
古运河开通,常州因地理位置,在“漕运”史上占
据重要地位,为“三湖襟带之邦,百越舟东之会”,
是全国15个造纸业产地之一,享有“苏常熟,天下
足”美誉。明永乐年间,常州是全国33个较大商埠
之一。隋唐时,常州成为转运赋粮中心,“自苏松至
两浙七闽数十州往来南北两京,无不由此途出”,是
“贡赋必由之路”,直至清道光初年。清后期,因山
东境内运河淤塞,漕粮无法从常州转运。道光五年
(1825)试航海道运漕成功,漕粮中转逐渐东移无锡,
常州的文化也因此受到极大冲击。再是,近年因江
阴、润扬、南通长江大桥的建成和沪宁、宁杭高速
的开通,人们从南京到上海和杭州更加便捷,常州
原本具有的沪宁线途中生理上“加水站”和精神上
“
减压场”的区位效能丧失,成了“路过”之城,或
不经之地,这对常州文化“传播与辐射”的影响更
为直接与现实。二是吴文化的浸染与独特的水土熏
陶造成的常州人独有的性格特征,对文化的影响更
为明显。受吴文化的浸染,常州人和其他吴人一样,
开放创新、精明多谋。但常州地域少山多水,虽说
“依山者多朴,依水者多智,濒海者多阔疏”,可常
州的水多却欠广阔,使常州人的性格与苏州、无锡
人的性格相比,有明显不足,小进即满,相对保守
和自傲,开放不及冒险的海派,精明不及苏州与无
锡(常州拆古城,苏州和无锡人来收古建材),淳朴
不及镇江和扬州,直率不及耿直的苏北,陶醉以首
·46·江 苏 工 业 学 院 学 报2010年创者身份让人侧目的荣耀,回避持续领跑者必须付
出的艰辛。这样的例子不少:只宣传常州有瞿秋白、
张太雷、恽代英“三杰”,却不探究常州能在全国独
一无二培育出三位绝世英才的内蕴和精髓,使本可
全方位、多层次展示常州历史、宣扬常州文化、昭
示常州精神的“红色”经典,却与普通历史素材一
起常作为旅游宣传而存在,让人心痛。三是宣传方
式、载体的制约,难以形成良好的规模效应。首先,
以传媒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囿于体制、机制,尚处在
主要传播信息和寻找能带动常州经济的文化产业阶
段,既不具备大都市报系那种启蒙世人文化情怀的
实力,又缺少承担传播和引导常州文化之责的大气。
其次,人的整体素质结构和潜能开发,还没完全走
向求取文化建设极大值。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
是文化的一种承载方式,其生活追求和素质高低对
文化建设的作用至关重要。常州是轻工业城市,居
民结构以技术工人和蓝领阶层为主;文化人群难以
聚成规模;政府引导和激励群众参与文化的意识缺
失,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没有充分聚集、激发。再次,
常州现实的城市空间布局与常州城市文化所应遵循
的架构缺乏一致性。城市空间作为承载城市文化的
重要载体,应以文化为纽带。上海新天地、杭州钱
江新城、丽江和平遥的古城,都是以文化为纽带布
局城市空间较为成功的例证。常州的文化血脉是
“崇文重教”,古塔古寺古亭楼和名居名园名村镇,传
承文化脉络,彰显文化特质;古运河滋养常州文化
生命,流传常州文化个性。可常州现有的城市空间
布局,基本体现不出这样的文化脉络、气质与个性。
二、常州城市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与基本支撑
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文化发展进程中一种有
意识的自我改造。通俗地说,是指以文化为核心,以
科技为基础,以生态为关键的“软实力”建设。所
以,常州城市文化建设,应是
与常州“两个率先”进
程相适应,依据常州社会经济水平和科技实力,不
断提升常州城市内蕴和发展张力,充分展现常州独
特魅力,实现常州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与环境适宜
的和谐一致,既是“两个率先”的重要组成部分,又
是推进“两个率先”的重要保证和社会环境,是目
标与手段的统一。
目标和功能明确的常州城市文化建设怎么达
成?除从常州历史文化血脉传承的本质要求出发建
设常州城市文化,还要坚持从市民社会内在要求、文
化全球化时代要求、提升城市竞争力客观要求和从
率先实现小康社会内含的文化要求出发建设常州城
市文化。其路径,应以“民本为先,文脉为根,生
态为基,和谐为魂,科技为擎,发展为要”为原则,
遵循常州历史文化脉络,按照常州市民社会的愿景
需求,体现常州可持续发展及实现“两个率先”的
发展向度,提炼主题,长期坚守,共同践行,塑造
精品,经营常州。即:常州城市文化建设→常州公
民文化需求→常州城市文化主题建设。
什么是常州城市文化主题?历史地位和文化定
位决定城市文化核心价值取向。自有常州历史记载
以来,常州就把自身放入时代大势,同国家命运与
民族前途紧紧连在一起思量、取舍前进方向和发展
道路。因此,常州应从文化血脉、区域战略和时代
大势出发,以大历史、大格局来提炼城市文化主题。
2500多年的常州发展史,展现的是一部“诚信礼让、
崇文重教、经世善创”的文明史。“诚信礼让、崇文
重教、经世善创”理应成为常州城市文化建设必须
坚守和追求的永恒主题。常州应是:诚信礼让之乡,
崇文重教之地,经世善创之城。
诚信礼让和崇文重教,这是2500多年常州历史
反复印证了的,前文亦列举不少,在此不再赘述。经
世善创,这恰恰是常州历史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滋
养着历代常州人,传承着常州历史文化。“延陵世泽,
让国家风”,常州的人文始祖季札数次礼让王位,颂
扬的是讲信义、重承诺,司马迁在《史记》中注重
的是“见微而知清浊”,[3]赞颂把个人前途放在国家
命运之后,为了国运的昌盛,数次放弃王位,这种
创举不是品德可以简单概括得了的。面对本属于己
的王权,却从大势出发,毅然选择能胜任者托付之,
试问没有大胸襟、大智慧怎能做到?这是一种创举,
是永垂青史的“经世善创”。面对国家遭列强瓜分、
民族遭外族凌辱、人民遭强权涂炭,瞿秋白、张太
雷、恽代英三位党的早期领导人和“七君子”中的
李公朴、史良等英烈决然将自己的生命、热血为国
家、民族和人民而抛洒,除了他们个人因素外,与
常州文化底韵和人文精神是分不开的,应是“经世
善创”的又
一实证。历史进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常
州就开始探索中小城市经济发展之路,新华社1975
年5月10日、11日连续以“小桌子上唱大戏”、“农
字当头滚雪球”为题,介绍了常州率先推进农村工
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做法,常州成为“苏南模
式”发源地,全国“中小城市学常州”,怎能说这不
是“经世善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常州人发挥
自己聪明才智,在努力实现“两个率先”奋斗目标
的进程中,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资源与市场
·47·王睿倩.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文化建设之传承与发展——以常州城市文化建设为例经济对接,首创“科教城”,实现“经科教联动、产
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成为当今人们追求建设最
具吸引力的高技能人才基地,高科技企业孵化基地,
高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和高品质人居环境样板,这更
是“经世善创”又一经典。而据《2009年中国城市
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常州名列政
府创新能力第一位,从更高层次证明常州的“经世
善创”。[4]
三、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文化建设需要厘
清的几个关系
(一)城市文化主题的坚守与整体推进的关系
经营城市就是经营特色,经营主题。城市文化
主题,是城市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最重要的手段,是
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最高体现,一旦根据城市的自然
景观、人文景观、经济环境等特质,科学论证确定
后,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
长期坚守、系统开发和科学利用。常州文化建设要
结合常州“两个率先”的推进,围绕“诚信礼让,崇
文重教,经世善创”的主题,不断赋予常州中吴文
化、齐梁文化、红色文化(三杰)、运河文化和名人
文化等新的时代内涵。首先,保护性经营好历史文
化。依据法律法规,按照“文化、旅游、休闲”的
修缮整治规划方案,采取保护与修缮、更新与复制
等措施,落实对前后北岸等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历史
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加快对老运河相关水系的规划
与治理,有效提升城市文化品牌,找回并守住常州
的历史文化特色。其次,针对性打造好名人文化。灿
若繁星的历史文化名人为常州留下数量可观的名人
故居,是常州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到苏州看园林,
到无锡看太湖,到常州看名人故居”,可从“赏名人
故居,听历史足音,悟人生真谛”破题,针对性地
做好名人故居这篇大文章,把星散各处的名人名居
名馆饰缀成链,打造成常州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结
合的新亮点。第三,人性化地拯治水文化。水有生
命。水养育了江南的神韵,江南丰富了水的情愫。常
州得天独厚的水环境是历史的恩赐,其他运河城市
无法企及。“一湾运河
穿城过,两岸风情入画图”。历
史给这条河的常州段留下了众多宝贵遗产,有天宁
寺、瞿秋白故居等文物景点,有篦箕巷、青果巷等
历史街区及东坡公园、红梅公园等城市花园。为使
常州重现水乡风貌,政府实施了“清水工程”。建议
将其提升为“亲水工程”,借鉴天津改造海河的经验
人性化打造“运河文化”,升华居民亲水的理念和行
动。第四,与时俱进地提升民俗文化。崇文重教,民
俗文化的气息始终是常州的重要品质和丰厚内涵。
一方面,注重挖掘民俗文化的丰厚底蕴。加大对锡
剧、常州梳篦、乱针绣、留青竹刻等首批11个市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的宣传力度。另一方
面,根据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按照历史文化脉络,
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常州的创
意产业可依托常州的历史文化进行尝试,动漫创作
将常州的风土人情、历史人物和发展延续系统地开
发,既拓展资源,又宣传常州。
(二)城市文化建设与市政建设的关系
文化建设与市政建设关系的处理主要还是经济
发展。在发展经济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商业化浪
潮,使许多城市越来越远离历史和自然,缺乏地域
特色,割裂文化血脉,失却城市个性。城市文化作
为城市发展的根基和脉络,应充分体现在市政建设。
首先,城市文化的根基在于其“年轮”。没有历史感
的城市,谈不上文化的传承。城市建设如同书写城
市历史,城市文化是在首先尊重历史发展的城市建
设进程中形成的。在城市化的推进中,我国许多城
市忽视了对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城市遗存的保护,反
映不出历史演变进程,割裂了历史和文化。其次,城
市文化的活力在于其“特色”。特色是城市的活力和
魅力所在,否则就难有知名度。城市建设要善于挖
掘、利用、发挥和体现特色,从而培育特色城市文
化。如,景德镇的知名度得益于瓷器的特色,瓷器
文化作为其城市建设的文化根基,渗透于城市建设
的各个方面;张家港一个县级城市,从长江文化破
题创建其城市文化主题,其创意和经验给予我们的
启示很多。一个城市只有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
经济基础出发,才能因地制宜地做出科学定位,确
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形成独一无二的特色,更
好地展示自身的竞争力。“常州无处不书声”,“无言
史书常州城,墨香飘河青果巷”。既顺应国家倡导读
书大势,又融合常州文化脉络,更能彰显常州崇文
重教特色的“读书节”应作为常州一个亮点,以
“文化城”为舞台办成全中国人的节日,在城市规划
和市政建设上,让常州多些书卷味,把常州城建成
一卷打开的书,使常州人爱书、读书、写书、用书
的
美德名满天下。再次,城市文化的落脚点在于其
“细节”。城市文化不仅体现于城市的宏观规划,更
体现于其具体的、精心的细节设计。大到城市规划
制定、完善和实施,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小
到城市公园、广场、雕塑、道路以及楼房等每个具
体建筑,都要体现其文化内涵,即通过对城市历史
·48·江 苏 工 业 学 院 学 报2010年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让城市文化的个性和特点
覆盖市政建设各个细节。[5]常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
划定为“拓展南北,提升中心”,提出“三城联动,南
北一体”空间布局,总体上尊重历史,立足现实,但
建设中不能远离常州文化主题,否则,就可惜了这
个宏大构想。
(三)城市文化建设政府主导与全民参与的关系
文化无论作为一个经济产业,还是一项公益事
业,政府都有责任推进它的发展。所以,既要充分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法规、建全机制、用活
资源,又要重视发掘和释放民间文化的社会能量,做
到官民互动,上下借力,城市得利,市民受惠。首
先,处理好政府守护血脉与民众滋养文化生命的关
系。护住常州历史文化根基,民众才能有参与的可
能和激情,历史文化才能注入鲜活的生命。其次,处
理好政府掌舵与民众划桨的关系。城市文化建设主
题的确立、路径的选取等决策性、方向性的把握是
政府的职责。第三,处理好政府搭台与民众唱戏的
关系。制定公共政策、提供基础设施等基本条件和
法规依据是政府的义务。如,杭州的公益性自行车
出租工程,政府通过创造条件,依靠广告收益将出
租点建到了城市各社区和公共场所,不仅服务了市
民,而且打造了一个新的文化特色景观。第四,处
理好政府放水与民众养鱼的关系。培植文化土壤、培
养文化人才、培育文化市场是政府的本意。目前,常
州既要认真建立和完善、研究与规划常州文化建设
的“大脑”和“中枢”体系,又要妥善解决好文化
建设上“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现象,使全市力
量得到凝集,资源能够整合,效果得以集中显现;还
应认真对待身为常州人不了解常州文化的现象,开
展“感知常州,感受常州,感动常州,感恩常州”活
动,大力培养欣赏与从事文化艺术的庞大群体、培
养主干艺术公司等,努力推动常州城市文化建设向
新的高度进发。
参考文献:
[1]包树森.常州历史文化专题报告[R/OL]. (2004-06-
06) [2009-08-10]. http: //www. czstudy. gov. cn/
Article-Show. asp? ArticleID=376.
[2]常州市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关于常州古运河历史文化
保护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5, 23 (4): 3.
[3]达 红.延陵季子的颂歌——常州城市文化溯源[J]
.常州
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8 (1/2): 7-9.
[4]赵美英,李卫平,张丁榕.常州城市竞争力研究[J].江
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 48-49.
[5]吴锡标.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若干关系[J].探索与争鸣,2006
(5): 6.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Taking Changzhou C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for Example
WANG Rui-qian
( The Party School of Changzhou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of the C. P. C., Changzhou 213016, China )
Abstract:Culture is the soul, the root and the vitality of a city, and urban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the city' s
guidance and support of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and“soft power”. The urban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should follow the city' 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meet citizen' s social
demands, reflect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and create urban culture
with a distinctive theme. Meanwhile, the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hering to the theme of urban culture and the overall promo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municipal constru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domination and
civil participation in urban cultur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urban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me culture; heritage;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刘志新)
·49·王睿倩.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文化建设之传承与发展——以常州城市文化建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