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学的制度理论)【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15.1 复习笔记一、学术背景1.家庭和教育背景曼海姆(Karl Mannheim,1893—1947)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父母都是犹太人。

家中经济条件较好,过着中产阶级生活。

曼海姆进入布达佩斯大学攻读哲学,获得学位后,曼海姆赴德国柏林大学,师从齐美尔学习哲学和社会学。

2.学术生涯(1)20世纪初的匈牙利,剧烈动荡,各种思想观念和学术思潮此起彼伏。

曼海姆加入了“社会科学学会”,以实证原则和科学理性的倡导者自居,试图以此来反对保守的传统文化。

(2)1917年,曼海姆作了一次题为“灵魂与文化”的讲座,其中阐述了他在当时形势下抱有的学术倾向与政治倾向。

(3)l919年,受匈牙利社会主义革命失败的影响,曼海姆被迫离开布达佩斯前往德国。

(4)1925年,曼海姆被聘为海德堡大学讲师。

两年以后又被聘为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教授。

曼海姆在法兰克福大学工作了6年,完成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写作,关于知识社会学的大部分论著也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5)l933年,为了逃避纳粹政权的迫害,曼海姆逃离德国。

曼海姆应邀赴伦敦经济学院任教。

二战期间,曼海姆被聘为伦敦大学的教育社会学教授。

曼海姆的学术兴趣和学术观点发生了很大变化,致力于发展一种关于民主计划和社会重建的社会学。

3.主要著作《知识社会学论文集》、《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论文集》、《文化社会学论文集》、《保守主义》、《意识形态和乌托邦》、《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我们时代的诊断》、《社会学和社会重建国际学术文库》等。

二、意识形态的本质与演化1.意识形态的概念(1)意识形态的定义曼海姆指出:“意识形态概念反映了产生于政治冲突中的一种发现,即统治集团在思想中受到利益的强烈限制,致使他们无法看到某些将会破坏他们统治的事实。

在‘意识形态’这个名词中包含了这种洞见,在某些情境中,一些群体的集体无意识既对自己又对他人掩盖了社会的真实状况。

”(2)与马克思等人的比较曼海姆在贬义上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这同马克思本人没有太大不同,但同马克思的后继者却有很大不同。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3-18章)【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3-18章)【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默顿的中层功能主义13.1 复习笔记一、学术背景1.家庭和教育背景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1910年7月5日出生于美国费城,家境贫寒,默顿以优异成绩考入坦普尔大学。

大学期间,默顿因选修辛普森教授主讲的《社会学入门》而对社会学发生兴趣。

1931年,默顿考入哈佛大学社会学系,成为那里第一批社会学研究生。

帕森斯、索罗金和纳策斯费尔德都对默顿产生了很大影响。

2.学术生涯1936年,默顿在哈佛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l947年,默顿转任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1979年以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终身教授退休。

默顿同纳策斯费尔德在哥伦比亚大学长期合作,开展对社会问题的经验性研究。

l949年,默顿发表了《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书中阐明了经验研究的基本方式。

1957年他荣任美国社会学会会长,l977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现在,默顿是美国科学院四位社会学院士之一。

3.学术贡献默顿的中程社会学理论在美国引起了广泛赞成。

这不仅由于默顿的中程社会学研究突破了帕森斯的宏观结构功能主义模式,在社会学研究中展开了新的学术层面,而且还因为这种中程研究注重经验事实,强调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使社会学研究体现出浓厚的实用主义精神。

4.主要著作除了产生重大影响的代表著作《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外,还有《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社会结构与失范》、《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的社会》、《当代社会问题》、《社会研究的连续性》、《社会理论与功能分析》等著作。

二、中程功能分析的基本原则1.中程理论默顿认为,在社会学学科基本成熟阶段,没必要再像帕森斯那样专心致志地建构宏大的理论体系,而应当从经验事实出发,在研究实际社会问题、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中建构不远离经验事实的社会学理论。

默顿把按照这种原则建构的社会学理论称为中程理论。

(1)仅仅描述经验事实,在具体琐碎的经验事实中提出一个又一个微观层面的假设,不能解释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尤其无法说明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问题;(2)而试图用某些理论框架解释所有社会问题、旨在建立宏伟理论大厦的宏观社会学,距离经验事实太远,也无法具体而真实地回答现实社会问题。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八章组织社会学理论28.1 复习笔记一、组织行为理论1.行为科学理论(1)行为科学理论的观点行为科学理论以社会人为人性假设,认为企业组织中的人不仅拥有经济性需要,还同时具备社会性需要。

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肇始于人际关系学派的霍桑实验。

(2)霍桑实验霍桑实验,即20世纪20年代起在大型工业企业——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力公司的霍桑发电厂进行的著名调查,整个实验一共进行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照明”实验。

就霍桑发电厂方面,实验的既定目标是研究工厂车间的照明条件的改善对工人生产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是两个实验小组的照明条件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劳动产量却不相上下,照明条件充其量不过是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之一。

第二阶段是“继电器装备”实验,以期发现在照明条件之外影响生产效率的关键性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生产过程中软性的人际关系和精神环境,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较之硬性的技术和物质条件更具影响力。

霍桑实验第二阶段所发现的“企业组织中的人不仅拥有经济性需要,还同时具备社会性需要”,引发了许多人际关系学派的研究者的理论探索。

麦克格里哥将这些研究成果纳入其著作《企业的人性面》,并论述了著名的“Y理论”。

第三阶段的研究,直接以工人对工作的态度及情感为理论起点,实验结果是工作态度的影响因素并非局限于是否获得重视以及自身的声誉,而是复杂到既有资料无法解释。

第四阶段实验——“绕电话线”实验,凭借参与观察和访问相配合的方法最终发现,工厂里存在着非正式的小群体,它强烈地左右着个体的行为。

非正式组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一种非正式的发生影响,这种规范直接关系到非正式组织成员的切身利益,深为成员们所认同和关注,个别成员的不服从行为将受到小群体的严厉制裁。

(3)行为科学理论的两条途径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提出从两条不同的途径对劳动者的组织环境进行改善:①聘用一些顾问人员,其任务就是耐心地倾听工人们的抱怨。

为这种方法所设计的相互交流技术,促进了现今普遍使用的间接指导技术的发展。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圣才出品】第四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名词解释1.正常现象与病态现象答:正常现象是指那些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病态现象是指那些不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

迪尔凯姆认为,普遍性是正常现象区别于病态现象的重要标志。

犯罪就是⼀种正常现象,因为它在任何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

正常现象的普遍性与集体⽣活的⼀般条件有关。

他认为,只有弄清常态现象产⽣的原因、存在的条件,才能更清楚地认识病态现象,他对⾃杀现象的分析、对失范问题的考察,就是建⽴在这种观点上的。

2.有机整合(团结)答:有机整合是建⽴在社会分⼯和个⼈异质性基础上的⼀种社会联系⽅式。

现代发达的社会像⼀个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样,其中每个⼈都按照社会分⼯执⾏着某种专门的职能,因此迪尔凯姆把这种社会中所出现的新的团结形式称之为有机团结。

有机整合是迪尔凯姆研究社会现象中社会团结问题时所提出的,有机整合成为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和社会专业化⽽造成的两者之间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在经济、政治和⽂化各个⽅⾯,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

3.集体意识答:集体意识是迪尔凯姆提出来的,集体意识是指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强调社会共识对整合的重要性,集体意识尽管只能依赖个⼈意识⽽存在,但它⼜不同于个⼈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既有⾃已的特性,⼜有⾃⼰的⽣存条件和发展模式,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

这⼀定义强调社会共识对整合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集体意识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致,即由更⼀般、更模糊的思维、价值和情感所构成。

4.《劳动分⼯论》答:《劳动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发表于1893年的著作。

该书是作者的第⼀部代表作。

在书中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分⼯有正常的分⼯和变态的分⼯。

正常的分⼯产⽣了社会团结,对社会秩序发挥了正⾯的维护功能。

变态的分⼯有:速度过快的分⼯(导致个⼈⾏为缺乏法律道德约束)、不平等的分⼯(导致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协调的分⼯(导致社会成员⾏动不协调,劳动积极性下降)。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圣才出品】

第四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4.1 复习笔记一、学术背景1.迪尔凯姆(E.Durkheim,1858—1917),又译涂尔干,生于法国埃皮纳尔的犹太人家庭。

祖父和父亲都是犹太教士,家庭的宗教传统对迪尔凯姆的影响很大。

2.经过两次挫折,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迪尔凯姆结识了许多后来在法国学术界发生重大影响的年轻人,对迪尔凯姆影响最大的是历史学家德·古兰依和哲学家布特鲁。

后去德国深造,主修教学法。

在莱比锡,受冯特心理实验室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影响,坚定了他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研究社会问题的信念。

3.1886年,迪尔凯姆发表了《社会科学的最近研究》、《德国道德的实证哲学》等文章,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1888年,发表了《自杀与出生率》。

l893年,完成了博士论文《社会分工论》,并获得博士学位。

1895年发表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这些学术成果不仅使迪尔凯姆在法国学术界的影响迅速扩大,而且也使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地位得到很多人的认同。

4.1896年,迪尔凯姆被聘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

不久,创办了法国第一本社会学杂志《社会学年鉴》。

这两件事被视为社会学发展的两件大事,标志着社会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登上了大学的讲坛,标志着社会学已在欧洲学术之林赢得了一席之地,并且有了宣传自己的场所和空间。

在主编《年鉴》的l2年中,迪尔凯姆先后出版了《论自杀》《图腾崇拜论》《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重要著作,后来出版的一些著作,如《原始分类》《道德教育》《职业伦理与大众道德》《社会主义与圣西门》等,也都是在这个期间写作的。

5.迪尔凯姆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成就辉煌,而且在社会活动上也十分活跃。

面对接踵而来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迪尔凯姆亲身投入这些矛盾之中,满腔热忱地支持他认为是正义和有益社会进步的一方。

二、社会事实的性质与解释1.社会事实的含义迪尔凯姆认为,真正的客观性追求不能仅仅归结为对社会有机体组织与行为的研究,而应从社会现象的一般普遍性来把握社会学研究对象。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圣才出品】第六章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学术背景1.家庭和教育背景乔治·齐美尔(George Simmel,1858—918)出⽣于德国⼀个犹太富商家庭。

中学毕业后,齐美尔到柏林⼤学学习历史和哲学。

1881年,齐美尔撰写了博⼠论⽂《根据康德的⾃然单⼦论谈物质的性质》,并获得了博⼠学位。

2.学术⽣涯齐美尔长期在柏林⼤学任教,但⼀直被排斥在正式学术圈之外。

但⼈们都承认,他和滕尼斯⼀起创⽴了德国社会学,并且是他开始了西⽅社会学由宏观层⾯向微观层⾯的转化。

齐美尔开设的课程内容丰富,涉及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多种领域,不仅⼴⼤青年学⽣在他那⾥接受了充实⽽⽣动的知识,⽽且像韦伯、卢卡奇、布洛赫、舍勒、曼海姆、阿多尔诺、霍克海墨等⼀⼤批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也在齐美尔精彩⾮凡的讲演中获益匪浅。

科瑟在评价齐美尔的学术影响时指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19世纪90年代到第⼀次世界⼤战及战后,没有⼀个德国的知识分⼦能够逃脱齐美尔的修辞和辩证技巧的强有⼒的影响。

”3.时代背景齐美尔的学术与教学如此活跃,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齐美尔学术与教学的⾼峰期,正是“铁⾎宰相”俾斯麦当权时期。

在强权专制下,统⼀的德意志帝国在1870年对法战争取得胜利后迅速发展起来。

这种发展迅速⽽⼜⽭盾重重的德国现实,反映在齐美尔的学术思想中,蒸蒸⽇上的德国经济和德国⼯业,是齐美尔始终以激进的态度抨击时弊、张扬进步的现实基础。

齐美尔的思想实质上是代表着刚刚获得较⼤经济实⼒的德国资产阶级精神表现。

4.主要著作齐美尔著述甚丰,⽣前曾发表200多篇⽂章,其中有三分之⼀为学术论⽂,在社会学、哲学、伦理学和⽂艺批评等⽅⾯的著作有20余部,其中影响较⼤的有:《社会分化》《历史哲学问题》《伦理学科学导⾔》《货币哲学》《社会学》《纯粹理性批判》《⽣命观》等等。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信任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信任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五章社会信任理论25.1 复习笔记一、西方社会信任研究的历史发展1.心理学家对信任的研究(1)多伊奇多伊奇(Deutsch)是研究信任问题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多伊奇对囚徒困境中的人际信任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人际信任的有无以双方合作与否来反映,两个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会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因此,人际信任被看作是一个由外界刺激决定的因变量。

多伊奇有关囚徒困境中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开创了社会心理学信任研究的先河。

多伊奇将信任理解为对情景刺激的反应,而情景刺激决定了个体心理与行为。

他又将信任理解为一种心理预期或期望,一种非理性的风险行为,这一思想影响了以后学者对于信任的界定。

在多伊奇之后,众多的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都将信任界定为一种心理期望或期待。

(2)罗特尔与赖兹曼罗特尔(Rotter)与赖兹曼(Wrightsman)把信任看成是存在于个人内部的性格特质,或一种经过社会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

罗特尔认为,信任是个体对另一个人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之可靠性的一般性的期望。

赖兹曼认为,信任是个体特有的对他人的诚意、善良及可信性的普遍可靠性的信念。

信任是对他人的动机、人格方面的信任。

罗特尔与赖兹曼对于信任的看法不像多伊奇那样,认为信任是外在情景刺激的结果,而是内在的个人经历、个人对人性的看法等使他(她)形成了对一般性的他人的可信赖程度的一般性期望。

信任只是个人人格特质的表现,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

(3)萨贝尔萨贝尔(Sabel)对于信任的研究较早地涉及社会信任。

在他看来,信任是交往双方共同持有的、对于双方都不会利用对方之弱点的信心。

萨贝尔对于信任的这一界定,说明他将信任理解为基于人际交往双方共有的信心或认识(如共有的概念、观念,道德或法律共识),并且这种信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性。

萨贝尔所理解的信任就是一种相互信任。

(4)莱维斯和维格尔特莱维斯(Lewis)和维格尔特(Weigert)等人对于人际信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产物,它基于人际交往关系中的理性算计和情感关联。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导论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西方社会学的兴起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的学问,是对社会危机的反应(1)社会学概念的提出孔德在19世纪30年代提出社会学概念之际,正是旧的封建秩序被暴力革命摧毁,新的资本主义秩序尚未确立,资产阶级政权不断更迭,各种经济问题频发的时期。

如何摆脱秩序混乱的社会困境,取得资本主义工业和文化的胜利,是摆在思想家面前的紧迫任务。

孔德把社会秩序作为其社会学核心概念之一,充分地说明社会学形成之初就是对社会危机的反应。

(2)各类社会学实证社会学把社会现象作为客观对象,试图用物理学方法描述社会整合与进化的规律;解释社会学把社会现象看作人的主体活动结果,试图用人文学科的理解与评价方法阐释社会行动的根据与意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社会学把社会现象看作实践过程,试图用唯物的辩证思维方式,批判地揭示社会异化原因和人类自由解放道路。

不论从何种角度出发,采用何种方法,得出何种结论,社会学都是一种直面现实、参与现实、力求把现实从困境中解脱,让人类从危机中超越,寻求幸福、和平、自由的实践性学科。

2.社会学是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继续社会学同传统形而上学,尤其是同黑格尔的理性哲学,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无论是实证社会学,解释社会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都是欧洲形而上学的传统,尤其是对黑格尔理性哲学的批判性继续。

(1)实证社会学。

孔德不是在一般意义上反对理性,而是反对被包含在传统理性概念中的价值理性和审美理性,实证社会学并未完全超越理性哲学的传统,只不过把科学理性、认知理性和客观理性,从作为总体的传统理性中提取出来并绝对化罢了。

实证社会学试图以科学理性把握客体的确定规定性。

(2)解释社会学。

以韦伯为代表的解释社会学,试图通过意义阐释来解释社会行动的主观根据或主观理性。

如果说实证主义社会学强调科学理性、客观理性是传统理性哲学的片面性继续,那么把主体意愿和主观理性作为基本原则的解释社会学,是传统理性哲学的又一种片面性继续。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第一章至第八章【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第一章至第八章【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第一章至第八章【圣才出品】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社会学答:“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做整体研究的社会科学。

它横跨经济、政治、人类学、历史及心理学。

它的意义在于寻找混合了人类知识及哲学的源头。

“社会学”一词是由孔德首创的,他试图使用一种物理学的方法来统一所有的人文学科——包括历史、心理和经济学,从而建立经得起科学规则考验的学科。

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一门研究社会的学科。

社会学使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实证调查和批判分析,以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会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目标。

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由微观层次的社会行动或人际活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

社会学研究的重心很大一部分放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生活实态,或是当代社会如何形成演进以至今日的过程,不但注重描述现况,也不忽略社会变迁。

家庭、各式各样的组织、企业工厂等都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而这些研究对象的共通点是一些具有社会性的社会事实。

2.工业革命答:工业革命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来的,是指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发生在英国的从手工生产转向大机器生产的技术、经济变革,后来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国。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

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

从社会关系说,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3.社会问题答:社会问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

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社会学的制度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社会学的制度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七章社会学的制度理论1.怎样认识社会学对制度研究的历史演化?制度研究成为当代社会学热点的成因与表现如何?答:(1)社会学对制度研究的历史演化如下:①传统社会学的制度理论斯宾塞:从社会生物主义与个人主义出发,主张制度的自然生成,认为通过政府制定的制度对经济、社会、教育进行调节时,会产生负面影响。

制度的功能在于使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得到整合、实现秩序和稳定,制度是为确定社会关系和利益而由人们认可的程序和形式。

迪尔凯姆:从整体主义出发,认为秩序不能化约为社会个体的行为模式,制度总是处在不断形成、协调和衰败过程中,制度被人们所认同后,人们就会投入能量、情感,人们的行为模式就会被正式化、稳定化。

韦伯:制度包括习俗、惯例、社会规则、宗教、文化信仰、家庭、亲属关系、种族、社群、组织、阶级、特权团体、市场、法律与国家等;每种制度都有着独特的权力和机会结构。

制度不是既定的,而是在行动中形成的。

卡尔·波兰尼:资本主义无限制的市场化会损坏社会交往与文化结构,而非资本主义的市场是嵌入性的,市场制度与非市场制度的社会与经济目标存在很大的不同。

帕累托:制度背景主要反映的是情感而不是手段和目的的合理性。

传统社会学对制度的认识的共同特点:把制度与组织等同起来;认为规范与制度不同;注重社会制度及其变革的比较分析。

②现代社会学的制度理论帕森斯:制度是社会学的研究中心,制度理论应与行动理论结合起来。

在综合经典的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试图从行动本身角度来解释社会制度的产生,但他最终走向了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制度之所以产生在于它有重要功能,而它又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化,内化于人们的内心,人只是制度规范的木偶。

默顿:制度结构对行动既是一种制约也是一种支持,行动以社会结构为选择中介,选择在机会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霍曼斯:个体行动与社会制度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个体行动对于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符号互动理论:制度是行动者建构的,同时又会影响行动者。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马克思的社会实践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马克思的社会实践论)【圣才出品】

第五章马克思的社会实践论5.1 复习笔记一、学术背景1.家庭背景和教育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特里尔城。

父母都是犹太人。

父亲是一位有成就的律师。

中学毕业后到波恩大学学习法律,l836年,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

在柏林大学期间,马克思的法学老师萨维尼和甘斯对他都有较大影响。

马克思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对哲学的兴趣却越来越浓。

2.重要著作1844年,马克思撰写了《l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5年,马克思写出了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明确而充分地论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观点,即从实践出发去认识与回答一切问题。

1847年12月一l848年1月,同恩格斯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

这部著作阐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剩余价值理论。

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马克思继续以主要精力撰写《资本论》第二、三卷,同时关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二、实践的观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指在现存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具体关系中人们所进行的、受特定情感意志和理想信念所支配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其中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处理社会关系或社会矛盾的社会活动(如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1)直接现实性实践是现实的感性活动,不同于心理的或观念的活动,实践都是人们亲身经历的可以发挥某种物质力量、产生某种物质作用的可以被感知的活动,是直接在生活实际中发生的活动。

(2)总体性实践就其本质而言是区别于观念活动的感性活动或物质活动,但是,实践中包含着人们的情感意志、理想选择等主观因素,是在主观意识指导下通过人的物质活动作用于客观对象的过程,因此,实践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过程。

(3)历史性实践都是在特定条件下开展的现实活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都对实践过程发生种种限制。

实践本身及限制它的各种条件都是不断发生变化,这就决定了实践的内容及其形式都要不断地展开为新的历史过程。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圣才出品】

第七章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7.1 复习笔记一、学术背景1.家庭和教育背景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出生于德国爱尔福特市,父亲是一位地方行政官员,母亲是一位加尔文教信徒,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新教教徒。

韦伯在18岁那年考入海德堡大学,服军役后来又来到柏林大学继续学业,博士后毕业后留在柏林大学任教。

1889年以博士论文《中世纪商业团体的历史》通过答辩并获博士学位。

1891年,韦伯又写了博士后论文《罗马农业史》,获得了在柏林大学授课的资格,被聘请为柏林大学的法学讲师,l892年提升为副教授。

2.学术生涯1895年,韦伯发表了就职演说《论民族国家和经济政策》,受到了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1896年被聘为海德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还兼任弗赖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

这期间,韦伯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他不仅发表了许多有关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学术论文,而且还热情地同各界学者开展广泛的交往,并且还在基督教团体中参与一些政治活动,韦伯逐渐成为德国学术界和政治界一位很有影响的青年学者。

l903年,韦伯同维尔纳·桑巴特和埃德加·雅费合作编辑德国主要学术刊物《社会科学文献》。

1904年,韦伯应邀到美国讲学,1905年发表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被认为同在美国的这段经历有关。

3.主要著作《用作文化科学逻辑性的批判性研究》、《新教各派与资本主义精神》、《俄国资产阶级民主形势》、《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关系》、《论广义社会学的某些范畴》、《(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的导言》、《儒教与道教》、《印度教和佛教》、《古代犹太教》、《论社会和经济学中价值哲学中立性的意义》、《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城市社会学研究》、《经济与社会》、《音乐理性及社会的基础》、《经济通史》、《国家社会学》等。

4.思想来源对韦伯思想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文德尔班、李凯尔特为代表的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狄尔泰为代表的历史主义解释学,尼采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信任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信任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五章社会信任理论2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西方社会信任研究的历史发展1.心理学家对信任的研究(1)多伊奇多伊奇(Deutsch)是研究信任问题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多伊奇对囚徒困境中的人际信任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人际信任的有无以双方合作与否来反映,两个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会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因此,人际信任被看作是一个由外界刺激决定的因变量。

多伊奇有关囚徒困境中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开创了社会心理学信任研究的先河。

多伊奇将信任理解为对情景刺激的反应,而情景刺激决定了个体心理与行为。

他又将信任理解为一种心理预期或期望,一种非理性的风险行为,这一思想影响了以后学者对于信任的界定。

在多伊奇之后,众多的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都将信任界定为一种心理期望或期待。

(2)罗特尔与赖兹曼罗特尔(Rotter)与赖兹曼(Wrightsman)把信任看成是存在于个人内部的性格特质,或一种经过社会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

罗特尔认为,信任是个体对另一个人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之可靠性的一般性的期望。

赖兹曼认为,信任是个体特有的对他人的诚意、善良及可信性的普遍可靠性的信念。

信任是对他人的动机、人格方面的信任。

罗特尔与赖兹曼对于信任的看法不像多伊奇那样,认为信任是外在情景刺激的结果,而是内在的个人经历、个人对人性的看法等使他(她)形成了对一般性的他人的可信赖程度的一般性期望。

信任只是个人人格特质的表现,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

(3)萨贝尔萨贝尔(Sabel)对于信任的研究较早地涉及社会信任。

在他看来,信任是交往双方共同持有的、对于双方都不会利用对方之弱点的信心。

萨贝尔对于信任的这一界定,说明他将信任理解为基于人际交往双方共有的信心或认识(如共有的概念、观念,道德或法律共识),并且这种信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性。

萨贝尔所理解的信任就是一种相互信任。

(4)莱维斯和维格尔特莱维斯(Lewis)和维格尔特(Weigert)等人对于人际信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产物,它基于人际交往关系中的理性算计和情感关联。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科塞等人的社会冲突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科塞等人的社会冲突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科塞等人的社会冲突理论14.1 复习笔记一、社会冲突理论的思想源流社会冲突理论迄今已历经冲突理论的萌生、冲突理论的繁荣与冲突理论的当代发展三个阶段。

1.冲突理论的萌生冲突理论的萌生阶段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家,当属19世纪德国伟大思想家马克思、齐美尔和韦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美国社会学家帕克和凡勃伦也对社会冲突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20世纪初期的西方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哲学之中也包含着些许社会冲突论思想。

(1)马克思的冲突思想马克思的冲突思想被认为是社会冲突理论最重要的学术渊源。

①基本内容a.人们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其中的地位不平等是社会冲突的根源;b.私有制后出现的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斗争是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贯穿了全部社会生活;c.社会形态的更替以及同一社会形态内的社会发展,都必须通过先进阶级对落后阶级的革命斗争;d.阶级斗争表现为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但通过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是首要形式。

②冲突命题美国社会学家特纳将马克思的冲突理论概括为七个冲突命题:a.在稀缺资源上的分配越不平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冲突就越深;b.被统治者对其真正的集体利益的认识越深化,他们越有可能怀疑现存稀缺资源分配模式的合法性;c.当统治者造成的变化破坏了被统治者之间现有的关系,造成异化状态,被统治者可以就其不满相互沟通,可以发展出统一的意识形态时,被统治者越有可能意识到其真正的集体利益;d.系统中的被统治群体越是意识到其集体利益并怀疑稀缺资源分配的合法性,他们就越有可能参加针对这一体系的统治者的冲突;e.被统治群体的意识形态统一性越是提高,他们的政治领导结构越是发达,统治群体与被统治群体之间的利益与关系,就越有可能极端化且不可调和;f.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越是极端化,冲突越有暴力性;g.冲突越有暴力性,社会结构与资源分配模式的变迁程度越大。

(2)齐美尔的冲突思想齐美尔将社会冲突作为一种主要的社会形式予以研究。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孔德的社会实证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孔德的社会实证论)【圣才出品】

第二章孔德的社会实证论2.1 复习笔记一、社会实证论概况1.社会实证论的含义社会实证论是以实证主义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德、穆勒、斯宾塞和迪尔凯姆等人,是他们明确阐述了社会实证论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使早期社会学成为一门区别于哲学、文学、宗教学和伦理学且具有强烈自然主义(naturalism)色彩的社会“科学”。

2.社会实证论的产生(1)社会背景资产阶级在获取政权后迫切需要稳定社会秩序、推进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程。

(2)思想来源①经验主义培根和洛克都认为经验现象是独立于人们意识而自存的客观存在,人的认识起源于直接感知客观存在的感觉,感觉的可靠性在于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客观存在有其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以感觉为基础的认识把握了客观现象及其规律就可以产生科学知识。

②科学主义崇尚实证科学,要求人们的思想与言行都应遵循实证科学原则与方法的科学主义,既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思想来源,也是它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

伽利略和牛顿等自然科学家则对科学主义的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基本模式作了具体论述。

③自然主义孔德说的只问“是什么?”而不问“应当是什么?”,这是一种否认主观性、创造性和价值要求的自然主义,是片面夸大社会现实自在性和自发性的客观主义。

顺应自然、服从客观,这是实证主义从自然主义或客观主义那里继承的品质,它使实证主义社会学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④理性主义社会实证论只是反对理性主义中的价值理性和审美理性,但同时却坚持了理性主义中的科学理性。

3.社会实证论的发展(1)社会实证论首先在法国和英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孔德在法国率先提出了实证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并提出了从实证主义出发研究社会现象的基本构想。

迪尔凯姆把孔德的社会学构想系统化、具体化,社会实证论由此在学科之林中争得了一席之地。

穆勒像斯宾塞一样在孔德思想的影响下,分别建立了唯名论的社会实证论和有机论的社会实证论。

孔德、迪尔凯姆、穆勒和斯宾塞的学说一般被称为早期社会实证论,主要流行于l9世纪末20世纪初。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18.1 复习笔记一、展开社会学新视野1.生平与著述(1)人物生平①贝尔出生于纽约一个来自东欧的犹太移民家庭,父亲早年去世,自幼随母亲过着贫寒的生活。

②1934年,贝尔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他怀着推进社会进步的愿望选择了社会学专业。

30年代中期的右倾思潮中,贝尔猛烈抨击斯大林的极权专制政策,认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经失去了前途。

③放弃共产主义理想之后,贝尔开始拥护罗斯福新政,呼吁进一步发扬美国政治的民主传统,为学术界和知识界创造一个宽松的文化氛围。

④二战后,贝尔在倡导“新自由主义”的同时,提出了“意识形态终结论”,认为激进主义和社会革命理想均已告败,福利国家、权力分散、混合经济和多元政治等观念深入人心。

(2)主要著作贝尔主要的学术著作是:《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和《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这两部著作的主要内容是对工业社会即将终结、后工业社会即将来临的预测,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方面揭示了从工业社会转向后工业社会发生的复杂变化。

2.学术立场(1)政治上的自由主义政治的自由主义,简言之,贝尔强调公众领域人人平等,私人领域个性自由,但是都应当有一定的规则与制约。

(2)经济上的社会主义经济上的社会主义,是强调国家或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调控社会经济行为时,不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益、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而应充分考虑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因素和经济活动结果、经济调控政策的社会影响。

贝尔的经济社会主义实质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经济活动现象,而不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开展经济活动。

(3)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贝尔在文化方面的立场被称为新保守主义。

新保守主义强调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鼓励经济领域的自由竞争,维护美国的传统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抵制具有刺激性和煽动性的文化现象。

贝尔认为文化传统是不可能完全抛弃的,应当维护文明的延续性,承认文化传统在历史过程和现实存在中的作用。

(4)评价①贝尔的这种思想结构表现了他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把资本主义社会看成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充满矛盾的统一体,认为这个统一体不同方面的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不应当不加区分地一概而论,应当面对实际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采用不同的原则、方法和策略。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9-24章)【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9-24章)【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19.1 复习笔记一、恐惧与扭曲中的超越1.奇异的思想,怪诞的生活(1)富裕、节俭和要求严格的家庭生活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1926年10月15日在法国维埃纳省普瓦捷市出生。

父亲保罗·福柯不仅是医术高超的外科医生,而且是拥有两个私人诊所的大学教授,声望显赫,家庭十分富裕。

福柯在父母那里接受的训导是“生活要简朴,行为要规矩,做事要勤奋。

”福柯后来回忆自己的少年生活时,常常泛起阵阵深沉的压抑感。

(2)少年时期的三个可怕印象关于中小学的学习经历,福柯临终前在医院里回忆起三个可怕的印象。

①第一个可怕的印象:有父亲为了锻炼福柯的胆量,把他带到了自己的手术室,让他观看截肢手术。

看到患者的肢体被父亲血淋淋地割下来,福柯十分惊恐。

②第二个可怕的印象:1901年,警察在普瓦捷市的一家医院里发现了一个被囚禁了几十年的妇女,她因年轻时偷情怀孕,被家人当作精神病人送进了医院,关在黑屋子里。

福柯看到这条新闻后,在内心引起了剧烈震撼,对医院产生了恐怖。

③第三个可怕的印象:福柯在中学读书时一直是班里的好学生,后因德军入侵,一些插班的犹太学生成绩优异,将福柯挤到后边,福柯因此厌恶甚至诅咒他们。

不久,这些犹太学生都被法西斯侵略者关进了集中营,福柯同情他们并因以前对他们的责骂而产生了深深的内疚。

福柯后来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提出的许多理论观点都与这些心灵刺激有关。

(3)巴黎高等师范时期1946年,福柯在经历了两次考试后,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读书期间,福柯以“学习狂”著称,他学养深厚、才识广博,同学们都很佩服他的能力。

然而,福柯很难与周围的同学和谐相处,他性格孤僻,脾气暴躁,待人傲慢,言谈尖刻,同学们都以为他精神不太正常避而远之。

(4)学术生涯与传奇人生①福柯曾两度自杀未遂。

人们把他自杀的原因归结为同性恋倾向受到了压抑。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六章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1.如何认识社会学对理性选择研究的排斥与重新认同?答:(1)社会学对理性选择研究的排斥:布劳①布劳坚决反对把理性选择研究引入社会学,他认为理性选择理论的任务是揭示个体怎样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行为,因此它不是社会学的任务,社会学只有把这种关于个体怎样行为的问题留给其他学科去研究,才能保持自己的学科特点、完成自己的使命。

②布劳对理性选择的排斥,是在维护由迪尔凯姆确立的、并且由大多数社会学家坚持的社会学原则。

a.迪尔凯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外在于个体的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客观的物,社会事实制约着个体行为,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不能用个体的行为特别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去解释它的实质与功能。

b.韦伯:把人及其行为纳入社会学的视野,但他是在经济学范畴里论述个体的选择行为,而不是在社会学范畴之内开展的讨论。

c.帕森斯:仍然在类型学的意义上讨论人们的行动模式,而不是在个体的选择活动中开展研究;在社会系统论中,把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看作两个独立并存的系统,这种划分的结果导致社会学和经济学都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两个学科可以互不相关地开展自己的研究。

古德与哈勃①古德:尽管很多社会学家把理性选择研究从社会学的视野中排斥出去,但是社会学家们从来没有脱离理性思维,而且理性选择问题从来没有从社会学的视野中消失。

社会学家们都承认人的社会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而有目的的行为就一定包含有指向的选择,当社会学家研究人们的目的行为时,其实质也就是在研究人们的理性选择行为。

②哈勃:社会学不应当否定理性选择理论,否则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将无法确立自己的理论核心。

在哈勃看来,社会学面对人们的目的行为,应当在社会学的视野里开展对具有选择性的目的行为的研究,否则社会学研究将放弃最基本的社会现象,并转而失去中心、流于空疏。

③古德和哈勃再次提出了社会学长期为之困扰的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由迪尔凯姆创立的整体主义方法论,将个人行为和个人心理排斥在社会学视野之外,但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从来都没有远离社会学。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学的制度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学的制度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七章社会学的制度理论一、名词解释1.演化博弈理论答:安德鲁·肖特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开创了演化博弈理论体系。

肖特最先对制度进行了演化博弈论分析,并建构了一个制度分析模型。

他继承了新古典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并强调博弈的重复性,认为参与者通过重复博弈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经验性规则、规范、传统,可以代际传递。

他认为制度是信息设置,还为当事人“整理记忆”,并因此将他们正在进行的博弈从不完全记忆博弈转化为受制度支持的完全记忆博弈。

2.新制度经济学答:新制度经济学总体上主张以“历史起源的方法”研究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功能;新制度经济学主流坚持新古典经济的理论原则,广泛吸收以往各个阶段的经济学的重要思想,从交易的角度来研究交易成本中的制度要素,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保护带进行了扩张,进而提出了丰富的制度思想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主流对制度、组织等不作区分,有意识地把二者视为一种集合体。

3.公共选择理论答:选择理论的主要代表是布坎南。

公共选择理论探讨的是制约因素的选择、制约经济行动、博弈行动的宪法等规则的选择。

对制度进行了更为直接的分析,认为规则选择是博弈参与者取得“一致同意”的过程。

4.有限理性的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答:有限理性新制度主义主要以倪志伟等人为代表,持有一种深度理性观。

他们不拒绝理性行动假设,认为人是有预期理性的,个人行动是有目的的。

他们借用经典社会学的韦伯传统,坚持方法论个人主义,与经济学主流保持一致,坚持理性选择理论传统,把目的行动与制度分析结合起来了。

他们认为制度也是一种资本,会减少不确定性,会影响人们的偏好,形成人们之间的信任,使人们追求长期利益。

二、简答题1.关于中国制度变迁的研究有哪些?答:(1)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在整体的宪法制度研究上,一些西方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计划制度,是在革命政党广泛动员资源获得革命成功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依赖在革命中取得的合法性,对宪法以及各种社会制度进行全面的计划设计的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七章社会学的制度理论27.1 复习笔记一、制度主义兴起的背景1.西方制度主义兴起是人们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反思的产物(1)古典经济学从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出发,认为私有产权、市场、国家等是自发形成的制度,在保护私有产权的宪法秩序的前提下,人们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实现经济效率、经济均衡和社会普遍福利的增加,而把其他社会文化或制度因素排除在经济学的理论模型之外。

这种经济理论的实践结果却是不断的经济危机与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

(2)在此种情况下兴起的新古典经济学,特别是其中的奥地利边际效用学派,虽然视制度文化因素为影响人们的偏好或者效用的函数,但是仍然认为这些因素是外生于经济过程的。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发达国家中,社会发展出现了福特式生产体制与福利国家制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组织经济学开始重视政府及其宏观政策、经济科层组织中的经理阶层的管理这两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但仍认为非正式制度因素对市场经济顺利运行、组织经济绩效的提高起着干扰作用而力图排除之,其结果加速了福利国家的危机与福特制的危机。

(3)随后兴起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诸学派,重视货币、供给、个人理性预期等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态度,受到历史方法的经济学、旧制度经济学、社会学特别是经济社会学的批判。

促使经济学主流根本地改变对制度的看法的,是科斯、诺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诸流派。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主流虽然对各学科的制度研究的复兴具有重要影响,但其理性选择理论基础上的制度理论并不为所有人接受。

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中,很多新制度主义学者都试图从旧制度经济学和历史学派那里去寻找制度理论的基础,从而形成了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主流不同的诸多新制度理论及新制度主义流派。

2.西方社会制度主义的兴起,也与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等的演进,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实践有密切的关系发展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在发展中国家中的运用,但鉴于发展中国家独特的传统与现代重叠的社会结构,发展经济学较为注重综合性的分析。

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有一个从土地、劳动、货币资本,到技术、人力资本再到制度、文化、心理等递进的过程,相应地,对于如何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也先后将注意力集中在资本积累、技术引进、发展教育等方面。

由于这些药方并没有明显的效果,自1980年以来,发展经济学又集中于分析建立正式的现代产权制度对于发展中国家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传统文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日益重视,并对上述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

发展经济学的制度分析促进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并直接激起了各种新制度主义思潮在发展中国家中的盛行。

发展社会学、现代化理论也都存在相似的情况。

3.西方制度主义的兴起,归根结底是对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反应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促进了经济生产与组织方式的大变革,西方发达国家多单位的科层制大企业以及大批量生产模式开始衰落,企业组织日益小型化、网络化。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也出现了转型,社群力量与公民社会日益突显。

人们日益认识到,再也不能仅仅从外在制度条件的角度去研究经济效率、社会问题了,制度因素本身就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重要部分,因而必须就制度因素本身进行研究。

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时空抽离状态所带来的多元文化问题,也使人们更加注重对制度的研究。

二、经济学与政治学的制度理论1.经济学的制度理论(1)历史经济学①罗雪尔主张采用历史学那样的方法来研究经济,把法律、国家、文化诸多因素纳入经济学的分析中,对后来的经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诺斯从个人理性选择理论出发,试图把新古典经济学与历史经济学结合起来,认为制度源于个人的最优化决策,制度是众多个人的最优化决策的聚合结果,从一种有效的制度向另一种有效的制度的过渡,导致了历史的变迁。

③格瑞夫从文化信仰决定人的行动出发,认为制度是“具有自我强制的非技术性的行为约束”,制度由预期和组织构成,预期影响经济行动,组织通过引入新的参与者而影响博弈结构中的信息交流、经济行动以及行动者的收益权衡。

(2)奥地利经济学派奥地利经济学派把边际效用理论引入经济学,视制度因素为影响经济效用的函数,认为制度是与人的行动相关的秩序,全面地通过计划而形成社会秩序是不可能的,通过人类计算与共同意志而制定的制度是机械的与无效率的,而只有由个体因利益互动而自然生成的制度才是有机的和有效的。

(3)演化博弈理论①安德鲁·肖特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开创了演化博弈理论体系。

肖特最先对制度进行了演化博弈论分析,并建构了一个制度分析模型。

他继承了新古典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并强调博弈的重复性,认为参与者通过重复博弈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经验性规则、规范、传统,可以代际传递。

他认为制度是信息设置,还为当事人“整理记忆”,并因此将他们正在进行的博弈从不完全记忆博弈转化为受制度支持的完全记忆博弈。

②萨金、哈萨尔从审慎和道德推理两个维度来理解博弈行为,把制度的根源归于道德。

③弗登博格把文化人类学、经济学与博弈论结合起来,从文化互惠性行动、合作行动、利己与利他行动的产生及其在社会选择中的作用角度,把制度的最终决定因素归结于文化。

④布坎南与塔洛克指出了通过合作而理性地建构制度的可能性及其缺陷。

⑤V.奥斯特罗姆认为制度需求与供给是中央与地方围绕利益而相互博弈的产物。

⑥杨(Peyton Young)等人认为,行动者并非完全是理性的,行动者随着环境的变化会随时调整他们的选择,社会习俗与制度是从众多行动者的互动中产生出来的。

⑦小结:从总体上看,博弈论否定对制度采取先入为主的定义,而从新古典理性中导出制度,认为制度是一种行为状态;知识理论是制度演化的基础,并把组织与制度区别开来,认为组织的行动与互动促进了制度的扩展,制度、制度变迁是组织博弈的产物,也是组织博弈的制约与支持因素。

博弈论的制度理论,对当代新制度经济学主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4)新制度经济学①新制度经济学总体上主张以“历史起源的方法”研究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功能;②新制度经济学主流坚持新古典经济的理论原则,广泛吸收以往各个阶段的经济学的重要思想,从交易的角度来研究交易成本中的制度要素,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保护带进行了扩张,进而提出了丰富的制度思想与理论;③新制度经济学主流对制度、组织等不作区分,有意识地把二者视为一种集合体。

(5)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代表是布坎南。

公共选择理论探讨的是制约因素的选择、制约经济行动、博弈行动的宪法等规则的选择。

对制度进行了更为直接的分析,认为规则选择是博弈参与者取得“一致同意”的过程。

(6)演化经济学思潮①主要代表人物:尼尔森、温特、多西、埃格蒂耶②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制度是一种内在于行动者的行动模式。

③尼尔森和温特尼尔森和温特认为企业是以日常惯例为基础的,其内部所有规律性的和可以预测的行动方式都是日常惯例,日常惯例在企业中起到了基因在生物演化理论中所起的作用。

④多西多西认为制度包括正式组织、行动方式、强制规范和约束,是环境状态变化的指标,对行动选择进行约束;制度内在于行动者的知识之中,并且对于行动者的世界观、互动网络、行动方式产生影响,最终形成当事人的身份认同。

⑤埃格蒂耶埃格蒂耶以知识论为基础,强调日常惯例,认为制度是组织的惯例化行为,我们不能对制度进行先入为主的定义,它们不是“人为设计”的,制度在市场演化过程会“自我修正”。

他建议将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博弈理论、哈耶克的知识理论、演化经济学、科斯与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格瑞夫的历史分析结合起来,为制度提供一种综合的解释。

2.政治学的制度理论(1)政治学的相关内容①政治学是关于国家政治制度的学科,传统政治学主要研究政党、议会、法庭制度等正式制度。

②研究方法的特征:定性和思辨。

(2)霍布斯霍布斯从自然状态假设出发,认为人的本性在于追求快乐、幸福,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防止彼此争夺而订立和平条款,从而形成自然法,社会制度得以产生。

(3)卢梭卢梭认为行为偏好是社会及其规则、制度的产物,法律与风俗影响人们的偏好,使权力与特权制度化,人的本性与自由在法律之外,必须签订社会契约形成一种共同体来保证人们的自由。

(4)政治学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新制度主义否认集体现象是个体行为的聚集结果,强调根据国家的政治体制、宪法制度,对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各自的职能和地方自治的权限范围等,进行动态化、过程化与定量化相结合的研究。

(5)克劳福德和埃里诺·奥斯特罗姆克劳福德和埃里诺·奥斯特罗姆归纳了政治学的三种制度观:①制度均衡观。

认为制度是理性的个人在相互理解的偏好和选择行为的基础上的一种结果,具有稳定的状态,稳定的行动方式就是制度。

②制度规范观。

认为行动方式是建立在特定背景中一群个体对何为“适宜”或“不适宜”的共同认识的基础上的,这种认识超越了当下的手段—目的分析,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规范性义务。

③制度规则观。

认为制度是互动过程中的共同理解,不遵循这些制度,将受到惩处或抵制。

(6)埃里克·莱恩和斯瓦特·厄斯桑埃里克·莱恩和斯瓦特·厄斯桑认为,从个体主义出发,制度是指导个体行为的规则,制度约束或支持行动者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是互动个体之间节约交易成本的一种设置,或者是一种寻租机制。

从整体主义来看,制度就是组织,制度本身就是一个行动角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