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学的制度理论)【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七章社会学的制度理论
27.1 复习笔记
一、制度主义兴起的背景
1.西方制度主义兴起是人们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反思的产物
(1)古典经济学从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出发,认为私有产权、市场、国家等是自发形成的制度,在保护私有产权的宪法秩序的前提下,人们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实现经济效率、经济均衡和社会普遍福利的增加,而把其他社会文化或制度因素排除在经济学的理论模型之外。这种经济理论的实践结果却是不断的经济危机与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
(2)在此种情况下兴起的新古典经济学,特别是其中的奥地利边际效用学派,虽然视制度文化因素为影响人们的偏好或者效用的函数,但是仍然认为这些因素是外生于经济过程的。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发达国家中,社会发展出现了福特式生产体制与福利国家制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组织经济学开始重视政府及其宏观政策、经济科层组织中的经理阶层的管理这两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但仍认为非正式制度因素对市场经济顺利运行、组织经济绩效的提高起着干扰作用而力图排除之,其结果加速了福利国家的危机与福特制的危机。
(3)随后兴起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诸学派,重视货币、供给、个人理性预期等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态度,受到历史方法的经济学、旧制度经济学、社会学特别是经济社会学的批判。促使经济学主流根本地改变对制度的看法的,是科斯、诺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诸流派。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主流虽然对各学科的制度研究的复兴具有重要影响,但其理性选择理论基础上的制度理论并不为所有人接受。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
中,很多新制度主义学者都试图从旧制度经济学和历史学派那里去寻找制度理论的基础,从而形成了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主流不同的诸多新制度理论及新制度主义流派。
2.西方社会制度主义的兴起,也与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等的演进,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实践有密切的关系
发展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在发展中国家中的运用,但鉴于发展中国家独特的传统与现代重叠的社会结构,发展经济学较为注重综合性的分析。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有一个从土地、劳动、货币资本,到技术、人力资本再到制度、文化、心理等递进的过程,相应地,对于如何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也先后将注意力集中在资本积累、技术引进、发展教育等方面。由于这些药方并没有明显的效果,自1980年以来,发展经济学又集中于分析建立正式的现代产权制度对于发展中国家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传统文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日益重视,并对上述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发展经济学的制度分析促进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并直接激起了各种新制度主义思潮在发展中国家中的盛行。发展社会学、现代化理论也都存在相似的情况。
3.西方制度主义的兴起,归根结底是对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反应
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促进了经济生产与组织方式的大变革,西方发达国家多单位的科层制大企业以及大批量生产模式开始衰落,企业组织日益小型化、网络化。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也出现了转型,社群力量与公民社会日益突显。人们日益认识到,再也不能仅仅从外在制度条件的角度去研究经济效率、社会问题了,制度因素本身就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重要部分,因而必须就制度因素本身进行研究。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时空抽离状态所带来的多元文化问题,也使人们更加注重对制度的研究。
二、经济学与政治学的制度理论
1.经济学的制度理论
(1)历史经济学
①罗雪尔主张采用历史学那样的方法来研究经济,把法律、国家、文化诸多因素纳入经济学的分析中,对后来的经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诺斯从个人理性选择理论出发,试图把新古典经济学与历史经济学结合起来,认为制度源于个人的最优化决策,制度是众多个人的最优化决策的聚合结果,从一种有效的制度向另一种有效的制度的过渡,导致了历史的变迁。
③格瑞夫从文化信仰决定人的行动出发,认为制度是“具有自我强制的非技术性的行为约束”,制度由预期和组织构成,预期影响经济行动,组织通过引入新的参与者而影响博弈结构中的信息交流、经济行动以及行动者的收益权衡。
(2)奥地利经济学派
奥地利经济学派把边际效用理论引入经济学,视制度因素为影响经济效用的函数,认为制度是与人的行动相关的秩序,全面地通过计划而形成社会秩序是不可能的,通过人类计算与共同意志而制定的制度是机械的与无效率的,而只有由个体因利益互动而自然生成的制度才是有机的和有效的。
(3)演化博弈理论
①安德鲁·肖特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开创了演化博弈理论体系。肖特最先对制度进行了演化博弈论分析,并建构了一个制度分析模型。他继承了新古典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并强调博弈的重复性,认为参与者通过重复博弈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经验性规则、规范、传统,可以代际传递。他认为制度是信息设置,还为当事人“整理记忆”,并因此将他们正在进行
的博弈从不完全记忆博弈转化为受制度支持的完全记忆博弈。
②萨金、哈萨尔从审慎和道德推理两个维度来理解博弈行为,把制度的根源归于道德。
③弗登博格把文化人类学、经济学与博弈论结合起来,从文化互惠性行动、合作行动、利己与利他行动的产生及其在社会选择中的作用角度,把制度的最终决定因素归结于文化。
④布坎南与塔洛克指出了通过合作而理性地建构制度的可能性及其缺陷。
⑤V.奥斯特罗姆认为制度需求与供给是中央与地方围绕利益而相互博弈的产物。
⑥杨(Peyton Young)等人认为,行动者并非完全是理性的,行动者随着环境的变化会随时调整他们的选择,社会习俗与制度是从众多行动者的互动中产生出来的。
⑦小结:从总体上看,博弈论否定对制度采取先入为主的定义,而从新古典理性中导出制度,认为制度是一种行为状态;知识理论是制度演化的基础,并把组织与制度区别开来,认为组织的行动与互动促进了制度的扩展,制度、制度变迁是组织博弈的产物,也是组织博弈的制约与支持因素。博弈论的制度理论,对当代新制度经济学主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4)新制度经济学
①新制度经济学总体上主张以“历史起源的方法”研究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功能;
②新制度经济学主流坚持新古典经济的理论原则,广泛吸收以往各个阶段的经济学的重要思想,从交易的角度来研究交易成本中的制度要素,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保护带进行了扩张,进而提出了丰富的制度思想与理论;
③新制度经济学主流对制度、组织等不作区分,有意识地把二者视为一种集合体。
(5)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代表是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探讨的是制约因素的选择、制约经济行动、博弈行动的宪法等规则的选择。对制度进行了更为直接的分析,认为规则选择是博弈参与者取得“一致同意”的过程。